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田园综合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空间设计

田园综合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空间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很多地区以旅游业作为创兴驱动产业,通过建立田园综合体的新型旅游模式,来促进城乡的互动,拉近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本文通过解析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空间设计模式和规律,结合阳新妹思湖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实践,从项目概况、布局规划、建筑设计、功能设置等几个方面阐明游客中心设计过程中对田园综合的呼应以及表达,进一步验证论文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游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建筑空间设计

一、研究背景

(一)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田园综合体是依靠乡村当地自然、农业、文化资源建设发展的多功能复合模式。它通过田园综合体将本土文化、农事体验、新型消费融合在一起。以体验为模式、以文化为依据,以乡村旅游为平台,在产业上进行融合,在空间上把城市和乡村的人群相连接,让他们在行为上相互交叉,创造新的旅游产业。[1]这种新的旅游产业也就是城乡结合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是文旅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是重构“游客、原居民、新居民”三者相融的新社区关系。是通过分析建筑空间、景观节点和公共空间设计来保留乡村文化和生态的综合性功能设施。

(二)田园综合体下的建筑观田园综合体对建筑的规划设计应展现田园综合体的产业、生态、服务和运行体系特征,整体的建筑风貌应设施完善、特色创新和绿色发展。田园综合体建筑设计有四点重要的设计准则,内容如下:首先,“群体性”,进行田园综合体建筑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规划布局,建筑功能需要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和生态规划模式等。是一个复合型的建筑群体。其次,“综合性”,田园综合体也是“半城半乡”的新型社区关系。设计时既要包含城市基础功能,又要有乡村特色。使游客在体验时产生更多的新的感受,促进他们增加对乡村区域性人文、历史等方面知识的认知。再次,“生长性”,田园综合体设计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围绕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保护性建设,构建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关系。更多是强调在自然环境下的生长,要重点保护乡村原始资源,尊重原始地形地貌,保护乡土自然植物的特性。最后,“符号性”,设计时应突出其乡土符号性。大部分的游客服务中心现在都大同小异,没有过于显著的特色。那些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建筑符号是现在设计时重点考量因素。在设计时要凸显地域的乡土符号和文化特征,营造朴实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田园综合体下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指在旅游区内建设的综合服务设施,专门为旅游区的游客提供服务。它有明确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在空间功能上布局紧凑,涵盖生活中的吃、住、行、旅、娱、购、学多个方面。同时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区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生态资源密不可分。[2]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时需要根据田园综合体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田园综合体强调乡土、自然和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要尽可能的贴合自然和当地特色;在设计时依据乡村本身地形、道路、植被等自然资源。最大化保留其乡村性;要凸显综合性。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乡村性和城市性。不能过于强调乡村的差异性,要让建筑的基础功能和特性空间要满足城市性。[3]总之,要符合田园综合体的本质与建筑观,符合游客服务中心设计的基本功能原则,满足相应基础功能需求,规划好设计思路,以及各个设计细部的合理性。

二、田园综合体下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一)选址科学性首先,田园综合体下的游客服务中心选址时要尊重自然环境,勘察当地的地形和地质,根据当地的资源、气候、动植物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选择。其次,游客中心是游人的集散地,一般游客大多集中的在园区的入口处或园区内部交通重叠处。所以在选址时,应尽量选择在开阔平坦的地方。不过,实际方案的用地主要以山地为主,所以目前更多的是要考虑山地这一种特殊性的建筑用地。山地的坡度对建筑的影响最重要,坡度影响着建筑的生态稳定性和环境可再生性。不同的坡度,建设的难易程度不同。坡度越大,山地的生态地质越不稳定,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坡度越小越稳定。在山地建筑的建设中时要参考坡度大小来进行选址。[4]

(二)建筑规模适宜性游客服务中心的规模和面积不是单一元素可以决定的,包括社会、经济、历史、行政因素以及用地经济技术指标等。建设合理的游客服务中心需要结合游客容量的大小、景区环境承载力和游客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面积进行综合评价规划。如此得出的游客中心建筑规模和面积才是合理的,符合环境生态和人文特色的。[5]

(三)建筑功能规划多样性游客服务中心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功能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形式的旅游形式会有功能侧重点的不同。从田园综合体的旅游形式出发,可以将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筑功能划分为服务、展示、交通和设施四大类。如今很多游客中心都在交通规划上出现问题,很多景区内游客拥挤,车辆乱停的现象。因此在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时要结合现实问题,充分考虑人、车流线的交通集散。处理好集散广场的内外部交通流线,以免交通混乱。同时要规划好停车场,在达到经济、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同时,应合理地安排停车场和停车位,以有利于车辆停放的组织管理和迅速疏散。[6]

(四)建筑造型设计形式美建筑造型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筑造型时候,要把握功能、造型与环境的多方面协作,要科学结合乡土民族性与地域文化性。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处理手法。主次分明、有机统一。设计时,先从平面分区幵始构思,构思平面时带入体量、色彩、材质的各个部分进行综合考虑,把各组成部分区分主次,让各个部分协调结合。比例尺度、体量的处理。设计时,可以结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法则和自然法则的黄金分割定律。可以从不同的体块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尺度的比例,通过体块的叠加、下沉进行组合。组合时注意整体和局部与建筑各细部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比较美观科学的组合建筑。

三、设计实践——以阳新妹思湖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为例

(一)项目概况项目地处阳新县三溪镇竹林村妹思湖,占地面积约1000亩。分别有稻田、鱼池、山地、道路和河堤。其中东南区位有一块呈三角形的产业用地,面积约100亩左右,地形单一简明,植被茂密,楠竹资源丰富。该土丘南临开阔的雁落湖水域,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园区的建筑大部分坐落于此,其中就包括了游客服务中心。

(二)布局规划妹思湖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属于阳新妹思湖智慧农创综合体项目的子项目。选址时依据当地的原有特色,整合园区的自然条件,将游客服务中心选在整个园区东南区位的三角形土丘入口处,此处连接着园区与其他建筑和周围村落,是一个三叉路口,交通便利。用地目前大面积为楠竹山丘,部分为园区的管理用房。山地地形跨越五条三米的等高线,地势落差较大。该项目由游客服务中心的主体建筑、集散广场和停车场组成。游客服务中心的总建筑面积9580㎡,其中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990㎡,外部楼梯及其他铺装达970㎡。红线内相对绿化与道路面积达3200㎡,小集散广场面积540㎡。总停车位共85个,有37个小车的车位,13个中巴车的车位,13个内部观光车的车位,22个自行车的车位。合理的平面布局真正做到了人车分流。首先是人流,主体建筑的游客服务中心北面设有主要出入口,西北向设有两个次出入口;在北面设有一个小型集散广场,供人流进入主体建筑。各个出入口分散设置,有效地避免不同人流交叉的现象,同时又有利于人员的聚集和疏散。其次是车流,基地北向和西北向分别是产业道路,基地北向产业道路设置了一条车行道进入内部车停车场。

(三)建筑设计项目地处黄石市阳新县的乡村,在建筑具体的选址、造型、材料、色彩的设计过程中,要符合田园综合体的建筑设计准则,从保护乡土自然植物出发,综合各个功能空间,从而确保了游客服务中心的多样性。本案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空间设计不强调符号化的设计,而是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自然衔接,与园区各个功能和环境的融合。建筑根据现状山地的特点,沿山向上爬升而建,恍如步行云梯,登城而望,让游客“云梯行”入我们的建筑。建筑整体形态在山坡中“生长”出来,从视觉上俯瞰园区。同时材料的选择大面积为当地现存的木材、竹子、石材以及原始水泥等。建筑色彩也以灰、白调为主再点缀其他色彩。这样在材质和色彩上不突兀,能更好融入当地建筑群落的同时再去实现园区的接待、体验以及休闲和商业功能。[7]建筑的整体造型从平面图看呈倒梯形。设计时充分的考虑了山地的地形,将山角地形较低的区域设计较大,山腰较高的位置设计较小,使建筑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这种倒梯造型也将大的那一面朝向整个田园和园区入口,不仅在功能上合理,在视觉上也更开阔。二楼的区域也是采用简单的四边形和梯形体块切割,所以整体建筑从平面过渡到立面都是比较简单的迎合地形进行的体块切割,门窗的造型变化也是运用的同类型手法,没有刻意进行符号化的设计。整体的建筑坐落在山坡上仿佛拔地而生。

(四)功能设置游客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区是依据人的流线规律总结出来的,可按建筑空间分三大部分。一楼的部分有服务大厅、展示区、购物区、厕所、休息区、购物区、储藏室、医务室、育婴室、员工区、资料室;下凹的二楼空间为员工的综合办公区域,包括办公室、会议室、财务室、资料室、茶水间、厕所;另外的二楼空间为餐饮区。包括餐厅、饮品区、厨房、员工区。内部的功能空间里面展厅设计的比较有新意。展厅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内部的展厅展览当地的农具、科普性的图册、多媒体信息等。比较有创意的是靠近电梯的玻璃植物展厅。园区的教育普及不仅仅局限于书籍或者多媒体,将园区的植物移植到室内,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还能切身的实施科普教育,同时也使建筑更有原生态和活力。建筑由于地形的原因,整体呈现折线上升的形态。首先游客服务中心用集散小广场和折线形的楼梯引导游客进入游客中心,再利用坡地的景观将主体建筑与原有山体的景观环境进行整合设计,增强建筑各空间的连续性。同时在形式上连接了园区与游客服务中心,强调了游客中心的标识感,实际上又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山地景观。赋予了建筑空间开放的、综合的乡村田园空间场所。停车场的设计也是依据前期的分析,按照地形结合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设计。在靠近外部道路的车位规划为巴士车位,在每个巴士车位之间用虚线分割,在没有巴士时也可以用作普通轿车停放。停车场中部为普通轿车停车位,最上排则供内部员工停车。整体景观的设计也尊重当地的植物及构筑物,建筑两侧的竹篱笆、外部道路的石材、木材铺装和构筑物都是进行的当地取材。在规划道路、休闲椅、路灯、垃圾桶和植物种植时,都是将山坡地形稍加修整进行设置,没有破坏自然环境,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结束语

近年,游客服务中心随着旅游形式的转变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的分析研究比较有限,游客服务中心设计理论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期望本论文以后能为田园综合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为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贵敏.田园综合体试点:理念、模式与推进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7(7):8-13.

[2]朱程鹏.基于游客体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空间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3]黄睿.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解勋,方薇.游客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06):258.

[5]吴焕婷.商丘归德古城游客中心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河南大学,2019.

[6]张诚,徐心怡.新田园主义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7(03):56-61.

[7]邓晓川.旅游区游客中心个性化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

作者:郭瑞 谭丽芳 王志鸿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