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第1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企业会计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是指由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层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所处的内外环境为基础,运用不同手段从不同渠道搜集的有效信息,经过筛选和分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探究林建标(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28251)析,得到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另一类是财务会计信息。即是会计人员通过记账、编制财务报表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会计信息对企业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不但能够显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使投资者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对未来的运营进行预测,调整投资决策,同时可以向管理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以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

2.1不合理的企业结构

很多企业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例如多层次的委托关系,这将导致企业自我管理困难,难以形成企业约束力,进而致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企业的结构不合理,则董事会和经理、监事会之间的权责不够清晰,他们之间不能达到一个平衡,不能进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监督。这就为企业管理者暗中篡改会计信息提供了便利,致使会计信息失实,可能产生为自身谋取利益的现象。

2.2不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会导致其中的职业经理人和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不能完成职责内的工作,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敷衍应付,极不认真。企业经理人和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当事人,会计人员直接接触并总结分析会计信息,经理人则可以依靠职权影响会计信息的形成并根据会计信息做出基本决策,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时,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当事人不能形成有效约束,没有办法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优良。

2.3不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经营者管理好企业才能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股东和企业的利益。但很多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恰当,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不够,相对于他们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得到的激励太少,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营者通过不合理的手段从企业获取利益;企业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当,在企业中经营者的权利过高,没有适当的约束机制,就会致使企业经营者通过篡改会计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

和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审计体系还不够完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企业有不同形式的利益关联,审计工作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当发现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虚假行为,也不会明确指出。比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政府和国家审计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但在企业中的地位却没有那么重要,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依靠财务部门的现状,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发挥其价值,不能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3.内部控制视角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3.1创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只有创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调整企业结构。先要完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决策组织,只有健全的董事会制度才会执行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而保证企业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第二,完善企业监事会制度。监事会是检查企业财务,监督企业董事和经理是否履行职责,并且维护企业利益的机构,只有完善的监事会制度才能在公司治理中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制衡作用。第三,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只有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经理人和会计人员收到一定的约束,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的概率。第四,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促使企业内部人员迸发出力量,全体员工以企业利益为重,维护企业利益,形成统一战线。第五,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股东和企业利益,从源头上清理会计信息虚假的现象。第六,独立内部审计部门。只有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才能使审计工作公平公共,才能使企业会计信息得到有效的监督。

3.2加强风险防范

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对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进而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发现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并进行改良。企业要走在时代的前端,及时更新技术与知识,对风险进行预测与控制,并制定计划,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3.3落实内部控制

企业要保证内部控制能够落到实处,企业的各个岗位的员工职责分工明确,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企业加强对会计的控制,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善自身的管理,加强对财产的控制,定期对财产进行清点、记录,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同时,加强对成员的绩效考核,将部门的任务与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性。

3.4组建优良的信息系统

要想组建优良的信息系统,首先要选择最便捷的沟通网络,可以减少信息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以及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企业要有良好的氛围,保证消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真实,不被有心人篡改,给企业带来错误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反馈信息,确保沟通是双向的,利于企业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沟通。

3.5加强自身内部监督

只有企业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予以高度的重视。明确个人职责,出现问题有人负责,可以迅速找出问题原因,使企业内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可以监督会计信息质量,发现会计信息的弄虚作假现象,并及时进行更正,不耽误企业经营者做出以财会信息为依据的决策。

4.结语

第2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物价变动,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毕业论文ppt,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的第二章的第十二条至十九条,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8条,分别是:1.客观性;2.相关性;3.明晰性;4.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7.谨慎性;8.及时性

综上所述,各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在反映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正确计算企业利润,保全企业资本等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行性、及时性、重要性、成本效益以及经济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物价变动时,固定资产的现行成本必然不等于其历史成本,这是由于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实体资产升值会产生持有利得。如果折旧是按年重置价格计算,因为年末、年初的固定资产重置成本不同,而折旧是按每年的现行重置成本计提的,由于重置成本不断上涨,每年折旧费也会增加。但即使按每年的重置成本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寿命期末,其计提的折旧之和仍小于期末的固定资产重置成本与残值之差,即会产生积欠折旧,企业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能实现实体资本保全的。由于折旧费用的少提,必然造成企业虚增利润,企业资产(实物生产能力)也作为虚增的利润进入分配渠道,如作为股利分配给投资者或以所得税的形式上缴国家而隐性地流失了,企业的实体资产也难以保全。

在通货紧缩环境下,实体资产的贬值会造成持有损失。如果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计提折旧,必然会导致多提折旧,促使企业虚减利润。虽然一方面企业的固定资产得以保全,但由于多提了成本费用,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如影响经营管理当局的决策,不能适时地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经济和降低长期平均成本的效果,也不能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利润的虚减也会导致企业所得税的流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目前,物价变动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正是由于这一客观经济现象的存在,传统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会计理论和实务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直接降低了由传统会计模式产生出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虽然目前有些国家采用了能够反映物价变动的会计模式,但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传统会计,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均没有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根据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并未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这些信息的质量由于物价变动的客观存在而降低,从而影响其利用价值毕业论文ppt,也影响了决策者据此进行决策的可靠性。

物价变动对现原始成本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计价失真论文格式。在原始成本会计下,不论物价如何变动资产始终按取得时的原始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价值是它们原始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价值是它们原始成本的未摊销数。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原始成本会低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计价少计。

(二)利润确定失实。在原始成本会计下,资产按原始成本计价,转销时也按原始成本转销,而收入却按交换时的现行价格计价。这样,利润即是按现行价格计价的收入与按原始成本计价转销的费用成本相配比的结果。在物价上涨时,较高的现物收入与较低的原始成本相配,产生的利润较高。而事实上,在这较高的利润中,有一部分是物价上涨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真正的盈利,企业利润确实失实。

(三)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在原始成本会计下,资产总额实际上是各个时点所取得资产的名义货币数额的简单相加。然而,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各个时点的货币购买力是不一样的。不同购买力的名义货币相加,得出的结果缺乏可理解性。

(四)企业再生产能力下降。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资产计价日趋低估,利润日趋高估。企业按高估的利润上缴所得税,再按高估的利润进行分配,把一部分投入资本作为利润分配给了投资者,企业财务由此也日趋减弱,再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物价变动对会计理论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毛宗平,陈海明,段进东.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证分析[J]. 企业经济,2002,12.

[3]物价变动会计[EB/OL]. 中华会计网校,2002-4-5.

[4]刘国武,陈君宁,贾银芳.物价变动与企业会计模式选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5]梁杰,谭佳音.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及评价[J]. 商业研究,2002,12.

第3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界对应的理论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研究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连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特点都不知道,仅仅凭自己主观上的认识和对一些实际现象的理解就来探讨怎样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是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与会计规则及其制定权的合约安排密切联系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contractualar-rangementofrightsofdeterminingaccountingrules)是指关于会计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其执行的制度安排。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方式一般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rightofdetermininggeneralaccountingrules),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rightofdeterminingresidua1accountingrules),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来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谢德仁,1997)。

会计大师西蒙(Simon)在1997年就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rationality)”的思想,更关键的是他区别出了指导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程序理性(proceduralrationality)”和“结果理性(rationalityofoutcomeproduct)”的重要理念,这就为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源于会计理论体系自身的“标准”。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所谓“结果理性”是指在有既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规定的范围内,当行为适合于达成既定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

这样,根据西蒙的程序理性观,会计强调的应当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行为程序的理性,所以,会汁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会计信息本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照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度安排权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那会计信息就是真实性的;如果不是,那会计信息就是非真实性的,就是所谓的“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从会计理论体系给“真实性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下的定义。

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考虑,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营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营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谭劲松,2000)黄世忠(1999)给会计信息失真所下的定义最直截了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营业务”。

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许多类别,我们从失真产生的方式对其加以归类:(1)从失真产生的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导致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导致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这两种情况也有可能同时存在,即“假账假算”。(2)从失真是否由主观所导致,可分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3)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后者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本文重点在其它文章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从经济学和会计制度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

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安排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目前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ar。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就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可变因素很多,企业内外部各项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能有效实施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经营者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在无形中“鼓励”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

(三)企业中存在委托——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种委托——关系有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委托、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不能经常进行修订,因此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应力求准确,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而且严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如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没有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应收帐款只规定可以计提坏帐准备,什么情况下应计提坏帐准备,但什么情况下可直接转销没有做出说明。另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的规定也有缺陷。当然,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总是存在的,如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对其揭示的要求也不一样,对其会计处理就不能提出唯一的要求,必须分别情况制定不同的会计政策,如根据固定资产损耗情况的差异规定其折旧可以采用直线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同时对同一会计事项在相同的客观情况下也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加速折旧法中年数总和法与双倍余额递减法。但这两种加速折旧法却未规定适用范围。对于以上这些情况,企业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随意选择对已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外部监督不力

第一,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已建立的法律法规又不严密,法律法规之间又有许多矛盾、不协调之处,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第二,外部监督不力。执法部门执法不力。执法部门往往有章不循,以权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作假付出的代价大大小于产生的利益,对有关责任人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各执法部门重复监督严重,单位不堪其扰;社会审计没有起到应有的中介作用。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审计的人员还很少,力量不足,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总体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加上挂靠体制的影响,使得独立性不强,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为争夺客户,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未能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客观、公正的鉴证作用。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即会汁信息失其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二)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首先,要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三)建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责任保证体系

在会计信息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及业务当事人在会计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任务、职责、要求和权力。1.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责任。企业经营者必须代表单位对会计产品的质量特征和特性负主要责任,应当保证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迫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坚决避免单位负责人超越会计法制的约束,出了问题又追究会计人员的做法。2.部门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负具体的、全面的领导责任。主要包括:选择和运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奖惩制度;保持完整的会计记录;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对生产和提供符合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整个过程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3.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责任。1996年6月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其说明,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职业道德作了具体的规定,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五章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也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者,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办事,自觉地进行质量控制,认真做好自检、互检工作,保证不合格产品不流人下道工序,并对自己加工生产的产品负责到底。

(三)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一,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会计法》,尽快出台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大《会计法》的执法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目前会计秩序混乱的局面;《刑法》应对涉及到会计问题的经济犯罪做出相应规定,以对利用会计进行经济犯罪的当事人进行足够的威慑;对《质量法》、《计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使对会计事项的计量适用于《计量法》,对会计产品的质量要求适用于《质量法》,对会计信息用户的保护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会计信息质量真正受到法律的强有力的保护和制约。

第二,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使会计准则能尽早出台,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是唯一的选择。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各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反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参考文献]

[1]谭劲松.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

[2]陈信元.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00,(8).

[3]陈国辉.论会计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0,(8).

[4]李君.会计信息失真为什么越来越严重[J].税务与经济,2000,(3).

[5]刘彗风,罗新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策略选择[J].当代财经,2000,(5).

[6]谢德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J].经济研究,2000,(5).

第4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会计信息;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房地产行业出现较大的波动,则会影响到钢铁价格、家装设计、农民工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今国内的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从依靠政府扶持向市场调节转变,销售方式也呈现按揭、预售、代销等多样化,在房地产行业大量资金增长过程中,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是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质量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它随着销售手段、房企状况、业绩信息等差异,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很多会计信息未能很好的贯彻会计准则中的规定,造成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出现各种问题。

1.销售收入伴随销售方式改变

每个房地产企业均会开发多个项目,其项目建设期的实际成本费用会大于预期费用;随着地价的增长,后期项目建设成本远高于前期建设费用,各期项目间的损益浮动较大。当房地产项目取到预售许可证后,根据其项目体量和行业发展状况,房产营销部门会不定期改变销售策略,如总房款打折、限期垫付、赠送设备平台等,同一项目、同一楼层、同一房型、同一面积的房屋可能因销售方法与售出时间不同,其总房款也不一样。因房地产开发产品价值较高,购买者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因此造成收款期与房屋交付期不一致。总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其营销手段、营销节点、付款方式有很大关系,且销售收入确定的随意性较大,将造成会计信息和质量的问题。

2.各期业绩信息可比性较差

房地产企业从拿地到土地开发短则一年,长则三四年,其项目分为一期、二期乃至多期工程,项目在建设期投资数额巨大,大量费用将计入到当期损益中。项目在持续开发和预售中,因可能采用分期或垫付的销售形式,总房款不能按照预期期限收回,而且随着项目的投资成本扩大,房地产企业每年的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利润波动较大,换句话来说,其财务报表不能准确的反映其财务状况。证监会为了房地产企业能够真实的反映其会计信息,要求预收的房产款能够体现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售状况等,但从近几年的报表情况来看,各房企的核算方法不同所披露的信息标准也有所差异。

3.现金流信息披露不完全

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当贷款、限购、认购等政策松弛时,房地产销售总量会呈现上升趋势,因而所产生的销售收入则会增加。房地产企业为了增加销售和树立品牌形象,在每个重要节点会举办各种活动,其物资物料的开支和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均以企业为单位,房地产企业从拿地、筹建、预售、活动准备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所有的投资均通过销售产生现金流入。因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发维持时间长,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出与流入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更大的异步性。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财政部与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会计改革的政策,对提升房地产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除此以外,从建立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内部会计核算、准确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等方面也能更好的改善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

1.建立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准则是针对财务岗位职责和内容所制定的,但建筑工程类项目因筹建费用大、期限长、任务重,一个知名房地产项目的投建可能会促进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房地产行业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其行业特殊性,因对房地产及相关工程建设行业会计信息做定向规范,一是更能够准确披露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二是也能够保障房地产企业的既得利益。从大方向上要求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是保障房企正常运营的基础。

2.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内部会计核算

很多房企财务部门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财会标准,并未根据企业现状制定相应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定,有些刻意避开国家税收政策,内外账不统一,重视企业征缴需要做的报表,忽略了财务内部核算的规范性。无论筹建项目大小,都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会计内部核算制度,它是真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基础。处理好房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状况,对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3.准确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

准确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是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有本质区别,从每月、季度、年度报表中能够体现出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若内部会计信息存在偏差,那么将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建设与销售。将每笔涉及销售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有效的记录下来,并与其他项目筹建期的开支做比较,就能够反映出整个项目的利润额。

四、总结语

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完善,陆续出现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分支,极大地提升了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针对如今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出现账目不清、数据不真及披露不完全等问题,应从会计制度、行业准则、岗位职责等多方面加以规范,以达到改善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辉,赵华丰;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的探讨.[D].中国市场;2013年40期.

[2]单志丽,周高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房地产行业会计处理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4年10期.

第5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199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CharlesHoffman提出XBRL并得到AICPA的资助。此后,在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掀起了XBRL的应用浪潮。2009年美国公布了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最终的披露规则;2008年欧洲成立了XBRL组织;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在2008年前后也启动了自愿或强制的上市公司XBRL财务报告报送计划;2008年中国财政部积极推进XBRL的推广和应用,了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并在2012年1月1日在14个省的部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通用分类标准。2012年底,CAS通用分类标准已经通过XII下属的分类标准认定工作小组的认证。正由于XBRL能有效地解决以往非结构化财务数据难以处理的问题,能有效提高信息质量,XBRL已被众多国家的资本市场采用,XBRL的潮流不可逆转。高校应通过XBRL相关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培养出熟练掌握XBRL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信息化人才。

2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完善考核方法对于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什么样的考试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主要采用闭卷、开卷或闭开卷结合的方式,检测内容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考试大部分以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总成绩,学生必修的课程学分、毕业结业、升留级和评优等学业学籍管理都以卷面成绩作为依据。考核内容记忆性、客观性的内容占的比例很高,综合分析论述的内容较少。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考试形式较单一。高校大多数考试都是闭卷开始,闭卷考试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做题能力,学生容易产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如果是开卷考试,学生将有大量资料可以参考,导致课程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放松学习的情况发生。如果是以写论文的形式考核也会出现教师的主观喜好影响课程成绩,另外网络资源太丰富,教师无法对每篇论文进行不端检测,易出现论文水分的问题。二是考核题型较单一。每次2小时考核时间的限制,导致教师能出的题目和题型都非常有限,这对提高学生全面能力是不利的。三是考核次数太少。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的考核只有1次或2次是非常少的,这不利于督促自制力差的学生重视日常的课程学习,出现迟到、逃课和旷课的现象,临考前的一周进行应付性的突击学习,基本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四是考试内容僵化。目前课程考核的内容还是以书本和教师课件的内容为主,导致了“上课念讲稿、学生记笔记、考试背课本”的现象出现,大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考核如果出现“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五是涉及XBRL、云计算和电子商务前沿的知识较少。

3创新及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机制

会计信息化课程学习是建立和健全学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创新及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的目的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改变学生原有的课程学习方式,不断地促进学生能主动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1考核主体互动化

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学生或管理者,而是这些人员共同参与组成考核主体。考核期间,为了保证考核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应该注重和发挥学生在考核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师、学生、管理者和社会实践老师这些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大家对考核结果的认同情况,保证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考核结果,使课程考核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过程。

3.2考核内容层次化

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是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应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生的素质及教学层次的不同设定教学目标,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考核内容应层次化。专科(高职)院校考试内容以软件考试为主;本科院校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软件考试(上机操作)及实验报告;硕士研究生考试内容包括发表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期刊论文及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考核内容包括发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期刊论文及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3.3考核方式综合化

(1)课程考核与学分的结合专业抵专业限选学分(省级期刊0.5学分,北大核心期刊1学分,CSSCI期刊3学分,权威期刊6学分)。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课程可每年安排1次专题讲座,包含XBRL内容的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前沿知识的专题讲座及交流会,每次讲座及交流会占2学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硕士生可申报本专业的课题或发表高水平论文抵作相应的学分。(2)平时与期末考核成绩按比例构成课程成绩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与期末考核成绩按比例构成,平时成绩在一门课程的总成绩中占较大比重。比如期末考试成绩占65%~70%,平时成绩占30%~35%(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平时作业、大作业、课堂讨论及参与情况和实验成绩等)。如XBRL及其应用概论课程的最终成绩=期末考试(70%,包括期末考试或期末论文等)+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和上机各模块实验成绩等)。(3)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可统一,在鼓励学生研究较新的、较前沿的内容外,学生可从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及答辩,即从大三即可长时间进行同一方向的学习及研究。

3.4课程考核全程化

为了全程监督和督促学生不断学习,可增加考试频率。考试除了期中和期末的考核外,可以在1周或2周内,学完一定内容后进行多次的考核,最后再进行课程总考核。整个学习过程中,考试频率设置合理将较好地督促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3.5考核方式多样化

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程可以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对于客观题采取闭卷方式,对于主观题则采取开卷方式。比如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学、计算机财务管理和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XBRL及其应用概论、Java编程语言、XBRL网络财务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等课程涉及较多计算机的内容,对于会计信息化专业的学生可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笔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实践类课程可以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其他专业课程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的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等。研究生及以上阶段的学习,均可选择以撰写文献阅读、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课程的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设计)作为课程的期末考核。

3.6考核评价公开化

为保证和维护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期中和期末的教师评价,以及教研室对教师上课的评价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4总结

第6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1998年至2000.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最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主要内容:

1.引言

2.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1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2.2谨慎性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2.2.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2.2.2谨慎性原则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3.1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

3.2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3.3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

3.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5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4.3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

4.4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4.5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5.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5.1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5.2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5.3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5.4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5.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5.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5.7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6结论

参考文献

预期目标:

毕业论文预期将于2016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导师,作进一步修改润色;2016年4月12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4月26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三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5月10日前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预期字数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字数。并按学校统一规格打印成文。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选题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1.归纳法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献着作,充分利用数据库,专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分析法对国内外就该论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现状及最新进展、研究动态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到充分了解。

3.比较分类法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做比较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创新,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价值。准备工作:已大量阅读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主要措施:广泛查阅资料,理清思路,草拟开题报告和着手文献综述,作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草拟论文提纲,着手撰写论文。

四、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Sanders,T.H.,Hatfield,H.R.,Moore,V.,1938: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

[2]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

[3]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J].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45-176

[4]陈玮。充分应用稳健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份稳健原则问卷调查表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5,3

[5]范宏浩。《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辽宁财税,2001年9期,-35-35页

[6]费伦苏。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年03期

[7]何光明。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交通财会,2009,07.

[8]李军。略谈<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谨慎原则[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李娜。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财经论坛。

[10]马文娟。会计实务中的谨慎性原则[J].甘肃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马义华。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几点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年4月期刊。

[12]潘娜,朱卫东。《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年10期

[13]汤云为。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5)

五、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2015年9月28日毕业论文动员会。

2015年10月10日前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

2015年10月12日上交论文选题。

2015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导师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015年10月25日前完成文献综述。

2015年10月29日前完成开题报告填写。

2015年11月2日开题答辩。开题后正式着手撰写论文。

2016年3月29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6年4月12日前完成论文二稿。

2016年4月26日前完成论文三稿。

第7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中国的“不透明指数”为87,位居35个国家之首,远远高于不透明指数最低的新加坡 (29)和美国(36)。作为会计研究者,我们还注意到:在普华永道“不透明指数”的分项调查中包括了会计准则与实务 (含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不透明”研究。根据该报告,中国的“会计不透明指数”为86,仅次于南非 (90),会计透明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本文引用该报告,并不表明作者赞同普华永道的研究结论。

该项调查至少在受访者的控制上,存在较大争议。比如,对中国的调查以普华永道的员工作为主要受访者,而其他国家的受访对象为当地人士。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该报告对深入研究会计透明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析工具。什么是会计 (信息)透明度?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将会计透明度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度量的评价指标?怎样解释会计透明度现象和在实践中把握其度?所有这些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透过会计透明度的研究,能够对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订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增强我国的会计透明度,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从相关性和可靠性到透明度会计的目的在于向企业外部主要利害关系人 (包括投资者、监管者、社会公众、雇员、主要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对投资、信贷、监管或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资本、资产和其他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形成契约上的事后 (ex一post)解决机制。纵观会计 (信息)的研究发展,经历了20世纪70和80年代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讨论,如年代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普遍关注,到最近几年来的会计透明度的研究。从70年代初期开始,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争论上。FASB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被认为是这一问题论争的集大成之作。该报告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 (relevance)与可靠性 (reliability)。按照FASB的定义,相关性是“导致决策差别的能力”,具体指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值得使用者信赖,它又分为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在此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英国等也先后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流动的加剧,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及相关会计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注意。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各国证券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保公平、公开、公正的证券市场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各国政体、经济发展程度、相互沟通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各国对会计信息披露尚未形成一致的标准。从技术上看,信息披露的标准主要应从时间、质量和数量上去把握,这三者基本涵盖了对信息披露行为在形式、内容和范围上的要求。1996年4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 “高质量”SEC对 “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 (transparency)和充分披露。这之后,SEC及其主席加Arthur Levitt多次公开重申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并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

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 (UNCTAD)的调查报告直接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3]。该报告认为,东南亚国家很多金融机构与公司的失败或近乎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有:高负债、私营部门对外汇日益增长的依赖、透明度和解释度的不足 (lack of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被认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该报告没有正面界定透明度,但对关联方借贷、外币债务、衍生工具、分部信息、或有负债、银行财务报表披露等六个问题,比较了东南亚国家会计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发现这些国家会计信息披露明显低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披露不足是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如此,会计透明度究竟指的是什么,它与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披露概念之间有何关系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界定。

二、会计透明度:涵义及概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8年9月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讨论认为,披露本身不必然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计量原则之上。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 (comprehensiveness)、相关和及时 (relevant and timeliness)、可靠 (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重大 (materiality)。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换言之,在现有的确认与计量的框架下,通过有效的披露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应当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从目前的各种论述及现有会计准则的要求看,有效的披露应当包括披露更多的信息 (即“充分披露”),还包括以恰当的方式披露恰当的信息 (即“相关性”和“重要性”)。当然,上述要求还必须建立在所披露的信息相对可靠的基础之上。普华永道在“不透明指数”报告中,将 “不透明 (opacity)”概念定义为:在商业经济、财政金融、政府监管等领域缺乏清晰 (clear)、准确 (accurate)、正式 (formal)、易理解 (easily discernible)、普遍认可(widely accepted)的惯例。普华永道在测定会计不透明指数时总共调查了12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山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程度);闭典型的投资者获取私营部门信息的难易程度;

(3)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不确定性程度;

(4)私营部门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

(5)政府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6)国有企业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

(7)中央银行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8)商业银行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

第8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企业投资效率;影响作用

1.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概述

1.1 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

财务数据是企业发展的“导航仪”,是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在现代会计研究中,财务数据的有效性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为标准。会计信息质量,即会计信息能够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会计信息产生于企业财务核算当中,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一切与财力资源分配相关的活动的需求,即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帮助和建议。

1.2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早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本身进行探索,即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并探讨会计信息产生的方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到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测性,探讨如何应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和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发展,思考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究竟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空间有多大,怎样将企业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综合起来,是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主要趋势。

1.3 探讨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率影响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要向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扩大资本,资本的扩大以不断盈利为基础,而利润的获取则与企业的投资有关,说到底,企业发展是以不断的有效的投资行为来扩大资本来完成的,在投资和资本扩大的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企业所有者根据会计信息所体现的内容决定投资的方向,同时根据会计信息对投资行为的结果分析判定投资是否有效,进而对下一步投资进行决策,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决定企业投资的关键,则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投资率产生的影响,就是判定企业投资效果的指标,也是能够预测企业发展的指标,这对企业的经济风险规避和长期经济计划的制订来讲无疑是最主要的参考对象,因此,探讨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率的影响,对企业经济行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 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

2.1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与衡量标准

会计信息作为最主要的企业财务信息,信息质量具有多种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也是辨别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标准。相关性、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中立性、可比性和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

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对会计信息进行评估的方式,也是推论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影响的主要途径。通过广泛阅读材料,我们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财务舞弊,是企业违反国家会计制度而造成的信息质量失真的情况,存在财务舞弊的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必定是极低的;二、会计盈余的质量水平,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信息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盈余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其预测价值,这与会计信息质量中的相关性特征相吻合,因此可以用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三、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这是由于会计稳健性造成的盈利预测及时性,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程度,对经济损失的反映更加及时;四、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准则的一些可选择性,采用一系列会计的和非会计的手段来对企业盈余状况进行调整,影响对外和对内报告出的财务报告信息,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虽然是对会计信息的“技术造假”,但适度的盈余管理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多的流动资本用以进行投资。

2.2 投资效率

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资本投入,生产性资本投资是企业投资的主要形式,即通过现金的投入或者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过程。投资效率则意味着投资的成功率,一个企业的投资方向正确,资金投入充分,获得了最优的投资效益,即可成为投资效率高;非效率投资行为则表示为企业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方面,前者是因为企业没能注入足够资金获得最优效益,后者是因为企业选择了错误的投资方向或者在投资行为中注入过多资金,投资效益不高。

3.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3.1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对投资风险的判断

无论是对生产资本的先进投入还是固定资产的增加,企业投资都需要首先确定好投资方向,即针对某一目的的投资是否可行,这有赖于企业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判断,而对投资风险的判断主要基于对投资效益的估计和对自身经济实力的估计。无论是对投资效益的估计还是对自身经济实力的估计,都离不开企业财务工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第一个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符合经济管理的需求的解释,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两个标志就是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此二者都可以为企业投资的风险判断提供帮助。在会计盈余质量水平高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会计信息的质量对投资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3.2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投资的金额

企业投资率的高低一般以企业在投资上注入金额的多少和企业获得的投资效益的比值显示,很多企业投资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企业决策者会根据会计信息所显示的内容决定是否继续投资、在投资上再注入多少资金。在投资方向正确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影响企业投资的金额,企业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实际上都受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如果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不能得以保障,财务报表所体现的内容应与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不相符合,存在虚假和遗漏,或者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导致会计信息真实性不能保障,则企业在投资项目上取得的既得利润就可能是虚假的,这会使企业决策者停止有效投资或者在盈利率已经饱和的情况下继续注入资金。

3.3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对投资效果的判断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即会计信息的产生应先于企业经济决策;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和可比性则表示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的科学性和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比对效果,这就意味着,会计信息质量会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对投资效果的判断。会计信息不及时,企业的经济决策就相对滞后,最佳的投资机会也可能因此错失;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不科学,在同一项目上的对比性不强则会直接歪曲投资的效果;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则可能使投资者对企业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产生误判。在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保证的情况下,企业很可能对投资效果产生极端判断:由于企业决策者没有在最佳的投资时间点上进行投资,而投资效益分析又没能体现出投资的实际效果,将会使原本有效的投资被判断为“失败的投资”,进而影响企业决策者在以后的投资决策上的判断;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则会使决策者认为投资效率很高,而在原本无效投资项目上继续注入资金。

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4.1以会计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形成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来源于企业会计工作的标准化和精确度,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建立一套严格内部管理体系,强化内部管理。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设置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来提高企业投资项目各阶段所使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可靠性;其次,企业应对会计工作制定完善的工作准则,并以信息技术的介入为会计工作标准化的框架,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高效和及时地被企业决策者所利用。

4.2建立会计信息评价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率

财务分析师是目前企业在评定会计信息质量时所倚重的特殊人才,但财务分析师在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定时所依据的是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因此,建立会计信息评价体系是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率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会计信息建立科学完善的评级标准并辅以实地调查,政府则应负责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如定期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评级和公告,促进上市公司改进信息披露等。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容易被鉴别,从而提高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判定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率。

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企业经济行为需要的一切财物会计信息标准,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影响企业对投资风险的判断,还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以及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判断,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影响企业投资率为中介,影响着企业的一切经济决策。企业如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则企业的投资率会更高,经济决策会更加准确,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制度建设、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合理评估,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方法,相信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也能够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做出理性、正确的、高效的投资,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第9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的概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改进中小企业会计报告形式的必要性和建议。

1 中小企业的概念

由于各国以及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以及划分企业规模的侧重目标有别,因此国际上对中小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归纳起来,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主要是从规模形态上来进行划分。定量界定一般是三个因素:实收资本、企业职工人数和一定时期的经营额。定性界定的标准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在同业中不处于垄断地位。

2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关于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总说明中以基本原则的形式进行了说明,包括:可靠性、相关性、一贯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首先也应该在收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的约束条件之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满足信息需求者要求的会计信息;其次,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成本的限制,对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像要求大公司那样的严格,可以相对的简明实用;再次,因为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提供给政府部门,所以真实可靠、合乎国家的相关规定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而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的灵活性较大,风险较大,相关信息主要是提供给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最后,可比性和明晰性作为次级质量特征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比较。

3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都没有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组织形式上两权重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中小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2)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规范。有些小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记账。有的即使设置了会计机构,一般也层次少、分工不太明确、兼职多。(3)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才。(4)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不规范。(5)资源相对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6)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管。国家监管的重点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对于大部分属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国家的投入力量、关注程度和监管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4 改进中小企业会计报告形式的研究依据

有差别的财务报告揭示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法规或准则、制度的规定,对不同类型或规模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安排。(1)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不同的企业由于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在理财的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与管理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别,其内部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比较简洁、单一、总括的会计信息就足以满足他们的决策需要。(2)重要性原则的要求。有必要从中小企业信息使用者出发,研究哪些会计信息对他们来说是真正重要的,将它们从众多的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3)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从会计信息需求方来看,在这样的情形下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编制的财务报告却并不适合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反而增加了他们阅读和分析财务报告的难度。(4)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不应该以片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可比性原则,实际上将一家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与一家仅有几十人的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放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5 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但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而且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简便有效性。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金融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4)灵活性。中小企业利用“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各种社会服务,由此而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分工协作方式的特殊会计信息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实现机制的探索如下:(1)中小企业信息适当公开。中小型企业一般股东数少,债权人也相对集中,一般没有强制对外公开的要求。(2)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3)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4)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中小企业又处于完全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外部控制条件下,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丽春.建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设想[J].财会,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