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第1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工湿地;应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一直都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以及投资少等优势,在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 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应用效益探究

人工湿地一直都是一项被人们不断改善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所不能够比拟的巨大综合效益。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人工湿地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如实现生物多样性、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提升景观整体价值以及成为景观中重要的元素等。

2 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实例

2.1 国外应用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工湿地已经在国外各种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湿地具备成本低廉、维护简单、容易操作等优势,得以大力推广。例如,在美国华盛顿州的雷通东区水处理应用工程;新墨西哥卢斯科的住宅系统设计等项目。当前,国外已经将人工湿地技术广泛应用于住宅、园林以及各种雨水回收和污水处理项目中,同时发挥景观效应。

2.2 国内应用分析

深圳洪湖公园是我国最早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引入的人工湿地技术典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如湖南益阳城市学院的实验楼设计中,应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对雨水进行处理和回收;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景观规划,利用潜力型人工湿地技术,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处理。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背景

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 55.28 hm2;其中水体面积7.79hm2,道路广场面积6.33hm2,绿地面积35.12hm2;建筑占地面积25623.6m2,停车场面积4840.4m2,规划区陆地面积绿地率约74.0%。项目总投资28735.3 万元。项目规划建设的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全长 2400m,宽335m,包括生态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公园、市民文化公园、商业公园及滨湖文化公园5个部分。

3.2 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应用

在“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设计中,引入“人工湿地园”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以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港湾休闲公园景区。

3.2.1 项目设计方案。在公园空间构成方面,遵循了开敞与封闭相结合的原则,融合大型与私密空间,活跃与安静的氛围,实现城市与园林、直与曲、廊架与下沉等多种变化。所有的空间由蜿蜒的走廊联系起来,通向周边的开发地块和公园之外的主要景观节点。地形和植被的起伏变化,不仅使游客从不同的高度欣赏公园的景观,得到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且也为野生动物和行人提供了过街走廊。活动内容结合地形的坡面和坡顶进行精心设计,通过用乡土植物恢复所有水滨湿地和高地密林,创造了良好的地方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市民休闲场所。

3.2.2 湿地水系统。水系统的构建是人工湿地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模仿天然湿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在该项目工程中,景观所处范围内的水源主要为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有关湿地水系统的应用,可设计景观走廊,环绕着整个景区,发挥园区内的观景作用,同时完成水源一级去污处理。通过收集到的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和植物进行接触与吸收,并顺势引入到边沟沉基槽中,定期处理,排入中部湿地。

3.2.3 湿地生物系统。湿地生物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植被、养殖水生动物以及处理微生物等环节。通过应用湿地植被,可缓解地表水流的速度,再加上植被枝叶的阻挡作用,促进水中泥沙的沉降。在土壤与植物的代谢过程中,水中各种有机溶解物或无机溶解物被截留,将更多的有毒复合物转化成无毒物质,促进水体的澄清,优化环境。在树种的选择上,依据景观总设计理念,全部选择原生的乡土树种,结合城市景观特色,优先选择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骨干树种或者市花、市树等,将绿化带与乔木、灌木、草地等混交搭配,选择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千屈菜、灯芯草等半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则沿水岸建种植槽,以此降低种植土用量,避免水土流失。

3.2.4 湿地休闲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人工湿地公园中纳入更多人性化要素,如湖滨休闲绿地、景观走廊、步行通道等,依托人工湿地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创设和谐的优美环境。

第2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河流湿地;多等级湿地;城市湿地公园;安全格局;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TU985.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66-04

1 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流湿地面临的两大挑战

1.1挑战一:城市化导致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和功能衰退

城市化对河流湿地的整体破坏主要表现在河网系统破坏、线性廊道断裂、地表径流暴增、污染物加剧、生物栖息地消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方面。

城市扩张中自然河流被填埋、渠化和断流,阻隔了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输,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高价值消失(俞孔坚,2005)。另一方面生物栖息地消失标志物种灭亡,同时带来外来物种入侵,埋下生态安全隐患。

我国湿地总量居世界第四,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消失严重,大型湿地面积缩减、丧失功能,中小型湿地集中在低洼集水区和河流河岸带,更易被忽略和占据,现有城市及近郊天然或人工湿地的80%面临被填埋消失的威胁。

1.2挑战二:城市扩张对河流湿地的城市功能更新

现代城市扩张越过天然河流,更以河流资源为依托发展商业和居住,这对河流湿地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更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排污和防洪要求;2)商业和经济发展依托;3)休闲娱乐和景观功能;4)场地历史记载

防洪排涝功能是城市内河流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城市下垫面硬化,如何承接暴雨径流和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并保障河流水质和生命支持能力是河流域市功能的严峻挑战。在以“水”为核心和亮点的水岸经济和滨水商业模式中,如何在生态保障的基础下实现开发者和渴望自然城市人群的双赢。而城市周边河流特别是人工开挖的水体(如运河),本身服务于农业、工业或城市用水的取水需求,周边存在大量遗产。遗产的历史内涵事实上就是诺伯舒兹(ChrislianNorberg-Schulz)提出的“场所精神”。

2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重建途径探索

2.1当下前沿理论探索

当下前沿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重建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多自然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杨海军,李永祥,2005)、“绿色水道理论”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德国的Selferr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流治理的概念,建设多自然河流主要措施包括:营造更多河漫滩空间;结合浅滩和深潭形成生物的栖息场所;保持水边形态尽量使水边区域的多样性;保护河边的防护林(吴浓娣,张祥伟,2004)。绿色水道衍生自美国的绿道概念,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河道湿地需要有足够的宽度以控制来自周边的溶解物质,并为滨水区生物提供生境和通道等(朱强,俞孔坚,李迪华,2005)。区别于自然保护区针对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保护,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保护与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前两个理论均旨在恢复和维持联系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非常值得借鉴。然而除了场地限制外,工程投入和花费巨大以及无法满足城市功能获得利益平衡都阻止了这两项措施在国内前进的脚步。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模式在被推广的7年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建立湿地公园理论依据;贪大求洋(骆林川,2009),势必对已经十分紧张的城市用地和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缺乏人才和成熟的配套技术等。

2.2一种更适合中小型湿地重构的战略途径:多等级湿地理论及应用

2.2.1小型湿地重要性前提和多等级湿地模型建立

多等级湿地系统理论是在雨洪径流被认为是美国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最主要威胁(Olson,1993;USEPA/uSDA,1998)的背景下提出的。雨洪的有效控制是典型的叠合达成的(Emerson et a1.,2005),需以源头小型湿地为基础叠合其他措施(Van der Valk andJolly 1992)。2007年美国科学家Matthew J.Cohen和Mark T.Brown建立了量化的多等级湿地模型,通过在佛罗里达州的实地模拟定量研究出不同尺度湿地如何组合对于流域尺度的雨洪控制更加有效。

Cohen和Brown建立的多级湿地模型假设小型湿地面积0.2ha,中型湿地9.5ha,大型湿地250ha。首先肯定小型源头湿地的重要性,以基线湿地模型(baseline)作为多等级湿地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对比项。基线湿地模型(baseline)中小型湿地分布于水体源头,而多等级湿地模型中小型湿地位于水源头地区,中型湿地(泥沼地或河流生态系统)位于径流中央,大型湿地则是区域的最终接收系统(海岸或洪泛滩地)。三种不同大小湿地按一定比例组合。

2.2.2多等级湿地理论对中小型湿地建设指导意义

2.2.2.1多等级湿地理论证明中小型湿地更适合城市河流功能修复

针对城市河流承接污水和排洪要求,中小型湿地对于河流修复作用更加有效。研究表明大型湿地的滞水功能占优,中型湿地的排磷功能较好,而小型湿地沉积污染物的效率最高。

2.2.2.2多等级湿地理论将流域湿地覆盖率定量化

流域中中小型湿地的湿地覆盖率达8%,能有效规避洪灾。研究表明基线湿地模式和多等级湿地模式的蓄水盆地覆盖率分别达到8.2%和7.4%能规避正常降雨年份的洪水。覆盖率达10%能有效控制暴雨年份洪水。

2.2.2.3多等级湿地理论对中型湿地位置和面积给出定量标准

增加中型湿地面积,最能有效减缓总径流和衰减洪峰。在所有情况中,增加大型终极湿地面积并不能提高整天效果,同样的,简单增加系统总面积而不是其配比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2.3多等级湿地应用途径探索

2.3.1宏观尺度:景观安全格局建立和多等级湿地系统战略点建立

2.3.1.1首先建立雨洪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Yu,1995,1996;俞孔坚,1999,1 998)。雨洪管理SP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得到基于现状流域的汇水区面积和不同级别汇水区滞留径流量比例,可以验证对涝灾的控制效果(宋云,俞孔坚,2007),更重要的是可以筛选出对生态系统重要的战略要点。

2.3.1.2多等级湿地建设是人工组织的系统,通过SP分析出潜在湿地战略位置,根据多等级湿地理论确定湿地位置和大小,明确其在流域雨洪管理中的功能。

多等级湿地建议湿地在流域中的覆盖率约8%左右,弗罗里达州三个级别频率为92:7:1,位于源头的小型湿地应尽量保留和恢复,最佳方案是在径流中央选择中型湿地大小面积作为城市湿地公园用地。

2.3.2中观尺度: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布置

中观尺度侧重于城市湿地公园中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统一。中观层面下,场地面临具体的与城市互动的问题,周边的居住、商业区和城市干道都对场地的社会功能提出要求:如娱乐、游憩、通行等。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分区特征是:(1)以运河湿地保护区为中心;(2)内核为河流湿地恢复区,包括湿地系统的构建和河岸生态过渡区;(3)外环是城市功能过渡区,在这里布置游客集散点、服务中心等。

2.3.3微观尺度:城市湿地公园设计重点和方法

2.3.3.1湿地系统构建:湿地系统重构应以原有湿地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原有湿地水体、土壤、植物,以及周边居民景观期望等。进而利用原有的经过因素保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系统重构包括对水体、植物、地形地貌等构成要素的恢复和再建。

2.3.3.2河岸线的处理:根据多自然河流修复措施,应尽量改直边曲,营自然驳岸或近自然驳岸;尽量营建更多的河漫滩地,利用低水槽和深水槽形成多样化水流,拆除或减少水利设施。

2.3.3.3植被重点设计:植被恢复是河流湿地恢复关键,原因有①植物根系防止水土流失,稳定土壤环境;②为鱼类和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③有些植物能够净化水体,成为污水的生物过滤器;④植物是营造怡人自然景观的重点,是湿地与城市功能结合点。

2.3.3.4休闲游憩设施:注重场地对城市人娱乐活动的服务,需保证与环境的协调,倡导场所精神的维持,让活动其中的人能读懂历史、生活的故事。

3 案例解析――宜昌运河公园

宜昌运河公园位于宜昌市西陵组团和伍家组团交界处,是城市未来新区核心区,在东山大道与城东大道之间,西临港窑路、东至域东大道、北抵中南冶勘机修厂、南靠东运路,总用地面积约11.92hm2。

本案位于运河流向长江的入江口,是宜昌市水系网络的中下游,城市化将运河纳入新城发展中心区,运河周边湿地被城市用地侵占,生态环境遭破坏;同时城市对运河湿地及场地水体提出城市功能更新要求,包括雨洪调节、经济带动点、休闲景观功能等。正是城市化下面临生态修复、城市功能更新双重要求下的中小型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

3.1宏观尺度:景观安全格局建立和湿地定位

3.1.1景观安全格局建立:图8为宜昌城东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图,本案位于重要的生态安全格局战略点;根据图9新城区绿地规划,本案所在位置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内,应作为城市生态组团建设。

3.1.2多等级理论下的中型湿地战略定位:场地中运河段处在流域的径流中央,承接上游山地和城市径流输送入长江,现状水体面积约8ha,完全符合多等级湿地中型湿地位置和规模要求,并且城市河流首要功能是防洪排涝,另外对于污染物的沉积和净化保证流入长江水质。

为了将河流生态功能和城市融合,在湿地的基础上兴建城市公园,本案定位为基于多等级湿地理论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有别于一般城市绿地公园的性质,除了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等服务功能以外,还应具有其在生态意义上的特殊性。

3.2中观尺度:功能分区和溶解公园

3.2.1宜昌运河公园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实现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统一,形成以湿地水体景观区和山林休闲景观区组成的河流湿地恢复区,紧紧围绕运河景观区形成过渡带;有入口广场区、游客综合服务区形成于城市互动的城市功能过渡区。

3.2.2对外形成开发边界

对外形成开放的边界,加强自身与周边的交通联系,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如水体、林地、山地和农田相融合,以简洁、生态、开放的形态渗透到区域当中;在公园各个方向界面上布置非机动车入口,并针对场地高差和滨水现状设置木栈道和阶梯,方便市民进入公园内部。

3.2.3内部非机动车系统提高可达性

对内布置丰富的非机动车系统形成便捷的绿色通道,设置跨越水体和湿地的架空廊道或栈桥,建立立体步行系统,整体形成流畅的内部交通,从而提升公园景观元素对人的可达性。

3.3微观尺度:项目设计与特色

运河公园是一处河流景观与湿地景观的交集,是城市河道景观与生态系统的绝佳载体。承担保护宜昌水资源特色、改善运河水质、科普教育、湿地水系进化和生态风景观赏等职能。

3.3.1湿地系统重构

设计将原场地特质“渔塘”的大肌理加以保留,形成了公园生态湿地景观水体的基本结构。通过对场地水体清淤、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湿地系统功能恢复。主要分为两部分:

水系净化,改善水质:运河公园场地内水资源丰富,水体面积占到整个公园面积的三分之二。通过高差变化等作用自然流经一系列净化池,经过多种原理净化,最终以清洁之水回到运河。设计通过一系列亮点设计将湿地净化以及生态恢复的理念加以展示,起到两方面的示范作用。

调蓄洪水、防洪安全:宜昌市防洪范围按长江支流的防洪标准,20年一遇洪水。场地防洪分为20年与10年一遇防洪线两个等级,公园按照不同功能区分区防汛。原废弃鱼塘改造的人工湿地景观区适当打开可淹没范围,满足汛期湿地滞洪的需求。

3.3.2自然驳岸营造

借鉴多自然河流修复理论,水体河岸应保持自然,尽可能营造更多的河漫滩地,种植多种水生、耐水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栖息地。为了满足游憩功能,可在河岸设游步道或栈道系统,增强可达性并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3.3.3植被恢复和利用

总体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构建群落,增加绿量;比例合理,季相丰富。根据不同的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净化功能,设计中充分利用此特性进行分区:第一部分池塘,主要功能阻挡悬浮物。第二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综合吸收各种污染物进行净化,自然增氧。第三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植物能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重金属物质,种植黑藻。第四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吸收病原体,种植莎草。第五部分是池塘,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种植紫萍。第六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综合吸收各种污染物,种植荷花和黄花鸢尾再次进行综合吸收。第七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增氧过滤。为保持水质洁净,主要采用深根性植物芦苇和香蒲。

3.3.4场地精神再现

理想的山水格局与鱼塘肌理:规划整体结构采用自然式布局,充分顺应现南水北山的山水结构,营造北高南低、靠山面水之风水佳地;对现有鱼塘进行改造,在保留大肌理的原则上进行进一步划分成为净化池,以满足净化与景观双重功能。

近现代工业遗产改造:50年前长江开关厂正式投产,和韦家咀水电站一起成为了工业文化遗产的代表。设计将水电站改造而成的风雨廊桥,为人们提供了观赏运河、回忆历史、参观展览的场所;开关厂厂房及周边环境改造为后工业风格的广场区,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再生为公园的餐饮娱乐中心。

场地元素提取和采用:宜昌自古多雨,伞必不可少,于是“伞”巧妙地成为本设计的亮点。伞的概念经过提升和抽象,延伸出一条蜿蜒曲折的景观廊道,贯穿着整个公园,又借“橘乡”之意采用鲜明可人的橘红色作为廊道主色,将功能性和装饰性完美的统一,形成了具有宜昌特色的独特景观。

第3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生植物;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水生植物的各类非常繁多,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的园林水景布置中,它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起到美化作用。现代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环境持续恶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景观改善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优化,让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增加。近年来,城市景观研究不断深入,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城为现代景观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可以充分应用于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让居民更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2.水生植物特点

水生植物主要是指常年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目前我国的高等水生植物有三百多种,按照生活方式可以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与沉水型等。挺水类主要是将茎与叶露在水面之上,根系较为发达,尺寸较大的植株适水能力强,浮水类的植物叶片漂浮于水面上,一般浮水类的植物叶片海绵组织相对发达,有着大量的空气,浮叶植物相对于挺水类植物的适应水特性更强,菱的适应水深可以达到3米,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断根生存,而不再受到根的限制。漂浮类植物的根会直接漂浮到水中,叶在水外,可以随着水体的流动而不断移动,可以对水中的矿物质进行吸收,如浮萍、凤眼莲等。[1]沉水类植物的根在泥中,而茎怀叶都隐藏于水体中,可以有效阻止水上层的动力对湿地底部进行扰乱,有效保持底泥营养,可以净化水质,在白天生成足够的氧气,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如苦草等。

3.公园湿地景观设计概述

湿地公园是一种以规模化的湿地景观为主体,通过对其他生态系统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原有湿地进行适当开发,形成可以供人们观赏、发展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与人工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以自然湿地为基础,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需要把湿地尽可能地打造成接近自然状态,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2]

公园湿地景观与其他的公园景观有所不同,湿地公园中绿色元素更多,可以纳入绿地系统规范的范畴。公园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首先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解,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丰富与完善。湿地景观中要在原有自然湿地风貌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植物各类与数量的引进不断完善,在对植物的选择时,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居民的喜好、当地的特色等综合地考虑设计。

4.水生植物在公园湿也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4.1景观效果

水生植物可以观叶、赏花,人们能够欣赏到水生植物映照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以一种清新、舒适之感。水体宽广,给人以一种平静的感觉。通过亭、桥等一些建筑体对水体进行隔开,根据不同的质地地面与围合空间进行植物的生长与欣赏。整体会显现出一幅掩映、幽静的景观效果。整个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提升城市品味、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工作、生活。

4.2生态效果

现代城市的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噪音污染、垃圾污染与大气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也在多个城市中频繁出现。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中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与元素,提高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避免底泥中的营养物质流失,利于生态平衡。大部分的水生植物都具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为鱼类呼吸,而水生植物的枝叶可以为鱼类与水栖动物提供庇护场所,水生植物与湿地中的水生动物、鸟类的栖息地形成生物多样性,促进公园湿地景观生态的自我调节。另外水生植物可以为人类或动物提供食物,或者成为人工饮料,作用非常大。[3]

4.3经济效应

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公园的环境形象,结合其他的建设、景观投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公园湿地景观都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水体中加入水生植物已经成为设计者的共识。公园的建设在现代城市中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已经受到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也对公园建设投入了更大的支持。

5.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1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体现之一。[4]水生植物的湿地景观设计要坚持多样性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多种类的植物类型,建立更多的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沼泽环境,建立多种生存环境,对物种进行保护;坚持功能性原则,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参与者,对染污环境进行改善;适应性原则,选择本地植物为佳,尽量避免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有可能存在性差,也有可能会对其他的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影响,避免过度繁殖的水生植物;美观性原则,水生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要注重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深浅,依次种植各种类型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特性,进行环境满足。

5.2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应用中,要选择适合当地的乡土水生植物,如红线草、水芹等挺水植物,二是要选择对城市污水有美化作用的水生植物,根据相关实验,在不同的湿地景观中不同的植物美化作用有所不同,如在滇池公园湿地景观中,香浦、水芹对水中的TN、TP有着良好的净化作用,可以达到高达50%的去除率。[5]

5.3水生植物的配置

在水体的植物的搭配上,要通过艺术性的构图原理进行设计,充分体现植物的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最为和谐的配置是对水生植物进行高低错落,在岸边进行点植,实现植物的色彩与线条多变,避免种植一些裙边式的种植方法。一些规则式的水体需要在围合规则的种植槽,其中的水生植物不需要太多,避免生长蔓延后对整体的景观起到破坏作用。目前曲折溪流的配置手法相对特别一些,对于品质与色彩的要求都比较高。[6]在水生植物的种植时,还要充分考虑卵石的排放次序,一般选择在点植植物之前,充分缓解水流对水生植物的冲击作用。在品种搭配上,要充分体现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相呼应的特点,保持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相协调配置。同时水生植物还要注意与耐水湿的乔灌木和色叶树种的配置。尽可能地将水生植物的配置与环境达到和谐、自然、舒适,充分体现出现代湿地公园景观之美。

5.4新技术应用

生物浮岛是通过植物的栽培基盘与固定系统构成,它的作用类似于水体中的植物带,通过植物的生长直接将水中的营养物输出,通过根系形成一个生物膜,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作用,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生物浮岛技术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的作用,目前已经在有景观要求的池塘等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形成一道水上风景线。[7]

6.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案例

位于珠海高栏港装备制造区的南虎湖园林绿化工程(已建成),总面积为71万平方米,水体面积60万平方米,平均水深为2米,投资约2000万元。项目规划充分根据现有地形特点,结合项目制约条件,遵循生态原则、开发与维护原则,以水体、植被、园路为主,打造自然、野趣同时具有一定休闲功能的开放性滨海生态湿地项目。在水体周边主要与南水大道及装备二路的衔接地带,生长着芦苇、香蒲、微甘菊等野生植物,在绿化设计时要充分与道路绿化相衔接处理。项目绿化工程总体可概括为“一湖三带多景点”,本次南虎湖公园规划适合咸水生长的植物种类主要有秋茄、桐花树、拉关木、海漆、芦苇等。

图一 高栏港南虎湖项目园林绿化工程总平面图

图二 高栏港南虎湖项目园林绿化工程苗木表

6.结语

水生植物对于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与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水生植物的类型选择、合理搭配,创造出适当审美需求的水上风景线。把水生植物的良好净化环境作用与景观设计特性充分结合,实现景观多样性,满足欣赏需求,促进城市公园环境更加美好和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的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连芳.东营市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王玉琳.武汉综合公园中湿地景观营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钟琪.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色彩规划设计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3.

[4]刘妍.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方法和景观创意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5]陶冶.黑龙江省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初探[D].东北农业大学,2013.

第4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摘要:指出了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功能评价体系、健康评价体系不完善,综述了我国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的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健康体系;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王 勇(1983―),男,辽宁丹东人,满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4503

1 引言

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稳态、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从2004年开始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试点启动,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随后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北京湿地公园、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洪泽湖湿地公园。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人提出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湿地公园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是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我国对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的研究较为落后,尚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知识,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生态学方法等,对在建设湿地公园当中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用已有研究成果预计可能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湿地公园健康分析评价体系,推动湿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景观健康分析

2.1 景观健康的内涵

景观是指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经济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变革,使得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成倍增长。景观的功能遭到破坏和阻碍,有些景观正在逐渐受到污染,直至退化消失。景观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景观的主要性质如生物多样性、异质性、整体性等遭受破坏,景观破碎化水平变高,景观功能不完整、环境稳定性差,受到胁迫后恢复能力变低等。

“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Leopold认为景观健康是“土地的自更新能力,即土地在人类利用下未损伤自身的机能”。目前关于景观健康还未统一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有各自不同的概念阐述,曹宇等结合了前人的论述,给出了景观健康的定义:在积极干扰下,人类对景观进行影响,但不导致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和其正常效用;在一定周期内,由干扰导致的景观演变不会波及到周围的景观秩序[1]。

在国内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景观健康的研究比较少。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一种正常状态,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1]。与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不同的是,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其在研究城市的格局、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比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更为合适的尺度,而且景观健康体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景观原来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可以通过格局的重新构建达到一种新的平衡[2,3]。由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景观健康研究仅限于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研究,对案例研究较少。

2.2 景观健康的标准

从景观角度考虑,景观健康需要满足两个主要目标:产生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不会因为人类的干扰而受到大幅度变化;具有不断适应未来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1]。

作为新概念,景观健康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内容为包括健康的景观有稳定的持续性,在没有外界扰动下,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内稳态能力强,在受到干扰情况后,可以维持或恢复自身正常的能力;不会危及到邻近景观环境或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具有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可以提供动植物的生理过程所需的基础,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并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服务功能;具有景观美学效益,能够提供文化、科学、精神支持[1]。

3 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规模正在日渐萎缩,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恢复生物栖息地。目前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和维持、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4]。近些年来国外对湿地公园主要从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国际著名湿地公园一般建设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周围,通常作为国家公园的补充,甚至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5]。

我国湿地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湿地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基础资源调查,但是在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方面目前十分薄弱,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对湿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湿地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湿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景观建设、景观价值评价等方面,尽管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公园建设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建及正在规划中的部级湿地公园共68个,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命名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计37处[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领域侧重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湿地的评价与监测、栖息地重建等方面,应用湿地生态系统原理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雨水回收、景观美学的实例较少,并且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5]。对于湿地的健康体系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也日益走向成熟,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近些年,主要从生态系统、流域、景观生态的角度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6~9],结合湿地公园特征的景观健康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对于湿地公园本身的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探讨,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案例分析、定性研究和理论探讨[10]。

4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体系

建立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具有主体性、生态型和自然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目标和评判准则,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可以为以后中国湿地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依据。

4.1 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原则

景观健康是一种景观与人类互不干涉而又互惠互利的状态[2]。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指标体系要能够完整准确的反映湿地公园健康状况,具体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发展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概念清晰、涵义明确,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而且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要避免产生冗余。

(2)综合性原则。由于湿地公园的景观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美学的复合系统,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美学系统的主要属性,在这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才能对景观健康做出科学的评价。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湿地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便于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区域比较研究,应尽可能选取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科学指导实际工作。而且评价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于反映湿地公园景观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要可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

(4)区域性原则。不同湿地公园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差异,选取的指标应尽量符合本地的研究特点,突出地域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可以反映各个方面的特征。

4.2 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的核心,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景观变化、生物物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指标。景观变化包括的要素有景观生态类型变化指标、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生物物理的要素有大气、水体、废物处理率、地利清洁度、公园设施系统的有效性和老化程度等;生态环境的要素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生产力指标、植物覆盖率、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等;社会经济的要素有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视觉与美学价值、科学和文化价值、GDP年均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整体风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融资能力的提高等。

对于任何评价系统而言,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与选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质量高低。指标的筛选要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选取可以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代表性指标[11]。

4.3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方法

湿地评价是对湿地管理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湿地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综合指数法和景观生态法等。由于湿地评价目的、标准、湿地类型或者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湿地评价目前还局限在单一湿地的评价,对景观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概念、标准上。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可以为湿地管理和湿地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景观健康角度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比较缺乏,系统、科学研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将会成为湿地研究的新课题。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由于景观健康评价设计涉及诸多领域,所以要基于综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选取指标,可以采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景观健康,其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的目的、原则建立符合地域特征的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和子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构造次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计算特征根、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利用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

建立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2012年3月绿 色 科 技第3期LHI=∑ni=1WLHIiCLHIi。

LHI为景观健康指数(landscape health index),WLHIi为第i指标的一级权重值,CLHIi为第i指标的等级量化值,LHI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景观健康指数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通过模型公式计算出的结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

5 结语

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也不健全。迄今为止尚没有我国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外国学者针对我国的湿地情况从景观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评估,本文给出关于湿地公园健康评价的内涵、指标层及其方法,旨在探讨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推动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 宇,哈斯巴根,宋冬梅,等.景观健康概念、特征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 511~1 515.

[2] 王亚平.青岛城市景观健康评价与空间结构优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姚静娴,林元敏,徐晓华,等.福州市景观健康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151~156.

[4] 许 婷,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 753~8 755.

[5] 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以常熟尚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6] Administrative offices of the inshore monitoring(USEPA).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haracteristic of estuary[M].Beijing:Ocean Press,1997.

[7] Zhang X P,Yang Q K,Li R.Diagnostic Indicators of Catchments Health~A New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J].Bulle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8,18(4):57~62.

[8] Rapport D J.Evaluating and scope health:integrating societal goals and biophys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8(53):1~15.

[9] Rapport D J.Evolution of indicators Ecosystem Health.In:Daniel,H.eds.Ecological Indicators[M].Barking: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Ltd,1992.

第5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三、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区的特色

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四、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第6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 微气候 改善环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今天,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膨胀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人们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归自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此,园林植物景观便被看作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以及帮助人类逃避城市日常枯燥、单调、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良方。

园林植物景观泛指人们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种植植物,以提高和改变基地和周围环境质量的行为[1]。植物园林景观是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规划和小区设计中的重点。同时,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景观对周边小气候即微气候(Microclimate)有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等作用[2]。通过这些生态效应的反馈调节,可使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的要求,让人感到舒适。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探讨气候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总结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案例,得出最近的植物搭配,对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安全美观合理舒适的园林景观促进适应气候的园林工作的发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作用

关于微气候的概念,它是指尺度气候,主要由气候偏差所引起。而案例中的微气候是在园林植物景观的有限区域内,因植被影响而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气候。可以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而加以改善与调节。以下简单介绍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功能作用:

(l)、改善空气温、湿度的作用[3]。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和遮挡太阳辐射,并借助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其蒸腾作用也消耗了一部分的太阳辐射,并吸收周围的一些热量,使空气温度下降,达到调节空气温度的目的。

(2)、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

绿地对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绿地植物的蒸腾吸热作用,能够缓解城市空气升温幅度;另一方面,绿地近地面较低温度形成的下降气流,与周围区域较高温度形成的上升气流,因温度差而发生空气对流,形成一个环流系统,促使区域温度降低。

(3)防风通风的作用

城市绿地中树木适当密植,可以增加防风的效果。春季绿地减低风速的效应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风速大,枝叶的摆动和摩擦也大,同时气流穿过绿地时,受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消耗了气流的能量。绿化植物能够降低下垫面的空气温度,与周围较高的空气温度形成温度差,引起局部空气流动,起到通风的作用。

二、微气候、园林植物、人体舒适度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1)微气候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关系

微气候对人类机体的舒适度影响很大。特别在温度、湿度及气流速度、热辐射等异常的微气候环境下,人体明显感到不适。比如高温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先是通过呼吸、排汗等方式散热,如果人体产热仍大于散热,体内蓄热增加、体温升高,时间一长,造成中暑或热衰竭等症状。

(2)微气候与园林植物的影响关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微气候的形成。恰当的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有利的微气候,如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一部分阳光辐射来的热能,绿地吸收热能、增加环境的湿度等,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感觉舒适等,而不合理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不利的微气候,或者气温高,湿度大,或者阻挡不如辐射等。

微气候对园林植物也起着积极作用,如果微气候中的各要素如温度、湿度和辐射等较为适中,对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利,反之,将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甚至会使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太小或太大,必将使某些植物枯萎、生病、死亡。

(3)人体舒适度与园林植物的影响关系

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对提高人体舒适度有积极的影响。植物色彩能稳定人的血压和脉搏;植物能降低噪音,给人以安静环境;植物气息能陶冶人的情操等。

同样,人体舒适度对园林植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理想的舒适度,让人充满对园林植物的眷恋,不理想的舒适度,让人产生烦躁心理,或发泄到植物上,或讨厌园林植物景观这个大环境。

(4)三者相互影响关系

园林植物、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恰当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改善微气候,提高人的舒适度,心情愉悦,从而更加依恋园林环境,并积极探讨更加优秀的园林植物设计方案,创造更加优越的微气候;反之,搭配不合理,设计有问题的园林植物,却会形成恶劣的微气候,让人体感到不适,精神不爽,心情烦躁,对该园林植物景观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产生人为破坏该园林植物的想法,导致微气候越来越恶化。

三、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案例分析

1、案例1 李辉[4]等人比较分析了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绿地对微气候的影响

(1)实验说明

在北京方庄居住区芳群园多层楼(6层)区中部选择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楼间绿地3类(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各2处,并辅以非绿地为对照,比较不同类型绿地降温和增湿作用的差异,绿地面积约为650m2,在距地面1.2-1.4m处进行24h连续观测,每隔2h正点观测。观测场植被状况见表3-1。

表3-1 观测场绿地结构类型及植被状况

(2)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类型绿地降温效应的比较

3种绿地的气温都比非绿地低,尤其是乔灌草型绿地,其日平均气温较之非绿地下降了4.8℃;灌草型绿地和草坪型绿地比非绿地下降1.3℃和0.9℃,这说明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环境降温效应最显著,其中乔木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因降温效应是通过树冠的遮蔽而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植物蒸腾冷却作用来实现的。

②不同类型绿地增湿效应的比较

由于土壤和植物蒸腾的水汽不易扩散,以及绿地的降温作用,所以绿地的空气相对湿度较非绿地有所提高,其中乔灌草型绿地的相对湿度最大,与非绿地比较,其日平均湿度增加23.1%,其次为灌草型绿地,增加7.7%,草坪型增加值最小,仅为5.4%.灌草型和草坪绿地在增加空气相对湿度方面差异不大。

2、案例2吴菲[5]等人选择北京紫竹院公园4块不同绿量的乔灌草型绿地为研究

(1)实验说明

本试验所选4块绿地均位于紫竹院公园内, 面积均为3000m2左右,4块绿地的主要植物构成(表3-2),其中绿地1共有植物14种,乔木10种,灌木3种,草本1种;绿地2共有植物15种,乔木7种,灌木6种,草本2种;绿地3共有植物10种,乔木5种,灌木4种,草本1种;绿地4共有植物11种,乔木3种,灌木6种,草本2种。

本试验绿量采用陈自新等关于绿量计算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各试验点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见表3-3。

表3-2 主要植物构成

表3-3 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

(2)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温度的比较

4 块绿地的温度排序为: 绿地1> 绿地2> 绿地3> 绿地4, 这与4 块绿地中乔灌的绿量高低呈负相关,即绿量大, 降温效果好; 绿量小, 降温效果小。说明在炎热的夏季, 在一定比例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高, 绿地的温度则越低, 乔灌木有着较强的降温作用。

②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湿度的比较

各绿地湿度高低排序为: 绿地1< 绿地2< 绿地3< 绿地4, 绿地4 比其他绿地湿度高出7.5%~21.2%。说明在一定比例的乔冠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大, 绿地的湿度就越大。

3、案例3 吴云霄[6]等人测量重庆市公园7种植物群落结构对微气候的影响

(1)实验说明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同时比较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群落类型为: 单纯的草坪、灌丛、郁闭度为0.2~0.4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为0.2~0.4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木单层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 0.6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用作每种植物群落研究的样地为4个, 每个样地的面积为10 m ×10 m,对照为裸地, 测定的时间为夏季温度最高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

(2) 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减少光照的效应

7种植物群落平均减少光照强度的效应不同, 与裸地相比, 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少, 为17.98% ,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平均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多, 达90.19%。

②不同群落结构降低温度的效应

与裸地相比在所研究的7 种群落结构中,草地降低温度的效应最小, 郁闭度≥ 0.6 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降低温度最多, 达2.4℃。各植物群落降低温度效应由小到大的排序为草地、郁闭度为0.2 ~0.4 的乔草群落结构、灌丛、、郁闭度为0.2~0.4的乔灌草群落结构、郁闭度≥0.6的乔木单层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灌草的群落结构。

③不同群落结构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增加空气湿度的数值在7 种植物群落结构中最大, 为6.7%, 草地平均增加的空气湿度值最小, 为4.4 %。

4、讨论分析案例1、2、3,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案例1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并以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微气候环境改善为最佳。

(2)案例2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大, 对温湿度的改善作用越大, 降温增湿效果明显。在绿地绿量相等时, 乔灌绿量占整个绿地绿量的比例较大时, 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明显。说明在园林绿地中, 对环境温湿度起改善作用的主要是乔灌木。

在案例2中,根据北京市建成区园林植物的绿量总计,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45。而测量绿地4的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76,所以表现出改善微气候良好的效果。

(3)案例3也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就总体而言,不管是在减少光照、降低气温方面,还是增加空气湿度方面,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4)根据案例1、2、3,进行结构对微气候改善效果分析比较见表3-4。

表3-4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三个案例改善微气候最好的结构为乔灌草,然后灌草次之,最后是草坪。其中案例1是从定性角度说明乔灌草对微气候的改善,没有具备特有的特征;案例2、3都具有特征,同时通过案例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合理比例的乔灌与草的绿量也符合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因此可以将两者归纳为一,即郁闭度≥ 0.6的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园林植物群落对改善微气候效果最佳。

(5)结论在改善微气候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在有限的空间里多采用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同时在乔灌草绿化形式基础上,可考虑郁闭度≥ 0.6的原则。

四、小结

通过对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背景与意义的了解和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丰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生态性、景观性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三个案例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得出了一个改善微气候,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环境湿度的原则,那就是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搭配。在经济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的,利用这个原则将园林景观设计做到最合理,这样既保护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对微气候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蒋中秋.城市中的绿化环境.硕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2.11

徐乃雄主编.《城市绿地与环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王琪,绿化对夏季室外热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

李辉,赵卫智,古润泽,李延明,陈自新,张新献,居住区不同类型绿地释氧固碳及降温增湿作用[J].环境科学,1999(6):41-44.

第7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雨水资源;利用措施;方案分析

1雨水资源的景观利用

像美国的波特兰和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便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德国的柏林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占总面积19%的用地被规划为水面,可收纳周边屋面和地面的雨水约1.5万m3。雨水在注入广场水体之前,先要经过种植有水生植物和培养在上面的微生物构成的净化水塘,完成水的净化和二次过滤,保证水体有清洁健康的品质。广场的水面与南部紧邻的运河结合为一个整体水网生态系统,为身处闹市中的人们创造了一个以水为主题的都市生态景观环境。

2雨水资源景观利用的措施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本案例中雨水直接利用时选用无渗透功能的贮存装置(人工湖、地下贮水池、贮水沟),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2.1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2.2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2.3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被维护景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2.4渗滤沟:渗滤沟是利用卵石、碎石等空隙为雨水提供滞蓄空间的方法,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导引地表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

2.5渗透性铺装: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是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具有入渗、滞留的能力,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3杭州某公园雨水利用方案分析

杭州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往往出现雨季暴雨量大,雨后大量雨水自然流走而缺水的情况,结合该现状,在公园景观规划初期我们引入了雨水利用的概念。公园北面地势较低有2个水塘;南边为自然坡地,视野开阔;东面地势较为平坦。公园绿地率达75%以上,设计水面达7.6万m2,提升景观品质的同时,对于雨水的回收贮存也极为有利。雨水经过大面积绿化过滤,水质好;园中各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相宜布置,并以浓郁、丰富的植物将各要素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多项技术措施,力图使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3.1公园水景系统设计目标——雨季无水涝,旱季不缺水,污水零排放。

充分利用渗滤、调蓄设施,调节雨季多水与旱季缺水的矛盾,即旱季利用雨季储存的雨水解决除工作人员饮用水、盥洗用水以外的公园用水;雨季将大量富余雨水渗入土壤,部分雨水贮存用于补充旱季用水。结合生物处理及人工湿地净化,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对公园的污水进行水质处理,然后供绿化灌溉或冲厕使用。

3.2在水景规划方案及其各设计参数初步设定后,进行水量分析。

公园总占地面积55.9万m2,其中山体占18%,道路及铺装占11%,绿地占58%,水体占1370,杭州年均降雨量1435mm。公园综合径流系数y=0.3×18%+0.7×11%+0.15×58%+1×13%=0.36;公园年均雨水径流量W=0.36×1.43×55.9×104=28.77×104m3。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因公园汇水面积和人工湖调蓄能力较大,每年可收集利用雨季暴雨期间大量雨水资源,弥补大部分景观用水,从而节约水资源的消耗,旱季景观水体依靠雨水基本能维持水景正常运行。

3.3设计理念

在园区绿地设计中,雨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我们采取了大量截留和利用雨水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发挥其综合作用。

3.3.1按照重现期为2年的暴雨量设计渗透设施,保证雨季无水涝;计算旱季累计最大用水缺口,设计贮水设施,旱季不缺水;结合人工湿地以及生物处理技术,设计公园污水处理系统,污水零排放;设置自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实时处理。

3.3.2结合杭州降雨特点以及公园实地情况,采用“自来水补给+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系统。自来水补给公园工作人员日常用水、游客盥洗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处理优质雨水,提供绿化灌溉用水、冲厕用水、冲洗地面用水;生物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水,再排入湿地进一步净化贮存,重新用于绿化灌溉或冲厕。预留雨水处理配套用地作为公园水质监控设备用地,以及配备生物处理设施,作为污水处理初级净化系统。生物处理系统建设较复杂且成本较高,结合公园周边中水系统统一规划。

3.4设计中采用的雨水利用措施

3.4.1收集系统

(1)绿地生态水渠

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如图1.1);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如图1.2)。

(2)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根据具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如图2.1);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找坡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如图2.2);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④山体渗滤沟:内侧做渗滤沟,隔一定距离结合地形设置渗滤池或贮水池(如图2.3);⑤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如图2.4);⑥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如图2.5)。

2.4.2净化系统

(1)土壤渗滤净化

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2)人工湿地净化

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如图3)。

(3)生物处理

参考中水处理流程,结合人工湿地设计生物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水的净化系统,如图4。

2.4.3贮水系统

(1)人工湖

结合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包括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清水池。雨水利用时主要从清水池用泵抽取,供附近的冲厕用水以及补充山地绿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湖水的常水位标高比溢流口低10cm,而驳岸的标高则根据常水位来设计这样处理可以使降雨蓄存量增加,保证至少单次降雨量在50mm以下时不会产生溢流,

既保持了平时湖水充盈的亲水效果,又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础。在人工湖设计有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这些种植池在丰富湖区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的作用。为保证湖水清洁,防止水质恶化,中水处理系统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公园里其它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得汇集的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2)地下贮水沟

结合生态集水渠设计地下贮水沟,既是集水沟,也是贮水设施。贮存的水过滤后在重力作用下直接供给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贮存沟内溢流出的雨水排入下游净化池中。

(3)地下贮水池

根据景观场地设计及绿化灌溉就近原则,设置2种形式的地下贮水池:①自动滴灌式贮水池:主要设置在阳光草坪高位坡地上,抽取清水池中雨水,贮存在坡顶土层下方贮水池中,结合滴灌系统,利用重力作用灌溉下游草坪;②山地贮水池:水源主要来自高位集水沟收集过滤的雨水,必要时用水泵抽取清水池雨水补充;贮存的雨水主要用作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利用溢流管将山地贮水池连成一个系统,水量过多则通过溢流管逐级下流,最后排入清水池中;缺水时通过水泵抽取清水池中雨水,逐级提升至最高位贮水池中。

第8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公园

1 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 地球之肾”。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概念很多,得到国际上公认的为《湿地公约》中的定义:低水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沼泽地、湿原和泥炭地,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长久的还是季节性的。由此可见,湿地包括江、河、涌、潮汐水道、湖泊、沼泽、鱼塘、水库、水稻田、滩涂等。

湿地公园是近些年来的一个新兴事物。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城市湿地一旦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发展城市湿地公园,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地发挥其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自然景观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生态公园,是选择具有美学功能的湿地,如水乡泽国,野趣盎然,是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和景观变化强烈。湿地公园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未经人为干预的或干扰较小的,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有人为干预的湿地。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的需要,距离城市较近,与城市关系密切,并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丰富居民休闲游憩生活,这些功能是自然湿地不可取代的。

2 汾河湿地公园定位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太原处于内陆的黄土高原,北方气候特征尤为突出,山多地少,气候干燥少雨,四季分明,和江南水乡风格迥异。作为能源重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太原突出的地域特征就是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汾河,它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km,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南北,全长100km,占到整个汾河的1/7。

重工业发展时期的太原,历经千余年的沧海桑田, 环境已大不如前。城市景观体系不尽如意, 城市环境结构不健全,个性不协调, 缺少开阔的城市公园、广场,缺少合理的、分布均匀的街头绿地,水体亦多为死水。被称为太原“母亲河”的汾河太原段污染十分严重,长期以来,由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 使汾河河道淤积,河水污染,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发展。针对城市依河而居,却无水可观的现实,紧紧围绕“水”这条主线,1997以来,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改善市区人民生活环境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下决心对汾河太原城区段进行治理美化,使治理美化后的汾河完整体现太原的地域特征,汾河悠久的人文背景和新的文化构思。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 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为主题,着眼大幅度改善太原市的呼吸系统,改变太原市缺水少绿、环境污的面貌,提高生态质量建设,集防洪、排污、园林绿化、运动休闲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城市滨水空间,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3 湿地公园建设具体意义

一个城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离不开湿地。一个城市发展,必然要扩充空间,城市中的湿地水域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效果,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举足轻重。在反复进行经济比较、效益比较的前提下,对汾河景区北延伸段尝试性地进行湿地生态建设。

汾河景区湿地公园属于人工湿地公园,二期北段工程的设计方案在反复、周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太原市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期望于2005年5月开工建设,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向北延伸2.4km进行湿地建设。北起太原市森林公园以北500 m,南至胜利桥北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的1#橡胶坝,全长2.4km,面积120万m2,其中水域面积60万m2,绿地面积50万m2,广场道路面积近10万m2。汾河景区湿地公园是北方城市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河道湿地,在规划没计时按照“自然、生态、野趣”的原则,根据湿地的特性,追求生态平衡和现代城市中的野趣。努力恢复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样性,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汾河湿地景观建设与保护

汾河湿地设计为复式断面, 由中间的湿地景观区(行洪主河道)和两侧的运动休闲区域组成。具体规划采用1,2,3,4 的布局结构形式,即1条蓝色的水带(主河槽内自然蓄水池);2条绿色长廊(滨河东、西岸的绿化) ;3个湖心岛( 自然蓄水池内3个湖中小岛);4个景点(东岸: 芳草渡、轮之舞, 西岸: 汇石园、野趣园)。

4.1 功能规划分为3个区域

4.1.1 湿地景观区(主要包括湿地展示区和重点保护区),总用地103万m2,约占91%;

4.1.2 湿地展示区。主要以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 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为主,占地面积为28万m2(其中人工湖面: 6.7万m2 ), 本区以适宜北方气候的水生植物为主,并配以适量野生花卉等,共同形成特色展示区,为陆生、水生及两栖动物提供生存空间,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延续汾河的自然地域文脉,表现出自然界的另一种美,唤醒人们记忆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4.1.3 重点保护区。主要是保障生物的生息空间,占地面积:47万m2 (其中3个湖心岛: 6.5万m2),以河道中央3个重点保护的小岛为代表的区域,岛上以汾河景区现有野生植物品种为基础,引入适合本地生长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有野趣、湿地特色的景观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

4.2 游览活动区,总用地16万m2,约占8%,主要为4个景点

4.2.1 芳草渡。景点占地面积为4.5万m2, 其中水面面积:0.3万m2,结合现状柳树、国槐及岸边大面积保留水生植物,通过北涧河上的景观桥,与汾河一期景观有机衔接,并设置休闲娱乐区:十里驿、天趣台水之源、君思渡等及三亩塘污水处理展示区等节点,向游人展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主要功能流程,起到一定的科普教育作用。

4.2.2 轮之舞景点。景点占地面积:3. 2万m2,其中水面面积:0.2万m2,结合小轮车赛馆及森林公园西门设置轮之舞,紧扣“奥运”主题,力争将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精神同湿地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全园由“五环树岛”、“小轮车历史展示区”、“地景区”、“小轮车雕塑区”、“体育活动区”等组成,象征人类与自然紧密共生的关系以及奥运精神的生生不息。

4.2.3 汇石园景点。景点占地面积:4.7万m2,通过“石”这一大自然最纯朴的元素辅以乡土地被植物来设置石滩,形成丰富的人文地景景观,并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体现了人文与自然野趣的共生。

4.2.4 野趣园景点。景点占地面积: 3.4万m2,西岸最北段的野趣园景点,通过树形观鸟塔、蘑菇休息厅等一系列仿自然的景观元素,为久居闹市中的市民提供大自然中的水岸野趣。汾河湿地公园在实施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以及原始、自然的设计风格后,必将达到“水映丛林静,路曲景更幽,鸟鸣芦花动,野渡舟自横”的意境,成为北方季节性洪水河道中具有环境、生物、景观多样性的生态湿地景观。

4.3 管理服务区,总用地1万m2,约占3个区域1%

管理服务区从细节入手,为广大游人提供了休憩场所,把以人为本的设计与建设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从城市设计入手,弥合支离的城市片断,结合远处高山,近处的建筑及公共设施,使公园与背景融为一体,焕发城市活力。

汾河景区湿地公园在建成以前是汾河太原城区段的城市行洪河道,常年干涸,主要水源以胜利桥北200m处的北涧河和天然降水为主。北涧河平均每日排入汾河的污水有6万m3,主要是上游企业的工业废水,一些小型企业的生产污水和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的污水呈黑褐色、粘稠状、具有刺鼻臭味,且含有较多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属劣5类水质,河道基本丧失自净能力。现在的汾河两岸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汾河公园规划不仅充分认识到太原作为中国北方典型工业城市缺水少绿、污染严重的现状, 而且在景观规划时注意到了和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与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机结合,注重突出地域特色,注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水环境保护与管理。从整体上看,汾河湿地公园是按照湿地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了规划设计,实现了由规则式向自然式的转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塑造了城市美好的生活环境。

5 结语

总之,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湿地公园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所以,保护环境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湿地公园建设应该而且必须对环境起到保护和改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第9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 合理规划; 发展

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 sprawl, and wetlands as a scenic tourist area become the object of development,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wetland landscape is graduall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public, its rich biodiversity, natural and rustic landscapethe design bring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urban wetland ecological urba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Wetland Park, discusses the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Wetland Park Plann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Wetland Park Planning Study.Keywords: Wetland Park; reasonable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展开,越来越多的山地、 湿地景观旅游项目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 生态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湿地公园是人类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一种形式,同时还具有进行生态方面的环境教育和旅游功能的特殊区域。湿地公园与小型的湿地保护区的概念接近,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和公园又不完全相同。比较有名的香港米埔国际湿地公园等都是在湿地保护区的进行湿地公园的规划,从而实现城市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与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与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二、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保护湿地的植物景观,从而维护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特性。尽力营建自然保护群落,不断恢复湿地的景观与特有的生态功能,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进行生态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等,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得到保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规划原则:首先是功能综合性原则。湿地景观的功能很多,在进行湿地公园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改善湿地环境,发挥湿地的功能,呼吁市民参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促进人与湿地资源的共同繁荣。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原则。根据湿地资源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借鉴本地的植物构成特点和演变规律,使单位面积内的生物多样性的指数不断提高,形成一个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为湿地的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再次是生态性原则。要立足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性原则,选择地带性的湿地植物为湿地公园设计的素材,再适当的引进一些特色的植物,构建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对自然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模拟,从而构建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建立绿色生态网络,为城市生物的生存创造合适的环境。最后是地域文化性原则。城市湿地一直被誉为“城市之肾” ,要不断挖掘城市的湿地植物文化, 结合这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建设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城市湿地公园。

三、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首先,城市的城建规划部门要根据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深入搞好规划和建设湿地公园规划踏勘调研工作,力争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总的要求应是:城市的湿地公园建设应注重生态,与自然的山势、水势、地势相结合,与整个市城区山水型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融合,与整个城市的人文景观相对应。

其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城市的自然山势、水势、地势的地理现状,切实搞好建设规划的招投标方案、拆迁安置小区的设计,使之与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并据此设计和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的详规。

再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突出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特色。在其规划建设的目的、理念、目标、方法、措施上突出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规划建设的目的应体现既有利更好地执行国家关于湿地公园规划的保护政策,又不能狭隘地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片面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规划建设的理念应体现如何通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给市民和游人提供一个新的生机盎然、多样性的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体现,如何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上;规划建设的方法上应做到如何通过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将城市湿地的整治与城市自然景观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城市湿地区域与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融而为一的新的景观整体。

四、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保护性策略分析

(1)测算生态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资源开发对于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测算环境容量是进行合理的开发湿地公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湿地公园规划人口确定的一个参考指标。进行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区域图,结合当地的湿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生物资源与水资源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统一测算, 通过科学的观测方式, 对于收集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 观察这一时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保证湿地生物的平衡状态,掌握其平衡状态的时间与规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2)不同圈层的景观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可以把整个景观区分为核心保护圈,生态缓冲圈、 实验控制圈和控制圈等。不同的圈层处于保护目的的不同对于景观的规划要求也不相同。核心保护圈主要是以地带性的植被为目标,不断改善生物群落的组分结构,丰富植被类型来改善景观功能,选择本土植被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从核心保护圈的生物栖息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建立与的通道;生态缓冲圈是要改善景观植被的群落结构,在一些重要的部位引进乡土植被,可以围绕核心区进行一些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实验控制圈是用于外来物种的实验以及科研的专门区域,避免因为引进外来物种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在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地域性植被的比例;控制圈主要是建立一个的防护林,从而建筑生物的廊道系统。这个区域的建筑形体需要结合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约束,从而降低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维护和修复策略

湿地公园的维护和修复的目标是不断保护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为这些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空间,控制生物环境的改变范围。维护和修复的内容主要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合季节上和是建设上的变化对于规划和开发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湿地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的目的就是制定调节和控制策略。季节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完成之后对于游客的游览区域、线路以及方式等进行的有效保护。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需要建立在全面的掌握湿地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功能综合性、生态优先性等的规划原则,制定和统筹具体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