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网络舆情监控精选(九篇)

网络舆情监控

第1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互联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进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趋丰富,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网络新闻、BBS、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相互交织,互相借力,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舆论传播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舆情传播格局大大增加了舆情监测和把控的难度[18]。同时,新媒体迅速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渗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有调查显示,微博已成为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曝光的主要源头和重要传播渠道。2012年上半年,浙江“杨梅膨大剂”等近10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就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曝料的[5]。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超出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30.2%,我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19-20]。在网民数量迅速攀升的同时,一方面,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21],涉及一日三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自然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应用互联网的角色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者向信息制造者转变,大众麦克风时代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民压力集团”,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论讨伐。除普通网民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忽视[22]。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部分生产经营者故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尚未杜绝,新的违法添加等风险隐患又不断出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测工作等带来很大挑战[23],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处于多发期,安全消费矛盾凸显。从“镉大米”、“药袋苹果”、“有机食品风波”等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产品、生产过程还是政府监管行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传播和监督功能的同时,其自身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片面追求时效,为抢占先机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讹传讹,造成谣言传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动辄冠以“致癌”、“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加剧公众恐慌;还有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夸大负面新闻,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扩大事态影响,甚至冲击整个产业[24-25]。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为不实舆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回应网络舆情的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零容忍的态度愈加强烈。但客观上任何食品都没有“零风险”,由于官方风险交流机制不健全,消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比较薄弱,消费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误导下,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识误区,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客观认识,消费心理敏感而脆弱,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都极易引发非理性的共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空前,但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还是一蹶不振。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干预机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应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实践中,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但与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网络舆情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放大炒作对产业和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互联网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置工作”。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舆情收集和分析”。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从国家层面对舆情监测提出了制度性要求。2012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着力强化舆情监测,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调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制度”,将强化舆情监测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为落实舆情监测工作的制度安排,支撑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与应对,近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陆续启动了舆情监测工作。部级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向常态发展,一是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日报)制度,并深化舆情总结分析,编制舆情跟踪和重点舆情专题分析报告,帮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读网,为舆情响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二是依托新组建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强化了专家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职责,针对重大舆情不定期组织会商分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三是安排专门经费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纷纷将舆情监测纳入监管工作内容,如江西省成立了舆情监测小组,设置了舆情监测信息员,建立了舆情报告制度,编印舆情简报,及时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26];重庆市组建了舆情信息监测专家团队,并建立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跟踪巡查和干预制度;上海市在舆情监测及处置机制、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外,部分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上升和应急处置经验的积累,近年来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在实践中渐显成熟。“激素黄瓜”、“香蕉乙烯利”、“茶叶农残超标”等一系列不实网络舆情发生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解释,借助权威媒体澄清事实,采取网络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舆论,有效阻断了谣言传播,有力保护了农民和产业利益。“药袋苹果”等安全隐患一经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界定了个案性质,防止了媒体扩大炒作,最大限度减少了产业损失。“河南瘦肉精”等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得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排查和督导工作,尽快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并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树立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有关舆情监测的制度要求仅在相关的文件和办法里有所提及,没有针对舆情监测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舆情监控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由于开展舆情监控工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反馈于一体的运作机制,农业部门内部的共享机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接机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机制等也尚未形成,有些地方舆情监控工作往往是仓促应急,就事论事,多以经验为主,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环境都有别于传统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调整略显滞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一是监测手段不适应,传统人工监测的信息获取手段已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分析方法不适应,对舆情信息的汇总、舆情周期的判别、舆情走势的预测和重要舆情的预警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三是应对方式不适应,固守传统媒体、忽视网络阵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新媒体和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多数部门不善于适应网络环境、运用网络语言、与新闻媒体见面、与网民对话,缺乏应对舆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舆情发生时,难以及时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27]。目前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网络舆情应对,特别是地方农业部门,监控力量薄弱,没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现有的网络舆情人员大多是兼职,并且缺乏系统培训,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再加上管理薄弱,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支撑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工作,更难以保证舆情应对效果。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舆情监测硬件设备投入不足,软件设施开发和购置也受到限制,有人员没设备、有设备没监测手段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2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行业信息化

最佳舆情产品奖

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和口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积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军犬软件(ADSoft)。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能够一站式地在第一时间针对境内、境外网站的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全面部控监测,经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其核心功能可总结为“352231”。

三大采集:定向采集,是指针对指定站点进行采集;非定向采集,是指针对特定关键词进行采集;境外采集,是指针对在国内不能访问的境外站点进行采集。

五大分析:包括分析是否与“某市”相关,是否属于“某市”舆情,是否属于“某市”负面舆情,是否属于热点舆情,以及每条舆情或某个事件专题的传播路径等。

二个平台:网络舆情专用平台、掌上舆情平台。

两种报告:指基于网络舆情平台中的数据、图表生成的简报专报。

三种预警:包括短信预警、邮件预警、弹窗预警三种方式。

一套标准:舆情业务办理标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与运用,为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监测涉军(警)、涉独、反恐、维稳、打击“两非”,以及实现对重点组织、重点人群和重点信息的定向监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维护党、政府、单位、领导及地区形象,把握舆论导向,掌控社情民意,甚至引导网民的上网行为等均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也为政府部门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纷繁无序的互联网世界中拨云见日,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可能。

第3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监控 方法

一、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网络舆情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教育和师生的学生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给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从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全面认识。目前,大多大学把网络舆情监控最为危机干预的手段,没有把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个日常性工作来看待,只在发现突发事件时才重视;同时高校有关部门没有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的全程性认识,网络舆情监控包含了舆情收集、分析、处置、跟踪等内容,每一个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工作和技术。

2.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许多高校只是对校园网的信息、网站的管理制定了相关方面的质地,但对整个学校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学生在网络上的舆论,尤其是QQ、群体论坛、博客、微博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加以监控。

3. 网络舆情管理方法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而高校没有与时俱进,对应网络技术,采取相应的手段。

4.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对网络舆情监控设立单独的部门,也很少有高校建立的较为完善的监控体系。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应对网络舆情上,很多高校都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管理过程存在真空地带,导致了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束手无策。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公众受到网络上传播的种种社会信息刺激,产生和持有的观点或社会政治态度。 网络舆情包含了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反应倾向等。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的重要意识指示器。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发控制、低成本、匿名性、互动性的的特点,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具有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影响力更大。舆论的影响力不再像口语传播那样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他的传播范围更广,出现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

二是传播速度快速。可以一夜之间达到全球网络用户,尤其是个人手机媒体产生后,全民都可以成为事件现场报道的第一人,信息通过手机网络可以即时传播信息。

三是舆情产生的原因更加复杂。网络舆情形成有社会环境、网民、事件等诸多要素形成,很多网络舆情形成都是诸多因素共同形成的。

四是传播路径更加复杂。手机、电脑、口头等传统媒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网络舆情传播多样化,给监控、引导舆情带来新的挑战。

三、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的对策

从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场出发,要掌握好网络舆情监控的方法,要从“谁来监控”、“监控什么”、“如何监控”三维度,对监控方法进行加以探析。

(一)谁来监控的问题

这是当前高校网络监控面临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网络舆情的新形势,高校要从全局高度审时度势,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部门,形成监控机制。从当前社会舆情监控的体制来看,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监控,都设置有专门的网监部分,因此高校十分必要建立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高校网络监控部门,与传统的宣传部门、网络中心进行职能区分,高校网络监控部门应成为高校的常设机构,进行日常办公,人员组成可以由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宣传部门宣传骨干、学生管理精干人员组成。

建立高校网络监控部门是高校监控主体,但仅仅靠健全监管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还是不够的,作用的发挥还是要靠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队伍,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精干的专职网上监控工作队伍,能够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有效开展网上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二是要建设一支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网络监控队伍,使他们具备思想政治素质,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 ,能够及时分析收集网络舆情,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二)监控什么的问题

监控什么,就是要解决监控的内容和监控范围。网络具有虚拟、快速、互动的特点,空间和时间变化都非常迅速。从空间的维度,有校内舆情和社会舆情两个方面,即是对所关心的网站论坛总体的监控,从站点类别看,有以下几类:门户搜索类;论坛博客类;报刊传媒类,当前高校应从学校新闻网、学生网站、校园BBS、百度贴吧、论坛争鸣、Blog、公共电子信箱、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临时性在线论坛入手,积极监控校内舆情;同时要更加学生QQ群、微博等新的网络舆情阵地,通过及时准备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从时间维度的监控,由于网络舆情的演变是动态的,不同的时间点上,某一议题的增长速度、帖子分布、议题显著度、舆论分布等指标都不一样,因此监控要在时间维度内监控, 动态分析校园网络舆情。

(三)怎么监控的问题

采取技术手段和人工手段并重的手段是当前高校网络监控的比较有效的措施。当前大学在人工手段采取较多,主要是通过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及时掌握现实舆情和网络舆情,但对技术手段相对较少。

技术手段,面对网络舆情的海量信息,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利用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舆情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做好舆情信息工作。主要是开发网络舆情监控软件,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进行测量,形成一组时间序列的监测结果。在技术开发上,要注重抽样与测量,注重内容分析,网络文本内容分析,寻找高校关键词、帖子的长度、跟帖的数量、速度,开发一套搜索引擎或订制有关信息,以实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

自媒体的监控问题,当前以QQ、微博、视频空间等形式出现了网络自媒体,由于其开放性、独立性的特点,给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带来新的挑战。从技术手段来看,当前还是具有一点的难度,主要还是要靠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了解和教育,可以聘任一批有自办个人网站和担任门户网站论坛版主、有多个QQ好友群、富有经验的博客、关心高校发展的师生员工来引导网上舆论,共同掌握话语主动权。同时,要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日常互动沟通,争取政府有关部门、上级网监部门的支持,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做到危机舆情预防为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以保持校园的和谐稳定。(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2]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J] .中国教育报.2009 (02) .

第4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关键词:市场交易;网络舆情;心理基础;疏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7-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及网络主体的行为模式对新生代这一网络核心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信息畅通性两个特征为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通道和便利条件。新生代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过程中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现实世界的一些观点和意见的影响,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下,容易形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行为模式,对新生代员工的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给管理部门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新生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所处环境较为封闭,与现实世界接触较少,造成了新生代集体行动模式容易受网络事件的影响,一些情感和社会焦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从而对其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受制于自身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价值观的不稳定,同时受到市场网络舆情特点的影响。新生代网络行为模式和网络舆情主要体现了诱因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和传播方式多渠道等特点,新生代作为网络虚拟世界的最活跃分子,其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其行为和思想更加敏感,情绪更容易因外界事件影响而产生波动,各种现实热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网络舆情,加上就业难、家庭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网络舆情成为新生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这种发泄行为又因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如BBS、微信、QQ、博客、贴吧等,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影响更加严重。

一、市场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主体不明确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新生代中的普及,使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逐渐成为新生代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目前,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各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及政治课教研室。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各个院系的辅导员以及学生会干部,加上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约束。这些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存在着职能划分不清、多头管理的情况,并且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

(二)市场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完善

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问题均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机制,但由于市场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加上利益问题,导致了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监督中不愿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机制不够完善,仅仅停留在网络舆情的事后治理,很少进行预警机制设计和舆情提前防范。这就使各部门之间丧失了网络舆情监管的主动权,加上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更进一步造成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体制形同虚设,仅仅是事后补救。

(三)市场网络舆情监管的手段和技术落后

传统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方面,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技术难以跟上新生代思想变化,网络舆情的产生更是对监管手段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对一和面对面的政治教育,二是群体性的思想动态把握和舆论倾向引导,这两种手段在网络时代都丧失了适应性。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加上网络匿名狂欢等特性,导致了传统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和技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从最近几年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传统监控手段和技术在遇到紧急网络舆情时,就显得迟钝无效。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初期未能通过先进手段进行甄别和介入,等到舆情发展到一定地步再进行监控和疏导,就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工作中对市场网络舆情重视不够

教育管理部门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说服教育,从个体角度对新生代进行监管,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生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网络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教育引导和现实的差别导致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管理部门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的不够重视是导致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原因。教育管理部门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导致新生代意见发表渠道的不畅通,甚至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瞬间通达性,从而很容易在新生代之间形成负面舆情,影响新生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积极学习氛围的塑造,出现新生代的过激言行和负面行为,不仅对教育管理造成障碍,也对新生代适应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主体自身价值观和心理不稳定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半社会化过程,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其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之中。新生代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和引导。因此,这种不稳定的价值观和心理行为更加剧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以及造成负面网络舆情的可能性。在新生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之后,自身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新生代就需要自我表达和输出渠道,实现自我的独立人格,尤其是一些新生代意见领袖。

(三)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与现实脱节

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化和复杂化以及传播方式的瞬间通达性对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迟钝和不完善导致了其与现实的脱节,从而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负面影响以及各类问题的产生。首先是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引导队伍不够健全,现实的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还处于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而互联网技术很少介入,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管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次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还局限在互联网基础之上,而对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关注较少,这就导致监控往往很难落地,无法实现全面监控。最后,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各监控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性,从而导致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各类问题的产生。

三、市场网络舆情的疏导对策

(一)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行为心理把握

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把握其网络行为的心理基础,这才是有效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前提。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是为了获取知识和认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些规范引导着新生代的网络行为。新生代的网络行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满足自身探求外部世界的需求、满足自己宣泄情绪的需求、满足自己情感的需求以及满足自己追求娱乐和时尚的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通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让新生代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认知,正确利用互联网,吸收积极因素,屏蔽各类负面影响。其次是分析新生代迷恋网络的动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为新生代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和行为做出指导。最后是培养新生代健康和成熟的网络舆情防范机制,通过丰富学习生活,培养新生代积极的兴趣和个人适应能力,通过合理方式实现情绪宣泄和面对挫折,转移消极情绪,从而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

(二)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有效疏导效应。首先是管理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市场网络舆情的特点、趋势和规律,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手段和理论,因势利导,化解情绪,从而使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中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疏导。其次是主动占领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站来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和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宣传的阵地,把握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向和导向。最后是加强新生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网络管理的技能和素养,通过培养一批了解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把握网络环境下的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和监测。

(三)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管理机制建设

除了新生代自身心理因素和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之外,管理机制的完善也是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有效措施。首先,需要对当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的部分分割进行整合,把党委宣传部门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与行政管理体系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单独机构,受党委宣传部门统一领导,并对该机构进行职能界定,从而在组织机构实现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管理。其次,建立起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汇集机制、研判分析机制、预防监控机制和舆情干预机制以及舆情追踪反馈机制进行全方面的构建,借助于网络管理部门实现多功能联动进行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监测和疏导。最后,建立立体性的市场舆情监测网络,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的全方位监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姣娥.基于扎根理论的网民公共政策态度形成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3):89-96.

[2] 杨文娇.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42.

[3] 谭丽华,李林红,董毅明.互联网上涌现的群体智能及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09,(4):89-97.

第5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关键词:信息终端;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评论员

中图分类号:G647

1 新时期网络的发展是网络舆情呈现新的态势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变革。硬件方面,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企业的经营许可变更, 向他们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以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的终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手机媒体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助推下,显示出其在终端融合方面的诸多优势。无论是从便携性、移动性、贴身性还是移动通信产业与传媒业紧密融合性,或者是互动性、移动传播等特点,都让传统的基于计算机终端的网络应用向更加便捷、交互、个性方向发展。而软件方面,各种网络信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不管是传统的新闻网页,BBS,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还是现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微博,微信等,加之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各种QQ群或者网络团体,使在新时期各种信息的传播大有随时随地、铺天盖地之势。

舆情在狭义上是指多数人受到中介性社会事项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而随着以上提到互联网的软硬件飞速发展、操作方便快捷以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来对自己关心的或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或热点问题表达或自己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这些态度的总和就是网络舆情。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舆情在网络这个媒介上的体现,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事情或热点在社会上产生,然后在互联网上掀起广泛的传播和共鸣,紧接着又回到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越来越重要的表现形式。网络的快捷、方便、迅速、资源共享的特点让网络舆情呈现出迅速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这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对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向来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集合地,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网络群体。这种前沿的思潮遇上网络这样一个几乎不需审核的平台就让舆论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表达空间。这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这也让部分人利用网络传播偏激观点和理论甚至错误思潮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一些欠妥或者是不真实的言论,混淆视听,鼓动师生,容易造成一些偏激的情绪和不恰当的引导倾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采取未雨绸缪,积极主动的措施。宏观上积极学习、宣传国家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对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上传下达,协助相关部门调查事实,鉴别真伪,积极应对,及时公布真相并且尽最大的可能引领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添砖加瓦。

3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可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探究

3.1 高校要积极了解国家在信息安全和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制度,大力宣传并组织学习。在学校层面建立相应的适合大学特点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目前,在我国网络立法目前还主要处于探索的阶段。这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网络法律暂时还是一个新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从法律的角度研究网络、规范网络,保护网络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国目前的网络立法,一方面,在近年来制定的《统计法》、《档案法》、《测绘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中分别规定了一些与网络信息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相继颁布了如下的一大批有关网络方面的专门立法、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其中法律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1996年2月1日颁布,1997年5月20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国务院信息办1998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部门规章主要包括:《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 公安部 文化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4月3日联合)、《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1999年9月7日)、《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育部2000年6月29日实施)、《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3日颁布)、《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邮电部1997年9月10日颁布,自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工业部1998年3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9日颁布)等等一系列和互联网信息安全规范相关的法规,高校相关部门可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和高校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形成宣传学习资料,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在高校形成一种对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学法、知法、懂法的氛围和风气。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针对自己高校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实施方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网络实名制,所谓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但网络实名制目前还仅仅处于提出的阶段,还需要法律和技术的双重保障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实施和实现。

3.2 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爬行器等软件,及时捕捉和识别出趋势性、敏感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事件程序进行评估和预测,对网络舆情及时作出警示性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先进智能的网络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收集的具体数据从传播扩散,,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等方面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形成安全评估体系,为进一步的处理和引导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和支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基础或数据来源。

3.3 在高校建立一支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维护、监控的队伍,一方面积极建立新闻网,贴吧,微博,论坛,留言簿等软件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各种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宣传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新风尚,新气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把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讨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等正面新闻信息上来,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同时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借助于网络监控系统或网络搜索引擎或者对校内、外网络信息有针对性的浏览监控,对监控信息整理、汇总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形成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形成对高校有针对性的关注点和关注网站,同时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中日事件争端期间,某高校一教师开一辆日系车在校园里檫到一个学生后没有处理就开车离去,事后学生在贴吧中发表帖子声讨这一教师并了该教师的车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跟帖,一部分学生严厉的质问该教师“师德何在?”,甚至有些学生连带就否定该校所有教师的师德,严重影响了该校教师的整体形象。更有一部分学生公开召集大家打砸该日系车,很多学生都积极响应表示支持。该校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在看到这一消息以后积极的向上级部门汇报,学校领导马上责成相关部门调查事实真相。结果联系上该教师后,她说当时正好是上学时间,人很多,她忙着去上课又是开车新手,所以他并不知道汽车擦到同学,而且马上在网络上说明了情况并对该同学道歉还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和赔偿,事件很快得以平息。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高校这个人口密集的场所,有相应的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及时的了解网络舆论,对于舆情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可以进行范围比较小的有针对性的监控,如果要进行大范围的广泛的监控,可以借助于目前新兴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功能也相当的专业,有实行全网监控的,也有针对部分网站监控的。针对高校的情况,可以使用部分网站监控的或者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开发完全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小型网络监控系统,同时请网络安全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和分析系统,对高校领导的决策形成一定的辅助作用。

3.4 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的时候,相应的部门或负责人应该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弄清楚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公布情况,并在恰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在全校各院系和部门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一线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对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合适的引导。

4 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社会网络舆情的一般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营造良好高校的网络舆论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发现、分析、引导的机制和策略,发挥网络传播信息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除了需要高校本身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加强监管和引导以外,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骆兰.高校教师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0(11).

[2]王栋.大学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刘蕾.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05).

[4]王营康.2011年8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1(10).

第6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关键词:高校;团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59-06

随着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微博客、社交网站(SNS)、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迅速崛起,网络日益成为表达大学生情感和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这其中学生网民所占比例则高达28.6%。在这个网络大兴其道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使用网络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尤为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形成网络舆情。在此过程中,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如“药家鑫”案、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关乎校园生活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在课堂上被杀事件、中国人民大学“侮辱帖”事件)、以及具有煽动性的或触动民族感情的问题(如中国南海问题、、、问题)都极易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形成独有的高校网络舆情。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处世经验和自控力,加上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对于很多煽动性的、失实的信息,大学生往往缺少免疫力,对其判断、过滤和解读尚显稚嫩,很多学生个体在网络舆论的轰炸下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甚至受到一些居心叵测者的蛊惑。因此,作为高校团干部,如何结合团学工作实际,高效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现状

网络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部分高校共青团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却严重不足,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阵地引导意识,存在着引导观念滞后、管理形式单一、应急准备不足、处置方式被动、舆情监控系统不完善、干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与现行舆情需求的冲突日益明显。

(一)引导观念滞后、管理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的团干部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软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观念也仍然停留在强硬化管理或“鸵鸟式”处理上。其现行网络活动仍停留在传统的团内交流模式上,诸如通过门户网站团学信息、干部间通过QQ群联系、设立团学工作公共邮箱等,对于论坛、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则运用少之又少,其网络活动大多仍局限于团学活动信息和方便工作联系,缺少舆情引导作用。对于校园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负面的传播信息,团干部们也往往一味地采取网络封堵、强制删帖,或者直接揪出信息者说教等传统管理措施,忽略了根据团员青年的阶段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化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措施,造成团员青年抗拒或叛逆的心理,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缺乏科学性。

(二)应急准备不足、处置方式被动

在新媒体大兴其道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和表达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一些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通过校园网络得以相当快速地传播,相关研究表明,热点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数可达到高潮,36小时之内必然形成一次大高潮”。这些事件的发生能迅速在高校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并往往会因某一件事处理不妥而突然大规模爆发,具有突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关键就是要响应迅速,第一时间控制事情的发展态势。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共青团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与控制体系仍旧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的“人梯”管理模式,信息传递渠道十分单一,对舆情的处理制度不完善,人员责任不明晰,工作甚至互相推诿,在处理针对性极强和需要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上容易导致人员严重缺位、执行力不强,只能“后发制人”,应急准备严重不足。有些高校硬性指令过多,在对突发性网络舆情处理上,采取回避、封堵或置之不理的办法,处置方式十分保守、被动。这都导致高校共青团干部对网络舆情阵地的占领相对缓慢,网络舆情引导能力亟待提高。

(三)监控系统不完善、干预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校园和谐稳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作为高校团干部,对其进行合理的监控和干预十分必要。然而当前高校对网络舆情安全的监控和预警的软硬件投入均较少,监控体系很不完善,相应管理机制很不健全,远没有达到管理规范、应用成熟、舆情分析与挖掘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成体系的阶段。一方面,许多高校共青团在对网络舆情监控的软硬件上投入较少。由于购置成本较高,加上现存的技术设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原因,很多学校共青团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者信息安全人员人工检测,仅有很少一部分共青团购买了专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来收集、监控、过滤和处理相应网络舆情信息,这使得高校共青团在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方面力量薄弱,不能及时筛选或删除一些低俗、反动、色情或偏激的言论和信息,也没能让更多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进驻高校网络的“思想根据地”。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共青团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应急、引导和反馈联动机制,也很少有高校建立专门的舆情监管与分析机构,其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与管理多依靠一线辅导员兼职和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这种管理方式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滞后,错过了控制和改变网络舆情意见流向的良好时机,往往是事后干预,预防不力,甚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高校团干部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的载体构建

(一)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海量网络信息,思想尚欠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的大学生们很容易迷失其中。因此,高校共青团十分有必要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将其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来。首先,可以在日常管理、两课、党校、心理教育、校园讲座等常规的思想教育体系中纳入网络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具有遵守一定道德约束和网络行为规范的观念,帮助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网络安全宣传月等团学主题活动,开展网络伦理德育教育。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例和案件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强化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的道德责任。再次,可以联合学生社团组织,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嫁接到各个SNS网站和主要微博平台,开展“微博辟谣”、“微博海报墙”、“学生社团活动网络投票”等网络活动,不断扩大共青团网络主流文化的舆论场。最后,可以专门开设网络媒介素养公选课或系列讲座,培养青年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引领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敏锐地对媒体进行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的判断。

(二)健全学生利益表达的诉求渠道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处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末端,话语权往往被校方掌控,高校共青团的思想道德建设往往强调道德的灌输与量化,强调个体对整体的绝对服从,学生缺少表达诉求的渠道,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他们就非常热衷于通过网络来酣畅淋漓地表达自我,宣泄情绪,一旦某一种情绪大规模爆发,就非常容易引起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就需要构建团干部与学生间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通过拓宽学生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合理保护其舆情表达的权利。一方面,团干部要引导学生利用学生组织和社团等途径来表达利益诉求。如华东师范大学建有“学生参议制”,学校组织学生每个月以专题形式召开参议会,积极对学校的学风、教风建设、后勤服务、学生党建、数字化建设献策献计,合理表达切身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团干部要主动走进人气聚集的微博、论坛、SNS网站、视频网站,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流行文化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倾听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当发现一些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转化,当发现大学生的一些实际困难时,要尽力帮忙解决,为大学生个人权利的表达和实现提供空间。

(三)培养网络舆情引导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由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重要理论,主要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的传播往往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很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相信。网络上同样存在很多“意见领袖”,他们多为网络上的强势话语者或活跃者,当网络上各种意见和信息不断碰撞之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权威意见”来形成“导势”,成为网络舆论领导的一支生力军。为此,培养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的“意见领袖”十分必要。这些“意见领袖”可以是青年骨干教师和团员学生干部,也可以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各论坛“版主”、“博主”,即那些在网络上具有很大影响力、引导舆论走向的声音和个体。他们可以专门负责收集高校中的网络舆情,及时掌握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校园论坛管理员可以通过加置精华帖、置顶帖、转载优秀博文等方式鼓励好的论坛或博客作者发言,逐渐在校园网络上培养一批人气较高、思想积极活跃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言论来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鼓励优秀团干部开微博,支持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开微博,让更多校园精英组织在移动平台上发挥影响力;对于一些关乎学生切身实际的引发较大争议的网络问题,高校共青团可以组织理论和文学功底较好的团学教师来撰写相关文章或者进行网络访谈,从而通过他们具有信服力的言论来引导网络舆论。

(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水平

通过完善技术手段来对网络上的不良和非法信息进行过滤、封堵和监控是共青团占领高校舆情阵地,牢牢把握舆论可控制权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水平,主要需要完善共青团的网络信息监控设备、实名认证系统和日志记录设备。其中实名认证和日志记录这两项工作目前在高校开展得相对较好,大多数高校都对校园网用户设置了客户端认证,上网账号、校园论坛等也基本都采用学号注册或实名注册的方式,同时上网日志记录也有迹可循,这都可以相对有效地阻止不法分子匿名登录论坛,制造有害舆论。但这仅对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的调查工作有益,要想全方位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就还需要依靠网络监控系统来实现。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主要是采取网关旁路侦听的方式接入,可以即时监控网络通讯情况、网络聊天内容和在线网络游戏情况,能较全面地实时掌握校园网上有害舆论的信息源,明确有害舆论的蔓延趋向,从而为有害信息的过滤、监控和舆情疏导提供数据支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水平,高校共青团应添置或升级校园网络舆情监控设备,加大网络舆情智能检测平台的开发和网络舆情数据库的建设力度。与此同时,应不断升级其他网络设备,网络技术起点要高,软件版本要新,各类功能要全。比如说校园网论坛以及各类交互式栏目应该具有审核功能;校园网上应设置团干部信息的专门渠道和板块;网络管理人员应有远程删除、堵截有害言论的权限;团干部应该对舆论正确把关,有对正面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二次传播的能力。

(五)做好网络舆情引导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同样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它的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程设置”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周围世界“大事”的认知。要做好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议程设置,首先要力求把共青团官方舆论场和团员青年民间舆论场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团干部要依托已有的门户网站和校园热点论坛主动设置议题,要突出与共青团思想教育相关的热点议题,改变青年学生对网络关注的“兴奋点”,进而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其次,对那些在团员青年中已经产生并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热点舆论,要适时地将它们收纳到与共青团建设相关的舆论场中,并将其逐步发展为主流舆论。最后,可以通过与团员青年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一个方面为基础打造网上舆情团支部,提升共青团基层活力。如打造大学生生涯规划团支部、青年社团建设团支部、时政热点分析团支部、青年志愿者工作团支部、青年创业服务团支部、校园文化建设团支部、大学生心理健康团支部等等。这些团支部都实行实名制和统一信息管理,团支部成员通过对这些既有的“设置”话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积极开展相应的网络活动,从而有效规范和控制团员青年团体的网络言论热点,使网络讨论可控化、效率化、层次化,形成共青团干部对网络传播的舆论引导。

三、高校团干部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的处置机制构建

除了构建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的载体体系外,还应结合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实际以及网络舆情的规律,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一般来说,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危机事件的发展周期一样,是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衰退的波动阶段,因此,开展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就必须按照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日常舆情的收集、研判,舆情危机发生时的安全预警、舆情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处置以及舆情危机解除后的反馈机制。

(一)建立网络舆情队伍保障机制

一方面,应建立共青团网络舆情领导机构和日常办公机构。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与校宣传部、网络管理部门、学工处、后勤处一同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另一方面,从队伍构成角度来看,应包括共青团网络新闻发言人、舆论领袖、网络评论员和网络信息员。其中网络新闻发言人可由一些口才和文笔较好的团干部担任,由新闻发言人通过微博、论坛、微信等方式不定时代表共青团进行网络发言。舆情领袖和舆情评论员分别是通过强化主流言论和发表评论话语来引导网络舆论的先锋。网络信息员则可以在各个班级的学生干部或各宿舍长中选拔,应强化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通过帮助他们在所在班级开展问卷、访谈、舆情分析等方式,掌握网络舆情的“一线”情况,并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第一时间和舆情管理机构联系。

(二)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

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判是全面做好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第一时间收集到反应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舆情信息,才能防患于未然。为此,共青团要同高校网络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一同配备专职人员,对校园网络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立体式的监控。尤其是重点监控一些重要网站、论坛、博客、贴吧、QQ群、社交网等网上的言论,对校园网络舆情做到心中有数。其后,高校共青团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调查制度,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进行深入的剖析、调查和精确的核实,对待一些重要的、易引发危机的舆情信息要立即组织讨论、研判,力求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的新变化、新动向。

(三)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性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对于收集研判出的重要网络舆情信息,共青团必须即刻建立起高效的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首先,要制定比较详尽的危机判断标准与不同等级的预警方案,以做到一旦舆情危机发生,能有章可循并及时反应。其次,要及时将动态信息上报给有关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再次,要保持冷静,密切关注舆情的发展和最新动向。最后,要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的准备工作,确保危机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出现,共青团要即刻启动危机处置机制。其一,要根据网络舆情的危机级别,立即启动相应层次的应急处置预案,并根据实际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出台详细的工作开展方案。工作务必落实到人,实行责任制,力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其二,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介,主动公开信息,做到信息的透明化。可以通过校园网站、主流论坛、学校电视台、校报、校广播站、校园官方微博等媒介及时真实信息,澄清错误的或别有用心的言论,迅速占领网络舆情高地,把握舆情正确流向。其三,要适时召开新闻会。会的通讯稿应由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并把关,并积极联系主流媒体,由网络新闻发言人或学校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其四,要开放对事件的舆情渠道,真诚主动面对舆情危机。对舆情的引导力求不逃避、不歪曲、不避重就轻,不转移视线。对于恶意传播的信息要坚决给予回应和澄清,且力求证据充分,用事实说话;对于学校确实有责任的舆情也一定不可一味隐瞒、庇护,要勇于批评、承担责任,并督促改进。

(五)建立网络舆情事后反馈机制

在共青团对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进行有效引导后,还应建立网络舆情事后反馈机制。对于从舆情收集研判到预警和处置的整个过程进行自我剖析和研究,并及时对可能再次出现的舆情危机做出评估,对事件发生的各项要点详细记录并归档,并可通过团干部沙龙、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加深对事件的探讨力度,防止错误的重现,并以此作为改进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参考。

第7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互联网技术带给传播介质的冲击和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其交互性与及时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见,因而被称为“第四媒体”。在缺乏针对性监测与管控的情况下,网络负面信息快速传播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舆论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这就使得面向网络的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变得极其迫切。目前,我国大约有6亿多网民,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增长迅速。根据官方数据,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是30.7%。2013年的数据则显示,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学生约1.19亿人,占学生网民的75.31%”。相较于其他网民而言,高校在校生是对社会生活领域各类信息最为敏感的一群,他们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又具有激进的批判精神;既具有独特的思维优势,又具有典型的心理脆性。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的介入既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为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批判精神向社会领域的延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也以其虚拟性、隐匿性为大学生心理脆性的非理性爆发创设了空间。网络舆情的兴起,对高校的日常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不过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其兴起亦是一种契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可见在战略层面已有双向部署,那么如何有序加以实施就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研究唤起的必然理由。

2.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面临的“三个困局”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其舆情的酝酿、发展、高涨、回落、反馈,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示范性”的勾连效应,时刻经受着“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冲突的拷问。一方面,高校力图借助网络监管将校园舆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可应用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手段权限,在确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下,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的限度,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需首要破解的认知困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效果显著与否则取决于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效。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舆情监管,大多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等形式,这种工作模式由于内部信息传递渠道狭窄单一,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很难快速显效,只能扮演“围、堵、截”亡羊补牢的角色,十分被动。缺失科学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体系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亟待破解的机制困局。显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要有合乎信息传播规律与认知规律的设计思路,更要有必要的投入,譬如包括人员的投入,设施的投入。从前者的角度来说,受限于编制,多数高校的舆情监测依靠少数的网络管理员来完成,他们日常工作本已庞杂繁琐,更难以抽出精力做常态化监测。从后者的角度来说,虽然国内已有信息技术公司推出了适用于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的应用系统,可以进行专业化、即时性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和处理等工作,但由于其购置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大部分高校会因经费紧张而放弃硬件投入与配备。人员缺失与硬件设施费用高昂是高校亟待破解的成本困局。

3.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困局的破解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升级代表着公共管理危机的涌现。在管理学领域里,危机管理也被称为危机沟通管理。由此,破解认知困局,把握高校舆情监测管理的合理“限度”,亦应以沟通管理为抓手,与诉求对象进行多渠道沟通。“围、堵、截”是一种监管方法,但常态化的监管并非拘泥于“堵”“疏”与“导”也是一种监管。相较于传统的管控思路,这种以疏代堵,事前介入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拿捏住了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之间的“度”,使监管手段与监管效用在动态中达到理想的平衡。张弛有度,动态平衡的管控思路需要有对应的体制机制设计来加以保障实施。具体地说,就是要遵循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分别针对舆情发生、发酵、发展、高涨、回落、反馈阶段的信息传播特点,构建“预警—引导—应急—重塑”四级联动的舆情预警及紧急处理机制。在舆情发生、发酵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敏感源的解析与筛除,做出预见性的舆情预警;在舆情发展期,通过主动性的信息与释疑,进行集中的舆情引导,为远期的舆情重塑创设有利环境;在舆情应急期,针对已触发的恶性事件,启动网上和网下联动机制,捕获并整合关键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在舆情回落期、反馈期,积极进行舆情重塑,消解衍生谣言触发新的网络舆情的风险。

第8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关键词] 网络舆情;医院;宣传;引导

[中图分类号] R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4-05

Application of the guiding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hospital development

GONG Xiaofei

Publicity Center,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 As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express their appeals on public events via internet, among which, the public health have become the highlighted spots, which alway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ombined with actual practice of publicit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hospital in dealing with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at can be taken means of monitoring and approach of guiding inertnet public opinion, to resolve health events, create a good doctor-patient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ospital; Publicity; Guiding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随之形成网络舆情。在现有各种网络舆情研究中,都显示出各界对医疗卫生领域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对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近百个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了详细地分类统计,数据显示医疗卫生领域事件排名第一,所占比例最大[1]。与此同时,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社会各类事件中,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类的各种舆情事件占各类事件总量的14%,位列各类事件的前3位[2]。同时,公众利用网络表达意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形成的网络舆情对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由此可见,由于医疗卫生领域事件与人们的生活和生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医疗卫生事件的发生总能快速地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网络舆情将对医疗卫生事件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公众利用网络表达意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在当今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时期,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医院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会影响医患关系,更会影响医院形象和声誉。想要对网络舆情进行良好的引导,首先就要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1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1.1 网络舆情的产生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的衍生物。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作为主体的民众会围绕某一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舆情是民众对社会事件的态度[3]。因此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了对各类公共事件的多种态度、情绪和意见的综合[4]。

虽然网络舆情是要在互联网上传播和表达,但网络舆情也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只是公众将对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表达和传播的渠道或场所延伸到了网络上,公众通过网络这个空间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或者是热点话题来表达和传播多种情绪、意见、态度的总和[5]。

综上所述,可将网络舆情理解为是互联网的产物,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是公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和传播对各种公共事务的多种态度、情绪和意见的综合。

1.2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研究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在传播学中著名的“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从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网络舆情的在发展初期的规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最早提出的,她指出,“人们在对某一事件或者人物发表意见时,如果赞成这个事件或者人物的呼声不断升高,人们就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如果赞成这一事件或者人物的呼声不断下降时,人们就会觉得被孤立,从而选择了沉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螺旋的模式,呼声大的一方会赢得越来越多赞同者,而呼声小的沉默者也会为呼声大的一方增势,那么当呼声不断上升时,也在不断促使舆情的形成”[6]。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并能寻求到更多的共鸣者,从而使一个话题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关注的人越多就会引来更多的关注,从而就会促使网络舆情产生。

“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将某个话题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的形式,强化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那么,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应用到网络上,将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多形式、高频率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事件的认知[7]。在现今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媒介的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网络,如:门户网站(portal site)、论坛(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博客(BLOG)、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NS)、微博(twitter)等各种网络平台。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热议的各种事件,往往会引起媒介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会使媒介对这些事件进行反复、集中的报道。那么,事件就会凭借媒介的广泛影响力和权威性对社会产生更加轰动的效应,获得公众的关注[8]。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的议程功能”就会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发展的过程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将某个话题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的形式,强化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因此,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从很大程度上在不断被媒介影响着,从而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了舆情传播的方向。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1963年提出的,指出一只蝴蝶在南美洲某个地方轻拍翅膀,经过1个月的时间后,很可能会导致很遥远的北美洲某个地方的一场龙卷风[9]。网络舆情的发展就如蝴蝶效应所述,经过时间的积累不断放大,随即产生强大的能量。在网络上公众每发表一个意见,都会影响或者改变其他的意见,并得到其他意见的反馈和修正。当形成相似表达的时候,就形成了强大的舆情[10]。而在网络中发表的各种意见就像一个个不同的振动波,彼此相互叠加、影响,使得舆情的规模和强度相互叠加,形成强大的能量,导致“蝴蝶效应”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发表对事件最初的意见变量都很微小,往往只是一句留言、一幅图片等,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式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在图1中可以看到当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后,网络对其发表的意见不断叠加,最终形成舆情,而网络舆情也随着时间的积累,网络舆情的量级就会不断增长。由此可见,网络舆情通过“蝴蝶效应”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图1 网络舆情形成示意图

2 医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手段

结合上述网络舆情产生及发展规律,可以看到网络舆情是复杂的、动态的,因此,要想引导好网络舆情,为医院发展服务,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来更好地监控网络舆情。就目前网络舆情监控的手段来说,可以从3个层面来概括,第一是技术层面;第二是法律层面;第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层面。

2.1 借助信息技术广泛监控网络舆情

在技术层面上,近年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采取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互联网搜索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具体是通过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热点聚焦等,实现对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需求。最终形成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全面掌握网络舆情、争取网络舆情的处置主动权提供有效分析依据[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网络舆情监控始于2011年,当时是由北京市卫生局提供舆情监控信息进行参考,从所有北京市卫生舆情信息筛选出我院的舆情信息,然而由于所提供的舆情对象样本太大,所以监控到我院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因此,到2013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开始与专业的舆情检测公司合作,针对我院在电视媒体、报刊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各类信息搜索每日形成报告发至到我院宣传中心,有宣传中心收集舆情。同时,每日将我院重点的舆情信息制作成手机短信,发至到宣传、医疗等负责人的手机上,对重点信息进行及时监控。在第三方舆情检测公司对我院的舆情信息监控中,网络舆情信息占各类信息第一,以2014年1月1~31日为例,共监测到有关我院的相关信息4144条,其中原发信息2791条(报刊新闻82条、电视新闻24条、网络各类信息2685条),而网络转载的信息就达1353条。可见,网络舆情信息在我院舆情信息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通过借助专业的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控到了我院的网络舆情,为医院监控网络舆情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利用相关法律监控网络不良舆情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已针对现今网络中存在的黑客入侵、网络不良信息、网络诈骗等行为制定了相关法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12]。因此,当医院遇到不良网络信息或者行为时可以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

尤其是在博客,微博这类个人自由度高的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平台随意各类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欺骗广大群众。比如在2010年,一款打着我院专家研制旗号的某眼药水在博客、贴吧等信息,并有好多网友转发和评论说该药水疗效非常好,形成一条关于“我院专家研制的眼药水治疗眼病效果好”的网络舆情。该条信息的使得很多患者都认为该眼药水为我院参与生产,并打电话到我院进行咨询。在跟相关部门了解何时后,发现我院并未有生产过该眼药水,于是第一时间在医院官网声明,明确告知广大群众,该眼药水与我院没有任何关系,并提醒公众从正规机构了解和购买药品。同时由我院法律顾问出面,以官方名义与各网站进行联系与交涉,掌握主动权,并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手段,向公安部门报警,由公安网络监管等部门对事件进行法律调查与处理,遏制这种网络不良舆情。

2.3 建立专业队伍主动监控网络舆情

在人员层面上,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还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和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有效监控到网络舆情,并能为网络舆情的引导产生积极作用。

在2008年奥运期间,我院按照《北京市卫生系统建立网络评论员》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党办、宣传中心、团委等多个部门中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精、奉献精神强的成员,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该队伍最初由3名掌握网络技术好的青年干部担任,其中有1名为宣传干部。并对网络评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提出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踪分析卫生网络舆情;要用网络语言和贴近市民生活的事例,参与网民互动讨论,提高网络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正面舆论。

3 医院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

应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舆情,在做好相应的舆情监控后,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好网络舆情?引导好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医院营造良好的医患氛围,促进医院和谐发展。下面就我院对网络舆情引导上采取的方法,从下面3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促进网络信息公开透明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在获取信息上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同时也对信息公开透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公众对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件会格外关注,会在网络上发表对事件的质疑,这样很可能就会对事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以有助于对事件的有效控制,消减网络舆情对事件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信息公开对于我们在引导网络舆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要消除网络舆情对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促进信息公开透明,使“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信息”的公开,消除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不恰当的猜测和不稳定因素,减少网络舆情对事件负面影响[13]。

近年来,我院通过医院门户网站、官方博客和微博这三大网络平台,及时和告知医院的各项动态和服务举措,尤其是医院的门户网站,这是进行信息公开最为便利、成本最低的一个平台。门户网站要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促进信息公开透明[14]。比如:我院会及时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各级专家的资质和出诊时间;医院的新技术或者新服务;告知医院在节假日期间的门急诊安排;通告专家开展的各类义诊咨询活动等,通过在门户网站上的公开信息,使患者在网络上能及时看到或者获取到我院的信息,满足患者对我院的了解和需要,引导患者获取正面信息。

3.2 畅通网络舆情表达渠道

要想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信息,就一定要从意识上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畅通网络舆情表达渠道,但这并不是任其任意发展,而是要让人们认识到如何利用网络恰当、理性表达。公众的言论容易被某些不确定的情绪化因素取代,也会容易被某些具体事件所左右[15]。在网络表达中会产生非理性表达,这些会对事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要畅通表达渠道,正确引导网民进行网络舆情表达,必须将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贯穿其中[16]。

尤其是在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17]。在三网融合的时代中,互联网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不同层次的群体将不断渗透到网络中。网络发展趋势无法逆转,因此要畅通网络这个平台,引导人们如何应用网络,如何通过网络表达,并逐渐培养公民的信息素质。如果能良好地运作网络,创造空间和制度以增加民主的可能性,公众将有会相互理解与倾听[18]。

畅通网络舆情表达渠道,不仅能够维护网络秩序,调动公众的网络参与意识,还能够促进网络舆情表达更加充分、有效。在畅通表达渠道上不仅要鼓励公众进行表达,还应该积极与公众就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良好的互动[19]。为了畅通网络舆情的表达渠道,我院就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的形式,开展微访谈与患者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拉近专家与患者的距离,让患者体会到医院对其的重视,解决患者对疾病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同时也能帮助医院了解患者所反映的问题和他们就医的需要,从而进行有效地决策,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3.3 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流程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来表达情绪和意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所谓的“网络水军”的存在,他们在进行着非理智的情绪表达。所谓“网络水军”是指在网上的帖子往往是非理性的、带有强烈感彩的,或是极力美化雇主的产品或服务,或是极力贬低雇主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整体上倾向性比较强烈[20]。因此,在考虑网络舆情时我们就要把这些情绪因素剔除出去,建立合理的网络舆情处置流程,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和处理。

我院网络舆情信息处理流程从信息分类和处置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在图2中可以看到我院按照网络舆情的危重程度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第一类为一般信息,比如患者通过网络发表对就诊时的合理疑问或对疾病的正当咨询等;第二类为敏感信息,这类信息通常涉及到一些医疗矛盾问题,需要我们去协调解决;第三类为危机信息,危机信息一般直接影响到了医患关系以及医院发展,因此这类信息最为重要和关键。

对于不同类别的信息,也要采取适当的处置方法。同样,从图2中可以看到对于一般信息,会有专门的工作人与患者联系,与患者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化解不必要的危机;对于敏感信息,会与相关科室了解沟通,通过内部解决的方式,协调问题;对于危机信息,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必要时还要上报医院一把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启动危机事件处理程序,尽量将“危机”化为“转机”,维护医院形象,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图2 网络舆情处置流程图

4 心得体会

目前,中国处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公众对医疗卫生领域各类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对医疗卫生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公众关注医疗卫生领域事件增加了新渠道,公众会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并能得到迅速的扩散,形成网络舆情。因此,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医院,更应该管理好、引导好、利用好网络舆情,了解网络舆情发展的规律,学习网络舆情监控手段,掌握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同时,未来可以更加量化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比如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详细的指标和度量分析,对网络舆情能做到有效检测和预期,预测网络舆情对事件发展趋势和影响,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医院和谐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杜骏飞.危如朝露――2010~2011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

[2] 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 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2007.

[5] 刘毅.黄成军.网络舆情与公共事件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6] Noelle-Neumann E. 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7] 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46.

[8] 邹伟,郑达威.从“甘德怀事件”看网络时代的公众自我议程设置[J].今传媒,2005,(2):8-9.

[9] 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6):29-38.

[10] 魏丽萍.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进化博弈论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29-38.

[11] 潘文富,郭友实.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研究综述[J].福建电脑,2011,27(8):39-41.

[12] 汪晓方.我国网络法律问题的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3.

[13] 赵敏.试论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途径――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145-147.

[14] 阎秀富.“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及应对措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57-158.

[15]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84.

[16] 陈鹏飞.从网络舆情透视民主表达在我国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1,(5):91-94.

[17] 段然.三网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管理制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90-92.

[18]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 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9] 赵灿灿.网络舆情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第9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二是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三是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四是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五是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一要加大对网站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平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二要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三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