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索与创新范文

探索与创新精选(九篇)

探索与创新

第1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在新课改进程中,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的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地自我完善,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敬业执著精神熏陶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职业、对事业的神圣感与崇敬感;要以自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养成勤谨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态度;要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二、立足学情,创新教法

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多式多样的,政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确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导读式、讨论式、质疑式、游戏式、辩论式、演讲式等等。

如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合作,竞争》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活动一: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几道有关团队合作的知识竞赛题,学生分组参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组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活动结束,说一说:获胜是竞争的结果?还是合作的结果?还是……

活动二:辩论赛:合作与竞争,谁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方: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反方:竞争比合作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方辩论: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就是力量;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结果。

反方辩论:竞争是前进的动力,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师小结,竞争能使我们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合作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合作能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拓展延伸,融会贯通

教师在使用好政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自然而然地由政治教材延伸至课外阅读,能紧密结合并涉及到的各种时事政治与现实社会情境,学以致用地延伸课外知识。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所学的政治知识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的博物馆等展室,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社会秩序治理方面的建议与实践行动,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各种法律法规常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期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品德修养,达到政治教学的目标。

四、创新思维,探索研究

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呢?

首先,从事科研活动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以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于百忙之中挤时间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内涵,储备大量的教育信息。

其次,教师要有研究意识,要善于观察教育现象,关注教育发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关注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度、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善于发现政治课教学现象中的闪光点,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保持强烈地探索热情与求知欲。能于平凡琐碎的政治教学现象中提出令人深思的、具有科研价值的课题,并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找到新的切入点,理解分析教育现象的内涵及其规律,进入一种自觉科研的精神境界。

第2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无锡市教育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6.

第3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大多数艺术家从社会稳定与艺术繁荣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伐。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正确处理社会道德和艺术道德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作出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不朽作品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第4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总的看来仍属于传统教学的范畴,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有相对一致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重视个人学习,以分数为终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学习兴趣的锐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管束和分数的逼迫下被动地、痛苦地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第一突破点”。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经过集中研究、实践,探讨了学案导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学案、教案与练案三案合一的编制与应用模式。根据学校本学年的工作要点,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大力推行“211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取得了初步成效。“211”是指课堂时间分配,40分钟的课堂总体上切分为三部分,20分钟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精讲点拨,10分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10分钟课堂练习、反馈与点评,三部分独立进行或交互式进行,促使课堂结构的最优化;“三案导学”指教学方法上以集“学案、教案、练案”为一体的三案为载体,师生按“三案”互动教与学,使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在利用“三案”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设计的趣味性、内容的新颖性、引入的吸引性、过程的启发性、评价的鼓励性、方法的多样性、手段的直观性、语言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移。“三案”是指在教学之前,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它实际上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副本,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作用,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供助学作用。

以往的语文课前预习,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我们编写的“三案”尤其强调预习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前预了基础知识的准备外,往往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学生的自我准备,教师会指出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形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态势。这样的预习过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动起来。例如,比较了解鲁迅其人其事的同学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不太熟悉作家作品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取长补短,形成主动接受的意愿。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推动学生们利用教师之外的多种渠道主动获得知识,正式的课堂教学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传统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往往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现在的“211三案导学”则突出学生的“思”,变为“读、思、写、说、听”。即预习中学生先读课文,根据导学预习要求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或自主提出问题,并动笔写下。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建构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限制老师讲的时间并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教师的讲授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要更新讲的理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学后讲,让学生体验从确实如此到原来如此的心理转变;找准四个讲的时间:导学引入时、诱导点拨时、提炼升华时、效果回授时;明确三大讲的内容: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二”要讲、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要讲、学生能举一但不知如何反三的“三”要讲。例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三案”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第5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探索思考

我们教育正面临21世纪创造性事业的挑战。创新——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将知识作“溶剂”,将学生作“容器”,将教学作“漏斗”,搞“满堂灌”“题海战术”,这只能培养“学舌的鹦鹉”和“人云亦云”的人,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用创新的教学,给学生以创新的头脑,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能力。

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重在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的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下面,就化学课的创新教学谈谈我们多年的思索和做法。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要大胆扶持,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学生开始接触化学课抱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这对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无疑是有益的。人们都知道好奇心是人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燃烧条件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生煤火和汽油着火时灭火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燃烧与熄灭,必须具备的条件。经过比较、概括,学生自己发现: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正是燃烧的两个条件。进一步论证,学生明确意识到上述条件缺少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正是灭火的两种方法。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化学问题,就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能动的思考和分析而解决了。

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对其个性发展具有新颖性,都与其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值得教师肯定与鼓励。

二、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三、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五、巧妙的设计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第6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调研报告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关系“五位一体”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高教司、职成司、研究生司、国际司、发展研究中心、评估中心、学位中心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分四种形式进行:一是理论研究,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探讨,对国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二是解剖“麻雀”,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项目进行了剖析;三是座谈访谈,分赴河北、江苏两省,召开7个座谈会,听取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7所高校负责同志、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以及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代表对调研主题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实地调研,到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了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关情况。

一、我国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四年来,全国高等教育战线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1. 积极探索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江苏省从服务全省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连续进行调研,多维度、多层面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辽宁省对省内高校开设的37种本科专业522个专业布点开展了综合评价工作,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数据定量分析为主、以专家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推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目前,有5所高校根据综合评价结果主动申请停办37个专业(点)。

二是积极探索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一些高校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加大了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丰田系企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通过“学业考核+国家高级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认证”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河北农业大学坚持服务“三农”,开创出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太行山道路”,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动对接“综合观测―信息处理―预报预测―公共服务”现代气象业务链,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链,培养了一批相关复合型人才。天津大学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为牵引,制定完善“4C”培养体系(分类指导的培养模式、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协同培养的实践平台、内涵引领的保障机制),着力加强“知识迁移力和实践创新力”的培养。

2. 积极探索集聚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部部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会同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大力推动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协同建设58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会同联合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大力推动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大力推动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优秀编辑记者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教育部会同卫生计生委联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大力推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大力推动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大力推动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教育部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立农科教合作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三类农林人才培养。

二是积极探索校校协同育人机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强强合作,共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开展生命科学人才协同培养和科学研究改革试点,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取得显著成效。最近,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重大成果,共同第一作者中的本科生孙鹏程就来自该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实施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通过第一学年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第二学年教学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第三学年教学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第四学年学生回到本校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设计)的联合培养方式,实现三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三是积极探索校所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会同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和管理服务协同机制,加大协同培养人才力度,初步实现了科教结合的有效推进、合作共赢。目前参与计划的高校近350所、科研院所近120家。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方式,协同培养相关学科人才。

四是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208所高校与中石化、三一重工、上海大众等6000余家企业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累计投入人才培养经费4.2亿元,企业兼职教师1.1万人、参与开设课程4000余门,企业接受高校教师挂职学习近5000人。大连理工大学与沈阳米其林公司等20余家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相关课程,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南京工业大学与塞拉尼斯公司、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

五是积极探索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河北师范大学与县市教育局协同、与县以下基层中学协同、与城市优质中小学协同,大力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与农村中小学教师脱产研修培训相结合的校地互动,实现了师范生从教技能提升与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双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政府实施校地对接,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到学生所在地的村镇农场工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秦淮区人民政府、深圳金蝶软件公司共建学校科技园,吸引91家与学校专业契合度高的科技型企业入驻,每年为该校学生提供不少于300个的实习岗位。

六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共同创建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经验,与包括1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中法著名企业集团进行实质性合作,协同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国际视野、领军素质的国际化通用工程师。

3.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适应“一制三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学术大师参与,加强国际化培养,因材施教,探索形成了适应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一制三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二是积极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南京大学探索实施与“三三制”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校把本科四年的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即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在多元培养阶段,根据学生需要分为三个方向: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学校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百分之百课程开放,百分之百专业开放,学生百分之百自由选择课程、专业和发展方向),给予本科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与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最终实现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实行自由的转专业政策,即新生入学一学期后,每半年有一次重选专业的机会,不限成绩,无论是否挂科,转出的学院不得限制转出,接收的学院在预定名额内无特殊理由不得拒收。河北师范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行按大类招生按方向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与意愿得到进一步尊重,学生在选择专业、修读课程、规划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是积极探索以学院、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的试点学院,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积极探索与“三改革一完善”(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苏州大学积极探索与书院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选拔制度、书院学院共同育人制度、全程全员导学制度、学生科研“3I”培育制度、学生发展国际交流制度、学生事务科学管理制度等六大制度,彰显了书院教育重思想、重品德、重人文、重情智的特色。

4.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一是积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研究制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实施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推动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推动高校根据实际,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重庆医科大学坚持研究生招生与住院医师招录结合、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全面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是积极探索以社会化评价为主、多元评价为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33家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成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在工程领域积极推进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有关社会化机构开始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进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进行审核评估。全国高校普遍加强自我评估,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同济大学启动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通过对校友、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校内研究生导师和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导师、在校生进行调查,对教育质量实施公众监督。宁波诺丁汉大学整体引进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接受英国QAA质量评定机构的外部审查。各门课程试卷按照校内二次评阅、校外同行抽检评估程序,在教师评判后寄往英国,经英方大学检查后,再交往第三方抽查,最后再行公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地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内涵、实践要求、实现路径认识上有偏差,大多还停留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把重点仅仅放在推动协同育人上,对机制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思考不深入、措施不到位。

第二,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招生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创业状况深度对接、良性互动,比较普遍存在着培养与需求、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得不够紧密的问题。

第三,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氛围环境、政策保障和评价制度有待加强。如,从高校内部看,教学管理制度亟待改革,实施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还有很多政策性瓶颈。又如,从高校外部看,集聚社会资源协同培养人才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影响了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如,第三方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监督不到位,高校自言自语的多,高校生均经费没有根据专业建设绩效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进行差异化拨付,好坏一个样。

三、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从宏观上讲,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微观上讲,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设置与优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二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三是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体现着集聚人才培养优质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四是教师队伍和教学评价,体现着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和社会认同度。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在认识上求共识,在机制上做文章,在创新上下工夫,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当前,要从以下“五个着力”准确把握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要求与实现路径。

1. 着力推动建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重点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自主设置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的相关学科专业。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2. 着力推动建立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相关实践新经验、人的全面发展新需要的教学内容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以国标、行标颁布实施为契机,推动高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育人。二是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组织编写和统一使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是推动高校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四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学生进行更多讨论和课堂参与。五是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六是宣传推广部级教学成果奖。

3.着力推动建立集聚社会资源,有效实施部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二是深入实施“2011计划”,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推动协同创新。三是推动出台法规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人才协同培养,特别是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筹备召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视频会,交流近年来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

4.着力推动建立有力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推动建立高校联盟或区域教学共同体,推广有关高校“第二校园经历”的经验做法。二是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转换制度,推广有关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经验做法。三是建立更加灵活管用的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四是开展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创业试点,按创业绩效奖励学分。

5.着力推动建立以社会化评价为主、多样化评价为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长效机制

第7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培养具有创新的人才,必须立足于改革,改变过去以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创新,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适应素质教育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与创新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创造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在创新教育中,教育者的一切教育行为必须科学:

求真,远离功利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要把学生视做自己的子女,对他们怀有真心,动真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没有真心,没有动真感情的教育行为是假教育。那种口口声声为学生好,实际却把学生当做自己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以赢得高分和高升学率来换取自己功名利益的教师是伪师。

求实,遵循客观规律。在创新教育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遵循学生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知识、能力增长的规律,遵循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等等。一句话,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不可违背规律而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需要教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发现它,并将它贯穿与自己的教育行为中。

求活,激发主体个性。活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的总要求,或者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把总钥匙。因为只有活,学生主体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激发。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对那些能别出心裁解答作业题,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给以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使其创新的主体性得以激发。

二、灵活新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表现

教育方法在教育行为中起着支柱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只有灵活新颖的教育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做固定的容器,教师生硬地灌输知识。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和交往本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高度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克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不给学习留有积极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的被动的学习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和表现。

知识是在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在学习中除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外,还想充分表现自己,人性中最深刻的秉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课堂是群体活动的场所,因此,课堂上学生经过自己的尝试练习和操作,已初步认识了新知识,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需要参与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的时候,要适度表扬,它既是对学生个人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全体学生的正面诱导。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有着积极作用。

三、减轻负担,创造情趣,使学生乐学

课业负担过重,直接损害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窒息了他们天真烂漫和自由天性的发展。创造教育必须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烦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学生对学习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和乐趣,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作用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催化剂。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爱、一些成功,要把对教育事业的爱融入到课堂,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略有差异的指导,能给每个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教学创设情趣,首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体验探知全过程;其二,要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在传授知识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需要的是不仅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生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此,要创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应做到: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就应取消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凡是能让学生动口说出道理的,就应该取消教师概括学生听的形式;凡是学生能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教师包办代替。

五、鼓励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只注意学生的今天,而忽略学生发展的明天。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体现。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素质;创新教育;教学创新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shi de-jia he j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mode requir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lity. especially the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reative education and college teaching abroad. explorative study is made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universit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lity; creative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1983年美国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引人震惊的报告《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国家在危险中)》,再一次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985年美国制定了著名的“2061“计划(2061年是哈雷彗星下一次回归地球附近的年份),旨在用一代人的时间根本改变美国的教育体制,造就新一代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国民。

2006年3月29日scidev有一个引起国际关注的报道:“科学素养:中国优先考虑的新战略”。该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于各阶段各阶层科技素质教育模式的研讨进入了高峰期,并逐步达成共识。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要求注重对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科技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学习研究科学的理想兴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提升创造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 问题提出

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召开新闻会,对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是: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任停滞不前。中国中学以下的科学素养与美国仅相差一个百分点,但到中学就相差11个百分点,到大学竟相差36个百分点,比美国大学生一半还少[1]。

反思我们的教育。一方面,教育的方式和升学的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科学”缺失了兴趣。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目标和结果高于一切,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钱学森之问”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触摸的痛!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2 国外创新教育与大学教学

科技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在国外重视较早,起步较快。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期较早,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知识创新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使西方的教育家、经济学家较早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

20 世纪初,创造性教育在美国得到重视。1916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研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学说,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 等思想为促进美国创新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26年,哲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oseph wallas)提出沃拉斯模式,即创造过程包括: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四个阶段;1938年,美国纽约bbdd广告公司副经理奥斯本(alex f.osborn)发明了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并在1941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创造思维的专著《思考的方法》;1945年,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创史人魏特海墨(m. wertheimer)出版了《创造性思维》,提出创造是一个连续的思维过程;1973年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2]。美国教育专家e.p.托兰斯把这些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推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2004年美国国

工程院院士大卫·凯立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创办的设计学院,有力推进了美国的创新教育。这个设计学院是整合了工程、医学、商科、人类学、教育学的跨学科学院,它强调创新的核心在于“设计思想”的理念,通过跨学科的碰撞,让学生们获得学术、科研和商业上的新突破。

这些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应用于美国大学教育,在教学中具体体现有如下几个亮点:

(1)教育理念。美国大学教育理念是:培养的人是有教养,有知识,具备学术能力,包括操作技能和价值判断技能,且善于思考的健全的人。

每个大学又各具特色,比如:哈佛大学强调:具有出色的学术才能,非凡的个性魅力,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体育特长。斯坦福大学注重:敢于开拓进取。麻省理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掌握和应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及解决多方面问题的才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注重:对原理的探讨,尤其对思想过程的探讨,这远远重于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2)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亮点。不同的高校特色新生研讨课存在差异,整体来说,新生研讨课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美国高校主要流行五种类型的研讨课:扩展型新生教育研讨课、基础学习技能研讨课、单一主题研讨课、多主题研讨课和专业研讨课。其中扩展型新生教育课程和基础学习技能研讨课属于适应性新生研讨课,单一主题研讨课、多主题研讨课和专业研讨课属于学术性新生研讨课[3]。

美国大学四年研讨课的安排一般是:一、二年级学生须完成三门新生研讨课(fs课程)。两个适应性研讨课:进行扩展性新生教育和基础学术技能研讨。一个学术型研讨课:针对某个专业的一个问题进行研讨,它被看着是架向大三专业研讨课和大四的毕业项目的桥梁。

(3)实习项目。美国政府、企业和公司给学生提供众多的实习项目。美国大学一般都有很多带薪实习项目——co-op项目(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学生大二时就可申请参加,常利用暑假时间。美国的co-op课程,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从做中学”。co-op项目中,学生到企业工作是一门重要课程,可以取得学分。

(4)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比较盛行的是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问题为基础,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

3 创新教育与教学创新探索性研究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尤其注重吸收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如211工程、985工程、质量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一些重点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知名大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把通识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实行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强调各学科的融合,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构建了多种形式的“研究型教学课程”和多种层次的“讨论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我国现在正在积极构建创新系统,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确保创新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大学阶段是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的成形期[4]。普通高等教育要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培养高科技素质的创新人才。

(1)探索教学新方式

由于中学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目标就是为了高考,目标和结果高于一切,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意义。中小学是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阶段,适合因势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科技的兴趣。应试教育可能遏制了学生探索欲望。其表现是:对科技学习缺失了兴趣,一遇到困难,自律能力不强的孩子极易出现厌学的情绪。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探索教学新方式,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强大动力。

(2)探索教学新策略

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经过了艰苦的高中学习才走进大学校门的。高中时候业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没有留在高中时代,而是悄无声息地带到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中。但是实际上,有很多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在大学是不适

宜的,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学生的先有学习经验是大学教师首先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帮助和激发他们学会采用深层的学习方法[4]。

(3)进行教学创新

借鉴美国大学“新生研讨课”的理念和形式,汲取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构建“研究型教学课程”和多种层次的“讨论课程”的成功经验,进行教学创新。引入pbl-教学法,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及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同时以科学的认知过程为主线,将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激烈争议观点渗透到传统教学内容中去,以开阔眼界,引发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观察、大胆假设和理性思维。激发学生课后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科学不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是一个提出、检验和精炼一些想法的过程。知识来自经验并且必须经受观测和理性思维的检验这一观念是科学的最基本的价值。

(4)重组课程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更新。同时注意紧密围绕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前沿性的有发展前途的内容,注重和生活、社会的联系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让学生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5)探讨综合实践教学法

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载体。现在,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项目日益繁多,均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班级导师要有效引导和指导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产学研”项目中,尤其是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系列化以及产业化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从技术开发到市场开拓、从产品外观设计到广告设计、从市场调研究到营销策划、从企业管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尝试让学生参与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研究过程。在集体智慧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研究课题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应用充实各门课程内容,打破课程界限,跨学科、跨专业,使学生感受各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

【参考文献】

[1]雍黎.我国大学生科学素养不及美国的一半[n].重庆晨报,2011-10-19.

[2]http://boraid.com/article/html/166/166147.asp.李豪杰,问晓勇.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j/ol].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1-4-20.

[3]林东华.美国新生讨论课全国点差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4]王萍萍.大学教师需要教学新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11-13.

第9篇:探索与创新范文

文章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提出电信企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接着,论述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创新之路,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创新工作可以从四方面展开: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确立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要制度化,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要正规化,员工的思想教育要经常化。二是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创建文明单位必须完善三个机制,抓好三个提高,加强三项建设。三是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框架,企业可以按照“12345”的思路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四是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为纽带,营造思想政治工作新氛围,政研会要从十个方面加强自身建化,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努力走创新之路,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和同志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视,在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接着在9月29日印发了17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送来春风,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确实也是明显的。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进一步认清新世纪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和严峻挑战。

一、新形势要求电信企业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从国际形势看,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敌我之心不变,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利用人权、民主、宗教和领土等问题,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阴谋,其要害就是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动摇人们对共产党的信任,动摇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思想认识和足够的精神准备。如果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在根本信仰上产生动摇,在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上出现偏差,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迷失方向,就会成为“西化”、“分化”的俘虏。

从国内情况看,跨入新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步伐的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将逐渐暴露出来,许多情况将反映在电信企业。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潜伏着不稳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后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必然会在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表现出来。一些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就会冒出来,有的甚至公开与共产党对抗。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也会显得异常激烈,各种思潮、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形形式式的西方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生活方式,会以各种方式顽强地在社会表现,渗透到电信企业,与共产党争夺群众。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都说明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抓紧,不能放松。祖国要强盛,民族要振兴,电信企业要快速发展,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富民兴国的宏伟大业,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不行,没有深厚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不行,没有顽强的斗志和一致的步调不行。而这些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电信企业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新形势要求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创新之路。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走出“象牙塔”。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确立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还指出,实行企业领导体制改革,改变党委领导下厂长、经理负责制,其目的是为了使党委摆托日常事务,集中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监督工作,从而更好地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些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从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看,主流是好的,大多数企业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但也有一些企业显得工作薄弱、力度软弱,许多干部员工思想认识上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没有人回答和解决,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电信企业党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实现政治核心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越是深化改革,越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越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电信企业正遵循党中来的统一部署,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泛滥,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使他们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也影响到电信企业,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统治阶级不能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他的政治统治就不能巩固。所以在我国,如果不能确定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危及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当然,这个任务不是单靠电信企业党组织就能解决的。但是,作为电信企业党委,无疑应把它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正确的“三观”教育,不仅青年职工需要,领导干部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开始。目前有些电信企业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方面发生了动摇,这是为人民服务观念淡薄,脱离群众,工作不负责任,追逐个人名利以至腐败堕落的主要思想根源。因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电信企业党组织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党委中心组学习要制度化

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可以促进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要使中心组学习收到实效,必须建立“四项制度”,做到“四个结合”。四项制度:一是集中学习制度,领导干部以自学为主,但集中学习必有可少,以克服忙而弃学的状况。二是调查研究制度,学习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调研,在实践中运用正确的理论。三是宣讲制度,中心组学习是为了使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学深一些,更重要的是向广大干部员工宣讲,起到教育作用。四是学结制度,年末,应当对全年中心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每年每个领导干部应撰写一至二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或调查报告,以制定下一年度中心组学习计划。四个结合:一是与深入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相结合,全面推进电信企业现代化建设;二是与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三是与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提高决策能力相结合;四是与研究、解决本企业深化改革、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相结合。中心组的学习,应采取多种形式,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集中读书、中心组学习扩大会、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观看电视片等,增强学习效果。

2、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必须正规化。

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应当把“学习马列主义要精,要管用”作为座右铭,把提高理论水平作为基本任务,要做到一个围绕、四个联系、六个结合:紧紧围绕通信生产经营这个中心;联系思想实际,联系自己工作实际,联系本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实际,联系历史发展实际;与市场调查相结合,与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相结合,与学习先进经验相结合,与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与党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3、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常化。

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应抓好“五落实”:一是计划落实。每年确定教育主题,制订实施计划,认真进行落实。二是阵地落实。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职工政治学校和企业党校,或者培训中心。三是师资落实。员工教育必须有专人负责,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四是教材落实。根指教育内容准备学习材料,也可以自编教材。五是经费落实。企业应切出一块宣传教育经费,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条件。

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突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义利观;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帮助员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意识、旧习惯,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树立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要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通信生产经营实际,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形势任务教育、法治和德治教育,提高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奉献精神,树立信心,积极投身改革;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职工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企业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吸收一些优秀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高新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含金量,提高工作效率;要坚持疏导,针对员工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注重在解决员工思想问题的同时,为员工排忧解难,加大情感投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忌泛泛而谈,空洞说教。

(二)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为载体,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

198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16年来,省级文明单位已达到1032个,还有15个单位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笔者调查了省电信公司,全省电信企业已有93%被县以上党委、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其中省级文明单位33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家。今年,全省电信系统奋发努力,积极争创省级文明行业,使思想政治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企业党政领导必须对创建工作目标明确,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干部员工积极投入,把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轨道,作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显著标志,树立勇攀高峰的雄心状志。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应按照“三三制”思路开展工作:

(1)完善“三个机制”。一是领导机制。企业应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设立办公室,各负其责。目的是加强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二是考核机制。各企业实施评选文明科室、文明支局、文明班组、文明员工“细胞工程”,定期考核,一年一评,不搞终身制;机关也应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目的是发动全员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激励机制。上级部门对命名为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的应进行表彰奖励;各企业对“细胞工程”中评为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也实施奖励,以鼓励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2)抓好“三个提高”。一是提高领导干部创建意识。把创建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只有认识到位,创建工作才能逐年深入开展,成为干部员工的自觉行动。二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在创建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中,开展经常性的创建意识教育,在创建工作的实践中培育“四有”员工队伍。三是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把改善服务作为创建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志,作为突破口抓紧抓好,努力树立电信企业新形象。

(3)加强“三项建设”。一是业务建设。各单位在加强干部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加强技术业务培训,可以自培,也可以送培。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干部员工最好每三年轮训一次,不断提高两个素质。二是制度建设。各电信企业在制定建设和发展计划的同时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使两个文明建设互相配套,在制度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三是环境建设。各电信企业应拨出专款,搞好利益共同体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和服务环境。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框架。

党中央多次明确提出,一定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管理中所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形态的总和,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在企业的表现。它包容八项主要内容:无产阶级世界观,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风貌和企业心理环境,现代科学技术观点。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自觉地培育优良企业文化,克服不良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只有优劣之分,没有有无之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确立优良的企业文化。

这些年来,各电信企业都根据自身特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走出了路子,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通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要使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可以按照“12345”的思路展开。

“1”:制定一个《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只有制定好《规划》,才能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制定好《规划》也能确定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成为“领导者文化”。

“2”: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实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二是坚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如指导原则、标准原则、特色原则等。

“3”:搞好企业文化三项重点建设:一是确立经营之道。这是指企业对经营的筹划和管理及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办法和途径,特别是电信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战略。这是电信企业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二是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通过倡导所形成的为广大员工自觉认同和遵循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的群体意识,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才能成为企业灵魂。三是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总体评价,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服务中树立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经营之道和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

“4”:党、政、工、团四个渠道齐抓共管。企业文化是领导者文化。电信企业党政工团领导都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工作日程上,按照自身特点和分工开展工作,相互协调,共同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朝气蓬勃的景象。

“5”:抓好五个环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消化、吸收,经过不断创新所形成的企业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企业要建设自觉培育的、优良的、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抓住五个环节:一是企业价值观。这是以企业为主体,为企业绝大多数成员所共识的对事物的总看法和总的评价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二是企业目标。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三是企业民主。评价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优秀,重要的一条是看这个企业的民主建设认同程度和实际效果。四是企业道德。这是指员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调节内外关系的特定职业行为和规范,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种无形力量。五是企业心理环境。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环境,指的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成功与挫折而产生的群体情感体验,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为纽带,营造思想政治工作新氛围。

1981年1月起,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业乃至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都相继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我省电信政研会(原邮电政研会)自1985年5成立之日起,就在上级政研会的领导和关怀下茁壮成长,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思想战线上,显示了勃勃生机,被全国、部、省政研会评为优秀政研会。十六年来,我省电信各级政研会努力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规律,为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我国出现政治动乱、政工机构撤、并、转的年代里,政研会仍然旗帜鲜明地开展工作,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

同志在会见中国政研会领导同志时说:“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头脑,要在干部和职工广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每个职工之中,我们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重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树立社会主义企业的良好形象”。政研会在企业的功能就是遵照同志指示精神,为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四有”职工队伍当好参谋。

的领导曾经指出,政研会要一直存在下去,政研会的存在,政研会的工作,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政研会是党和政府组织千千万万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方针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