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索与发现范文

探索与发现精选(九篇)

探索与发现

第1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探索活动,理解商不变规律的特征。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商不变的规律;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立足于为学生搭建探索和交流的广阔空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盘活经验,大胆用活教材,努力激活课堂。教学预设主要体现为“情境为媒——活动搭台——应用唱戏——总结延伸”的过程,立足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主动反思学习方式的渗透,并由此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盘活已有经验巧引入

1.找规律,填一填。

2、4、8、16、( )、( )

10000、1000、100、( )、( )

师:这些数都是怎么样变化的?

2.快速算,猜一猜。

9÷3= (9×999)÷(3×999)=

师:被除数与除数都变了,商会有什么变化吗?我相信学完这节课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找规律填数”情境,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心理需求,使学习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二、 组织活动——引导合作探究促建构

1.创设情境,激发假想,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玩过溜溜球吗?最近甲天下广场正在进行展销会,徐老师进行了一个市场调查:某一个品牌的溜溜球,1号摊位:8元可以买2个;2号摊位:80元可以买20个;3号摊位:800元可以买200个;4号摊位:8000元可以买2000个。你认为在哪一个摊位卖最便宜?

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师:请你观察这几个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自己思考,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小结: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刚才的发现吗?

2.验证猜想, 总结规律,验证结果。

师: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何一个数,商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验证方法:同桌合作,其中一个人选一个除法算式,另外一个人选择一个数,用这个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这个数,观察商是否发生变化。)

汇报验证结果。(验证发现:“0”除外)

3.利用规律,简便计算,尝试应用。

出示950÷50=

师:可以怎样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渗透讲解“竖式”应用的规范写法,并提供拓展应用:

240÷30= 360÷90= 4800÷400=

设计意图:注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交流、反馈,使他们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自我修正。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应用规律”的科学历程,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感受创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激发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意识,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三、 指导应用——强化实践练习求拓展

1.知识空白,快速填空。

师:运用这个规律,你能很快地填空吗?

90÷18=(90×5)÷(18×)

720÷36=(720÷4)÷(36 4)

(1500 )÷(300×5)=5

2.是非正误,准确判断。

36÷12=(36×2)÷(12÷2)(

(36+12)÷(12+12)=3 (

32800÷400=328÷4(

30×4=(30÷2)×(4÷2)(

3.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400÷25=

4.强化练习,拓展应用。

150÷25= 2000÷125=

设计意图:以多样的形式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既能满足基本的要求,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展示创造力的舞台,使其成为知识拓展的有效载体,实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 引导总结——激活主体意识促提升

1.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谁来说一说,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学生畅所欲言 积极交流)

同学们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留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信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规律。

2.延伸。

第2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如何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是值得教改前沿的教师们思考和探索的。

以下是我在数学教改过程中所进行的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巧设情境,在启疑、引导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依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在桌面上摆一行10个,再在图形下面摆一行7个。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行图形,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己摆的图形,跃跃欲试,提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有几个等问题。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认知新的事物,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特级教师王爱华在浙江绍兴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创设了下面的情境。

王老师:明天我就要回广东去了,回去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点什么东西回去留作纪念呢?

生:买点绍兴的特产呀!

王老师:可我不知道绍兴有什么特产。

生:绍兴特产有臭豆腐、绍兴黄酒……

王老师:绍兴黄酒厉害吗?

生:不厉害,度数不是很高。

王老师:你凭什么说黄酒度数不高?

生:好像酒瓶的标签上有一个表示度数的数。

(王老师抓住这个时机马上取出两瓶黄酒,让学生在标签上找出这个数,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学生还读了出来。)

王老师:这叫什么数呢?它的含义是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开放课堂,在平等、互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5个1平方厘米正方形,沿着宽可摆3个,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了求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2.挖掘智能因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思考。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4÷2=

40÷20=

400÷200=

4000÷2000=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首先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再从上向下观察,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2)从上向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3)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有序思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

3.创设充分条件,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巩固练习时,教师先在绒线上贴出小方块(如图1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图1中小方块的排法,并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的算式。学生得出两种算法:4×5和5×4。

第二步:教师在原图下面又贴上4个小方块(见图2),问现在计算图中有多少个小方块,怎样列式?方法越巧越多越好。学生经过积极思索又得出了多种算法。一个学生还通过移动小方块,创造性地列出算式:6×4。

这个练习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图画的直观原则,形象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教师精巧的设计,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有效地诱导,使学生积极踊跃、创造性地思维,开掘了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实现了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目标。

4.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造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

三、尊重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不能强迫和压抑他们的活动,或简单地将活动方式告诉他们。如进行四年级单元复习时,我尝试设计“单元自我复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哪个内容,就针对哪个内容总结;喜欢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归纳;愿意从哪种角度概括,就从哪种角度概括;自己感觉对哪种习题理解得好或还存在哪些问题,就把哪种习题简单变化讲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在独立完成与集体交流后,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第3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关键词:发现式 教学法 探索 实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同我国传统教育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是一致的。

应当说,在现实中由于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惯性作用,我们的许多教师还习惯于采用“奉送真理”式的教学方法,而非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真理”。基于此,笔者近年以来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发现教育”的相关理论,并尝试着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发现式教学法,取得了一点初步成效。

一、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

在应用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让学生对特定课题经过独立思考,获得初步认知并发现疑问;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作出解疑,也可以请其他学生作答或讲解;还可以采用双边质疑、教师导学、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得出正确结论。

上述过程显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程序。其六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指向,都是为了完成同一个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

1、引导自学――提供预习提纲完成预习报告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自学提纲,一般应包括课题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以及要求学生发现的原理和结论。学生根据提纲自行完成预习报告,并归纳疑惑点。其意义在于把认知目标转化为问题式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部分问题。

2、分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开展组际研讨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相互答疑,以补充个体认知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疑惑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但并不作讲解和正误评判,而是发现普遍性疑问及其产生的一般性规律。

3、导讲解疑――引导学生讲解适时适度纠偏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就疑讲授;二是学生登台讲解。在聘请学生讲解时,教师要把握三条要点:其一,对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质和认知优长有深刻了解;其二,通过课前审阅预习报告,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其三,学生讲解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纠偏。

4、形成认知――基于学生发现达成共同认知

从前三个环节可见,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基本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而这种发现又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循着教师的预先设计和学生认知过程的思维脉络进行的。此时,教师就可以用规范的语言将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来,使学生形成认知的共识。

5、教学评价――实行多元评价注重综合表现

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对学生预习报告的评价;(2)对小组讨论及组际讨论中表现的评价;(3)对学生讲解及相互质疑的评价。其特点,一是既重结果评价,更重过程评价;二是既重个体评价,也重集体评价;三是既重正误评价,尤重优差评价。

6、课题小结――理清知识脉络支撑后继学习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新知,也发现了疑问,靠的是从知识的纵横结构、内在联系中理清了知识脉络,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又拓展了知识视野,建立了后继学习的支撑点。为了将这些成绩加以巩固,就必须形成师生共同完成的课题小结。

二、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价值

从前述的基本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价值。根据教学实践的体验,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如下几方面。

1、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

真正使学生受益终生的,并不仅仅是一两门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路径,而发现式教学法恰恰是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同教师和同伴去交流,能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储存器;才能获得拿来能用的真知,而不是充当间接知识的被动接受方。

2、学习是一个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过程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有意识的思考和判断而出现的一种直接和立即理解或认知的思维方式。有学者认为,直接思维的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的,它的形成过程一般不靠语言信息,特别是不靠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而是靠学习者创造性的自我发觉和发现,这是很有见地的。

3、学习是一个持续调动内在动机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乞灵于学习的外部动机,误以为外在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学生求知的内部动力,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如其所愿,反而会催生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的心理反应。而发现式教学法的优越性,恰恰在于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焕发进一步取得新发现的自信心。事实证明,这种新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学习是一个储存和提取知识信息并重的过程

发现式教学法并非忽视知识储存,而是更加强调知识信息的提取,特别是注重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提取。具体地讲,是让学生针对特定的课题,去收集、筛选、提取、运用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破解新的认知难题中去,从而使知识储存更加丰富。显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新型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而牢固地把握和迁移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是一种足以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优良教学模式。

我们提倡发现式教学法,并不是把它作为解决一切教学难题的唯一方法,而是倡导把发现式教学法同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不懈地坚持和努力,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发明,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步入更高的层级。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4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1.1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万荣县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十分利于有机农业生产。工业“三废”和农业化学污染基本为“零”,土壤环境、水环境和大气质量完全符合有机生产条件。特别是东半部,为基本接近自然状态的“净土地带”;在国家农业区划中,全县被划为西北冷凉苹果生产优生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被山西省确定为优势苹果示范基地县;沿黄河6666.67hm2原生态滩涂和水面,为开发有机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自然条件。万荣县还是晋南大黄牛中心产区,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先进县,是全国育肥牛综合配套技术先进县。1.2具备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在苹果产业发展方面,万荣主要有红富士、新红星、嘎拉、VC金果等苹果品种,2007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确定为全国苹果20强县;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果菜无公害10强县;在2009年中国国际果蔬展览会上,“孤峰山”牌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在大黄牛养殖方面,晋南大黄牛是全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近年来,全县规模养牛户不断涌现,养牛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目前黄牛存栏6800头,居运城市之首;畜肉加工产品有牛肉干、牛肉罐头、软包装牛肉等系列品种,产品已进入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市场。江苏雨润集团、太原豪门餐饮集团等龙头企业均到该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太原豪门餐饮集团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万荣大黄牛高档肉牛育肥场及屠宰加工企业,以供应北京、上海、广州、太原等地的高档酒店。在滩涂开发方面,全县现有的6666.67hm2沿黄滩涂主要是分布在裴庄乡的西孙石、西范、寺后、北百祥和荣河镇的庙前等村的河滩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可大力开展以有机大闸蟹为主导产业的水产养殖以及有机芦笋、棉花等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开发。1.3沿袭传统农业耕种方式有机农业是由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不断衍生而来的。万荣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广大农民在长期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可将这些经验和做法用到有机农业生产开发中来。虽然近年来全国化肥、农药的用量增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然而万荣县部分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4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符合有机农业的科学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要求。全县农村劳动力近19万人,可完全满足有机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3.5政府重视有机产业目前,山西省处于农业转型跨越发展时期,有机农业是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可享受国家在财政、立项、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万荣县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重拳打造“中国有机产业强县”,并在政策、资金、技术及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为全省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先行示范的积极作用,将以点带面推动有机产业向纵深发展。

2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有机产业规模局限,拉动力不强万荣县虽然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有机产业规模局限,生产面积偏小,产品品种单一,数量较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重小、拉动力不强,不适应市场开拓和竞争的要求。2.2产业机制不完善,市场份额及附加值低目前,全县有机产业发展还处于小规模种植阶段,有机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有机肥推广、生物技术研发及应用等产业基本处于空白,产业发展滞后,产、加、销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加工转化能力不高,有机产品附加值低;宣传力度不够,市场份额低,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有机产业的发展。2.3有机生产技术普及程度不一,社会认知度低大众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定位和概念相对模糊,缺乏认知或认知不足。尤其是广大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民,还没有完全掌握有机农业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未能很好地处理和解决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如对有机农业管理中的病虫害控制、肥料施用等相关技术掌握较少;各种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更新较慢,有机生产技术的普及率低。2.4科学化水平不高,配套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全县流行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生物天敌,以及高效有机肥等高新技术未能广泛推广和应用,致使有机农业生产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不高,生产率过低;相关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高新技术研发、服务队伍、监察监管、风险评估、预警应急等体系建设明显滞后。2.5产业投入严重不足,招商引资受到“瓶颈”制约主要表现是:①有机产业发展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目前,全县有机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争取有机生产项目资金的渠道不畅,拉动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大。②全县财力困难,资金匮乏。③对外宣传不够强势,招商引资受到“瓶颈”制约,难度较大。

3有机农业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3.1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开拓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主体,特色资源为依托,技术服务为支撑,政府支持为保障”的发展格局,建立全县有机农业技术服务、资源信息、生产加工和营销物流体系。集中创建一批有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应用和标准化生产,并兼备有机农业成果和集成功能,具有区域特色的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有机深加工科技物流综合园区,切实提高有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1]。形成完整的有机农产品产业链,打造包括粮棉、果蔬、畜牧、中药材、水产等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将有机产业打造为全县拳头产业。3.2总体目标有机农业建设范围涉及全县14个乡镇,建设总面积5.4×104hm2,大黄牛养殖规模为3万头。其中,有机种植面积5.2×104hm2,有机水产养殖面积2000hm2。具体目标为:①建设8个高标准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总面积1.33×104hm2。②建设8个高标准有机大黄牛养殖基地,总规模3万头。③建设2个高标准有机水产生产基地,总面积2000hm2。④建设4个高标准有机核桃生产基地,总面积2000hm2。⑤建设3个高标准有机小麦生产基地,总面积1.87×104hm2。⑥建设4个高标准有机西红柿、大葱生产基地和3个有机芦笋生产基地,有机蔬菜总面积6666.67hm2。⑦建设4个高标准有机中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000hm2。⑧建设3个高标准有机三白瓜生产基地,总面积1333.33hm2。⑨建设3个高标准有机棉花生产基地,总面积1333.33hm2。初步计划建“1个综合园区”,地址在解店镇西贾村,占地333.33hm2。建设内容包括有机粮食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加工、核桃加工、棉花加工、中药材种植、饲料加工,以及科技研发、产品物流、肥料加工等项目的有机深加工科技物流综合园区。预计可辐射带动龙头企业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1个,带动农户6.52万户,29.42万人实现年增收26.55亿元,年人均增收9000余元。

4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措施

第5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关键词 发现工具 学习管理系统 阅读清单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1.005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Discovery Tool Embedded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Wang Jun, Yang Liping, Bi Xi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roles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takes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e of discovery tool embedded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form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ibrary resources and services embedded in the user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library in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Keywords Discovery tool.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Reading list.

随着基于海量元数据的仓储技术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热点,发现工具或称为网络级发现服务逐步深入图书馆服务领域,成为用户获取馆藏资源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资源发现产品的评估、选型、部署,以及对发现工具的可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针对发现工具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介绍西交利物浦大学图书馆将发现服务嵌入到大学学习管理系统的实践,以此积累和提供图书馆在发现服务方面的经验,期望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类似探索提供参考。

1 学习管理系统的概况

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是基于网络技术,支持开放式或远程教学及各项培训工作的综合管理系统。它可以提供以教学为目的的多种功能,能够为整合兼容多种教学工具提供技术平台[1]。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学习管理系统来管理全校的教学活动。美国2014年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99%的教育机构至少有一种学习管理系统[2]。

2003年,美国联邦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成立在线学习工作组(OCLC E-learning Task Force),了《图书馆与加强在线学习》(Librari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learning)的报告[3]。报告强调在线学习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大学图书馆如何在这个环境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学校决策和建设学习管理系统之初,图书馆通常没有参与其整体框架的建设,这就意味着在已有的学习管理平台中缺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支持。事实上,基于数字技术的现代教学模式离不开图书馆资源做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图书馆必须在已有的学习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内找到合适的嵌入点,融入其学术资源和专业信息服务。

2 国内外实践概述

国外大学重视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融合到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中。从嵌入的对象和融入的深度来看,可将该过程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种类型,宏观上指系统层面图书馆资源服务在学习管理平台中的呈现,而微观类型则是指课程层面的资源服务客制化[4]。作为教学支持的一重要体现,国外一些图书馆针对部分教学课程,创建了包含馆藏资源信息、图书馆使用指南和学科导航的链接页面,在提高馆藏使用率的同时,又增加了图书馆与用户交流的途径[5]。也有图书馆尝试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创建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模块,院系老师可以按需将图书馆教学模块加入到自己的课程体系里,使学生更为便利地掌握信息素养知识并且应用到实际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项目中去[6]。除此之外,图书馆技术部门还设计开发图书馆插件。通过插件,院系老师可选择适用的图书馆服务工具与资源,添加到自己的课程模块里,这就满足了用户客制化的服务需求[7]。

在图书馆资源嵌入教学活动管理方面,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在线课程阅读清单的建立与管理,即形成一个由院系老师推荐、图书馆资源支持,学生阅读的内容清单。早在2000年,英国拉夫堡大学就启动在线阅读清单系统项目。该大学图书馆将院系老师提供的纸质版阅读清单收集起来并电子化,开发了一个独立但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相关联的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教学课程阅读资料的在线检索与浏览功能,同时也优化了图书馆的馆藏管理机制(例如,对清单所列资源的短期租借设置以及未馆藏资源的采购)。此项目最终以LORLS(Loughborough Online Reading List System)为名为开源软件,并持续更新完善[8- 9]。其他开源软件的开发也层出不穷,如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2010 TelStar项目,利用RefWorks文献管理应用的API接口为Moodle开发了一个资源清单管理系统[10];肯特大学的List8D项目等[11]。随着高等教育对在线课程阅读清单的需求日益显现,商业软件开发者开始认识到,在线阅读清单、LMS、资源发现工具三者的无缝整合才真正地符合机构的用户需求。Talis List是最早出现并有一定的认可度的商业软件。目前86家高校和机构采购了Talis List,多数为英国高校(伦敦经济学院、诺丁汉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利物浦大学等)[12],相关案例分析也在文献中有报道[13-14]。

国内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实践还比较少。据笔者调研,宁波诺丁汉大学已采用Talis List作为课程阅读清单管理系统,但目前仍处于初级推广阶段。国内大学的学习管理系统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图书馆几乎没有参与服务,有些LMS的入口链接放置在图书馆的主页,然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嵌入学习管理系统[15]。

随着网络级发现工具的应用日益成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经历了相应的演变。早期的研究侧重不同发现工具相互之间、发现工具与Google Scholar的比较[16-17],或是某一具体发现工具的实施的案例分析[18-19]。后来的研究关注发现工具的运行效率及其对其他图书馆系统和资源使用的影响[20-21];通过挖掘用户的信息行为,调研用户对发现服务的满意度,以优化发现工具的分面主题和使用推广的形式[22-24]。Shapiro以EBSCO

Discovery Service为例,阐述发现工具除了具备馆藏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功能之外,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推广和信息的理想场所[25]。

网络级发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以及快速发展着的知识发现系统,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可以便捷地整合图书馆不同的服务和功能。通过不同的网络技术,如API、窗口小部件、RSS订阅等,图书馆可以实现发现工具对重要新闻的和学科资源的推荐,实现与其他服务系统,如馆际互借、虚拟咨询的无缝连接。Ithaka S+R针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主管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在图书馆经费优先权问题上,41%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在资源揭示工具(Tool for Discovery)上投入资金,而且本科类院校尤为关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26]。

由此可见,发现系统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整合的资源和服务的主要平台。学习管理系统又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无处不在的工具,在支持和推动校园教育进入在线和混合式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将图书馆的发现工具有效地嵌入在现有的学习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充分地渗透到全校的教学层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3 西交利物浦大学图书馆的发现服务系统

在图书馆角色定位方面,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图书馆清晰地意识到图书馆所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且应该延展到校园内外的整个知识体系,因而图书馆应当在填补学校常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终身学习所需技能之间的差距方面发挥重要的教育职能。在信息资源整合和统一获取方面,西浦图书馆强调一贯的理念――知识的本身不在于搜索而在发现和利用。图书馆于2011年底启动网络级发现服务项目。

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高质量的、合法的、预先索引的中央元数据仓储对于单个图书馆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中央元数据索引来源数据构成如图1所示。毋庸置疑,建立网络级发现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引入成熟的商业发现系统来实现。通过对市场产品进行功能调研、方案对比、部署评估,西浦最终确定EBSCO Discovery Service(EDS)作为西浦发现服务平台。EDS是基于SaaS服务模式,无需本地软硬件的配置,所有的访问、管理、维护以及升级均通过互联网实现。馆员可通过EBSCOadmin管理平台,进行界面及检索选项的客制化、数据库列表管理以及使用统计数据收集等操作。对于暂未索引入中央元数据库仓储的资源,采用联邦检索设置实现同步检索。2012年9月,西浦图书馆发现服务DISCOVER正式投入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浦图书馆的发现服务逐渐成为强大的检索工具。首先,元数据覆盖越来越全面。早期西浦DISCOVER中采用联邦检索设置的4个数据库,其元数据已经完整地纳入到中央元数据仓储,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其次,管理员平台的升级和整合,增加了管理员平台的易用性,使系统维护、功能设置更为简单高效。最为关键的是,A-to-Z的期刊导航升级为Full Text Finder(FTF),用户可以快速地检索和定位所需刊物,按学科浏览刊物,在单一期刊中检索文献。统计数据①显示,2015年,在DISCOVER平台产生了181 482次用户访问量(Search Session),平均每次访问时长14.6分钟,总计产生全文下载量179 619 篇,全文下载量比2014年增加23%。

4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习管理系统

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学习管理平台方面,已经成熟地运用基于Moodle开源软件开发的学习管理系统,命名为ICE[27]。它是所有教师上传课件、布置作业任务、收发作业,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通知、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可以说,自入学教育的第一天开始,西浦学生就养成了时时登录ICE或通过其App查看最新课程信息的习惯。

4.1 图书馆发现工具嵌入ICE

从用户的角度,有效的服务工具是能够恰好满足需求,而并非要求他们做出过多的改变。如果图书馆能够将资源与服务有机地嵌入到他们所熟悉的学习管理环境中,避免不同平台间频繁的切换与跳转,节约用户在整理资料和获取资料所花费的时间,那么此项服务将会更加符合用户期望。

在教W活动中,每个教师都需要为所授课程推荐阅读材料,图书或论文等。由于课程性质不同,人文社科的课程几乎每周都需要在ICE平台上传文本或者添加阅读材料的链接,创建并阅读清单。在发现服务嵌入之前,课程老师不得不频繁切换多个平成阅读材料的编辑。若教师不能辨识文献的永久链接,直接复制并使用浏览器地址栏的链接,有可能因链接失效而使得学生无法获取文献。另外,抛开文献合理使用范围的争议之外,大量重复文档的上传、下载对学习管理系统维护和数据的存档都是负担。

由于西浦图书馆参加了各委员会并担任其中的委员,融入到学校委员会的管理架构中。这样通过全校的图书馆事务委员会(Library Affairs Committee)和学术技术咨询小组(Academic IT Advisory Group),图书馆可以多方协调推动项目的开展。2015初,DISCOVER服务成功地部署到ICE平台,教师可以较嵌入前方便轻松地创建阅读书单。

如D2所示,教师无需离开ICE平台,便可通过插件工具提供的DISCOVER检索框输入关键字(Keyword)、作者(Author)或者题名(Title)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界面的精炼分面设置与完整功能的DISCOVER保持一致。

每一条检索结果均带有“添加到阅读清单(Add to Reading List)”按钮,教师只需点击按钮就能将相应的文献添加到课程阅读清单里。阅读条目添加完成后,可回到阅读清单的管理与编辑页面。主要的编辑功能有:网页资源(非馆藏)的添加,文献的备注和排序,已公开的阅读清单浏览与引用,以及当前阅读清单的公开性设置等。所指的公开性设置是指ICE平台范围内的用户课程阅读清单的共享,教师可选择将所授课程的阅读清单出来,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清单创建提供参考。

4.2 发现工具嵌入到LMS的运行机制

发现服务嵌入到ICE平台得益于发现工具的API接口和学习工具互通性(Learning Tools Interoperability,LTI)协议[28]。应用编程接口 (Application Pr-

ogramming Interface,API)是指软件开发商或程序员在开发某个应用程序时,通常会编写其相应的API接口,以便这个应用程序将来与别的应用有所交互。LTI协议制定了能够整合到LMS平台的学习工具的开发标准。西浦的发现服务EDS系统商提供插件集成功能,通过标准的API接口以及WIDGET JAVA编程接口,图书馆可以实现开发新的EDS插件,丰富系统的其他功能,也便于和其他系统的集成。基于EDS的API和LTI协议,图书馆可以便捷地将发现服务嵌入到学习管理系统。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将课程阅读清单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添加LTI链接到课程模块里。在添加链接时,LMS将用户相关信息,如用户名、电子邮件地址、角色(教师还是学生)以及课程名称等,传递给EDS课程阅读清单工具,使得用户在不离开当前的LMS环境的情况下,使用EDS提供的相关功能。图3为EDS课程阅读清单工具面对不同类型触发用户显示的工作流。如果触发用户是教师,则出现EDS的检索框,提供基本检索的功能。在检索结果里点击一次添加按钮,MySQL数据库就写入一条包含文献信息的数据,继而显示在阅读清单里。如果触发用户是学生,直接显示阅读清单的内容。

4.3 发现工具融入到LMS的后续改进

发现工具嵌入到学习管理系统的实践既是西浦图书馆时刻关注行业领域发展动态的结果,也是学校开放互动式的教学和科研氛围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集成提出的更高要求。项目运行已经一年多,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这种需求驱动、嵌入式的整合服务要求图书馆发现服务团队能够从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出发不断优化和调整分面设置,增加对订阅资源以及OA资源的更新和维护频率,思考资源在LMS系统中的单点登录访问和移动阅读问题。另外,从用户的角度,目前的EDS课程阅读清单功能在用户体验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作为阅读清单的最终用户,点击链接后只能阅读,不能对文献内容做注释和分级标识,不能直接导入到课程作业的参考文献目录。而且,现有的版本还不能支持课程教师获取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情况。

5 结语

随着网络级发现服务的资源整合研究和拓展应用不断深入,网络级发现工具开始成为数字化图书馆的标志,是图书馆服务推广的有力手段。它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帮助图书馆将资源服务无缝地整合到用户所在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图书馆在大学教育环节中的主动参与度。西浦图书馆通过系统间开放性的API建立与合作,为用户提供阅读清单功能,探索发现工具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的途径,让用户聚焦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参考文献:

[ 1 ] 盖珂珂.学习管理系统在中国教育市场的投资风险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72-174.

[ 2 ] 特里・安德森乔恩・德龙.社交网络与学习管理系统的融合[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6(1):21-31.

[ 3 ] OCLC E-Learning Task Force. Librari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learning[EB/OL].[2016-06-15].http:///images/a/a5/Elearning.pdf.

[ 4 ] DEWALD N H. Establishing our presence in course-

ware:adding library services to the Virtual Classroom[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2003,22(1):38.

[ 5 ] MAY D. The library course page and instruction:perce-

ived helpfulness and use among students[J].Internet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2013,18(2):127-138.

[ 6 ] KARPLUS S S. Integrating academic library resources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the library blackb-

oard site[J].Education Libraries,2006,29(1):5-11.

[ 7 ] HRISTOVA M. Library widget for moodle[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s,2013(19):1-10.

[ 8 ] BREWERTON G, KNIGHT J. From local project to

open source:a brief history of the Loughborough Online Reading List System(LORLS)[J].Vine,2003,33(4):189-195.

[ 9 ] KNIGHT J, COOPER J, BREWERTON G. Redev-

eloping the Loughborough Online Reading List System[J].Ariadne:A Web & Print Magazine of Internet Issues for Librarians & Information Specialists,2012(69):10.

[10] TELSTAR. Integrating references and citations into

learning environments[EB/OL].[2016-06-15].http://open.ac.uk/blogs/telstar.

[11] CHARLTON B, WILCOX M. JISC Rapid Innovation

Project Plan[EB/OL].[2016-06-15].https://kent.ac.uk/is/projects/list8d/downloads/List8D_projectPlan.pdf.

[12] TALIS.Reading lists[EB/OL].[2016-06-15].https:///reading-lists.

[13] CROSS R. Implementing a resource list management system in an academic library[J].The Electronic Lib-

rary,2015,33(2):210-23.

[14] MORGAN R. The online reading list project using talis l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morgan[J].Program: 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7,41(3):262-75.

[15] 定权,欧志英.图书馆资源嵌入课程管理系统的实践探索: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2(9):53-57.

[16] HOEPPNER A. The ins and outs of evaluating 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s[J].Computers in Libraries,2012(32):36-40.

[17] 宋敏,吴倩倩.图书馆网络级发现服务的比较和选择[J].情报探索,2013(7):109-113.

[18] 朱玲,崔海媛,聂华.网络级发现服务的实施:实践与思考:以北大图书馆“未名学术搜索”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91-97.

[19] SOMERVILLE M M. Digital age discoverability:a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l approach[J].Serials Review,

2013,39(4):234-239.

[20] CALVERT K. Maximizing 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s:

measuring changes in use patterns owing to EBSCO discovery service[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5,

76(1):81-99.

[21] BRIGHAM T J, FARRELL A M, TRZASKO L C O, et al. 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is it right for your library?Mayo Clinic Libraries experience[J].Journal of

Hospital Librarianship,2016,16(1):25-39.

[22] NELSON D, TURNEY L. What’s in a word?rethinki-

ng facet headings in a discovery servic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2015,34(2):76-91.

[23] NIU X, ZHANG T, CHEN H. Study of user search activities with two discovery tools at an academic libr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4,30(5):422-33.

[24] LUNDRIGAN C, MANUEL K, YAN M.“Pretty Rad”:explorations in user satisfaction with a discovery layer at ryerson universit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5,76(1):43-62.

[25] SHAPIRO S D. Discovery tools as electronic billboar-

ds to market your library[J].Library Hi Tech News,2014,31(10):10-12.

[26] ITHAKA. Ithaka S+R library survey 2010:insights from U.S. academic library directors[R].U.S.:2010.

[27] ICE. [EB/OL].[2016-06-15].http://

/.

[28] 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Learning tools inter-

第6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关键词】驱动力;超联络子;超联络系;非局域性

经典电磁场理论提出,振荡电场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激发同频率的振荡磁场,振荡的磁场又会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激发同频率的振荡电场。振荡的电场与振荡的磁场互相激发,交替产生形成电磁波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经典电磁场理论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它不适用于描述电磁波的另一种形式――单链式。只有引入单向振荡这个全新的物理概念,才能描述单链式电磁波,进而完整地描述电磁波。什么是单向振荡呢?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理解物质的振荡形式。我们所知的物质的振荡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双向振荡;另一种是单向振荡。物质周而复始地从两个相反的方向通过一个中心位置的振荡叫做双向振荡。机械振荡和交变电流的振荡都属于双向振荡,机械波就是以双向振荡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某种具有特殊物理性质的物质从单一个方向呈周期性地通过一个中心位置的振荡叫做单向振荡。列如,电流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振荡,以及磁场方向不变场强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振荡等匀是单向振荡。单向振荡的电流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激发单向振荡的原磁场,单向振荡的原磁场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激发单向振荡的位移电流,单向振荡的位移电流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激发单向振荡的量子磁场,单向振荡的量子磁场又会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激发单向振荡的位移电流……单向振荡的位移电流与单向振荡的量子磁场互相激发,交替产生,形成单链式电磁波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与双向振荡的电流激发出的双链式电磁波一样,单链式电磁波也具有波的共性,可以发生干涉、衍射,折射和反射等。不同的是,处在双链式电磁波传播方向上的任意一个点产生的感应磁场都是场强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双向振荡的,而处在单链式电磁波传播方向向上的任意一个点产生的感应磁场都是场强方向不变,场强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单向振荡的,且只能对物体产生单个磁极的力学效应。利用单链式电磁波的这一物理特性,将与探测器连接在一起的导体放置在单链式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上,使导体受到一个脱离了传导电流独立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的单向振荡的感应磁场的作用,产生同频率单向的振荡的直流电,便可验证单链式电磁波的存在。单链式电磁波激发和解调技术可用来制造大推力量子发动机[1]。

把单链式电磁波在空间中激发的单向振荡的位移电流量子化,便可推导出超联络子这个概念。电磁波的形成机理就是驱动力在大量的超联络子间传递,驱动大量的超联络子的振荡。由于光速不变,经典电磁场理论得出了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这个观点,爱因斯坦也据此创立了描述空间和时间的相对论,超联络子的存在否定了经典电磁场理论中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的观点,现代物理学的基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将因此崩溃。

超联络子是电磁波的介质,超联络子具有非局域的超联络性。超联络子的这一特性是导致光速不变的真正原因。

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习惯于选择另一个物体来作参照物,并把其它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的物体分割开,甚至把空间和时间也分割开。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宏观的局域性的物理问题,但却使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没有全局观。特别是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每个量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毫无规则可言的运动,没有一个量子的位置和速度是确定不变的,我们不可能选择一个量子来作为另一个量子的参照物。而激发光的是微观世界中的量子,与光发生作用的也是微观世界中的量子。传统物理学中用来描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用在很多物理量都是不确定的量子世界中根本就是错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入超联络系[2]这个非局域性的概念才能够解开光速不变的真正原因。

什么是超联络系呢?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改变我们对电子和电荷以及电场等传统物理概念的认识。传统物理学认为,电子是一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如果电子真的是一种粒子,那它就应该占据一定的空间,拥有一定的体积。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我们把一个电子放大多少倍,它仍然只是一个无穷小的点。一些物理学家据此提出电子是一个没有体积的粒子,这个观点并不正确。电子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粒子,而是一个电场的中心,电场本质上并不是由电荷在空间中激发形成的,而是由无数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物质粒子――超联络子,在空间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形成的。传统物理学把电荷和电场分开来描述,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先有电荷还是先有电场?这个问题与生物学上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有点相似。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把一个电荷从电场中分离出来,而电场却可以不依赖电荷独立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这说明电场并不是由电荷在空间中激发形成的,而电荷也不是传统物理学描述的那样,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一个电场的中心点,与几何意义上的一个点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超联络理论中,电荷指的是一个超联络系的中心,而超联络系是由无数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超联络子按一定的规律在空间中分布形成的一个物质系统。

超联络系是分布在空间中的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特殊的物质系(下转第197页)(上接第194页)统,与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由实物构成的任何一个物质系统都不一样,超联络系不局限于某处空间,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它类似于传统物理学所描述的场,遵循叠加性。一个超联络系所占据的空间,同时可被其他超联络系占据,且互不影响。越靠近超联络系的中心,超联络子的密度就越高,在超联络系的中心区域,超联络子的密度极高,这一区域拥有极高的能量,可作为信息源和信息的中转站。从一个超联络系的中心区域发出的信息可以藕合到另一个超联络系中,并传到这个超联络系的中心区域,接着再藕合到另一个超联络系中,这有点像接力赛跑。任何一个超联络系必须依靠它自己的超联络子来从信息源或信息中转站中接收和传送信息,不能靠其它超联络系的超联系络子来接收和传送信息。这就是超联络系传播信息的独立性,也是超联络系的叠加性的体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真空中有AB两个超联络系,它们的中心相隔着一定的距离。A系可通过A系分布在B系中心点周围的超联络子接收到从B系中心区域发出的信息,并传送到A系的中心区域,却不能通过B系广泛分布在空间中的超联络子来接收和传送从B系中心区域发出的信息。超联络系之间传播信息的独立性与两列光互相穿叠后仍保持各自传播信息的独立性相似。

图1 迈克耳孙干涉实验

图2 恒星的光行差

我们都知道,激发电磁波的是电荷,接收和反射电磁波的也是电荷,光的干涉也是电磁波作用到电荷上产生的现象。我们在移动一个电荷时,实际上是在移动一个具有非局域性和超联络性的物质系统(即超联络系)的中心。在迈克尔孙和莫雷的实验中,光作用到的每一个电荷都是一个独立的超联络系的中心,这些超联络系随着地球一起移动,导致光相对于干涉仪的速度恒为C。

在地球上的每一个接收或反射太阳光的电荷都是一个独立的超联络系的中心,这些超联络系并不局限在地球上,而是从地球上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直致遍及宇宙。太阳处在地球上的每个超联络系的范围内,这些超联络系与地球是同步移动的,相对地球来说是静止的,这必然导致我们观测到的光行差角α严格地只与地球对太阳(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太阳对地球)的相对运动有关。

光线弯曲,引力场红移等各种相对论现象和量子力学中的各种量子效应都可以用超联络理论来解释。

参考文献

第7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一、受众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变迁

“受众”一词,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播学成为一门显学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核心焦点之一。在传播研究中,受众的观念经历了多种视野的变迁,曾先后被视作靶子、社会类别、消费者、商品及解码者等等。从总体倾向来说,这些视野变迁体现了从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到强调受众的主动性、从非理性受众到理性受众、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从关注受众的社会因素到关注受众的文化因素等特征。“受众”这一概念也随着传媒和时代的变迁,从传统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概念范围(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中讯息的接受者或受传方,是传播的对象,也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扩展为新媒体时代中“包括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网民或用户”的更大群体。

在国际上,受众研究主要分为:以“经验学派”为主的美国流派和以“批判学派”为主的欧洲流派。美国经验学派倡导“工具理性”,主张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材料来对受众进行研究考察;而欧洲批判学派倡导“价值理性”,坚持将批判作为评价机制的关键,希望受众的效用得到表现和强化,受众的尊严和自由通过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得到尊重

在我国,成规模成体系的受众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际传播学引入内地,中国内地的受众研究的风潮才开始渐渐兴起。而在此之前,国内电视台多通过“观众来信、来电、来访”和“不定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1982年6月至8月,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组,在北京地区开展了我国首次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成为受众调研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M.Rogers)认为,北京调查“遵循了传播研究方法及西方和第三世界学者的实验理论方法”,“中国传播研究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①北京调查尤为难得的示范效应是,在了解受众的接触媒介行为时,了解了受众的兴趣偏好、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及产生不信任因素的原因等深层次因素,从受众行为和态度两个层面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估。

此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相继开展全省受众抽样调查。1987年5月,中央电视台联合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联合27个省、市、自治区电视台,共同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②这些受众研究的突出意义在于,开始肯定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而不再仅仅视观众为传播活动的被动受体,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受众研究调查新方式和手段的引入,为我国受众研究和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建立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内地受众研究的导向发生了颠覆性地转变。随着各地卫视先后上星,电视媒介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受制于广告及市场的需求,受众研究和电视节目制作的动机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了解受众心理需求转变为了占有受众资源。1982年,全国广播影视业总收益只有8.8亿元,基本由国家财政拨款,而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达2301.87亿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46.93%。[1](P.46)电视机构的生存之道就是更为精准地获得受众行为及媒介市场规模,收视率调查行业应运而生。

我国收视率调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采用日记卡③的方式记录受众样本的收视行为。90年代,西方先进受众测量理念及方法进入我国,与电视行业市场化需求不谋而合。1997年,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成立,渐渐采用来自人员测量仪(People Meter,简称PM)的更为精确的收视率代替传统日记卡调查,收视率逐渐成为中国内地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评价指标,收视率指标开始强力渗入电视业日常运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争取话语权到掌握话语霸权的嬗变”。[2]

多年以来,以收视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结果,使许多严肃的文化节目和原创节目相继淘汰出局。经统计,央视及各地“末位淘汰”节目中70%以上为文化类节目。大量娱乐节目、低成本的日韩剧、克隆节目占据了百姓的主要收视空间。文化被“娱乐化”,“娱乐”又被“商业化”。商业化的直接后果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原创文化中的文化独创性、思辨深度、多元化等典型价值被商业化的直接功利性所取代,模式化、克隆化、单一性的文化占据电视文化的主流,更为严重的是“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高雅文化的启蒙性、先驱性”。[3](P.91)受众在收视率的洪流中成为一群“娱乐至死”的物种。

二、受众研究价值取舍的背后

英国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指出,所有受众研究的最终目标,究其根本,都可以划分成两类——“媒介产业目标”以及“从受众出发”,即“受众控制”和“受众自治”,这一说法,尖锐地指出了研究者立场对受众研究方向的决定性作用。

不同研究流派的差别,决定了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又催生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受众研究欧美两派的社会观和意识形态立场的不同,决定了其学术观点的不同分野。从“受众控制”的角度出发,定量受众研究,无疑是媒介工业最愿意为之投资的研究,而考察受众态度及行为成因的定性受众研究则成为“受众自治”的有力武器,这就产生了受众研究方法的两端——“收视率”调研和“满意度”调研。

收视率调研的导向是,收视率高即代表收视人群多,广告价值高,因而高收视的节目受到追捧,低收视的节目被打压裁撤。在收视率哲学主导价值的背后,是对利润的疯狂追逐,每一个收视点的上下浮动都通向了的金钱。广告公司的控制和压力更使测量者习以为常地将活生生的电视观众转化为标准化的商业数字信息。受众对电视媒介的态度、评价得不到重视和伸张。

奉行收视率主导的受众研究的美国做法是,商业性在媒介市场中占据着显要位置。为了争取高收视率以换取广告客户的青睐,电视台必须播出那些能够吸引尽可能多受众收看的节目,和风险较低的“同质化节目 ”,当一类节目取得成功后,在一段时期内将占据美国收视市场的主要份额。同时,为了保证节目播出获得高收视率,各商业广播公司形成了以“争取最多人收看”为宗旨的节目编排原则,“少数人的声音”在美国主流电视媒体中较少得到反映。

媒介经营的产业化变革,必然要求媒介经营者重新认识媒介的作用,以及与受众的关系。产业化,意味着媒介成为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不仅仅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者和传播方。在这样的关系转变中,消费者是否对产品认同和感到满意,成为评价、分析、预测产业经营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媒介测量的目的不是占有受众而是使受众获得更大满足。

对于如何扭转当前收视率调研主导下的电视危局,以英国电视媒介为代表的欧洲范本提供了价值参考。英国的节目评估体系与美国有着很大区别,采用以满意度指标(Appreciate Index,简称AI)为主的受众调查手段。

满意度是收视率量化指标之外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用来测量观众对收看过的频道或节目的满意程度。满意度支持者认为,“量”的多少无法代表受众评价,受众是否满意是评价节目优劣的根本标准。在满意度的评价范畴里,被重视和伸张的是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和内心需求,其本质是对受众的尊重。

英国电视的一个特点就是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节目类型,并在晚间的收视高峰播出这些节目。新闻和时事节目被保护免受市场压力,公共和私人广播组织都必须在黄金时间播出这类节目。政府要求所有流行和非流行的节目都必须在黄金时间播出,以确保“传授知识和传播新闻的目的”。更典型的是在电视节目编排中强调“原则上的多元主义”(Blumler, 1992),也就是节目编排要刻意地体现在多元社会中存在的多元兴趣,使得社会上的每一个部门都能与其他部门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保持联系。

英国的媒介研究学者更关心的是“看电视,对受众而言,意味着什么”[4](P.203)。在媒介传播中,满意度研究保证了真实的、少数的、多元的受众声音被传达,最大限度地抵制了只考虑收视人数多少,以“最低标准”(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和“最少人反对”(Least Object Programming)的节目编排原则,满意度评价体系为主的受众研究模式,促使英国媒体机构十分重视节目的品质和原创性,在节目制作中以小众的利益和收视意愿为重要参考因素。这使得英国本土电视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而不受商业利益驱动,公共电视机构专心于制作各种类型的高质量节目。当然,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BBC等老牌广播电视组织节目编排者也需要在保持节目的严肃性的同时,尽量争取收视率(Tunstall, 1993)。

不难发现,采用不同受众研究方式所主导的电视文化价值观,将最终影响电视文化和社会审美倾向。满意度评价指标的介入,保障了优质节目能进入黄金时段并获得制作投入等资源,增量进入百姓收视空间,从而扭转受众沦为播出机构和广告商抢夺的“商品”的悲惨命运。

尽管满意度有其不可取代价值优势,但满意度调查也具有难以突破的自身瓶颈。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已开始引入满意度调查,以期对节目评价做出全面判断。然而,由于指标设计、匹配设置、数据收集方式、市场化等软硬件条件的不配套,尤其是传统测量手段的落后等原因,使得“质化”满意度数据不能与“量化”收视率数据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对,无法对节目发挥真正测量评价意义。满意度调查开展至今,始终无法成为与收视率相抗衡的“通用货币”,无法建立起电视台、观众与广告商之间的市场关系纽带,这就使得满意度构建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难以发挥其调节机制,从而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业界对于“满意度无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即时”、“量化”、“同源”三个瓶颈之上:

瓶颈之一,满意度测量无法“即时”,评价时间周期较长。

传统受众满意度测量,只能采用填写日记卡、问卷、座谈会、深访等方式进行,调查仅能选取某一时间段内的某些频道、某些时段、某些节目,所得数据单一、不全面,并非受众日常真实收看环境。同时,由于满意度调查相对于收视率数据的获得而言,需要较大的人力和较长的周期(如央视满意度调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在评估节目时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延误了节目调整的时机,尤其对于许多特别节目,如“奥运会”、“世博会”、“两会”等专题节目而言,对节目制作和编排十分不利。无法即时评价,严重影响满意度的覆盖度、广度。

瓶颈之二,满意度测量无法“量化”,受主观、人为因素干预较大。

传统满意度调查中,受众需要依靠事后回忆进行评判,准确度、真实度受到较大影响。满意度调查中,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间沟通、传达中的疏漏和摩擦,也使得数据可靠性降低,同一节目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收视语境中的评价差异明显,令节目决策者左右为难。

此外,主观评价使得判断难以量化。如,2005年度,“中央电视台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上面的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两百多个栏目的满意度得分都在80分以上,第一名《新闻联播》的满意度得分为91.20分,第215名《公益行动》的满意度得分也不差,为80.24分。两百多个栏目才十来分的差距,栏目之间满意度得分的差距在小数点后面几位数。微小的差距,使满意度评价指标无法成为有效判断标准。

瓶颈之三,满意度测量与收视率测量无法“同源”。

“同源”指收视率数值与满意度数值来自同时获得的同一样本,即在获得某时段、某节目、某频道的受众接触行为时,也同时了解该受众的态度。

在收视率占据主流媒介调研市场的前提下,基于同一样本的同源数据,便于媒介机构、广告主通过与收视率相匹配的满意度数值,从双向指标判断节目的整体效果。然而,精确的收视率与概略性的满意度无法匹配。

即时、量化、同源三大瓶颈的存在,使概略性的满意度数据无法与被称为“通用货币”的收视率数据匹配,走过三十余年历程的内地满意度调查,难以走出无用的质疑。

三、满意度评价的新型尝试

为使满意度调查科学身份得到承认,解决满意度调研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20 10年9月至12月,上海戏剧学院媒介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领先的媒介测量设备在上海开展了“广播电视节目即时、量化满意度调查”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量化满意度调查”),进行了满意度评价的新型探索,针对性地集中攻关,更新观念、更新方法,以新技术创造质的提升。

调查首次采用国际领先的“随身媒介测量仪”设备,收集500位上海受众的广播电视媒介接触行为及态度,测量范围包括上海地区普通家庭受众可接收的61套开路模拟信号频道及三套广播频道④,同时包含电视及广播的量化满意度测量,在国际范围内亦为领先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调查从设计理念、执行、技术和现状突破而言,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即时、量化满意度测量手段,对当前新型受众研究及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设立具有可供参考的典型意义。

攻关之一:满意度与收视率同时测量,“即时”评价。

“随身媒介测量仪”,是一种外观类似手表的可便携移动测量装置,受测量样本将其佩戴在腕部时,无需进行任何操作便可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观众仅需简单按键,即可在日常、真实的收看环境中,对任意频道、任意节目即时进行自主评分,数据后台将自动将收视率数据与满意度数据加以融合,数据实现了两大优势:1.调查范围全天候、全频道、全覆盖,包括广播和电视同时测量,真切全面地了解观众需求和感受,克服了过去只能挑选有代表性的频道或栏目阶段性、局部化打分的局限。2.不同于安装在家庭内部的固定测量仪,随身测量仪所记录的数据包含受访者在一天当中,在室内外接触的所有媒体。

数据显示,全天候、全覆盖的移动测量数据准确性明显高于一般媒体测量数据,在整个测试期间,样本平均媒体接触时间有较大增加,每一位样本户的平均佩戴时间大约是13.4小时,每个人平均每天大约收看4.2小时的电视节目,相较于通常基于机顶盒调研数据所得的3.5小时⑤,增幅达20%。⑥

攻关之二:满意度测量标准“量化”。

由于包含满意度调查功能的随身测量仪调查,在中国尚属首次,为确保随身测量仪操作简便、易行,并兼顾中国受访样本在接受调查时的行为习惯,调查制订以六分量级为评分标准的满意度评分模块:其中一星为最低,表示“非常不满意”,六星为最高,表示“非常满意”,一分至六分,满意强度依次递增。受众通过触摸屏触摸按键,即时可实现实时评分。

六级量表设计,打破“五星制”及“百分制”的传统评分标准,使受众从以往惯常的及格、不及格的评分思维中跳出来,评价更为活跃,分值更为接近受众实际判断,评分更趋真实有效。调查显示,满意度调查均分为4.35分,约相当于百分制的72.5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整体评价为中等满意。其中选择四星、五星这一中段分值的评分占总评分的45%,成为所有分值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分级。

如,调查数据显示满意度排名第一的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夜线》栏目,得分为5.28分,而排名最后的四川卫视广告节目,得分为1分,折合成百分制相差71.3分,明显的分差变化,为节目评价带来了可供参考的数据依据。同时,观众可对每一天的《新闻夜线》(首播、重播)进行评分,评分与收视率及满意度样本构成一一对应。

此外,量化评分的前提,是精确到秒的节目播出单。为实现评分精确到秒,项目组自主研发了“电视节目评估分析软件”(已获软件著作权)及“一种用于电视节目评估的播出内容时间线的数据处理方法”(已通过专利立项),精确的节目表单实现了一天当中所有节目在同一平台打分,包括节目与广告,量化测评节目与广告品质。

攻关之三:满意度测量与收视率测量“同源”获得。

在测量技术上,随身测量仪利用声音比对技术,在记录收视率的同时,通过即时评分获得与收视率相匹配的受众满意度评价,满意度测量与收视率测量同时获得。同源数据,克服了传统方式中精确的收视率与概略性的满意度无法匹配的难题。

如,东方卫视2010年11月16日18:00播出的《东方新闻》栏目,该日该节目满意度均分为4.91分,共获评34次,其中男性满意度评分均分为4.79分,共评价19次,女性满意度评分均分为5.07分,共评价15次。收视率为7.50%,其中男性收视率为7.67%,女性收视率为7.33%。此外,根据人口分层数据,可知不同年龄、学历、职级、职位样本的对应收视率与满意度数值。

同时达到的收视率与满意度数值,即可通过数学模型放在同一平台进行比较,也可在单一维度上进行排列,提供给节目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对节目进行综合评价成为可能。

代表真实民意的受众样本如何获得?

除技术层面的即时、量化、同源三大指标外,满意度测量还与收视率一样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样本抽取和管理中做到防止样本污染?

代表受众利益的满意度既不能来自于政府机构、也不能来自电视媒体内部或受商业利益之手控制的市场主体,受众必须具有评价的最终权利。困境是,代表真实、广泛民意的受众样本如何获得?如何表达?

201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文《个别卫视“收买”样本客户?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⑦,揭露收视率造假问题,文中披露的“污染样本户”问题只是收视率造假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收视率调查领域中还存在诸如篡改数据、数据寻租、歪曲解读、数据滥用等诸多问题。

受众获得,是任何调查抽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收视率所面临的困境,也同样困扰着满意度。

为实现精确抽样、防止样本污染,精准了解500个样本真实的电视/广播接触行为及态度,“量化满意度调查”从上海市统计局获得详实、可靠人口统计数据,数据截止至2010年9月户籍人口。样本取样标准为:来自上海13个中心城区的20~69岁人口。在选定范围里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将取样范围按照性别、年龄、区域分成不同组别。通过分组,在不同组别内采取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样本人选。抽取的数量与该组别在整个人口中所占比例相对应。通过分层抽样,使样本在总人口中分布较为均匀合理。

调查还采用调查问卷、座谈会、深访等方式,设定学历、职业、职级、家庭收入、个人收入、旅游开支、电视节目喜好类型、婚育状况等25项指标,对新型受众结构变化进行 了深入分析和采样。出于对上海戏剧学院媒介调查研究中心这一非官方、非盈利性第三方学术机构身份的信任,以及调查执行中对受众隐私的保障机制和三级调研员管理制度的信任,受众在提供样本资料时给予的信息较为真实、详尽。

调查发现的诸多当下受众新型特征为满意度评价得分的数据源提供了有效研究支撑,如:30-39岁人群收看电视节目时长最短;大专及本科学历层次观众为纪实类节目的热衷收视人群;私家车主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时长首选30分钟以内等。所有这些受众信息,通过软件成为多元结构的受众变量,针对节目不同特性可任意组合,进行多元交叉关联分析,考察当前电视传播内容与受众结构、收视行为及喜好相互间的复杂面貌。

在细分受众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受众、行为性受众及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为后期的专题研究奠定了样本可得性基础,也将满意度评价的权力真正交给了受众自身。

测量期间,样本户有效打分的总数量达30095次,即每一只腕式测量仪的有效打分数量(平均)为58次,每一只随身测量仪每一天的有效打分数量(平均)为4.1次,满意度平均值4.35分。对于参与媒介满意度测量,受众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测试结束后对受众的跟踪问卷显示,83%的受众乐于再次参加类似的满意度测评活动,76%的受众表示“很有意义”、“表达了内心对电视的想法”、“对不喜欢不满意的节目终于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受众对打破一统收视率调查,获得自由表达、获知真相以及获得改变媒体、监督媒体的权利表现出高度兴趣和积极的公民意识。

新型满意度评价体系研发

1.满意度评价的双坐标评价体系

收视率(rat%)与收视份额(shr%)是收视率研究中的两大坐标,分别代表着目标观众人数占总目标人群比重的多少;以及某一规定时段内,某特定频道或节目的观众收视量,占正在看电视的观众总收视量的百分比。

满意度评价中也包含着两大重要指标,即“得分”(value)与“频次”(count),分别代表着受众对节目的满意度与关注度,得分越高,意味着受众满意度越高;评分频次越高,意味着受众关注度越高。这两大指标成为满意度评价体系中的双坐标。

调研发现,满意度评分频次和满意度得分显示出频道与栏目间的明显差异,受众评分频次越集中代表该频道/栏目越受关注,排名前十名的频道,可称之为“热频道”;相反,评分频次越低代表该频道/栏目越不受关注,排名后十名的频道可称之为“冷频道”。同样,受众评分越高的频道越优秀,得分前十名的频道可称之为“优频道”;评分越低代表该频道/栏目越差,得分后十名的频道称之为“差频道”。

(1)“热频道”折射媒介关切度

随着媒介的迅猛发展,媒介选取和媒介认知直接显现出受众对媒介的态度,媒介态度也影响着受众意志。当受众对节目或频道感到满意或不满意时,受众将做出两个选择:是否给出评分?是给高分还是给低分?

调查证明,选择四星、五星、六星这三级中高段分值的评分占总评分的70%强,而选择一星、二星、三星这三级中低段分值的总和不足30%。这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对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做出评分。对于不满意的节目,人们做出评分的欲望也大减。

评分频次冷热成为衡量电视频道及栏目生存的关键信息。在多媒体共生的时代,电视媒介的失势,不仅仅表现在频道的更换上,当受众对电视节目感到不满时,并不是选择换台,而是选择更换媒介,改投网络或其他媒介的怀抱。冷频道将加速把观众从电视机旁赶走的进程。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这一观点在此次调研中得到数据印证,数据显示评分频次具有强烈的趋同化趋势,集中在少数几个频道当中。其中,满意度评分频次排名前十名的频道,被评分频次总和为18150次,占总评分数的60%左右。满意度评分频次排名后十名的频道,被评分频次总和仅为415次,占总评分数的1.4%左右。受众乐于给出评分的频道相对较为集中,受关注频道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冷、热频道的差异将使得频道流动越发固化,热频道将获得更多的忠实受众,冷频道在竞争中渐渐失去阵地。

评分频次的集中表现出受众对频道参与欲与表达欲的强弱梯度变化,也为节目内容、频道、时段满意度数据分析带来更强的集中性和可操作性。

(2)“优频道”传达媒介美誉度

但“热频道”并非就是“优频道”,调查发现“热频道”甚至与“优频道”出现背离差异。满意度得分前十名的频道中,第一名中央电视台5套(体育频道)、第二名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第三名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等均为专业性质较强的公共服务信息类或高雅艺术类频道,传达出受众对媒介美誉度的认同,此外,新闻、音乐、纪实、少儿等专业类频道也获得较高评分。

与评分频次排名截然相反的是,“优频道”前十名排名中,上海电视台仅占3席,中央电视台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占得7席。评分频次前三名的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东方卫视未进入得分前十榜。受众对本土频道的关注度高,但满足程度远不及部级电视台高。

满意度评分使少数人及弱势群体的声音得到表现。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所获28次得分集中在《九州大戏台》和《名段欣赏》两个节目上,分别被评15次、13次,综合得分为4.88分,并获得5次6分,评分人群多为60~69岁中低学历、中低收入女性人群,这部分湮没在收视率洪流中的微小声音,其价值判断及喜好偏向在满意度测评中得到彰显。

2.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趋势

此次由上海戏剧学院媒介调查研究中心实施的调研,可看作独立学术机构开展的一次创新性调研,但相比于瑞典哥德堡大学“媒介通信研究北欧信息中心”(简称“北欧研究中心”)执行的连续近三十年《瑞典趋势》调查研究,出于经费和条件所限,上海调查仅能局限在试验范围内展开,调研周期短,覆盖面低 ,临时性强,数据难以获得全面、持续分析,后续调研难以为继。调研成果在理念、方法和路径上的成功探索无法获得有效推广,从而削弱了研究对行业的切实意义。这种调查的无奈现状,在中国学术研究中并不少见。

考察西方电视节目评估整体环境构架,可发现体系内和体系外的五个主体。体系内:①政府机构或政府组织,负责颁布媒介规制、指导意见,实施法律监管,对节目制作及播出进行宏观评价和导向规范;②商业机构,负责媒介调研的市场化规范运作,对节目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专业分析;③行业内自评组织,电视播出机构内设部门,负责对自身节目进行评价及改进。体系外:①行业外评价监督机构,通常为非政府、非盈利性第三方民间组织,多拥有平面出版物或网络出版物等发声渠道,进行节目传播内容评价、抨击媒介中的有害成分,剔除媒介信息不实成分;②独立学术机构,针对媒介现象及趋势进行理论研究和独立调查。在节目评价监督整体格局的布排中,各国媒介因发展历史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五个主体占有的分量有所不同,然而共通的是五个主体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缺一不可的特征及通过各主体共同合力,促进电视节目良性发展的目标。而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多是由体系外的两大主体推动产生。

目前,国内行业外第三方评价监督机构和独立学术机构力量的薄弱,无疑是满意度评价体系难以实现的原因,而希冀通过体系内部自身实现改善评价机制和血液更替的愿望更为渺茫。因而,加强体系外节目评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由政府主导促进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的建立,是电视节目评估整体环境良性构架的必由之路,针对不同媒介引入量化、即时的满意度指标的评估路径,是建立多元化、多层级整体网络的必要前提。

对受众的研究,不仅决定着“究竟谁是传播的中心”的理念,更极大地影响着媒介的传播效果和发展更替。立足受众,理性定位,建立频道及节目竞争力的新型标准,是摆脱现阶段国内以收视率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残酷争夺的必要手段和有益补充。

随着视听新媒体体系的逐渐形成,媒介的概念从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巨大迁移,数字化浪潮对受众研究提出内容与技术创新的双向考验。手机电视、IP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大大拓展了媒介交互时间及空间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在这个传播系统中,已经无法划分“传方”与“受方”,每个人都是传播者也是接受方,受众研究的方式也将变得更加立体和多样。

重新思索管理者、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定位,理解电视受众的行为与态度,将受众效用与传播效果相结合,在受众态度、收视行为之间建立数据化、可视化、科学化的精准分析,在占有受众与满足受众间架设起平衡的桥梁,使媒体在受众的反馈机制中良性发展,也使受众得益于媒介的正面进步,是任何受众研究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所在。

注释:

①张晗:《超越“西学东渐”——中国受众研究的本土化模式》,见传媒学术网,网址http://academic.mediachina. net/article.php?id=5451.

②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编《1987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资料汇编》。

③所谓日记卡法,是指由样本户中所有4岁及以上的家庭成员,将每天收看电视的频道、时间段随时记录在日记卡上,以获取电视观众收视信息的方法。

④三套广播频率包括:FM101.7-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动感101频率;FM105.7-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AM990-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新闻频率。

第8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一、城市新城区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

优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自然资源有无际的平原、清澈的河流以及各类地理地貌,奇珍异石构成特殊而美丽的观影现象,如同瑰宝的土地资源加之人文资源的融合,那便更显得独一无二了。稀稀落落的房屋屹立在稻田中,麦穗随风飘荡,田地了种满了人类所需的水果蔬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如城市中的新城区在此发展,相信不会像市中心那般喧闹嘈杂,施工方不顾质量要求和审美的感受,只图利益和效率,在这样的心态下建立起来的城市,虽然规模很大,科技很发达,但是人们在享用的同时,却不得不遭受到自然的灾害,如酸雨、泥石流、暴雨等出乎人意料的自然风险,由于起初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因而土地的随意破坏也就比较的随处可见了。如今,当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提出,绿色生态,生态系统的建设便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越显重要了。趁着生态化的城市发展,自然要为城市的地理优势,风景优势创造出宜人居住的生态屋,因此新城区的发展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建设绿色生态区域发展的模式

想必探索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趋势,那就必然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对于生态城市而言,新城区的建设必定是生态环境发展的趋势和标杆。它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态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形式。生态环境会使得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是改变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发展思路,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为重要和必然的趋势。生态环境发展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保护自然的发展,也不仅仅只是指天蓝水清的自然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模式,是一种优化的生态系统模式,它能够使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相统一,进一步的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因而,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区,不仅可以作为实验区更重要的是体验到此中的生态平衡的效果,与之对比较为喧闹浮华的社会,这样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鼓足干劲创造出生态小区,建设发展更加绿色的生态系统,是每一个作为城市化发展建设人的不可磨灭的发展计划。

(三)构建城市化现代新形象

城市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以飞速发展的形式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快,导致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其中,资源利用不合理,已经使我国大部分资源正在源源不断的衰竭,可开垦的土地面积正在扩大化,当商业利润暴收时,可耕作的农地正在慢慢减少,这使得土地利用率持续降低,生产达不到发展的水平。此外,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问题,废弃的污水随意排放,加工的浓烟在天空滚滚而飘等环境极度受到污染等现象。沙尘暴已经袭击了我国多个城市,不仅如此,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烟油污染等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城市化新形象已刻不容缓,现代城市化新区的建设正好是一个生态发展的契机,而已重新改造对于一个城市的定位和发展,从而引领另一个城市绿色发展的高潮。

二、新城区发展的建设与规划

(一)树立生态观念,改善生态环境

人作为自然界的唯一高级动物,是可以把生态自然占为己用的,是可以随意对自然任意处置的,然而,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我们应该要摒弃这种老观念老传统,不应把自然环境当做是我们谋取利益的工具,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环境与发展的见解。要想发展经济,那必须得让环保与发展想结合相依存,生态的发展是个一体化的构成,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需要相互发展,相互尊重,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社会发展和谐有序,经济发展迅猛自然,自然生存有机统一,这样自然环境生态化就会表现得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因而,我们必须时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二)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城市新进程

要想建设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那就必须逐步完善城市所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很多种,尤其比较重要的便是城市道路的建设。道路的建设是通向城市的必经之路,也是看一个城市发展怎么样的一个先前基础,要在道路中增设绿化带,这样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感官视觉效果,继而能提高城市道路的环境质量;其次,重点建设城市化绿色建设,绿色在生态系统中显得特别重要,它是一个评判是否是生态环境的一个标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绿色环境形象,能使居民感受到一股别有一番风味的自然气息。最后,应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标准绿色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丰富其居民的文化内涵,陶冶居民情操。

(三)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公众力

政府是指引群众如何生存发展的指向标,是建设新城区的发展规划的领头羊,他们的决定关乎城市发展的大计,设计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因而政府作为职能部门有责任让其分工合作,制定其规划,分布其实施,落实其政策,得到统一的认识和发展计划。同时,政府也应该大力宣传政府的各项基本事项,努力集宣传环保于一身,利用工作渠道和手段来进行宣传,并得到群众的热切反映,才是政府公众的影响力。

(四)建立生态城市系统整合城市全貌

我们需要着眼于世界整体,发展与建设生态环境。因而,城市的生态环境不能仅仅只限于单个城市,而是需要从一个大视角的范围出发,根据这一说法,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是,在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下,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方式,制定出属于不同地方的生态发展特色。如同东西部而言,东部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西部,但是他们的生态发展状态,却远远不如西部,很多只求工业化和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在西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环境条件较好,不惜牺牲自然资源来谋求环境发展,也是不合理的发展道路。因而,无论是东部发展还是西部发展,我们都需要一个整体的概念,一个取长补短的需求,并与国际生态发展相联系,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实现一个一体化的生态城市系统体制。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也随之迅猛发展,我们让需要着眼于世界和未来,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利用新城区的发展建设与规划为基础,建造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模式,来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在建设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应放远视野,看到未来需要走哪一条道路,选择属于自己正确的合适的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5页。

[2] 任银睦《现代化、城市化与近代城市现代化》《东方论坛》1999年第2期。

第9篇:探索与发现范文

审计线索的发现和收集过程,即在大量信息中寻找与审计对象相关的信息,并且具有一定价值,这一过程也是现代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审计对象经济行为及责任等各方面违纪或违法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应把握住审计线索的特征,并不断提高审计线索的发现方法,为审计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

1审计线索的特征

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线索进行查找和追踪并取得相关审计证据,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项目等进行审查和判断,对其中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及风险进行审核。由于企业的每一项交易、事项等都具有较为完整的线索链条,并以相应的文字对其进行记录,因此审计线索具有清晰性。审计人员常常以逆查、顺查的方式对原始凭证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经济问题的疑点,然而原始凭证若丢失,会直接导致审计工作受阻,因此,审计线索还具有易缺失性。

2审计线索的发现方法

21内控制度核查法

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企业内部的内控制度是其进行自我管理、约束、监督的有效机制。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对有效排查和预防经济行为中的弊端和错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企业未能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监督的作用也未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十分容易使得违纪违规问题产生。因此,现代审计将企业基础制度审计作为核心理念,从企业自身的内控体制审计着手,将内控制度与会计核算体制作为基本的审计路径,并由此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利用内控制度核查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制度进行审计和检查,并将控制不同职务、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凭证传递程序作为重点审查内容,能够对企业内控体制的信度、效度进行检测,从而将薄弱环节找出来。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中,各职务、人员、机构等基本情况进行审查,从其内控制度入手,可以促使企业跳出单纯对某一账目进行审查的误区,以联系的观点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从而避免重大经济问题发生,审计人员利用这一内控制度核查法也能及时发现重要的审计线索。

22分析复核法

分析复核法通过利用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及联系之间的逻辑性,并以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逻辑关系为依据,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推理、分类等,然后将存在联系的问题、现象纳入人为的逻辑分析理念中,再将非逻辑因素进行最大化排除,最终将不同现象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转化为具有实质联系的因果关系。审计人员通过利用分析复核法进行审计能够有效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济问题疑点,对疑点进行跟踪分析进而能够挖掘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并发现其重大违法违规操作的经济问题[1]。

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利用作为新的审计方法的分析性复合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异常项目及资金流动情况等,然后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分析,进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进行评价和检查,最终确定其经济行为中存在的疑点。分析复核法若得到审计人员的有效运用,能够达到很好的审计效果。

23原始证据分析法

现代审计工作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并且最终以审计证据为支撑对审计对象的行为进行查证等。尤其是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其审计主要内容为经费收支核算,这是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将问题反映出来,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审计手段。在对原始证据进行审计时应注意是否有篡改数据、伪造事实、非法票据等问题,通过对异常字迹、数据及经济来往等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需要的线索。

24突击盘点法

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舞弊行为进行审计时可以利用突击盘点法对其库存现金进行检查,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不法行为中的疏漏点。然后跟踪疏漏点继续进行审计和检查,可以顺藤摸瓜地找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不法经济行为和问题[2]。应用突击盘点法对重大违法违纪、违规及舞弊行为等问题进行审计和检查具有高效率、省时省力及节省成本等优点,通过抓住被审计单位违法行为中的疏漏点从而控制其违法行为,使得被审计单位无法自圆其说。

当前,很多实例证明利用突击盘点法能够有效抓住部分账外资金的审计线索,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库存现金能够及时发现其漏洞所在。在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时还应注意:其一,对被审计单位保险柜的放置地点、数目、出纳员是否时刻在岗等问题留心观察,全面充分地了解其具体情况。在出纳员不在岗时,可以对保险柜进行突击盘点。其二,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保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肃对待任何可能发现审计线索的问题。在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保险柜进行盘点,曾发现其大量账外现金、存款折、流水账、收款收据及支票据等。通过对这些舞弊行为中的疏漏点进行突击检查和盘点,可以直接揭发被审计单位经济行为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并为审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和证据[3]。

25调查核对法

在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其疑难点的破解与落实以及被审计对象的经济问题线索的发现可以利用调查核对法进行。尤其是在发现疑点后该如何进一步行动是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调查核对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随着现代企业规模扩大与发展,很多集团下设独立运营的下属单位,使得对这些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若单纯以集团的收支情况作为审计对象,容易忽视很多问题。因此,应对下属单位与其主管部门及集团的往来账目进行调查和核对,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