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田园风光诗范文

田园风光诗精选(九篇)

田园风光诗

第1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一)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一、陶渊明、王维二人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同点:

1、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大量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们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实为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陶渊明生在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的东晋,祖上陶侃也曾做过高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青年时期他主要生活在乡村,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陶冶了他的审美情趣,几经官场沉浮,41岁时任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从而远离官场。归隐以后,他常与乡间野老为伴,谈论“桑麻”之事,这以后都成为他田园诗的素材。

王维生在官僚地主家庭,但家世并不显赫,并且相对贫寒。青年王维富有进取精神,怀有伟大政治抱负和理想。但他同时又是软弱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中深感孤独厌倦,但又不能离开官场,所以他寄情山水,写名山大川,写秀丽乡村。

2.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劳动场景。二人既然都描写了田园风光,就免不了要写田园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乡间劳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美好的农田劳动体验,透露出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虽然“草盛豆苗稀”,种豆人并不在行,但“带月荷锄归”,诗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而夹道而生的茂盛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又都为劳动生活增添了生气。

再看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看最后两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在这如画似的雨后田野中,怎能没有人呢?景中有人,景边有了生气,诗的最后两句就点出了人物。看一看正在田中忙碌的男女老少,便知道农民们在农月中是多么珍惜这雨后的时光:全家出动,劳动在田间。

二、陶渊明、王维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异点:

1、虽然二位诗人在田园诗中都有过劳动场景的描写,但仔细看来又有不同。陶渊明毅然归隐后过起真正农耕的生活,虽生活艰苦,却乐在其中。躬耕的艰辛和与农民交往的生活体验,充满农村生活气息,成为陶诗最有个性、最有特点的部分。在诗中,陶渊明把劳动看作崇尚自然的一个内容,是一种信念,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但是陶渊明的晚年物质生活还发生困难,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2、王维是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特色的杰出代表,但由于时代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王维将田园诗的题材进一步扩展,放眼山水,开始描摹壮丽的山河图景。早年的王维,仕途得意,曾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丰富的生活,开阔的视野,使他的诗歌也有写雄伟壮丽,洋溢积极乐观情绪的优美诗篇。

3、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陶渊明由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诗歌中透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官场的厌恶。他的诗中充满了诗人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虽在人间,却不受统治阶级喧扰,已与上层社会相离。而王维由于自身弱点,身处官场,而又无能为力,加上家庭的熏陶(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兄弟也是“居常蔬食,不尝荤血”),所以潜移默化中,他的诗打上了佛学的烙印。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同点:

王维创作的田园诗风格明显受陶渊明的影响,他也比较仰慕陶渊明的为人,所以二人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是有共同点的。总的说来,二人的语言都质朴自然,无刻意点染的成分,寥寥几笔便能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而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又流露出真情,创作出独特的意境。可以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同样妙不可言,平淡的语言既写出了自然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异点:

二人作为田园诗的杰出代表,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加上王维对田园诗题材的创新和发展,二人在艺术手法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点,表现在:

1、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诗人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情与理、与景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2、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幅幅素描,那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像是工笔画。由于王维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的诗自觉地把绘画艺术吸收进来,真正体现了“诗画一家”的特色。王维的诗有不少借鉴了山水画在构图、描绘、渲染等方面的具体技巧,充分展现了诗中的绘画之美。下面就试举几例:

第一,结构布局方面。王维的诗所展现的画面往往给人一种无心经营却又精心结构之感。如《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线条勾勒和意象组合的方式成画,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交使画面宏壮阔大。

第二,色泽运用方面。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王维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的展现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作成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黄鹂之“黄”,对比鲜明,在加上“漠漠”、“阴阴”叠字的映衬,使这首诗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再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还注意到了冷色和暖色的对比运用。

第2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陶渊明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司马、荆州都督陶侃的曾孙。他几经出仕,深感官场黑暗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弃官归田,在山林中寻找乐趣,在田园耕耘中领悟人生真谛。于是以田园风光和耕耘劳动为题材。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始祖。早在东晋元兴二年(403年),他因母丧离职,与从弟陶敬远同居田舍,并参加农业劳动。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中写道: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

日入相与归,壶浆老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诗中洋溢者诗人躬耕陇亩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中也展现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画面,“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写景传神生意盎然。令 A看到田野平旷、春风和煦,一派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也流露出作者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东晋义熙元年(406年),陶渊明在作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之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从此不再出来做官。归田后不久,他就写了一组《饮酒》诗,其中一首非常著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申抒发了他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种隐居田园的隐逸生活非常美妙,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能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了。

在退居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之后的岁月申,他写了许多田园诗,如有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萆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也是一首享有盛誉的田园诗。前八句诗坦露自己弃官归田的原因,用形象的比喻揭露官场的黑暗,像是陷人的罗网和樊笼。中间八句非常生动地描绘简陋的草屋、周围的田地树木、远处隐现的村落、依依的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田固风光圈,宇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后无比兴奋的心情。

另一首是: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申,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中描写他居住在远离城市没有车马喧闹,人们相见没有虚伪的客套,只谈论这田里庄稼生长的情况。担心天气寒冷霜霰降临会伤害了田申的快要收割的桑麻。

还有一首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如果说前一首是从远景来描写农村田园景色的话,这一首就是从近景来描写农耕劳动.陶渊明扛着锄头去锄豆田里的杂草,一直锄到天黑月亮出来之后才回来,晚上野草的露水都打湿了衣裳,但他毫不在意,因为归隐田园就是他本来的意愿。前六句是直接描写劳动情景。具体真实,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

陶渊明从事农耕,不仅是种植桑麻豆子而已,最主要的是种植水稻,他在弃官归田六年之后写的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有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申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中描写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的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并表示要长期躬耕田亩的意愿。认为虽然起早摸黑的农耕劳动非常辛苦,但劳动是人们谋取衣食的基本手段。不能丢开它去贪图安逸,又没有官场的险恶,不会有飞来横祸,可以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何乐而不为?可以看出,经过几年农村劳动的实践,作为知识分子的陶渊明对于农业劳动已经有了几分理直气壮的自豪感。

当然,陶渊明不是普通的农民,在农村并非单纯从事体力劳动,他是过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所以在劳动之馀还会读书、写诗。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的第一首就写道: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第3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关键词:盛唐时期;王维;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初盛唐时期,统治者吸取前朝农民起义的教训 ,注意改良政治,适当减轻剥削,限制门阀士族,调整生产关系,从而在一百四十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次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唐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证辟吸收了不少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由于国力强大,前途有望,唐代文人怀着出将入相的幻想,积极活动,谋求进取。或者交结名流,干谒王侯,云游天下,播扬名声;或者隐居山林,学道求仙,走“终南捷径”,等待征辟。隐居本来包含着对社会不满、逃避政治的意义,但盛唐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热衷于证隐士、求逸人,所以隐逸也就为士大夫所利用,变成球官的一条捷径。此外,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又为大多数地主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和安全环境。最高统治者常常鼓励百官在假日寻找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乐,并供给食宿。从初唐到盛唐,均田法逐渐废弃,庄田又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在朝的官吏多有郊馆山池以享受边官边隐地雅趣,连一般地主也都有别业山庄,作为他们求仕之前或失意之后暂且“独善其身”的隐居之所。加上南北统一,交通方便,当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诗人不曾作过长途旅行,而各地州县官又大多爱好文学,因此所到之处,总有文人聚会迎送,赋诗留别。优裕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盛唐诗人无论个人目前遭遇如何,都能以从容的心情欣赏自然,产生各种新鲜感受,盛唐山水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貌就是这样形成的。

盛唐山水田园诗因与封建士大夫超然世外的生活密切有关,有些诗歌难免流露慵懒孤冷的消极情绪。但与南朝山水诗相比,盛唐山水田园诗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情调也较为健康。祖国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开拓了诗人们的眼界和胸襟,鼓舞了他们奋发进取的热情;而乡村安逸宁静的风光又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净化了他们崇高真挚淳朴的审美理想。因此,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盛唐山水田园诗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崭新面貌。

在艺术上,盛唐诗人继承了六朝诗人注重客观描摹景物形貌的传统,同时在景物中融入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力求以精炼短小的篇幅表现出雄浑壮美的气象和开朗深远的意境。

盛唐山水田园诗将六朝到初唐诗歌中繁琐的小景堆砌变成简约的大景勾勒,把面面俱到的铺叙变成捕捉主要感受的构思,从单纯追求形式发展到表现山水景物的神韵,从而形成了会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达到了完美纯熟的境地。同时盛唐各家诗人也在他们创造的典型意境中显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盛唐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主要作家。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题材和内容比较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同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

王维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清而秀”(胡应麟《诗薮》),同时又能表现多种多样的自然美。他善于以疏放的线条、劲健的笔力勾勒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以大气包举的笔势表现出终南山烟变幻、干扰阴阳的雄姿,展现了诗人坦荡的胸怀。《汉江临眺》描绘苍莽的湘楚平野和浩瀚的汉江波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山。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利用江流与远山、郡邑由于远小近大而造成的“郡邑浮”、“远空动”的错觉,展示出汉江的浩荡宽阔。其余如《送梓州李使君》写蜀地春天的幽谷深林在骤雨过后的奇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邢桂州》写日落时水天一色的苍茫意境和大潮排空的雄浑气势:“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晓行巴峡》写长江山峡里暮春早晨明丽清新的风光:“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都是从大处落笔,既表现总体的印象,又有精工传神的描绘。

王维更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精致的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境界以及生活在这静美环境中的闲情逸致。这类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这组诗不仅再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高于自然的理想美。他能在一片乱竹丛中找到弹琴啸咏、对月抒怀的理想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让空山中的深林透过人语的回响和夕阳的返照,赋予人间的暖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白石滩》描写春夜月下少女浣纱的情景:“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青嫩的绿蒲、柔和的月光与透明的轻纱、清浅的滩水构成了清澈纯净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诗境。《临湖亭》抒写乘船到湖上饮酒赏荷的舒畅心情:“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用鲜明的色彩和轻快的调子绘出了一片开阔明丽的水上风光。《华子冈》写秋日登山眺望的感触:“飞鸟去不尽,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木兰柴》写秋日傍晚夕照与飞鸟翠羽交相辉映的美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辛夷坞》从涧户芙蓉花的自开自落写出山中的幽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栾家濑》摄取白鹭被山溜溅波惊飞的动态以表现山涧的清静:“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无不兴会深长,意境静美。他的无绝名篇《鸟鸣涧》藉时而从山涧传来的几声鸟鸣反衬深山春夜的静谧和温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与《辋川集》的情趣风格完全一致。《终南别业》抒写他隐逸山林、独往独来的乐趣,又另有一种空灵淡泊、富于理趣的韵味:“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过香积寺》令人从山中森冷幽僻的环境想见古寺的幽深寂静,是一首画笔、诗情与禅理相结合的名作:“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由这些诗可以看出,王维的诗既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又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他善于巧妙地处理虚实、动静、主次、繁简等各种关系,尽可能用最简炼的文字勾出山水的主要特征,捕捉生活中最优美的片断,提炼出鲜明简约的形象以提供更丰富的联想,王维山水诗富于神韵的奥秘正在这里。

王维许多描写乡村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名篇更多地体现了清新淳朴的风格,以及善写平远景色的特长。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g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诗描写暮春时节乡村晚归的情景,赞美田家生活的朴素和安闲,富于牧歌情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则在萧瑟爽清朗的秋景中寄寓了诗人不满现实的萧瑟心情:“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春中田园作》通过田家在一年农事开始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写出春日田园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王维善于用绘画般丰富而清楚的层次描写平远闲旷的田园景色。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由近而远,层层推出,色彩单纯而鲜明。又如《淇上田园即事》:“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用“隐”和“明”的对照造成有藏有露画面层次,将最外层的背景处理成一片明朗的天光,使归来的猎犬和村童突出在逆光的树影前,美妙地表现出乡村黄昏活跃而宁静的气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但可以入画,而且能化无生命的美为有生命的美,从而表现出绘画所无法企及的意境。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令人从竹林的喧哗想象浣女归途的热闹,从莲花的摇动见出渔舟穿行的轻盈,仿佛呼吸到雨后山中湿润的空气,听到了石上清泉潺潺的水声,全诗宛如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如《阙题》:“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以干爽的秋色为背景,衬托出山中翠岚如湿人衣的清新润泽之感,也写出了山光与人相亲的情趣。

此外王维还有很多写景的名句 ,如“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酌酒与裴迪》)“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等等。与陶渊明、孟浩然古淡悠远的风格相比,王维诗更重彩绘,因而亦较丰润而富有生趣。

用诗歌表现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图画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他吸取了六朝山水诗形象鲜明的长处,又注意融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既有名句,又顾及全诗的和谐与浑然一体。王维在山水诗和写景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不但在唐代诗坛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且对后世山水田园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4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一、田园诗恬淡、朴实自然的风格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二、浑然天成的意境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悠”的情,南山和飞鸟,还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叹,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三、质朴自然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四、清新、细腻的笔法

陶诗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诗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如《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妙在对南山自然之景的勾勒,是诗人采菊时偶然视线的触及,也是心境悠然之显。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第5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大济苍生幕江州,十三仕宦不堪垢;宁弃彭泽五斗米,折腰不见浔阳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开创了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做诗的先河,创立了田园诗派,为历代诗人所推崇。其田园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文风且进入了更为纯熟的境地,达到了古朴的歌诗里程碑的高度;其以质朴的语言、率真的情感折射出独特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点以及物我互化、心与道冥的相融境界。

1陶渊明田园诗概述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真实的自然、美好的田园的描绘,对农民的友善以及对情感的真实流露去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把玄言诗注疏老庄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的哲理、把诗作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这在玄言诗笼罩诗坛的魏晋,如一缕春风、沁人心脾;其开拓的以"情感率真、风格淳朴"为主要特征的田园诗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全新领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于弃官归田之后,诗人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和劳苦大众融为一体,把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欢乐的劳作之中,语言质朴平淡,如促膝话家常,无事雕琢、绝少用典、鲜见铺排、色彩清淡,如《读山海经》一:"孟夏草木长,……不乐复何如?"诗人将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与似无关联的意象相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田园气息:"种豆南山下",享受劳动的艰辛与欢乐;"俯仰终宇宙",回想归隐的自由和畅然,平凡人生的真味跃然纸上,细细品来,如沐春风,似饮甘泉,写意自然却又醇厚至美,耐人回味。

3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折射出的率真情感

3.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澄澈的心胸、白描的手法,为诗歌创造气韵生动画境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士大夫所居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将投身其内的人们看作"羁鸟"和"池鱼",把退出官场看做是冲出了"樊笼",重返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的上层社会的鄙视与鄙视。诗人花大量笔墨详细地描绘了纯真、实在的田园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真实、对自然发自内心的钟爱。诗中,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奢侈、欺诈、猜忌的士大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比,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再如《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取材于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情感真挚,无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使人读来自然而然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其悠然冲淡的情致,倍感自然、亲切。诗人通过真实的劳动才体会出只有当远离了污浊的官场、避开了屈膝逢迎、尔虞我诈的喧扰,进入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才能拥有恬静而真实的心境,也算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3.2对劳动生活的真情流露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的反映了劳作与情感,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从杂草丛生的小径上披星戴月、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白描影像,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农事活动和田野风景充满了热爱和欢悦之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到:"平畴交远风,……即事多所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这不仅表达出作者与士大夫阶层寄生观点完全相悖的凭借劳作而生活的思想,还表达出作者不畏艰辛、无惧困苦的顽强精神。

3.3对贫困田园生活的同情

陶渊明还有不少田园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真实存在的贫困。《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讲到:"夏日长抱饥,……及晨愿乌迁。"这些绘田园真实贫困的诗虽然只是作者晚年遭遇天灾、屡受饥寒的境况,但是,我们依然能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当时的农民们那种更加悲惨的贫苦生活。

3.4对压抑情感的抒发

田园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热盼自己能做稷契一样的人物。但是,他壮志难伸、几经重挫,虽转托田园、竭力使自己埋没于田野,甚至借酒浇愁,迫使自己顺应自然,最终,这些都不能彻底消除他壮志难酬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我们能够体味出诗人在虚掷光阴时陷入极度矛盾的狂躁心境。诗人根本不能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奋笔疾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还以《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直指"肆威暴"的人一定会得到悲惨的结果;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讴歌了不惜牺牲生命去刺秦的壮士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这正说明了诗人的心底永远燃烧着一簇不可磨灭的火焰,这是诗人内心不屈的真实表白。这"冲冠一怒"的背后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割弃的重要组成。此外,诗人获悉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以及《拟古》(其八)的"少时壮且厉,……张掖至幽州"等诗句中,我们还能品味出诗人倾心关注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4结论

陶渊明田园诗中,处处都会折射出诗人的率真情感,时时都在演绎着诗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复杂思想情怀。

参考文献

[1]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第6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陶渊明王维田园诗 对比

东晋陶渊明,将自己与山水田园融合为一,至唐王维,则既得益于陶诗的平淡自然,又继承了谢灵运的精工秀丽而且有所发展。陶诗平淡自然而醇美,物我为一,富有意境;王诗淡雅幽远,诗中有画,诗中有禅。陶诗风格平淡高远,有“静穆”之美,王维更以其画意乐感和禅趣入田园山水诗,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了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从思想经历和艺术特点上对比二人的田园诗。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深好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不慕名利,热爱自然。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屈心抑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二十余年,虽生活窘困,仍以耕读自娱,诗酒为伴,未再入仕。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乐兼擅。二十岁进士及第,为太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改官淇上。由张九龄荐,拜右拾遗。张九龄被贬,王维甚感沮丧,是年秋,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使兼节度判官,他的边塞诗多作于此时,后又以殿中侍史知南选,开元二十九年北归。从此,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曾隐居终南山。

陶渊明的归隐比较彻底坚决,他的归隐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抗议。他的《归园田居》,通过牧歌似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诗人弃官归隐,摆脱仕途后无限轻松愉快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相比之下,王维生活在社会比较安定的盛唐,少有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偏爱清幽寂静的境界,“空山”“深林”多次出现在他的诗中。他把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他的后期诗充满佛光禅吟,充满闲适自得之趣。

从艺术成就上说,田园诗至陶渊明形成了艺术顶峰,王维继承陶诗的平淡自然又有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田园诗。

陶诗平淡醇美。黄文焕《陶诗析义》:“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如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等。陶诗另一艺术特点是情景理的统一,即物我为一的境界。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情趣和追求毫不掩饰地写入他的诗篇。“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安谧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使意与境,人与物融合无间,达到一种无我之境。

王维继承了陶诗的平淡自然,形成淡雅幽远的艺术风格,并且,王维诗书画乐兼擅,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例如,“花落家童未扫,鸟鸣山客犹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画面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声光色交错使用,动静对比和谐,形成一个幽谧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画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从虚处落笔,伏江水浩渺,山色空,有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王维山水田园诗第二个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禅,特别是他的后期诗。王诗体现了一种追求心灵内在平静的美,在对人与自然的观照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现诗人兴来独往,随遇而安,超然出尘的意兴和情怀。王维中年后奉佛日笃,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审象于净心”从中悟理得趣。

第7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佳作集锦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品茗共赏

对于曾官至尚书右丞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而言,高官厚禄并不是他所希望的归宿。中年以后的王维信奉佛教,他吃斋念佛,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十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选择的一种表达。“南山陲”指的就是王维晚年在终南山边上隐居的辋川别墅。

由此我们可知,《终南别业》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作为一首山水名作,整首诗体现着一种随性而至的气质。“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来了,就一个人出去走走,独自享受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俨然一幅闲适的山水画。没有事先计划,没有精心安排,走到哪儿算哪儿,看到什么就欣赏什么。水源尽头,那无心却恰好升起的云朵,映衬着诗人悠闲的心境,显得如此可爱。尾联点出“偶然”二字,表明“兴来”出游是偶然,看见“云起”是偶然;遇见山林中的老人,无拘无束地交谈,直至忘了回去也是偶然。山水间自有偶然的乐趣,快乐仿佛随手可得,一种悠然安适、自得其乐的情绪跃然纸上。

游览山水的经验,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鸟鸣花香,任凭山间苍翠映满眼帘,静听潺潺水声流淌心间。王维的《终南别业》唤起了我们心底关于山水之美的记忆。而南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所描绘的乡间田园风光,则别有一番味道。

范诗书写的是初夏时分江南乡间的田园景色。诗的前两句,即选择极具特征性的景物组合,绘出了一幅夏日田园图。金黄的梅子与雪白的麦花互相映照,肥大的杏子与稀落的菜花相互对比,既有花儿,又有果儿,色彩鲜艳,画面饱满。诗的后两句,为这幅田园图再添几笔。“日长”写昼长夜短,再次点出时令;“篱落”则突出正午时分。诗人以“蜻蜓蛱蝶飞”之动,衬托“无人过”的静,静中有动,显得静更有层次感。而这静又从侧面暗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状况:繁忙的农事令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行人稀少。一切都显得那样各安其位,自然而然。诗人似乎只是在单纯地描绘田园之景,而字里行间却无不透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诗词链接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点拨: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也是一首带有隐逸气质的山水诗。与《终南别业》不同的是,孟诗一方面体现出清静淡雅的隐士气息,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繁华尘世仍无法忘怀的失落。王建的《田家行》则述说了在大丰收的背景下,由于严酷的税收,农民生活依然困苦的悲惨遭遇,是一首角度独特的田园诗。

动脑筋

1.下面是几位同学对《终南别业》一诗的评价,请你挑出其中评价有误的一项()

A.小张说:“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B.小李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于山水之美,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领神会。”

C.小吴说:“这首诗禅意十足,尾联表达了世事变化无穷,在困境之中仍有活路的思想。”

第8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⑴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⑵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⑶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i。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注释:

[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2]《饮酒序》.陶渊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版.第4页

[3]《溪诗话》.黄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版.第46页

[4]《与苏辙书》.苏轼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版.第9页

[5]《论诗绝句》.元好问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9篇:田园风光诗范文

【教学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

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

(师指一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

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得很全面。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 王维是天才诗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教学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 了解诗歌节奏。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师出示《山居秋暝》)

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谁会读诗题?

(一生读)

师:字音咬得很准。一起读“暝”。

(生齐读“暝”)

师: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女生先来,好不好?

(师指一名女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再请一个男生,你来。

(师指一名男生读)

师:谁来表扬他?

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

师: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歌节奏很舒缓,大家的朗读很有韵味儿!连起来试试,看看是不是字正腔圆,齐读。

(生齐读,朗读很认真,注意了节奏和腔调。)

师:大家的吟诵真精彩!这就是诗歌的“声韵美”!

三、 王维是山水画家。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中有画”。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山间的景色。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雨后,山间黄昏时的美景。

师:这样说已经很全面了,你读得很仔细。王维把这座山叫什么山?

生:空山。

师:“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什么都没有吗?

(生纷纷摇头)

师: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

景色?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我是从第二句和第三句看到的。

(师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开创了“水墨画”,不用彩色,只用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后来就有人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大诗人,他眼中的“空山”一定不空,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用心读一读,你看到了怎样动人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雨,月亮也升起来了,王维在山间散步,啊,空气多么新鲜!

生:我看到一轮明月顽皮地跳上枝头,乳白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松林在地面上投下了奇奇怪怪的影子。

师:看来王维富有童心啊!

生:我还看到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波光,它们跳过山间的石块,穿过密密的树林,一路唱着歌儿从诗人身边走过。

师:你真是王维的知音啊!在你和王维眼中,山林里司空见惯的景竟然是那么美好,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王维画山水画的技巧十分高超,他善于调墨,浓淡变化很巧妙,黑白的水墨画比浓墨重彩的画更美!他的诗和水墨画儿一样,淡雅宜人。你看,洁白的月光,青黑的石头、墨色的老松、亮晶晶的泉水……

(师生欣赏图片)

师:空山一点也不萧条,空山景色优美,多有诗情画意啊!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这短短的十个字中,读!

(师指名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

(师指名读)

师: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真有韵味!

(生齐读)

师:这“空山”中可不光有美景,还有谁?

生:还有洗衣女子和渔夫。

师:有人,就有了生机啦!谁来读?

(师指名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女孩子们洗完衣服回来的欢声笑语,仿佛听到了渔夫唱着渔歌高高兴兴地回来啦。这傍晚的空山,除了洗衣女、渔夫,还有什么人乐在其中呢?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小孩子聚在一起抓萤火虫,玩游戏吧!

师:是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生:还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

师:白发谁家翁媪,多悠闲!

生:还有妇女在家中做晚

饭,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

师:虽是粗茶淡饭,但是格外香甜!

师:哦,原来空山不空,恰恰是悠闲欢乐的!你向往这种自由与悠闲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师:把你的向往与羡慕读

出来。

(师指名读,生齐读。)

四、 王维是隐士。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王维喜爱这美丽的山水、热爱这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吗?当时王维还有官职在身啊,这里只是他偶尔度假的地方。如果是你,你觉得是当官快乐还是享受山水田园生活快乐?

生:我当然喜欢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了,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劳,不用担心被人排挤。

生:虽然穷一点,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如果身不由己,那我也会非常留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的来源,苦一点,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给别人磕头。

师:人各有志。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结合文后的注释读一读,王维将会如何选择?

(师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生齐读。)

师:“空山”有优美的景色,有悠闲自在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身在“空山”更自在的呢?

(师生吟诵全诗)

五、诵读王维名诗句,举一反三,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

(师出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师:这句诗是王维晚年心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看看,晚年的王维只想静静地享受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生:他只想享受这诗情画意。

生:他只想和明月清风做伴,只想在山林里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

师:我们再来看看,晚年的王维,他只想静静地做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

思考。)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

生:他只想弹弹琴,钓钓鱼,过悠闲、简单却无拘无束的生活。

生:他不想功名利禄,不想荣华富贵,只想简简单单。

师: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我的青山绿水,都不如我的明月青松!这就是诗人王维,画家王维,隐士王维!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评析】

这是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实验课。教师以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王维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歌画面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的品格美。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前几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田园诗,对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进行初步的了解。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将旧知和新知有机对接。接下来用三个环节来突破重点:王维是天才诗人,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王维是山水画家,通过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王维是隐士,通过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诵读指导贯穿始终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指导诵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动静美。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颔联写景,颈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这样精妙的诗,应当反复读,好好读。在本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逐句诵读,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比如“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有韵味”。

三、扣住诗句想象画面

诗歌强调画面美,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画面美是很重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对颔联和颈联的教学,教师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画面,尤其在颈联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诗句以外的画面:这山中,除了洗衣女子和渔夫,还有谁也乐在其中呢?学生的眼前立刻豁然开朗,一幅幅生动的山村生活画卷徐徐打开,这些生活片段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温馨幸福,那么令人神往!这个环节的处理为下面感受王维此时“隐者”的心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