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俗客栈区中式建筑与街巷设计浅析

民俗客栈区中式建筑与街巷设计浅析

1背景及概况

1.1项目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的持续火爆和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旅游小镇作为文化旅游与城镇化结合的重要方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山东省地级城市临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鲁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本项目位于历史悠久的临沂市费县。上古为东夷之地,春秋称费邑,战国改费国,西汉始为费县,是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素称“圣人文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随着鲁南高铁的建设和大外环的构想,费县城市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主城区、高铁小镇及西部循环经济区将架构起费县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本项目恰处于三者之间,具有极大的生长空间。项目基地东临西外环,南临G327,在费县规划中的大外环之内。北距费县高铁站4km,距离日东高速出口8km;东至费县火车站6km;南与汽车站一路之隔,交通区位极为便利。本项目充分考虑基地作为费县第一门户印象。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旅游经济,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在旅游中找推动力,在文化中找精气神,在房地产中找盈利点。这为本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契合的政治形势。

1.2项目概况

鄪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以古城为主体,以文化为魂,以文旅产业运作为手段,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景观相结合,融“文化+旅游+建筑+商业+人居”内容于一体,打造集国学传承、文化体验、旅游集散、休闲娱乐、养生度假、品质宜居等功能于一身的鄪国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古鄪文化为发展端点,延续地方文脉,运作文化资本,带动文化复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以旅游休闲为产业先导,整合旅游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旅游产业综合体;以“士大夫”为立意特色,提升项目内涵,传承儒学精粹,成为城市发展的品质人居新标杆。鄪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地势高低起伏。项目基地现状东北高、西南低,高差40多米;东西最长处2352m,南北最宽处1205m。鄪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一期A1区(民俗客栈区)国土局拟出让面积74368m2,规划供地红线内面积70129m2。项目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信国村、盖家洞村,东至高速连接线,南至北环路,西至信国村土地,北至盖家洞村土地。项目地块周边配套齐全。南侧为327国道,毗邻费县汽车站,具有便利的交通。东北侧是费县中华奇石城,是项目的一个重要娱乐配套,东侧是红云小镇商业街,带来了良好的商业氛围。项目现状地形复杂。地块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状态,南北向最大高差约9m,东西向最大高差约7m,并且整个场地低于周边道路高程约3~6m。地形高差较为复杂,整个场地的设计难度较大。

2总体规划

整个鄪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规划是以鄪国古城为一心,以文化礼仪轴和古城游览轴为两轴,以城郭板块、城邑板块及苑囿板块为三板块,形成两郭一邑一苑的规划布局。借鉴中国传统的古城文化格局,放大费县本土文化优势,形成如下6个文化功能分区:鄪国王宫区、乾隆行宫区、鄪国老街区、民俗客栈区、养生旅居区及鄪国苑囿区,各区的建筑形态略有区别,见图1。民俗客栈区以十八巷格局为骨架,以园区内四个里坊为主体,形成“一街四坊十八巷”的规划理念,营造“坊巷穿行”的整体意境氛围,并设立大型青铜雕塑声光电水景演绎场地,将几近消逝的历史记忆跨时空串联起丰富多彩的创意体验。客栈区共分为归园坊、云来坊、朋来坊、游客集散中心、御龙广场。笔者在原有大规划的架构下,根据业主诉求政策导向及市场定位,对民俗客栈区中式建筑、街巷设计与景观规划进行了深度挖掘与融入,以下将作重点介绍。

3民俗客栈区的总体规划

3.1民俗客栈区的总平布局

客栈区总平布局以《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形制为原则。《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规划以游客中心为核心,形成南北向的规划主轴,以西侧广场的景观渗透为依据,形成三条东西向的景观次轴。一纵三横的主要规划轴线,将整个场地分为八个客栈(公寓)组团。每个规划组团都依附在规划轴线两侧,形成主次关系分明的规划结构。

3.2民俗客栈区的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兼顾地块环境特点,形成一种气质优雅、自然和谐、经典高尚的园区环境。2)自然。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周边环境,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经济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高端精致园区。3)文化。体现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挖掘临沂的人文内涵,使之与现代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契合高素质人群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文化企盼。4)融合。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建筑与绿化、环境的融合。5)安全。适度的人车分流,既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又避免由此造成的时段性消极空间,确保车行与步行系统的利用率。针对不同区域出行设置道路及出入口,避免交叉干扰。加强管理,确保园区的安全性。

3.3民俗客栈区的功能布局

民俗客栈区包括游客中心、客栈(公寓)及沿街配套商业三部分。由于地势高差原因,场地分为三个南北向高差为3m的台地,层层跌落,形成丰富的建筑天际线。三个台地均分别布置2层的客栈(公寓),形成层层叠叠的建筑空间形态,丰富了整个园区的空间。游客中心南侧中心位置,是整个园区的公共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入口。沿街商业设置在园区西侧,利用地势高差,将地下车库延伸部分设计为沿街商业。项目设计充分利用地势高差的因素,将各功能布局结合场地设在合理的位置,有利于土方开挖及环境资源的利用。

3.4民俗客栈区的交通组织

1)出入口设置。园区主入口设置在南侧的327国道上,与费县汽车站相对,是场地的主要人流出入口;次入口设置在高速公路连接线(210县道)上,与中华奇石城,红云小镇相对。2)车行系统。园区考虑适度的人车分流。车行道宽6m,设置在园区西侧,地下车库入口布置在车道边,机动车可以直接在主入口进入地下车库,尽量减少机动车对园区的影响,实现园区内部人车分流。3)人行系统。行人经过主入口的广场进入园区,在园区内部道路结合中心绿地、景观系统设计,形成了独立的人行系统。内部空间与绿化景观系统合而为一,有效地使园区步行系统将各部分外部活动空间、景观空间与绿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人性化的园区户外活动空间。4)停车设置。项目原始地形标高低于周边市政道路约3~6m,利用原始场地高差分别设置3个不同标高的车库,三个车库高差均为3m,车库与车库之间利用坡道连接。地下车库共停放机动车辆500辆,地面停车36辆,布置在主入口游客中心两侧,作为园区的临时访客车位。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设置在西侧园区车行道一侧,车辆均从主次入口处的车库入口进入地下车库,减少对整个园区的影响。5)消防车道设置。消防车道结合西侧园区车行道布置,在必要处延伸至园区内部并设置消防回车场地,供消防车回车,尽量减少消防车道对园区内部景观布置的影响。

3.5民俗客栈区的竖向规划

民俗客栈区在竖向处理上,遵循土方量平衡的原则,力求顺应地形,道路纵坡大部分控制在1%~8%。在保证整体土方量较小的前提下,分组团分台地标高解决高差,使此区域的场地与周围地形在竖向上有较好的衔接。由于原始地形南北向高差约9m,东西向高差约7m,场地高差非常大。方案结合周边市政道路的标高,将场地分为北高南低的三个台地,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分别为145.0、142.0、139.0m。台地高差均为3m,用景观放坡和室外台阶的方式衔接。

4单体建筑设计

4.1平面布局

1)客栈(公寓)套型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生活的客观需要。娱乐活动、会客空间与休息空间功能分区明确。茶水间、卫生间面积宽畅,配置齐全,内部各功能空间布置合理紧凑且流线顺畅,动静分明。各客栈(公寓)套型均设置了宽露台,可摆放小椅、圆桌等。2)配套商业街主要位于地块西侧,利用地形高差将地下车库沿西侧敞开部分作为商业。商业标高设计在133.7~139.0m之间,商业街沿西侧规划古城御龙广场开放商业,打造整体商业氛围。商业与整个园区通过三个景观台阶作为垂直交通,并与园区内客栈(公寓)相互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园区环境。商业进深约14~17m,面宽约3.9~7.2m。每个商铺向西侧广场开门,商铺内部均设置采光井,利用采光井增加商铺的通风和采光,提升商铺品质。3)游客中心布置在南面主入口处,是园区的形象展示面。游客中心作为整个项目的公共中心,起着为园区游客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游客中心平面布局中轴对称,并采用院落围合式布局,主要由接待大厅、文化展示大厅和配套办公三部分组成。

4.2立面造型

客栈(公寓)立面为传统江南中式民居建筑风格,见图2。游客中心为传统江南中式官式建筑风格,配套商业采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和整体园区形成统一风格。见图3。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式文化的情怀回归,遵循营造法式的做法,结合滴水、木作、中式花格窗,并结合北方官式建筑的布局与建筑营造做法,形成符合当地建筑文化特色的风格。沿街商业立面采用批檐的形式,作为商业的入口灰空间。不同形式的批檐结合,形成丰富的商业界面,并结合景观亭子增加商业的空间趣味性。客栈(公寓)剖面设计:室内外高差为0.15m,客栈(公寓)首层层高为3.8m,2层层高为3.3m。游客中心剖面设计:室内外高差为0.3m,首层高度5.4m,2层层高3.9m。配套商业剖面设计:室内外高差0.1m,层高4.5m。地下汽车库层高3.8m,覆土厚度为1.4m,庭院内覆土厚度为1.75m。

5民俗客栈区的景观系统规划及街巷空间设计

民俗客栈区以游客中心为核心景观,自然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主轴线,东西向形成三条景观次轴,各个组团形成组团庭院。通过三个设计高差形成立体化的景观设计,创造一个舒适休闲的园区环境。融合现代生活功能,以日式园林的极致匠心打造具有真正文化价值感,以中国传统园林为蓝本,晓居、尚古、善饰的宅第花园。在巷道空间,庭院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借鉴了留园的造园手法,在直露中有迂回,在舒缓处有起伏,使住户在转折迂回的空间行走时能够体会到不断变化的景观,营造变化流动的公共空间,获得深邃悠远的景观意境。节点的设计也蕴含着古典园林的浓厚韵味。见图3。利用太湖石的玲珑与多变,结合多种组合,点置形成富有节奏的特色景观。配合特选的植物点缀,构成充满古典韵味的中式景观,充分表现现代人的文人气质。宅园合一,园是宅功能的延续和扩大,建筑多层院落布置,可游、可赏、可居。叠山理水,园区以水为主景,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水为陆之眼,水不在深,妙在曲折。庭院深深,依据传统宅院空间次序,由入口大门而车马院,进而游园,进而巷道,终于庭院,层层递进,格局特色。曲径通幽,园林游廊为园林脉络,用于路径和景点引导,廊庑回环。在游客中心,考虑中式大宅院落设计手法,采用了花园式迎宾,酒店式落客,宁静中庭,雅致中式水院及曲径通幽的巷道等各具特色,步移景异高潮迭起的五进景观主题空间。以群体性的空间构造和“园”“院”“亭”的组合,抽象化地表达了江南一带古典的庭院特征和园林特点[1]。

6结语

民俗客栈区是旅游小镇与中式街巷融合的一次尝试。本文探究传统文化内涵在小镇建筑中的体现,思考传统建筑在未来城市化发展中的存在形式,能够为传统中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建议,引起人们对继承传统建筑风格,保留建筑文化遗产的反思[2]。项目从概念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耗时2年,目前是在建状态。在此过程中,因市场反馈及政策导向,业主还在未建地块进行多种业态尝试。无论如何,此项目为我们探寻古城旅游项目与中式设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黄华星,柳真.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用色之美[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3):85-86.

[2]王川.当代中式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D].长沙:湖南大学,2010.

作者:黄佩莉 单位: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