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基层政府重视不足、村民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本文提出引导社会参与、发展教育、改变村民意识等破解思路。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农村

1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1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村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部门定期进行的电影下乡活动既能使农民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农业信息,又能提高和陶冶农民的情操。电脑室的出现除了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销路的需要,还能为部分农村学生提供了解外面信息的重要渠道。1.2文化民俗和遗产得到一定的保护。农村文化民俗和遗产属于农村社区文化的一种,二者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步保留下来的结晶,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村社区文化民俗得到了保护。如散落在河南农村的皮影戏技术,皮影戏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和研究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陪着父老相亲们渡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在美丽乡村建设下,农村民俗艺术得到了保护与开发,而且作为传统艺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存。如农村富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由于大量青壮年的外出,出现了农村空心化,村落建筑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与富裕,使农村人员开始回归,从而使富有特色的村落建筑与文化得以保存与传承。1.3专业人才数量短期有所增长。国家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进基层进农村的举措,农村的文化专业人才短期内有所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优秀的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响应国家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举措,积极投身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同时,部分高校充分发挥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援农村的各方面建设,部分高校教师把农村需要的文化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优秀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的加入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智慧之源。另一方面,在振兴乡村战略中,部分地区采取驻村工作组的方式支援农村地区的发展,这些专业干部的到来,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文化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首先,图书室利用率低。图书室一般都设立在村委会,村委会不能保证每天都有人,带来村民借阅图书的不方便。图书室书籍很多是高校或社会人士捐助的,真正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书籍不是很多。书籍没有专人管理,分类混乱,丢失严重。其次,虽然文化部推出了电影下乡的举措,部分农村由于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原因,并不能享受国家政策带来的便利。电影更新速度较慢,基本上是一些经典电影循环播放,不能引起村民的兴趣。关于农村科技与农村信息的电影本身拍摄的就比较少,缺少农民感兴趣的农村题材的优秀影片。最后,学校数量与规模不能满足农村适龄儿童的需求,同时缺少优秀的教师队伍,留不住人才。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往往是几个村合起来办一所小学,部分农村地区,全乡镇仅有一所初中,这给农村孩子的上下学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2.2文化建设同质同构化倾向显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部分干部缺少创新思维,常常照搬别人已经成功的模式,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在文化建设中,常常会出现你们村发展文化旅游我们也发展文化旅游,直接把别人的文化特色照搬过来,由于缺少文化底蕴,常常只模仿表面,而忽视被借鉴的文化发展的内涵,不仅导致文化投资的失败,往往还会对本地文化特色造成破环。部分地方政府在进行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缺少实地考察与调研,凭着空想就制定一系列的文化建设规划,往往要求全乡镇的文化建设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从而使各个乡村的文化特色尤其是村落文化、民俗文化遭到破坏。2.3文化建设专业人才更替频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从短期来看,农村地区的文化人才队伍会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会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农村地区的文化人才储备队伍并不容乐观。首先,大学生的支教以及大学生村官绝大多数都是短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支教时间往往是1年,最长的不过3年。村官的任职期限也只有2~3年,这些人才在期满后绝大部分会离开,仅有非常小的部分会留下来继续帮助发展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大学生的频繁更替不利于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其次,驻村干部往往会为了政绩,更喜欢做一些短期能够见效的面子工程,如修路、种树、刷墙等,而影响农村持续发展的教育、文化等事业,由于发展起来见效较慢,往往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对于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往往关注不够。2.4农村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以文化产品为其主营业务,以文化产品作为其经济增长的支柱。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供给侧改革、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大背景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率低下。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很低,明显低于一、二产业;其次,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单一。农村社区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个体经营的戏曲歌曲表演团、秧歌表演团、杂技团等,不能深入挖掘自身所隐藏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从而激活本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再次,部分地区虽然发现了自身的文化特色与优势,但由于交通不便或者招商引资不足,而导致自身文化特色无法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3.1深化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文化建设要建出特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量与灵魂,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国家的文化政策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以此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文化建设过程中设计农民参与的通道。在进行文化建设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征求农民的意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规划与设计当中去,使农民在亲身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便利,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凝聚力。再次,鼓励农村积极利用已有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通过定期培训、开展讲座、比赛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如通过电脑知识培训,可以发展互联网+农业;通过农业知识竞赛,提高农民对在建图书室的利用率;通过开展一些文化、体育竞赛项目,提高农民对剧院、画室、健身器材的充分利用。3.2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不合理的规划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同质同构现象。要想发展本地特色,需要充分发挥本地文化民俗与独特遗产的魅力与特色。首先,大力保护本地区的民俗与文化遗产。民俗与文化遗产是本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本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基。首先,相关部门应出台保护民俗与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将民俗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第二,民俗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基层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无论是维护的费用还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正确引导。第三,对于民俗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文化特色。第四,政府在制定文化建设规划时应充分考察与调研,在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中政府应充分考虑每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不能一刀切搞整齐划一。有文化遗产的,根据自身的文化遗产建设特色传统文化,没有文化遗产的可以搞现代文化建设。3.3加强农村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提高农村地区优秀人才的待遇。农村留不住人才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生活质量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要想留住人才,首先政府需要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如工资、住房、往返交通费的报销等;其次,还要充分相信人才,不能引而不用,让引进人才在不断取得的成就中找到留下来的理由;再次,给农村优秀人才提供上升空间,尤其是对投身农村的大学生,应给予他们事业上升的通道,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吸引来更多优秀的人才。第二,应加强与当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是本地人才与智慧的聚集地,农村要想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智慧支持,积极寻求与地方高校的合作,通过充分利用高校师生的智慧,来提升本地的文化建设水平。3.4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文化产业。首先,要加大对现有的优势文化产业的帮扶力度和支持力度。政府对于优势文化产业应该做到政策支持、财政支持、人才支持,使它们能尽快得到发展,做大做强,打造该地域文化产业品牌。与此同时,支持和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小微企业,为小微文化产业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营造文化产业在农村社区发展的氛围。其次,提高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联合程度,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许多农村地区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发展规模文化旅游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互联网+”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应加强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联合,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商务公共贸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周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9):9~14.

[2]郭鑫.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发展瓶颈与破解思路[J].农家参谋,2018(5):41~42.

作者:秦亚芹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