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技术创新与发展精选(九篇)

技术创新与发展

第1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

关于创新的理论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内生技术论”;另一条是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很显然,这两种理论分别侧重与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面。新增长理论片面强调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制度创新因素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则完全颠倒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次关系,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总的来讲,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制度创新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制度创新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一、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雄彼特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创新实现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从以下事例种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产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增长,远远超过此前自有人类以来的经济增长总量。目前,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特征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达到5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应该在各个领域里,重视技术创新。

二、制度创新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制度上做出相应的变革,制度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表现在现行制度与技术创新是否相容。当一项制度适应技术创新要求时,必然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人们对制度创新的研究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方面讨论;另一种方式是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讨论。宏观层面包括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产权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科研体制改革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微观层面涉及企业内部如何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对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的变革。当前我国制度改革还存在着不适应技术创新的方面,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才能更快地促进技术创新。

三、从创新体系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如果将创新看作一个系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惟有整合在一起,才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技术创新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积极能动性,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冲破旧制度的束缚,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又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宽松的创新条件。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此起彼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创新系统的不断发展,创新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导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水平不断上升。

如果说“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则需要知识、技术的增长”,可以说制度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技术创新总有受阻的时候,此时制度创新又成为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瓶颈”,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前提。当一种制度处于比较发达和完善的状态时,技术创新占主流,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此时制度创新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当完善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制度变迁显得相当重要,技术进步的水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安排。

四、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指导我们创新实践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什么是“解放”生产力而不是“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区别于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而言的。当企业制度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时,企业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羁绊,不解除这种束缚,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制度变革是解放生产力。这种“解放”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激励的机制,当企业制度严重束缚企业技术创新时,企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此时,制度创新成为创新体系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正是当前我们为什么迫切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浪潮兴起,技术创新异常活跃,旧的传统的企业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企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不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是“纸上谈兵”。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企业改革的关键,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1)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方向与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实现政企分开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保证,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第一,界定和保持产权;第二,培育市场;第三,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第四,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第五,构建宏观间接调控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广播发射;技术维护;创新

广播电视发射担负着“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的重担,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繁荣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维护始终坚持“高质量、不间断、讲效益、重安全”的总方针,一直把确保广播电视发射安全优质运行作为长期努力的目标。在几代技术维护工本人的辛勤耕耘下,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射事业正在高速发展,技术管理逐步规范、维护制度逐步完善、设备逐年更新、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一、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维护现状

1.技术维护的管理科学性有待完善

技术维护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的“高质量、不间断、讲效益、重安全”。要长期做好技术维护工作就要靠制度、靠科学的量化管理制度,要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的长期激发维护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责任心和上进心。技术维护工作必须时时刻刻使每个职工都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有强烈的危机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始终让职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而管理者要提供一个维护人员发挥自身技术特长,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2.技术维护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还存在缺陷

现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表现得措手不及,说明技术维护在应急能力、应对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预案或者说预案仅仅停留在纸上。技术维护往往强调发射设备多,而对附属设备(如天馈线、节目源、防冻、冷却、自动化等)和环境的重视不够,造成一旦出现附属设备技术事故就是大事故。发射设备运行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比如房屋的防水、防雨、防鼠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造成的技术事故不出则已,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播出大中断。

3.技术维护资源亟需整合共享,要加速竞合发展

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管辖系统相对独立,自成一个小社会,造成台站各自为政、技术维护交流偏少、资源不能互补、人员流动较差的局面。现在的技术维护格局是先进台站和系统整体实力强的越来越强,差的越来越差,如听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逐步整合维护资源,加强群体竞争与合作的技术维护才能既不断提高维护水平,又能资源共享。

二、技术维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1.加强管理,推进广播电视发射事业科学发展

面对都是围绕安全播出这个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设备布局等微观角度出发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形成技术维护的整体合力,就必须在发展的思路上有所创新,在管理的内涵上有所突破。

2.紧跟信息化潮流,依托设备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新方向。信息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播电视发射的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广播电视发射的数字化、网络化不可能脱离于国际信息化建设而孤立存在。对此,广电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当前,有些同志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射技术维护思维定式中。信息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系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升级,新的应用系统需要不断地开发和改造,旧的维护理念需要更新,人员需要不断地培训和提高。随着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自动化、附属设备自动化、天馈线控制自动化、节目调度自动化等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技术维护的理念、思维方式、维护范围都需要更新、拓宽。

科学合理地拟定详细的检修卡片和检修周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按计划确保维护工作的完成。常规检修遍及发射设备的每一个部位,在日常仔细认真的检修中可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并且举一反三。对天馈线、电源等重点部位,维护要点是:多清洁、常紧固、勤观察;对节目通路、射频通路等关键点,维护重点是:勤查、必看、少动。日常维护技术要求不高,但对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有很高的要求,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早就是要早发现、早处理发生的事故;抓小就是小的事故不能放过,必须及早处理,防止积累成大事故;抓苗头是要抓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事故发生的征兆,提前预防。

3.实施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是技术维护管理的重要目标

搭建创新平台,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人才成长是广播发射事业的人才战略思路。鼓励学历教育,提高理论水平,重视岗位业务技能培训,重学历而不唯学历。要加强技术维护人员的技术交流,提高大家对各型设备的认识,共享维护经验,启迪思维、集思广益,提高维护技能。通过组织技术比武、竞赛、项目开发,技术改革等多种形式搭建平台,提出课题,大胆启用,重点培养优秀技术人员,包容他们的失误和挫折,充分肯定其成绩,除采用物质奖励外,更要激发他们的潜力,创造人人成才的平台。

(1)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台站、行业合作将自己的台站技术创新、技术特长通过技术支援、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对外输出,特别是参与个别台站的技术难题攻关,技术人员的轮岗、交流是技术维护水平共同提高的一条捷径。把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的优秀人才交流到不同台站,让他们把先进的维护技术遍地开花,促进各台站技术交流共同提高。

第3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3-0102-04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及其本质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任何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4)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给的定义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S.myers&D.G.Marquis(1 969)在其《成功的工业创新》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搜集的3008篇相关论文中,对于技术创新约有四分之三接近如下表述:当一个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1)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2)活动必须实现最后成功。综上所述,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产品和工艺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的可行性,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席酉民(2001)认为,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市场认可),这样一系列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吴敬琏(2009)提出,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徐睁、权衡(2006)认为,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的转变。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支柱产业的转换,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转型包括社会经济综合转型,集中表现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狭义的经济转型仅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以狭义的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

技术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和源泉,也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技术创新催生经济转型的路径主要有: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要素投入并使要素得到优化组合;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新流程、新工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及资源利用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

经济转型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一方面,经济转型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总之,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二、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小企业转型的内涵是指围绕增强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船小好调头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

(一)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来自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小企业有4225.42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8%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可以说,民营经济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和扩大社会就业、繁荣城乡市场的主体力量。然而,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其面临的挑战,从根本上讲,是传统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了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了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但这条路已越走越窄,唯有创新发展,中小企业方能开辟新的发展大地。

其次,来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粗放型发展模式一方面成就了民营经济30多年的辉煌,另一方面也使得自身走入了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局。尤其是那种不计成本、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因而追求经济总量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一些地方的经济资源趋于枯竭,环境资源趋于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尖锐。随着劳动力成本与其它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上升,特别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低成本发展优势正在快速消散,以廉价劳动力与资源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考验。即使是一些属于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范畴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承担的也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同样相当严峻。30多年来,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的一大批以物质资源消耗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企业,正在面临全球能源价格上升、矿产资源短缺的严重冲击。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唯有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里解放出来,通过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才能最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中小企业转型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中小企业在短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还能凭借粗放型增长打一个发展的时间差,那么今天绝不允许再走这样一条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首先就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最后,也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成长壮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快速成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从资金规模看,2005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为5809.5亿元,户均注册资金2.36万元.到了2010年9月达1.27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3.09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18.61%和58.05%。私营企业2005年底注册资金总计为6.13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42.6万元,到2010年9月,注册资金达17.73万亿元,户均达21654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89.09%和51.85%。民营经济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而且在向大型化、高级化发展。“十一五”期间,私营经济中迅速成长出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和装备先进、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已有足够的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其次,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性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获得政策扶持较少,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条件下,他们有可能,也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大规模的、长期性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潮流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应积极主动地顺应调整、变革的大趋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加快战略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技术创新决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它将引领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产业转变。毋庸置疑,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使之成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要围绕既定核心业务、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的发展,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日益成熟和转化,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价值创造转变,由低端产业领域向高端产业领域迈进,由传统的科技创新向高端的科技创新升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内生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主要是“设备靠拆旧,技术靠退休,产品靠模仿”,即使到今天也大多尚未形成独立研发能力,以致只能压价销售、恶性竞争,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当前,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培育,特别是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同时,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机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这是企业克服成长过程中“技术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这里既包括企业有步骤地引进成熟技术或标准技术,也包括通过与外商签订‘技术协议形成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模式,还包括通过跨国购并将国外研发机构内部化等途径实现。

(二)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通过技术创新,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规模小、力量薄弱,只有依靠集群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当前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初期,尽管众多中小企业的分布呈现出集中于特定区域的特征,但这些企业生产技术相近,产品同质,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尚处于块状经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从而限制了民营经济整体的发展与提升。因此,要在培育龙头企业、创新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辐射范围。借助产业提升,整合现有块状经济。同时,要注重通过发展会展经济扩大产业集群的美誉度,通过组建各种中介组织(如商会、协会)强化产业集群内部协调管理,加强中小企业的自律。要使产业集群不仅为当地大企业提供配套生产服务,而且能够依托特色产品独立存在,巩固市场地位,拓展海外市场,将产业集群打造成世界级加工配套中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走上国际化发展之路。

第4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企业;发展;技术创新;途径

1 关于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地提出“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或中间环节,它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他将技术创新确定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使企业生产活动市场化。因而技术创新强调它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突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另外,企业应紧密依托市场来进行创新活动,将从创新构想的形成到创新成果的应用,并最终实现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全过程始终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活动。

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技术创新涉及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根据其应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产品创新。目的是改善或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2)过程创新。目的是改善和创造企业活动中的某一过程,包括工艺过程和业务过程。(3)市场创新。目的是改善和创造更好的方法,以利于企业与顾客(用户)交流和沟通,提高市场占有率。(4)管理创新。目的是改善或创造更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有效。例如,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和变革管理都是管理创新的范畴,管理创新会影响其他的创新。

2 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3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大致有两条:(1)自主创新;(2)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开发,实现二次创新。从浙江乃至全国企业的现实条件来看,主要途径应是引进再创新。即使是国外大企业,由于一个企业的技术不可能都居于领先地位,往往也采取先购买其它公司的专长技术,进而再创新的策略。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形式,因企业而不同,如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等。这种形式是以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为主,从获取信息、选择产品着手,寻求技术源,把技术、资金和生产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完成创新过程,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4 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的建议

(1)中小企业领导层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全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党和政府增强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警示我们要牢记执政党的使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落到实处。科技创新工作需要上下左右再认识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要再务实再发展,科技创新工作要再扶持再推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平台。

(2)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面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大胆制度创新,实行股份制,组建公司集团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同样存在理顺产权,建立现代化制度的问题。公司要按《公司法》改制 后成为规范化的责任公司,方可能获得来自有关部门的担保、风险金和个人风险投资。企业 改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可续发 展。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在企业改革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①是产(股)权是收益分配的根本,分配制度是对产(股)权制度的完善和巩固,是为了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②是与其说改制是为了切割存量,毋宁说是为了规范增量,改制不是分家,而是着眼于公司发展。

(3)完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创造一种容许偏离常规、容许存在没有根据的见解,允许团体内存在不同工作方式的氛围,企业家也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深刻的危机感。①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力求完全融入企业创新文化。②培养员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拥有者的意识。③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创新理念。深植于企业全体成员中自上而下的时刻创新的价值理念和高度的创新能力,能更好地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在快速变动的商业环境中形成特有的竞争实力。

(4)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广泛听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拟订奖励和晋升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产品的结构和业务过程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创新管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可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初步形成:①拟订企业创新的评价体系,制订评价创新的标准。②将信息管理部门改组成知识管理部门。③将合理化建议制度化,列为企业的日常工作议程。④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⑤建立创新奖励和晋升制度。

(5)落实知识保护制度机制。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它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许多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正是以产品/服务或生产工艺的创新为基础的,这些创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本。这些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一旦失去,不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甚至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创业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防止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侵犯;②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就会被仿制,在市场竞争中就无法取得竞争的比较优势,尤其对初创企业来说,泄密将断送一片市场,甚至断送企业本身。

第5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1 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原则

对于我国电子技术行业来说,只有找到适合我国电子技术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路径才能使我国电子技术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是与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的,行业不同那么他所选择的路径也不相同,就是同一个行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自主创新路径也不相同。应该在不同的自主创新能力阶段选择与之相配的自主创新路径。

2 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我们发现,我国电子技术行业所包含的 10 个子行业中电子信息机电工业行业、雷达工业制造业排名位列前两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中游位置,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电子信息机电工业行业和雷达工业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应该选择对原始创新路径来进行创新,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这些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中游的行业应该选择集成创新路径,逐渐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自主创新能力积累

到一定程度后自主创新路径由原来的集成创新路径提升为原始创新路径,对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应该选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通过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的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过渡。

3 提高我国电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的建议

3.1 加大人才投入

电子技术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对科技人才在创新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电子企业强弱的标准,一个真正强大的电子技术企业往往会拥有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这也保证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因而通过加大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除了加强员工素质外,杰出的专业、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的培养要耗费培养资源。目前中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人才有很大的缺失。同样世界经济的竞争突破点也是人才的竞争,各国在人才资源综合素质上也互相较量着。如何通过吸引、留住、培育和使用四个方面发展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人性化、合理化地建设电子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信息、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比重越来越大,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应该是按技术、知识要素的贡献参与价值进行分配。这种激励机制的构建也有很多方面,例如智力、知识的分工、知识资源的配置、开发、使用等等,其中以前两者为基础。新的分配方式的执行是在此基础上运作的。

3.2 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

鉴于我国电子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有水平,以及与国外电子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我国应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力度,充分利用这种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电子技术产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不但可以为我国发展前沿电子技术节省大量时间,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将相关资源利用到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为我国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更好的服务。

3.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把电子技术的技术创新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加大了支持力度,这使得我国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即使是这样,政府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还存在不足,政府应该增加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尤其政府资金在研究开发投入的支出比例方面,政府资金的投入的意义不只是资金的多少,更能表现出政府对该行业的重视程度,这为产业的发展确定了发展方向,电子信息制造业应该努力构建自己内部环境支撑能力,是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齐头并进,达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自身提供相应的人力和财力,达到促进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的。

3.4 加强对外技术合作提高创新管理能力

我国应充分发挥电子技术产业的后发优势,加强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创新理念。同时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转移至技术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方式,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特点的新型产品。在技术合作模式方面,应采取多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例如建立企业技术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其中构建企业技术联盟可以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成员间分享其特有资源,形成协定或者契约形式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整个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跨国并购可以迅速直接有效的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鉴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各企业更应该通过上述方式来加大研发合作力度,共同研发核心技术。

4 结论

如今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电子技术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r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子技术目前是大而不强。所以,自主创新是我国电子技术变强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贾伟.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15-20.

[2]周勇.产业发展中创新的进入和退出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2013,23(02):20-26.

第6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我国是经济全球化主要的参与国、推动国和得益国,我们的高技术出口是3%~5%,低技术出口占到11%,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华炜指出,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能源和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坚实的基础。企业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竞争的主体,必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的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现在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目的也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

华炜认为,企业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开发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新技术或新产品都是从企业的竞争力分析入手的,通过和世界先进企业竞争力对比来寻求差距和科研开发的技术目标。所有的技术和创新效果最后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来体现的。

华炜指出,企业在创新链中对技术创新更关注,关注技术研发,关注产品的制造和产品的产业化,关注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和适用性。因此对于知识创新和科学创新,院所和大学是把钱变成技术,对于企业来说是把技术变成钱,把这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来创造产品,来提供经济价值。

第7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发展 创新 选择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和影响社会。而人类作为社会中的主要生产力,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应该占据主导作用。在现今的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它任何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核心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了军事、文化、政治、经济等许多领域。计算机技术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和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以及理性和稳定的选择密切相关。

1简要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关键技术,计算机技术分为硬件和软件技术,主要是设计、开发和制造硬软件使其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各领域中。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让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各国都争相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计算机技术对于各国的实力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国家都是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

1.1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有其发展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不断修改计算机现有的组件好增加变话原件来扩展计算机技术。通过不断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使得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提升和增加。计算机技术是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随着社会不同领域的各项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进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同拥囊泊俳了社会其它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在初期,计算机元件特性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计算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设备的出现让计算机用户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计算机从最初的巨型计算机发展了现在的微型计算机,应用范围也不断地扩展,而且不算渗透到了其它的技术领域中去。数码摄像机、无人驾驶飞行器、智能电视机等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产生的产品。计算机技术也是让人们能更方便快捷的使用,例如计算机的通信和计算成本越来越小,所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小。计算机的技术是以使用者为中心。计算机的发展相对于各国而言是独立自主的发展起来的,当外在条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下,计算机技术便会得出某种发现。一般的事物发展都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内部的矛盾正是推进计算机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其实仍然处于阶级,这说明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还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沿着这条发展道路不断前进,不停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在之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加完善和进步。最初的计算机的过渡过程就被IBM等计算机制造商所研究采用,从而形成了适应于不同社会领域的计算机类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当然在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同时我们需要保证技术的稳定,不要盲目的追求进步而忽略了技术的稳定性,计算机产品应该在追求计算机技术稳定的情况下逐步的改进。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明确新技术的启用要与原有的技术有着相对应的衔接。

1.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计算机技术之所以能迅速的发展主要依靠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和计算机技术稳定、迅速的选择判断。我们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选择所推动的。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创新正是社会需求所要求的。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遍使用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对计算机的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正因为这些更高的要求促使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计算机的若干选择及时。计算机的选择机制在计算机技术的实践和认知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双向连接,从而加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创新

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主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在商业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市场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计算机技术的创新都是基于市场作用。同时,社会的许多因素也制约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因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需要不断的创新。

2.1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所需因素

一个事物的产生都是因为社会有所需求,正因为社会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才有不断的创新,这些创新形成了计算机技术产品的丰富多彩,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需求正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不断创新的主要因素。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强烈的社会需求。但我们不能断定社会有什么需求就能够产生出怎样的计算机产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需求来说都有一定的时间滞后。IBM作为最早的磁盘驱动技术的代表人物,由于市场的剧烈竞争和对技术的改进使得每一平方的磁盘表每年以百分之三十的数量增加存放的兆数量,从起初的1.7兆到1995年的1100兆。往往我们所得到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果都超前于社会的需求,需求引导着技术的改变,许多计算机新开发的技术和产品都是有创新开发出计算机技术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创新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进化

社会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同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计算机制造公司在制造计算机产品的最初时期,各公司都称自己是最好的产品、有最好的技术,其实这些产品和技术都还处于初期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正是收到了专有技术的刺激。正如IBM公司通过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技术水平、更新产品的性能,大大吸引了新的客户同时使得老客户不至于流失,加大了公司的利益。社会不同领域逐渐运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来解决不用的问题,同时能给各领域带来更大的效率。

由于市场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断重视,原有的计算机系统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和优势。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专有系统而转向社会进步所需求开放环境下的新产品。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者如果在封建的环境下对于市场较大的硬件改革时是很不愿意做出改变和接受新技术的,但是在开放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者则是完全相反的态度,开发者认为这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改进的好机会。现代社会的进步伴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体系需要现代社会组织形式。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在计算机技术体系的变更中。正如微软可以对计算机自身系统和应用软件分别管理,能操作不同的计算机系统更大的来扩散其应用软件,同时销售自己的操作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系统结构同社会组织一样都经历着逐步进化到落后的过程,社会组织中那些适应不了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企业是不能得到发展甚至连原来的技术也一并消失。现代社会技术的创新已经渗透带了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有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以说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与社会组织协同进化。

3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选择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不再是盲目的,越来越理性化的发展过程也让计算机技术取得了稳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开发和选择为主,软硬件之间的融合也是不容小视。就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总结为四个方面:

3.1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硬件技术不再一味追求速率

计算机技术发展是需要硬件技术的水平才能让计算机更好地使用。以前,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者盲目追求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提升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其实这并不是科学的方法。现在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已经不再重点强调运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的改革来提升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运行能力。当今社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已经相当进步,它的超高性能和小巧的占用面积在我们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计算机用户的需求,现在计算机的硬件技术除了在极为苛刻的运行条件下,是没有必要再进行很大程度的提升的;如果我们对计算机硬件的运行和计算能力进行破话,经常更换计算机的意见,会对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当计算机硬件时常保持在临界值,计算机硬件会缩短使用寿命;计算机硬件已经趋于较为成熟的时期,如果更改计算机硬件的原材料会使得我们开发的成本增高,有碍于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和推广。

3.2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软件技术不再一味追求简单

许多计算机技术开发者在微软的操作系统还停留在3.1的时候便说计算机的软件软件及时已经迎来了一键式视窗操作系统的时代。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和以前的计算机个体发展格局完全不同,它将所有的软件技术都呈现在视窗操作系统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配套式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不断也更为明显的表现出来。视窗操作系统还是存在一些漏洞的,这些漏洞使得重要机密的泄露和病毒的扩撒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因此,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软件技术不再一味追求简单。视窗操作系统确实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正是这种简单操作给系统的稳定带来了危害。黑客们利用视窗操作系统来窃取机密信息,面对攻击,视窗操作系统却不能在当时抵御而是只能在事后进行防御和修理,这对于专业运行计算机软件的体系将是巨大的障碍;视窗操作系统是商业性的系统,计算机用户有时因系统的更新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但是这种系统的更新并没有真正取得计算机技术上的突破。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的依靠视窗操作系统。

3.3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软硬件融合和交叉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过程中,黑客一直是计算机避不过去的问题。尽管软硬件各自都在黑客的问题上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没有较为明显的抵御效果。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将计算机软硬件进行融合,开启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这就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软硬件的融合和交叉的切入方式,这种融合与交叉能够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质量都受到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开发者也更加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创新和选择时的实用以及技巧,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下,计算机技术必然会有全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潘宏铭.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研究――评《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之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4:81.

[2] 李高洁,杨海南,陈对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0-161.

[3] 王玉梅.基于复合DEA方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效率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95-99+144.

[4] 李.当前基于声频工程需求的扬声器系统技术发展――简析数字信号处理(DSP)和计算机技术在扬声器系统中的应用[J].电声技术,2015,05:6-13+36.

第8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市场经济;问题;创新点

前言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 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 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 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这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创新的限制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技术创新队伍,以及提高林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课题。

2 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2.1 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 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 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3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1 帮助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为了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林业应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林业产品不符合市场等现象。在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后,林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并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等的合理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而且林业技术创新还包含很多培育技术、林木恢复基础以及荒漠化防治技术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帮助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林业模式下林业种植的品种都是传统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成活率低、生长时间长、易发生病虫害等缺点,很难满足当前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林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林业技术,培养新型林业品种,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新型林业品种代替传统林业品种,提高了林木成活率,进而有效地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3.3 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

人员是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主体,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中人员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的工作。自从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来,不仅减轻了林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林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当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人员结构的优化,帮助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林业的绿色化和规范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了当前林业单位的指导地位。尽管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到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林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团结意识,共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现代林业的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晓梅.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科学与技术,2014(10).

[2]李家琳.林业技术创新的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第9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器件开发 应用推广

1概述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未第一只晶闸管问世以来,电力电子技术开始登上现代电气传动技术舞台 ,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可控硅整流装置,是电气传动领域的一次革命,使电能的变换和控制从 旋转变流机组和静止离子变流器进入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流器时代,这标志着电力电子 的诞生。进入70年代晶闸管开始形成由低电压小电流到高电压大电流的系列产品,普通 晶闸管不能自关断的半控型器件,被称为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研究 和制造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器件在容易和类型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是电力电 子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先后研制出GTR.GTO,功率MOSFET等自关断全控型第二代电力电子器 件。而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开始向大容易高频率、响 应快、低损耗方向发展。而进入90年代电力电子器件正朝着复台化、标准模块化、智能化、 功率集成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一条以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研究,器件开发研制,应用 渗透性,在国际上电力电子技术是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领域。

2电力电子器发展回顾

整流管是电力电子器件中结构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器件。目前已形成普通型,快恢复 型和肖特基型三大系列产品,电力整流管对改善各种电力电子电路的性能,降低电路损耗和提高电流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58年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研制出第一个工业用普通晶闸管开始,其结构的改进和工艺的改革为新器件开发研制奠定了基础,在以后的十年间开发研制出双向,逆变、逆导、非对称晶闸管,至今晶闸管系列产品仍有较为广泛的市场。

1964年在美国第一次试制成功了0.5kV/0.01kA的可关断的GTO至今,目前以达到9kV/0.25kA/0.8kHz的可关断的GTO至今,目前以达到9kV/2.5kA/0.8kHZ及6kV/6kA/1kHZ的水平,在当前各种自关断器件中GTO容量量最大,但其工作频率最低,但其在大功率电力牵引驱动中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它在中压、大客量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70年代研制出GTR系列产品,其额定值已达1.8kV/0.8kA/2kHZ, 0.6kV/0.003kA/100kHZ,它具有组成的电路灵活成熟,开关损耗小、开关时间短等特点,在中等容量、中等频率的电路中应用广泛,而作为高性能,大容量的第三代绝缘栅型双极性晶体管IGBT,因其具有电压型控制,输入阻抗大、驱动功率小,开关损耗低及工作频率高等特点,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IGCT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型器件,它是在GTO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器件,称为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也有人称之为发射极关断晶闸管,它的瞬时开关频率可达20kHZ,关断时间为1μs,dildt 4kA/ms,du/dt10-20kV/ms,交流阻断电压6kV,直流阻断电压3.9kV,开关时间1000Hz。

3电力电子器件发展趋势

进入90年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已进入高频化,标准模块化,集成化和智能时代。从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电气产品的体积与重量的缩小与供电频率的平方根成反比,也就说, 当我们将50Hz的标准二频大幅的提高之后,使用这样工频的电气设备的体积与重量就能大大缩小,使电气设备制造节约材料,运行时节电就更加明显,设备的系统性能亦大为改善,尤其是对航天工业其意义十分深远的。故电力电子器件的高频化是今后电力电子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而硬件结构的标准模块是器件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先进的模块,已经包括开关元件和与其反向并联的续流二极管在内及驱动保护电路多个单元,并都以标准化和生产出系列产品,并且可以在一致性与可靠性上达到极高的水平。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已开发出IPM智能化功率模块,如日本三菱、东芝及美国的国际整流器公司已有成熟的产品推出。日本新电元公司的IPM智能化功率模块的主要特点是:

3.1 它内部集成了功率芯片,检测电路及驱动电路,使主电路的结构为最简。

3.2 其功率芯片采用的是开关速度高,驱动电流小的IGBT,且自带电流传感器,可以高效地检测出过电流和短路电流,给功率芯片以安全的保护。

3.3 在内部配线上将电源电路和驱动电路的配线长度控制到最短,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浪涌电压及噪声影响误动作等问题。

3.4 自带可靠的安全保护措施,当故障发生时能及时关断功率器件并发出故障信号,对芯片实施双重保护,以保证其运行的可靠性。

4 电力电子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