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精选(九篇)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第1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1.1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构造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吉林凹陷带与断裂背斜构造成因的总结认识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在成因认识的过程中,虽然对于断裂背斜构造的特征描述始终一致,但其形成规律,即动力学机制与动力学过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关于背斜构造成因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点:边界断层形成背斜、拱张形成背斜、逆牵引形成背斜,或者通过断层的不断走滑分量产生花状结构,以及反转结构与调节结构等。这些认识虽然具有单体性与阶段性,但可以反映出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进步,例如走滑形成盆地、伸展形成盆地、被动形成裂谷、主动形成裂谷等,人们对构造特征的总结从外力逐步过渡到内力,从几何学探索逐步过渡到动力学与运动学,从主要表现特征的认识过渡到探索其内在规律。

1.2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油藏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油藏的分布规律有分布特征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例如对吉林油气的分布特征一直在不断深化,从过去“五忽”的分布特征逐步发展为环状分布、相势分布、复式聚集分布等,从这些特征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逐步从过去的样式分析转移到成因分析,从控制要素分析逐步转移到各要素的联系分析,从描述油藏特征发展为研究内在规律等。在规律的总结方面,也经历了如复式聚集、成藏组合体、油气系统与背斜控藏等。在传统的油藏理论中,主要从成藏的分布要素进行研究,描述分布特征,例如油气复式聚集带、源控论等。随着探明工作的不断开展,以及石油地质研究理论的不断发展,逐步发现油藏特征与油藏规律之间区别非常明显,此外,油藏规律决定油藏特征,想要研究油藏规律,必须不断探索成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与作用发展,并进行动态的、定量的与历史的分析。

2认识规律的基本方法

在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之后,便要努力形成最有利的工作方法,即方法论的确定。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石油的地质研究工作会受到区域特点的限制,因此往往要将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因此,石油地质研究者要形成全局性的思维,用整体的态度来寻找切入点。通过学习、借鉴具有典型性的实际案例,来对不同地址单元、层次的石油地质研究深刻剖析,尝试发现规律,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然,想要找到典型的实践案例则必须形成完整、全面的总体印象,才能确保“点”能够很好的体现面。如上所述,在对吉林石油所存在的凹陷组合体的探索过程中,相关研究者针对梁家楼存在地质简单、研究因素完整,且为知名度较高的油气盆地之一等特点,来选此作为典型事例,最终实现了很好的理论研究典范及以点带面思路的正确性。

3总结

第2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特征

第3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 高职软件专业“四环相扣”融合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应用研究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构建与探索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软件测试职业能力构建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软件测试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模型的研究 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应用探索 财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要求高级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建设的几点措施 将数学软件融入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 软件测试职业前景看好 评价科学性在软件测试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软件测试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 浅析软件测试过程工作要求 让软件测试适应代码要求 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

[2]高岩,等.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24):8-10.

[3]张永恒,张峰,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指标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4):26-29,34.

第4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数学 探究性学习 影响 具体实施要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43-01

一 探究性学习对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的影响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通过一定学段的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标准。

2.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

小学中年级一般是指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1)这个时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均有明显的增长。(2)情绪较稳定。对情绪的调节开始和某种道德规范相联系,在无明显外因的诱惑下,有一定的自控能力。(3)集体活动的意识增强,懂得集体活动的一些规则、规范;开始以兴趣、爱好来选择朋友,朋友关系日趋稳定。(4)自我尊重、获取他人尊重的需要比较强烈。(5)开始从活动的效果、动机等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与他人比较。对成人的依赖较之低年级明显减少。(6)开始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出现喜爱某些学科、不喜爱另一些学科的兴趣倾向。

3.探究性学习对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的影响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新时期下探究性学习对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有以下的影响:

第一,探究性学习能锻炼小学中年级学生有效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以探究课题为主题,学生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遴选对数学学习有用的信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信息对最后解决数学问题的帮助。

第二,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的空间。虽然探究性学习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发现或发明,但就学生自身成长来说,却是一种创新,体现了一种创造力。

二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1.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2.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发现、探究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如食物的分配、建筑物的形状、电话号码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在观察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多问一个为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旁边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数学课堂来解决这些问题。

3.创设科学的数学探究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教师要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三角形建筑物的图片,创设一个三角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什么那么多建筑物、生活用品是三角形的构造呢?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在小学中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亮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五步教学法[J].师道(教研),2011(11):44~45

第5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摘 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的重点就是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对素质教育的标准就是侧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得以持续发展。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将接受型教学转变为创新型教学。

关键词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22-01

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着眼点,更是教育变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全球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将教育变成一种针对所有民众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此突出创新教育的特色。为提高学习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对象,让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能够被激发和持续成长,这也引起了教育界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已经是现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一、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调学习过程内,彰显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将学生的想法展示出来,相互完成知识和智慧的意义组建,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探究式教学,它能在新的形势得以适应,还能宣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实践到探究过程中,重点抓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便拓展创新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对知识背景材料加以充分运用,自动探索、发现生物学的原理和法则等环节,进一步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习惯,还能促进学生的惯性思维和散发思维发展。

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自主探索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学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了解探究性学习所需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要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态度。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理念是将学生的成长作为重点,彰显学生的学习方法,着重展示学生的思想活动,重视学生的学习历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思想。

在探索性学习中,学习者会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是知识的意义组建过程,学习者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各种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学生会在此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并将之转变成为内在的动力支持,进而得到各种情感的回馈,这也表现出学习有一定的体验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能做到自我监管,还能适时调整,学习时有明确的自主意识。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合作的关系,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起着指引作用,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立一种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利的环境和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服务。

探究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认识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人类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对未知领域的持续探索上。学生都有探知和获得新体验的需求,以及被认可、欣赏的需求,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实行探索性学习是满足此类需求的一种途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参与而得到知识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了解,促使其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而提高探索能力,并对科学研究保持严谨的态度。学生在模拟科学家做的研究方式和经验活动中,用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得到知识,构建出创新思维的学习能力。在生物教育中,要始终使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和研究,将关注学习结果变为关注学习过程。

创新有很多表现样式,其中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还有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在中学生身上,创新多是指在学习中所展示出来的探索思维、求异精神和非常规思想,等等。在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在了解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模拟知识发现的场景,做科学地探究。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和学生自我展示、超越的能力有关,是个体开发的可能性和对潜力的创新性,问题中能产生任何创新,因此,教师要锻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问题,促进积极问题意识的养成。实践证明,让问题进学校进而对问题意识加以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主体性。事实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对机械式传授、灌输式等全包教学进行改进,尽力设立探究学习情境,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将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映出来,为教学总结做准备。

三、自主探究性教育的好处

只有在问题中才会出现探究,它可以激发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从而使其深入了解周围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甚至是争辩,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用规范的语言和严谨的态度,把探索的活动和成效展示出来。因此,探究学习要依靠学生搜集、规整和分析所有的信息,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取得实效。

探究学习是一个严肃、缜密的活动,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务实的态度参与其中,将科学研究的想法和方式加入到问题解决中。同时,教师应细心准备,在进行自主性探究时,要总结学生的探究问题,还要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以进行随机、有效地指导。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材料和信息要尽量钻研和捕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索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组建科学价值观进而形成探索思维,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十分有效,对于科学素养的教育也很有利。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是基础,但前提是做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依据是积攒资料来证明假设,而知识的获得途径是交流合作。所以,在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合作模式正常进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调查和关注,在一定的情节中找到问题并且用科学探究来试着解决。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并不是学生学到的知识量,而是在课堂中锻炼和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莉.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科教育,2015,(5):13-63.

[2]赵启泰,赵守文.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J].人民教育,2011,(5):4-13.

第6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索、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研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能蛮横责骂,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2.创设“研究”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3.提供“研究”的条件。

学生“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首先要搞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及时掌握“研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活动,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素材,特别是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还要努力把封闭式的、程式化的“研究”过程成为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放“研究”的途径。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自由地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把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甚至是长方形……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无拘无束地驰骋于“研究”的“海洋”里。第二,拓展“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研究”的成果向课外延升,使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研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梯形地块的面积,特别是通过测量梯形的高,让学生展开想象,使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最后要正确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指导合作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与人融洽协作的意义,能互相帮助,能正确对待“研究”中的“失败”与“成功”,能热情地为同伴排忧解难,能成全他人的“研究”出成果。第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课堂上,“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研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能多元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与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研究”,探讨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第三要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适时结合。学生通过独立“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课题,可采取“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使优势互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1.诱导——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边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也可以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形式等产生问题。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应怎样分

?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2.探究——自主探索,合作研究。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尝试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实验验证、演算比较、自学课本等自主探索手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数学”,去探究,去思考,去“研究”。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在引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问题后,就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索研究,由于可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量自带的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进行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分别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辨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3.拓展——实践内化,整理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升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组织学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和《课堂练习》中的基础性的巩固练习后,我就设计了几道实践性很强的练习。

1、请你想办法把你的长方形的纸片拼或剪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拼或剪成长方形。

2、小张师傅要做一扇高2米,宽80厘米门的门框,要准备多长的木料?

3、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张明同学需要边长40厘米的纸,而现在只有二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纸,怎么办?(同学们很快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第7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课题化处理

所谓对教材内容进行“课题化”处理,其实质是把教材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单元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课题”,让学生来研究和学习。但把教材内容作为“课题”来研究显然还必须把教材内容进行“稀释还原”。所谓“稀释还原”,实际上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去对下面两方面进行挖掘:(1)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隐含在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教学内容:从教材(人教版必修本)的内容看,其知识内容的编写是高度简化的,没有阐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如果把这一内容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的话,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体会探索未知知识的方法。因此,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它至少应该包括下面几个内容:(1)通过动手实验说明:现实生活看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慢的原因是什么?(2)为了定量研究它的运动规律,需要获得哪些事实和研究材料。(3)如果没有闪光照片,那么应怎样通过实验来获得研究材料。(4)对获得的研究材料,如何处理,如何来确定要求的物理量。

在上述内容中(3)、(4)两点在教材中并没有要求,但要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3)、(4)两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点不但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探求与发展过程,而且很好地渗透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第(3)点,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获取研究的材料和实验事实,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

二、对物理实验进行“课题化”处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依托开展课题研究,既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研究课题,又能有效地落实学科知识。将实验作课题化处理,需要对实验做好下列几方面的改造。

(一)明确实验设计的总体思想

作为课题研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总体设计思想,它对课题研究起着宏观定向的作用,是实验的核心,是物理思想与科学方法的高度体现,学生应该学会对研究的问题在宏观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明确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探索自感现象的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很明确,即当通过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磁通量变化时,线圈中是否也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而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要证实这个感应电动势是否存在,总体上有哪些方法呢?思路有二条,一是直接证明法,即用电压表、示波器等仪器直接测量这个感应电动势来证实它的有无。另一条是间接证明法,即通过观察一些比较间接的现象来证实这个感应电动势的有无。教材上采用的实际上是第二种方法,即将线圈与小灯泡串联起来观察电路闭合时小灯泡发光的延时效应来证实感应电动势的有无。对实验设计思想的追索一旦到达这样一个层次,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实验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整个思想过程。

(二)确定实验的设计方案与操作过程

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实验的设计方案与操作过程都必须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给学生以充分的主动权,让学生有各种尝试的机会。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联动发展。

研究自感现象的实验中,既然实验的方案不是惟一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操作。一旦我们把实验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学生会用电压表来测量电路闭合或断开时的感应电压;有的学生则会用示波器来测量电路闭合或断开时的感应电压;有的学生会将线圈与小灯泡串联起来观察电路闭合时小灯泡发光的延时效应;有的学生还会在L与灯泡A1支路上再并联一个电阻R与灯泡串联起来的支路,通过比较来观察小灯泡发光的延时效应。所有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功。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课题化”处理

教学内容作“课题化”处理后,课堂教学方式就必须相应改变,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课前的自学探索

课题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因此自学探索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1.提供清楚、明确的目标、任务

自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学习方式,从理论上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越开放,学生对各种能力培养的机会就越多,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学探索,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力求使任务和目标具有下列特征:(1)层次性;(2)激励与挑战陸;(3)可操作性;(4)方法意义上的启发性。

例如,单摆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课题以后,可以明确地提出下列任务和目标:

(1)请你阅读课文第一段,并按照课文的要求做一个单摆。

(2)请你观察它的摆动情况,并大致说出它的运动特点。

(3)理论上可以证明,当摆角小于5°时,单摆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振动,你是否能给予证明,若有兴趣,请你试试看。

(4)请你猜测一下,单摆的振动周期会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5)请对你的猜测给予定量的验证。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自学探索的最基本环节

自学探索,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目的不是研究的终端产品——研究的结果,而是体验探索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进而是达到既学会知识,也学会研究的方法的目的。因此认真阅读课本,是自学探索最基本的环节,如何阅读课本,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展开。转贴于

(1)了解性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了解所学知识的总体结构。

(2)针对性阅读:对照自学探讨的目标提纲,展开针对性的阅读。

(3)反思性阅读:完成目标提纲以后,再进行评价[生阅读。

3.开放实验室,为自主探索提供条件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都可以进入实验室是能否顺利完成课题重要保证.由于课题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均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因此实验室的开放就显得更为重要,进入实验室中来学习物理,无论是对能力的培养还是方法的渗透,其好处都是不言而喻的,它还原了物理学习的本来面目。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因此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从总结规律到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的,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能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的认知产生迁移和延伸。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探讨活动

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以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展开。课堂中探讨的内容和形式可按下述方法进行。

1.学生典型发言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请学生针对自学探究中的目标提纲,逐一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并说明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2.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在学生典型发言后,学生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交流和讨论的内容,仍然以自学探究中的目标提纲为对象展开,通过讨论能使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3.师生间专题探讨

学生间进行相互讨论与交流之后,大部分的基础性问题学生都已解决,但不是每个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建立过程都已有所体验;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实验设计的意图目的、研究问题中渗透的方法等学生都已经领悟。因此,教师还需要与学生一起对重要概念与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如何将它们引伸拓展等有目地开展专题探讨。这样既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示范,又能起到弥补自学探究过程知识学习的零碎与片面的作用。

例如,“瞬时速度”的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学的。虽然学生通过了自学探索,对瞬时速度的含义已有所了解,但在内心深处,对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究竟是否存在总是感到难以理解。为了正确地建立起瞬时速度的概念,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具体演示平均速度的测量(可用气垫导轨,光电门与计数器配合起来使用),并逐渐把位移(时间)取得越来越小(即B点向A点靠近),这时所测得的平均速度值会越来越趋向某一值。由此说明,当B点与A点越接近,通过AB这段距离的速度变化越小,所测得的平均速度越接近A点的速度,以此实验事实为依据,启发学生超脱具体实验条件的限制,运用思维去继续操作“理想实验”。假如把B点与A点无限接近,作为位移来讲已经接近到了几乎只有A点,那么所测得的平均速度又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到这一层次,瞬时速度已经不言而喻:这时测得的平均速度实际上已是通过A点时的速度了,瞬时速度的概念便自行引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把需要用抽象的思维方法才能引出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可以操作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让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目的。

四、对课后作业进行“课题化”处理

让课后作业课题化,使它们具有明显的“研究性”特色。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下面二种类型的课题。

(一)引伸性课题

这种类型的课题主要是对基本的物理规律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主要是让学生去领悟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学了楞次定律之后,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研究。

1.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一下楞次定律的要义是什么?

2.所有能用楞次定律解释的实验现象都能用能量转化和守恒解释吗?如果感应电流不是按楞次定律所确定的方向流动,而是相反,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动手实验的应用性课题

这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既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更符合当今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学了弹力之后,让学生动手去制作弹簧秤;学了磨擦力之后,去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磨擦因素;学了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去测量人体的反应时间、楼房高度;学了欧姆定律之后,去研究灯泡灯丝的伏安特性;学了光的折射、全反射之后,可以去测量水的折射率、自制潜望镜等……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第8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精神 探究习惯 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所谓探索性学习就是从问题出发,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而数学这门学科,其根本的特征是探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

一、传授新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将课本的知识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新知的教学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要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不指责,应该耐心指导,帮助分析,逐步完成“研究”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本质以及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意识。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么一定会使数学变得有活力,学生也会更有兴致学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学生学到的知识必须应用于实践才能感受到是有用的,而有用的知识他们才会珍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我们要求马上用新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创造难题考老师。这样通过师生或生生的互动实践,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解决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不少问题。学生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课堂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训练探究的习惯。在设计练习题时,为了避免优等生做完等着、中下等生手忙脚乱地赶作业的情况发生,可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除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题目外,再设计几道面向优等生的题目,要求做完第一部分后再做第二部分,对第二部分不作统一要求,分类达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满足感和愉。这一环节中要注意避免形式呆板、内容乏味的练习,淹没学习新知识时激发出来的兴趣,扼杀和抑制学习新知识时愉快的心情和探究的精神。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就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小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必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在进行《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迷人的郊外景色:轻快的音乐中,蝴蝶、蜻蜓、蜜蜂在花丛中欢快的起舞――学生都被美丽的大自然吸引住了。此时,画面中的蝴蝶、蜻蜓、蜜蜂定格放大,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小动物的翅膀并找出共同的特点。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指出“对称”,教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学习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任由学生去探索发现,教师应有选择地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索。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能够突出重点,抓住本质,具有挑战性,具有思维的空间,具有探究的价值。

四、科学引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在展开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当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把自己变成“探索顾问”,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方向引导。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由若干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不一样,这就给学生的探索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习在教师未做任何引导的情况下,有的把圆沿两条直径平均剪成四份;有的把圆剪成长方形,而长方形外面的弧线却不知如何处置。这些现象都说明有时学生的探索没有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能不能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圆形呢?”再经过小组合作,学生成功地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最终推导出圆的的面积计算方式,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合作,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激励评价,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第9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课题如何开展、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在题目确定时就已经基本确定,同时限于时间要求和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视野,基本不存在多路径、分头尝试的可能,指导教师一般也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虽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但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视野和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起点和方向。目前这种管理和组织模式很容易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平庸化,进而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基于目前的操作模式,在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前,学生和教师基本处于“背对背”状态。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因此在拟定指导课题题目时,指导教师一般会趋向于“保守”状态。另一方面,专家组对题目的集体把关和最后的集体评议也导致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而不敢拟制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路径的取舍,甚至是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选定,都会局限于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大部分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甚至在选题确定以后,仍具体规定研究路径和使用的工具,导致学生很少拥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空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此种模式是合适和恰当的,但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缺少了挑战。陈平原教授认为好的大学教育,要从制度上“为中才立规划,为天才留空间”。[4]虽然陈平原教授是针对大学教师培养制度所说,但对于学生而言也同样适用。

二、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在2012年的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中,笔者所在课程组开展了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实践。1.探索性题目的拟制在实施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本科毕业生中,3名是初级指挥学员,2名是专业技术学员。结合他们所学课程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为初级指挥学员拟制了“网络舆情研究”、“信息素养研究”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3个课题题目;为专业技术学员拟制了“网络黑洞研究”和“软件中间件质量测评”2个课题。这几个题目都具有广泛的开放性,是基于特定问题而非特定知识的,又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每个题目又包含了众多小题目,且都没有固定的研究路径和成熟的工具,同时又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要深入下去并取得一点突破绝非易事。2.阶段性进展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们开始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而确定了各自的具体研究内容,到毕业答辩时已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可行性想法。另外,所有学生都撰写了毕业论文,研究深入的学生已经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并将相关成果整理成了相关的学术论文投稿发表,进而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此外,参与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现自身知识上的短缺,认识到能力上的不足。通过探索性课题研究,学生们在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毕业压力、探求新知的动力和空前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开启了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帷幕。阶段性的进展表明,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中开展探索性课题是可行的。3.指导教师的作用和指导方式这些探索性课题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广度,还是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及工具的选取,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研究与讨论来确定。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使指导教师失去了在知识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检查和督促及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依据自己的科研经验及时给学生提供各种建议。当然,每一个建议也都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继续去探索,而不是绝对地以教师的建议或意见为准。此外,本科生毕竟不同于研究生,在课题入门阶段和相关的技术支持方面,还需要指导教师“传帮带”,同时在文献搜集、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过程中教师也要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克服最初的迷茫。另外,还要及时组织相关的讨论,尽可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相关工作的讨论和思考

从已经开展的工作来看,该探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一系列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1.质量评价难以把握对于这种探索性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如何评价其质量,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既然是探索性题目,就有取得一定成果的可能,也存在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取得相应成果或干脆失败的可能。因此,如何既能考虑到题目的特殊性,又能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水平,确实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2.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偏短在现有模式下,学生从事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仅为半年。就本科生而言,学术起点偏低,同时需要大量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半年之内能够有新的设想已非易事,至于这些设想是否可行、是否科学合理则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验证。因此,建议进一步延长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如可从学生完成基础课,甚至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选课,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团队协作不足教育部要求“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3]虽然指导教师可以将大题目分解为小题目,分别交给不同的学生完成,但这是指导教师统领的团队,而不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团队。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无形中损失了自行分析问题、分解问题,以及采取不同方式实现相互配合与协调的锻炼机会。4.学生的自主空间尚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开展的探索性工作仍然是由教师拟制题目,以教师为主导,只是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研讨,或者在方法论上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是否可以考虑由学生自拟课题,这样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多。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必不可少,并非粗放的“放羊式”管理,参与和指导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