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第1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难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式,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堂课是否该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结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绝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从某种角度上讲,学习活动总是和问题相伴而行的。学生心中有疑问,必然会主动地去求解,从而变被动地获取为自主地探寻,最终学会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留下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自学、自悟、自得。

让学生带着什么样的问题走出课堂呢?1.横向的拓展。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中外名人、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难以且不适于在课堂中全部解决,这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拓展知识,解决疑问。如学习第八册《赤壁之战》一文,学生质疑:曹操败走华容道后,结果怎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自行求解。2.纵向的深入。学习语文有大量的方法,这些方法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掌握外,还应启发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去尝试、发现。如第六册第六单元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告诉学生:如果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的,要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可是如果一个自然段的句子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应该如何概括段意呢?这就需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带出课堂。对于那些教学任务之内的、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力求在课堂上解决。让学生带出课堂的问题应是那些知识拓展、深化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呢?1.置疑。即对学生的质疑分类处理,选取属于知识拓展、深化的问题"置而不答",让学生在课外自行解决。如教学第六册《五彩池》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②为什么池水会有那么多颜色?③为什么叫"五彩池"?④池里的石粉是哪儿来的?对于前三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解决,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则可以置而不答,向学生推荐《中国名胜经典》等书,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己弄清其中的奥妙。2.启疑。即引导学生生疑。如教学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说没有问题。教师告诉学生,黄山奇石除了课文介绍的外还有许许多多,顺势诱导学生在课外去图书馆里查阅有关介绍黄山奇石的文章,并做成卡片,准备开一个"黄山奇石研究会"。

总之,问题对学习活动具有良好的唤醒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终身学习;平等对话;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71-02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教师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全权代表,教师的职业是永远年轻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需是常流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教学相长,使教育工作也能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要想使自己的语文教育不断进步,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掌握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改革创新,掌握各种现代多媒体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教学课的形式新颖、容量大,相比传统教学要形象直观得多;另一方面学生们会从中学到平时不易接触的知识,备感珍惜和新奇,从而更加认真的上课,更加把握这多出来的惊喜。

在教学二年级上学期《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先问学生们:“你们谁去过黄山吗?”只有两个小孩举手说家长带着去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平原孩子,只凭嘴说恐怕他们难以理解黄山石头的“奇”,于是我用投影仪放了一段介绍黄山的视频,有图有介绍,学生如身临其境,再读课文文中的几块“怪石”好像近在眼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不仅如此,学生们还了解了黄山的四种独特景观: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补充了课外知识。本学期教学《女娲和人》一课时,我们用多媒体还欣赏了《女娲补天》、《开天地》、《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

运用多媒我们师生欣赏了长江的雄伟,五彩池的神奇,领略了七月天山的优美,还走到鲁迅的故乡欣赏了绍兴的船与桥,感受到了山海关的威武……足不出户,全国美景尽收眼底。

二、终身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其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素养》)可见,在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当代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知识的更新又快,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渊博的知识,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不断变化,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所以我们要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的改革。

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教师,我读了中外教育教学专著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如《学生第一》、《构筑理想课堂》、《静悄悄的革命》、《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读了和语文学科有关的中外名著,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带领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优秀绘本,同时和孩子们一起写读后感,给文章画插图;和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在班里开读书交流会,交流彼此的读书收获。此外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听专家讲座,学习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技巧、课件制作技巧、教材使用技巧,口语表达技巧等。尽可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当然作为小学教师,我觉得还必须懂儿童心理特征,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为此,我读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儿童心理百科》等心理著作,并且注重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努力从儿童的视角来了解儿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打铁要靠本身硬,新时代的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业务,有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孜孜不倦地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三、平等对话,肯定学生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文教育就避免不了它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功能。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告诉人们好些道理,流传至今。可是在上学期综合学习讲解时,我去遇到了向“传统”的挑战。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这是我对故事的总结。

谁知才女商楚天把手举起来“老师,我觉得老爷爷一定事先知道神仙会帮助他,否则他不会去挖山的,谁都知道,靠铲子和簸箕是不可能把大山移走的。”

“不是的,老爷爷是靠自己的毅力感动神仙的,他事先并不知道神仙会来帮忙。他誓要把山移走,即使无人帮忙,他也一定要做到,后世子孙无穷,山一定会被移走。”我辩解到。

孩子摇了摇头:“那么大的山靠人力运走,愚公爷爷太自不量力了。”

“老师”王世更站起来,“我觉得老爷爷太自私了,他自己挖山,还让后世子孙也挖山那孩子也不能有自己的理想了,一出生就要挖山,太枯燥了。”

在现实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声情并茂地给小外甥讲了半天“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谁知小家伙嘻嘻一笑:“买一根多省事。”

是啊,时代在发展,“人文”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有限,对文章的人文内涵理解有所不同,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经验,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肯定学生的想法。学生如果错了,应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四、在教育教学中多反思、总结

第3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美术创作 审美观 创造性思维

一、创新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创新思维是个体自由想象的认识活动,创造形象的艺术表现思维活动。不同的时代,会涌现出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但是无论哪种风格的美术作品,重要的是要带给人独特的感受。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前人的画作,那只能被称作复制的机器。例如明代的“四王”,他们承袭了董巨、董其昌、黄公望等人的绘画风格,所以大多没有新意,最后导致画面呆板。如王鉴,他的画作大多摹古,因而缺乏自己个性的风格。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一个极具个性与艺术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代表作《阿维尼翁的少女》,画面的人物都是由几何化了的平面组成的,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创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视觉习惯。

二、创新性思维是历代名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想追求更高的境界,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怎样创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艺术审美观。提高个人精神素质,广泛涉猎,这样可以使思路宽阔,放松身心,投入情感于创作中。

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家拥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典型的要数山人和石涛。

1.山人推崇意趣

山人推崇文人画与笔墨意趣,他反对画工画法,主张自由抒发,笔墨酣畅淋漓,构图简练有趣。以《荷石水禽图》为例,画面的焦点聚集在两只水鸭身上,水鸭的身体形象上刻画较简单,对水鸭的眼睛却刻画很独特:表现出翻白眼的感觉。仔细观察可发现荷叶乱成一团,山人抓住了荷叶的韵味,而不是刻意追求荷叶的形状。他的画作大多留有大片空白,这种留白的方式新奇独特,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山人的这种写意创作手法,使得画家性情与笔墨相结合,反而不会陷于僵化的模式。

2.石涛的艺术创作

同时代的石涛提倡师法自然,其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山人画风的营养。石涛虽然对前人的绘画有所借鉴,但他在笔墨中融入了自己的画法,充分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如前人用墨皴擦山石,而石涛用赭代墨皴擦;前人大多用墨作点,而他石绿作米点。并且他用藤黄、胭脂作杂点,以描绘灼灼的桃花,这都是前人从未用过的方法[1]。石涛主张从自然中吸收创作源泉,他的传世名作《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正是他游历山川创作出来的,其上的题跋很尖刻地批判了当时的“摹古”之风。石涛对“四王”的一味摹古进行了批判,他尊重自己的感受,绘画技巧灵活多变。

山人和石涛的绘画看似简笔泼墨,但每一笔都包含着自身的笔墨韵味,不应该只看到其表面的墨法,而忽略其绘画的深层意义。

三、如何培养艺术创新性思维

审美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审美能力不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能力,而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把握能力。

1.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是基础

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是培养审美的基础。利用书籍了解艺术的知识,阅读一些艺术发展的历史书籍,还可以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思维的开阔。审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断扩大,审美观自然也在不断改变。比如在狩猎时代,人们对猎捕野兽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周围的花花草草。可是到了农耕时代,人们开始看重周围的花草树木,从而使得岩画得到发展,这正是生产力带动审美的变化。现在艺术纷繁复杂,我们要能看懂一幅画,如果不能看懂一幅画,就很难理解画的内涵,更别提欣赏了。所以,审美观和受教育程度,以及自己了解的信息的多少是有密切关系的。了解一幅画的大致含义,是真正欣赏这幅画的开端,美是没有绝对的,但是有个人的品位和理解之分。个人自身素质的增强,有助于审美品位的提高。

2.培养艺术的想象力是前提

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学会想象。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读这首诗,使我们想起这样的场景:靠河的人家,都栽种桃树,桃花开放,争奇斗艳,妆点这个村庄。在桃花村里,有一个如桃花般的姑娘要出嫁。诗情美如画,人在画中,这正是诗中有画的艺术观点。诗歌创作本身在意境创造上具备了“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的特色。通过艺术想象,有助于我们对绘画作品更好地欣赏。所以,学会有效的艺术想象,有助于我们审美的发展,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对艺术的创作就得心应手。

我认为培养艺术创造性思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欣赏一幅画。以我所有的美术实习的经验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从画面色彩、构图分析,学生就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我主要是通过三种艺术表现形式来给学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即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在讲到具象艺术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写生珍禽图》,物体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具象艺术的特点在于对事物形象的准确把握,应该引导学生从“像不像”这个角度看待绘画。意象艺术在事物形体特征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揣摩画家的独特情感。例如欣赏《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这幅画,委拉斯贵支画笔下描绘的教皇和真实的教皇十分相像,抓住了教皇冷漠严肃的表情,而培根画笔下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背景是血腥的两片切割的牛肉。这两幅画画的是同一个主题,但是表现的形式与形象完全不同。提到抽象艺术,就不得不提到蒙得里安。例如他的名作《红、蓝、黄构图》只是不同颜色的色块的组成,他完全不画眼睛看见的实物,而把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非原色(白、灰、黑)上。

3.变换思维方式是催化剂

变换思维方式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是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培养一种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想法。接着是多方向、多角度思考作品的灵活程度。培养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画作内容,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大胆突破常规的胆识,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最后是指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度的培养,要能清晰描绘画面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培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结语

艺术不是对客观生活现象的原样照搬和模拟,而是创造主体在生活基础上进行的积极创造性思维及实践的成果。艺术创造主体总是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进行独特的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

第4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贵阳市南明区水口寺社区服务中心辖区范围内的仙人洞,位于仙人洞路(原名险峰路)和水口寺路之间的山上,此山又名铜鼓山,有铜鼓遗爱的传说,为明代贵阳八景之一。

仙人洞是贵阳著名的道教胜地,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省重点道观、贵阳著名的游览胜地。有志书说仙人洞是诸葛亮部将南征时藏铜鼓之地,故名铜鼓洞。因该洞通风较好,空气对流,人站在洞口可听到嗡嗡声,民间传说是铜鼓声,故误会为诸葛亮部将在此藏有铜鼓。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时,曾应邀来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王到栖霞岭附近的仙人洞游览,留有“来仙洞”诗:“古洞生寒客到稀,绿阴荒径草菲菲。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提}远经童冠集,杖黎真觉鹤猿知。石门遥锁阳明洞,应叹山人久未归。”王阳明的诗使“仙人洞”美名传遍神州。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仙人洞为道教宫观。仙人洞由3洞组成,仙人洞在山腹,仙灯洞在山顶,八仙洞在仙灯洞之上,洞内塑有张果老、吕洞宾等八仙神像。传说八仙在洞中下棋,山下南明河中(此段原叫牛渡河)有巨石与巨龟相斗,八仙中的吕洞宾掷棋子一颗下来,巨龟逃遁,巨石震裂成船形,俗称“船石”。此传说虽然离奇,但石头的形状却恰似一船。

仙人洞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游人不断,是游人游历爽爽贵阳的理想景点。游人进入仙人洞道观,呈现在眼前的是参天古木、青松翠柏,奇花异草环山葱茂,境界幽绝。庄严雄伟的殿宇坐落在丛林之中,观中的道士仍然保持着千年来的道装服饰,在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木鱼声声中,诵经祈祷国泰民安。

第5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课堂;有效提问;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23-02

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儿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所提问题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时觉得有趣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因此,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和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当学生被问题所引发,他们就会有寻求资源、寻求途径解决问题的动机,当一个人面临挑战,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会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

三、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充分思考、自我探索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更有人说,语文教育是等待艺术中的等待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增加等待时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时间增加了,学生回答的内容也会增加,做出正确回答的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回答问题会更踊跃,尤其是还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提问时不给学生充分思考、自我探索的时间,那问了也是白问,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互动的交流空间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独立思考,更需合作交流。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把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

五、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在当今教学活动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好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畅所欲言。

1.抓好备课。一节课上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备课就是要使教师达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备教材体现在对文本的尊重,被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就要求我们备课时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教法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备课应先备学生,再备教材,最后备教学方法。因此备课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及个性差异,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教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这课开始的悬念,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教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教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第6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冯骥才原籍浙江慈溪,出生于天津。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有着浓厚的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其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通过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

【一号美文厅】

黄山绝壁松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选自《解放日报》)

探究练习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出重点描写的对象黄山绝壁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绝壁之松一般生长在黄山的什么地方?

3.黄山全是石峰,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那些松树为何能在其中生长?

4.黄山的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有何不同?

5.“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文中说“绝壁松”像哪些人?请你再写出两类相关的比喻句来。

6.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黄山的绝壁松?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号美文厅】

夕照透入书房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昨天的哲人只能解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存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爬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是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唯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的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扬子晚报》)

探究练习

1.第二段中“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一句中,“咄咄逼人”该如何理解?

2.你对“昨天的哲人只能解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是怎样理解的,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泥公鸡和夕阳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结尾“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有什么含义?

4.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事物才能永存?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试举例说明。

【相关阅读】

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节选)

范惜春

冯骥才的人生历经四级跳:1960年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一跳体坛,出任天津市男子篮球队中锋,1962年因受伤退出体坛;二跳画坛,入天津书画社,专事绘画;1974年,三跳文坛,从长篇小说《义和拳》创作起步;1994年,四跳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冯骥才如是说(节选)

第7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论文摘要]清代,山人、石涛、石谿、弘仁4位遁迹空门的画家被称作“四画僧”。这些有创造精神的画家,带着强烈民族意识,以愤世、压抑的情感突破巢臼,在新的审美区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凡论及唐、宋、元、明、清的绘画成就时,人们往往对吴道子、米芾等人津津乐道,很少谈到画僧的成就,而在区分画家身份时,学界仅有“士大夫文人画家”、“民间职业画家”、“宫廷画家”三种类别,画僧亦遭到忽视。只是在讨论清初的绘画时,人们才注意到山人、石涛、石谿、弘仁等画僧的成就,画史上称其为“四僧”。他们是一些旧明遗逸,心怀亡国之痛,在笔墨之中抒发激越、压抑的情感。其绘画形式不守前人规范,笔墨豪放,风格奇肆,笔情恣纵,锐意创新,在山水、人物、花鸟等画科中皆有建树,合时代新貌,有极大的创造力,为中国美术教育史发展增添了绮丽壮阔的波澜。

一、山人

山人(1626~1705),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甲申之变,清政权的建立,使他承受着国破家亡的承重打击,为躲避政治迫害,23岁时便皈依佛门,佛事之余,奋志书画。他有很多别号,如个山、雪个、驴、驴屋等,书画常以“山人”署名,四字相连,似哭之笑之。他画山水多有荒寒萧索之气,画花鸟虚疏淡泊,冷逸逼人,这也正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他继承文人画传统,其花鸟画不拘形似,以意象为主,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面构图大开大合,黑白相映,纵横驰骋,常以一石、一鸟、一鱼、一草,构成单幅画面,不空不塞,突破时空的局限。例如《花鸟图册》是其14幅花鸟画中的一幅,写一小鸟拳足缩颈立于孤石之上,呈抿嘴凝神之状,用笔用墨变化多端,富有层次,画法自如而意味无穷。三百年来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二、石涛

石涛(1641~1724),原姓朱,名若极,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终年55岁。因他一遍游名山大川,饱餐“五老”、“三叠”之胜,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生动神态,故其艺术修养日益精深。他以炽热的感情,好山,看山,勤于貌写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故而能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规律,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在绘画美学理论上,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形成了带有强烈主体意识和鲜明个性色彩的独特而完整的画论体系。现举其重要的论点分述如下:第一,“画从于心”,心师于自然,这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第二,“我自用我法”,反对因袭,扬弃古法,注重革新、创造,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之骨髓。第三,“盲人示盲人”,这是艺术鉴赏之大忌,为石涛品画美学思想准则所不容。他的创作思想,直至今日还有着深刻意义。

三、石谿

石谿(1612~1673),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字介丘,号石谿、白秃、残道人、石道人。青年投身反清斗争,失败后一日对镜再三,大哭不止,自剪头发,伤面流血,出家为僧,时年20岁。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忘返。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等,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谿鲜明的艺术特色。石溪在继承传统中,直逼古人,但却不为法缚,面向造化,自出机杼,造妙入神,因而被人们列入逸品和神品之中,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四、弘仁

弘仁(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大奇,为僧后,名弘仁,号浙江,又字浙江僧、无智,梅花古衲。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甲申后,弃发为僧。工诗文,擅长山水,兼写梅花和竹,喜仿云林,深造妙境,虽学宋、元各家,但又直师造化,自题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画有卷册多种,笔墨秀逸,风神洒落,还有设色山水和墨笔山水长卷,均为精绝之作,被称为“新安四家”(又称“海阳四家”)。与石涛等同受益于黄山,因而又有“黄山画派”画家之称。他画的《山水图》造景清新别致,笔墨瘦劲简洁,悬崖直壁,势险而有稳姿。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

通过上述史实,我认为他们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贡献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一提的:第一,“四僧”在山水、人物、花鸟等画科及美术理论、美术教育上皆有成绩,发展是全面的。如山人那些极其夸张、傲岸不驯的艺术形象,成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幻化和象征,极具感染力;第二,艺术贵于创新,“四僧”聪颖好学,在美术发展史上亦有许多创新与建树。如承前启后的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一生云游四方,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第三,“四僧”在中外美术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如石溪的绘画作品,见于著录者近百幅,现存画约30余幅,分别珍藏于北京、南京、香港、美国、德国、英国等地;第四,“四僧”对当时与后世的画坛皆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花鸟绘画出现于“乾嘉盛世”这一时期,各以独特的笔墨、构图、色彩,塑造艺术形象,使这一绘画团体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意义。

我认为清代“四僧”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应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一是“四僧”有高深的学养,扎实的绘画功底,刻苦努力,潜心绘事,精进不懈,死而后已。这都体现在他们学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之中;二是“四僧”与民间画工、宫廷画师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趣,故能不受外界干扰,能独立地作画,抒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三是“四僧”在晨钟暮鼓声中生活,更少一层凡俗的束缚,而多一层禅思的切身体会,因能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将一切恶境皆变为殊胜之境,令人身心无碍,所作亦充溢出尘之思、清高之感;四是“四僧”所居大多为自然环境保护较好之丛林兰若,能直接接触自然,较他人易获得自然天真、淡泊宁静的创作环境,外师造化,而这正是画家创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观条件。

在清代画坛上“四僧”艺术的崛起,有其时代与社会原因,他们以笔墨抒写异常突出的个人感受,以成熟老厉的笔墨情趣,体现若即若离的现实态度,从而推进了中国古代美术的演化。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不仅谱写了灿烂的篇章,并在美术家的行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的独特笔墨意趣是时代社会的心声,是更具表现性的艺术形式。他们学识修养高深,在艺术中的进取与革新精神、创造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榜样。

参考文献

第8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风雨传承八百六十年

内科 何婷

青浦地处上海市西郊,明嘉靖年建制青浦县,2000年设立青浦区。这片上海人最早、最主要的聚居地上,自古名医辈出,其中竿山何氏中医,从累世860多年、共29代的何氏中医世家衍生而来,植根于青浦竿山。

何氏第二十代世医何王模定居北竿山行医后,成为何氏世医中的“竿山始祖”,至今已传至十世。竿山何氏作为以“不为良相为良医”为信念的儒医一族,无论朝代更替、时局动荡,始终代代相传,坚持在青浦地区治病救人。

但竿山何氏中医传至八世,习医者渐少,在青浦境内行医者仅何承志一人,其生前的药方、医案、资料等也散佚各处。本人虽为竿山何氏中医世家第十代传人,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但作为孙辈的我并没有得到长时间的、系统的言传身教,另两位最富有经验的传承人也年事渐高。

目前,传统医药的生存处境尴尬,竿山何氏中医像大多数中医传承工作室一样面临收徒困难、研究经费不足的难题。先祖何承志由祖传方研制的金胆片、三奇汤等制剂和一些特色疗法,由于未经专利保护,也面临着失传的威胁。

竿山何氏中医入选上海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将是一个契机,前辈的著作、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有望得到系统的保护和整理,竿山何氏中医将能够高水平地传承下去。

回忆何氏再障“三奇汤”

血液科 王扣珍

我1966年上海市卫生局第五届中医带徒班毕业,是上海市名老中医何承志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之一。从业40余年,我跟随先师临诊,屡见其所创之“三奇汤”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尚称“再障”)病人身上显露奇功。

何氏“三奇汤”通过调治脾胃来纠正脏腑气血虚损,达到健脾养血、补肾填精的功效。药物组成:党参、天冬、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黄芪、仙灵脾、丹参、黄精、羊蹄根等,临证加减,除可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外,还可用于血小板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白血球减少及其他免疫机能低下类疾病。

此外,在运用“三奇汤”加减治疗再障时,基于“肾主骨生髓、髓化血”的理论,先师善于使用动物骨髓,如猪骨髓、牛骨髓或猴骨粉,以髓补髓,是为脏器疗法。可惜由于药源和加工制作条件限制,目前此法已不能广泛运用。

广为流传的何氏金胆片

消化科 许庸勋

我1991年参加首届全国老中医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研究班学习,成为何承志先生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之一。先师何承志为何氏竿山中医第八代传人,在继承祖业同时每有创新,目前在各大药房均有出售的金胆片,便是何师所创。

金胆片由何氏经验方 “金胆排石汤”而来,主要组成为龙胆草、虎杖、金钱草、猪胆汁、穿山甲等。其中龙胆草为主药,具有泻火除湿之功,辅以金钱草能促进胆道括约肌松驰,增加胆汁分泌,提高胆汁酸度,有清热渗湿、利胆退黄作用。虎杖能抑制肠道逆行性细菌感染,且能活血通络。猪胆汁可以促使胆汁呈溶液状态,以纠正胆汁的病理变化。穿山甲活血通络,善于走窜,性专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增加舒肝利胆及排石作用。此药对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术后残余石,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或阻塞性黄疸属热重症者均有明显的疗效。为此类病人免除了手术及长期疼痛之苦。

目前,《何氏新方金胆汤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作为青浦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正在深入开展。

经方敷贴治哮喘进社区

针灸科 沈丽华

哮喘病反复发作,病人肺气日益耗散,累及脾肾,使肾虚而气失摄纳,更加重哮喘反复发作,如此恶性循环。所以,何氏经验方擅用五味子、黄芪、丹参、以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补中益气。

将何氏经验方用于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则是何老的创新之举,我院已继承开展20余年,近年来在社区开展推广工作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第9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也许是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和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等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勾起了我对云台山的种种遐思,又或者是云台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激起了我对云台山的无限向往,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我终于来到了以山称奇、以水叫绝的云台山。

属于太行山系的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因为山势突兀高耸,森林茂密,泉源丰富,山间常有云雾缭绕,似仙风回荡,所以被称为“云台山”。

相传,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至今云台山一带还流传着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不仅如此,云台山还是韩愈、李商隐、司马懿等历史文化名人的诞生地,也是风靡世界的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更值得一提的是,云台山还是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地,中国山水园林之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地,至今依然留存的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石、孙登啸台等遗迹便是最好的证明。

游云台山,感受最深的就是它真不愧为自然与历史的伟大杰作,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

云台山以山称奇,景区内巍巍群山层峦叠嶂,高峰巍峨耸立,气势恢宏;低峰连绵不断,似海浪汹涌,奇峰秀岭,千姿万态。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茱萸峰。海拔最高的茱萸峰是云台山的杰出代表。茱萸峰海拔1304米,因为山势突兀,好像一口大锅覆盖在群峰之上,也被称为“覆釜山”。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据传即在此峰有感而作。跟随着众人,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茱萸峰顶,极目远眺,被称为“母亲河”的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此时却如一条银色飘带,让我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心里的一切烦恼仿佛都被眼前的景色化为虚有,心情一片晴朗。再向北望去,巍巍太行深处群山争奇斗艳,山山水水,交相映衬,不禁心旷神怡。

茱萸峰的海拔和植被等造就了山顶多变的气候,刚刚还是一片晴朗无云,倏忽间就风起云涌,大片大片的白雾从山间各处涌出,像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不一会儿,山峰 “犹抱琵琶半遮面”般若隐若现,羞羞答答,惹人怜爱。我置身其中,如临仙界,近处的云雾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一下它的温柔质感。不得不说,云台山的云虽不如黄山的云海耀眼,却也别有一番小家碧玉的美,这种美仿佛是一片片柔柔的羽毛,轻轻地拂过每个人的心。

游茱萸峰,不免要说到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除了上文提到的唐代大诗人王维登临此峰作千古绝句外,更有相传,真武帝在此修行成仙而去,此处便成了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为道教历代重玄派妙真道士仙居之福地洞天、道教妙真祖庭。人们也把这里亲切地称为“小北顶”,就是说这里离北天门很近,常常被天神关注,会满足人们的心愿和希望。方圆百里的人常来此烧香求愿,据说十分灵验。如果谁家的子孙发达了或是添丁了,那一定是老人们早年在这里烧了“高香”求来的,于是就有了“烧高篝”的说法。

云台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水叫绝,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称,可见云台山泉源丰富。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等各有差异,各有各的美。天门瀑、白龙瀑、黄龙瀑、丫字瀑等飞流直下,水流清冽甘甜,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云台山红石峡中的白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更是构成了“九龙溪”景观。

云台山的水就像一个无拘无束的山间精灵,在形态各异、曲折有致的山石构成的舞台上自由欢快地徜徉,或汇合成一股溪流顺流而下,或逆水而行,轻波起舞,或从山间直流而下,形成银光闪闪的瀑布,瀑下积水,碧波荡漾,形成了各种各样风格不一的美妙景观。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云台山的瀑布。云台山的瀑布,数量众多,但是却并没有因为数量众多而缺乏新意,反而各有各的风格。

位于老潭沟尽头的瀑布就是著名的云台山天瀑。据中国园林学会专家测定,云台天瀑落差314米,宽5~7米,是中国乃至亚洲目前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所以被称为“天瀑”。在距离瀑布数里之外,就能听到轰轰隆隆的声响,似千军呐喊,似万马奔腾,给人以无限遐想;走到瀑布跟前,只见它如凌空垂下的万米白练,一泻而下,蔚然大观。银白色的水链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高空猛扑下来,水声轰轰,激荡起阵阵水花。让人不禁想起李白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宏大场面。风吹过来,把水吹成轻雾,吹洒到人们的脸上,凉丝丝的。欢畅飞溅的瀑布好像有什么急事,急匆匆地往下冲,一不小心撞到旁边的岩石上,水花四溅,如飞珠碎玉般晶莹可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点点银光。最后,所有的水流就像跳动着赞美生命的音符,都带着一路欢声笑语进入水潭的怀抱,不久,归于平静。天瀑既表现了力量,又展现了柔美,让人感觉充满着活力。

当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如云台天瀑一样雄伟壮观,景区内的其他瀑布各有各的风采。红石峡内的白龙瀑,远远望去犹如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雪白的水花从约50米高的崖壁上飘下,经三叠流转,注入水潭中。小寨沟内的情人瀑,两瀑相会相依,让人不禁会想这一对情人是不是在窃窃私语呢?还有丫字瀑,这个瀑布是从崖壁上飞奔而下,最后合成一条瀑布注入水潭,形状就像一个“丫”字,这也是丫字瀑取名的由来。

进入温盘峪景区倍感温暖,这是因为两侧都是悬崖绝壁,四周群山环绕,致使峪内的空气不能与外界很好地流通,因而造成峪内独特的气候特点:冬暖夏凉,这也是温盘峪名称的由来。温盘峪崖壁上是红色的岩石,相传李世民在这里领兵打仗,战士们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此地,所以这里的山才会是红色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里的岩石是由红色的石英和砂岩组成,因为年代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温盘峪又名红石峡。

热情的导游还告诉我们,作为国家地质森林公园的云台山,山险水秀,气候清爽宜人,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400多种。云台山不仅景色宜人,历史内蕴深沉,中草药的蕴藏也十分丰富,除人参、灵芝外,还有闻名国内外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以及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200多种中草药,难怪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另外,在观赏美丽的山水风景之外,修武黑山羊等美味的地方特产也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