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技术创新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技术创新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技术创新论文

第1篇: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关键词]光纤化改造;技术创新;光纤

0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正全面替代铜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响应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宽带提速要求,信息技术公司通过自主光改、合作光改方式大面积推广居住小区光纤入户改造。随着主干光缆数量的不断增加,小区光缆网络不断建设,用户GPON设备不断割接使用,在工程施工和后期维护中出现了某些技术不适应光改工作需求的情况,但国内没有可借鉴的技术经验,通过摸索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满足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的光改工程需求和日常维护需求。笔者在光改工作中摸索出一些技术创新的思路、方法,并进行技术创新,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1光改中的技术创新思路

在公司整个光改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通过管理手段可以解决,有些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然而现有的技术设备或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需求,有必要考虑采用技术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1光改工作的技术创新点

光改工作有很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光改的工程施工,第二个方面是光改后期的日常维护。光改工程施工方面细分为室内设备安装调试、数据配置等,室外光改工作地,光缆铺设、楼宇分纤箱安装、光纤铺设、入户光纤安放和光纤熔接等,在每个工作都有许多需要技术创新问题,根据自己工作情况可以找到不同的创新点。例如,从事网管数据配置的工作人员,可以在GPON数据配置脚本制作方法上找到技术创新点;在用户家中的光纤尾纤布放是否美观的问题上找到墙壁盒改造的技术创新点;针对光纤后期的验收工作需要光纤对纤也可以提出技术创新点。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光改中存在的问题只要进行积极思考,都可以找到技术创新点。

1.2技术创新的步骤

技术创新的步骤总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阶段,根据需求通过实验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形成成果,包括申请专利、、形成科技成果报告;第三个阶段是应用推广,这个阶段要解决批量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然后生产出产品,将成果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并转化为效益。本文重点讨论技术创新的第一阶段,在光改生产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个人或者工作室的集体力量找出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技术方案,并在一线工作岗位进行检验,在检验中还会发现问题,再经过多次改进,使技术创新成果达到满意的效果。

1.3技术创新的选题

技术创新选题很重要,具有实用价值和效益。技术创新选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方面,选择光改中影响面大、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第二方面,选择现有设备技术手段落后,不适应特定环境下工作或使用效果差,并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实力改变问题;第三方面,从光改工程和光改后日常维护入手,从符合公司发展需求且维护人员急需的方面选题。

1.4技术创新的方法

掌握一定的技术创新方法可以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创新效果,常用技术创新方法有大庆油田的“283工作法”、国内“和田十二法”、国际上的“TRZI理论”等,灵活应用熟悉的几种技术创新方法,加上相关技术知识能够解决企业光改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1.5突破关键技术

每项技术创新都有技术难点,只有攻破关键技术,才能完成技术创新。而寻找关键技术的突破点需要企业工作人员具有相关技术知识储备、具有创新思维,并要经过大量实验,有时还需要极其关键的灵感。

2ONT语音测试器的创新思路

笔者所在单位居住小区光纤入户改造已经完成,几十万用户将改造使用ONT(又叫GPON或者光猫),使外线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企业需要针对日后ONT的维护工作提出技术创新。

2.1提出问题

外线工需要到楼区各家各户安装调试及处理故障,反复上下楼,工具包携带的测试工具多且比较沉。现在出现的问题是ONT语音测试使用测试话机操作步骤多、效率低,再加上测试话机体积笨重会增加工人负重。

2.2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有必要研制一种测试步骤简便、测试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的ONT语音测试工具。对ONT故障进行分析得到ONT故障分布图,通过ONT故障分析,去掉测试话机10%不常用的来电显示、振铃、拨号功能,抓住主要功能,研制一款小巧的“ONT语音测试器”。

2.3实施

根据方案做出的第一代ONT语音测试器,由测试器、测试线、耳机组成,采用单片机自动操作。关键技术是解决单片机识别交换机的信号音技术和开发采用特殊程序并配合少量电路代替了DTMF集成电路,精简电路缩小体积。将ONT测试器接到ONT语音端口后,无须人工操作,可自动完成ONT设备语音馈电、蜂音、拨号、报号等功能测试。

2.4检验

拿着制作出的第一代ONT语音测试器来到现场,给外线人员使用,他们对ONT语音测试器给予了肯定,大大方便了外线工携带和操作简便,但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耳机不方便携带,测试线长不方便携带,测试线针的接头多方便携带。

2.5改进

针对一线工人提出的要求,改进后的第二代ONT语音测试器与原测试话机对比,测试效率提高了2倍,重量是原来的1/10,体积是原来的1/40,还可以应用可以满足ONU和AG的语音测试。

2.6加工和推广

ONT测试器申请了技术专利保护,由于成本低便于找工厂加工成产品,能够满足大庆油田所有ONT设备的语音端口工程测试和日常设备障碍定位需求,还可以满足全国通信行业NGN网络中的语音终端设备语音信号测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楼宇光纤对纤器的创新思路

在光纤化改造的建设和后期维护中,光纤对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保证光纤连接的准确性,才能确保系统投产及用户业务畅通。然而现在的对纤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针对这种技术的创新主要在工程施工方面应用比较多。

3.1提出问题

现有光纤对纤方式存在多纤查找难度大、光线较强不易观察、弯曲尾纤易损伤光纤、易造成人眼伤害的问题。

3.2解决方案

设计出楼宇光纤对纤器主要由光纤连接部件、红光散射器件及外壳组成,提供16路光纤对纤功能。

3.3实施

楼宇光纤对纤器关键技术是寻找一种红光散射器件,经过大量的筛选实验找到一种满足要求的材料,做出第一代楼宇光纤对纤器。

3.4检验

拿着制作出的第一代楼宇光纤对纤器来到光改现场,给外线人员使用,他们对楼宇光纤对纤器给予了肯定,大大提高了对纤效率,但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体积需要减少,还需要连接LC光纤的接头,方便操作。

3.5改进

针对一线工人提出的要求,改进后第二代对纤器,体积是第一代的1/4,可以吸附在铁箱上,解放了外线人员的手。

3.6加工和推广

楼宇光纤对纤器申请了技术专利,不但可以应用在油田通信中,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内任何涉及光纤对纤的行业,如通信、电视、视频监控等行业,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4结语

第2篇: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打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向数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目前,林业中无法避免的病虫害带来的破坏、成活率低、授粉率低、水腐烂根、花期受损、缺少光合作用等十分严重。我国林业也大多处于粗放型管理模式,对于林木作物的温度、水分、养料、日照还无法达到精准化控制。林业技术创新改林业管理模式粗放型为集约型,改模糊化、经验化为数字化、科学化。即在林业管理中要使用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设备,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进行直观的测量,准确把握并分析出此阶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及肥料供给,并给出合理化意见,对所缺或过剩的元素进行调节,使林木管理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处理。因此,林业合理使用创新技术,可打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向数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减少人力浪费,提高林业人员素质结构组成

林业因其工作量大,工作重复性和不可掌控性较高,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林业技术创新的融入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加大可操作性,从而减少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林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工作中大多凭借多年积累经验,科技投入林业,势必带来新鲜的血液和高科技人才,从而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提高了林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更使林业人员从组配上得到提升。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

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在促进林业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就是保护环境,因此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

改变被动角色,引领市场走向

第3篇: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急剧上升,如何做到既保证数量、又保证质量,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需要[1]。在创新型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一些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生优秀论文数量和研究生发明成果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2]。南华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我校的研究生依然存在着课本知识丰富、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不足、模仿成果多、原创成果少的现状。医学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重要桥梁课程,其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更新,蓬勃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给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带来革命性的改观[3]。因此,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实践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免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1医学免疫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以南华大学医学免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招生选拔机制不健全,生源质量欠佳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以初试成绩为主、复试成绩为辅的研究生录取模式。初试主要测试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其次,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面临生源不足的现象[4],为了留住生源,导致复试工作不规范、流于形式。由于初试分数仍占较大比重,加之复试时间较短,难以对学生学术潜能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不能客观而全面地掌握考生的研究兴趣、学术研究能力。再者,招生单位受地域等影响,优秀生源数量偏少,大多数研究生都来源于办学水平与我校相当或低于我校的本科院校。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教育,鲜有参加科技创新实践的机会,科研能力和素养相对薄弱,加上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应试型人才缺少创新基础。

1.2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当前该校研究生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授课仍然遵循着教师讲、学生记的这种循规蹈矩的本科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逐渐习惯了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很难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学期初为研究生开设的免疫学前沿进展专题讲座,也因导师们忙于各种教学、科研或评估任务而龙头蛇尾。此外,受教学经费限制,给研究生提供的实践操作机会少之又少。

1.3导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成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导师作为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由于其所指导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多,或忙于各种教学、兼职或行政任务,精力不足,无暇关注免疫学前沿热点问题,加上自身拥有的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相对不足,其自身就缺乏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难以胜任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任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1.4基础-临床融合发展机制欠缺

转化医学代表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生的转化医学观念培养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其本质是如何将实验室科研成果快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疾病防治的实践中[6]。基础研究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免疫学与多学科、多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则是免疫学发展的重要特色[7]。免疫与转化医学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病毒性感染、免疫细胞治疗、抗体治疗、移植免疫,疫苗、超敏反应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等均是免疫领域关注的内容。但是,目前存在基础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8]。基础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仅停留在论文的发表,并未解决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将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医学基础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势在必行。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制订

在“健康中国”和“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南华大学关于加强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的意见指导下,本文结合笔者所在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从改革招生制度、创新教学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多学科联合培养、加强科研实践、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等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2.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两种。由于其定位的不同,两者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且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不同。学术学位注重的是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型强调的是硕士生在自己领域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两种学位的分离不仅满足了社会对两种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时也利于培养单位根据其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过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硕士生的创新能力。

2.2加强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管理和改革力度

2.2.1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创新人才遴选机制在复试阶段应考查考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是否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较为宽泛的业务基础与专业特长,同时还要测试考生对于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提供一份研究计划,汇报自己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计划研究的主要课题。同时,学校要全面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稳步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通过强化医学学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显著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得到社会和广大考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实现我校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2.2.2立足科技前沿,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教学体系根据我校特点和学生生源情况,及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选择恰当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免疫学教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从以学生为主体、激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的兴趣、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重视讨论式教学、加大实验课改革力度、重视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将学科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中等方面,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建立优质研究生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如高水平系列学术讲座、精品课程等多媒体课件、精品教案库、信息与学术交流网站以及其他网络资源利用平台。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择课程,实现学科专业间的学术交融,启迪学术思想。

2.2.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导师负责制,但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研究生扩招的情况下,导师很难“手把手”地培养众多的研究生,不能系统地对其科研能力进行培养。由单一的导师负责制过渡到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更利于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入学基础课学习阶段即分配一名科研一线的青年工作者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倡导新研究生参加课题组的实验室例会(labmeeting),包括文献汇报、课题进展汇报等科研活动,使其尽快融入科研团队。完善以师德、项目、经费、能力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医学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动态审核和管理制度,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导师,促使其以自身的创新带动研究生的创新[9]。

2.2.4建立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组织,实行多学科联合培养制度,构建基础-临床的融合发展机制免疫学覆盖面极广,并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广泛交叉。鉴于以上情形,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满足多学科的需要,积极建立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组织,构建跨学科联合培养体系[10],与临床学院共同协作完成培养过程;建立多学科结合的导师组(4-6人),共同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另外,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跨学科联合授课,让学生接受多学科教师的指导。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支持研究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海外访学、攻读学位和合作研究等。目前本学科已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UTHSCSA)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Dr.Zhong实验室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长期合作关系。依托学校建设的高水平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实验动物和大型设备公用平台,促进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加速基础和临床的深度融合,实现学校学科群整体跨越式发展,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实践模式。目前我们已与湖南省疾控中心、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双方就培养实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合作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探索健康产业孵化机制等多项内容达成合作意向,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2.5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依托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等平台和人才优势以及导师的项目研究,为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鼓励研究生查阅已有文献,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科研创新项目及省级或以上自然科学基金标书,资助研究生自主选择创新性强、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团队内部或多个学科组织间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每位研究生每学期做2次读书报告,内容为本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或是最新技术;每月定期举行学术进展报告会,特别是要求高年级的研究生介绍他们的成果和经验体会。另外,设立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内会议专项基金,每年每位研究生可以选择参加一次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参加一次湖南省或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和研究生创新论坛;定期(2-3次/年)邀请国内外本学科的知名学者进行讲学研讨,全方位搭建引领研究生进入学科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

2.2.6突出创新水平评价,全面推动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工作注重论文选题与开题,倡导在学生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加强导师指导。抓好论文中期检查,内容包括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的技术路线、创新的质与量、研究的具体进程、存在的问题、预期目标等。导师根据学生论文中期报告情况给出相关的指导意见,严把论文答辩关,对于缺乏创新和质量较差的论文暂缓学位授予。建立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励制度,除高校对具有创新价值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给予一定奖励外,研究所可给予适当的精神及物质奖励。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基本目标。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创新驱动时代的客观需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在高校发展中还会不断出现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拓创新,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从而培养更多的能够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爽,农雪娟,黄永毅,等.“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67-168.

[2]白福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7-29.

[3]张珍,魏风云,吕长俊.引导研究生开展医学免疫学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2):189-190.

[4]车轶文,张靖,焦楠,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分析及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80-82.

[5]雷彩虹,王晟,王騊.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5):433-435,440.

[6]王烜,魏峥,王威仪,等.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09-111.

[7]杨琼,廉哲雄.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学课程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3):176-178.

[8]王闻楚,黎静,谭机永.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类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47-148.

[9]李文静,付玉荣,伊正君.基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指导能力提升策略[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3):393-395,404.

第4篇: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术期刊;对外传播;机器翻译

1引言

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是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1]。在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一书中,权力理论与话语理论第一次结合,话语不再仅仅是解释说明的符号,更是一种工具,话语的主体可以通过控制主动传播信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这个国家话语权的大小,国家的综合国力强,该国对外的话语权也就更大[1]。学术期刊为主体的话语体系,包含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组织合作等内容,多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作为承载人类智慧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走出去”对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在学术期刊创立至今35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创新思想、创新科技、管理经验等创新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比例高达87%[2]。我国的学术期刊学术成果、传播学术热点、推广创新思维,是思想与智慧的聚集地;对学术交流、社会进步,对传播中国声音、交流人类智慧、共建人类文明、对链接作者与读者、中国与世界之间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但不得不承认,我国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影响力甚微且发展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诸多,如穿透力不够、话语传播不均衡、话语权缺失等问题,其中尤需关注出版语言的问题。语言的差异会给国外读者以及研究者带来阅读障碍,沟通交流存在不便。我国的通用语言汉语虽然使用人数最多,但并非国际主导语言。目前我国在列学术期刊有六千余种,出版发行语言大多是中文,英语及其他语种期刊的数量屈指可数,十不足一。从使用范围来看,迄今已发展1400年的英语是近60个主权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俨然已是国际主导语言之一。这种不可比拟的语言优势赋予以英语作为出版发行语言的期刊在传播领域具有天然的统治地位。从世界各主要期刊论文检索系统中的数据可窥见一斑,如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占综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斯普林格(Springer)收录的2767种期刊中有2026种是英文期刊[3]。由此可见,出版语言使用的地域越多越广,接受传播的群体就越多,接受传播的几率也就越高。毋庸置疑的是,出版语言的优化可以帮助学术期刊突破语言障碍、增加竞争力、扩宽受众,从而增强话语权。

2机器翻译的历史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究其核心,则都是如何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4]。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简称MT),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机器进行语言转换的一种翻译方式。早在1933年,法国科学家G.B.阿尔楚尼提出借助某种机器进行语言转换的想法,但直到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的三年后,即1949年,机器翻译这一思想才在美国信息论先驱之一沃伦•韦弗的《翻译备忘录》一书中正式面世。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之间的自动转换——机器翻译从呱呱坠地至今天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的成长之路漫长又曲折。而它的发展也和计算机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学术期刊而言,大量的专业文献除了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除了掌握直译或意译、归化异化、增词减词等翻译策略和技巧,还需要了解专业领域的翻译特点。人工翻译已无法满足学术期刊对专业文章高水平、全方位、多元化的翻译需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驱使下,机器翻译在翻译速度、译文质量、覆盖语种、知识获取方式等方面飞速发展,其应用势在必行。除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也对机器翻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语言处理的角度来说,机器翻译需要语言学从语音、语法、词汇等不同方向为其提供合适、普遍的语言翻译规律。而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律要应用于计算机操作,就需要数学家先将其进行加工,把它们代码化。由此可见,机器翻译是跨学科的,无论是语言学、数学还是计算机科学,缺一不可。机器翻译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语言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而存在的自动翻译。我们熟知的Google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翻译软件准确已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它们语料库、翻译方法、语言规则等各有不同,同一文本输入的翻译并不能得出一样的译本输出。同人工翻译过程相似,机器翻译也要经过分析、转换、生成三个阶段,其中转换是核心过程。对原文本语言、句法结构分析解读的深度不同,转换后合成的译文必然不同。根据转换原则的不同,机器翻译系统类型主要有:(1)基于规则的系统。依据语言学理论和语法规则,结合常用词和专业词词典,可以提供术语准确的译文输出。(2)基于统计的系统。通过对大量的样本数据的“学习”,建立双语对照的实例库,可以提供行文流畅的译文输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机器翻译系统是不同方法和策略的集合。

3机器翻译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同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可或缺,不同语言沟通的问题日益凸显,机器翻译的重要性也更为突显。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研究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和知识系统的应用,从技术层面推动了机器翻译研究,机器翻译的发展速度惊人[5]。从“机械大脑”到基于规则、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再到基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从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从,算法上不断优化升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于以谷歌翻译、百度翻译为代表的网络即时翻译和以译星、雅信译霸为代表的专业翻译系统。2016年,谷歌用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获取语言间映射关系的更优算法,取代以往基于短语的算法,推出了神经机器翻译系统。对于多数非专业的文本,已做到基本表达原文,不影响理解与沟通的译文结果[6]。在中国,网易、搜狗和科大讯飞等公司也投入人工智能行业,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方面的表现尤为不俗。他们全力研发人工智能翻译设备,以卸下人工翻译的沉重负担[7]。本文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状、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应用、及学术期刊译文需要,尝试设计了机器翻译系统,以实现在实际编校过程中对文本的翻译需要。人工智能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构建其与世界交互的框架需要来自计算机科学、控制论、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成果。机器翻译的发展也应采取跨学科联动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多学科联合有助于技术研发者找到新视角并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与批评。无论是人工翻译还是机器的自动处理,翻译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简单的对应替换。语言转换的过程建立在对多种语言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包含语法、句法、语义的语言规则上,完成文本的分析和算法的选择。研究人员已经尽可能地在资料库增加句法、语法更深层结构的知识,列举词句背后可能的知识含义。但由于语言本身既精确又模糊的复杂性,即使人工智能也无法明确实现翻译策略的选择、文本特质的认知。翻译中与人类感知能力密切相关的“语义问题”和“语用问题”不仅是机器翻译技术难以跨越的鸿沟,也是人工智能的无法独立思维、缺乏想象力等问题的缩影[8]。

4结语

机器翻译相比人工翻译仍有诸多不足,如缺失对文化理解和情感解读、无法实现译文的“信、达、雅”,但机器翻译应用广、成本低、速度快且能有效保证专业领域的译文质量。同时由于机器翻译的流程简捷,程序运行速度快,能有效把控翻译工作时间节点以配合学术期刊出版时间。洞悉机器翻译的技术困境、明确机器翻译的使用范围,扬长避短,促进机器翻译在学术期刊出版语言优化中的应用,助力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得更广泛,让中国学术思想与世界先进科研思想产生更多的碰撞,互相吸取经验。同时传播中国的本土化思想,实现双向传播互动,增强我国的学术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曲建君,葛吉艳.从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海外传播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出版发行研究,2020(12):69-74

[2]王广瑞.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综合性社科期刊优势发掘.传播力研究,2018,2(07):81,83

[3]丁以绣,苗伟山.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状、发展与挑战.出版发行研究,2020(06):65-69

[4]俞征鹿,石慧.亚洲主要国家(地区)学术期刊状况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1):191-195

[5]倪俊杰.机器翻译的终极之路在哪里(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01):74-78

[6]张悠曙.神经机器翻译-中英翻译探索与实战.

第5篇: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应用型本科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好的实践教学场所,但是如何真正用好这些平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却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参观、观摩、听讲解之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能够上手实操也仅仅是单一工位、单一设备的简单操作,如双创教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能够找到连接学生和企业需求的桥梁纽带,就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学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基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学校层面,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航空基地科创大厦建设“筑梦蓝天创客汇”众创空间,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在学院层面,材料工程学院有“材料创新创业学会”,召集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帮助学习提供创新能力、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寻找创业契机。另外学校还有创新创业系列沙龙、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平台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与经验分析

本研究试点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1班次,创新思维引导授课方法1班次,取得引导导向“雨课堂”互动教学课件一份;进行“问题导向”模式实践训练8人次,取得“问题导向”模式实训指导书一份;参与教师校企合作科研项目5人次,学生发表科研项目相关科研论文2篇,在合作企业就业2人;指导参加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1人次,并获优秀奖;教师公开发表相关内容教改论文2篇,取得较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索经验。1)对材科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如何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进行思考,其结果总结为《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初探》公开发表在西北联盟年会论文集中。对应用型人才建设的特点有了新的深入理解,总结出了我校材料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和方向。2)对材科1802班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进行试点。对其实践课时只限定选题范围,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并选定实验题目;之后自行查找资料,设计完整实验计划,将计划与教师探讨后,根据教师意见进行修改,确定最终实验方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后,分析实验数据及成败经验,教师总结实验问题后,撰写实验报告。本次试点全程80%以上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全程记录只提供建议和辅助指导,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学生优缺点。根据本次试点的经验,在《教育现代化》期刊,公开发表教改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实践类课时渗透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对实践类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对飞行器制造专业2016、2017班的《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纯理论课,采用“雨课堂”引导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试点,利用“雨课堂”插件促使学生参与引导互动,对纯理论课程采用引导式思维教授方法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引导导向“雨课堂”互动教学课件一份。4)于2018年暑期,带领学生在“西安皓森精铸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锻炼实践。采用“问题导向”模式,针对企业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各工序调研、采样测试、分析原因、验证解决的程序,锻炼学生应对复杂工程问题,利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此次经验,撰写实验指导书一份。5)指导1人参加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并获优秀奖;指导5人参与与“西安皓森精铸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不锈钢铸件加工表面夹渣机理研究”,发表相关内容学术论文2篇,2人已在皓森精铸有限公司就业。本研究依托西安航空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经过2年的实施,基于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培养、双创教育平台建设四个层面进行了有效举措,构建了相对立体、完善、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双创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开展取得了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1):1-6.

[2]徐杨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4]王佑镁.当前我国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4):20-31+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