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技术教学辨别网络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辨别网络信息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是一个信息互通平台,但是网络上掺杂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里面包含了不少虚假信息、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信息。如果学生们未能提高自己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影响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减少网络信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切实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信息技术教师要发挥自身学科特长,利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提高辨别良莠信息的能力。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能力的策略展开简要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明辨是非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必修课程之一,是提升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具备良好的教育意识,并明确教育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效感受到明辨网络信息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一、备课建立目标,明辨是非

高效的备课是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课前,只有教师明确了该教什么、如何教、怎么教,并对教学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促使课堂活动更加顺利流畅,才能够促使学生对于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备课期间,教师就应该意识到,要使学生们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做到心明如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对人的培养,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教师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点关注内容。在制定目标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机会渗透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能力的内容,促使教育活动能够更具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这部分内容时,备课期间,教师除了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了解计算机的规范使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对于事实的归纳,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此外,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初步练成正确的计算机操作及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在教学目标带领下,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学生对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也会逐渐得以提升,做到心明如镜,

二、引入实际案例,讲清后果

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分辨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实际案例,如:引入真假信息的例子,促使学生进行对比探究,提高学生认知与感受力,促使其判断是非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指导学生们浏览网页信息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网站中不同用户所发表的言论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虚假信息的种类,教师还应分析这些信息的危害。例如:网络政治谣言,让学生知道这是敌对势力为了颠覆和危害我国安全和政治稳定所制造的;网络灾害谣言,如“抢盐风波”谣言等属于这类谣言,这些谣言很多情况是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信息不对等的环境制造出来,让老百姓觉得需要囤购某种物质从而达到商家不当盈利的目的;网络造谣,如“某某人是一个妓女”,等等。这些明显带有人身攻击的,目的是为了毁人清誉的,还有数不清的网络恐怖谣言、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等等。教师举了相应的例子后,除了对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感受到“网络水军”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应该告知学生相关的法规法律,让孩子们谨记,有些谣言的会触犯法律,需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当清楚地辨别出各种谣言并知道某类谣言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后,学生们会更全面深刻地增强对于虚假、有害信息的辨识度,从而提高自身判断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的行为,不传谣,做到明辨是非。

三、引入上网守则,规范行为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学的是教材知识,对学生的行为也应根据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渗透和教育。尤其是在面对小学生的时候,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经验还不足,为了有效增强其认知效率,使其能够提升明辨网络信息化的重视度,并增强综合素养,同时使其有效提高运用网络的规范行为,教师要在相应知识点中渗透具体信息。例如,在教学《网络初接触——网页的浏览》这部分内容时,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初步认知,能够使用基本操作来进行相关活动。部分同学平日比较少接触网络,不懂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获取和信息,大部分同学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力还有待提升,同时也未能全面掌握规范的网络使用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知学生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以外,还要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行为规范拓展延伸,引入并详细讲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学生理解网络行为规范的必要性。学会用正确的途径获取网络信息,不使用不合乎规范的浏览器、不浏览不良网页、不随意阅读不明信息等,遵守相关约定,切实提高自身的上网行为。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增多,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度以外,教师还应将此作为一项长远的教学任务。通过使用不同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认知,时刻树立“辨别网络信息”的警惕,有效提升教育实效性。首先,发挥好学校官网、微官网的作用,设置相关网络安全板块。定期更新与“网络信息辨别”相关的内容,可以引入一些揭穿虚假信息和虚假新闻的消息,以此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识度。其次,充分利用班级家长交流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并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敏锐度。在看到一些与事实相悖的网络信息后,可以将相关链接发送至群内,使家长和孩子们及时关注并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辨别能力,减少不良网络信息带来的侵扰。再次,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设置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明辨网络舆情,分清是非曲直”。在相关主题的引导下,促使学生能够参与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对于网络信息的辨识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普及,力图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在参与网络信息交流活动时,所应该具备的判断能力,切实做好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五、开展分组活动,展示成果

教育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输,还要使学生能够实时进行反馈活动,以此检验教师的教育成果,判断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辨别网络信息”能力的学习状况。比如在学习《魅力广州塔——综合活动》这部分内容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促使学生能够学习根据主题收集资源、整理资源和设计制作作品。其中,制作的作品可以是图画、介绍录音、文档等。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检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同时发展其对主题资源的收集整理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组项目学习活动,将孩子们分为多个小组,并让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料,找到与主题相关的有益信息,排除不良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利用多种方式制作作品,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网络是非观,减少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使用率,同时提高对于相关作品的制作效率。

六、创建家校联系,共同监督

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学校,教师要肩负起对学生的引导责任,作为家长同样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引导责任,只有教师和家长保持一致教育目标,并开展良好的家校合作活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够全面增强其对于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切实提升教育活动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比如,运用钉钉、微信与家长开展对话,使家长在这方面也提高自己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增强孩子网络信息识别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对于网络信息的判断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活动,比如印发宣传手册,做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普及工作,促使家长学习了解。尤其是在现阶段,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减少不良信息对于孩子们的影响,能够使其更好地感受成长的快乐。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创新多种教学引导方法。促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有效增强自身判断能力,切实发展明辨是非曲直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佳卉.“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安全对策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1).

[2]吴楚洲.5G时代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展望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1).

[3]葛小虎.探究“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5).

[4]张倩,颜丽渊.网络信息安全叠加风险的识别与应对[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3).

作者:张淑蕴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风西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