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分析

摘要: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最终产出效率明显高于中间产出效率,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加强科技推广、企业孵化器建设、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培育以及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等。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随机前沿分析法;科技成果

市场化青海省在地理上连接甘肃、西藏、四川等省份,经济发展战略上处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青海省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呈现低迷态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为青海省所带来的机遇,促使青海省资源优势向创新经济优势发展。论文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区分为创新成果产出与成果应用两个阶段,综合评价其创新效率,以此了解青海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行业分布青海省依托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行业分布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等行业。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已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总产值约占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2%。新能源是以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系列产品、风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等配套产品生产为主,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新材料以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为主攻方向,研究开发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加工制造技术。生物制药是发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优势,以健康制品和药品两大系列为方向,构建特色生物产业链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44家,科技型企业294家,同比增长10.77%、14.84%。从业人员数量增幅十分明显,从2005年的4043人到2018年的9388人,增长率为132.20%。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固定资产由2005年的0.76亿增加到2018年的19.31亿元,增加了24.41倍。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0.75亿元、工业增加值93.89亿元,同比增长14.68%、5.68%。科技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5.44亿元、工业增加值70.19亿元,同比增长94.16%、170.38%。新培育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

(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自2009年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以来,在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实施科技项目220项,累计科技投入43.2亿元,带动项目建设投入622.2亿元,申请及取得各类专利528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90余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组建3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56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科技型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增加,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并与社会优势资本结合,以股权融资方式,成立科技投资基金,促进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二、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设置我国出版的《高技术辞典》将高新技术定义为“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或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1]。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主要特点:高智力、高收益、高战略、高群落、高投资和高风险。评价指标是评价活动的基本内容。借鉴国内外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面的研究经验,结合青海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分别从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和产业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增加环境变量,旨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产业投入层面由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支出三个指标组成,分别反应人力资源投入和资金投入状况。产业产出层面,分为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个阶段,中间产出以专利申请数反应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最终产生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代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益。

(二)评价模型构建随机前沿分析法由Aigne等(1977)[2]提出,是根据已确定的生产函数,构建具备复合扰动项的随机边界模型。这个模型既可以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还可以对影响创新产出的其他扰动非效率因素进行深度分析。随机前沿分析法主要适用于单产出多投入的相对效率评价,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参数,获得最终的效率。学术上关于创新效率的衡量,一般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但数据包络分析法忽略了对个体差异的影响的缺点,随机前沿分析法的最大优势是考虑了不确定变量对产出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指标设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如下:研发活动中间产出模型: (1.1)研发活动最终产出模型:  (1.2)式中:t是时间变量。β1和β2分别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的产出弹性。,νt是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代表在第t年生产过程中的随机误差项;μt为非负随机变量,代表创新活动中的无效率项。

三、实证评价及结果分析

(一)指标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论文研究采用数据资料,如表2所示,从专利申请数上来看,青海省2010和2011年专利数最低,2016年最高有177项,十年的平均值是27.5件,标准差达到了53.63,从新产品销售收入来看,青海省201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最低只有215万元,2016年最高达到208856万元,相比2010年增长了970倍,年平均新产品销售收入29406.7万元;在从投入上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在2008年最低,是107万元,而在2016年处于最高9619万元,年平均值2722.9万元,标准差很大,达到了3054.26。这代表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规模不断在扩大。

(二)评价结果分析本文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中的中间产出,以及最终产出过程的效率运用SFA方法进行了估计,并对考虑随机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更符合实际。根据投入产出指标将2009年~2018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数据,运用frontier4.1对模型进行运算,计算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中的中间产出效率是0.9942,再看最终产出效率是0.3164,再从时间序列看,每一年的效率对比呈现出科技研发效率高,成果市场化效率低的特点。这个结果相当令人吃惊。这说明青海省第三产业,特别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故产生研发成果难以高效运用于市场。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经济和技术的桥梁,该产业对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咨询以及创业孵化有支撑作用。而中间产出效率很高,说明青海省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扶持强度大大加强,这种扶持力度对企业,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加之高新产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性也激发了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研发效率的意愿,因主、客观两方面的作用,激起产业本身的潜能,增高了科技研发的效率。可是科研成果市场化效率令人担忧。如果用木桶效应来思考,科研成果市场化才是限制提升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短板”,研发成果如何高效的市场化才是关键之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在于青海省第三产业实力薄弱,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不够强、不够多,导致空有技术、专利,却没办法投入市场带来效益。难以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另外、企业过于重视技术研发,而忽视了技术的应用。同时将过多的投入放在了科技研发上,而忽视了技术市场化的投入。所以政府以相关政策鼓励、引导研发成果走向市场;企业转变思路,与政府合作,增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同时鼓励科技咨询行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普及服务等。合理的运用资源、权衡投入。促使创新效率水平,特别是成果市场化的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稳定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通过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SFA模型和回归分析来看,研发投入强度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显而易见,应该继续稳定投入,优化资源的配置,促使创新效率提升。其次,应使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加简便,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便利。拓宽各种融资渠道,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企业的科技服务业降低信贷门槛并鼓励创新型企业融资上市,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好的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二)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政府和企业应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建立起双方都认同的企业文化,对人才产生有效的激励,引导创新人才全面发挥其创新能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以人为本,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如形成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树立起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建设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落地一些财政优惠政策。应加强技术的流通渠道、构建技术交易市场、鼓励技术转移。引导发展咨询服务业,普及科学技术,以提高社会对知识产权的相关了解,享受相关咨询和服务。免费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科普服务等等,形成全民驱动创新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可以推动青海省整个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推动科技服务企业规模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地让各种资源更好更快的为科技服务行业服务利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推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更好的吸引新企业的进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合作,从而推动青海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罗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

[3]杨龙塾.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4]张孟裴.中国科技服务业策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渤海大学,2014.

作者:张小红 高乐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