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德育毕业论文

第1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 

第2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个人职业操守。可是,当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时,于是在毕业生群体中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基础内容的构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德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使得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引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需求所决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而职业道德模块教学应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为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成效评判的标准

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构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是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工,二是学会做工更要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工的根本。有德之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无德之人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则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智能强盗”。因而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客观上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际求职和工作中许多学生对工作环境、待遇过分苛求,而本人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乃至整个实行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为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且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所以职业道德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做到并不等于能做好,做好并不等于养成习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职业执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职责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应把毕业生是否适应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判依据。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道德作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凝聚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通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来衡量,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员工的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责任心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团队,这个行业、企业就会具有生命力,会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也就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同时职业道德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者,要肩负历史重任,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规划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出大量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合格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

技术(职业)学院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举办的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职业)学院与通常所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而技术(职业)学院是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目前已有11个州建立了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技术(职业)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技术(职业)学院由州政府负责,其经费得到了国家的支持,私立的技术(职业)学院多数是由企业行会或协会负责,由于它是以培养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目的,因此经费得到了经济界的支持。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历者;二是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只有与企业主签订培训合同才能在技术(职业)学院获得求学的位置。学生的身份为具有培训关系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徒一样,在培训期间也从企业领取薪水。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生每个月从西门子公司获得1500马克的薪水。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级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成为比技术工人更高一层次的实用人才。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的助手(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层次),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

这里我们以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为例对技术(职业)学院的教育特点与培养模式加以介绍。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特点表现为:

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在教学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层次。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3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4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内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毕业成绩好于2.0)可以通过“双元制”(指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合作,学制两年)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四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做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教体系中的另一大类是专科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等类别的专业领域,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并要求学生4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主要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

学历要求:各州对于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求必须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此外,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专科高等学校。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提出“专科高等学校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更加接近顾客”。与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企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其专业设置不象综合大学那样广泛,而主要集中在工程类、管理类和社会类。目前,德国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已经向高等专科学校的优秀生打开了直接通往博士学位的大门,有些高等专科学校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由普通高校授予学位。

第4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德育论文;德育教育;实践;探索

德育论文是毕业生对自己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做人处事品质等方面表现的全面回顾和总结,也是学生四年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成功的喜悦及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反思。德育答辩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阶段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和评价形式,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此项工作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目的与背景

完成专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必需完成的学业任务,而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品德行为和做人处事能力的综合考量,是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交出的一份答卷。大学是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通过德育答辩让最后一站成为学生品德修养的加油站。

1、基于对学生的认知

由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特别是中学教育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升学率成为最重要的指标,加上学生是非辨别力差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败,致使有些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但思想素质、品德行为却不及格;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只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较少顾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承担自己应尽而且能够尽到的经济责任,以种种借口拖欠学费;也有不少学生在重大政治事件和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辨别真伪,甚至被愚昧迷信的东西所迷惑、侵蚀、毒害。

2、基于对学校定位的思考

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陕西高校林立,既有老大学,又有民办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的学生凭什么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录用,获得同样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呢?靠的就是我们“志存高远、刻苦求知、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的品质。

3、基于2007年与华商报共同举办“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总结的经验

2007年,与华商报策划在全省高校毕业生中率先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曾被《中国青年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华商报》在头版头条以1/2版面进行报道,在学生、家长、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活动开展后,学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活动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德育答辩的做法与效果

1、大学四年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我们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思想教育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分阶段、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年级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新生进校初期,院上就积极组织开展优良院风展示、学习经验交流、诚信道德教育等系列活动,并通过环境卫生、接人待物等各方面的细致要求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二年级,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能力,发掘综合才干,认识自身差距,从而不断进步。三年级,在提升技能、鼓励其参加高规格专业竞赛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考研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日后考研、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四年级要求学生在做好专业论文的同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总结,撰写《德育论文》,随后进行德育答辩。从学生的德育论文中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得与失,也反映出学生的需求,为我们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首先,召开全体毕业生大会,进行德育论文工作的部署和动员,要求学生自立题目,把四年来自己认为最成功、最有意义或自己的失败和遗憾以及成败得失的原因、教训记录下来。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再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给学生一个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理清思想,正确地评价自己,明确今后的奋斗方向。其次,在各班进行毕业德育答辩,选择部分学生参加全院的德育论文答辩工作。第三,选择优秀论文作者为全院低年级学生作报告。会后组织讨论,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教育效果明显。2008年至今坚持每年编辑《优秀德育论文集》,作为院内的德育教育读物,为解决低年级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3、将德育答辩工作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德育答辩,学院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纳入到德育答辩工作的统一思想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成长;也使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时有内容、有血肉。我们的具体做法有:(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2)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3)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重视加强学工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5)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活动。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给全体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舞台,使学生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更为自己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学院学生在校、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多次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获奖,学生工作综合评价连年位于全校前列。

三、德育答辩的经验与启示

1、主要经验

一是检验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掌握了学生成长轨迹,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据,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可以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醒和行为的自律;三是增强了对毕业生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密切了师生和同学关系,疏道了毕业生离校前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总结自身成功得失的基础上,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走上社会少走弯路;四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为在校生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引导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2、工作启示

一是德育答辩是进一步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素质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核,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和痛苦的思考与抉择,展示自己的走向成熟的每一点收获。二是德育答辩工作对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顺利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自我认知开创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是以学生德育论文中反映出的成败得失和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生德育工作重心和工作内容,设计活动载体,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德育答辩未来工作构想

在今后工作中,学院还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第一,建立长效的德育教育、品质塑造奖励、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德育论文及答辩工作的制度要求,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第二,在工作中不断搜集、整理,建立一个可行的学生品德评价考核体系,让学生以评价体系为范,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2] 王汉林.关于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1.

[3] 韩保清.完善大学生“德育答辩”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第5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伦理;高职;理工科;综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5-02

高职理工科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将来主要从事生产一线的操作、技术革新、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工程伦理素养;而毕业综合训练是高职理工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的重要载体。本文就如何在高职理工科毕业综合训练过程中实践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

一、工程伦理在高职理工科毕业综合训练中的作用

工程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养成人们在具体的工程活动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1-3]。工程伦理教育在高职理工科专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和研讨,掌握对现代专业技术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专业技术活动中的决策、设计、管理、实施等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和抉择,逐步养成工程伦理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在高职理工科毕业综合训练中增加工程伦理的实践环节,是督促学生利用工程伦理知识指导真实的专业技术活动,通过这种实践过程的体验,去体会、认识专业技术活动可能对社会、自然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引发对工程伦理道德的思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工程伦理道德意识,掌握正确运用工程伦理道德评价的原则、方法,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自觉养成工程伦理道德行为,确保在以后的专业技术活动中主动实践工程伦理观,使专业技术活动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工程伦理在高职理工科毕业综合训练中的实施

高职理工科的领域较广,工程伦理教育的重点和实施方案也不尽相同;同时,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程伦理教育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分析机械、材料等专业教学目标,反复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些专业传统的毕业综合训练项目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工程伦理的训练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的训练方式,并结合“六步教学法”做了详细的训练要求。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1。

三、工程伦理在毕业综合训练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在毕业综合训练中开展工程伦理实践的作用,通过对机械、材料两个专业毕业生连续4年的尝试,把同一级的毕业生分成两组:传统教学组(1组,没有增加工程伦理内容的毕业综合训练)和实验教学组(2组,增加工程伦理内容的毕业综合训练),分别完成专业技术要求相同的毕业综合训练项目,并就他们在毕业综合训练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了评估对比分析,表2是考核的具体项目和两组学生的表现情况。

同样,为了了解在毕业综合训练中开展工程伦理实践对学生进入社会,在不同岗位上综合素质的影响,在学生毕业一年以后,对这些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部门进行跟踪问卷调查,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表3列出了调查项目和各项指标中相应的被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表1和表2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在高职理工科学生的毕业综合训练过程中进行工程伦理的实践,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诚信度,增强团结协作能力,进一步规范行为,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优化技术活动方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同时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等都有较大帮助。分析其原因:一是在高职理工科毕业综合训练中加强工程伦理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在实践中掌握了工程伦理的评价原则和方法;三是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引导,学生相互监督,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和对伦理道德的思考;而且,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能不断地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扩充伦理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综合素质。当然,由于研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中对训练方案设计和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涉及领域也很有限。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高职理工科教育中全面、科学有效的实施工程伦理教育,正成为提升高职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也是高职理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更是每一个职教工作者的历史使命[4,5]。

参考文献:

[1]杨怀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工程伦理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15-116.

[2]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查尔斯・E・哈里斯,迈克尔・S・普理查德,迈克尔・J・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第三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7-39,48.

[5]李人宪,刘丽娜.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06):115-118.

第6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就业;企业忠诚;诚信;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影响面非常大的工作,它既关系到毕业生本人、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切身利益,又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等。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频繁跳槽并以这种现象为代表出现了一系列在择业、就业中不守诚信的行为,有人谓之大学生缺乏“企业忠诚”。这种现象的出现既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又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一、大学毕业生缺失“企业忠诚”的几种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暴露的问题主要便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跳槽过于频繁。很多毕业生就业后,还没过试用期就通过各种方式跳槽,用人企业不得不为填补空缺而打乱原来的计划。这种现象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很多毕业生在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的情况下,只是肤浅的为了跳槽而跳槽,也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二)择业时脚踏双舟。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为了找到工作而同时不错过更好的机会,就会不负责任的与多家单位签约。从而导致用人单位遭受损失,并在以后的人员招聘中对某个高校的毕业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还会增加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成本和风险。

(三)不能脚踏实地,实际工作中推诿扯皮。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现实中,却只能先去一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部门去实习,在实习期的压力下,部分毕业生就不能承受工作中的压力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产生懈怠心理,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态度消极,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坏的印象,导致被用人单位辞退或不委以重任。

(四)对企业持否定态度,不能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单位。毕业生就业之后,觉得对工作岗位不喜欢。往往把自己的感情带入到工作中,对自己工作的企业没有信心,习惯于把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相比较。

应该看到,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些用人单位想方设法地限制违约或者转嫁风险。有的企业在与毕业生签协议的时候,写明了前三个月毕业生只是实习生,跟打零工的一样按小时算工钱,单位的一切福利待遇你在实习期间都没有机会享受,而且在实习期间,公司还要再淘汰一定数目的毕业生。不诚信的违约行为正在恶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说到底大学生自己给自己制造就业障碍。

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现在之所以出现大学毕业生缺乏“企业忠诚”这一现象,既有个别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管理不当的原因,同时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社会大环境的净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素质偏低、诚信意识不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加之学生本身又不注意加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学习,以至于在踏入社会以后缺乏一定的行为准则,无视社会基本道德的存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一些用人单位管理不当,激励制度不合理,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无法给毕业生创造干事业的土壤,使毕业生在心理上没有归属感。

1.不能做到量才而用,使大学毕业生时刻在为将来的发展而担忧。用人单位对如何使用毕业生没有任何规划,大学生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企业用于宣传的“花瓶”。他们一到企业后就直接进车间,进车间后和普通劳动力一样的被使用,他们的建议得不到重视。

2.毕业生的所得不足以体现大学生的价值,长时期的低工资扼杀了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当今大学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大学生希望学有所成之后能得到不错的待遇。而许多企业认为当初招人进来时的低薪酬可以让这些所谓“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永远的干下去。

3.“棒打出头鸟”让很多大学毕业生丧失信心。在一些家族企业里,管理人员大多是“本家”,他们之间既关系暧昧又相互勾心斗角,作为局外人且又是新手,难免会被交付一些棘手的事情,不得罪这个就得罪那个,谁干得事多谁的麻烦就大,责任不清不明,干好了功是别人的,干不好责任是自己的,职务的升降不是以业绩为主要指标而是以家族关系的远近为主要根据,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付出在这里得不到体现,经历了数次无奈和委屈之后,有苦无处诉的他们宁愿背负“不忠”的罪名辞职走人。

(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当今形势下的对策

21世纪的教育明显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思想体系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在一种平等和民主的社会思潮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成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要减少大学生缺乏“企业忠诚”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坚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德育为首。在大学教育中,德育是首位,德育是基础,注意发挥德育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德育是首位,德育是基础,注意发挥德育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师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把教书和育人这两个功能结合在一起,做到“为学、为师、为人”的统一,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做,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德育工作成为与日常教学并重的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爱老师、爱民族、爱社会的高尚情操。

2.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的授课质量,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新思路;发挥团委的思想教育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好的思想品质的养成;提升教师个人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将德育教育情感化、人情化、人性化;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公正和诚信,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大学生道德意识、诚信意识的熏陶,使高校成为道德传承的基地,成为“首善之区”,从教育理念上接纳德育,发挥其道德示范作用。

3.提高广大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平时对于思想教育课毫不关心。教育学生通过个人诚实劳动获得有用的知识,反对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自欺欺人的不道德行为。还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提供平台开展有关道德和诚信等问题的演讲与讨论;创造人际互动的环境;培养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拓展道德实践的空间,真正使德育工作有舞台、有市场、有人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合,多管齐下,多渠道建立学生诚信资料;同时对企业进行监督,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有的高校已经为在校生建立了诚信档案,而作者认为可以进一步为每个大学生建立道德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表现一并记录档案,作为日后毕业生推荐材料中的一部分。同时,与企业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高校还可以尝试用社会化的思路去激励高校的诚信建设,定期把一些违反道德的大学生名单向社会公布,同时注意与已就业校友及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及时把一些缺乏诚信、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的单位在校内公布,通过这样的双向监督确保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高诚信意识。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这一良好载体,在校内外大力宣传诚信意识,争取唤醒全社会的诚信观念,为高校的德育工作以及诚信教育提供一个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无论对于大学生还是对于一个企业,诚信都是其存在的基础。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诚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相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东风下,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种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最终将离我们远去。

参考文献

[1]章飚.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及对策[J].德育研究,2006,8.

第7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校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和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并积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层次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1 入学前的启始教育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成,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 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我们还积极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培训班"。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的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3 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的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要抓思想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4 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恳谈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引导学生客观的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毕业成果汇报会、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 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第8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来说,首先,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随着这几年高校的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到2014年毕业生人数超700万。高等教育基本实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其次,招聘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歧视,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再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主观上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首先,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其次,创新能力不够,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再次,毕业生热衷于大城市,集中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不愿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造成基层人才匮乏,不少岗位乏人问津。而经济发达地区、热点城市、热点岗位毕业生却供过于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曾说:“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秀,外表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行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人的价值存在。”这即是说,道德品质是人的价值存在的前提,失去德行的保障,人生是暗淡无光的。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要实现这个报复,除了要有真才实学和健康体魄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必须依靠大学生的主观努力,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特有的育人环境的优势。各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实践教学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展道德评价性的实践活动,如道德法庭、大学生形象设计等,从形式、内容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可参与性强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有利于道德素质的提高。

2.提高大学生开拓创新能力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说,创业过程的核心就是创新,任何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一定是个出色的创新人才,具备创新能力。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其中第2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环境里,寓学、教、生活于一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批判精神。二是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实践在本质上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科学对待前进和曲折的现实。

3.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一种内在素质,是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团队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组织纪律、作风及工作实践的各个方面。其外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个体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有以团队利益和目标为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自觉追求,能自愿主动地与团队成员积极协作,为实现团队理想、目标而共同奋斗。由于受应试教育、功利思想、家庭教育及其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于自己奋斗,缺乏与他人协同合作的意识,更不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负责的态度。实践活动是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每人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共同参与完成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每个人既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观点,这就需要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相互谦让、群策群力、通力协作,这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及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实践课题,使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

第9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培养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增加。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又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状况的多样性与功利性

我国目前设置的各类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比较复杂,有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又有来自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校毕业生,还有来自社会的成人学生。由于生源的多样性,导致其思想政治状况的多样性。从平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呈现多样性,比较分散,不集中。学生参与政治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在参与政治的价值取向上,相当部分的高职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根据有关的访谈调查了解,有一部分的学生党员承认,入党是为了毕业找个好工作,是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多样性与功利性,使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度要大。

2.价值取向的实惠性与就业观念的稳定性

大多数高职学生能够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在他们高职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相对比较用功,辅修课的选择更重视实用性,特别看重实践环节、实训过程的岗位技能操作,而对“务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不感兴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实惠性。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上的技术应用性和能力本位性,所以在基本知识教学上一般“够用”即可,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这样,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之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低,适应多个岗位的能力要差,“跳槽”资本相对不足,因此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稳定,希望能成为所学专业岗位上的技术工作人员。高职大学生的这一特点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3.心理上的自卑性与突出的社会性

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因此,在一些人眼里,高职生就是落榜生,高职教育就是低层次教育。如何帮助高职大学生认清自我,树立自信,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当中的成人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的有过工作经历,有的甚至已经成家,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当重新回到学校时特别容易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进校园,对普通高中毕业生造成负面影响。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就是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首先,要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时,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其次,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学时,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做法,适当安排一定学时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最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除了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课堂上形成师生良性互动外,还要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多样化、功利化等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不同性质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如何,不仅是他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前提条件,也是他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除了关注其专业技能外,更看重其职业道德素养。他们一致认为,知识、经验可以逐步积累,技术、能力可以逐步提高,但工作责任心、诚实守信这些职业素质必须具备。所以,高职毕业生就业除了应有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外,还应有“职业道德合格证书”。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生产实习、顶岗实践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把职业技术训练与职业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能,避免让职业道德教育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质和行为在就业前就能与人才市场的要求接轨。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交往的前提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前所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此,在新生入学初就应对其进行高职院校基本常识教育,使学生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发展趋势等,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并且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有毕业证书,同时又获得一种或几种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心。高职院校也应开设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应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各种竞争。

参考文献:

[1]零东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透视[J].西北医学教育,2008,(3).

[2]卢诚.高校“两课”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

[3]白霞.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刍议[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