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分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分析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正因为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要,引起人们更多关注,对幼儿教育的研讨不断增加和深入。尤其是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成为研讨的焦点之一。仔细分析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究竟幼儿教育是否真正“小学化”?“小学化”的程度如何?怎么辩证认识和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背景和观点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家庭和个人改变命运的选择。教育愈发受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心态。家长越来越相信超前教育的作用,希望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以便让孩子更快成长。最初,部分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心理,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园就开始让孩子学习识字、拼音、算数、写字等。在这种教育驱动下,一些幼儿的确学到了所谓的“知识”,也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可”。加之宣传媒介适时造势,助长了幼儿园的“知识”学习风气。后来,农村幼儿园逐步普及,部分农村幼儿园没有专门师资和条件,只有沿袭小学化教育模式。从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园采取小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幼儿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的一种倾向。其实质是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1]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不是让幼儿愉快成长,而是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学制度上按照小学教育来进行管理;教学内容上重视传统知识传授而忽略其它领域知识的均衡发展,提前开设了识字、加减法、背英语单词等“小学化”的读写算课程;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多方面教育;教学方法上采用“灌输式”教学代替适于幼儿的“游戏化”教学,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轻视幼儿自主学习;教育要求上,把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2]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被批为小学的预备班,成为小学教育向幼儿阶段的延伸。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威胁;幼儿学习兴趣丧失、后续学习动力不足;束缚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制约儿童智力的发展。[3]

二、辩证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束缚其个性发展,同时也会抑制其智力发展,导致幼儿较早失去学习兴趣等问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从2014年起至2016年将全国幼儿入园率提高到75%左右,发展惠民的公办园是3年计划的重点;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更需要学术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辩证认识。

(一)存在以偏概全,夸大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调研中,多数幼儿园的老师并不承认他们有“小学化”问题。根据实际观察,多数幼儿园的确没有明显的“小学化”问题,尤其是城市公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不明显。调研中也发现,极少数师资力量薄弱、办园条件较差的农村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学前班存在学习任务偏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我们应该正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要对幼儿教育实际进行客观认识和分析,并不是任何传授识字、书写、算术等就是“小学化”。有学者片面地认为,某所幼儿园或某个班级进行识字、算术教育就断定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是不客观和不科学的。因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语言领域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中,对5-6岁幼儿的目标是: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科学领域中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目标中,5-6岁幼儿的目标是: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我们看到大班幼儿教师会让幼儿用绘画或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数据,同时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操作等引导幼儿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幼儿也是能够掌握的。因此,单纯、片面地看教学内容不能断定幼儿教育“小学化”,还应该根据各年龄阶段《指南》的目标要求进行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从实际调研看,幼儿教育整体形势是正常发展的,也存在少数幼儿园有“小学化”的问题。但是不应该以点代面、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整体,将个别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说成普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夸大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范围和程度。

(二)教学实施不当,引发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调研中发现,被称为“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有些知识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中,而且是《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国家政策性文件中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但由于具体实施中有的教师理解不到位或方式不合适,有的简单地采取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忽略了《纲要》中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中,学习8的分解时,幼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8个小苹果,让幼儿开始分解,分成1和几?2和几?3和几?同时,要求幼儿伸出手指头,一个一个的数,到最后,跟着幼儿教师一边念一边掰着手指头:8可以分成1和7,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4和4等。幼儿念了一遍又一遍,手指头掰了一次又一次,过后就忘记了,且离开手指头就不能运算,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兴趣,且对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负面影响。6岁前的幼儿思维运算还是以具体运算为主,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其接受能力应以直观的、具体的可感知的活动为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实物感知、生活经验以及“游戏”等方式,让幼儿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为中心,教师真正做到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否则,同样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如果实施的方式不当,极容易引发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活动评价僵化,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等。但是,不合理的评价其作用就会是负面的、消极的。在实际考察中发现,被称为“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许多活动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且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以幼儿为中心生成和组织活动;但却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在活动中以简单化的标准答案、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幼儿的表现,这就会限制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例如,绘画活动是属于艺术领域中的活动,《指南》中对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的目标是: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某幼儿园教师发现幼儿对植物角中的仙人掌特别感兴趣,不时会用小手去触摸和观摩,于是,教师适时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在设计《仙人掌》绘画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观察植物角中仙人掌表面特征及生活习性,让幼儿对仙人掌有一定的了解和印象,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仙人掌来绘画。有些幼儿画出的仙人掌是圆形的,也有的是三角形的,还有的是正方形的,最后涂色的时候,有的幼儿偏好于红色,于是将仙人掌涂成了红色的,还有的涂成了五颜六色,有着各种形状和颜色。但是当幼儿兴奋的将作品呈现给教师欣赏时,幼儿教师却纠正地说到:仙人掌是椭圆形,颜色是绿色的,你们没有仔细观察仙人掌……可以想见,该教师的一般化、标准化、简单化的评价当时就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的创新想法被扑灭,想象力受阻。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因此,评价幼儿活动及其成果,不能纯粹地一般化、标准化、简单化地进行评价,也不能简单判断只要有识字、算术等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只要开展游戏化教学就没有幼儿教育“小学化”。更不能用成人经验来判断对错,而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的独特感受,以适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灵活形式,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应,支持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四)认识标准不一,幼儿教育需要科学评价

从收集到的文献看,不乏有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真知灼见。也有少数研究纯属跟风、存在偏见等。一方面,部分研究存在对幼儿教育认识、评价的立足点不同、认识标准不统一,有的研究是从幼儿园办园理念、有的是从幼儿园教育内容,有的是从幼儿园教育形式和方式,有的是从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有的是从幼儿园环境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另一方面,有的研究是从宏观层面,有的是从中观层面,有的是从微观层面进行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由于角度不同,认识标准不一,导致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程度和评价结果也呈现多样化。现有研究对存在“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教育还没有更多、更深入的系统分析,究竟哪些是“小学化”的?“小学化”的程度如何?如何衡量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讨论的重要课题。评断幼儿教育是否“小学化”以及“小学化”的程度如何,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价依据的基础上。目前,科学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在幼儿园教育办学过程中,应以《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为准绳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和管理。在评价、研究和反思幼儿教育时,也需要加以对照。否则,就难以全面、深入、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研究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防治策略

在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根源在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传统思想,而评判孩子有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显性依据则是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学会了多少东西。再加上部分小学违背规定暗地实行入学考试制度,家长的“名校情结”也促使其将孩子送往能够使孩子学会更多知识技能的幼儿园,部分幼儿园更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将提前教授孩子小学教育的内容当成办学的“经验”,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怪象,就要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理”两手抓。

(一)建立健全幼儿教育评价机制

要使幼儿教育在正常的轨道内运转,预防和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评价机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幼儿教育就可能产生偏差和异化。评价幼儿教育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幼儿园应该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实施。目前,究竟怎样判断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幼儿园、研究者等多方面主体应该联合起来对现行的幼儿教育进行系统研究,以摸清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对幼儿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明确幼儿教育阶段应该实施的内容,而哪些内容又是小学化的。因此,有必要研制并建立一个科学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衡量指标体系,使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等各方面都能够利用指标体系清楚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是否正常运行。朱家雄教授说:“幼儿不仅要学习他们能够学习的东西,而且要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幼儿应该而且必须学习什么不是由幼儿决定的,而是由课程和教师决定的,并且是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这一途径得以实施的。”[4]所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内容具体选择哪些进行实施?怎么选择?怎么开展活动?怎么衡量和评价实施的效果等等,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否则,幼儿教育是否“小学化”以及“小学化”的程度便成为一个有争议而无法明确衡量评价的问题。宏观层面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园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办学规范体系,需要建立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类似的专门法律《幼儿教育法》,从国家法定层面进一步明确幼儿教育的地位、性质、任务及要求等;中观层面需要健全对各类幼儿园的评价体系,例如各省建立了《一类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但是研究发现这些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完善,有的规定欠科学合理,有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微观层面需要建立健全对幼儿园课程、活动、幼儿、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系统评价体系。

(二)加强幼小衔接研究和实施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衔接(以下简称“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没有良好的幼小衔接,就容易产生责任边界模糊,目标、任务、内容不清楚,各自为政,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究竟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什么?怎么衔接?谁来衔接?怎么评价衔接的效果?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深化,需要加强对幼小衔接的系统研究和实施。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中有一种误解,认为幼小衔接主要是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一般会在大班即将毕业的时候组织幼儿去小学参观,开家长会给家长讲解一些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讲小学生活等等。小学在幼小衔接中“作为”较少。幼小衔接不仅仅只是幼儿园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小学和幼儿园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件关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幼儿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系统教育工作。仅仅将幼小衔接停留在表面的参观、了解和交流上,如果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系统研究,缺乏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幼小衔接就只是一种口号和理念,无法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更无法取得成效。

(三)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水平

幼儿教育“小学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师资队伍水平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首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收官。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很多农村、乡镇新建了幼儿园,幼儿园师资数量、质量问题成了今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农村、乡镇幼儿园园长、教师多由中小学教师转岗而来,这些教师由于不熟悉幼儿园教育规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习惯运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5]幼儿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幼儿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和关键,要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6]如果一个幼儿教师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及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那么他就能够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合理性,就会尽力避免“小学化”误区的产生。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水平,可以多途径并举。首先,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引进工作,有关方面应按照相关规定核实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落实幼儿教师引进计划,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选聘优秀人员到幼儿园任教,确保幼儿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幼儿园办学需要。其次,要强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强化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第三,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出台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优质幼儿园对基础薄弱的幼儿园进行对口支援、帮扶、交流、挂职等,带动和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加大农村幼儿教育投入

农村地区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举措。贵州瑶山、麻山等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历史、现状说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教育投入不足。作为教育公共资源的最大保障者,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应继续加大对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逐年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使幼儿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逐年增加。正如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一样,“不应当把私人资金筹措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因为此种做法有可能导致浪费、不协调或不平等。应由政府当局来对筹资合作伙伴加以组织,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纠正措施。首先应防止教育扩大社会的不平等,为此应为处境最不利的居民筹集大量资金,用于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学业失败,或是为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等。因此,为了确保公正和保持社会的内聚力,公共经费看来是必要的。”[7]政府应不断改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贯彻落实国家和各省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的规定,并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部分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各级政府应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学前教育发展,确保学前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只有持续稳定的经费增长保障,才能不断提升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

作者:黄胜 周圆 杨秀云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