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财务入门实操范文

财务入门实操全文(5篇)

财务入门实操

第1篇:财务入门实操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务模拟;仿真教学;考核

《基础会计》是中职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会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为今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奠定重要基础性作用。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门专业基础课呢?结合多年财会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上可以大胆尝试对这门课程做以下处理。

1教材内容的处理

本书设有九章内容,我们可以改变以往按目录章节顺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将本书的教学环节安排如下:实地参观→理论讲授→模拟操作。即在没有讲授具体内容之前先带学生到当地企业参观生产流程,浏览其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学生在接触到理论和相关概念时才不会感到陌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按教学计划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深入,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务模拟操作,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可以尝试将本书内容的章节顺序作如下调整: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核算程序;第九章,财务会计报告。调整顺序后的章节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更体现课程的实用性。

2课堂上采用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问题由难变易,迎刃而解。例如会计核算程序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多,较理论性和抽象化,在讲解会计核算程序时可以以图表的文式加于动画效果,将几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对比,直观明晰,方便比较记忆。

3专业教师需具备综合能力

要讲授好《基础会计》这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老师的压力不言而喻。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适应企业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方能使学生慢慢掌握该课程相关知识。老师在讲授前应先吃透教材,讲究方法,讲课时语言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切忌照本宣科,不然达不到教学目的,反倒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效果事倍功半。例如笔者在讲解经济业务时,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语言通俗易懂,相当接地气,向学生陈述一件件发生在身边事例。最后发现学生乐于接受,效果显著。学生就业的方向在企业,培养适应企业心理与能力,也应在教学中体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定期深入企业实践,保持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

4利用财会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教学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基础会计中在讲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时,可以以仿真的方式通过模拟账套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记账-登账-编报表)。将理论贯穿于实践中,学生学起来更投入更轻松更感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会计模拟实验室上课,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仿真训练环境,将学生分组,岗位角色互换,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实训材料,学生动手操作仿真账,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责任感。通过仿真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的目标,也为学生今后就业缩短了适应期,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科学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同时,通过会计仿真模拟训练,可以补充学习书本上没有但实际工作中又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此,会计学科应当重视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将会计课堂教学与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融为一体。

5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理论笔试与实操相给合

笔者认为对中职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应采用理论笔试与实操相给合,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日常学习的考核(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期中成绩)、期末考核(期末成绩)这几个方面相结合,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既要理论考核同时也不能忽视实操考核。只有将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相结合,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学校可以在学期末举行实操考核,通过实操考核反映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掌握程度,通过成绩来反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理论考核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平时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时将其列入其中,才不会形同虚设,通过考核制度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实操课的实际意义。由此,《基础会计》的教学,由会计理论开始,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形式,由理论逐渐向会计实践过渡,最后通过会计模拟操作,让学生依据会计核算程序掌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达到掌握会计处理流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财务入门实操范文

当前中职学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这门课,它已经成为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极强实践性与操作性。现行的教学方法大都是黑板粉笔式的理论教学,而作为教学对象的中职生,大部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欠缺,同时对这门课既无感性认识、又无实践经验,很难接受这样抽象空洞的理论教学,入门困难,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畏惧、抵触情绪,以至于教学无法有效开展。为次,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目前,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除了财会专业外,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够读懂简单财务资料,并且能使用这些资料进行决策,而不是要求熟练地进行财务处理、形成财务信息。

二、教材针对性不强

这里所说的教材的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多数情况下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所采用的教材并无两样,这样的教材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体现基础会计跟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专业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中职教材和大学教材差别也不大,无非是难度稍低,内容相对较少,但都偏重于理论阐述,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需要,让其感觉空洞乏味,丧失信心和动力,也不能体现偏重实操能力,教学对象针对性不强。

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现行的教学大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种传统模式没能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完全是被动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而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是以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演示和练习,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感性认识,不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也谈不上实操能力的提高,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针对这些弊端,我想提出以下几点教改措施,以供探讨。

一、根据所学专业,确定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教学目标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会计知识技能来制定,要突出实操技能,兼顾理论知识。比如对于我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要重点突出汽车销售行业的会计处理技能,像汽车整车及配件的采购、汽车的销售、汽车的维修保养的会计处理,人员工资福利的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财务报表的填制与使用等等,继而推广到一般的商业企业,为他们今后从事汽车销售和其他销售行业奠定很好的财务基础。

二、针对中职生专业特点,开发特色教材

既然对于不同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都不相同,那么用同样的教材显然不合适,教材要有专业特色;而中职校的培养目标与大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学注重的是理论,中职更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因此中职教材要有实操特色。这种个性化教材在市面上几乎没有,各校的教研室要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调研,认真研究,弄清楚企业到底需要我们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分别掌握哪些基础会计的技能,同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发编写能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操技能、便于师生使用的特色教材。

三、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这门课本身的实操性要求学生能通过动手、动脑,不断建立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循序渐进地具备一定的会计技能,只是一味地老师讲解、演练,学生听课、抄笔记的做法是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会计知识的生涩、抽象与空洞,学生接受起来的困难,因此很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丰富既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模式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要大幅增加实训教学,两者有效结合、互相补充。例如,我们在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到实验室去看,凭证外形怎样、包括哪些内容、结构如何,一目了然,继而再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同学们展示如何填制、审核、纠错和传递,然后让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凭证的填制、审核等相关作业。这样,同学们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了实践技能,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第3篇:财务入门实操范文

关键词:会计;自贸区(港);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人才培养

一、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现状

(一)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态度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是硬性要求,而更多的会计人员安逸于当前的生活,缺少学习精神,把会计继续教育当成是“政治任务”。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可能会导致没有进行从业登记的会计人员不再进行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从而不利于会计人才的培养。2018年海南省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中比往年多出要求参加五年会计继续教育的硬性规定;2019年海南省中级会计师报名比往年增加“完成个人信息采集并审核通过”条件。但这些规定仅在报名条件中增加,并未进行宣传,大量会计从业人员并未知情。

(二)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内容设置分析

2018年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培训,内容除了少量的具有很大难度的会计报表合并等内容外,剩下的内容几乎为政府事业单位会计,给2018年大量从事会计继续教育的学员造成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困扰。回忆海南省历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也多为政策性或者是理论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为解读性,实操指导几乎是没有的。这些弊端会增加会计继续教育人员应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可能性。

二、建设会计继续教育平台课程建议

会计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多维度进行,从横向与纵向进行布局。从能力层面划分,课程设置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从会计人员当前所属的能力层面划分,针对分别处于初级人员,中级人员,高级人员进行分层教育。从工作岗位角度分,主要从行业划分以及行业中的不同岗位进行分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提供具有选择性的教育内容。从理论充实与技能提升角度出发,则应在不同层面的分层教育中区分理论学习与实操指导。从学习与创新目的考虑,课程设置应包含现有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学习,同时还要有宣传前沿理论、当前创新案例、具有代表性企业财务改革时事等。下面将从企业财务人员需求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分析。

(一)基础工作能力模块

此模块主要针对新从业人员,培养从业人员合法合规进行基础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现在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定存在很多的模糊,比如原始凭证没有认真审核,会计科目使用错误,报表数据统计错误等等。会计继续教育,应能补充及纠正新入职会计人员这些错误。本模块中的理论课程可以参考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的《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4号》、《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初级会计实务》等;实操课程可以参考中华会计网校的《手把手教您餐饮行业会计入门》、《商业企业全盘真账实操》等。

(二)财务管理能力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财务主管人员,培养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的数据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管理的能力。当前会计人才的主要问题是停留在记账的阶段,缺少参与单位管理职业素养,未能在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单位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单位价值最大化的方案。会计继续教育应重视对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贡献指数。本模块的理论课程可以参考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实操课程可以参考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的《管理会计应用案例》,中华会计网校的《从财务分析到经营分析》等。

(三)战略决策能力模块

此模块主要针对单位财务高层领导,培养财务行政领导根据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结合单位财务情况对预算战略、绩效战略、成本战略、内部控制战略、投资战略以及融资战略等进行规划。企业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扩大规模效益,离不开财务人员的战略能力,会计继续教育,应加强高级会计人员的培养。本模块的课程可以参考中华会计网校王黎明老师的《新三板IPO企业财务规范及内控体系建设》,朱长胜老师的《企业营销方案的税务设计与风险控制》,李红老师的《经典财务管理之销售预算管控》等。

(四)前沿理论模块

此模块主要宣传最新会计政策、前沿理论。在此模块中可以分享具有带表性的论文、传播不同的会计理论,解读会计发展中的经典案例。例如《国际商务财会》2017年12月期刊中潘林的《大变革时代下的精武风云融合》。

(五)选修课程模块

此模块主要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积极乐观上向的学习、工作态度,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会计人员的成长尤为重要,鉴于我国当前的情况,相当一部分的会计毕业生对于职业是缺乏规划的,更是缺少终身学习理念的,适当的鼓励或励志事迹影响将会加速会计人员的成长。本模块的课程可以参考中华会计网校《会计晋级:做一个优秀的财务经理》,张慧娜老师的《财务新人的职场规划》,《35岁财会人职场危机如何才能平安度过》等。

三、获取课程资源途径

(一)财政等相关部门自制课程

主要针对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法理解释。此类课程可以由财政部门相关人员对此类知识作法理性讲解,也可以邀请各大院校教师进行课程录制。

(二)会计培训机构课程

主要针对考证及业务技能培训的学习。会计培训网校是商业性的单位,对这一块的投资成本会大一些,政府可以购买当年考证结束后培训课程。也可以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开专门用于继续教育的课程,当然也可以合作开发收费模式的继续教育课程。

(三)行业精英访谈节目

主要针对创新思维、改革理念的推广以及励志故事的宣传。此类课程通过对优秀会计人才的采访,分享优秀会计人才成长的经历,或者分享高级会计人才对会计研究的最新体会。

(四)向社会人员征稿

为扩大继续学习资源,财政部门可以向社会征稿,评选优秀课程视频。当然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稿费奖励、物质奖励、学分奖励,优秀会计人员评比加分,或者按播放率收取提成等。

(五)加强各地区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建设合作

现在各地区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极大的浪费资源,如果海南省能够与其他省份共享资源,互相借鉴,将会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提升继续教育质量。

(六)搜集各大专业期刊报纸及网络资讯

搜集各大专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以供学员进行学习,丰富专业学习内涵。

四、总结

总之,自贸区背景下需要更多实践型人才,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教育内容的完善已是刻不容缓。为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确保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继续教育课程或内容应注重层次性和行业性。在会计继续教育内容或课程设置中要有效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丰富而高质量的完成继续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卢灵美.网络化会计继续教育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31-33.

[2]管东北.“后会计证”时代对继续教育的几点看法[J].财务与会计,2018(2):63-63.

第4篇:财务入门实操范文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综述

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为从财务管理人才职业特征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如何根据专业特征来有效实施《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从而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起引导性和开创性作用,培养具有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邵瑞庆,2007)。二是从培养目标转变方式出发,要求培养出具有“管理型”财务管理人才;从具体培养内容上如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以《基础会计》课程为起点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部分学者和实践教学人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建设、师资教学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

纵观国内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所使用的相关优秀教材,内容的编排几乎是前三分之一是会计基本准则(如会计假设、职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础及记账规则)的相关基础理论;中间部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具体经营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何进行相应的、简单的会计处理;余下为相应财务报告内容介绍及简单会计核算组织或程序介绍。归纳起来,最基础的内容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占据大部分课时,而财务报告和核算组织及信息化的内容往往在后续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绍和进一步操作。这就造成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围绕会计做账等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而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应用型高校该专业师资大多是来自“学校—学校”招聘模式,具体到《基础会计》授课教师,理论水平能够胜任,但并没有过多的实务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中涉及诸如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财务报告编制以及会计信息化相关软件操作过于理论和理想化,致使学习者学习了该课程后从事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时往往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甚至不知从何下手,不但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岗前专业培训成本,而且也影响了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理论教学占主体。

1.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目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课本理论内容泛泛而讲居多,比如通过黑板或多媒体演示教学会计分录和简单证证、证账、账账之间的勾稽关系,很少展示实务中相应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账簿账页格式和精美的账本,更没有涉及在具体填制凭证与登记入账过程中如何填写以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2.实训教学内容单一

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别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其中,实训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内容介绍之后进行,在具体实训课堂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实训时间较短,长为一个月左右短则一周左右时间;另一方面,实训内容几乎是选择一套理想化设计好的例子编成的教材和相应凭证与账本供学习者进行手工操作,或者购买相应教学软件进行理想化操作来完成实训教学。

3.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规范方面

(1)会计职业道德介绍笼统甚至缺失。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整个教学中,教学和教材内容中几乎没有提到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人员应当遵循哪些具体会计职业道德,甚至在后续的会计组织中涉及到相关内容亦是简单介绍。

(2)会计信息规范介绍不够深入。对国家或者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会计信息规范法规内容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进行重点介绍,致使学习者走上工作后不了解甚至不能熟练地、规范地进行操作。

三、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应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

(一)“一中心”

是指以强化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为了满足市场所需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应用型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既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使所学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对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学习与操作。为此,《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建设就成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培养财务管理专业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目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应按一定顺序合理编排包括专业导入、基本理论、会计信息化等内容。在专业导入内容方面,结合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会计职业和岗位、专业相关背景的导入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专业与课程相关问题。在基本理论上,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方式,从介绍实务例子的财务报告出发,首先,引导学习者能够初步对以财务报告中报表为主的内容产生整体框架认识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其次,教学中应逐步从实务实实在在的凭证与账簿中看到操作内容和相互勾稽关系,由此过渡到会计含义、职能、对象、要素、账户及记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当完成上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后,通过介绍相应会计信息化规范和财务软件具体操作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边学边做,学做同步来强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双轨制”

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应当建立“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该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四个环节,并且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个过程既要对学习者手工处理能力进行训练,又要通过财务相关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进行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为了实现“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

1.“走出去”方式。“走出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将校内教师外派到相关合作企业中进行锻炼(或挂职),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操作后将考核合格的教师安排回校从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将部分学习者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到相应实习单位实习,通过具体实务操作强化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引进来”方式。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将用人单位财务经理引入到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或担任课程指导,将实际业务展现在课堂上并指导学习者如何操作。有条件的应用型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达成在校内设置企业财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习者不出校门就能够亲身观察或参加企业财务会计业务操作实习。

(三)“三注重”。“三注重”主要包括注重基础性、注重开放性及注重实践性。

1.注重基础性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具有基础性,也为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2.注重开放性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实现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改革就必须与市场接轨,不仅要发挥校内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应和市场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以“双导师制”促进学习者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机制建立。

3.注重实践性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来支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当发挥应用型高校和市场联动效应,实行诸如“校企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到用人单位实际操作与“双导师制”指导,促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运用,以实现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在“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中,“双轨制”中的“基础技能实训”环节是“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同时《基础会计》课堂理论学习服务于后续“基础技能实训”环节;“三注重”中的注重基础性、注重实践性的首要环节是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因此,“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的人才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否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从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为满足目前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基础会计》进行教学改革,应采取“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

作者:揭志锋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第二篇

一、《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紧紧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通过市场调研,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群为出纳、会计、办税员及助理审计。而《基础会计》课程定位为会计实操的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胜任会计员岗位,具备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按照会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熟练进行证、账、表的操作。

(二)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逆向循环式

姜大源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序化。如何打破《基础会计》课程现有的学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序化处理,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是该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灵活性与一体化,遵循高职学生学习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打破以往理论先行、证账表顺向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后,采用逆向循环式,按照“报表—账簿—凭证—账簿—报表”思路,将能力训练贯穿于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具体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该逆向循环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由表及里,基于项目背景企业,重点突出学生实践操作,共分七个模块,九个能力训练项目,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完成各项任务,来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及支撑该能力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将单项实训融入平时的理论教学中,抽象枯燥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训教学中得以呈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综合运用环节,将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流程的理解。另外将学生各个训练环节的预期成果如填制的凭证、账页等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内容安排看似逆向,实则仍遵循“初始建账—经济业务核算—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这条主线。

(三)教学方法设计

将教学内容设计付诸实践并取得应有的效果,实施方法非常重要。课程教学应重视学情分析,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觉得抽象难理解的理论,可能就蕴藏在简单的实操中。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探究新事物的心理,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先结论、后理论的逆向式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传统会计教学中先理论、后结论的顺向式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理论实践分离,学习目标不明确。比如在讲授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环节,基于顺向式教学教师一般会介绍六个会计要素的特点及分类,然后再介绍六个要素间的关系,也就是会计等式这个结论。很多学生学习时抽象难懂,学完后就会存在这个疑虑:学会计等式和我从事会计职业有什么关系?而按照任务驱动逆向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企业真实的会计报表,让学生首先去寻找报表中的平衡性,确定会计等式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会计报表每部分的构成,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将实现结论的步骤和要点揭示出来。这种逆向式的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也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做中学的实践操作方法是比较适合学生的。通过布置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迁移到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会计岗位工作中。

(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考核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的应试考核模式,改革后的基础会计课程应加大实践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实践考核的方式,除了平时的分散实训考核,在期末考核中,也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单独设置集中实践操作考核的模块,以考促学,使考核评价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动态监控,在集中实践考核环节,可让来自企业一线的会计人员参与考核,以企业考核的实际标准来要求学生,实现人才评价与企业活动更加有效的结合。

二、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技能培养与考证的关系

在“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前提下,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体系技能既要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双证融通”下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所需的知识水平。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基础会计》课程“理论够用”度的把握差异较大。笔者认为,鉴于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为理论考核,在“双证融通”前提下,该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相一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所讲授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同时接受国家资格考试的检验,学生毕业时已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硬素质与软素质培养的关系

第5篇:财务入门实操范文

截至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证者数量超过2000万人,据统计,2015年底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为1500万人左右,可见供求明显失衡,对国家资源造成了浪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信息化、电子发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记账会计”等岗位面临淘汰,而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有者中,管理会计人才只占5%,基础的财务会计人员则接管了剩余的95%。因此,只有向管理岗位转型才是会计人员最好的出路。因为会计专业有着比较良好的就业前景,学历认可度较高,会计专业始终是各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根据2016年的《中国会计年鉴》统计,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在75%左右,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从2008年开设会计专业到现在,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一直占据着经管系五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尽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对专业招生有一定影响,但会计专业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会计证时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证”融合教学。过去,国家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证是会计人员从业的门槛,过考率也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准绳。因此,许多高职会计专业将教学重点放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上,普遍采取“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应考题目训练,轻会计实践技能教学。会计从业资格证盛行的时期,曾带动了“考试经济”的繁荣。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不少学校聘请校外会计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这些培训主要通过刷题猜题的方式强化考试技巧,对短期的应试成绩提高效果显著,生成了一些无会计专业能力的持证者,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二)以理论型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匮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高频词。会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以致用,“用”是最终的目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密不可分。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人才紧缺,会计教学停留在理论和模拟实践上。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指导水平有限。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模拟仿真会计实训室,但普遍采用传统的单门课程集训形式,如在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结束后,集中两到三周的时间在机房或手工实训室授课。实训内容单一,主要以一套题目或者传统教材进行教学,无法使学生获得会计从业的真实体验。(三)校企合作质量低,流于表面。校企合作的两个方向,一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实习岗位,二是将企业请进校园。企业是会计应用型人才的试炼场,但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进入这个试炼场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实习岗位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不接受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训,也不愿意招聘零经验的毕业生。学校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但是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财务会计类的实习岗位“僧多粥少”,造成过半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只能转为销售或行政类岗位。学校也尝试邀请富有职场经验的财务经理等到校兼职授课或进行讲座,但这些企业界人士或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或工作繁忙很难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效果并不理想。

三、会计证取消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课证”融合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转变。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视野和会计电算化技能成为会计人才的“标配”。要改变“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岗位能力为前提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从国内企业到国际企业,对金融、国际贸易等科目进行项目化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企业常用的财务处理软件和管理软件,在课程上进行精准操练。从“持证上岗”到“无证有能力也可以上岗”的突破,放宽了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非会计专业但具备一般会计技能的人才也可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事实上,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不仅没有降低会计人员的入职条件,反而提升了入职要求。另外,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会计法》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的进一步强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会计行业的继续教育还将进一步加强,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操并重,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才能做到不被社会所淘汰。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初级会计证”不仅成为会计人才市场的新门槛,也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培养预案,在鼓励全员备考的前提下,加强必考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讲授,动员专业扎实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准备;为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强化其对办公软件、会计软件的熟悉运用能力。(二)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试炼场,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助推器。比赛的目的是展示并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各种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社会各界对比赛的关注度,通过比赛的结果检验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会计技能大赛是对真实企业流程的仿真模拟,参与过程需要师生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行业级别以上的技能大赛,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取长补短。应以技能大赛为推手,实现以赛促学,推进会计课程改革,强调工学结合、产学融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三)加强对会计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给会计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的理论型会计教师将难以胜任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对会计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把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传递给学生,也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要从基础财务会计的培养转变为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全面培养,现代会计从业者不应只局限于财务记录,更要参与分析经济活动、预测经济走向、进行战略决策等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会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动态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会计专业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具有影响力的会计行业技能培训和会议;推动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考核绩效的依据。(四)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拓宽合作思路。校企合作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的机会。目前会计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业,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二是代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多为中高级会计师甚至注册会计师,代账公司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工作难度较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并有可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与代账公司合作是对会计专业相对有利的校企合作模式,校方邀请代账公司进驻校园并提供办公场所,会计专业学生轮流到办公场所进行实操,教学督导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管理人员为辅,学生的实操内容是企业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当然,在实训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学生的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控制操作的准确性。

四、总结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是调整会计人才结构的有力手段,也是市场对人才需求改革的信号。面对变革,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团队要迅速做出反应:改革教学思路,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推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教学水平;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从多方面着手适应新政策的变化。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竹寒.浅谈取消会计资格证对行业和高职教育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8,37(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