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压力容器论文范文

压力容器论文全文(5篇)

压力容器论文

第1篇:压力容器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法治教育;渗透;融合

1前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1],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2现状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法治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了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降低了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法制教育停滞在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注释法学层面,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在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众多非法学专业中,化学与法律的关系尤为密切,如实验室安全、化学药品管理、废弃物排放等方面,都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现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未充分开发与利用实验教学课程中的法律资源。在实验开始前,一般是指导老师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和讲解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较少从法律层面去诠释化学实验方面的问题,使得实验实践与法律知识相脱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笔者从五个方面开展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利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法律资源,使学生在开展实验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提升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教学的措施与实践

3.1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法治观念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高校需要充分意识到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专题报告、专家讲座、学术交流、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师生共同学习法律知识的环境和氛围,师生共同提高法律素养,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培养正确的法制观念,坚决避免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情的发生。尤其是教师,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找出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的结合点,并运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真正实现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入到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3]。

3.2实验室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是完成教学和科研的根本前提。学生在化学实验室的人流量一般很大,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安全隐患因素较多,实验室要按照相关规定,全面制定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来确保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健康安全的实验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污染物,虽然数量不大,但污染物种类多、组分复杂,且大都回收处理程度低,有的实验室甚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虽然是小污染源,但对环境造成的累积损害不容小觑[4]。1998年化学废物列入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化学实验化学废物的排放都做出了相关规定,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实验室要不断探讨改进,在化学实验室药品的管理、废弃物的排放、防火防水防电等方面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让学生从踏入实验室开始,就接受化学实验知识技能与法制知识的双重学习,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3.3实验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相渗透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很多。如化学实验试剂药品方面的相关法律条例涉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等。实验废弃物排放方面的法律条例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合成实验中有关绿色化学、清洁生产技术、循环利用等科学技术内容,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实验仪器设备方面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实验室防火防水防电方面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消防监督检查规定》、《青少年保护法》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法律知识渗透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法律修养,领悟法律制度是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唯有在法律的制约下,才能让化学科学技术正真造福于人类。

3.4实验操作过程与法律知识相渗透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先明确实验使用化学药品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了解有关化学药品的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谨慎性,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进行中,指导教师要随时监督实验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避免学生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尤其在使用具有腐蚀性、有毒有害等化学药品时,坚决杜绝拿着药品到处走的现象发生。在进行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时,指导学生进行废弃物的初步处理,树立法律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法治观念。除了要发挥好实验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发现实践生活中的化学与法律的关系,如食品安全问题、工厂污水排放问题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5实验数据报告与法律知识相渗透

2016年,教育部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办法》的第六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第七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任何实验活动都离不开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的尊重是实验工作者最基本的品质。实验数据不仅是重复实验的依据,而且也是优化实验的重要参考,所有科学上的讨论和质疑,都是建立在数据是真实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规范实验数据记录,严禁剽窃、抄袭、伪造、修改实验数据,实验数据不能用铅笔和圆珠笔记录,凡是修改过的数据必须要有说明和证明人的签字。在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投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坚决抵制学术造假现象的发生。

4结语

依法治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他们走上社会,实现社会担当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法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对于贯彻落实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大环境里,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培养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用法律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满足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长胜.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路径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立足点[J].2018,25:35-36.

[2]欧阳爱辉.略论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文化学教育[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135-137.

[3]张新.浅谈师范大学生教育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101-102.

第2篇:压力容器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和组织,同样适用于“安全发展”这种理念,应该结合学校的特点研究安全工作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实验室的复杂情况推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1]。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涉及面广且内容繁杂

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面很宽,加之理工类学科的教学科研实验、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新时代教育需求,很大部分高校及其专业都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科研等实验环境与条件。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必备场所,实验场所及其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也非常繁杂,既包括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安全管理(房屋、水电、环境等),也包括实验室软件方面的隐患排查(仪器设备、特种设备、危化品等)。除此之外,各类实验室因专业性差异,其危险性质、程度及其防护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化学实验室更关注化学试剂、“三废”的安全处理,电工实验室更关注电路线路、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做到面面俱到、全方位无死角,确保实验室教学与科研的安全稳定。

(二)种类较多且危险性大

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实验类型多样,这就使得危险类型较多,加之个人行为、机器系统、管理环境等因素限制,高校实验室的存在安全隐患且危险性较大。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实验室的实验安全主要包括机械伤害、电气电工、压力容器、危险化纤、军工科研等类型,且这些实验安全类型存在着大小不一的安全隐患。一是机械伤害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焊接、数控、钳工等专业实验,存在扎伤、擦伤、撞伤、刺伤、卷入、飞物、触电、高温、噪音等安全隐患。二是电气电工类型,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机电等专业实验,存在触电、漏电、接地、短路、静电、带电、雷电、放电、磁场、火灾、爆炸、烧伤、烫伤等安全隐患。三是压力容器类型,主要包括电气、机械、物理等专业实验,存在反应容器、换热容器、分离容器、储运容器的泄露、爆炸等安全隐患。四是危险化纤类型,主要包括材料、化学、环境等专业实验,存在燃烧、爆炸、毒害、放射、腐蚀等安全隐患。五是军工科研类型,主要包括军工类院校、军工类项目等专业实验,存在爆炸、辐射等安全隐患。

(三)教学与科研均存隐患

新形势下,科学研究已然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大有与教学“并驾齐驱”之势,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高校一直以来很重视科学研究,这就使得高校教学实验与科研实验及其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调研表明,高校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之用,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统筹解决教研安全管理隐患问题。高校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方面,学生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但因学生不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师生存在安全隐患麻痹心理、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学生晚睡早起体力不支、存在积水等恶劣实验环境、实验室“管理真空”等,容易导致教学实验的安全问题。高校实验室的科研管理方面,因为科研实验的前瞻性、探索性、实践性、创新性,使其更具有危险性、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性。尤其是在研究过程缺乏深入有效的科学论证之际,急躁、盲目进行的科研实验,往往伴随着更大的人身伤害、设备损毁、环境破坏等潜在危险性。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个体人为问题

在安全领域,普遍认为最大的漏洞就是人[2]。对于高校实验室而言,人为行为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及其危险。一是人的心理因素。师生进行科学实验时,若低沉、兴奋、紧张、急躁、抵触、恍惚,就容易忽视安全警告、略过操作规程、私自随意操作,这种麻痹大意、不听指挥、胡乱摆弄的行为为事故埋下了隐患。二是人的生理因素。师生的近视、耳聋、色盲等先天缺陷,以及疲劳、醉酒、服药、晕眩、头痛等身体不适或疾病在身,加之噪音、拥挤、高温、低温等恶劣环境影响,都容易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事故的产生。三是人的技术因素。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技术因素,既包括师生掌握的技术规程、技术操作、技术探索、技术创新等要素,也包括仪器设备、工艺流程等技术的成熟度与稳定性。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生理、技术等要素,都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当重视且着力缓解的安全隐患。

(二)设备环境问题

宏观而言,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仪器设备,主要有建筑物、设备、材料、能量、环境等。建筑物安全管理方面,基于造价成本等考量,高校实验室用房往往未能按照专业性的特殊要求进行建设,建筑设计也不符合安全规范,且容易疏忽实验室的隔爆等级、相邻间距、内部结构等专业要求。仪器设备安全管理方面,大型装置、精细仪器、化学试剂、气瓶气罐若没有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就容易造成实验条件不达标和生命财产安全隐患。实验材料安全管理方面,忽视了实验原料、工具、成品、半成品的固有属性,加之配比不对、存放不当等人文要素,更是加剧了实验材料的不安全、不稳定状态。能量安全管理方面,对电能、热能、生物能、化学能、机械能、辐射能等能量转换与传递过程处理不当,使得出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安全事故。同时,实验室的杂乱无章、油污湿滑、通风不良、光线不佳、粉尘积聚、温度过高等恶劣实验环境,不仅影响实验数据及其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更是容易导致安全问题及其隐患。在设备维护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兼顾防火防盗、网络信息等软件设备的安全保障[3]。

(三)保障机制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机制问题,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不顺、规章制度虚空、责权利不一致、教育培训滞后、基础条件欠缺等。一是体制机制不顺。治安消防、信息安全、食品卫生,往往分属保卫处、保密处、后勤处管理,加之缺乏统一组织协调的职能部门,以及校院两级管理结构模糊不清、权责盲点误区,使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多头领导、少人管理、监督真空等风险。二是规章制度虚空。国家、省市、学校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师生往往在实验过程中我行我素,对实验的安全性评审、危险性作业、宣传教育、安全管理制度置之不顾,对这些规章制度不执行、打折扣,这种规章制度虚空下的管理真空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三是责权利不一致。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管理人员、课题组负责人、教学人员、实验人员的岗位不同,但对他们的责权利要求较凌乱分散,且之间安全管理、各种矛盾协调不到位或不及时,都有可能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四是教育培训滞后。高校师生往往只注重实验规程及其结果,对安全的教育培训置身事外,他们局限于当专业理论上的行家而未必是安全实践中的能手。五是基础条件欠缺。物质保障、人员保障、措施保障等基础条件的缺失,不利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化发展。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优化组织机构体系

根据现代组织理论,要协调集中领导、明晰职能目标、法权有效统一、确保精干高效,强化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以此为导向,应当建设一个领导有力、协调到位、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因此,高校要站在安全稳定、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其它工作一同部署,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管理”的基本原则,成立实验设备处统一领导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并由院系落实具体责任人,做到层层负责、传导责任。同时,实验设备处协调各院系之间的实验室资源共建共享、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等事项,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最佳使用等目标。除此之外,实验设备处还需加强对外交流与联系,为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争取资源与牵线合作。当然,学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及其发展形势,成立校领导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其院系共同参与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实验室安全管理乃至建设发展事宜。

(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高校要在优化组织机构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实验室安全的监督管理体系。一是有效发挥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的集中领导、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校内外的资源整合、联系沟通,规避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推诿扯皮、互相阻碍等现象,及时、有效处置各类安全隐患及其责任事故。二是明确院系领导的职责分工,促使院系领导能够从安全教研、人才培养、教师成长的高度,严抓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其建设,切实承担起实验室安全管理、宣传教育、文化营造等第一责任人的重任。三是严格专兼职安全员的监督考核,通过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环境激励等举措,充分发挥专兼职安全员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应有之力。四是实行实验室主任、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将实验室安全稳定工作与其职称评聘、职务晋升、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紧密结合起来,这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做法能够有效防范出现“管理真空”等现象。五是建立全员参与安全监督机制,把实验室安全管理与院系、相关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优、评奖相挂钩,形成全员共促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良好格局。

(三)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运行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硬件建设、目标激励、安全文化、长效机制等。一是加强硬件建设。通过加强实验室建筑用房的基础条件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建筑设计、配备消防应急安全防护设施等方式,进一步加快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实验室建筑、设备及其环境的安全度。二是强化目标激励。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安全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立足学校及其师生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与行动计划,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师生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其改革建设的利益最大化。三是营造安全文化。从学校层面出发,依托“安全教育周”“教学质量月”等系列活动,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传播和营造,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四是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快实验室安全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环境条件等标准化建设,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与培训,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考核监督,及时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尽可能通过建立健全这种长效机制,促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隐患及其危害降低最低甚至消除隐患。

参考文献:

[1]陈晶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2]傅明建,叶福玲.高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初探[J].福建电脑,2017(8):56-57.

第3篇:压力容器论文范文

1.1爆炸的危险性

(1)物理爆炸:气体在运输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采用低温或者高温压缩或者是液化的办法,气体分子始终都是处于压缩的状态,就会具有很大的动能,因为充装的容器是压力容器,这就很容易就发生物理性的爆炸。

(2)化学爆炸:有部分的气体是拥有很大的氧化作用的,在运输的过程当中这些气体都会被液化、压缩,这就增大了气体密度,导致氧化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加,万一和油脂等相遇,就会发生强烈的氧化作用然后发生爆炸。可燃性的气体通常都是有着爆炸极限,如果爆炸的下线越低,爆炸的范围就会越广,这样爆炸的危险性也就会越强。

1.2易燃性

气体类的危险货物绝大多数都是易燃性的气体,易燃性的气体最大的危险系数就是易燃易爆,对于在燃烧浓度范围当中的易燃气体,如果碰到火源就会导致爆炸或者着火,甚至还有一些仅仅需要极其微小的能量就会导致爆炸,易燃气体相比于易燃固体或者液体,更容易燃烧,并且燃烧的速度快,火焰的温度也高,着火并且爆炸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1.3扩散性

因为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很大所以相互作用力就小,这就非常容易发生扩散,并且可以自发的充满所有容器。气体的扩散是会受到比重的影响的,对于那些比空气轻的气体是会在空气当中无节制的扩散的,就更容易和空气混合形成爆炸物,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扩散之后,通常是会聚集在沟渠、死角、地表等地方,长时间无法扩散,遇见明火就会爆炸或者引燃。

1.4液体的热膨胀性

相比于固体来说液化气体的热胀冷缩是很显著的,并且体积也会伴随着温度的上升而越来越大,另外一个方面随着蒸汽压的增大会导致罐车里面的压力上升,所以罐车受到高温、强烈震动或者日晒就会导致气体膨胀并且压力上升。如果没有泄压装置或者泄压排放不足的时候,就会导致容器涨裂导致外泄。

1.5毒害性

除了压缩空气和氧气以外,大多数的气体都是有部分的毒害性的,例如:氨气,氯气等等,对畜和人都会有较大的毒害性,如果有毒气泄漏的时候,毒气在空气当中扩散,就会导致大面积的空气污染,大多数的有害气体是比空气重的,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再高空扩散的,就可能会导致长时间与受到污染的空气接触的人和畜死亡。

1.6腐蚀性

包含有琉、氢元素的气体通常都会有腐蚀性,例如氨、氢硫化氢等等都会腐蚀设备的,在严重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设备漏气或者裂缝。而且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还会因为对罐车罐体腐蚀破坏而导致罐体的泄漏,如果发生大量泄漏就会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1.7窒息性

液化的气体或者压缩的气体都会有一定的窒息性(压缩空气和氧气除外),特别是那些无毒不然的气体,例如:氮气、二氧化碳、氦气、氩气等这些惰性气体,如果发生泄漏,都是可能会导致人窒息死亡的。

2气体类的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技术条件和分析

气体类的危险货物的运输为什么危险,就是因为其内在的因素是液化气体大多数都是属于剧毒物品或者易燃易爆的物品,化学性质非常的不稳定。气体类的危险货物发生的事故的案例分析可以证明,对于那些在运输液化气体过程当中发生的事故,都会严重的威胁到行车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这些危情的发生都是要有相应的外界条件的,只有完全的了解了它们的性质,才可以明白并且把握住其运输安全的技术和条件,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液化气体在运输时候的危险发生,进而保障气体类的危险品的运输安全。我国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当中,气体类的危险货物的装卸工作全都是在专用线(专用的铁路)上来进行的,所以加强铁路危险货物的专用线(专用的铁路)的技术安全条件就是保障气体类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气体类的危险货物的运输大多是包括承运、储存、装卸、运输以及移交等过程,在这些过程当中,所有会涉及到的有关的条件种类和技术设备的类型是多样的,此文当中总结和分析了气体类的危险货物在安全运输过程当中所有涉及到的有关装卸设备以及技术条件和运载工具,并且对这些技术和条件的应用进行分析。这就可以把气体类的危险货物的安全运输当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条件分为:装卸条件、储罐条件、铁路货车条件以及安全防护的条件。气体类的危险货物在铁路上的运输和装卸通常采用的是上装上卸,整个装卸车的工作流程是:发送:空罐车--轨道衡称重--用卷扬机拉往装车车位填充液化的气体--装车;到达:重罐车--铁路的装卸线--卸载车和管--卸载车泵--管道--储罐。所以,气体在铁路的运输主要装卸设备就是储罐,装卸的作业线、鹤管、栈桥、运输管道,压缩泵或者压缩机,轨道衡,消防的设备,安全检测以及报警的装备,防静电防雷的设备。由于对气体类的危险货物进行运送的时候,危险系数比较大,所以,为了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针对不同的要求,要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

3在运送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故以及原因的分析

3.1泄露

导致泄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装卸过程当中的设备和操作问题,罐体的日晒、高温、撞击和腐蚀引起的设备的失效;罐车的零部件因为长期受到震动就会导致材料疲劳;罐车的超载也是最常见的泄露因素。

3.2火灾爆炸

导致爆炸的因素有两种:

(1)静电或者雷电,在运行状态下的罐车,罐车经过钢轨和大地接触,不会导致静电的积累,也基本不会受到雷击。但是在装卸的过程当中,因为运送的速到太高就会导致静电的积累。所以就应该严格的接地导走静电并且限制流速。

(2)明火,这里的明火就是包括打火机、火柴、电焊电器、黑色金属的互相撞击、罐体维修以及机械火星等等。所以在装卸的过程当中就要禁止吧打火机、火柴之类的火种带到工作区域,也要禁止黑色金属的撞击,万一在运送的过场当中有火灾事故的发生,就应该尽可能的把罐车拉到远离火区的地方。

4结束语

第4篇:压力容器论文范文

关键词:CDIO;课程体系;实训课程

一、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工程活动的真实背景环境,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工程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涉及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工程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非技术要素。二是强调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完整生命周期,注重工程师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实现培养能够胜任这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工程师的这一目标,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工程的实践本质要求,能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某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八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1.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包括CDIO理念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条件的保障等多个方面。从诸多环节保障学生能深刻认识安全产品(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形式输出的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并培养其相关能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12项毕业要求,从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求。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通过数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安全产品的能力,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实践环境,掌握安全产品的实施和运行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培养,综合各种通识类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业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按照CDIO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应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根据某校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制度的规定,安全工程专业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目标,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每年开展一次,主要进行修订资料的积累,由学院院长牵头组建包括所有专业教师在内的课程体系修订领导小组,在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程体系的修订内容;第二层次四年开展一次,按照第一层次积累的修订意见修改课程体系,并召开行业专家会,确定最终的修订方案,制定新版课程体系。专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毕业生体现专业获益)、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通过行业专家来评价专业获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学生获知需求、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用人需求等角度出发,协助调整课程设置,行业专家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保证课程体系能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3.综合性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按照CDIO教育理念,本专业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1)着眼于基本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实现。包括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奠定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是应用工具类课程,以一系列思想政治课为思维导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基础课包括热工基础、工程力学、电工学、流体力学等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着眼于人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通识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处理好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个体优势,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安全法律法规等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3)着眼于安全产品构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全产品构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各种实践环节实现。第二学年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主要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为参考设置安全评价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程设计,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学年组织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注重将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论文选题、设计方法和应用价值多个方面建立论文质量评审指标,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本专业开设必修课《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作为工程导论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安全工程领域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讲授安全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且引出必要的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5)设计—实验经验的培养,在课程计划中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验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的,一个为高级的。初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安全工程课程设计、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课程设计、机械安全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已经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在逐年提高。高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考核。培养学生围绕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设计,要求有充分的设计论证和正确的设计方法,并提供设计图纸或设计方案或体系。本专业通过两层机制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一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评审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论文指导与评审过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贯彻CDIO理念,培养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邀请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发挥促进作用。在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本专业分别邀请过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燕京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论文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6)工程实践场所保障。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组织安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基地进行了实习活动。课程体系中包括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都有对应的工程实践场所,各类课程设计都有对应的实验室环境保障。(7)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多方面能力。通过开设安全评价综合实训课程、安全人机综合实训课程、消防工程综合实训课程,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保障了学生以及教师的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安全产品建造能力的获取。(8)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每门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相对应的课程目标,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以此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学生在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第5篇:压力容器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领域含基本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化工等工业行业。化工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又与信息、生物、材料、机械、计算机、资源、能源、海洋、航天、国防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1-9]。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工产业的产品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传统化工产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工程技术创新。产业的交叉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6-8]。因此,以化工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中高端终端产品迫在眉睫。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多学科交叉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搭建高校、企业的桥梁,是实现理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多学科交叉”化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本着“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西南地区以及国家化工支柱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依托交叉发展的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法规意识,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较强的工程技术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创新研发的能力,并能将“交叉学科”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有效应用于化工生产中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过程装备设计研发以及工艺技术改造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人才。

2重庆理工大学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校化学工程学科在资源环境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催化、化工装备与控制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资源与环境化工领域,针对重庆及西南地区特色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建有“重庆市化工废水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联合建有“重庆市光气衍生物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天然气资源精细化利用、化工产业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固废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在精细化工与工业催化领域,重点开展催化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方面的研究,与企业联合建有“重庆市化工本质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能源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等领域。在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领域,依托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和学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发展。在新型环保设备、新型分离过程设备、化工设备腐蚀与控制技术研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企业联合建有“重庆市防腐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述学科领域里,由于长期与重庆化工产业界合作,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已经实现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格局,并开展了多学科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通过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生物工程、控制工程等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大综合工程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3“多学科交叉”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总体上分为校内与校企联合的两阶段培养模式。校内培养阶段主要完成课程学习,校企联合培养阶段采取实践、学习研究、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按照由基础向专业方向发展的分模块化设置,主要包括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板与工程交叉融合模板、以及与地区化工产业特点相结合的工程实践模块,如图1所示。在公共基础模块,除了设置公共的工程英语,政治和工程数学外,还增设了工程经管课程,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在学位基础课程中,针对化工企业在反应和分离等基础知识方面,开设了高等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并开设了化工过程设计,以期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增设了知识产权和文献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查询和写作能力。在工程交叉融合模板,立足于化工产业与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的融合,每个模块都开设了3门课组课,比如化工与机械的结合,开设了过程原理与装备、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高等化工流体力学等课组课。教学内容上突出化工理论与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课堂研讨式教学和课程结合课内实验等教学模式。根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采取笔试、案例分析、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突出学生的问题分析与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与学位论文主要在实践基地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具体的生产岗位轮岗和企业主要管理岗位见习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企业学习培养采取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的校企联合指导的方式,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通过在企业参加实践活动获得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企业完成论文选题和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

4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化工产品的发展成为了发展方向,这需要机械,材料,控制工程等为支撑。同样,科技的发展也引领了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在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多学科交叉下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推动学科交叉下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干,薛怀国,刁国旺.“大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为例.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71-74.

[2]刘峙嵘,乐长高,余春林,欧阳霞.产学研、创新创业创意耦合培养化学工程领域人才的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3(35):34-35.

[3]张越,吕宏伟.地方高校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化工高等教育,2015(1):11-13.

[4]徐心茹,马桂敏,房鼎业,沈本贤.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浅见.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112-113.

[5]赵钟兴,黄祖强,童张法.泛北部湾地区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招生现状与对策.化工高等教育,2009(4):14-16.

[6]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63-67.

[7]房鼎业.制订学位标准,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J].化工高等教育,2007(1):90,94-95.

[8]刘殿华.加强实践教学,产学研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化工高等教育,2012(29):11-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