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语教师与语言文化教学研究

外语教师与语言文化教学研究

摘要: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外语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文化的传承。作为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外语教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外语教师要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才能让外语教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文化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文化对比

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外语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将文化置于语言环境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吸纳外语课程教学内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一种工具语言,也不能仅仅是为了理解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并用之阐释其言语行为而学习,而是要立足于文化之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用自己构建的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实现语言的意义;由自己构建的语言不断受到外界的修正、检验、完善,这才是语言教学的本质。

一、文化对语言教学的要求

叶圣陶曾说:“语言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言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把汉语作为外语来教给英国人,或者阿拉伯人,或者日本人,或者巴基斯坦人,遇到的问题不会相同……”那么这种结论换用在学习英语上,也一定适合。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教语言亦教文化”已经是当今外语教学界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缺失容易导致忽略语言的实际应用,我们既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框架构成又要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既要追求语法应用又要注意文化差异对语言应用的影响。总之,外语学习不仅是简单地将词汇堆砌在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中,还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使用,掌握与人交流的技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掌握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二、文化教学模式的变迁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外语教学就已走入中国课堂,近两百年的时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传授语法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阶段,按幼儿习得母语规律训练学生外语的听说能力阶段,以认知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阶段,以语言和文化作为输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阶段。形成了两种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传授法和文化过程教学法;出现了四个主要教学模式:外国文化模式、跨文化模式、多文化模式和超文化模式。所以,我国的文化教学实质上一直都包含在外语教学之中,文化一直都是外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关于文化教学的讨论。文化教学中的政治选择性导致了学校断章取义的文化教育策略,不但使教育存在片面性而且歪曲了对不同文化的正常理解,给文化烙上了是非好坏的印记。我们学习语言及文化是为了了解其差异而并非审判其好坏,这种选择性的学习会让学生摸不着文化的来龙去脉,无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彼时的语言教育差强人意,教师仅凭自身的文化喜好在课堂上附带介绍一些与语言相关的外国文化知识,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这些决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引入。我国的语言学家及广大外语教师们迅速达成共识: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数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对文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然而现存的教学大纲,无论是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然在论述中都强调了学习外国文化、培养文化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都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没有相应的文化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教学测试和目标,更没有针对跨文化学习进行论述。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培养和能力运用培养一直在探索阶段,只能凭借教师的经验,在有限的课堂上向学生拣选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组织简单的语言文化课堂活动,学生的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远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文化教学策略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外语教师教学实践的重心向基于跨文化基础之上的能力培养方面转移,构建有效的中西文化对比和导入的文化教学模式是语言教育的必然趋势。要强调在不同情境中学习者应该得体地运用语言,要明白交流中蕴含的文化规则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会受到文化的约束;要实现有效、合理的语言运用,不仅要学生了解语言的语法知识(即语法能力),而且要能够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意义(即文化能力),两种能力互补才最终形成交际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这些都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文化教学策略敲响了警钟。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合理导入中西文化?这是未来外语教育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首先,从总体来说,外语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化角度进行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着重培养学生接纳文化、了解文化差异、正确运用语言这个文化载体的能力。为达到这个要求,外语教师应做到以下五点:第一,外语教师要介绍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文化的缩影,是异邦了解本民族的线索和基础;第二,外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抑或称其为文化渊源;第三,外语教师要注重讲解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特点及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汉语句子的重意合、句式短、无严格的语法约束相比较,英语句子重分析、语法结构严谨、逻辑关系明确,这与西方世界的逻辑思维清晰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第四,外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西方语言运用风格和行为方式: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之间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如委婉语、禁忌语、衣着、服饰、体距等的诸多不同,都横亘在语法之上影响着彼此的交流。其次,从课堂细节来说,外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化教学策略,笔者就两年来的教学调研总结了几下几点与大家共勉:异乡文化介绍:学生自愿成组,分别代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假设他们分别来自于那里,借助网络资源收集“家乡”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介绍“家乡”历史、习俗、饮食特色、民族风情等内容的PPT。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使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同一母语下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家乡美食展示:让学生制作PPT展示家乡美食及美食背后的传说,争取中英双语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特别的美味背后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用英语介绍起来更别有风味,这个活动在课堂上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风情。进行习语对比: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中英习语进行比较,通过习语和谚语了解文化;系统讲解英语习语和谚语,解析其中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反思文化身份:做适当的心理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让学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观念,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群体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取向。感受文化距离:创造不同的语言环境(穿越时空),让学生用不同的交际身份进行语言交流,了解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段对语言应用者的要求,体会时间、文化、社会环境与角色的关系和对角色不同的期望。感受文化定势:让学生看不同国家的人的照片,描述照片中的人或场景,通过想象再现照片照摄背景。根据描述和对比,了解自身的文化定势思维,体会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总结文化定势对语言交流的影响。外教工艺品展:在外教配合下,展示给学生某一文化的工艺品,可能是外教在中国旅游时购得的,也可能是外教从本国带来的,引导他们发现展品中蕴涵的文化意义,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文化差异讨论:学生阅读一篇由文化认知差异引发问题的文章(以近年来异族通婚现象屡见不鲜为例),引导学生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采访外国人:就某些特定的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约谈外教或外国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作汇报展示,该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待某些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态度。除此之外,外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把大量阅读国外典藏和与文化相关的书籍当成备课的必需项。不仅要精通英语的语言结构,还要深谙西方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进而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英语学习方法。一位好的外语教师应该成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研究者,不但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而且有胆识对外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提出想法和建议;有能力进行中西语言的文化比较、文化导入和文化理解;有魄力进行外语教学学科发展问题的研究。

四、结语

外语是一种语言,要学好这种语言就必须学习它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语言是其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其历史发展和人文实力的重要表现;对于一个人来说,语言是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是语言发展的根基。外语教学既要有传递文化知识的语言教学,又要立足于文化这一根本出发点,不可偏废。外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及文化差异纳入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外语知识内涵,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应用。总之,外语教师要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杜学.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王才勇.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由卜松山教授上海系列讲演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沪),2004(3).

作者:刘坤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