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学生会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学生会培训方案

第1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培训档案 管理 利用

当前,知识经济使培训成为员工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提高劳动自身技能与劳动效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倡建和继续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培训成为个人完善自我知识和经验储备的一个重要途径。培训档案工作作为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日益推到培训工作的前台,并成为培训工作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培训档案的内涵及特点

1.1 培训档案是指培训机构在培训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对培训机构或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对培训的计划、内容、对象、结果、进度等培训业务全方位、全过程的记录。

1.2 培训档案的特点

与其他行业机构的档案相比较,培训档案的主要特点有:

1.2.1 培训档案材料的形成时间短且不固定,具有分散性。一般说来,各类培训长则几个月,短则只有几天或者更短时间,对培训资料整理和建档立卷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所以培训档案要在培训结束后及时立卷归档,否则极易造成归档材料的漏缺, 影响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

1.2.2 培训档案的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类型复杂多样。每一类培训,其内容、形式和要求都有不同。一般来讲,仅培训的业务档案就几乎涉及各类学科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学科知识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到思想素质教育培训等,但凡社会机构和个人生活工作的领域都有培训的影子。这就是资料数量大、涉及内容多、学科种类繁多,成为培训档案显著特点。另外,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各个阶层, 各个职务级别, 年龄层次分布广。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了解各种培训工作的过程, 熟悉各种培训工作特点,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卷,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档案的质量。

2 培训档案的归档范围及分类

2.1 培训档案的归档范围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活动。按照培训工作材料的形成规律,能够形成培训档案的培训材料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培训前期筹备过程中形成的调研资料、培训方案、培训教学活动和学员管理工作安排等资料;二是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资料、考试考查资料、各种管理记录、学员学籍登记表册和培训合格证审验记录等;三是培训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和咨询服务资料与记录等。

2.2 培训档案的分类

2.2.1学员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档案是培训管理部门为受训者建立的体现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培训项目的记录性文件。 档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单位、参加培训的名称、培训日期、培训学时、培训机构、授课人、培训结果、培训费用等。

2.2.2培训班管理档案

培训班管理档案是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过程性文件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建议书、培训项目评估报告,培训中心及外聘培训师资档案、培训办班通知、培训课程表、培训班学员签到表、学员成绩表、培训班教师授课测评表、培训效果评估表及改进意见书、其他资料(培训照片、课件、报道等等)、培训证书打印发放等。

2.2.3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是由培训管理部门负责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数据档案,主要包括以专业类别划分的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 各种介质形态的培训书籍和讲义、培训实况影像记录光盘,另外还包括以发生时间为分段的同一培训课程的版本修订、 知识补充与变更情况档案等。

3 目前培训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培训档案材料的重视不够,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培训与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形式。但是它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较,具有后教育性和短期性的特点,难以得到与学历教育相同的重视,从而忽视了培训的档案管理工作,导致培训档案不归、漏归现象时有发生。

3.2 培训档案的管理队伍薄弱,管理能力不强。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教师到学校领导对培训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往往都是兼职档案工作,又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造成培训档案管理不善。

3.3 培训档案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当前,很多企业在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归档材料的范围界定并不非常明确,以至于在存档过程中出现大量应归档材料的丢失,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很大随意性。

3.4 管理手段很落后,工作效率不高。培训档案工作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不仅重复性劳动量大、时间长、速度慢,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的工作效率,制约了培训档案的编研开发与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即使一些培训机构使用了一些现代化管理设备,但因缺乏综合处理的技术能力,也未能对档案工作效率提高产生预期的效果。

4 加强培训档案管理的主要对策

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单位整体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地做好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档案类别的划分、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流程三个方面加强管理。

4.1 科学合理地划分培训档案的类别。培训档案的管理应按照“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及管理,便于保存、统计及查询。基于这一目标并结合本单位当前开展的培训,将培训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如将培训类型划分为技能培训类、岗前培训类、竞赛类、合作培训、学历教育四大类别的档案分别进行登记、编目、分类整理、保管,便于查找、统计和分析。

4.2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档案管理。要规范培训档案工作流程,依据《档案法》的要求,严格制定归档、保管、借阅等各项操作规范和工作规程。不定期地对培训档案归档数量、质量情况以及超期未还或未办理相关手续等情况进行通报。明确责任,强化档案管理意识。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指导和落实,加大管理力度。

4.3 提高培训档案管理者的素质。要重视培训档案管理者的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 系统学习档案管理知识, 加强与兄弟单位培训档案工作的横向联系, 学习同行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扩大知识面, 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4.4 强化信息管理,提高培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为了能让档案管理工作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培训档案的管理部门,就应该主动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具,例如:计算机、多媒体和自助服务设备等等,以此来改变以往存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合理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档案在网络方面的建设,让档案信息能够更好地实现实时传递,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单位培训工作。

5 培训档案的管理实践

5.1 培训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培训材料内容广、数量大,加上各类培训的专业内容不同。因此,必须进行培训档案的整理、分类、汇集成册或加工成资料库,并按照档案的规范整理要求进行编目,合理组卷装盒,并录入计算机。

5.2 培训档案的管理:根据培训档案的分类,分别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培训班管理档案、培训知识储备档案三个大类。应按照分类将材料放置入档案盒子内,立卷编档号,记录所存档案的类别、目录及时间。保存档案要完整规范、分类要准确,有利于查找。电子化是提高培训档案管理效果的有效手段。

5.3 培训档案的利用:通过对培训档案材料的深入分析,检验培训目标是否达到、培训方式是否合理、培训效果是否达到、培训结果是否满意等。这对于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内容、方式的确定,对于培训教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对培训档案进行再开发、利用,有利于单位下一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针对已进行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吸取已开办的培训的优点,在今后的培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和选.对培训机构档案工作现状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3):185-186.

[2]王宗水.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浅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4):93-94.

[3]杨颖琦.供电企业培训档案标准化、流程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3(33):161-162.

[4]张丽娟, 赵.企业培训档案的管理[J].陕西档案,2012(2):44-45.

[5]李荔侠.浅谈培训中心培训档案的管理及应用[J].商情,2007(4):112.

[6]侯亚萍.浅析煤炭企业教育培训档案的完善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15):69-71.

作者简介:王梦曦 (1985--),女,四川南充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上接第147页

一样其知识结构系统中是策略知识多于原理知识的。下面笔者将举出真实案例来说明案例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案例: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词尾要加-s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在应用时会常常出错,经常忘记在谓语动词的词尾加-s。事实证明,用传统的方式讲授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廖老师在讲授这个问题时是这样做的:

首先,呈现两个句子:He likes milk. She likes noodles.

然后,她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这天,like刚出门就看见了he,他瞥了一眼he然后说道:“你以为你有根双节棍就很威风了吗?我才不怕呢!我可是有保镖的。”说完,like就把s拉到自己身边,like就变成了likes。然后,like就继续往前走,走到半路遇到了she,like马上大叫:“保镖s快来啊!别看she是个小女生,也厉害着呢!”幽默风趣的讲述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由于廖老师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前进行了强化处理,所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基本上没有出现漏掉s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效果非常理想。

把语法规则放在故事中教,这一做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听得开心记得牢固,用得准确,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这样的案例展示在师范专业的学生面前时,他们就会思考得出,原来抽象、枯燥、干巴巴的语法教学也可以这样具体、形象、丰满、生动。从而得出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独特方式,知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吸收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职前的英语教师们会变得更加专业化。

3.3 改变师生观

师生观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师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施教行为和教学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育的客体,处于教师权威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在职前英语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受到这种师生观支配的英语教师常常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生硬的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的准则和方式。在这种传统的师生观的影响下,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经常是站在讲台上告诉学生“为什么”和“是什么”。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师范专业的学生们则经常是被动的听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解。被动地做笔记,被动的记忆但却不会灵活的运用。由于师生之间是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因此,他们很难形成真正的互动关系,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很难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也就很难构建出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思考的关系。

而案例教学的方法却全然不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首先是平等的,双方可以就具体案例在相同的平台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不再是高人一等的感觉。教师与学生出于品等的地位,由教师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考具体案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教学的具体过程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就算看起来是错误或不沾边的观点也大可勇敢的提出来。因为有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们才能够在众多的观点中过滤筛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才能够激发职前教师们对教学方式的主动探索。也只有是自己主动积极的去探索而发现的结论或策略才能够被灵活的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

4.结语

基于案例教学的特点,本文推敲论证了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职前教师培训中对教学情况三个方面的改善与提高。实践经验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搭建桥梁。珍贵的教学理论财富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师范专业的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并学会灵活的运用。无疑,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与职前英语教师的培训中去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0.

[2] 吕良环. 英语案例教学论[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84

[3] Cooney, T.J. Research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search of common ground [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94.25(6):608-636.

第2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培训方案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讲到了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这些期望都是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明了员工的现状,知道员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则要求培训。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对于培训指导者来说,就确定了实施教计划,积极为实现目的而教学;对于受训者来说,明了学习目的之所在,才能少走多路,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目的不明确,则易造成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的期望,造成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了培训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培训的失败。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其它因素是有机结合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X"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骑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只有在组织业务确实繁忙,分不开人手时,或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者,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者,还应从确定的这些大体上的受训者的角度看其是否适合受训。首先看这些人对培训是否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则不易让其受训,因为没有积极性,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另一方面,要看其个性特点,有些个性是天生的,既使通过培训能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他仍不适合于该工作,则他属于要换岗位,而不是需要培训。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两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握计划订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订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会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组织进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开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④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①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②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③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④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①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②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③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④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⑤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①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②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③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④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①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②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③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①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②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交更;③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①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②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③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②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③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一、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二、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三、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四、结语

虽然国外的培训理论已渐趋完善,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才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从介绍培训理论的研究入手,系统介绍了培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在对比国内外培训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我国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一切培训方案的设计都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理论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了系统分析,浅要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然本文更倾向于实务性与操作性,又由于作者对此问题研究尚浅,故在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方案的评估方面阐述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实际工作者们的培训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①彭剑锋、包政主编,《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一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洛丝特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⑥英:贝纳德.泰勒、美:戈登.利皮特合编,陈今淼译,《管理人员发展和培训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⑦《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⑧胡振君,"你对培训知多少?",《行政与人事》,2000年第4期,第30~31页。

第3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计划定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定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企业。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企业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企业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企业就掌握了企业需要的一切技能,这种培训也叫“岗前”培训。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的老员工,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升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也叫“转岗”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也叫适应性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这种培训也可以称为“应急”培训。

6.培训方法的选择

企业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2)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4)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1)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2)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3)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4)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1)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2)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3)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4)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5)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1)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2)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3)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4)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1)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2)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3)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1)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2)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变更;3)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1)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2)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3)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1)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2)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3)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4)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5)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6)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1)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2)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3)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第4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培训教学

面向社会的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社会培训工作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泛重视,现今各种培训纷繁复杂,大规模的培训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推广,适合基础教学。小班化培训往往需要采用“私人订制”式的培训方式,受师资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同时,现代化教学理念要求,学校培训要与企业岗位培训相接轨,要遵照人力资源管理学要求:首先在企业进行需求分析,然后根据学员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最后制订培训计划并开展教学工作。笔者在多年培训教学工作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提高培训学员的心智水平,达到预期培训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源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是指对真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叙述或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法是一种实用的培训方法,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深入分析案例和角色,最终提高学生分析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学习都置身于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缩短教学与实际的差距,帮助学习者提高分析能力,体现学习者的职业行为能力。让学习者练习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并希望增长学习者依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采取相应行为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计算机操作类社会培训着眼于学员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倡导探究性、实践性学习。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

计算机社会培训面向企业员工,操作能力较好的学员的可参加高级培训,学习深层次电子表格操作和排版操作。传统教学的演示加讲解的方式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若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就要改变培训形式,使课程与培训相接轨。直接引用学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培训的教学案例。在完成案例的后,学员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力能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案例教学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案例的引入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学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类似问题,首先对于案例、感受、趣闻轶事加以介绍。如电子表格中工资表案例中,财务人员的初始表格为全部员工的工资情况(图1),而现实工作中,每名员工只能收到自己的那一条工资情况(图2)。“如何制作每人一条的员工工资表?”这一问题被提了出来,针对培训学员的情况,可选择性展示出工资条完成以后的效果图,作为案例的引入。部分学员会有一些工作中的问题请培训教师来帮助解决,这就是第二类案例,把员工口述的工作情况作为案例的引入,启发培训学员共同思考解决办法。

2、案例的讨论与实践

典型案例的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怎么制订实施计划?

针对“员工工资条”案例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员工人数少的情况下可手动复制来完成。而员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显然手动操作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用函数或其它智能方法来完成。实施策略分为两步,前一步是突破技术点:即对函数本身的应用的突破,包括函数参数的选择与添加。后一步操作是实现工资条的编排。采用函数VLOOKUP实现本案中工资条的制作,首先要了解函数的各参数:搜索表区域首列中满足条件,返回指定行的内容。采用使用函数的一般步骤:选定存放结果单元格,单击FX,选择对应的函数名,填入对应的函数参数后确定。来突破函数的用法。掌握函数的用法加强了学员对函数功能的记忆。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员心智技能的途径,是培训教学工作之重点所在。掌握了函数的用法后,再根据内容特点构造函数参数如下:B3=VLOOKUP($A3,制作工资条!$A$3:$N$9,COLUMN(),0)(从制作工资条表中A列至N列查找A3单元格内容,返回当前列对应值,要求精确查找),在确定序号后根据序号依次读取员工工资表格内容。最后进行数据填充,完成所有员工工资条的制作。操作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录成视频后发送学生端,以备学员复习所用。

3、概括总结

概括总结从面向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出发,展开多元性评价。面向过程的评价由学员完成,总结出以下问题:

学员在完成案例以后有“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内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若不及时巩固,那么无论案例教学过程多少精彩,都无法实现培训目标。确定以上三个问题目的在于复习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回忆案例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重现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学员心智技能。同时教师总结突出整体完成情况和普遍性问题,由于现阶段操作系统智能化越来越高,操作方法趋于人性化,个性化操作并不适合所有人,针对种种特例,培训教学中总结普遍性问题更加重要。同时学员也需要了解别人操作情况,以便于课后交流。

三、案例教学法效果

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必将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案例,学员分析讨论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序习。解决案例的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这些传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都在案例的一步步操作中实现。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发生。学员在培训效果反馈中对案例教学法表示欢迎。在培训测试中,考级通过率得到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训后随访中,学员对所培训的技能能够应用于工作实际当中,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 张国祥.《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

第5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档案部门掀起了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制度的工作热潮。社会化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档案的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基本功能,还有政务信息查询、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示、社会教育、学术交流等社会功能。因此,对过去由传统的公务活动的技术资料转化而来的档案的收、管、存、用,和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与不断扩大的社会化服务范围,及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不相协调。如今的档案工作不再只是一般事务管理,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难以胜任。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熟悉大量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仅由国家颁布的现行行业标准已达56项。许多法规、标准、规范只有通过培训解读才能被档案从业人员准确掌握和运用。这就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大对档案人员培训的必要性

档案人员培训是档案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档案事业改革发展服务, 为指导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服务。其中,“两个服务” 是岗位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档案人员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和提高不同层次各种岗位档案人员对现实工作和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

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再加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首先新型档案载体(光盘、磁盘、U盘、移动硬盘等)的出现,使档案管理走向自动化,档案信息服务走向网络化,因此原有的适合手工管理的传统档案业务环节必将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相适应的、与信息采集、传递与利用有关的环节如鉴定、著录标引、检索、电子文件的保管等都需要从档案实体管理员向档案信息管理员转变。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档案专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二、强化档案工作的整体素质

由于,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文化修养、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化生存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档案工作人员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再加上由于档案从业人员与外界交流较少也形成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亚文化,如自我封闭、不讲效率、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等都直接对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使档案人员的业务行为规范、准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为档案人员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与技能,使其知识、技能与档案事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开发档案部门的人力资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决定档案信息工作的质量。而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在信息时代,通过加强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律精神,制定档案从业者偷规范,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是信息时代做好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培训机构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在职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负责抓好档案在职教育培训的规划与部署、组织与管理、检查与监督;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成立非赢利性的档案在职教育培训中心,分层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工作;县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要作为实践性培训基地,为档案在职教育培训提供服务;鼓励和规范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举办档案在职教育培训班。

四、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

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属于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培训应从提高受训者的工作能力、改善受训者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出发,经过对培训方式、方法的科学运作,最终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档案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以增强培训实用性。搞好需求调研,了解档案人员的培训需求。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应从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两方面,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制订教学,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培训专题,专题设计应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认真组织专题讲授。构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和以公选课、基础理论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环境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式体系。档案培训师讲授内容要精,要管用;要做到讲授知识正确性、分析问题前瞻性、传递信息新颖性,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注重档案人员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认真组织开展问题研讨。要善于把档案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带到培训班共同研讨。通过研讨,既使问题得到解决,又能提高学员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科学的档案培训评估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第6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缮续教育;在职培训;岗位培训

一、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档案具有很高的凭证价值,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可发挥其特有的重要的作用。档案由于其发生作用的特殊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它屑后期行为,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档案人员平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头绪多,忙于对付日常事务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和观念更新,对自己的学习缺乏理论指导;档案部门人手较少,每天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埋头苦干,我们除了苦干外,还需和同行一起进行切磋,相互交流经验,变苦干为巧干,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知识门类多,每个行业又有自己的档案系统,对档案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深度的档案专业知识,以及档案专业的边缘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管理、英语等理论知识和微缩、裱糊等实践操作,否则就无法熟悉和了解档案的内容,也就更不可能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尤其是实行电子文档管理后,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为科学地实现计算机管理提供方便。

二、继续教育培训的分类

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激励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的内容要多样化。

1.在职岗位培训

档案员岗位培训是指根据档案工作岗位职责的需要,对在职档案员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以受训对象现在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与所在岗位现实和未来需要之间的差距为依据。

一方面,由于档案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档案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文件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的方式、技术和途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档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档案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实践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岗位培训具有针对性、短期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因而成为继续教育培训最受欢迎的方式。对在职档案人员,要想使他们适应当前形势,就需要在职人员一专多能,能够全方位地为档案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岗位培训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除了档案专业课外,还有电子文档的管理知识等内容。档案继续教育应分门别类,不能吃大锅饭,有针对性地进行。在系统内部参加培训,有的放矢,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2.进行在职培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于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都成为趋势,根据档案工作实际需要,即社会信息系统对档案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培训时,让学员掌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员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社会需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它要求事业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有机结合,业务能力与心理素质的配合,这样培养的档案员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三、因材施教,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1.档案学员的基本特点。

(1)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档案员由于年龄差异大,有即将退休的长者,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所受的教育由于受时代的影响,有高中、大专、本科,甚至有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科班的档案专业的大中专人士,也有非档案专业外的人士。

(2)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档案员深知肩上的重担和知识的贫乏,加上档案工作性质的滞后性,觉得自己是知识的落伍分子,因此大多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能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工作。

(3)现代化技术水平不高。大多档案员都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深谙纸质档案、手工操作,对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档案及档案的改革相对陌生,有的年龄大的档案员不懂计算机甚而排斥它,这样就对我们的档案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在教学中体现成人性和在职性。

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要从档案员实际出发,明确培训目的,是把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又不具备相应文化程度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相应文化程度的档案员。

(1)体现成人性。受训学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较强的自尊心,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记忆力减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培训中必须体现成人性特点。

(2)体现在职性。受训学员由于工作关系,往往是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在进行面授时,要突出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日后工作中自学,紧跟时代脉搏。

(3)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档案学本身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的教学方式:可以邀请有相当资力和经验的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有针对性,应该是本领域最新的理念和能付诸实践的业务技能,在培训时,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握重点和难点,边教学边参观,边教学边现场操作,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倡“授人以渔”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4)重视务实的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的档案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培训时应重点放在数据的规范、采编、软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的各种功能,成为档案信息管理的行家,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平稳、正常的运行。

四、落实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化继续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专业人员的学习是学无止境的,是终生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继续教育与职称评聘、晋升加薪相结合,建立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卡,这样就对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其次是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的目标考核中,建立领导、人事、教育一体化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和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有经费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这样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第7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一、案例教学技术的由来及特点

案例教学技术(Case Study)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又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在继承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精髓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clell 1826~1906)创立现代案例教学技术(casemethod)。其内涵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内涵使得案例教学技术显示了自身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案例教学技术的特点是:客观真实性、环境的特殊性、较强的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现场针对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成果多元性。正是案例教学技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程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是案例教学技术具有生命力的奥妙所在。中国对西方案例教学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有了2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它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而案例教学技术运用于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则是新事物,这也是很多煤矿安全培训教师致力于研究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技术的原因所在。

二、煤矿安全培训教师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技术的策略

使用案例教学技术在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关键是要寻找正确的途径和策略,教学实践中,安全培训教师应该具体做到:

1 实现教学内容与培训对象特点的结合

煤矿安全培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国家及行业法律法规;灾害规律和防灾抗灾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安全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生产第一线和辅助单位的岗位操作工,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工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用案例教学技术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培训对象特点。其一是教学内容突出可操作性。如讲授安全操作技能的内容,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培训来讲可以多用一些案例教学,运用反面的事故案例达到警示作用的目的。其二是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在培训中,尽可能地利用参培学员身边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来教育全体学员,通过一人讲,众人评等许多方法使所有人从中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其三是面向参加培训学员的素质。对于基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工种的学员可采用发放预先印好的案例资料,由教师叙述说明,并用必要的生产“俗语”翻译、解释;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学员,比如采掘队长、机电队长、安检员等可由学员自己阅读案例资料,这样就使培训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科学合理地选择案例

科学合理地选择案例是上好案例教学课的基础,也是案例教学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所以,选择案例时应注意:其一,密切结合教学目的。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一般以能反映出管理、灾害规律性质、操作行为3个方面内容为宜,体现普遍规律。其二,密切结合培训对象的岗位性质。煤矿的安全培训是按工种教学,各工种工人的作业环境和生产作业方式有很大差异,所以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中的作业环境,作业形式要与学员的作业环境、作业形式尽量相符或相近。比如队长、安检员等培训,选择案例时要侧重选择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及对灾害性质认识不足造成事故的案例。其三,案例选择在地域上尽量就地取材。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取本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因为本企业的案例有些可能就是发生在学员身边的,其惨烈的事故场面对学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吸引力,学员觉得真实性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四,案例选择在时间上力求近。因为如今的煤矿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使煤矿的作业环境与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发生时间久远的案例缺乏对学员的吸引力,所以应选近期发生的案例。

3 储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案例教学技术的主旨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实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安培教师必须储备如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其一,熟知该工种学员的安全操作程序,掌握此工种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及作业环境。其二,了解案例中的矿井自然条件、作业方式以及同本地区的差异。其三,掌握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生产工艺装备以及该工种操作程序。其四,熟悉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俗语”。因为煤矿工人文化素质较低,对授课过程中的书面用语或专业用语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将这些用语进行“翻译”,这个过程有利于教师和学员的沟通,便于互动教学。

4 有效驾驭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使案例教学技术的有效性得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安全培训教师还必须时时有效地驾驭课堂,这是科学使用案例教学技术的难点。具体做法是:

(1)适时引入案例。即要准确把握案例引入的时机,或用案例引述安全问题,或用案例印证安全原理,或用案例探究安全操作技能。用此策略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

(2)认真组织讨论案例 一般以分组讨论为宜,每组学员最好能跨单位,这样能给不同单位的同工种学员提供结合实际相互沟通和切磋技术的机会,也有利于对讨论题目的回答。

(3)适时进行成果交流、总结 学员分组讨论后的结果可由某一小组代表陈述出来,其它学员补充,这是一个学员间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但关键是教师要对学员所讨论的问题适时全面总结。问题总结完了教学内容也就完成了。

第8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 教学档案 档案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档案的意义

目前,政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决策越来越受到欢迎,从笔者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可以了解到,小至18岁大到43岁的农村群众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参与职业技能培训,都渴望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像焊工、电工等涉及农机的专业尤其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而将农民工的培训资料(花名册、信息表、考试成绩、考核结果)收集整理归档,作为农民工从业资历的有力证明。农民工通过参加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就能更好地驾驭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服务。

农民工培训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使相关部门更全面地了解了农村群众渴望学习和掌握的实用技术。方便今后继续面向广大农村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围绕促进农村群众增收开展培训,帮助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认真开展农民工培训建档工作工作,对将本校建设为全省一流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培训档案的含义和内容

培训教学档案是指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材料的总称。它真实地记录了培训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反映了培训教学的主要职能,对今后的教学与研究,包括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资源。

农民工培训档案资料包括:培训协议书,培训方案,培训对象档案表(即《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基本情况和培训情况登记表》,培训的相关课程资料,培训相关管理制度,教师授课记录,有老师签字的学员考勤表,培训对象经培训后所取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复印件,培训对象实现就业后的劳动合同或其他有效证明的复印件,以及教学设施设备、训练场所全景图片、培训现场(有会标)等图片、影像资料。

三、加强农民工培训档案管理的措施

1.增强档案意识

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对档案资料的认知及反应度,包括对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方面的积极主动意识和严格保密意识。培训教学档案是培训教学工作的历史记录,首先,要增强教学相关部门教职员工的教学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教学档案是单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单位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其次,档案部门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并在其档案查阅过程中,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促使他们关心参与档案工作,主动完成档案资料的移交归档工作。第三,加强档案利用工作的宣传,引导单位教职工正确使用教学档案,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效用,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服务。

2.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档案管理制度

培训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与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根据单位各部门的具体业务职责,确定相应的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和档案归档范围,从而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档案工作规范。如《农民工培训教学档案工作规范》、《农民工培训教学档案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都是做好教学档案工作的保障。各部门应明确一人专门负责其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主动接受档案管理业务部门的指导,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提高,确保教学档案管理的质量,使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化、正规化。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人是关键因素。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单位要根据实际构建一个档案工作网络,由培训办公室负责档案工作的同志牵头,各部门一名兼职档案员组成。建议选拔年青、懂电脑、熟悉管理专业,且具有责任感、热爱档案事业、默默奉献的人担任各部门的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对其业务范围内的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另一方面,要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函授学习等多种渠道有目的地对教学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此加强档案管理基础教育,拓宽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4.注重培训材料的收集

培训教学文件材料的收集是农民工培训档案整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就会影响教学档案的质量。要加强教学档案收集工作,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十分重要,而主动性来自于爱岗敬业的精神。由于教学工作烦琐、零碎,要注重日常分散形成的教学档案的收集,每个班次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否则一些产生于日常教学中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就会流失,要想弥补就会非常困难,而且也会失去档案的真正意义了。因此,档案资料收集齐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科学分类、系统地整理档案

科学分类、系统地整理教学档案是实现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中心环节。因此,分管教学档案的工作人员,在及时、认真收集各类教学档案材料的基础上,要依据国家档案法规定的标准,对教学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编目和系统排列,以便为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准备。

6.加快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和档案工作效率的必然措施。加快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对纸质载体的各种教学档案,通过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完成“固化”档案资料到“活化”信息资料的转变。其次,对电子载体类的教学档案的管理,实行纸质和电子两种载体的双轨制归档与双套制储存。第三,运用网络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共享,逐步实行教学档案远程服务。最终达到教学档案数字化储存、网络化传输、在线化利用。

结论:

作为农民工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强化档案制度建设,将农民工的培训资料有效和全面的收集整理归档,可以促进培训工程规范化,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操作,切实做到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

参考文献

[1]张丹.建立农民工档案的可行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02): 503-504.

第9篇:学生会培训方案范文

1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

根据ISO10015:1999《质量管理——培训指南》要求,编制规范的培训流程、制定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是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活动,确保培训效果的前提。

1.1建立规范的培训流程培训机构在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时,首先是要确定培训需求,只有培训需求明确、具体,培训目标才会明确,培训内容的方向才不会发生偏差,所以培训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需求时,要同时考虑组织、岗位和个人三者的需求,因此制定的需求调研方案要全面、科学。其次是设计和策划培训方案,在培训需求明确后,应设计出与培训需求相适应的培训内容、课程模块、教学方式等,设计的培训方案要突出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是组织实施,在培训方案设计好后,按照培训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了确保培训方案得以落实,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及教学方式等必须与方案设计要求相符。第四是开展培训评估。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培训座谈及到送培单位回访等方式,对培训效果开展评估,通过评估,查找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并加以落实,使培训质量得到持续改进,达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需要。

1.2建立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活动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培训活动得到顺利开展,必须有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作保障。从我中心的实践来看,与培训直接相关的管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培训项目在项目立项、项目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都必须有管理文件进行规范。二是培训活动的实施管理。培训实施时,对授课教师、班主任、受训学员的活动要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对培训实施流程及工作内容有规范的标准要求。三是培训活动的后勤保障管理。培训活动要得到顺利实施,相关的后勤保障必须跟上,因此,要有培训设施及设备管理、培训环境管理、培训食宿及交通管理等。四是培训活动的监视管理。要使培训活动的各项工作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必须要有监视管理,通过对培训活动的重要环节设置监视点并实施监视,才能确保执行情况与管理要求相符,才能使培训效果得到保障。

2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

如果只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没有相关的落实保障机制,要达到提高培训质量、满足生产一线的培训需要,是不可能的。培训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是不能落实,培训效果仍将得不到保证上。因此,认真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是确保培训效果的核心。如何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2.1制定各环节的工作标准在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培训、评估培训效果时,不仅要细化每项工作的工作流程,还要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标准,各环节的工作标准是管理人员对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的依据。所以,制定的工作标准要求具体、明确、可考核。

2.2明确责任人所有的工作,只有在明确了责任人后,才可能得到较好落实,工作出问题后,也才有办法追究责任,落实整改责任人。根据培训机构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对培训活动中的每个环节的责任人要加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强调责任心,进而使相关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

2.3强调检查与监督培训机构要设置对培训活动的监督检查部门,配置专人按照工作标准,对各环节的培训活动进行检查,对检查时发现的不相符事项,要督导责任人进行整改,从而确保培训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开展培训创新

3.1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推行培训项目化管理培训项目化管理,是指以培训项目组为单位,来实施培训项目的开发及管理。培训项目组通常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指导专家等组成;不同的培训项目,成立不同的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成员要完成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该培训项目、评估该培训项目的效果的全部工作。培训项目化管理办法,在系统开发和管理培训项目,更加充分利用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作用上有明显的效果,对培训项目的持续改进有积极作用。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一线合作培养培训机构如何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出的学员到生产一线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必须改变过去与生产一线结合不紧密的情况,加强与生产一线的合作培养。在同生产一线合作培养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方案设计时,充分听取组织、学员及专家的意见,请生产一线专家参与培训方案的设计,使培训方案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需要。二是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参与培训讲义和培训案例的编写,使培训资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三是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走进课堂授课,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地与学员进行交流和传授;四是尽可能地安排学员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学习,过去培训机构的实习更多是模拟操作,缺乏现场的真实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实习环节安排到现场中去,这样在学员学习结束后,便可直接上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