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创建项目范文

创建项目全文(5篇)

创建项目

第1篇:创建项目范文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三、结语

第2篇:创建项目范文

关键词:“业主+PMC+EPC”;项目管理模式;HSE管理

引言

大型LNG项目建设一般分为储罐工程、工艺工程、码头工程等3部分,建设周期一般为36个月,参建人员高峰期达到2600人左右,有大量高处作业、射线作业、起重作业、水上及水下作业等,现场作业面小,交叉作业集中,存在诸多风险,HSE管理难度较大。中国石油某大型LNG项目在“业主+PMC+EPC”管理模式下,建立HSE管理体系,控制消减风险,努力建设HSE文化,营造HSE氛围,在HSE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业主+PMC+EPC”模式下HSE管理

1.1“业主+PMC+EPC”模式简介

2004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业主+PMC+EPC”的管理模式试点。目前在大型项目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采用“业主+PMC+EPC”的管理模式。在“业主+PMC+EPC”的管理模式中,业主就是建设单位;PMC是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进行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并提供技术支持。另外业主根据储罐区、工艺工程区、码头区的特点,分别选择具有类似工程监理经验的监理单位进行全程监督管理,EPC对一个项目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这种“业主+PMC+EPC”模式的优点之一就是发挥各方的专长,集中力量建设好一个项目。

1.2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LNG项目施工现场实行“HSE五级监管”,建设单位设立质量安全环保处、PMC、监理单位设立安全管理组、总包商设立HSE部、分包商设立HSE部,都配备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及项目HSE管理经验的人员,对本项目安全监督全面负责。目前现场有各级HSE专职人员62名及部分生产班组的兼职安全员,达到20:1,HSE专职人员全部佩戴“HSE监督”袖标上岗,现场贯彻HSE管理要求。

1.3建立项目HSE管理体系

LNG项目各单位建立自己的HSE管理体系,各管理体系之间设立接口,并侧重不同。建设单位HSE管理体系包括HSE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侧重于总体宏观管理;PMC、监理编制《HSE监理(PMC)实施细则》,侧重于HSE监督重点;总包商、分包商编制《HSE实施计划》,侧重于如何实施现场HSE管理。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规范了项目建设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管理、事故处理、防护用具(品)等。

1.4坚持现场HSE五级监管

LNG项目现场坚持强化HSE五级监管,即:业主、PMC、监理、总包商、分包商五级HSE监管,通过不断健全并完善项目参建各单位的HSE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1.5坚持HSE培训和经验分享

LNG项目施工现场始终把安全培训作为首要任务来抓,HSE培训分四个级别:国外专家级培训、业主级培训、监理级培训以及施工单位级培训。每一位入场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入场安全教育,如果是特殊工种的还需进行特殊工种专项培训,另外根据施工内容和需要开展相关的专项安全培训和技术交底,真正的实现了员工入场培训100%、特殊工种专项培训100%。同时项目非常重视经验分享,每周定期选出具有典型代表的安全生产案例进行剖析,并紧密联系施工现场实际对现场类似的安全隐患进行对比举一反三,改进风险防范措施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2012年底,对经验分享进行筛选和分类,形成了HSE经验分享汇编共46个,汇编形成《LNG项目施工现场经验分享》,并给现场各施工单位发放进行宣传教育。

1.6坚持HSE周联合检查和日常自查自改

LNG项目大力推行自查自改制度和HSE周检查制度:一是周一由分包商自查;二是周二由总包商检查;三是周三由业主和监理进行周HSE联合检查;四是周六进行专项检查。每周三HSE联合检查后现场召开会议,五级监管者代表参加,对上周不符合项整改关闭情况进行总结,对本周违章行为和不符合项进行分析、讲评,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按照《现场HSE考核细则》进行考核并及时下发不符合项整改通知单,制定措施及时整改并关闭。

1.7坚持作业前安全分析(JSA)

要求各承包商把JSA作为项目建设期风险管控的重要抓手,组织要求项目各参建单位根据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细化风险单元,确保风险因素识别全面覆盖。编制过程中,由施工班组协同HSE工程师共同讨论编制。编制完,必须经过监理审批,必要的时候部分JSA需要由PMC聘请国外HSE专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JSA发放到施工现场,通过每天早上施工队的班前喊话,将JSA中的风险防范措施告知所有施工人员,让施工人员真正能够了解作业风险并知道如何防范。

1.8坚持风险辨识和风险监控

LNG项目结合专家审查意见制定了《风险管理程序》、《HSE管理程序》、《HSE检查处理规定》及《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细则》,对参建单位开展的风险辨识、评价及控制进行了规范和加密,风险辨识由以前的每年初修订/更新一次,调整为每半年修订/更新一次。同时请国外HSE专家对每年编制的《风险因素辨识清单》及《风险登记册》进行审查,并组织监理和承包商进行修订完善。要求施工单位依据风险清单和JSA进行HSE监管,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到落实,各类隐患得到及时发现、整改并关闭。

1.9坚持严把现场“HSE五关”

一是严把入场关。在每个分包商队伍入场前,要求监理、总包商严格审查分包商各级HSE人员资质,并通过对各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HSE两书一表、应急预案、工作前安全分析(JSA)等开工资料的严格审查,切实把好开工入场第一关。二是严把培训关。LNG项目每年初组织编制HSE培训年度计划,指导项目HSE培训工作的开展,对入场培训、作业许可、特种作业、事件学习、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开展了各类培训。三是严把事前风险控制关。LNG项目以工作前安全分析(JSA)为抓手,强化事前风险管控,明确风险防范措施并落实到基层。四是严把程序文件执行关。要求参建各单位按审批的HSE报审资料和LNG项目HSE体系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同时,在全项目建设范围内推行《承包商管理考核办法》、《监理管理考核办法》,从HSE、质量、进度、设计、采购、施工等方面进行考核,确保程序文件执行力。五是严把不符合项整改关。

1.10坚持安全目视化管理和非常规作业许可管理

LNG项目编制了《项目现场安全目视化管理规定》,对现场目视化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明确各类标识、标牌、现场宣传条幅等要求,确保项目参建各单位能够统一、规范地开展现场目视化管理工作,为施工人员创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同时在项目现场强化作业许可管理,明确吊装作业、高处作业、挖掘作业、临时用电、射线作业等19项非常规作业必须办理作业票,规范了作业许可管理。通过严格作业票管理,强化了非常规作业的监管,减少了违章作业,杜绝了事故发生。

1.11坚持班前喊话,确保措施落实到基层

LNG项目明确规定,各参建单位每天早上开展班前喊话。监理、总包每天参加,项目业主每周抽查,督促班组把JSA内容和安全防范措施纳入到每日班前喊话中,让基层作业员工了解施工中的风险,掌握风险防范措施。

1.12坚持应急管理

LNG项目编制《唐山LNG项目总体应急预案》(B版),作为应急工作的指导;承包商入场后,编制《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到集团公司和政府部门备案。每年编制《唐山LNG项目应急演练计划》,按照应急演练计划,开展了触电急救演练、人员落水应急演练、高处坠落演练、生活区消防演练等19次有效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增强了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出现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1.13坚持严格考核

LNG项目的考核主要分2个部分,一是组织制定《承包商管理考核办法》、《监理管理考核办法》等,从HSE、质量、进度、设计、采购、施工等方面对各单位进行考核,确保程序文件执行力;二是制定《施工现场员工HSE考核办法》,从PPE配备、施工现场管理、“三违”行为、目视化管理、特种作业等方面对员工进行考核,有效地规范了员工的行为,提升了现场管理水平。

2结束语

在LNG项目3年的施工过程中,规范现场管理,建立HSE文化,强化特种作业管理,不断提升HSE执行力,提升HSE管理绩效,获得了河北省“平安工地”称号。

参考文献

[1]章泽华,李伟.实践“业主+PMC+EPC”建设模式的几点做法及思考[J].石油工程建设,2011(02).

[2]马朝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模式探讨[J].企业研究,2012(12).

第3篇:创建项目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建设

1项目基本情况

2010年8月,湖北省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于2010年9月开始申报,2011年上半年正式立项并独立招生,该项目共招生三届,学生总计274人。其中首届毕业生于2014年毕业,毕业率达98%。该项目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特色明。该项目是以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申报立项并招生,它集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的交通行业特色、水运物流专业特色与地方特色(物流产业是湖北省的新兴支柱产业)于一体,具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

②起点高。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是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是该校四个省级示范专业之一,不仅拥有良好的教学软件条件(省级教学团队),而且拥有领先的教学硬件条件(国家物流实训基地)。新兴产业项目落户该校物流管理专业,使得该项目的实施从一开始就具有较高起点,这十分有利于该项目的建设实施。

③理念新。自项目立项以来,该校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依据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采用“旺进淡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湖北省内物流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物流产业的发展助力。

④前景好。物流业是湖北省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在《湖北省“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湖北省“力争建成‘一主两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物流核心区域”。乘湖北物流业发展之东风,基于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群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良的教学软硬件条件,物流管理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前景十分美好。

2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是在省级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坚实基础之上,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始实施工作的。从立项至今,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主要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项目建设工作。

①教学团队建设。自项目立项以来,该校就十分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教师教学方法培训和教学理念更新、校内教师企业顶岗锻炼)、校企联合教研活动(企业教师授课、校企联合学术会议)和聘请楚天技能名师三个方面打造教学团队。2011年上半年,该校聘请了阳逻国际集装箱装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李永兴同志作为“楚天技能名师”,为教学团队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积极组织教学团队成员参加与武汉新港的联合教研活动及到湖北省内物流企业的调研活动。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举措,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打造了一支规格高、领域全、分工细、协作强、校企合、特长多的教师队伍。

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到企业的调研、研讨与实践,该校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采用灵活机动的“旺进淡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湖北物流企业生产特点,在生产的旺季,人员需求较大的时候,安排该班的学生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习,解决企业用人紧张问题;到了企业生产的淡季,该班的学生回学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这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利用工作的淡季到学校来指导学生课程实训。

③课程体系建设。该校主动适应湖北物流业发展需要,根据湖北物流企业生产情况量身定做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年后,该校根据湖北物流企业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及时调整优化。在广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与湖北省内物流企业共同研究,紧密结合湖北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实际而构建的全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性、针对性、职业性和前瞻性。

④校企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湖北省内的优质物流企业,如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商业储运有限责任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合作对象,吸收这些企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成立联合教研室,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通过零距离地与企业交流合作,方便、及时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校企合作常规化、固定化、协同化。

3项目建设效果

①校企双方进一步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是该校与物流行业携手,与物流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该项目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该校与湖北省内物流企业联合育人的过程。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促进了构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激发了校企双方合作动力,加深合作程度,将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水平推向新高度。

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该项目的建设,促使了该校适应物流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要求,实现办学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管理的柔性。该项目的建设以校企联合育人为突破口,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发挥了企业在校企联合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探索物流职业教育新路径提供了有益探索,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③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得到增强。该项目建设以来,该校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进行国际货运从业人员培训1380人次;为社会进行助理物流师从业人员培训1120人次;为湖北省商务厅提供《湖北省服务贸易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受武汉市发改委的委托,完成了《武汉丹水池物流基地发展规划研究》并付诸实施,受到武汉市发改委好评;为中储股份汉口公司、中远物流武汉公司、武汉徐东物流商圈、湖北省物流协会等提供物流咨询和技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④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该校校内的国家物流实训基地得到了进一步功能扩展。截止2014年8月,该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2248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建有4个具有实战职场氛围的实训中心,即物流认知实训中心、物流流程再现实训中心、物流新技术应用实训中心和物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面向物流院校教师与学生、物流企业员工提供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企业咨询等服务。同时,该项目的建设促进了该校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0多个,其中,在本地区紧密联系型实训基地10个,与80多家企事业单位保持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⑤专业品牌效应逐步形成。自该项目建设以来,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走在了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色与优势。同时,该校是湖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赛项的固定承办单位,该校代表队在2009年、2010年、2012和2013年四次参加全国高职物流技能竞赛,获全国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得到了国家、省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各界等多方面的高度认可,专业品牌效应逐步形成。

4建议及改进措施

在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该校也发现了一些政策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在现有人事管理制度下,由于薪酬和绩效认定相关规定的制约,企业教师来校任教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尽快出台鼓励企业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②教学管理制度方面。是否可以打破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壁垒,采用具有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物流企业生产实际,以有利于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模式培养人才。③招生制度方面目前,物流管理新兴产业班的学生全部来自湖北省,是否能考虑扩大生源范围,比如招收省内物流企业的适龄员工或外省生源,以增加学生构成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结束语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已经三年,从总体来看建设过程平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建设经验,可为其他高职财经大类专业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健.基于新兴产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2]黄汉华.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3]韩加国,马永良,何树贵.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动态适应[J].教育研究,2012,(6).

第4篇:创建项目范文

关键词:项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方针,高等院校开展了诸如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等工作,旨在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基本素质和能力等。众所周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将创新理念和专业知识充分融入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是一种以项目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实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通过主动思考,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同学间沟通合作,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将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创新创业者具备的素质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独立又联系、层级又递进的实验项目,然后以项目为导向,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项目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相应素质与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首先,科学整合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的实验项目,打破专业界限,以素质和能力两条线,形成与社会实际发展、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符合学生特征的实验项目,学生可通过系统化完成实验项目,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其次,将项目化和合作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是“行为导向法”和“沟通合作互动法”的结合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多个专业学生共同参与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实验中,熟练与有关当事人建立工作关系,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沟通与合作协同能力。最后,通过将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为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现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大体分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两大部分,其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训练、课题项目训练的“创业+竞赛+创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在层级上形成院级、校级、省级及部级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尽管现有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体系较为全面,但“创业+竞赛+创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普及性不强,而以创新创业流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则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更具有综合性、普及性。但由于该课程发展较晚,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涵盖项目创设、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具体实战和工作流程,综合实践性强。因此,目前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方式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尽管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等作为公共必选课,但依然采取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为数不多的院校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商业计划书撰写”的综合教学模式,但实践能力培养依然不够,缺少场景式的实践教学;(2)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综合性,难以兼并素质和能力培养两条线。受教学团队不够专业、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等影响,课程从结构、内容、组织和评价等方面都缺乏系统性。部分院校借助传统沙盘演练、电脑软件等进行实验项目设计,有固定的实验流程和步骤,但实验过于机械化,难以模拟现实生活具体的创新创业情景,不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沟通、协同合作、应对风险等方面能力。(3)师资力量专业性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具有深厚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而且没有融入“政府”“企业”等主体平台相关人员,导致课程内容深度不够。加之,由于不同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背景、从业经验等有所不同,导致授课质量参差不齐。(4)学生主动性不够。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够,且很多学生有着“我以后又不创业我为啥学”的想法,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主动性不够。同时,目前大部分院校将该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考查课,考核方式较为简单,更加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极为重要[2]。

2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过程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是以“项目”为中心,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并且在项目结束后会产生一个较完整的作品。其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全过程。因此,在深入探究创新创业所需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过程分为两大模块和六个具体实验项目见表1。科学整合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的实验项目,运用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方式,以素质和能力两条线,使学生在完成实验项目过程中,既培养了钻研学习能力、检索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基础能力,又提升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对抗风险能力等专业素养,由此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2.2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主要在大三学年开设,相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对现实生活有进一步的感知和认识,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实施、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的不断熏陶,学生主动性更强,更能开展浸入式、合作式实践演练。在课程实践中借助多媒体、互联网、教学软件等现代工具,探索参与式、启发式、任务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第一步,以优秀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经历为典型案例,通过启发式、探讨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并向学生介绍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具体形式和要求。第二步,团队组建,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8人,并选举小组长。第三步,开展模块一实验项目实践,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思考和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针对实验一,通过问题引导,课前将实验项目指导书、典型案例等课程资源分享,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实验演练,完成信息数据资料的检索、收集、分析等实践活动。针对实验二,在充分理解商业计划书内涵和用途的基础上,展示优秀商业计划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撰写商业计划书,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修改。第四步,开展模块二实验项目实践,主要采用认知体验法、案例实验法和全息仿真法等多种方法。课前教师围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大量调研,挖掘细节,通过多种形式综合设计以案例为背景的实验项目,由学生组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每一细节背景,模拟案例情境组织实践,逐一开展团队组建、融资规划、企业运营、商业模式创新、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多个实验内容,并由学生记录、分析和归纳实践过程,实现“案例→实践→归纳”的系统性学习。该模块的实验项目,以现实代表性企业的案例进行场景式模拟,比如韩都衣舍、马蜂窝、小米等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利用场景重现创新创业实景、案例深入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完成实验项目。在环境创设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制定决策等,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动态完整的企业经营流程,在深刻的共鸣中不断思考和决策,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全面认识,在真实案例情景下最大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完成基本知识储备和思考[3-6]。第五步,分组展示与评比。针对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各项活动,通过“以赛代练”“以项目促创新”等形式带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并优选项目启动资金扶持培育,入驻校创业园区,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落地发芽。

2.3考核标准的创新实施

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和实验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参与实验项目进行全过程考核,兼并过程与结果。同时,为配合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法的实施,依照培养目标和项目要求细化考核标准,并根据不同实验项目培养重点和考核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考核分值比重,进行差异化评分。实验考核内容主要涉及各个实验项目(70分)、综合展示汇报(30分)和附加分(10分,附加分一般用于鼓励小组或个人在实验过程中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表现,同时也鼓励学生应用于其他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大赛等)。在所有实验项目结束后,根据每项得分综合评定总成绩。

3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和内容的整合设计,运用项目化合作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兼顾过程和结果的课程考核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更新方式方法,依然存在许多改进的空间: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增加校外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教师,从公司具体案例出发,带动学生对企业初创、规则制定、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与模拟实践。二是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政策等国家经济政策形势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三是在教学方式上,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探索“课堂—实验—现场”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访合作企业、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工厂等单位,加深学生对企业初创与运行所需要素构成等知识的整体把握[7]。

参考文献

[1]王业斌,王旦,王洪涛.以项目为导向的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模式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8,61(6):164-166.

[2]谭丽娟.“互联网+”视域下《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81-182.

[3]杨依潓,梁钊华.借鉴与创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71-174.

[4]张峥,周明慧.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27(4):55-58.

[5]张跃.以项目为导向的创业实训课程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199-202.

[6]叶颖蕊.大学生创业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40-341.

第5篇:创建项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实践体会;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1创新性训练项目的情况总结

本创新性训练项目以“乳酸菌对高脂SD大鼠模型胆固醇代谢的影响”为题,成员为5名临床医学本科生和1名指导教师。近几十年来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临床研究证实乳酸菌与胆固醇代谢可能有某种关系,但国内外研究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乳酸菌作为人体肠道正常的益生菌,可参与广泛的生化反应,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及药物等物质的代谢。目前仅有部分乳酸杆菌菌株表现出了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并经过了动物实验的证明,如嗜酸乳杆菌(ATCC43121)[6]、罗伊士乳杆菌(CRL1098)[5]、鼠李糖乳杆菌(ATCC7469)[6]等,但乳酸菌菌株的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各种乳酸菌菌株与胆固醇代谢的关系,为临床应用中降低血脂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项目的实验组大鼠(即高脂饲料饲喂+乳酸菌干预)首先使用文献改良配方配制的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以建立高脂SD大鼠模型,而后使用市售的乳酸菌酸奶发酵剂中的两株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对其灌胃进行人工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此两株菌株对大鼠血清胆固醇(包括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C)几项代谢指标的变化,并设置对照组(即正常饲料饲喂+无乳酸菌干预)与高脂模型组(即高脂饲料饲喂+无乳酸菌干预)进行比较,旨在探索此两株乳酸菌是否具有降血脂作用,并评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对整个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意义的思考

2.1创新型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严谨”“求实”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优良品质。此次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使我们有幸参与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同时也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项目组成员五人都是初次接触动物实验,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实验中有需要抽大鼠尾静脉血,然后分离全血得到上清的步骤,由于SD大鼠个头硕大,来回挣扎间,容易导致所抽的全血溶血;这时候,好不容易抽到的已经溶血的血是弃还是留就成了问题。最终,为了实验数据的严谨性、科学性、客观性,我们选择把溶血标本的大鼠重新取血。要想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必不可少,需要每个项目组成员用心对待实验的每个细节。严谨的态度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项目组每个成员的负责。在当下大学课堂中,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在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于一些看起来“简单”的实验项目,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有各种“失误”。“困难”与“失误”的背后,反映的是研究态度不严谨,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的大忌。

2.2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项目不仅要求我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良好的科研能力,还要求我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验技能。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首先,在实验开展的前期阶段,需要从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收集资料,因此需要具备文献检索、信息整理和筛选的能力。其次,实验用到的每一样仪器都有其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在使用这些仪器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实验技能或经验:①实验测定结果应当重复至少三次,得出其平均值及标准差(实际实验中我们有一次仅测量了一次结果,后来分析结果时才发现有的数据为负值,最终造成了数据缺失);②“当日事当日毕”,有一次我们因为做完实验太晚就偷懒留了一次数据没有计算,结果第二次计算的时候发现上一次的数据有问题,然而样本已经倒掉,不能再次测量;③实验过程中大鼠的马克笔标记易脱落,补充标记时可能出现错误,导致实验数据不够准确;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动物标记方法十分必要。

2.3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与传统的大学课堂相比,创新性训练项目更具探究性,要求我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更高标准的自学能力。在申报课题之初,我们全组同学就进行了5~6场集体在图书馆查阅期刊、书籍资料以及网络信息的会议,在这些会议中,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实验开展期间,每周也会开一次交流会,总结一周的所得、所悟、所感。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实验能力得到提升,自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向老师请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大来源。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我们很难完全理解文献中各实验步骤的意义及做法。以本实验为例,实验之初预实验所需要用到的“平板涂布”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后期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均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将所学的数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实践运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除了老师,师兄师姐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2.4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与实验课相比,创新性训练项目更具长期性,对于只能抓住课余时间去做实验的大学生而言,所有项目成员均完整地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们的项目为例,饲养动物需要至少两个月,而我们需要饲养3箱SD大鼠,每天都需要更换垫料、添加饲料和饮用水,不可能每次全组同学都去,因此,我们排了值班表,每天都有相应的人员前去值班。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遗漏与失误。后期经过协商,我们最终确定了“分组行动、合作完成”的行动纲领。为了确保各小组成员都能掌握实验流程,我们安排已经完成具体操作的组别专门召开了专题报告会,争取做到项目组所有成员对实验的各部分都“心中有数”。

2.5创新性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在本创新性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与饲养的SD大鼠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实验结束时需要处死大鼠时,大家都很不忍心。敬畏生命的意识悄无声息地成为了本项目组的一种必备意识。指导老师也常向我们讲述动物实验的重要性,以及要尊重动物、爱护动物、保证动物实验的“3R原则(therulesof3R)”: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要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去做动物实验,要永远保持科研工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敬仰之心[7]。

3目前医学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创新型训练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型训练项目比较重视前期的申报、评审与结题验收,而对于过程的监管相对松散;这种“两头紧中间松”的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创新性训练目标价值体系[8]。这样的价值体系,优点在于便于管理,操作方法简单,成果便于量化,而缺点也很明确:有些看似优秀的标书来自于老师或者学长、学姐现有的课题成果,而非学生实际的实验结果。“优秀成果”却带着虚假的面孔,这与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的“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背道而驰。其次,某些项目组的学生虽然认真、独立地完成了实验,但却因为实验技能不够到位或者实验误差等原因未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他们所学到的有关实验技能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比那些得到理想结果的同学少,因此,只凭实验结果的优劣来评定整个项目显得不够客观。上述问题启示我们目前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的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不应只以实验结果的优劣来评价整个项目,而应将实验之初课题小组所做的研究计划,实验过程中定期进行的实验过程考核与中期考核,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质量以及指导教师对整个实验团队与课题的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估,尽可能优化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与评价模式。

3.2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创新性训练项目的承担者存在诸多问题

学生是创新训练项目的承担者,其创新能力与专业素质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笔者作为该创新性项目组的组长亲身经历了项目的全过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首先是知识储备不足,时间与精力有限。课题标书的书写、实验项目的设计及论文的撰写均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开展后(尤其是动物实验)极其耗时耗力,而且医学生课业负担较其它专业而言相对较重,因此,如何平衡创新实验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问题。国外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将创新性训练项目纳入学分制,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且相比目前的自主报名能够促进更多学生参加到创新性实验中来,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整体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集中精力完成试验,但前提是能够合理安排休假与学习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其次,初次参加创新性训练项目的学生创新能力与经验均不足,容易出现由于“闭门造车”导致方向错误或者过度依赖指导教师而丧失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项目的指导教师及学生的师兄师姐均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学生应当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去请教老师与师兄姐,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最大程度地在实验过程中锤炼能力、增长知识。

3.3承担项目的高校在实验平台与学术交流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

缺乏足够的实验平台是阻碍高校创新性训练项目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公共实验平台,创新性训练项目有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研究设备,而指导教师的实验室有可能不能满足项目的全部设备需求;国外高校一般会配备公共实验平台且全天开放,在实验设备方面为学生提供最大的便利,且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实验与课业时间,我们可以借鉴。另外,如今医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创新性训练项目对学术交流平台的需求日益增高,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各学科间联系不够紧密,学术交流平台不够完善的问题,而医学院校内各学科以及医学院校与其他理工科院校的创新实验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合作会影响创新型实验的开展与实施。对此医学院校对内应当充分利用学科间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而对外应努力与其他学科间建立联系,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拓宽研究思路,培养其多学科交叉创新的能力与意识。

3.4国家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金有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