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经济学范文

绿色经济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绿色经济学

新常态下绿色化经济学分析

[摘要]绿色化是中央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新五化”中的发展新思想。新常态是绿色化提出的背景,也是新常态下新发展的内容和要求,更是我国“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绿色化是绿色增长、绿色发展,建立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节约高效的生产、节约绿色的消费与生活,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人的目的,倡导坚持生态文明伦理道德。因此,绿色化第一要义是绿色发展,是追求高质量效益的发展,是坚持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经济生态伦理。

[关键词]绿色化;新常态;“新五化”

绿色化是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发展理念的最新思想,是关于我国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的最新布局,这是对我国现状、发展要求、发展规律的最新把握,是我国“十三五”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我国今后发展具有指导做作用。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到新常态的新阶段,中央在“新四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五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其中,绿色化是“新五化”中的重要“一化”,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经济学思想的概念,也是一个对今后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念。

一、新常态下绿色化的提出

(一)绿色化的提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1]其中,绿色化是“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新五化”中的重要“一化”,这是绿色化的首次提出。绿色化是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一化”,是“新五化”统筹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这是“我们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2]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和全局的发展角度、从未来发展长远战略意义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发展的生态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价值意蕴,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生态经济伦理尺度与生态的经济学价值考量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战略新思想。从生态经济学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来看待和定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把生态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由此提出的新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三五”发展的五大理念,坚持绿化发展是其中之一,这使得坚持绿色化发展理念对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绿色化是在“新四化”的基础上的升华,这是我国在推进“新四化”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形成的新态势又一次转型升级,是“新四化”发展的升级版。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绿色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同时,坚持绿色化发展对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绿色化是新常态下“新四化”向“新五化”的升华,是我国“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点击查看全文

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研究

现如今,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了教学常态思维,这是一个由培养单纯型经济学人才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转变。高职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型人才的基地,其经济学科教学中更应当深刻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从而使环境生态学思想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范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继而才能够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平衡及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简单谈一谈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给我国高职经济学科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助益。

一、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简介

1.环境生态学简介

从学科体系角度而言,环境生态学可以说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按照现代生态学的学科进行划分,环境生态学又可以是应用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运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及对人类所产生的反效应,并寻求恢复、重建及保护受损生态系统的对策。环境生态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科学,它是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又结合了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门科学,不过目前环境生态学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总体来说,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有四类:一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及规律,二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三是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四是废弃物的能源化及资源化技术;其最终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经济和环境生态的协调稳定发展。

2.经济学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及实现的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其中,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而科学经济学主要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和经济规律。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以科学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规律的展开与具体表现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而真正的对象则是资源优化配置和再生背后的经济规律与本质。另外,在科学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经济体还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对称面,若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要从整体上对经济现象进行统一研究。现代高职学校中很多都开设有经济学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经济学在我国主要设置有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大专业。

二、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绿色经济环境效益研究

政府做好对绿色建筑市场的引导和培育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统一的、开放的、公平的、规范的、有序的市场尚未形成。我国绿色建筑市场是社会经济大市场的一部分,同样也存在着这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市场不能自动将产品的环境费用计入总成本,故而无法正确反映环境和社会总价值。基于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活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资源配置以效益为原则,而环境保护活动往往不产生直接的效益,即使有经济效益,多数低于主产品的利润率,企业往往缺乏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这就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来纠正这种“市场失灵”,如对绿色建筑开发商予以财政补贴,而对非绿色建筑开放商或使用者则进行征税。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高度的竞争性,也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对环境的破坏,因此,除上述提及的经济政策以外,还需要采取行政、法律、道德等其他手段进行干预或引导。市场经济越发展,保护环境的政府行为越要强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政府职能看,应当强调更有效的宏观调整机制,客观上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这必将使政府履行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促使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绿色建筑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追求的是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只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环保的双重目标,才有可能适应现代市场机制。而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存在许多问题,如: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使环境资源管理和发展市场化。同时,要强化相关的政府功能,尤其在市场机制下的环境保护失效时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才能使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从绿色建筑的收益来看,尤其是建筑节能以及效率提升等,主要是一个长期效应。而从成本的角度,绿色建筑能获得成本效益,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共识,然而其主要的受益方是建筑的使用者或业主,而不是承包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可将部分附加成本转移或将部分效益转移给承包商。绿色建筑面临着来自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双重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这个概念也包涵在“市场失灵”里,似乎有点重复)。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人在道德上的责任与承诺,然而,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需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尽可能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要使人们觉得,绿色建筑不仅对后人有利,对自己眼前的利益来说也是“划得来”的。

加深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科学认识

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包含了多项节能技术的复杂系统,兼容考虑了各种节能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各项成本费用的增加。而绿色建筑在时间上关注建筑在“全寿命周期”(我国规定建筑的寿命为50~70年)内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意味着绿色建筑在发展时需在“全寿命周期”内考虑成本增量问题。增量成本(IncrementalCost)的经济学概念是为增加一定的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结合经济学长期增量成本分析理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设计建造一个绿色建筑项目,涉及多项技术策略的制定,各技术的成本增加可预见的产出量的时间阶段存在不一致性,使得难以从产出量进行分析。且不论从业务增加,还是从要素增加进行评价时,都与非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策略存在一定的互容性。从近期的效益来看,绿色建筑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开发商如果从绿色建筑的全寿命经济效益来看,可以发现尽管其初始成本要高于普通建筑,但其运营成本却比较低,同时能耗和费用也会大大降低;而开发商在进行土地改造时,对建材等均可回收利用,也可以卖给回收站,那么可以减少其清理成本,也增加了其利润空间等。同时对于使用者和社会,绿色建筑也有美化居住环境、节约环保费用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绿色建筑是能够收回其初始阶段的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可以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减少国家的建筑能源需求;通过建造更为节能的绿色住宅,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节能目标的保障。因此,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的开始阶段,会有较大或一定比例的增量成本,但在全寿命周期内,其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完全能够弥补其开始阶段的增量成本。

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体系

点击查看全文

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论文

1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1.1在经济学科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1.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2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2.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点击查看全文

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在深圳等地出现,所以学者对农业旅游的研究也相对滞后。[8]45步入21世纪,随着休闲农业的加快发展,我国学者对农业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内容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概念界定、类型阐述以及国外农业旅游经验介绍等,发展至对消费者行为、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及对策、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等全方位的研究。近期,我国学者对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与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表现出关注。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仍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及经验的介绍,二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实证调查与研究。综上可知,国内外对农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农业旅游基础理论、发展与管理模式以及经济文化环境效用等方面。国外的研究表明,农业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既会产生积极效用———正外部性,同时也对其产生消极作用———负外部性;随着农业旅游的快速增长,其负外部性问题日渐突出,并将阻碍其快速健康发展。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多偏重于对农业旅游正外部性的研究,对其负外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更鲜少涉及其负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为实现农业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寻求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内部化途径乃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属于环境经济学范畴,1890年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之后由其门徒庇古对该理论加以扩充丰富。庇古将生产者对外部环境与他人的影响称为“外部性”,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其中的正外部性是指一些人的生产行为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负外部性则是指一些人的生产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庇古又提出了“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概念,他认为当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有利影响,具有边际社会收益;反之,具有边际社会成本。后来众多学者循着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寻求负外部性的内在化解决途径。科斯(Coase)在批判庇古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解决外部性问题应从社会总产值最大化或者损害最小化来考虑,不应局限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比较。我国学者沈满洪等在分析外部性的概念后,进一步提出外部性类型包含:对生产者与对消费者的外部性、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稳定的外部性与不稳定的外部性、制度外部性与科技外部性等。

(二)集约化经营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率先对集约化与粗放式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加以界定,认为在一定地域面积上集中投入劳动力要素与资本,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经营行为即属于集约化经营;反之,将劳动力要素与资本分散投放在各个地域则属于粗放式经营。新古典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等则更加强调科技进步对集约化经营的贡献,认为集约化经营不仅是劳动力要素与资本的简单叠加,更应是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对“集约”进一步界定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我国学者认为,集约与粗放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两极。者在表象与内涵上均存在本质差异:集约经营更强调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与资本的最优组合,获取最大投资回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粗放式增长则与之相反。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