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保障农产品供给范文

保障农产品供给全文(5篇)

保障农产品供给

第1篇:保障农产品供给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物流管理;安徽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章胜勇,时润哲,于爱芝.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优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31(6):10-16.

[2]马自欣,梁雪爽.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及模式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7,34(6):70-74.

第2篇:保障农产品供给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三明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部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部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加强科学统筹。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二是促进优化升级。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提升智慧农业。建立健全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让“互联网+农业”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方。

3.3.3注重市场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良好的市场保障才能使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产销协同发展。推动农业企业积极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产品产销渠道辐射能力,以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二是加大销售方式创新。大力推广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新型农产品网络营销方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三是引导示范带动发展。积极引进信誉好、实力强的国际和国内品牌企业,通过规范经营和专业的经验带动整体农业产品产销链条运转。

参考文献:

[1]陈锡文.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农业新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6(3):4-10.

[2]常丽锋.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3):163-164.

[3]李文军,张芳.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农业转型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4):1-6.

[4]成康康.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141-143.

第3篇:保障农产品供给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链

一、新农人的出现及背景

(一)新农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农人的界定归纳起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农人,主要指善于利用互联网服务于“三农”、具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或为农业提供宣传、推广、指导、咨询等服务的人或群体(阿里研究院,2015)。狭义上的新农人,主要指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提供安全农产品、提高农业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张红宇,2016)。

(二)产生的背景中国的传统农业早已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显得格格不入,需要加快向农业现代化转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响应了这一改革号召,成为农业领域创业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同时有利因素也不断涌现:1.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引发关注,为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导向。3.个性化消费行为大势所趋,为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4.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为新农人的产生创造了政策支持。在这样背景下,农业经营模式革新成为趋势。

二、“以果感恩”的运行模式

(一)运营模式“以果感恩”采取的是“互联网+”模式通过技术和服务将生产端和需求端对接起来,实行精准的运营方式,向农产品生产端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营销的方案,面向社会消费端提供品质优良、价格合理和需求精准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变得高效起来。农户成为精准农产品供给者。新农人与“以果感恩”建立了比较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从“以果感恩”获取技术指导,在农产品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标准也有了更为明确地规定和测度,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直接对接,因此,新农人提供的农产品更有市场针对性,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少。相较于传统农民,新农人是现下农场品市场中的精准且具有效率的农产品供给者。第三方整合资源,搭建桥梁。“以果感恩”一边与生产方建立直接关系,一边面向市场的消费者,从农户手中收购,然后通过物流送到消费者手中,类似于一座“桥梁”,把供给方和需求方精准的连接起来,节省了流通时间和成本。整个流通过程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保证了各方利益。作为直接面向市场消费者的平台,它有着信息优势,整合农户手中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去生产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从农户手中获取货源。同时它与物流公司保持联系,然后根据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订单信息以最快速度打包配送到消费者手中,源头把关,资源整合,比传统模式更加高效。互联网平台成为信息和资源的交流中心。以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是汇集市场供给需求信息的数据中心,面向“以果感恩”,它不仅提供专业的电商运营人员和廉价的销售平台服务,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与市场消费者相关的大数据,消费者的类型、偏好、对价格的接受能力、对服务的需求都能量化,从而可视化,这样在生产过程就能提高精确度,提高生产效率。面向消费者,互联网平台提供了购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的渠道。政府行为促进产业链再造。农业能够与“互联网+”结合从而产业链再造有赖于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近年来,政府不仅在农村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和修建交通路网,还提供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服务,在财政补贴、普惠金融、种植技术、信息交流和农产品交易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三农”利益。为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生产销售深度融合,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信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从而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二)运营模式优缺点以“以果感恩”为中间环节取代了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多个环节,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对农业产业链的再造有着明显的优点。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户建立规范的长期合作关系,承诺以一个高于市场价格的收购价格收购农产品,保障了农户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理善了农户以往随行就市的产品交易只能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的局面。网上零售为那些种植规模不大的农户提供了新的销售方向,其消费市场前景巨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整合农村资源。由于网点是就近农产品生产地设立,“以果感恩”能够定期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检测服务,使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为了便于农产品生产的统一管理,还出现了整合农村土地、雇佣农户进行规模生产的方式,这使农村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提高。在销售过程中,雇佣了当地的劳动力进行包装、加工等工作,促进当地就业。提供精准需求产品,提升消费体验。因为中间流通环节的减少和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消费者可以在电商平台上以一个较为低廉的价格选择自己喜欢的农产品,这无疑是有益于消费者的,同时电商平台推出的直播和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有线下消费般体验。以更低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效用,消费者消费体验得到了提升。虽然这种运营模式有着显著优势,但其缺点也不可忽视。一是体系尚未成熟。“以果感恩”仅为中间环节的一个节点,其他节点的发展影响整个体系,在信息的传导、物流的流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要迈向信息沟通准确、物流快速精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还有很长的过程。二是规模难以扩大,模式推广有难度。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农村的落后生产环境、土地流转制度障碍、农民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生产要素流动等因素导致了现阶段这种模式还不能走向规模化,难以推广开来。

(三)农业产业链再造过程分析1.构建上下游产业联盟。非标准化是小农户生产的一大特点,如果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这样的农产品对接大市场有很大的局限“以果感恩”的“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通过技术和服务将生产端和需求端对接起来,打造上下游产业联盟,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互联网经销商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农户等合作或互动,推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出品牌,才能真正将农村资源转变为高价值的经济资源,使各利益方都能从产业链条上获益,特别是农民,在这个全新的产业链条上,可以更多地分享到市场终端的红利。2.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传统农业销售以线下为主,农业生产非标准化,销售市场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同时农村信息不流畅,物流不便也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产销脱节,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如今通过互联网经销商的介入,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克服了小农户生产的分散化、非标准化的特点,可以快速地连接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同时向个体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营销的方案,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向社会提供价格低廉和需求精准的高品质农产品,实现精准营销。3.交易环节减少。农户成为精准农产品供给者,互联网经销商作为第三方起到了整合资源,在供给端和消费端搭建桥梁的作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联盟,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源头把关,构建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同时打破了农产品销售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使得地区偏远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节省了流通时间和费用,使整个产业链变得更加高效。

三、与传统模式的优劣对比

(一)传统模式传统农业以个体农业户为单位,生产非标准化,生产规模小、区域分散,产品质量不一,不能进行有效的农业资源整合;农业销售以线下为主,销售方式单一,销售市场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农业销售受阻,农产品产销脱节,不能最大化的满足市场需求;农村信息不流畅,物流不便,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

(二)与传统模式的对比与传统的线下销售相比,新农人的出现缩短了农产品销售环节,农户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无需通过多级经销商将农产品送达至消费者手中,从经销商环节中省下来利润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节省消费者的支出。而在线下销售的模式中,农户的订单大多数只来自本地市场,但如果通过线上销售,订单将会来自全国各地,能开拓的市场范围更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线上销售也必然存在着缺点。例如:农产品与其他大多数日用品不同的是,大多数农产品的储存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更高的物流条件,间接的提高了运送的成本。另外相比于线下销售,农户与消费者的沟通可能会更困难,线上销售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也会给农户的销售带来一定的麻烦。

四、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自身层面经过了四年的发展,以果感恩公司已经完成了从线下销售到线上销售的转变,适应了线上销售的模式。树立自己的品牌应是以果感恩公司发展的方向。这也就要求以果感恩公司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特色。在农产品特色方面,以果感恩公司可以将地域优势放大,在物流允许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地区建设网点,发挥不同地区农产品独有的特色。

(二)政府层面近年来,政府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有关帮助新农人发展的政策。但是从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以果感恩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是比较缺乏精准的服务的。政府应该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向企业提供诸如金融、技术和有利的社会环境等服务,营造有利于类似“以果感恩“一类企业的发展环境。

(三)社会层面从以果感恩公司的发展过程来看,互联网销售平台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平台的口碑与定位间接影响着新农人的销售情况。所以,互联网销售平台在未来可以在农产品市场方面多做开发,更加系统得经营农产品板块,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给新农人提供更加优质的销售渠道。同时,互联网销售平台可以多帮助新农人进行品牌的塑造,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2014年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R/OL].2017-03-25.

[2]张红字.新农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J].高管信息,2016(05).

[3]李小晴.“互联网+”时代下宁夏农业电商的运营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2018(10).

第4篇:保障农产品供给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用地逐渐实现适度规模种植,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困境。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的自然社会属性决定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虽然农业生产规模有所增加,但效益偏低,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情况没有大的改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农业的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在现代农业条件下,农业是以产业链的形式存在的,现代农业的竞争是农业产业链的竞争,从产业链角度展开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性,增强农业产业链运作的效率和竞争力。

2南通市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农村发展未来之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美国绝大多数农户就是企业,以企业方式运营农业,使得农业实现了高效运作。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可以降低农业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控制力,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南通市农业产业链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增强实力的过程。

2.1南通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多样

课题组对南通市的农业产业链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对南通市郊区蔬菜种植产业链和草莓种植产业链、通州区东社镇农业园区葡萄种植产业链和蔬菜种植产业链,通州区江苏景瑞农业集团生产基地,滨海工业园区的蔬菜种植产业链,海安大米产业链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南通市农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2.1.1“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业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规范化的农产品远期交易合同,规定双方在农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农业企业和分散农户的产业链纵向合作关系,这种组织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如海安大米产业链基本上采用了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海安是农业大县,全县大米加工销售企业近百家,比较知名的如南通市百味食品有限公司(海安黄金大米)、海安浩然米业有限公司、海安城东米业有限公司等。该种模式下,农户和农业公司是相对独立的,双方签订购销合同,农户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农业公司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并拓展销售渠道。农业公司和农户之间产权清晰,但农业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双方交易成本也较高。2.1.2“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中介组织带动模式是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政府部门、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牵头下建立的,以各种中介组织包括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社、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销售协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和纽带,根据农业企业对生产产品的数量与标准,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产前农资供应、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销售等各项服务,完成市场规划、产品收购、联系农业企业和贮运销售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江苏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了这种模式。通州区景瑞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景瑞农业集团下的蔬菜生产基地,该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和景瑞公司进行了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合作。为增进合作成果,合作社设计了多样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之间结成了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了“景瑞蔬菜合作社+农户”的联结关系。公司合作社生产的蔬菜销往大润发、沃尔玛、易初莲花、乐购、易德隆、欧尚、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合作社负责保障农产品货源,超市则确保农产品有稳固的市场。这种模式下,农业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和销售,中介组织对组织内的农户负责,组织农户进行产前农资的采购,产中技术监督和支持,并根据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收购,也负责部分农产品的销售。中介组织的存在一方面通过集中采购和集中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销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农业企业和农户直接交易的交易成本。特别是蔬菜,产品品种规格较多,质量标准多样,农业企业与农户间直接交易将导致产品的鉴定成本和搜寻成本很高,而由于中介组织与农户有直接的联系,对农户生产状况较为了解,由中介组织负责搜集货源则更为简便,交易成本更低。2.1.3“市场+基地+农户”模式。“市场+基地+农户”模式是一种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发展传统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品,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沟通产销联系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农产品加工者、营销者与农户(生产者)之间的联结关系是相当松散的,他们之间没有成文的合同约束,互相之间交换活动完全是靠市场联结起来的,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也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从相互之间的等价交换中,得到各自的利益。比如南通建有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各个地区的蔬菜种植基地除销往超市的规格品蔬菜,剩余的蔬菜都销往蔬菜批发市场。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边的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

2.2南通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分析

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南通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还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产业链发展缺乏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2.1农业产业链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品种。从调研的蔬菜水果产业链、大米产业链来看,大部分的产业链都有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产业集群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产业链同质化问题,农产品销路越来越难。例如蔬菜种植产业链,通过与种植蔬菜的农户访谈,发现南通各个县市都涌现出大批的大棚蔬菜,蔬菜种植品种类似,竞争激烈,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草莓种植、葡萄种植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有特色的农产品较少,差异化产品较少,而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2.2.2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链竞争能力不强,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特色不够,也反映了农业产业链科技投入不足,产业链缺乏开发种植新型农产品的科技能力。农产品同质化、农产品品质口感低下等都需要科技开发新型品种和种植方法。农业产业链科技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也需要政府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南通海安县黄金大米是百味食品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同开发的有机大米,该公司引进优质稻米新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采用防虫网覆盖、太阳能灭虫灯、稻鸭共作等先进技术,摒弃化肥、化学农药及生化制剂使用,严格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使得黄金大米的口感、生态环保、健康等方面比其他大米高出很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售价。2.2.3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农业产业链构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利益保障需要依靠农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农业组织是农民为获取最佳农业经济利益而组织起来相互协作的农民活动系统。国外农业组织主要为合作社和协会。虽然南通市每个村都成立了合作社,但这种行政手段成立的合作社并未真正运营,只是村集体挂的另一块牌子。真正行使合作社功能的是那些有独立农产品品牌的生产组织。比如海安大米、景瑞集团下的农业合作社等。从调查情况来看,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各自为战,比如各地的葡萄种植,蔬菜种植。只有将众多的种植户组织起来,形成各类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前采购、产中技术支持与监督、产后销售的功能,农民才能真正获得产业链上应有的利益。2.2.4农业产业链信息化程度低,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沟通不畅。农业产业链信息化是提升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农业产业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农业产业链上信息的高度共享,可以大幅度降低农业产业链的管理成本,缩短生产和市场的距离,根据市场要求,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市场服务;能够整合各个成员企业间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以拓展企业间优化配置的范围。南通市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主要依靠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农户从这些市场获取价格信息,对于整个农业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信息没有全面掌握和管理,产业链不能形成集成管理。从调研的蔬菜产业链来看,除了像景瑞集团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对整条产业链有较好的信息化控制之外,其他蔬菜产业链还处于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式阶段。大米产业链中,黄金大米已经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实现网上销售,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掌握黄金大米的生产过程,这使得消费者对黄金大米的环保、健康的品牌效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

从中央会议精神和文献可以看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农业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业产能过剩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侧重于农业产业链的改革,农业产业链管理涵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管理,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点开展供给侧改革,使得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更高,农业生产与市场衔接更加紧密,更能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也更能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推动南通市农业产业链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本地农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各项问题。

3.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家庭内部有很强的组织性,但家庭之间组织性很弱。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各自为政,导致农产品供给竞争激烈,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利益分配更倾向于农产品流通领域。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需要改变利益分配的“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南通市农业已经明显出现农业产业聚集的趋势,形成了大型的蔬菜种植、大米种植、水果种植和苗木种植等基地,种植基地的形成为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夯实了基础,种植基地内部的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以组织起来,形成各种专业的农业合作社。将本地葡萄种植户组织起来形成葡萄专业合作社,为葡萄种植户提供产前的农业物资的集中采购,产中科技培训,产后的统一销售渠道,避免葡萄种植户的各自为政。海安大米种植户形成大米专业合作社,创建大米自有品牌,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蔬菜种植户形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开拓城市蔬菜品牌销售渠道,统一蔬菜质量规格品,为城市居民提供环保生态蔬菜。合作社的组织者可以是村里的销售能手,可以是村干部,也可以是农业龙头企业。政府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应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农民提高认识,起草合作社章程,理顺合作社利益关系,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财政税收支持。

3.2培育能构筑农业产业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产业链发展关键是农业产业链上起主导作用的主体的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渠道商等都有可能成为农业产业链的组织者。这些主体应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和扩大发展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链系统的组织者、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各项服务中心和市场的开拓者,应能在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够最有效的构建技术、品牌和资本平台。政府要积极扶持这些主体的发展,不管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还是农产品渠道商,只要具有发展成为产业链组织主体的潜力,就加以扶持,逐步建立起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这些主体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培训、对主体实施税收减免和科技支持。

3.3完善农业产业链公共信息平台

信息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非常重要,增加链上组织主体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和协作程度,保持产业链上信息畅通,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所形成的“长鞭效应”和“乘数效应”,能够大幅度提高产业链运行的效率。电子商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较好的技术框架,政府部门要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搭建销售终端信息的网络传输,为农户提供基础的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覆盖全市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实时传输。统一政府部门的多个农业信息网站为统一的农产品供销信息网,健全网站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充分宣传让每个农户能登录该网站查询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实现市场与生产的无缝衔接。

3.4营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整个过程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将为产业链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农产品成本的降低和质量、安全性的提高,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科技的投入、创新与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广泛运用,可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技能和管理能力等,使得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拓宽,形成新型的网络型农业产业链,向横、纵向两方面延伸。科技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增加其附加值。为了实现科技兴农,鼓励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合作,与南通本地科研院所和全国知名大学合作,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口感。政府应给予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开发的财政税收支持,调动农业部门为农业经营主体和科技部门牵线搭桥,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

3.5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和有关部门的技术组织、物流管理活动。它涉及到农用物资供应、农产品的保鲜、运输、储存、初深加工、销售等作业,根据物流合理化原则确定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物流内容、物流时间、物流方式、物流环节、物流手段以及物流规模和结构等内容,包括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农业产业链的一头是农户,另一头是市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可以使龙头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物流。农业产业链的主体是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去面对市场,必须依托一定的渠道,发展现代物流是一个重要途径。政府要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专业化市场和物流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7]。鼓励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集中采购、规模化物流,以服务优良、成本低廉的物流配送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谷永芬,吴倩.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88-93.

[2]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索,2004(11):28-32.

[3]王艳艳.商丘特色农业产品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13(9):197.

[4]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以工促农”机制的动力模式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0(3):24-29.

第5篇:保障农产品供给范文

1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安全的农产品内不含有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有害成分,同时依靠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污染问题,控制农产品质量。

1.1建立健全生产供给体系

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加强指导,保证农民开展科学种植,避免过量使用化肥或农药,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提高生产能力。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调控体系,并做好预警,保证农民实际利益,关注农产品研发力度,构建完整的生产供给体系,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

1.2积极推行无公害种植计划

新时期,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无公害农产品,当前需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绿色有机认证水平。政府农业部门需在绿色农产品推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保证食品安全。

1.3完善检测技术相关法律和法规

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控制与管理力度。科学应用各种化学药剂、设备仪器,规范生产者行为。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惩处机制,除了重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情况,还应关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情况,对各项违法行为进行明确规定,禁止向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严格控制违规操作,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及个人,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罚。健全农产品检测法规,保证农产品检测工作规范、统一,保证检测效率与质量。

1.4提高检测人员与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关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监管人员的管理效果,会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责任心均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检测人员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在上岗前,对工作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明确市场发展情况,结合农产品市场发展形势,对自身检测技术加以应用,保证检测质量。同时,要发挥监管人员的作用,提高其监督意识,加强审查监督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

2农药残留及检测技术

2.1农药残留预处理技术

为保障农产品检测效率及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应对各项待检样本提前做好预处理,通过提取和净化的方式,保证后续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可将样本置于乙酸、乙醇等溶剂中,依靠其他辅助设备,做好提取工作。净化即进一步去除样本中存在的干扰物质,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萃取技术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技术形式。依靠反复实验与研发,现阶段萃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与其他技术结合应用,能够更为精准且快速地将样本中的目标物质从基质中提取分离,便于进行后续检验工作。

2.2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该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具备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势,可获得较为精准直接的检测结果。气相色谱检测技术主要适用于农药中含易气化且不易分解成分的检测工作中。检测时会应用到氮磷检测、火焰光度检测器等相关设备。应用后,可一次性分离多种农药类型,同时对其做好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检测设备的高效应用,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获得可信的检测结果,并进一步确定农产品是否满足食用标准。

2.3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检测农药残留时,时常会遇到分子量大、极性强的元素,该情况更适合应用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结果较好。液相色谱检测设备有紫外线检测设备、荧光检测设备等。荧光检测灵敏度更高,但部分农产品可能难以出现荧光,所以其具体应用存在局限性,仅能够在部分食品中应用。紫外线检测在灵敏度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应用范围比较广阔。无论应用哪种检测方法,均需要相关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操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2.4快速检测技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