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学应用分析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学应用分析

关键词:小鱼山公园;景观生态学;斑块;植物群落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景观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国城市公园的设计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以山东省青岛市小鱼山公园为例,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城市公园景观格局的设计与发展。

1城市公园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由景观学与生态学交互形成,该学科研究整个景观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形态功能及不同关系的理论,探索景观异质性的发生与发展,构建相应的景观模型。城市公园作为一种人工景观,通常以原有植物资源为基础进行人工干预。景观特色是基于人工干预情况下,拼合出符合现代审美观的植物群落,但会破坏原有植物群落,且人工干预景观缺少稳定性,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因此城市公园景观的建造应重视植物材料,利用自然群落构建植物体系,充分贯彻景观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1]。

2小鱼山公园简介

2.1公园整体分析

2.1.1整体布局。小鱼山公园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面积约为800m2,因靠近鱼山路附近而获称小鱼山公园。

2.1.2功能分析。小鱼山公园可分为3大类功能分区,分别为北侧入口区、主体建筑游览观赏区、景观观赏区。北侧入口区由售票厅和商铺组成,主要功能为提供商业服务;主体建筑游览观赏区为主体建筑、景观区,在此处可以远眺海水浴场与中山公园;景观观赏区种植较多绿色观赏植物,分散几处桌椅,供游客游憩赏景之需。

2.1.3服务设施分析。小鱼山公园服务设施分布合理,包括地灯、路灯、公共厕所、垃圾桶、展示牌、路标等,给人们提供清晰的游览路线。地灯路灯等在南部景观观赏地带较多,方便人们夜晚游览。小鱼山公园厕所依山而建,并没有因为建筑而改变山体结构,而将山体含括于建筑之中。

2.1.4交通流线分析。公园交通流线较为单一,从北侧售票处入口进入,首先步行至主体建筑区,在建筑周围观景,绕建筑有一处环路。其次,向南为景观植物观赏区,人流较少,南入口现经过改造暂不开放。

2.2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2.2.1整体建筑分析。公园坐落于小鱼山顶部,存在一定高差。园内建筑较多,如碧波亭、览潮阁、拥翠亭等,整体建筑风格具有古典韵味,多用绿色琉璃瓦做顶;建筑与建筑之间以壁画或连廊相连,壁画主题多为聊斋故事类,低矮的连廊与高大的松树交错,独具美学风格。设计将建筑、连廊、庭阁有机结合起来。植物覆满除道路和主要建筑以外的场地,郁郁葱葱的植被与建筑交相辉映,建筑美、景观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2.2.2整体景观分析。小鱼山公园植物种类繁多,人工种植与自然生长相结合,造就了景观的多样性。园内行道树以五角枫、黑松为主;北入口处种植较多三色堇、万寿菊、碧冬茄和雏菊等颜色艳丽的观赏植物;沿道路东侧种植有桂花、樱花、梅树、红枫、刺槐、石楠、小叶黄杨、山茶花、溲疏、爬藤月季、连翘、爬山虎等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道路西侧至公园南部拥有一片较大的枫树林,树叶郁郁葱葱,红瓦绿树,将青岛的特点展现的淋淋尽致。主体建筑周围以松树、银杏的种植为主,沿小路往南部走,高大的五角枫、朴树、榉树等遮挡阳光为人们提供了清凉的散步场所,爬山虎、扶芳藤、地锦、金鸡菊、求米草、薹草、沿阶草、酢浆草、牛筋草等将山体遮掩的严严实实。

2.2.3特色景观分析。(1)入口景观,景观设计大师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提出“在设计时,不考虑地形、地貌因素则无法利用好基地的可塑造性,这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1]小鱼山公园通过对地形的合理整合,入口景观以自然群落结合人为种植为主,保留了原始山形,充分尊重景观设计当中的“流”,即影响生物生长迁移的自然条件。利用自然条件、原有地形、地貌,降低施工成本,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2)南坡景观分析,小鱼山公园在建设园林景观的同时,将对原有场地破坏程度减到最低,降低人工干扰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原有植被环境如枫树林实施保护,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植物群落的完整性,降低人工干扰带来的影响,使这里成为青岛市市南区最大的一片枫树林。原有公园基地上的植物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洗礼,已经形成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很高的资源保护价值。在保护原有资源的同时加入人工种植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对植物进行统一的修剪与美化,使其形状、高度更符合人们观赏需求,使整个园区景观看起来更加整洁。

2.3设计优缺点

2.3.1设计优点。小鱼山公园基地上的植物群落经历长时间的融合发展,植物物种相对丰富,植物群落内部结构稳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很高的资源保护价值。在维护场地原生植物的同时加入人工种植植物,使植物群落更加丰富。植物景观群落由不同大小、结构、数量等的斑块组成,不同特性的斑块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小鱼山公园中大型斑块可以涵养水分,如南部景观区;小型斑块可以作为链接机制,把各个大型斑块链接起来,如建筑区内的高大乔木、地被植物等。从斑块整体来说,增加一个植物斑块比减少一个植物斑块更能维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保持某一种群的数量[2]。

2.3.2设计缺点。首先,人工介入痕迹明显,人工种植植物较多,如爬藤月季、大型乔木及大型灌木丛等,一方面对原生植物影响较大,侵占原生植物用地;另一方面人工植物过多也会导致公园景观人工管理费用较高。如北侧以观赏性花卉植物为主,万寿菊、雏菊、三色堇、爬藤月季、溲疏等,人为干预痕迹明显,色彩艳丽。南侧以原生植物为主,扶芳藤、刺槐、五角枫、松树等,基调为绿色,偶尔有几株金盏菊点缀。其次,建筑群周围植物种类过于单一,仅种植竖向的高大树种如松树、银杏,地被植物欠缺,从一定程度上间断景观连续性,影响部分植物群落分布。在公园当中建筑作为异质斑块镶嵌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对于植物群落结构的连接度、完整性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小体量的建筑不会对植物群落造成明显破坏,而较大体量的建筑存在则可能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及生长。小鱼山公园中主体建筑区对景观的割裂程度较大,造成一定程度的景观连续性断链。

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小鱼山公园改造意见

3.1设计目标

在组织优化小鱼山公园植物群落景观时,充分利用小鱼山公园丰富的原生生境条件,结合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保护场地原生植物,控制干扰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以达到植物群落景观的最优格局组合。

3.2设计理念

3.2.1遵循场地自然生态结构,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小鱼山公园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存在一定高差,因此要注重植物群落之间空间结构的关系[3]。不能仅为形式方面的美观而忽视和改变群落整体,而应注重原生植物与地势的结合,使植物群落的分布符合特定植物生存格局,保护五角枫、扶芳藤等原生植物的生长地。

3.2.2增加植物群落连续性与生态性。保持植物群落连续性,防止出现群落断链,加强内部结构稳定性。在设计过程中,引进更多原生植物,合理搭配人工种植植物,形成不同的景观斑块,研究在保护或修复自然生态过程中,如何能够达到功能与景观格局模式的优化[4],使小鱼山公园的景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3.3改造手法

改造过程中由微观改造逐步进入宏观改造,保证小鱼山公园自然生态和谐。

3.3.1建筑层面改造。对于建筑部分的地面铺设植草砖,串联两个部分的植物斑块,避免植物群落断链,便于维护小鱼山公园的整体生态连续性与多样性;连廊、壁画处增加爬藤类植物,增加景观丰富度,串联建筑。

3.3.2景观层面改造。对于景观部分,采取人工种植与自然生长交替的设计手法,逐渐以自然生长代替人工种植,体现自然群落生长模式,减少人工种植痕迹,利用原有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丰富观景平台。

3.3.3公园整体改造。整体改造小鱼山公园,在建筑部分丰富植物群落,链接南北形成廊道,扩大斑块数量;美化整体天际线,修剪多余植物,部分建筑体现红瓦绿树的青岛建筑特色。

3.3.4城市景观层面。将小鱼山公园的改造建设纳入青岛城市绿地系统,统筹规划城市公园的设计与发展,注重与周边环境的结合,重点打造特色天际线,使小鱼山公园不论远景还是近景都能与城市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周顺丽,周建华,夏磊.从景观生态学探讨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格局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28-7229,7235.

[2]刘婉如.关于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的相关性探讨[J].交流园地,2019,05-0247-01.

[3]周顺丽,周建华,夏磊.从景观生态学探讨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格局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28-7229,7235.

[4]邓毅.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4(10):0010-05.

作者:李奇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