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精选(九篇)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

第1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从营销的角度进行区分,有公众型网络社区和品牌网络社区。公众型社区,指作为第三方媒体平台出现的社区,如天涯、新浪论坛等;品牌网络社区专门为某品牌建立的社区,如京东360buy的论坛,聚集了京东的买家讨论京东的买卖经验。

网络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过程,体验文化、体验时尚、体验消费。具体包括娱乐消费、情感消费和文化消费等,这三种消费又为网络社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精神需求空间。

缘何开展网络社区体验营销

从网络用户消费行为的角度分析

据CNNIC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截至2010年6月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2亿、1.28亿、1.22亿,半年用户规模增幅分别为31.4%,36.2%和29.9%,增速在各类网络应用中排名前三。获取信息、体闲娱乐、交友依然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从网民上网活动主体内容来看,在各种上网目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唯有商务化应用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说明目前网络已经开始为消费者提供实质性的商品和服务,但是信息服务、娱乐休闲服务等依然占据了较多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网民对于体验消费服务的强劲需求。

从网站核心竞争力角度分析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产品、技术、品牌都不会赋予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网络社区经营者来说,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用户,这里的用户不仅仅是指用户规模,更重要的是指用户忠诚度。一般来说,用户忠诚度与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密切相关,消费者满意度高,用户忠诚度则高。在网络环境下,单纯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最容易被模仿,因此网站要想增加用户的忠诚度,就不能只通过出售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网民需求,还必须通过增加网络用户的体验过程来增加其消费行为所获得的效用。

影响网络社区体验营销的要素

网络社区体验营销共有五要素影响社区体验营销:

1 感觉――利用互联网可以传递多种媒体信息的特点,让网民通过视觉、听觉、幻觉等来实现感觉体验,使网民易于区分不同网络社区及产品,达到激发网民兴趣和增加产品价值的目的。

2 感受――利用互联网开放、自由、平等的特点,让网民感受到是真正的“上帝”,触动网民的内心情感及喜好体验,其范围可以是一个温和、柔情的正面心情,如欢乐、自豪,甚至强烈的激动情绪,也可以是痛苦、悲观、困惑,达到网民对某网络社区从略有好感到强烈偏爱的目的。

3 思维――利用互联网高效、虚拟、交互的特点,引起网民的惊奇、兴趣、对问题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网民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 行为――利用互联网及时、经济、个性化的特点,网络社区通过采取形式各样的活动,增加网民的行为体验,指出行为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丰富网民的生活。

5 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全球、合作、持续的特点,让网民获得进入网络社区进行自豪的客户体验,激起新网民完善自我的愿望和被其他个体正确看待的需求,达到诱导新网民产生进入网络社区的欲望和行为的目的。

网络社区体验营销策略

吸引会员阶段的营销策略

网络社区经营者在吸引会员阶段较着重于感觉体验,因为网络社区成员通过感觉体验――视觉、听觉初部接触社区,社区的感官设计对社区成员造成第一印象。

感觉体验的目的即是期望社区成员能够通过感觉来体验社区整体的安排及感受、信息的丰富及明了的程度、在社区提供的环境中搜寻信息的容易度等。因此社区经营者应多通过网站的标志设计、网站的识别及简易的社区使用介面和丰富的社区内容来吸引网民的注意。同时社区经营者透过社区管理者,随时注意及加强社区信息的更新,通过社区内成员的信息共享及交流来吸引更多的会员加入,要扩大网络社区的品牌知名度,吸引有相同爱好、兴趣或共同话题的网民来访问网络社区,进而成为会员。

关系体验方面,社区经营者通过社区形象的塑造来引发网络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联想,同时社区要推出社区主题相关的产品,再针对其产品设计一系列的营销活动。

增加参与阶段的营销策略

增加参与阶段网络经营者要着重感受体验和思考体验,因为只有通过网民与网民之间互动交流产生才会感受体验,增加网民对社区的情感,一旦网民开始造访社区,就应该开始努力挽留访客。当网民进入社区之后,社区经营者必须设法提高社区参与者的参与热情,除以丰富的信息来吸引网民之外,同时网站经营者必须以与社区内容相关的其他附加价值来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拜访率及停留时间。思考体验目的是提供社区成员一个能够在社区中思考的空间,这个体验可以通过社区制造的一个话题,来促使其成员来思考、讨论、发表等,试图在社区成员中造成一个话题反馈,以提升社区的影响力,使网民在社区浏览的时间更长。

在感受体验方面,由各社区版主主动联系网络社区居民,鼓励网络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带动网络社区居民在社区中针对社区有关话题来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社区版主扮演着促使网络社区居民与社区拉近彼此间距离的角色,减少网络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后却少进入社区互动的情况发生,不少网络社区人气不旺的原因是缺乏懂得经营网络社区的好版主。而网络社区的版主是要找到和别的社区不同而又足以形成社区意识的热点和话题来吸引社区的浏览者和参与者,并且还要创造关系,拉近每一位参观访问者的距离,留住每一位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经营者来说,优秀的版主是最为宝贵的资产,要通过排行榜、积分、会员折扣等形式来提高版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维体验方面,社区针对社区主题邀请相关学者、专家来提供专业的讨论文章,或定时地请专家、学者上线即时与网络社区居民进行互动。请专家、学者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如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特别是涉及网民个人隐私的问题,网民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询问专家,同时定期出版社区刊物或电子报,并主动将资料送至网络社区居民手中,提示网络社区居民目前社区内部进行的热门话题。社区也要设计与社区主题、时节、网站本身、或与社区相关产品的活动,如在该社区是宗教性社区,社区可以设立网E教堂,提供与宗教相关的历史典故、宗教书籍、人物介绍等,提供网民在网上祷告、洗礼、捐

赠,以吸引成员主动参与,让网民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其对社区的注意力和信任度。

建立忠诚阶段的营销策略

建立忠诚阶段关键在于激发成员产生社区意识,形成归属感,使网民对社区有较深的情感和依赖感。因为有了社区情感才能进而产生社区忠诚度,此时才能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为网站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此阶段重点是提高网民的感受体验和关系体验,使网民产生社区情感和归属感。

网民对于与其他有相同兴趣、相似背景或具有某―部分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有互动交流的渴望,关键在于社区的构建,利用主题、兴趣、社会经历背景、地域、专业或产业等进行分类。对于门户网站来说,适当的分类尤为重要,决不能让人一进入社区就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果一个网站有太多类似的子网络社区,而且没有仔细分类,也没有能做到引人入胜,那么大多数的网站浏览者就可能在各个子网络社区中浏览,找不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停留下来,因此也不会有兴趣注册成为该社区网站的成员来发表文章,再次访问该社区网站的希望就更渺茫了。除了分类标准外,影响社区情感形成的还有社区的排他性,排他性越强越有凝聚力。

获取价值阶段的营销策略

在获取价值阶段的行为体验,社区经营者主要目的在刺激其会员进行消费活动,包括为网络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网络社区居民购买社区内推广的商品等。在此阶段社区经营者与产品供应商共同设计相关的体验营销活动,如在社区引导时尚的消费理念,符合潮流的消费方式。通过明星和专家的参与社区的互动,推广和主题相关的产品,使社区居民体验明星和专家所倡导的消费理念,同时为社区会员专门折扣,使网络社区注册会员得到比普通网络社区成员更多的优惠。通过采取消费积分、排行榜、星级会员等形式来分别给予不同的折扣,以增加社区的消费量和会员转移成本,提高网站价值。同时,也提供给网络社区居民一个安全、快速、可靠的交易环境,让网络社区居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获得购买的产品。

第2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无线网络;稳定性;无线局域网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无线局域网)已成为局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院在已经拥有的有线网络上,为满足学校师生随时随地共享教育网络资源的需要,在校园的教学楼、会议中心、图书馆建立了无线局域网。

本单位的校园无线网络因有用户广泛、使用地点范围广、移动设备参差不齐、使用者素质水平高低不同等特点,对无线网络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使用各种措施能有效避免无线网络因稳定性引起的相关问题。

1 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因为无线网络的特殊性,无线电磁波信号容易受到干扰或者是非法入侵,从而影响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同时也影响着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因此,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无线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这两个指标也影响到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率等其他性能指标。

无线网络的稳定性是指无线网络中信号应该是持续良好的,信号强弱程度应该是保持不变的,信号强度不受外界干扰而影响,即使是信号弱的地方也不能出现一会弱一会没有一会又良好的现象。

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要使无线网络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提高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就必须对影响无线网络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网络稳定性的原因,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解决对无线网络稳定性与安全性带来的影响,就可以更好地管理学院的校园网,使校园的无线网络能更加可靠安全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2.1 环境及干扰

无线网络设备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只在合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范围下才能稳定工作,特别是南方的夏天,设备容易因为受潮及散热必不好造成设备工作不稳定的情况。

环境及干扰是影响无线网络信号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有以下两种干扰源会影响无线网络的信号,从而使其稳定性下降。

一是网络周围其他类型的射频信号干扰,如区域内的空调、蓝牙设备、电子遥控器和电教的无线扩音设备、无线话筒等,其工作的电子信号频率和无线网络的频段很容易产生冲突,从而对网络信号造成干扰,特别是对支持IEEE802.11b和IEEE802.11g协议的无线网,其采用的是2.4GHz的频段,由于家电、微波炉和高频治疗仪等装备也运用这一频带信号,因此同时运用这些装备时,就会相互争夺同一带宽,从而就会造成通信速度和质量的降低,影响了网络信号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学校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教学实训室和电教多媒体教室,这种干扰占用的比例还是很高的。例如,在教学楼相邻的教室中,其中有一个教室的教师在使用无线语音设备进行教学,会对相邻的教室的无线网络造成很大的干扰。因为基于2.4GHz频段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无线语音系统,与大多数无线网络频段是相同的。

二是网络本身之间的干扰,如区域周边存在的其他无线网络、区域内相邻无线接入点(AP)之间造成的干扰,相邻两个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内的如果使用相同的信道,也容易出现干扰,这种干扰是最难发现的,但是只要设置好区域内无线AP的信道,这种干扰在学校出现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2.2 设备及安装位置

无线网络是靠无线设备的高频无线电磁波来传递信号的,无线设备本身及其安装位置也是决定无线信号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无线设备本身,二是设备在无线网络区域内的安装位置。

无线网络信号不稳定,与设备如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AP)、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天线等设备本身有一定的关系。这些无线设备本身的参数及性能指标如连接速度、信号强度等是影响信号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还有就是设备内部自带的软件如驱动程序等都是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无线网络信号的稳定性不仅与无线设备也有很大的关系,还有无线网络终端的无线网卡本身的驱动程序和连接速度等都是影响无线信号稳定性的因素。

另外,无线设备的安装摆放位置也会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和稳定性,因为无线设备天线发射的信号是一个圆形的区域范围,发射天线放在室内区域某个角落,就只有半圆的空间,影响了无线信号的覆盖面,使无线性能下降。还有在室内区域空间有墙壁或柱子等拐角时,每个拐角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使信号的传输性能下降,从而影响了无线信号的稳定性。

2.3 其他因素

其他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除了环境干扰和设备及其安装位置的因素外,影响信号稳定性的还有其他因素,包括网络利用率太高和信号覆盖有盲点(盲区)两个因素。

正如有线网络一样,当无线网络区域内的用户太多或操作占用带宽过多的应用时,对网络的应用会达到接入点的最大容量,在这种条件下也会影响到网络的性能,从而影响到稳定性,同时也影响了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另外,因为无线网络的覆盖特点及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某些区域内仅有微弱的无线信号存在甚至没有信号的存在,这些也会影响到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3 无线网络稳定性的保障

提高无线网络的稳定性是无线网络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又是安全保障的基础,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无线网络的稳定。

3.1 环境的保障措施

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无线网络的稳定性,主要的措施除了采用抗干扰强的设备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排除周围的射频干扰,在专业仪器的辅助下,找到与现有无线网络使用相同频段的其他家用设备,如区域内的空调、蓝牙设备、电教的无线扩音设备、无线话筒等,根据其使用的时间频率相应的处理,能改变频段的设备改为与无线网络不相同的频段,如多媒体教室的语音设备,可将其改变为其他的频段。

(2)更改无线AP或天线的信道或采用其他频段的无线设备。对于区域内当无线AP的信号相互覆盖造成无线AP之间的干扰时,对于支持IEEE802.11b/g协议的无线网,可将相邻的无线AP信道分别设置为相邻的1、6、11信道,这样就可以避免因AP之间产生干扰造成的稳定性下降,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办法。

对于环境影响因素,在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具体的环境,做好适当的规划,特别是整个校园区域都采用无线网络时,更要考虑此因素。

3.2 设备及安装位置

无线设备(主要是无线AP和无线路由器)在区域中的摆放位置也是决定无线信号是否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

无线AP和路由器最好安装在无线网络覆盖区域的中间位置,不管是信号覆盖面还是传输速度方面都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另外我们所在的房间中会有很多个墙体拐角,每个拐角都会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所以在设计无线网络和设备摆放位置时应该尽量避免拐角。因为无线发射天线的信号覆盖是一个圆形范围,如果把设备放在区域的一个角落的话就等于白白浪费了一半的空间,自然严重影响了无线信号的覆盖面,无线网络的范围也从默认的整个圆变成了半个圆,使无线性能和稳定性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因无线信号的外泄造成安全问题。在图书馆阅览室的无线AP安装位置,发尽量位于房间的中间,同时还要注意房间内建筑结构,如柱子和梁的影响,两个AP的采用不同的信道。

对于因无线设备自身的问题影响无线网络信号的稳定性。主要从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网络终端的无线网卡两类设备进行优化配置或更新软件。

对于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本身的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到无线产品厂商的官方主页去下载最新的补丁包或firmware驱动程序。升级驱动法对于因无线路由器本身信号不稳定或者每间隔几分钟无线网卡自动掉线的情况特别有效。

对于网络终端设备的无线网卡,主要是更新无线网卡的驱动程序和调节无线网卡的速度。无线网卡的驱动程序一定要用随产品附带光盘上的驱动或去产品的官方主页下载驱动来安装无线网卡,而且安装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的操作系统。还有就是无线网卡的速度选择,一定要与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的速率相匹配。

3.3 其他措施

对于无线网络,还可以用其他的措施来保障信号的稳定性,其他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高无线信号的发射功率,当无线区域内的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数目及安装位置受限时,可以用提高发射功率的方法来提高稳定性,减少信号的盲区或盲点。当然这要取决于设备本身是否具备此类功能,还有提高了某区域的信号功率,也有可能影响或干扰其它区域的无线网络信号,造成其它区域无线网络信号的不稳定,故要综合对整个无线网络的性能进行操作。

二是增加无线设备的数量,在经济及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无线AP或路由器的数量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但要注意相邻AP之间的信道设置。本学院的教学楼无线网络就是采用此方法来实现信号的稳定性,本学院教学楼原来每层AP数目1个,增加至2个并适当调整位置后整个教学楼无线网络的信号稳定性增强,同时提高了无线网络的利用率。

4 总结

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相互联系的,有了稳定的网络,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更有效的安全措施,提高无线网络安全性。

本文只是根据本学院的校园无线网络为实例,结合本人管理无线网络的经验,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有效提高无线网络信号稳定性的方法,但并不能保证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适应,毕竟无线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很难一步到位。

【参考文献】

[1]张瑞生,刘晓辉.无线局域网搭建与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5-15,23-45, 224-248.

第3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隔离;信息安全;管理  

一、网络隔离的观念  

当内部网络与因特网连接后,就陆续出现了很多的网络安全问题,在没有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之前,一般来说最简单的作法是先将网路完全断开,使得内部网络与因特网不能直接进行网络联机,以防止网络的入侵攻击。因此对网络隔离的普遍认知,是指在两个网络之间,实体线路互不连通,互相断开。但是没有网络联机就没有隔离的必要,因此网络隔离的技术是在需要数据交换及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出现。不需要数据交换的网络隔离容易实现,只要将网络完全断开,互不联机即可达成。但在需要数据交换的网络隔离却不容易实现。在本研究所探讨的网络隔离技术,是指需要数据交换的网络隔离技术。  

事实上在大多数的政府机关或企业的内部网络,仍然需要与外部网络(或是因特网)进行信息交换。实施网络断开的实体隔离,虽然切断两个网络之间的直接数据交换,但是在单机最安全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复制数据时遭受病毒感染与破坏的风险。  

二、网络安全管理  

(一)网络控制措施  

在「10.6.1网络控制措施控件中,说明应采用的控制措施,对于网络应该要适当的加以管理与控制,使其不会受到安全的威胁,并且维护网络上所使用的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安全(包括传输中的资讯)。  

建议组织应采用适当的作法,以维护网络联机安全。网络管理者应该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控管机制,以确保网络传输数据的安全,保护网络连线作业,防止未经授权的系统存取。特别需列入考虑的项目如下:  

1、尽可能将网络和计算机作业的权责区隔,以降低组织设备遭未经授权的修改或误用之机会;2、建立远程设备(包括使用者区域的设备)的管理责任和程序,例如管制远程登入设备,以避免未经授权的使用;3、建立安全的加密机制控制措施,保护透过公众网络或无线网络所传送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并保护联机的系统与应用程序,以维持网络服务和所联机计算机的正常运作;4、实施适当的录像存录与监视,以取得相关事件纪录;5、密切协调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作业,以确保网络安全措施可在跨部门的基础架构上运作。  

(二)网络服务的安全  

1、组织应赋予管理者稽核的权力,透过定期的稽核,监督管理负责网络服务的厂商;2、组织应确认负责网络服务的厂商,有实作特殊的服务所必需的安全措施,例如该项服务的安全特性、服务的安全等级和管理方法。归纳“网络控制措施”及“网络服务的安全”的控制措施,建议组织在网络安全的控管措施,主要以采用防火墙、入侵侦测系统等控制措施,及运用网络服务安全性的技术,例如认证、加密及网络联机控制技术等,以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与网络联机的安全。三、网络隔离技术与应配合之控制措施  

(一)采用完全实体隔离的管理措施  

1、安全区域作业程序。组织需根据存取政策订定安全区域的标准作业程序,以便相关人员能够据以确实执行,避免人为疏忽造成数据泄漏。标准作业程序应制作成文件让需要的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取得。对于每一位使用者,都需要清楚的定义存取政策,这个政策必须依照组织的要求,设定允许存取的权限,一般的原则为仅提供使用者必要的权限,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权限。并应区分职务与责任的范围,以降低遭受未经授权或故意的进入安全区域之机会;2、资料存取稽核。数据存取的记录,包括成功及不成功之登入系统之纪录、存取资料之纪录及使用的系统纪录等。在完全实体隔离的作业下相关的稽核记录,需要实施人工的稽核作业,特别是登入错误时的纪录,需要逐笔的稽核作业。并不定期稽核数据存取作业是否符合组织的存取政策与标准作业程序,并且需要特别稽核下列事项:(1)对于被授权的特权使用者,其存取纪录应定期稽核;(2)对于特权存取事件,应检查是否被冒用的情形发生。  

(二)网络存取控制措施  

在实体隔离的政策要求下,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隔离为两个互不相连的网络,数据交换时透过数据交换人员定时,或是不定时根据使用者的申请,至数据交换作业区域之专属设备,以人工执行数据交换作业。因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间采用网络线路的实体隔离作业,主要的网络存取控制措施则着重在作业区域的管理控制措施。  

第4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区域网络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教育资源共享;文本讨论;音视频研讨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6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0

一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我国的网络教研(又称虚拟教研、在线教研等)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新民等人2001年发文将“虚拟教研模式”定义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时空教研活动,彼此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成果与经验交流、共享教学信息与资源的一种方法”。近年来,由于区域内学校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凸显,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将区域网络教研视为促进区域内不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文献调研我们发现,以往针对网络教研的研究一部分涉及网络教研的形式、实施方式、组织方式等。还有一些调查对网络教研的效果,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动因、态度、认识,教师参与度,网络教研资源,网络教研平台质量,影响网络教研的因素等进行了研究。虽然不少文章都指出网络教研可以提高公平性、参与度,但是对于我们所关注的通过网络教研促进区域教师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特别是没有发现这种策略和方法对于改善公平的效能的研究。伴随着区域网络教研的实践日益增多,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方式是否真正改善了不同学校的教师公平感?哪些技术支持的教研策略比较有效,哪些效能较差?哪些因素会影响网络教研的效能?为此,本研究以重庆某行政区的区域网络教研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网络教研的方式与效果进行研究,探究其采用的各种教研策略对于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公平感的有效性。

二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 案例区的网络教研背景

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区是重庆市西部某农业大区,全区中小学校总计103所,根据办学规模,以及教学水平等,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1~3类。近年来,案例区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实现带宽1000M裸光纤接入,每台计算机独享10M带宽。2011年9月起,该区利用教育城域网建设了网络在线教研平台。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开展网络教学研讨活动。目前网络在线教研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教师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文本方式进行的网络讨论,以及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时讨论。2013年大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还开展了网络教研课题研究,共有30所学校,共计76名教师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参与课题研究。

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用教师使用度来表征区域网络教研的开展状况,探索区域网络教研的参与度是否与参加网络教研的各学校教师对其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研究假设区域网络教研的使用度越高,教师对其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就越高,那么区域网络教研改善教师公平感的效能就越高,反之亦然。目前针对区域内跨学校间的教师发展的公平感研究较少,本研究的一个前期研究发现,教师感知的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公平包括获取教育资源、外出参加培训、观摩优质课、校际间教研、与优秀教师、教研员交流等机会的不公平,不少处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这样的机会非常少。本研究依据此将其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指标。

为了探究影响区域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各种因素,我们将网络教研的各项实施策略、教研平台的性能、对参与网络教研的激励政策以及对于教师网络教研的支持服务作为教研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对案例区域网络教研各项实施策略的衡量,参考《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的政策评估标准,以及富兰所提出的影响教育变革实施的变革特征,以回应性、适宜性、可行性、充分性、效率性作为衡量网络教研策略效能的指标。其中:回应性指该策略设计回应了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适宜性指该策略在实施中满足了教师的需要且没有冲突;可行性指教师在进行网络教研时不存在个人能力等障碍:充分性指利用该策略解决教师教学问题的充分程度;效率性是教师认为采用该策略进行教研具有效率。网络教研依赖网络平台,其效能优劣影响教师对网络教研的使用。本研究参考用户界面满意问卷、计算机系统可用性量表,对平台系统的效能通过有效性、系统能力、界面、总体满意度进行测量。促进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政策措施由行政规定与考评要求两个指标来表征;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支持则由告知目标、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同伴互助、有效反馈等几个指标来表征。具体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各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分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以便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使用。 调查对象选择案例区初中和小学的教师,按照初中和小学分别抽取学校。考虑到网络教研希望达成改善不同学校、特别是相对条件较差学校的教师发展公平感之目的,抽样时将案例区所有的三类学校全部抽取,一类和二类学校按5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取。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550份。对问卷的所有题目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问卷a系数高达0.977,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非常好。

三 数据分析

1 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的描述统计

本次调查的教师63.1%来自小学,27.1%来自初中,7.3%来自完全中学,其他则来自独立高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教师来自的学校类型来看,56.9%为乡镇学校教师,34.6%为县直属学校老师,5.2%为村小教师,2.8%为城市学校教师,还有0.5%为教学点教师。而从教师所属学校在案例区的等级看,一类学校的教师占36.1%,二类学校的教师占43.1%,三类学校的教师占20.8%。

本次调查教师群体主要有如下特征:52.6%为女性教师,47.4%为男性教师。教师年龄中,30―40岁和40-50岁教师分别占4l.g%和37.8%,20―30岁以及50岁以上的各占9.6%和10.8%。教师中成熟教师是主要人群,19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49.5%,7-18年的教师有42.4%,4―6年和1-3年的新手教师各占2.9%和5.2%。参与调查的教师所教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小学学科,其中以语文和数学学科老师居多,分别占30.0%和24.5%。

由于网络教研涉及技术环境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调查问卷对教师学校和家庭拥有电脑情况,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等进行了调查。统计表明,在办公室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教师占到73.4%,5.8%的教师办公室中有电脑但是不能上网,20.8%的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表1显示了各类学校在有电脑但不能上网以及没有电脑这两种情况中的差异。相对而言,二类和三类学校的老师办公室没有电脑或者不能上网的人数比例高一些。

图2和图3显示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对于新技术热衷程度的自我评估。9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在达标以上,能力较强和很强的教师总计达48.7%。68.1%的教师称自己是新技术的爱好者甚至是热衷者,只有2.3%的教师害怕新技术,个别人厌恶新技术。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参加了网络教研的教师,所以问卷中询问了教师是否有网络教研经历,结果显示,3550名参加填写问卷的教师中,2931人采用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占总人数的82.6%。在本文后续的分析中,主要以这2931人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2 网络教研系统的使用度分析

对于网络教研平台,本研究根据平台使用度作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指标。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48.7%的教师每周都会使用平台,15%的教师每天都会使用,26%的教师每月会使用,10.3%的教师几个月会使用平台。可以看到,60%以上的教师使用平台还是比较频繁的。

3 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分析

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探究在引入网络教研的情况下,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专业发展公平感是否获得改善。研究从获取教育资源、接受培训、观摩优质课、与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交流、参与校际教研活动、展示自我教学能力等维度衡量教师对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状况。通过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教师们在各个维度上均倾向于比较认可公平感有所改善。

以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分析教师认可度在不同学校类别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可知,一类学校的教师认为各个维度更公平明显高于二类学校和三类学校的教师,而二类学校和三类学校之间的教师则没有显著差异。

4 区域网络教研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分析

以使用度作为自变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发现使用度对教师认可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教师的使用度越高,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越高。这表明区域网络教研对于改建教师发展公平感确实具有效能。

a.因变量:教师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

5 影响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因素分析

以网络教研策略、平台特性、政策激励、教研支持作为自变量,教师网络教研使用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网络教研策略之后,平台特性、政策激励和教研支持对使用度都没有预测作用,即在本案例中,影响网络教研使用度的主要是网络教研的策略,如表5所示。

a.因变量:使用度

(1)不同网络教研策略对使用度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别以教育资源共享、文本讨论、音视频研讨三种网络教研策略作为自变量,使用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学资源策略和音视频策略对使用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从标准化系数来看,音视频的正向预测水平高于教学资源策略。文本策略对使用度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教学资源策略和音视频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对平台的使用度,如表6所示。

(2)不同网络教研策略的效能分析

本案例的网络教研共分为3种形式:教师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文本方式进行的实时或非实时网络讨论,以及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时讨论。教师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每位老师可以将自己认为优质的教学设计,自己制作的精美课件上传;同时,面对面的教学研讨的成果,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也上传以供分享。目前资源累计已经接近30万件。文本方式进行网络讨论可以是实时的,类似即时聊天,也可以是异步的,类似论坛方式。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施讨论可以是多人音频或者视频。

本研究从回应性、适宜性、可行性、充分性、效率性对这3种网络教研策略效能进行分析。3种策略5个维度得分的均值分布在3.29-3.61之间,说明三种策略的设计效果处于一般到较好之间。继续将3种策略在5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由图5雷达图中可以看到,整体来看,教师评价教学资源共享策略的效能最好,而利用音视频方式实时在线讨论的效能较差。具体而言,在策略的可行性、充分性、适宜性、效率性方面,教学资源共享策略都相对其他策略较好;在回应性方面,文本讨论策略更高一筹。这可能是由于教学资源共享只是将教师自己的优秀作品分享,但未必满足其他教师需要,而音视频在线研讨一般是教研员等组织的统一活动,也不一定满足教师的个体需求,而文本讨论往往是教师处于个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发帖讨论,因此研讨的结果对于教师个体需求的回应性相对较高。

四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针对重庆市某区的区域网络教研是否可以改善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证实了区域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是有效的,通过利用各种途径提高网络教研的使用度,会使得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提高。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二、三类学校教师对于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还没有一类学校教师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线上和线下促进公平的途径。

研究发现在影响教师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各个因素当中,采用何种网络教研策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发现对于网络教研的组织与实施者的启示一方面在于网络教研的方式与内容是教研成败的核心要素,需要仔细地设计网络教研开展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教研的本质因素,才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另一方面的启示在于平台性能、政策激励以及教研支持目前对于吸引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作用还不明显,可以在这些方面继续改进。

第5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网络营销;消费者需求特征;个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82-02

经过十多年快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促使了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改变着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改写着消费者的行为准则。因此,根据消费者需求行为变化而采取相应营销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网络经济效果的主要因素。回顾全球网络经济发展的实践,从中会发现网上店铺众多,而交易额并不大;众多网络公司负债经营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分析研究网络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此,本文就网络条件下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相关的综述研究。

1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区别

传统的营销理论是以菲利浦・科特勒提出的4P说为基础的。而以舒尔兹教授为首的一批营销学者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市场营销理论,提出所谓的4C组合。菲利浦・科特勒归纳说:“4P反映的是销售者关于能影响购买者的营销工具的观点;从购买者的观点来看,每一种营销工具都是为了传递顾客利益。”他还认为4P与4C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Product-Customer;Price-Cost;Place-Convenience;Promotion-Communication。

在国外对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研究基础上我国的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的区别。

学者陈雅芝在《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异》一文中从六个方面全面的分析了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区别。学者刘海亮(2006)认为,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都是企业市场营销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整合,共同为实现企业组织目标服务,并体现出许多共同点:二者的营销目的相同;二者都需要通过营销组合发挥作用;都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同时他认为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具有全新的方法和理念,仅把传统营销的4P’S和现代营销理论的4C’S应用到网络营销上,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二者营销的手段方式、工具、渠道以及营销策略都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产品和消费者,价格和成本,促销和方便,渠道和沟通四个方面。

徐静(2004)从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冲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她分析了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渠道、促销策略等几个方面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得出网络营销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一个整合的过程的结论。

李东(2005)从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产品、营销广告、营销竞争规律、营销竞争优势、营销消费者、营销人才与管理、营销市场、营销基本特征和营销方式几个方面分析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之间的区别。

杨贵娟(2005)详细分析了两者在营销策略、广告方式和营销渠道之间的差异。而在网络营销中,原有的4PS策略被赋予新的内容,于是4CS策略在网络首销时代应运而生。从4PS到4CS,从传统营销到网络营销,营销策略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从产品策略到消费者需求策略;从成本定价到满足需求定价;从产同商业模式到网络商业模式;网络在线实时沟通。广告方式的差异表现在:成本低廉、传播范围广;具有互动性;可以准确评估广告效果。营销渠道的差异体现在渠道结构、渠道费用和渠道功能三个方面。

李东(2003)通过对网络营销产品与传统营销产品多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来论证网络营销产品具有传统营销产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小结:以上的学者都认为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网络营销的特性符合顾客主导、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充分沟通的要求。各位学者几乎都从营销市场、营销产品、营销广告、营销渠道、营销消费者、营销方法、营销促销、营销基本特征和营销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之间的区别。但是,网络营销与传统的营销相比,交换的本质没有改变,由于借助了互联网这个功能强大的工具,而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消费者的地位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也就是说,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因此网络营销在产品销售、服务及信息传递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区别,将使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更高效地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信息,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象征性价值。

2 消费者心理与网络营销

营销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在消费者身上,对消费者研究表明,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别是不同的媒体环境孕育出不同世代的消费群。20世纪中叶开始,电视的普及和大众传播产生了所谓影像的一代,互联网的兴起造就出第三代新媒体,网络媒体的大众化摧生出新的第三代消费者,称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或第N(net)世代消费者,亦称为e人类他们主要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为纷繁复杂的商品和品牌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国内学者庄晶(2001)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同时她还分析了网络营销利弊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并指出消费者之所以选择网上购物,心理因素是主要动因。与此同时她重点分析了网络营销四个方面与众不同的心理优势。同时她也认为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消费心理不能满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消费者现阶段对网络营销仍缺乏信任;网络营销无法满足某些特定的心理需求。针对以上情况,她提出要搞好网络营销的四条对策。

王长海(2002)从消费个性化、消费行为及价格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当代大众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趋势,探讨了网络营销企业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心理优势及消费者、引导消费自信等方面存在的心理不足。认为网络营销时代即将到来,但企业和消费者还应对网络营销进行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同时指出了当代大众消费者心理变化的五个趋势和网络营销的五大心理优势。与此同时他重点分析了网络营销存在三方面的心理不足。

吴训慈(2005)认为:网络消费中消费群体具有追求个性化、主动性增强、省时省力、减少消费支出和消费心理趋向成熟五个特点。并从三方面分析了消费者对网络营销存在的心理动因不足。与此同时详细阐述了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动因不足应采取的适当策略比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网络品牌知名度等。

王丽丽(2007)把网络消费者的心理特点表述为四个方面。他认为尽管网络消费对传统消费者心理动因仍存在不足,网络消费对消费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就其本身特点和发展现状而言,它仍存在着心理动因不足,包括: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对网络消费产生不信任;现阶段网络消费仍存在不安因素,使消费者对网络消费望而却步;消费者对于没有适当的法律保障深感忧虑。

刘国珍(2004)从N世代消费者心理特征开始分析,根据N世代消费者强调选择的自、要求量身定做、品牌忠诚度下降、注重效用而非形式、倾向互动式的购物过程的心理特点,指出企业要想满足N世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忠诚,就必须按照N世代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来进行网络营销活动。于是网络营销需要具有广泛性,覆盖全球,交流通畅;要体现个性化,以消费者为导向;要具有互动性,使顾客参与,充分沟通;同时还要具有低成本和高扩展性的特点。

小结:结合以上学者的共同点网络条件下消费者需求特征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主动性增强;(2)消费需求的差异性;(3)追求个性消费;(4)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与购物乐趣的追求并在;(5)网络消费仍然具有层次性;(6)网络消费需求的超前性和可诱导性;(7)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学者还指出目前消费者心理稳定性比较小,转换速度加快;并且探讨了网络营销企业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心理优势及消费者、引导消费自信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动因不足,并且国内的学者和专家也针对消费者对网上消费缺乏信心以及消费者消费心理不能满足提出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建议。例如,消费环境的建设、文化背景的建设、电子支付手段建设、标准和法律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网络商品品牌知名度;建立消费数据库,充分了解顾客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充分利用网络聊天的功能;个性化营销;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积极推进网络营销的法律进程等等。

3 消费者行为与网络营销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民人数的日益增多,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物。消费者的行为也不同于传统营销模式。

学者张彩华(2001)撰文讨论了网络营销中的消费行为的五个新特点。赵盈(2004)把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特点归纳为:消费者市场更加细分化,以服务需求为主和购买行为的偏感性化。并把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因素归纳为: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网站进人的方便性和可行性、产品的类型和特点和企业形象。

谢立仁(2003)分析了传统消费行为与网络营销的冲突。他认为虽然网络营销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销的效果、信息的反馈效率、市场的开拓能力和范围等方面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些优势必然会遭遇到来自传统消费行为习惯的阻力和冲突。这些冲突表现在购物目的、品牌认知、交易过程和商品属性评估等方面。并就消除网络营销与传统消费行为习惯之间的冲突提出了对策。

西宝,杨晓冬(2003)提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给网络营销提供了商业平台,同时也要求网络营销来面向客户关系、网络营销成本与风险管理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营销策略。在分析网络营销特性基础上,通过对消费者行为模式和购买过程以及消费者行为黑箱分析,提出了相应网络营销策略。最后指出,网络营销应结合传统营销策略、虚实结合、差异营销、“一对一”客户交流等措施,以提升网络客户满意度。

小结:以上学者的共同点认为,网络上消费者市场被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消费者以服务需求为主。消费者是上帝的地位被更好地体现,消费者与生产者更好的进行互动,消费者参与了生产与商业的流通循环。在互联网上消费者的行为更加理性,因此企业差异化营销与个性化营销得到更好的应用,更好的体现消费者满意。由于传统消费者行为与网络营销存在冲突,所以消费者网上消费广泛存在着疑虑心理。并且学者还对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而且就传统消费行为与网络营销的冲突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例如:要加大宣传,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建立网络品牌,提高对品牌的认知;加强网站建设,提供多样化服务;除此之外,加强网络营销的实体分配(物流)管理和效率、实现商品的可接触性等也是网络营销要解决的问题。

4 总结

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其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并且获得利润。同时人们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营销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取得很多理论成果。本文就网络营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一下归纳总结从以下几方面对网络营销进行了把握: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区别;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在当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谁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取胜,取得主导地位。因此,期待着本文对企业的营销实践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艺影.中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2).

[2]哈金芳.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四大区别[J].社科纵横,2005,(2).

[3]李潇.关于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的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7,(1).

[4]金华飞.网络营销的发展和应用[J].商业现代化,2006,(1).

[5]石晓军,李恒金.网络营销理论框架刍议[J].中国流通经济,1999,(2).

[6]阳洁,梁玉林.论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创新与变革[J].经济问题,2000,(10).

第6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Wifi小区无线宽带网络覆盖

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建设了城市无线网络,这说明国内在无线网络的应用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城市的无线网络建设上,一般是以小区为基础,通过实施小区无线组网方案,实现无线业务从局部到整体的覆盖。在小区的无线网络建设上,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建立开放式的网络;二是建立非开放式的网络。

一、开放式与非开放式网络的对比

开放式的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用户不需要通过认证即可直接访问网络;(2)用户在小区网络内部是相互可见的;(3)网络的管理者认为网络的用户不会对网络进行攻击;(4)当用户在访问网络时涉及到付费问题时,必须通过认证,并进行相应的费用计算。

从整体上看,开放式的网络,在管理上较为宽松,用户在网络的使用上没有受到什么限制。

非开放式网络在管理上相对于开放式网络而言,要严格一些。用户在使用网络时必须经过验证;网络内部的用户相互之间可以是不可见的。

具体而言,开放式与非开放式网络,具有以下几点区别:(1)认证的区别。开放式网络在网关对用户进行验证,而非开放式网络除了在网络入口处对用户进行验证外,还要根据认证协议,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验证。(2)计费的区别。开放式网络通过网关设备进行流量统计,计费时仅需要单台设备即可。非开放式网络必须通过终端设备采集计费信息,并且计费流程需要在多台设备之间进行配合。(3)服务模式的区别。开放式网络是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的。非开放式网络一般提供收费服务,但也可以提供免费服务。(4)网络风险的不同。从技术的角度讲,开放式的网络不利于在出现网络攻击时查找攻击源等线索;而非开放式网络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用户认证手段,在出现网络攻击时,可以迅速定位到攻击的源头,因此在安全性上要优于开放式网络。

二、无线应用

从应用的角度讲,小区Wifi网络应用的方式及特点如下:(1)就小区内部而言,通过Wifi组网,可以实现小区内部的无线通信和多媒体服务。相对于有线宽带网络而言,Wifi组网更加便利、灵活,各种终端设备的接入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进行布线等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和材料成本。在小区内部可以实现廉价的多媒体服务,例如在线视频的上传和浏览。也有的小区将Wifi网络与监控设备结合,通过Wifi网络实现对小区安全的实时监控,从而摆脱了在使用有线网络进行监控时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线有可能被切断)。(2)小区用户还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外网,这也是WiFi组网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WiFi网络,用户可以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甚至还可以通过Wifi网络实现基于VoIP的语音服务。Wifi网络使得用户不仅能够使用传统的计算机设备上网,同时也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例如安卓手机和iPad)连接Wifi网络上网,这样不仅能节省无线互联网的流量及使用费,而且还能提升网络访问的质量。

不过,在小区Wifi网络的应用上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其中之一是:Wifi网络的建设,究竟是作为现有的有线网络(包括基于光纤技术的宽带网络)的一种补充形式,还是独立于宽带网络之外的一种新形式的无线增值业务。由于几大运营商在经营的方向各有侧重(例如中国移动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无线宽带业务提供网络服务),因此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此外,传统的承载于有线宽带业务之上的VoIP语音业务,也开始转向无线领域。以往的VoIP业务虽然能够提供价格低廉的语音服务,但由于便利性不够,因此尚未对国内运营商的移动通信业务造成足够的冲击。但是在以微信为代表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之后,这一情况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从技术的角度讲,在小区Wifi网络和4G网络得到更广泛的覆盖后,基于VoIP的语音业务将有可能动摇传统的手机语音业务的地位。

三、小区WiFi网络的部署

Wifi网络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移动性和便利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网络覆盖的范围问题。要兼顾小区Wifi网络在移动性和覆盖范围上的要求,就需要在网络的部署上注意以下问题:用户认证、设备管理、可移动性和供电等问题。(1)用户认证。无线网络有多种认证方式,例如AP认证、交换机认证、网关认证、无线交换机认证等。(2)设备管理。无线网络的设备是通过设备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的,设备的管理对于网络的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是Wifi网络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Wifi网络的用户是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连接到网络,因此在技术上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例如进行布线管理)进行安全防范,而主要采取加密的方式确保用户认证和通信等环节的安全。但是目前很多的无线设备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加密方式不被破解,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成本角度考虑,通用普及型的无线设备目前还不能确保其在网络的安全性上实现万无一失。因此,有必要对Wifi网络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从而实现从被动的防御转向主动防御,以弥补无线网络在安全性上的不足。(4)可移动性。移动性,是无线网络的基本特性。用户使用无线网络时使用的业务,可以分为实时性业务和非实时性业务,这两种业务对无线网络的移动性有着不同的要求。当用户使用上网、收发邮件等业务时,对实时性的要求较低;当用户使用VoIP语音业务、在线视频直播、即时通信等业务时,对实时性的要求就要为严格。从应用的角度上看,现在的Wifi网络对用户在域内的漫游能提供较为良好的支持,而对于跨域漫游的支持还有待提升。(5)供电。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终端都摆脱了固定电源设备的制约,然而Wifi设备本身却做不到这一点。蓄电池只能作为一种应急的供电方式,对Wifi设备而言,最为经济和可靠的供电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固定电源。由于AP在物理空间上是分散布置的,因此在供电线路的规划上也许要适应这一特点和要求。(6)待开展业务。从现阶段网络的实时性上考虑,小区Wifi网络的业务推广主要以无线数据的热点覆盖为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小区Wifi组网与覆盖方案的设计上,应当侧重于数据业务的推广;而在管理方式和体系上,应采用融合的方式对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金文等. 802.16宽带无线城域网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

[2] Hassan Yaghoobi.Scalable OFDMA Physical Layer in IEEE 802.16 Wireless MAN[J]. Intel Technology,2004,8(3).

[3]刘元安.宽带无线接入和无线局域网.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4] Carl J. Weisman. RF与无线技术精要.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5]吴蒙,王燕,胡金波.宽带无线接入网IEEE802.16标准[J].中兴通讯技术,2003(1):34-37

第7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 生态网络结构; 类型

Abstract:During this rational stage,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timely to review the construction for new campus. By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he writer classifies new campus eco-construction into core, axis and complexness. Based on the summarie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s and plan principles. The writer compares some related aspects of these three structures by listing them; it makes us judge them more clearly.

一番高潮过后,现阶段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已进入到一个理性阶段,总结与思考是我们当前尤为重要的工作。虽然近年来关于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涉及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的仍相对较少,因此笔者希望本文对于校园生态网络类型的归纳与探讨能为高校接下来的规划建设多提供一份参考。

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是指高校新校区基地范围内,无论线(带)状或点状,所有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基于校园基地及周边生态肌理相互连接形成的,各要素间生态能量能够互相流通交换,具有完整组织关系的有序系统。它侧重于强调生态网络的构成型式和方式。其建构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将校园生态环境整合为有序整体、成为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2)尊重原有生态格局,体现校园内在个性。

(3)与周围良性互动,在城市生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情况,我国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大致可以归纳为核心型、轴线型、匀质型三类。

1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

1.1 概述

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基地生态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点状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团状区域,作为核心生态区域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其中,核心生态区域在该网络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控制着主要生态能量,并对周围其它生态要素起着生态能流辐射的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

1.2 次级类型

根据高校新校区中核心生态区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将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概括地分为单核型、双核型及多核型三类:

1.2.1单核型:只有一处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1)即高校新校区基地中只有一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只有一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生态网络结构。

1.2.2双核型:有两处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2)。即校园内有两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两处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1.2.3多核型:有两处以上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3)。即校园内有两处以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以上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些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01

02

根据概述中对核心生态区域的描述:“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核型及共生[2]核型。其中共生核型要求核心生态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核心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核心区失去其核心的地位。

1.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且成团状分布的高校新校区。关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1.3.1核心区形态(图4):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形状基本原理认为: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整形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的小,这样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效率最高[3]。但另一方面圆整形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R. Forman也强调:为了完成斑块的几个关键功能,其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指状突起,其延伸方向与周围物质流的方向一致[4]。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对核心生态区的要求是既要受到保护又要起到生态能量向外辐射的作用。因此,从整体形态上看,校园生态核心区应该是局部呈多触角状而整体呈圆整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其生态主导作用,更好地向其周边辐射生态能量。高校在进行新校区规划时应根据核心区生态要素原有的形态尽量将其设计成上述形态。

1.3.2核心区数的控制:当单核型网络结构中的核心区辐射范围过大,导致生态能量递减至核心最时生态作用不甚明显,则宜另外发展新的生态核心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成为双核型或多核型,以保证生态网络结构的有效覆盖范围。其中,新的生态核心区既可以通过增强原有较弱团状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重建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团状区域。

1.3.3缓冲区的设置:根据“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的影响深远的生物圈保护区思想,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三个功能区域组成。其中缓冲区是指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5]。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核心区周边进行良好的规划,使其成为生态核心区缓解外部干扰的地带,保障核心区乃至整个校园生态的稳定性。转贴于 2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

2.1 概述

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生态基底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线性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线性区域,作为高校新校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轴线的校园生态规划结构,其中,线性生态要素或区域要求是连续的、贯穿校园的,这也是区分生态核心区与生态轴线区的重要标准。轴线是校园基地内各生态要素在空间上获得发展的基准。它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着校园主要生态能量,并对生态轴沿线的其它生态要素起着辐射生态能流的作用。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其组成要素相对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核心生态区较复杂。

2.2 次级分类

根据校园中生态轴线的数量核分布情况,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可分为单轴型、双轴型及多轴型三类:

2.2.1单轴型:只有一道生态轴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5)。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中只有一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最具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只有一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生态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

2.2.2双轴型:有两道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6)。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这两处生态轴线区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彼此不相互依赖。

2.2.3多轴型:有两道以上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7)。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以上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以上具有良好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与双轴型结构一样,这些生态轴线区之间也是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且不相互依赖。

根据概述中对轴线生态区域的描述:“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轴型或共生2轴型。与共生核型一样,共生轴型也要求轴线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轴线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轴线区失去其主导地位。

2.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较有价值生态要素呈线状分布,尤其是长宽比较大的高校新校区基地。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2.3.1轴线区形态(图8):根据景观生态学轴线越宽越好的原理,在侧向投影直线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轴线区的形态越笔直,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小,反之,轴线区形态越曲折,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大,所起的生态主导作用就越明显。

2.3.2轴线区数的控制:当单轴型网络结构中轴线区的生态能量无法辐射至校园边缘地带时,则应另外发展新的生态轴线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向双轴或多轴型转变,以确保不出现校园生态能量辐射空白区。与核心型结构一样,新的生态轴线区既可以是通过增强原有较弱线性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是采用人工方式重建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线性区域。

03

2.3.3缓冲区的设置:轴线区两侧同样需要缓冲区的保护,一方面缓冲区可以增加轴线区的宽度,支持轴线区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事物对轴线区的干扰。

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3.1 概述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利用线性生态要素将点状生态要素联系起来,并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生态要素均匀分布的生态系统,使校园中两类生态要素“各取所长,互补所短”,使彼此的生态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图9)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是以基地上原有的点状和线性生态要素为基础,适当结合经改造或新规划的生态要素建立起来的一种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有些高校校园基地上某些团状生态区域及贯穿式线性生态区域的形态都较突出时,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会明显地体现出既有核心型又有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特点的状态,给人感觉如同核心型和轴线型两种生态网络结构的叠加复合,所以,这类情况下的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亦可称为“复合型生态网络结构”。

3.1.1匀质型生态网络是基于校园基地原有生态格局,并在局部区域进行整合,重新营造而构建起来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该结构中的各组呈散落状分布。

3.1.2匀质型结构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覆盖基地,使校园的生态控制权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只有属性的不同,它们互为彼此的主导与辅助元素。这可以帮助校园整体生态系统从对某一类生态主导区域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3.1.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生态主导区域,这使校园生态结构所展现出的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能更好地因校而异,体现各校不同的生态基质特点。

04

3.1.4在当前校园建筑模数化,网格化的潮流下,由于组分布局的分散性匀质型网络结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群体结构,校园建筑可以建设在点、线状生态要素之间形成的一个生态网格空间内或者跨越若干生态网格空间。这样,校园建筑群体结构可以很好地与校园生态规划结构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3.1.5匀质型校园生态网络是一种可多向发展的结构,它可以向纵、横等方向发展、延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论校园是否分期建设或扩大范围,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都可以随之相应变化调节。

3.2 次级分类

由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各要素分布相对均匀、分散,整体结构呈现出核心型和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复合的特性,结构中各要素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因此,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次级分类。

3.3 设计原则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可适用以下三种情况的高校新校区。

a.校园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分散,没有明显形成团状或者线性形态的。

b.校园基地上呈现出团状与线性生态区域同为校园生态主导区域的。

c.核心型和轴线型适用的校园基地情况,局部区域经过改造、重建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手段的处理后,也能构建出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关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1)网络结构形态: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形态没有特别的规定或范式,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其覆盖范围的周密度,控制避免产生生态网络覆盖的“真空区”。

(2)网络组分布局:符合布置均匀、布局合理、规划有效三点。其实就是指网络中的脉络、节点等组成部分不应过于集中,应该尽量在校园用地范围内均匀合理地布置,并且每一组成部分都是对校园生态网络有效用的。

(3)缓冲区的设置:实际上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不必特别规划设置生态缓冲区。因为布局结构的均匀、生态能量的分散而不需要对某个区域进行特别的保护,网络中各要素的相互协作即可促使网络脉络、网络节点等每一组成要素成为周边相邻要素的缓冲带或缓冲区。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网络结构各有其特性(表1),也各有其适用的情况。作为一种形式框架,它们可为高校新校区生态规划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根据校园基地所处的周边生态环境格局以及各校建设的现实进行协调,在其中一种结构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衍生。

参考文献

[1]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2]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3]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30.

第8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期望最大化算法; 意见领袖; 聚类; 虚拟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慧(1977―),女,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与计算智能研究。E-mail:。

一、引 言

20世纪4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等提出了“意见领袖”(也称“舆论领袖”)的概念。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传播、演化、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网络局部意见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演化为舆论。[1]随着意见领袖现象的日益突出和网络舆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识别及行为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信息科学、社会学、复杂性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社会计量法、自我报告法、数据挖掘技术等。[2]社会计量法是一种定量测量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技术,适用于群体成员相互了解、凝聚力较强、规模较小的网络,对用户众多、结构庞大、关系复杂的虚拟社区中意见领袖的识别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自我报告法通常采用量表测量意见领袖,其数据来源于受访者的判断和回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数据挖掘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的随机数据中抽取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意见领袖的最新方法。Matsumura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影响力扩散模型”(IDM),[3]将影响力定义为词语在对话链中传播的程度(即有回复关系的上下游帖子的词语交集与下游帖子词语数的比值),但仅以词语的传播度筛选意见领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识别出所有的意见领袖。余红采用了聚类分析方法筛选网络论坛意见领袖,但需要人工确定声望值。[4]高俊波等通过计算节点删除前后社群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的差值寻找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即在线论坛的意见领袖),但只分析了最大连通图而忽略了其他连通分支,往往导致结果的不准确。[5]

本文以虚拟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社区用户之间的回复关系或跟帖关系构建虚拟社区的用户回复网络,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方法分析虚拟社区的拓扑结构特性;根据社区数据的统计特性和节点的中心性,抽取表示社区用户的特征向量,进而提出一种基于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EM)算法的虚拟社区意见领袖识别模型;并从真实虚拟社区中提取特征向量数据集,分析EM聚类结果,筛选出最符合意见领袖特点的子类。

二、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的拓扑结构

(一)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的构建

虚拟社区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开放、自由的虚拟讨论空间。在虚拟社区的讨论区中,版块属于论坛的子区域,版块中的话题称为帖子。社区用户最直接的交互方式为“回复发帖”,通过这种交互建立用户之间的相互回复关系,基于回复关系构成的网络称为用户回复网络G(V,E)。其中,V表示网络中的节点集,即社区用户;E表示网络中的边集,当某位用户回复其他用户的发帖时,表明这两位用户之间存在回复关系,则在用户之间用箭线连接,箭头由回复用户指向被回复用户。构建网络时,假设不存在自环,即忽略用户回复自己帖子时形成的自环,因此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是典型的有向网络。

本文以国内著名虚拟社区为研究对象,该社区用户数量庞大、交互性强、回复及跟帖量大、讨论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网络爬虫抓取某版块2010年6月8日―2010年12月8日的数据,包括帖子标题、帖子内容、发帖人ID、发帖时间、回帖人ID、回帖时间等信息,构建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

(二)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的节点中心性

复杂网络的中心化研究起源于社会网络中个体重要性研究。[6]网络中节点的中心性反映了所对应用户的地位及权力影响,通过节点中心性的度量即可实现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中用户影响力的分析,对探索信息在整个网络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点中心性主要分为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介数中心性 (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其中每一种中心性都有中心度和中心势两种度量方法。中心度是指某个节点在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程度,而中心势则指整个网络的一致性(即图的中心度)。实际测量节点中心性时,有研究认为应根据研究问题的背景选择测度方法:[7]如果关注交往活动,可采用度中心度;如果研究对交往或信息的控制,可采用介数中心度;如果研究信息传递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可采用接近中心度。在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中,我们重点研究用户之间的相互回复或跟帖,因此本文仅讨论度中心度[8][9][10][11]和介数中心度。[12][13][14][15][16]

1. 度中心度

通过网络中节点所拥有的连接数,分析其直接影响力,用于测量某节点与其他节点发展交往关系的能力。在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中,当一个用户与其他多个用户有直接回复关系时,该用户处于中心地位,拥有较大的权力。节点i的度定义为与节点i连接的边数:

k=■a(j,i) (1)

当节点j和i之间有箭线相连时,a(j,i)=1;否则a(j,i)=0。在有向网络中,节点的度又分为入度和出度,节点i的入度为终止于节点i的箭线的数目,其出度为起始于节点i的箭线的数目。

2. 介数中心度

根据网络中通过某节点的最短路径的数目,分析用户对资源信息控制的程度,反映节点对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影响,用于测量某节点控制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交往的能力。在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中,当一个用户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最短路径上时,该用户将拥有控制其他用户之间交往的能力,在网络中居于重要地位。节点i的介数定义为网络中节点对最短路径中经过节点i的个数占所有最短路径数的比例:

CB(i)=■■■ (2)

其中,gmn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存在的所有最短路径的数目,gmn(i)表示节点对m和n最短路径中经过节点i的路径数。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入度、出度和介数作为反映节点中心性的三个主要特性参数,用于衡量社区用户的地位及权力影响。

三、基于聚类算法的虚拟

社区意见领袖识别模型

本文构建虚拟社区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的思路如下:在分析数据统计特性和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拓扑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抽取社区用户的特征向量;采用EM聚类算法获得社区用户的聚类结果;根据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识别条件,筛选出具有意见领袖特点的群体。

(一)社区用户特征向量

根据数据统计特性和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选取以下6个特征值组成社区用户特征向量:

1. 发帖数(v1):用户发帖总数,表征社区用户提出话题的活跃程度。

2. 被回复数(v2):用户收到回帖的总数,表征社区用户发帖的热度。考虑用户之间存在的多次回复关系,即不管回帖者是否重复都记录在内。

3. 回复数(v3):用户回复他人帖子的总次数,表征社区用户参与回帖的积极性。考虑用户之间存在的多次回复关系,即不管被回复的发帖者是否重复都记录在内。

4. 入度(v4):用户收到回帖的总回复人数,表征社区用户的拥护者人数。不考虑用户之间存在的多次回复关系,即每个回帖者只记录一次。

5. 出度(v5):用户回复他人帖子的总人数,表征社区用户所拥护的人数。不考虑用户之间存在的多次回复关系,即每个被回复的发帖者只记录一次。

6. 介数(v6):网络中节点对最短路径中经过某用户节点的个数占所有最短路径数的比例,表征社区用户控制其他用户之间交往的能力。

通过分析抓取的论坛数据并计算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的节点中心性指标,可以获得每位社区用户的特征值,因此社区用户i(复杂网络中的节点)的属性可以表示为一个6元组xi = {v1,v2,v3,v4,v5,v6}。

(二)EM聚类算法

EM算法是一种解决数据残缺问题的迭代求精算法,用于求解不完备数据的极大似然估计。由于事先不知道模型的具体参数,EM算法首先对模型参数进行初始估计,确定与初始参数对应的最可能状态,根据模型参数产生的混合密度反复对每个对象重新打分,重新估计模型参数。每一次迭代分两步:E步 (Expectation Step,求期望)和M步(Maximization Step,求极大值),能有效保证似然函数值增加并收敛到一个局部极大值。

基于EM的虚拟社区用户聚类算法的输入为n个用户的特征向量X={x1,x2,…,xn},其中xi={v1,v2,v3,v4,v5,v6}为用户i的输入特征向量;输出为每个子类的均值向量μ、协方差矩阵Σ、n个用户的特征向量Y={y1, y2,…,yn},其中yi={v1,v2,v3,v4,v5,v6,cj}为用户i的输出特征向量,cj为聚类后yi所属的子类号。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随机初始化:随机选择m个对象代表簇的均值或中心,对模型参数进行初始估计。

2. E步:针对每个簇cj,计算每个对象xi的簇隶属概率。

3. M步:利用E步得到的概率重新估计模型参数,把对象xi指派到最相似的簇中。

4. 循环E步和M步以求精参数直至收敛。

(三)虚拟社区意见领袖识别

作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活跃人物,意见领袖通常是具有舆论引导能力、擅长激发讨论氛围、能频繁收发大量信息等特征的小部分特殊群体。他们通过发表有见地的言论树立威信,不断提出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吸引大量用户参与讨论,对其他用户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特征值v1、v2、v3、v4、v5、v6往往都比较大,并且具有较大的度,即v4+v5的值较大。

由于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上述典型特点,定义意见领袖的筛选条件为:①类成员数较少;②类成员的特征值v1、v2、v3、v4、v5、v6的均值较大;③类成员的特征值v4与v5之和较大。

采用EM聚类算法得到聚类结果后,意见领袖的识别过程如下:首先选出成员数较少的子类作为预选意见领袖群体;然后计算各个子类的均值向量μ征值v1、v2、v3、v4、v5、v6的均值,对其排序比较;最后计算均值向量μ中对应v4+v5的值。特征值均值较大且v4+v5值也较大的子类就是所寻找的意见领袖群体。

四、实 验

(一)实验数据

本文的实验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8日―2010年12月8日国内某虚拟社区的帖子数据,共有9372位用户、71543个帖子。首先建立每位社区用户的特征向量,然后将全部9372位用户的特征向量作为EM聚类算法的输入。典型的社区用户特征值数据如下:

x1={0,0,1,0,1,0}

x2={2,70,964,26,165,0.000701}

x3={0,0,6,0,3,0}

x4={52,3112,7184,280,601,0.020445}

x5={2,79,399,32,97,0.000491}

x6={51,2685,2707,166,274,0.00449}

x7={0,0,223,0,77,0}

x8={54,2706,2976,159,171,0.002633}

x9={4,250,1012,70,198,0.002026}

x10={54,1133,26,764,0,0}

(二)实验结果

采用EM算法对原始输入数据进行反复训练与测试后,输入数据被聚类为6个不同的子类(见表1),并得到6个子类特征值的均值及标准差。

社区用户聚类结果显示:用户数较少的子类为C2、C3、C5,其中有一个子类必能最大程度满足意见领袖特征。为了筛选出最符合意见领袖特点的子类,首先对每个子类特征值的均值进行排序比较,如图1所示。其中,子类C2的特征值均值(尤其是被回复数与回复数)明显高于其他子类,说明C2中的社区用户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活跃人物,符合意见领袖的特点。

然后计算特征值v4与v5之和,见表2。子类C2(其特征值见表3)的v4+v5值最大,说明在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中,子类C2中的社区用户与其他用户存在大量的直接回复关系,能频繁收发大量信息,对其他用户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根据意见领袖筛选的3个条件,子类C2是成员个数最少、特征值均值较大且v4+v5值最大的意见领袖群体。

(三)结果验证及分析

1. 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

本文以社区用户特征向量为输入,采用基于EM算法的虚拟社区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筛选出意见领袖群体。而有研究则以论坛帖子回复关系构成的用户关系图为研究对象,计算用户存在前后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的差,差值大的节点就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即意见领袖)。[17]为了进行对比验证,针对本文的实验数据集,采用基于平均路径差的意见领袖发现算法,获得虚拟社区意见领袖,[18]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意见领袖如表4所示。

表4中排名第一的意见领袖与本文的聚类结果相同,其余排名大相径庭。经验证,用户“小瘦儿”发帖数v1少,被回复数v2少,回复帖子数v3很少,不具备意见领袖的典型特点。用户“p_ooky”虽然发过一定数量的帖子,但只有3个帖子回复数较多;而且只针对1位其他用户回复过1条帖子,其他回帖均为对自己帖子的回复,也并非意见领袖。由此可见,基于平均路径差的意见领袖发现算法虽然能发现意见领袖,但对大量输入数据的处理结果往往不准确。而本文算法求出的意见领袖(即子类C2中的6位成员)的特征值(如:被回复数v2、回复帖子数v3、度v4+v5)是最大的,显然本文方法的正确性较高。

2. 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

由节点中心性的定义可知:作为虚拟社区中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风云人物,意见领袖不仅具有较大的度,而且通常处于许多其他用户之间的最短路径上。为了进一步验证基于EM算法的虚拟社区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的正确性,本文以平均路径长度差?驻L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求解用户存在前后的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之差来判断子类C2中的节点是否为关键节点。

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是指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19][20][21]

L=■■i≠jdij (3)

其中N为网络的节点总数。由于绝大多数的实际网络不是完全连通的,因此通常定义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为所有存在路径相连的节点对之间的平均最短距离。

基于本文的实验数据集,建立相应的虚拟社区用户回复网络,求得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3.50826。在6个子类C0―C5中任意选取6个节点,分别删除所选节点,计算删减后的用户回复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和平均路径长度的变化值?驻L=L-L'。

由表5可知,删除子类C2中的全部节点后,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的变化值最大,表明子类C2中的成员处于网络的关键路径上,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因此子类C2是意见领袖群体。经过调查,子类C2中6位成员都是在线论坛的资深会员,担任过管理员或版主,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威望,完全符合意见领袖的特点。

第9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服务的发展使得网络知识社区日渐成熟和普及,随着网络知识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用户数量的

累积,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知识社区用户行为引发

机制出发,构建了基于三维结构的网络知识社区用户行为引发模型,通过实证调查分析用户

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网络知识社区服务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对网络知识社区的

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网络信息服务;知识社

区;持续使用;用户行为;影响因素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03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0821(2014)01-0014-04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Us

ers Continued Using

Behavior in Network Knowledge Community Service

Gao Ling Hu Changping

(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

2,China)

〔Abstract〕”BZ〗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makes Network Knowledge Community more

and more universal.As the users number has accumulated,the users continued us

ing motivation has becoming an issue of concern.This paper studied user behavior

initiation mechanism,and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users behavior in Knowledge C

ommunity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It will focus on analysis of t

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rs motivation and providing the better recomm

endations for the Knowledge Community website operators.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

ion service;knowledge community;continued usage;user behavior;influence factors

随着我国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网络的发展,以互动参与?社会性等特征为代表

的网络知识社区也日渐成熟和普及起来?网络知识社区旨在提供人们沟通交流和共享信息的

平台,促进社会网络的广泛建立,它所蕴涵的巨大成长空间需要以下两个重要支撑条件:注

册用户规模是其基本生存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但是活跃用户才是保证其最终成功的决定

性因素?也就是说,网络知识社区的成功最终是取决于用户持续有效的使用,最初的采纳仅

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1],因此对影响网络知识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关于网络社区用户持续行为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国际学术界在2006年

末开始“用户对社会网络服务的接受与使用”研究,并重视从持续使用角度来进行网络社区

用户行为模型研究[2]?Rodi和Kleine认为用户持续的参与行为是精神上?物理上

?情感上三方面投入的结果[3]?McDermott认为,人的动机是影响其行为的关键

[4],不同的动机对网站的贡献度也不尽相同?网络知识社区是在社会网络环境下

的服务,其用户行为规律较为复杂,难以完全用传统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来解释?因此,在网

络环境中,对用户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有网络知识社区用户参与的研究就更少了

?要研究网络知识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就必须根据用户使用的具体情况和背景构建相适

应的研究模型进行分析?

1 基于三维结构模型的网络知识社

区用户行为影响要素

网络知识社区存在于社会化网络大环境中,其用户构成复杂多样,他们关注的内容?参与层

次?参与频率等行为特征不尽相同,而这些用户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内在动机和网站服务共

同决定的,要研究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就在于从影响用户行为的网络环境?用户

动机和服务架构3个维度出发,进行用户行为引发分析,通过行为机制研究,讨论用户持续

使用社区服务的内在原因?

1.1 用户行为模型的提出

基于此,这里提出如图1所示的用户行为基本关系和引发模型?该模型把网络环境?用户动

机和网站服务作为前因变量,这三者共同决定了网络知识社区用户的行为过程?社会网络的

大环境是引发用户参与网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用户的内在动机是其使用网络知识社区的决

定性因素;而网站的服务内容则能进一步促动用户行为?用户在网络知识社区中目标的实现

受其行为过程的影响,并最终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的意图?此外,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会使其

对社区的服务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服务架构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1.2 基于用户行为模型的相关假设

不同的用户在网络社区中有不同的行为过程,网络环境是用户参与网络社区活动的基础保障

,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会对用户行为选择产生积极影响[5]?用户的动机是其参

与网络知识社区活动的内驱力,与用户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6]?本研究根据动机

相关理论,结合网络知识社区的主要特点,确定了主要的3种参与动机,即信息性动机?社

会联系动机?自我实现动机?信息性动机是指用户出于获得或共享网络社区中信息的原因而

使用网络知识社区服务;社会联系动机是指用户为了与想法类似的人交流,获得友谊和社会

支持等而加入社区;自我实现动机则是指用户为彰显自身价值,提升社会地位而加入社区?

当然,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成为网络知识社区的用户,其选择一个网络知识社区,最终选择的

是社区的服务,网站的服务品质是用户参与过程中最直观的体验,因此网络知识社区服务内

容的有用性?易用性等特征对用户的参与行为会产生影响[7]?基于此,本研究提

出假设H1-1至假设H3-3?

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是维持用户与服务运营商持续关系的重要因素,用户的行为过程会直接

影响用户在网络知识社区中的目标能否实现,而用户目标的有效实现将会推动其继续参与社

区活动?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和假设H5?

假设H1-1: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1-2: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2-1:用户信息性动机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2-2:用户的社会联系动机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2-3:用户的自我实现动机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3-1:网络知识社区服务的易用性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3-2:网络知识社区服务的有用性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3-3: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互动性对用户行为过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4:用户的行为过程对用户目标实现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5:用户目标的实现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2 网络知识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调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根据文献的归纳与整理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模型中的变量分

别加以定义和操作,设计成网络问卷的形式从网络知识社区的使用者中收集资料,然后对资

料进行数据分析并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相关结论,最终得出影响虚拟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

因素?

2.1 调查表的设计及研究样本选择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用1~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

?一般,同意,完全同意?根据CNNIC(2013年1月)的调查显示虚拟社区用户年龄的年轻化

特征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占到半数以上,学生和职场人士是虚拟社

区用户的主体?因此本研究所用的问卷主要在20~30岁之间的学生与职场人士当中发放?测

量指标及问项来源如表1:

表1 测量指标及问项来源

2.2 信度及效度检验

本问卷使用SPSS19.0进行信度效度分析?用Cronbach系数来检验表内的一致性信度,用KMO

系数和Sig值来检验效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一般而言,信度系数如果在0.7以上,则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从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变量

的信度Cronbachs α都在0.7以上,且大多数超过0.8,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具有较

高的信度水平?

从效度检验的结果来看,各变量KMO值均大于0.5,并且其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1,说明因

素分析结果非常理想,这些数据是有效的?

表2 各变量信度及效度分析结果

2.3 行为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在问卷星平台上进行,共收回110份问卷,筛选掉打分完全相同和填写时

间少于1分钟的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为93.6%?

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来检定各项假设是否获得支持,采用如下标准判定显著

性水平:P值

不显著支持);P值>0.1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支持)?

依次将“用户参与行为”?“用户目标实现”和“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作为因变量,以多元

回归方法来分析各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互动性——行为过程”的路径关系未获得显著性验证,也就是说,

网络服务的互动性不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参与行为?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对用户的参与行为过

程虽然有影响,但并不显著,不会成为影响用户使用网络知识社区服务的主要因素?其他的

路径关系均通过显著性验证?由此得出假设验证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假设验证结果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用户参与动机和社区服务与用户的行为过程有较高的相关度,用户的

行为过程与用户目标实现也具有较高的相关度,而用户目标的实现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有显

著影响?也就是说,用户的行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目标能否实现,用户目标实现

与否会直接影响用户会不会持续使用网络知识社区的服务?

3 基于用户持续使用行为

的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优化

进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认为网络环境?用户的使用动机和社区服务特征均会对网络

知识社区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产生影响?要增强用户黏性,使用户能持续使用网络知识社区

服务,就必须从这3个方面优化服务?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优化建议:

3.1 服务与网络环境的适应

Web2.0时代下,用户已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分享者,他们

对网络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移动泛在环境的发展,用户与网络环境

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他们对网络环境的感知更加敏感,这就要求网络知识社区与网络环境

的发展相适应,不能只是被动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主动感知用户场景的变化并进行信

息交互,提供智能化的自适应服务?此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用户对网络社区的安全性

等特征更加关注?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良好的网络环境会使用户更愿意参与到网络活动中

,用户对网络社区环境的安全性等考虑会直接影响其参与行为,因此,需要加强网络环境建

设,构建高效?合理?实用的网络环境,特别是要加强社会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建设,保护用

户的信息与隐私,最大限度地争取用户信任?

3.2 用户行为的网络激发与引导

用户的内在动机是其使用网络知识社区服务的动力,出于不同的使用动机,其行为过程的特

点也不尽相同?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出于信息性动机的用户主要会关注与他们的信息需

求相关的信息;出于社会联系动机的人们比较关注线上活动?朋友推荐等内容;而出于自我

实现动机的用户花在浏览帖子?回答问题方面的时间则较多?因此针对不同使用动机的用户

,需根据其关注重点的不同,对其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或建立相适应的模块让具有相同

需求或偏好的成员尽可能聚集到一起[8],以刺激用户参与虚拟社区交流的动机,

激发并合理引导用户行为?网站服务提供商可根据用户参与的不同动机,把整个系统内的大

量动态信息进行初步分类,对每个用户重点呈现与他们有关及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例如为用

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小组和话题,或为其推荐与他们有相同兴趣的其他用户,以更好地引导用

户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3.3 服务与用户需求的融合

Web2.0环境下的网络信息服务是以用户为导向的,因此网络知识社区的服务也必须面向用

户需求展开?用户选择一个网络知识社区,最终选择的是网站的服务,他们希望能获得良好

的服务体验,而本研究结果也证明,网站服务的易用性?有用性等特征也是其能否留住用户

的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网站要关注自身服务的易用性?有用性等特征,为用户提供有价

值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真正对网络知识社区产生依赖感,愿意持续使用

其服务?而另一方面,网络知识社区用户群体大,其需求也很复杂并处于动态变化中,服务

提供商应通过收集用户的信息行为和分析用户的交流网络结构,对用户兴趣进行挖掘和分析

,将网络知识社区的信息空间与用户需求相融合,实现用户潜在需求的发现和服务推荐?以

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4 结 语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从用户行为的引发对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素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知识社区服务需以用户为导向才能更好地

发展?在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服务转向了用户群体参与的

社会化服务模式,因此研究网络知识社区用户的行为对网络服务的开展和利用有很大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在网络知识社区用户行为研究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Hu T,Kettinger W J.Why people continue to use social networkin

g services: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odel[C].Proceedings of the 29th Intern

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Paris 2008.

[2]Rosen P,Sherman P.Hedonic information systems:Acceptance of social network

ing websites[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

stems,2006.

[3]Romm C,Pliskin N,Clarke R.Vortual communit ies and society:Toward an integ

rative three phrase model[J].Internat 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 ion Managemen

t,1997,17(4):261-270.

[4]Teo SH.Lim K G.Lai Y C.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Internet Usag

e[J].Omega,Int J M gmt Sci,1999,(27):25-37.

[5]周毅,等.移动数据业务购买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

(1):9.

[6]Willcocks L P,Lacity M C,Kem T.Risk Mitigation in IT Out-sourcing Strategy

Revisited Longitudinal Case Research at LIS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

tion Systems 1999,8(3):285-314.

[7]Teo SH,Lim KG,Lai YC.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 ivation in Internet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