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颇深的影响力。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日趋重要,探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总结归纳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带来的启示,在当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启示

一、前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为此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势在必行。西格蒙•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我们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保驾护航。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1.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也是基础的组成部分,属于潜意识范畴,其生物本能是遗传性的,须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饥、渴、性,遵循“唯乐原则”。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起来的,他根据外部需要而行动,由现实支配。除此之外,它处于本我与超我两者之间,对冲动的本我与管制的超我具有缓冲和调节的作用。3.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最高的水平和人格结构中的理想部分,称道德自我。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组成,不仅要实现自己的高标准,而且要使自己的行为不受错误的限制。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快乐和现实操心,遵循“完美原则”。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是协调正常发展的,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疾病,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迈入青少年的一个特殊又重要的阶段,此阶段伴随着身心的巨大变化,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1.青少年出现了独立性和性的需要,这两方面的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和社会地位水平形成矛盾,至此,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同于儿童,也与成人的心理特点有差异,他们更易于偏离心理平衡状态,却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的帮助得到宣泄或解脱。2.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渴望独立的愿望日趋显著,然而独立性的实现遭受到来自内因、外因两方面的阻碍和限制,这使青少年深刻感受到迷惘与束缚,却又不知所措,甚至用其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3.青少年社会往来日益频繁,社交圈不断扩大,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形成了错误的或是非主流价值观念,致使他们与成人社会格格不入,无所适从,甚至因为交往不当而变得行为退缩,慢慢脱离社会群体,将自己封闭起来,与世人隔绝,也有少数群体误入歧途。假设青少年群体无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探讨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发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显著。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1.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弗洛伊德认为,在处理恋父或恋母情结的进程中,儿童会视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为学习榜样,认同他们,模仿他们,这样儿童不但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作风,而且还会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第二自我,即超我。尤其父亲常给孩子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和突然的刺激,这样能够促进孩子性格中的敢为性、恃强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父亲使自己性别角色有正确的认识。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变,构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除了要抚育孩子,更需要用满满的爱心、耐心浇灌孩子。弗洛伊德指出,个体在幸福温暖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将来必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爱人、有独立感、责任心的自我实现型人物。因此一个家庭营造出一种有爱的、感情融合的家庭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青少年感受到欢快和安全,也容易接受他人和自己,会将隐藏于心灵深处的紧张和不安通过正常的渠道发泄出来。为此父母应与子女多互动,建立亲密关系,充分发挥父母角色的榜样作用,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2.构建符合青少年特点的道德观念,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儿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不但发展了“自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能够对错误与正确做出判断,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该如何发展青少年健康的“超我”,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构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道德观念,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人的道德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或者是头脑中自然而然生成的,要经历从无到有、从肤浅到深刻的形成与发展这样一个过程,为此教给青少年的道德知识必须与其心理年龄特征相适应。其次,要注重以青少年实际生活为基础的活动与交往。这样能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来自成人灌输的社会生活的道德观念和基本规范。只有经过这种理解与体验,来自外部传授式输入的观念或规范,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指导他们的实际行动,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作用。再次,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能力正处在成形时期,可塑性很强。父母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言行。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扮演着独特的教育角色,因此不仅需要要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去教育孩子,还要特别注重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3.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回应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以及外在现实的需求等的防御手段和心理措施,从而缓和以及减轻心理紧张,以求得内心平衡,这是潜意识的。在学习和生活中,个体经常会遇到挫折,为了能够适应受挫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缓解焦虑,时常会在不知不觉中用到一些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否认、压抑、投射和退行等。大部分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消极的,是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虽然能暂时解除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但并没有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相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却可以把具有威胁性的潜在意识冲突转化为可以被接受的社会性行为过程。这样既可以减轻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焦虑和困难,又可以让人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境界。那么个体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面对现实,承认挫折,客观地分析挫折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积极主动去调整和改善原有的行为方式,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挫折,或者是在遇到挫折后总结经验,磨炼意志,树立自信,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挫折和冲突;第二,改造环境,创造条件,克服和改变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升华作用等。因此有必要帮助青少年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四、总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从中受到启发,将其理论运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面,并且提出了三条积极的启示:一是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二是构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道德观念,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里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8(2):19-24.

[2]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33-137.

[3]刘敏岚,陈会.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理论研究,2011,26(5-6):59-62.

[4]卫萍,许成武,刘燕,郭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91-96.

[5]孙娓娓.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153-154.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78-388.[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5.

作者:刘梦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