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精选(九篇)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第1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团体动力学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29

Abstrac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overall situation is goo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mea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under the use of group technology,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training students' initiative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Keywords group dynamics;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课题组成员于2015年在辽宁省高校中开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18%的学生认为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对于“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12.12%的学生认为“不现实”,11.27%的人认为“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是否有必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7.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等)是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作用,34.13%的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38.52%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对于大学生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十四个字这六方面内容中,很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6.36%、39.09%、43.52%、29.88%、41.03%、45.45%。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不能内化到自身价值体系中;教育途径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专题v座等形式进行,实践性不强;教育手段生硬,单向的机械灌输与大学生这一思维活跃的群体不相适宜。

本文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引入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探索

2.1 团体动力学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一概念,并探索团体中各类要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团体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在历史的视域下审视“团体动力学”,存在三种解读:第一,探索如何组织团体、管理团体,应具备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归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第二,探索团体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如观察、反馈、角色扮演等等,归属于管理技术领域;第三,探索团体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团体成员间以及团体与个体的关系等,归属于心理学领域。第三种解读是本文中的“团体动力学”理念的范畴。①

2.2 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1)团体内聚力。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内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团体内聚力直接影响着团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以及团体的自身发展。②较强的团体内聚力,能够提升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个成员为团体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2)团体领导。团体领导者的素质、领导作风等对团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勒温的团体气氛实验表明,民主领导方式的民主型团体中,团体成员之间关系友好,面对“挫折”时能够团结一致,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这都有利于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而专制领导方式的专制型团体中,团体成员的攻击性言行明显,面对“挫折”时彼此推卸责任,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感,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低。③

(3)团体目标。团体目标是团体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目标具有指引的作用,如果团体制定一个所有成员都认可的目标,这将会激发团体成员的动力,调动团体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为团体的发展而一致努力。此外,团体目标一旦被认可后,会在团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求同”的压力,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种促进和整合的作用。

3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以沈阳工业大学核心价值观团体心理辅导为例

3.1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执行

(1)对象:采取自愿原则,通过招募和面谈确定30名团体成员。

(2)方案的设计:开展核心价值观、爱国观、道德观、荣辱观、科学观五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每个单元按照暖身活动、主体活动、自身思考、团体分享与总结的程序进行。团体辅导每周开展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

(3)方案的执行:团体辅导通过活动的导入、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来进行。导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成员充分参与到团体中,营造信任的团体气氛,明确团体的目标;实施阶段鼓励成员积极投入团体,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探索自我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总结阶段对团体的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帮助成员总结经验,将在团体中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改善心理和行为方式。

3.2 团体动力技术的使用

(1)运用共情技术营造团体良好的氛围,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共情指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的内心世界,并能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体验的理解。共情能够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团体领导者运用共情技术去理解他人,团体成员会有所体会和觉察,并试着运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就会促使团体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自由的氛围。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团体中,成员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团结与力量,放下包袱,更好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进行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观探索,增进自我成长,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

(2)以示范技术树立行为榜样,建构团体一致性。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形成的。在团体辅导中,团体领导者可以选择大学生团体中典型的榜样案例,也可以鼓励团体成员分享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榜样案例和团体成员的成功经验都会成为团体成员进行观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性格,构建团体的一致性。

(3)运用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思考与分享,提高团体效能。引导技术为了让团体成员进一步明确团体辅导的目标,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和心理感受,促进成员的自我探索和问题解决。通过引导技术可以将讨论的话题引向团体辅导的主题,避免偏离主题。④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引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紧张、排外的心理,有益于他们积极投入活动,提高团体效能。

3.3 团体动力学的应用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团体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1%的学生感觉“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87.77%的学生认为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此外,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和责任感。一些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时表示:“团体活动促进了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帮助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如果有机会,还想参加类似的团体辅导活动”。

4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影响与思考

4.1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导性教授和主动性接受相结合的过程,受教育者在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基础上,通过选择、整合、内化等心理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实践。⑤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教师采用直接劝导的方式,机械地进行价值观灌输,学生对其缺乏心理认同感,更无法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而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团体分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价值观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建构了对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和心理体验,增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

4.2 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团体辅导注重交流与分享,避免了传统价值观教育中的简单说教。团体成员在轻松、和谐、信任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过程、观察他人的行为、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等方式,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团体活动促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层面都得到完善和提升,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促进价值观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团体成员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价值观体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通过团体分享,团体成员能够了解他人的态度与观点,这为团体带来了多元的信息环境。⑥多种视角的价值观融合,使团体成员拓宽了视野,发现自身差距与不足,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用研究”(L15CSZ004)

注释

① 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1-105.

② 张立新,李茂林.群体动力学视域下虚拟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43.

③ 周圆.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④ 曾四龙.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4):85-86.

第2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胃溃疡;疗效探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44-02

胃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而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递增。患病期间,患者通常会出现反酸、烧心和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质量[1]。因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尽早使患者脱离病痛折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胃溃疡患者150例,通过对照治疗的方法,评价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50例胃溃疡患者,男性79例,女性7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35.6±1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胃溃疡临床诊断标准,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病症,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75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进行临床治疗,治疗前2周,予以20mg奥美拉唑,0.5mg克拉霉素,1.0mg阿莫西林,每日2次,之后单纯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前2周予以20mg埃索美拉唑、0.5mg克拉霉素和1.0mg阿莫西林,每日2次,之后单纯予以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6周[2]。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营养治疗、烟酒戒断治疗、基础护理等,以此确保临床治疗的疗效可以稳步提高。观察评价方法:治疗结束后,根据以下疗效评价标准判定患者临床疗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部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恢复部分胃部功能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或加重,胃部功能无变化为无效,其中临床有效率包括显效与有效。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 果

采取对照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且所有患者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3%,显著优于对照组83.3%,P

3 讨 论

胃溃疡作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高和反复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随着人们居住环境与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胃溃疡的发病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3]。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才能为确保患者康复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对照治疗,以此评价埃索美拉唑的应用价值,而根据探究结果显示,采取埃索美拉唑的观察组,其临床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采取奥美拉唑的对照组,笔者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笔者认为,胃溃疡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患者胃粘膜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出现不平衡性改变,如胃酸增多、受到幽门螺杆菌或胃蛋白酶侵害等,都会造成胃粘膜出现炎症,并逐步形成溃疡。因此临床治疗就应该以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和消除幽门螺杆菌为主。在本组探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的奥美拉唑就属于治疗胃溃疡的主要药物,其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有效率较低的局限性,而观察组使用的埃索美拉唑则属于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它属于奥美拉唑的异构体,因此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与血浓度,血浆消除率较低,而且它在患者体内的半衰期可延长2h以上,在患者体内进行胃酸抑制的时间可以高达4h以上,进而能够快速缓解胃溃疡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根据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达97.3%,显著优于对照组83.3%,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4 结 论

埃索美拉唑对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奥美拉唑,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峰,徐敏,胡秀敏.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在治疗胃溃疡方面的疗效比较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11):164-165.

第3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被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意义重大。而在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多元化价值观带来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医疗卫生行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如何引导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受到来自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青年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冲击和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医学生中生根落地,关键就在于遵循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原理,坚持知行相互促进,在增强认知、促成认同、助推践行上探索,从而落实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策略,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基于知行合一的要求,探讨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策略。

1.多种形式拓展和普及主题教育活动策略,以形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知

在医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好认知问题,搭建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架构。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架构搭建得越牢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取舍能力就越强,坚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想根基也就夯得越实。全面、正确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增强全面正确的认知,应立足当前医学教育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途径,结合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加强多种形式的拓展和普及主题教育活动,以形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践探索主要做法:

1.1学生管理部门结合医学生成长成才特点,以倡导医院宽厚仁爱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目的,通过传统教育阵地和新媒体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各类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1.1.1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到医学生职业精神建设中,做到人人皆知,入脑入心,组织开展了“倡导宽厚仁爱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会,邀请老党员老职工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学习。1.1.2依托新媒体搭建了“宽仁师生”微信公众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借助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引领医学生人文素养新风尚,助力青年医学生仁心仁术多成长。

1.2强化教育效果,借助一些重大节日契机,促使医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各项理论和形势政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如学生管理部门在六月底以庆祝“七一”党的生日为契机,积极参加“学习十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

1.3树立和学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始终是我们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典型的示范引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努力形成崇尚先进、追求崇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浓厚氛围,是凝聚起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的需要,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风尚的需要。我们采取对学生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发掘和宣传的做法,通过身边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学子年度人物等朋辈先进来影响和教育其它学生。

2.引入融合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合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当中,提升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在认知的基础上还要着力促进认同,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毋庸讳言,当代中国医学生中也存在着学习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心理问题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攻坚期,利益机制深刻调整,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催化下,价值观冲击极其严峻,医患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不等于认同,只有切实拓展延伸融合,不断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才能使他们在多样中立主导,在多元中求共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融入职业精神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我。

实践探索主要做法:2.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合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当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经由受教育的过程而融合在医学生的思想里、情感里,成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行为标准和取向,使医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全面、正确的认知的基础上,真正地对其进行融合和接纳,也就是达到内在的认同。学生管理部门在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用结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开展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医事法律知识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毕业生教育等活动,发动学生立足自身岗位谈体会、谈认识,谈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岗位职责、价值实现、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达成共识,认识到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作为公民个人应该具备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进一步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2.1.1如我们举办了以“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为主题的讲座,旨在给同学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更好地爱岗敬业,弘扬高尚医德、提升服务水平、和谐医患关系、做好本职工作。2.1.2为了弘扬和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举行了“宽仁大爱、奋斗青春”主题教育活动,为同学们进行院史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旨在增进同学们的院系归属感,鼓舞学生提升专业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指引青春、用真才实学回报社会,这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2.1.3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将法制教育工作形成常态化,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我们进行《侵权责任法》之医疗纠纷法制专题培训会,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医疗文书表达能力、提高法律意识,努力成为既懂医又懂法、既宽厚仁爱又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探索践行深化教育的策略,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转化为行为自觉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真正将全面认知、内在认同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目的、收到实效。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生健康成长,最终要落脚到实践上来。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实践探索主要做法: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实践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丰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引导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理解,从而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升华提高。3.1组织党员和学生参观三峡博物馆、红岩村等方式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悼念革命烈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2积极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志愿者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主题活动形式,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更多同学通过实践帮助我们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获得更舒心的服务,提高医院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通过“三基三严”培训,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本职工作服务水平。3.3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学生利用假期,根据各自条件,有目的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以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策略,通过知行合一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使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J].理论学刊.2012(5).

[2]晏昱.周俊武.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路径[求索].2014.5

[3]黄毅.黄倩Z.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四大途径[N].光明日报.2012.7.21

第4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效教学;策略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能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行实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实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实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教学交往的实效性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五、提高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六、提高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1. 重视数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从“价值”角度审视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某一件“东西”对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就会对这件“东西”孜孜不倦地追求。对情感而言就是需求。要使学生感到数学对自己是需求的,就必须使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

数学价值观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纲领性的文件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标的基本观念。过去的数学教学没有对学生数学价值观的培养,致使学生看不到身边的数学,体会不到数学思想方法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作用。认为数学只为升学学习服务。这种心理状态可以想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加上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思维量大、计算量大更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数学价值观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在新课程教材中,处处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在解决身边事物过程中,在学科联系的过程等体会数学的价值。新教材为教师培养数学价值观提供了平台,学生能否体会到很大程度靠老师的引导。事实上,数学价值观的培养并不需要老师刻意地说出来,它渗透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有心”、“无心”起着关键作用,有心人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加一个活动,加上其一个过程或加上几句话就引导学生往数学价值方面去体会。

例: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这是新课程的第一节课,很多教师对教材处理是:①利用多媒体展现世界上著名的、宏伟的建筑物。②利用多媒体演示把建筑物分拆下来。③由学生辨认各部分的几何形状。④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相似各几何形状的事物。我在此基础上增加:⑤把拆下各部分搭配上去恢复原来雄伟的建筑物原状,配以几句解说词。增加一个过程说几句话,就使数学价值淋漓尽致地突现出来。

2. 主动探索,人人都是“发现者”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为学生的这种欲望提供平台,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人人都成为一个“发现者”。可想而知,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会越来越深厚,从不愿学——愿学——喜欢——乐学。

探索主要利用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再通过逻辑证明来“发现数学定理”,探索过程主要是得出猜想的过程。探索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让学生经历“山重水复”时的彷徨,又经历“柳暗花明”的喜悦,这一过程更是体现一种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心”的历程,只有经历过“心境”磨练过程得到的东西,才会感到其宝贵(价值),才能享受最大的喜悦,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良好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建立良好的学风

第6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71-01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能力”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虽然仅仅停留在最低层次上,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因此,在新课程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要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一、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利用多样教学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应设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利用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置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深化学习兴趣。

案例1:我在“密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10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铝块和铁块问学生,能否有把握判定他们属于几种物质?如何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中来分辨物质?让学生讨论,设计出研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数据,引导学生猜想、并分析数据。最后通过计算发现,同种物质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是一个正比,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个特性,物理学上称作“密度”。这样创设情景悬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正猜想,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从而发现物理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案例2: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曾企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获得电流,他用一个线圈与一检流计连成一闭合回路,为了使磁铁不致于影响检流计中的小磁针,特意将检流计放在隔壁的房间里。科拉顿在一边用磁铁棒在线圈中不断地插入与拔出,然后又跑到另一房间里去现察检流计,但每次都得到零结果,最终没有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令人遗憾。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7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1.自我探索方面

人-职匹配理论是基于特质因素论而发展的生涯理论,特质因素论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开发了一整套用于发现个人特质的测评工具,包括能力倾向测试、兴趣量表和价值观问卷等多个大类。通常在现有的生涯规划课堂上最常用到的测评包括基于霍兰德兴趣分类理论的自我职业兴趣量表、基于舒伯职业价值观理论的价值观量表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了直接在课堂上使用量表之外,根据这些理论设计的如“兴趣岛幻游”、“价值观拍卖”等课堂活动也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些活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要求个体超越自身经历来进行自我判断。如果问一个现代人:“你喜欢吃大象肉吗?”答案一定是:“不知道。”原因很简单,几乎没有现代人吃过大象肉,所以当然不知道是否喜欢。“兴趣岛幻游”中描述的六个度假岛屿和“价值观拍卖”中罗列的类似“取之不尽的银行卡”,对于大部分选课学生来说就是所谓的“大象肉”,完全超越他们的实际经验,也就难以作出类似“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合适或不合适”的判断。即使测评或课堂活动最后给出了兴趣偏好或价值取向偏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因为缺乏切身的经验体会而没有实际意义。

2.职业探索方面

现有的课程设计中职业探索主要围绕职业分类理论和职业探索方法展开。这个部分的困境在于:如何在2~4个课时内将浩瀚如海的职业世界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即着手点或突破口在何处?以学生所学专业为起点,要求学生在所谓“专业对口”的范围内探索职业世界,是通常的做法。这个思路确实帮助学生找到了突破口,但问题在于:首先,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纵横交错的多重复杂关系,一次活动或几次课显然无法有所深入;其次,不容回避的是,许多学生在高考进行专业选择时经历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因而对于自己的专业缺乏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对口”为着力点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无用功。

3.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关系

在目前很多高校的课堂上,先讲授自我探索,然后再讲授职业探索,至于自我探索的结果与职业探索的结果之间有何关联,课堂教学并不会有所涉及。这种教学安排的结果将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在教学中出现“两张皮”的情况,根本原因依然在于课程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经验。通常来讲,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包括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人本主义取向,以及基于社会文化需求的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等多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在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模块,遵循的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特质因素论和职业分类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这部分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堂材料,而忽视了理论与授课对象的经验和需求如何有机结合。

4.职业决策方面

现有课程的职业决策部分主要讲授一种或多种决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一种或多种决策方法进行职业决策,其中涉及的决策方法包括平衡单法、SWOT分析法等。这个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因为任何决策都是针对目标而言的,没有目标而空谈决策,只能使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然而,由于学生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部分没能通过课程整合自身的经验,在此时要确定生涯目标就比较困难。大部分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对自身的生涯规划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但到底这些“知道”是否正确,以及有了这些“知道”,生涯目标该如何确定,依然模糊。而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至少要在课程设计中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要确定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如果是长远目标,到底以多长时间为限?(2)是要确定一个目标还是多个目标?如果是确定多个目标,如何厘清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3)确定的目标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发生改变,是改变目标还是坚持目标?就目前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以上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二、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解决思路

1.坚持课程形式的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困难源于生涯规划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而课程教育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基本模式(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因此必然带来难以满足全部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然而,在目前国内职业化的辅导人员缺乏,而大学生人数众多且普遍缺少相关生涯知识的情况下,课程教学无疑在降低成本、解决共性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从国外经验来看,以课程的形式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一直为发达国家众多生涯发展专家所重视。从国外课程实施效果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觉醒,有助于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顺利转变。

2.梳理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难以适应现代生涯发展的需求是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在对生涯规划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生涯规划理论。如前所述,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理论取向,而人-职匹配理论因其简单的线性思维而脱离真实生涯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以寻找更适合的理论基础,综合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兴趣与需求以及社会文化需求的多种取向,是解决目前课程设计问题的当务之急。克朗伯兹汲取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精华,提出了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植根于强化理论和古典行为主义,强调个人的学习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及偶然事件在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在克朗伯兹理论的基础上,有专家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进一步将生涯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整合,系统性地思考了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经验(特别是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与学习经验,对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及生涯主体的自主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恰好填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空白,因而更贴合真实生涯的现实状况,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更具启发性。

3.摆脱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束缚

课程设计模式大致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三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主要采取目标模式。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主要精神在于“目标取向”的理念,一切以课程目标作为选择活动、组织与时间安排等相关设计活动的指向,并据此进一步形成详细明确的目标,转化成学习经验,最后加以评鉴。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单纯利用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会因为缺少反馈而难以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因为课程组织均围绕目标展开,当课程目标设定有误或课程组织与课程目标存在脱节时,课程设计的整个环节将陷入无功而返的僵局。从目前高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看,通过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生涯探索、拟订生涯规划和作出生涯决策以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和潜能开发,是被一致认可的目标。这与《要求》中设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然而,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涯成熟”、“潜能开发”到何程度?“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生涯决策”怎样操作?这些都是目标设定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由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生涯规划课程真正达到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了生涯规划的知识,而与设定的促进学生生涯成熟与潜能开发的目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情况,即课程内容并没有到达预设的目标。显然,要弥补目标模式带来的课程设计问题,引入新的设计思路尤为必要。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强调的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过程,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思考。实践模式的课程设计根源于文化分析,其基本假定是以个别的学校及其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焦点,即“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被学者评价为促进学校真正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强调教育方式和过程、开发学校本位甚至院系本位课程,应该成为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可循之路。

4.强调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取向,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生的经验与兴趣,这在现有生涯规划课程中显现出的弊端尤为突出。从课程目标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门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还有态度、观念的培养的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真正实现目前课程的既定目标,必须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跳出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介绍的框框,加强对学生经验的研究与引导。据此,围绕生涯规划的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要使用学生身边的材料,以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学生创造机会,形成属于他们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新经验,拓展自我观察的视角。唯有如此,才能使课程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5.加强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第8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兴趣 方法 能力

《课标》中指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课标》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凸显了“找规律”的内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积蓄了能量。

一、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激发探索兴趣

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穿插安排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为积累感性的认识、突出探索的过程、感悟规律的找寻过程,苏教版数学教材在第二学段初始的每册教材中,都编排一个独立的“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二、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感悟探索方法

1.素材的呈现生活化、情境化

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就可以在生活情境与现象中的感受和抽象出许多数学知识和规律;同时,运用数学知识或规律,又可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标)》中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积累实践经验。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习数学的眼光。例如,在寻找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时,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活阅历,提供了“手帕与夹子、小兔与蘑菇、篱笆与木桩”等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景的观察、分析中,探索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2.内容的安排层次化、系列化

规律往往是蕴涵在大量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因此,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有层次地安排探索规律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时“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时,先安排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接着安排了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3.探索的过程实践化、系统化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过程性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规律,教学重点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索实践,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激发”找”的兴趣,增强“找”的意识、明确“找”的方向、内化“找”的思路、学会“找”的方法、提升“找”的水平、体会“找”的价值、感悟“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时,可引导学生先用实物尝试进行选配,再用图形表示帽子和木偶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然后通过讨论获得结论。

三、经历寻找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阻塞。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更要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再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2.经历寻找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要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

例如,教学“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时,采用了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操作验证、迁移运用等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完整经历找规律的寻找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教学“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时,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互动合作探究有序操作发现规律”的有序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无序到有序,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感知问题中所隐含的规律,经历规律的寻找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3.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也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理解某些知识,而且要能迁移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的那些结构不良的问题。”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标》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素材,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找规律”,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激发探索意识,感受数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践,获取数学知识,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9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 关键词 】STP 训练 践行 心理健康

目前国内关于中职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软素质培养建设与实施研究比较薄弱,即理论知识、技能、个人品质三位一体与社会需要、未来需要相结合的研究比较欠缺。现制定《中职生STP成长计划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以团体训练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养成训练、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矫正学生异常行为与心理,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并对实践、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

一.项目介绍

1.项目研究特点

STP成长计划项目,其中S代表Study(学习),T代表Training(训练),P代表Practice(践行),以后简称为STP。该项目是以学生学习——训练—践行成长为范式,以促进学生心智成熟、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元素、人格品质和行为体系,提高学生行事能力和心理能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现选取高级技工班为试点,人数45人,男35人,女10人进行实施研究。

2.项目研究方法

本项目采用山西太原益尔心理研究所编制适合中职生的《学生成长手册》,通过半封闭的营地平台,进行三大环节有节奏的团体心理程序指导,有意与无意的心理训练实施、自悟与师启的反馈系统及校内外的践行活动,用科学的心理评价跟踪系统测评学生STP成长项目实施前后的变化,探索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人格健全发展,提高中职生就业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法。

二.项目实证性研究

本项目在实施前后采用心理教育研究所提供的《学校心理综合素质测评指导系统》,进行职业价值观、情绪稳定性测量、人际交往能力测量、应付方式、学习品质和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测量等六方面的测评,通过对学生“学习(Study)—训练(Training)—践行(Practice)”三个环节的指导并进行前后期学生心理指标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践行成长历程,使学生在自我奋斗中不断提升能力、在自我教育中逐渐成熟、在自我成长中感受快乐,准确反映项目实施的效果。

1.现取样本个体,如高考失败者或大龄社会青年的中职生为一个班。

2.通过STP独具特色的课程方案实施,采取团体训练和个别辅导及职场生存体验几种方式从认知重建过程,还是策略训练过程中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及互相评价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自我,在个体体验和感悟行为上达到预期目标。

3.前后期测试成果比较

项目采取动态式行动研究,在训练前后期使用半结构设计访谈和结构式诊断和训练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并汇总测量结果。对研究所采集的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通过数据分析,“职业价值观”总分及其美感因子、智力刺激因子、独立性因子、社会地位因子等的前测和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说明本项目样本所选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倾向上均反映出他们的工作目的和价值,过程中不断追求到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不断进行智力的操作,达到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的干扰;需要在岗位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他人的重视与尊敬;同时工作的价值希望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量。可见,样本主体在职业价值观上是多元化的。

从人格特征看,其内向与外向型因子、怯懦与果断型因子的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从人际交往能力看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从学习品质方面看,其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0.01

三.结论

总之,项目实施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基本成熟,甚至达到顶点;情感迅速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情感反应丰富而强烈;意志的自觉性、目的性、坚持性和果断性等品质得到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得出如下结论:

1、中职生成长训练与其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性、应对方式等存在显著的相关,表明这几项心理指标可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同时开展项目STP成长训练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