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与普通大学生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本章总结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近些年,国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樊富珉,王建中,2014)。具体表现在大学生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能够快乐、主动、积极地学习、工作、生活,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更好地发展。大学生群体处于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过渡期,面临着适应、学习压力、个人心理发展、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大学学习,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多元环境;另一方面,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也是挑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不仅面临着普通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任务,也面临不同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因此,对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更多关注和帮助的。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扰有:(1)适应困难。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不仅需要适应学校、城市、教学方式、生活习惯、宿舍同学和朋友、跟家庭成员心理上的分离,还需要适应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差异等,因此,他们的适应任务更艰巨复杂,也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李志杰,2005)。(2)学业压力引起的焦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成绩一般都比本省区的汉族学生要低,即使经过预科学习,其汉语水平仍然比较低,所以他们的压力比较大,经常会感到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实际的能力与强烈的愿望产生冲突。普通高校均采用汉语教学,一些汉语不熟练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语言理解、高中跟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这可能会引起他们对学习的焦虑甚至倦怠。认真努力了,甚至比别人付出更多,但收效甚微,长此以往会产生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如果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或别的小语种,他们会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张洪光,刘元安,高云鹏,艾克热木•艾尔肯,王雪,2013)。(3)人际交往中的封闭与孤独。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远少于汉族学生,因此他们成为了学校中的“特殊小部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差异,少数民族更多选择跟本民族同学交往,跟别的同学交往相对较少,社会支持相对较少,更容易产生孤独心理。(4)自卑。一些来自偏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多元的大学环境中,不自觉的跟周围的同学比较,因而引发自卑心理。如某藏族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当看到周围的女同学买昂贵化妆品时,产生心理冲突,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自卑情绪的蔓延进一步影响到她的学习和人际交往。(5)对未来迷茫。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推动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民族地区稳定团结的保障。他们觉得就业就是找到工作,且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回到家乡,但家乡的工作机会相对较少,使得他们迷茫而焦虑(马丽娟,2013)。(6)民族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指由于个体的民族身份而带来的不公平对待,对个体所属群体的消极的印象。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了解少,可能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们由于强烈的民族认同而产生愤怒等负面情绪(万明钢,赵国军,杨俊龙,2007)。

三、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使用;成长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罗鸣春,黄希庭,严进洪,付艳芬,尹可丽,2010);经济条件———经济贫困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非少数民族学生的消费观有所不同,进入大城市中的高校,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看到周围同学的消费程度比自己高很多,必然造成心理的落差、自卑,进入城市学习生活的时间长了,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金钱观的影响,有些同学心理上难以平衡,甚至开始埋怨自己的家庭、父母和社会,出现了“仇富的心理”,更严重的会产生偏激的行为危害他人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何春华,1989);文化及生活方式———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适应新的环境会遇到许多挑战、经历许多的压力,与主流文化中的同龄人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必须面对文化差异、文化冲击,调整自己以适应不熟悉的饮食习惯、社会规范、习俗、价值观等,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有融入大多数同学的强烈愿望,但同时由于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从心理上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保护意识,同时相对弱势的民族进入强势民族的环境中,他们的民族意识会变得更加强烈,表现在强调和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传统(史慧颖,2007),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等有一种天然的文化认同感、亲缘感、心理认可感,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多,因此文化方面差异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困惑、焦虑、失落等(,2011);宗教信仰———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成熟,但是由于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文化、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宗教意识都与现在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因此在它们所面临的异域环境和个体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显得更加多样、复杂,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更加凸显。

四、讨论

应用型研究较少(徐延花,2015);研究对象上,大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民族院校的学生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罗鸣春,黄希庭,苏丹,2010);研究结论上,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论不一,有的研究认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徐建平,王淑兰,李录志,1996),有的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良好状态,与普通大学生无差异,甚至稍微优于普通大学生(蔡笑岳,罗列,何伯锋,2012),有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学生遇事比较冲动,常常爱走极端,适应困难(植凤英,2009),也有研究认为他们总的表现出一种比较乐观和积极比较的社会心态,有研究认为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影响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认为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具体化研究范围,如以外语类院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面临的心理困扰和他们自己成功有效的解决心理困扰的方式;在访谈的基础上,改编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针对不同困扰类型或不同民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帮助他们缓解困扰,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社会,促进高校教育的稳定与发展。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三层次的目标: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具体途径包括心理测评、开设心理课程、开展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举办讲座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发展学生的潜能,通过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及时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总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蔡笑岳,罗列,何伯锋.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状况[J].心理科学进,2012,20(8):1145-1151.

[2]迟永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改革与开放,2010,(2):149.

作者:李婷婷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