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朗读教学范文

朗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朗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朗读教学

第1篇:朗读教学范文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没有了朗读,语文课就是纸上谈兵。老师追求词句的讲解,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时间长了,老师的授课方式就会显得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日益降低。到时,学习的动力殆尽,语文课就成了学生的鸡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就是出之于口而入之于心。它是对作品的理解与再创造。所以我们应当在语文课上朗读课文,尤其是那些语言优美、富于情韵的美文,或读、或诵,此起彼伏的朗读声能让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首先,朗读不是滥读,切忌抓来就读、无目的地读。有的老师把朗读作为一种过渡的手段,这是极其错误的。学生在读,老师却在为接下去的环节做准备,没有认真听,自然对学生的朗读情况不了解,更谈不上指导朗读了。这种“放羊式”的读,徒劳无功,反而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厌读的情绪。

所以,每一次朗读,老师心里都要明确,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这次我要注意听学生对文中字词的读音有没有掌握,一些句子是不是能读得流利。这样老师能对学生的预习工作完成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读的时候也要抛出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有任务地去读,比如,文章写了几件事、什么事、涉及到什么人,都怎么样,尝试着概括,或者文章是按什么线索安排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读文中较为关键的句子,才会有体会和领悟。时间长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有灵敏的感觉,对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对于朗读,应该是成“诵”。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势,把握语速,从而做到声情并茂。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比如在《口技》一课中,我就要求读好“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尤其是“而已”这个词,学生读完自然地理解了作者交代道具是为了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善口技”。学生之间也互相比较,谁读得好,读得生动。课堂气氛自然很和谐。

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使用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一定能呈现出作品的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要善用范读来引导。余映潮老师在上《狼》这课时,就对学生说:“一个屠户,在晚上的时候,遇到了两只狼,这是多么让人紧张的事情啊。”然后范读了这一段,学生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

不过,范读只能起“启发作用”,能让学生全盘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尽可能多地留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角色和对话比较多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同时,也要慎用齐读。齐读虽能够营造浓烈的气氛,但也可能出现“滥竽充数”和唱读的现象,老师一定要加以注意。每种朗读形式,各有其利弊。所以老师们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朗读计划,使它们发挥各自的作用。

朗读课,看似简单,里面却包含了老师们的心血;看似简单,课堂却又能让学生学之有法、感悟有道;看似简单,却总能让学生们津津乐道、能让学生们细细回味。那我们的语文课将是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

第2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语文;朗读;教学

“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更道出了古人治学的宝贵经验。因此,朗读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写作等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我想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一、教师范读

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要适当安排范读:对难于把握朗读要领、又需要通过朗读达到训练目的的文章,要通过范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当中,以便于学生克服朗读困难,达到训练目的:对精彩的片段进行研读、却又朗读不好时,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对难以把握朗读节拍、容易读破句子的文言文,要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当然,可以由教师来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初中生有自己相应的独立认识、思辨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初学课文自由朗读,更能体现“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这一特点,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朗读,重在“揣摩”。其作用:一是理解整体内容把握文章精要内容;二是体会语言特点,研习涵咏经典片段。此时的自由朗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对书中的某段文字感觉兴趣,也不妨读熟,读熟了,不待翻书也可以随时温习,得到新的体会,就是很大的乐趣。”也就是“熟读深思于自知”的境界。

三、齐声朗读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读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初小学语文教材诗文篇目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诗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诗句语感。齐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自由朗读要高,是指名朗读的“预备式”。

四、分角色朗读

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当然,前面谈到的范读也同样适合于分角色朗读。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的表演要求更高,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摆脱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这一训练方式是诸多朗读方式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不提过高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

五、熟读背诵

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使语言不期然而近于完美”。(叶圣陶)这正是朱熹“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观点。熟读至此,背诵便水到渠成。初中生处在理解背诵的形成时期,正确引导他们朗读,排除所谓“死记硬背”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积极朗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大量诗文,为“渡江河”准备“舟楫”,为“登高”准备“梯”。在朗读中,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时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

六、配乐朗诵

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读朱自清《春》可以选钢琴曲《春江花月夜》,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配以班得瑞的《寂静山林》……情因境生,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本文从上几方面粗略地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几点看法,目的就是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视,使朗读在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中国语言的音乐美。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先生教育文集》第二辑《朗读教学》

[2]《朱子读书法》

第3篇:朗读教学范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因为朗读是帮助学生再现作品形象,领会语言的感彩,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尤其在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创新教学更要让学生认真地、专心地、大声地去朗读。基于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朗读是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接受性阅读,更是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把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和欣赏,通过自己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性的表达出来的最好方法。

1 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手段

根据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而朗读这一学习手段恰恰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它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客体不仅要认知,而且要感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确定目标和进度;而且要有情感的投入,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学生可以在反复朗读中认知这首词的语言、格律、句读、节奏,感悟诗词潇洒豪放的风格和词中所表现的作者博大的胸怀、昂扬向上的力量,并且运用自己的语音、语调和感情把感悟表达出来,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2 朗读是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弘扬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中还提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来达到提高阅读质量的目标。而朗读正是让阅读主体把内涵丰富的个性特征放在阅读客体中来理解,来表达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阅读客体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高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读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仅用眼睛去接受性阅读,只能把这几句诗记下来,而如果高声地、反复地朗读,不仅可以把诗句记下来,而且可以表达出读者对这句诗的理解,并且让读者把自己对诗中所表达的慷慨悲壮的情感创造性的表达出来。那因不同的理解而表现出的不同的语音语调、不同的情感神态不正是学生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吗!

3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语言感受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语言敏感的程度。而语言感受往往是容易意会难以言传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意会中言传,在言传中意会。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为美读,他在谈到美读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感受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先生对美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改变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阅读方法,提出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读出声来,方能读出孔乙己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读出声来,方能读出一位母亲欲言不能的痛苦和哀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出声来,方能读出苏轼临江思古的恢宏与豪迈。

4 朗读可以训练注意的持久性,增加注意的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阅读需要注意,而朗读尤其需要持久的注意。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忽视了朗读训练,往往是开头几节有点兴趣,往下看去,心不在焉,看到后面,就会一目十行,草草收兵。不经常进行朗读训练的学生中有许多对读过的课文等往往是开头熟悉,中间模糊,结尾知道个大概,而文中许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都如过眼烟云,根本不能引起注意,更不要说掌握和理解了。而朗读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因为有把课文读出来的要求,就会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意注意,并且促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这种注意。

如学生善于利用语言、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并在适当的时候恰如其分地运用慷慨激昂的手势、丰富的面部表情,就能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出自信自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5 朗读是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

第4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朗读;方法;技巧;教学

“三分文章七分读”,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

一、朗读的种类与作用

什么是朗读,朗读即清楚响亮地读文章,是通过语音技巧很好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传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动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方法,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朗读确实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种类多种多样:用于教学的范读,用于加深理解文章的领读、伴读、齐读、个人读。有用于古诗词的吟诵,有适宜于幼儿的唱读,还有带有表演性的表情朗读、分角色读和配乐朗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要严格要求用普通话的标准朗读,杜绝朗读的随意性,要读得响亮、清晰、正确、流利、有表情,读前要反复研读字词读音,琢磨句子的声、韵、调,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角色”,通过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朗读是运用语言艺术对原作有声的再创作,要想读得好必须刻苦练习,逐步掌握朗读的基本功。主要是音节、语调、朗读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而是把“字、词、句、篇”连贯起来,通过语调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语调指朗读时的腔调,不同的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语调主要有轻重、停顿、快慢、升降等几个因素组成。轻重,主要通过轻重音进行调节,朗读时并非所有音节都读得一样重,有的音节读得重一些,有的音节读得轻一些,读重的是重音,读轻的是轻音。重音不是词语固有的,而是在朗读时产生的,要读的音重一些响亮些,并没有改变声调和调值。朗读的重音又分词的重音和语句的重音两种,如:“祖国”“妈妈”音重分别在前后。要分类对待,有时重音可前可后但读起来意义不同。如:“大意”“东西”等。“大意”(太粗心没在意),“大意”(大概的意思)。“东西”(指某事物),“东西”(指方位)。语句的重音是指读一句话、一组词是不能平均用力,有的用得重一些,有的用得轻一些,表达的意义和感情也是不同的,例如,你不来我家。(是你不能来他可以来)。你不来我家。(邀请来我家)。你不来我家。(你可以到别人家)。

正确掌握停顿,停顿是指朗读时长短不等的间歇,其作用是起语法结构作用。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如,我看见它―很愉悦(我的心情),我看见―它很愉悦(他的心情)。停顿还起到修辞的作用。如:你真漂亮!(是赞赏)。你真―漂―亮!(有讽刺意味)。

还要正确掌握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一般来说,兴奋、愤怒、慌乱、惊恐的语句要读得稍快一些,忧郁、悲伤、失望、迟疑的句子读得稍微慢一些,重要的句子读得稍慢一些,非重要句子读得稍快一些,文言文读得稍慢一些,语体文读得稍快一些。语调的升降一般讲“命令句、感叹句”用降调读,“疑问句、含蓄句”用升调读。表示“踌躇的句子、夸张的句子”用曲折调读。如:跑步走!(命令式),祝您老快乐健康!(感叹句式),你这样做对吗?(疑问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句,用曲折调读)。语调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包括模仿老中青少男女的口吻去读,要读得有声有色。

在朗读时还要特别注意“啊、呢、呐、了、吧、呀”等语气助词和“一、七、八、不”在不同语句环境中的变调发音。

三、朗读的目标与教学

第5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优化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51-02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点到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可能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部分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

1.2 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总是一生读完,另外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一组读了另一组读,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1.3 朗读的面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

1.4 朗读指导机械化。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1.5 朗读评价单一。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2.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2.1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现在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下手。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2.2 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2.2.1 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例子:"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北大荒的秋天》),这个提示点明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主要目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个提示点明了朗读的方式,突出了学生扮角色朗读这个目标;"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三袋麦子》),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这个目标。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2.2.2 加强范读,示范启发。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以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子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2.2.3 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2.3 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教育革新,2008.6

第6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朗读;汉语教学;比较

朗读,以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朗读为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我认为,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能提高朗读的效率。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一、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却春意融融;《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因果关系十分显明。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顺序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变序朗读: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面分别接读最后集中抒情的段落。这时学生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二、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比较性朗读

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有些同学之所以未能在朗读中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因为他们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还未达到一定的阶段。这时,朗读俨然成了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换成“发出仇恨的火花”,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删成“人们常常看到”,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另外,补充类似情境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可使学生获得暗示。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竟要与璧同归于尽大惑不解,教师可出示一则材料:“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双新鞋,但弟弟哭着马上就要穿上,这时爸爸伸手把鞋扔了,弟弟的哭声戛然而止。”凭着生活经验,学生对蔺相如的举动恍然大悟,再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感情脉络。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三、着眼学生差异的比较性朗读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会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1、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2、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7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兴趣;改革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一、精挑细选朗读文本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精挑细选适合于朗读的文本,以保证简化、优化与美化朗读内容, 保障课堂阅读教学的简洁紧凑, 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 什么文本才是适合于朗读的文本呢?

(一)文学性、抒情性强的文本。比如莫戚怀的《散步》、朱自清的《春》、高尔基的《海燕》等,通篇语言凝练优美,情感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朗朗上口,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意境悠远、情感丰富或者富有哲理的古今中外诗歌。比如曹操的《观沧海》、的《沁园春・雪》、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既短小精悍富有韵律,又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是情感美与音乐美的完美结合, 所以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素材。

(三)语言高度精炼、画面与情感高度融合的文言文。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这些文章有的语言高度凝练精美,有的骈散结合,读之,令人余味无穷,均是极好的朗读训练素材。

(四) 其他文体中文学性或者抒情性较强的篇章或段落。比如孙犁的《芦花荡》第一段、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等,不仅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而且抒情意味极强,也是极好的朗读训练素材。

二、潜心细读精心准备朗读方案

潜心细读,教师在课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朗读精挑细选出来的朗读素材,如何将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将朗读落到实处。比如,朗读时怎样停顿、怎样处理逻辑重音、怎样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怎样体验与传递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情感等。对此,要对不同的文本加以仔细分析,以便精心准备朗读方案, 并把朗读分析与朗读技巧写在备课本上或者备注在课文旁边。当然,这个备课过程是建立在前文所述的“精挑细选朗读文本”的前提之下的。

教学的《沁园春・雪》时,我在潜心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备课笔记中就朗读这首词的方案行诸于文字,教学时在力求与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取得了极好的朗读效果:

(一)文本分析:上阕写景气象雄浑、大气磅礴,而且寓情于景, 句句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转为议论,由上阕之景而生发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并以寓情于议的方式评说历代英雄人物,蕴涵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最后一句由评论转为赞扬, 点明主题,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朗读方案:(1)情感基调:朗读全词必须情感饱满,豪迈激越。(2)语速:上阕第一层与第二次写实景,是描述性的语言,朗读时语速稍慢;第三层是诗人想象中的雪后美景,“须晴日”三字语速放慢,而后转快并呈现舒展之状。下阕的第一层过渡句与第二层议论句语速稍慢,对历代帝王的评价要读出惋惜之情;第三层“俱往矣”放慢,而后转快。结句“还看今朝”声音要延长。(3)停顿:A,按照词的意群停顿或者句子的语法规律停顿即可。B,上阕中的“望”字、下阕中的“惜”字之后要有较长停顿,上阕中的“看”字与下阕中的“数”、“还看”字之后应做较短的停顿。“还看今朝”要一字一顿。(4)重音:上阕中的副词与形容词“分外”、“多娇”等要重读, 下阕中的“惜”、“略”、“稍”、“只” 等副词需轻读。(5)表情:微笑、自信。(6)动作:身形挺拔, 气度雄健,做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壮丽山河状。

三、精品细读探索读品结合点

精品细读着眼于深度品读精选出来的阅读文本。我国古代文人历来注重玩味语言,认为只有细心玩索文字,才能深刻感知、体味书中旨趣。宋代朱熹就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要“虚心涵泳”,当代学者孙绍振也倡导应该细读文本, 认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学生“悱愤”之时给予适当的点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与品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引导学生深度品读文本,学生方能读出韵味,体悟真谛,捕捉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一)细读深品文本中的主旨句。以教学《散步》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全篇的基础上细读深品最后一段。因为最后一段既点明了“我”的责任重大,又显示了浓浓的亲情,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部分。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这一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第8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困境;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67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呼声,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主张和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这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更新的具体体现,值得提倡。但是。但是,凡事都有一定的度,把握好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反,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我经过研究发现,部分教师脱离教学实际,在学生不具备朗读技巧和能力的前提下,过分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盲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甚至向学生传递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错误观念,致使学生陷入到阅读的困境中不能自拔。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懂得朗读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摆脱朗读教学的困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朗读教学中存在怎样的困境,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逐渐探索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一、朗读教学容易陷入的困境

(一)脱离学生的实际,随意进行朗读训练

很多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时,经常出现随意填字加词或遗漏字词、遇到生字词自动跳过去或用其他字词替代的情况;读的声音要么太高要么太低、音色单调枯涩、喜欢拖长音;口脑不一,读的是什么读到何处了不知道,或者习惯用手指着读,甚至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针对这种种情况,教师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或是指名要学生读,又或者要求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等。还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然而,结果如何呢?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没有随着这种种训练而提高,原有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教师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但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训练随意,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指导性。

(二)脱离教材的实际,盲目进行朗读训练

对学生朗读课文的初步要求是,表达出文章的意思,即要读得正确;深层要求是,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思想,即读得有感情。而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一味标榜学生读得有个性就好。

不同的文章类型有不用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实际,把握文章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朗读,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常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声情并茂才算朗读得好,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脱离教材的实际,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结果导致学生不管读什么类型的文章,不管内容是怎样的,一律夸张地、大肆渲染地读,读得“声情并茂”。这样不但不能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有时甚至歪曲了文章原有的思想感情。

(三)忽视朗读技巧指导,朗读训练没有效果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意识中,知道朗读应该有感情,表达出作者的情绪特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但是要让教师说出,怎样表达出喜悦、怎样表达出悲哀等等,却不知道怎么表述,既不给学生示范朗读,也不找优秀的朗读资料,只单纯指名学生读,读得不好,只是指出不好的原因,如何改正又给不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进行再多的朗读练习,水平也不见提高,致使学生丧失朗读的信心。

二、摆脱朗读教学困境,科学进行朗读训练

针对上述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实际,不断总结朗读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从同事或同行身上汲取教学的有益成分,不断从名家朗读资料中吸取营养,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朗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朗读氛围,带领学生多听多读

朗读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类型,需要有浓厚的氛围,对学生慢慢熏陶,使学生在日益探索、实践中受到感染,产生出激情和灵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引导学生多听、多读。

多听,是指听教师示范朗读,听录音等。听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讲解课文前。这样,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遇到的生字词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等。读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课文讲解后。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加之此前听到的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但读得正确,而且能够读得有感情、有韵味。经过多次朗读,学生会逐渐探索出一定的技巧,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能力。

(二)讲授朗读技巧,指导学生科学朗读

学生通过多听多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经过长期的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水平。由此可见,要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必须长期坚持”;还有一个限定条件,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技巧指导的话,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会有效提高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引领学生科学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朗读时的停连、轻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停连有章、轻重有别、吐纳有节、徐疾有度,等等。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在朗读时正确处理情绪反应、合理宣泄情感,使学生的朗读既能感动人心,又不令人觉得夸张、做作。这是朗读的较高境界。

(三)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多朗读

第9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朗读 障碍 英语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24-01

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英语教育的结果却是很不理想。一番努力,却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会英语的“哑巴”。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为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顺利地运用英语这一语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朗读。英语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利用课堂、早读和自学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声朗读英语。英语朗读训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英语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对于打破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经过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流利地朗读英语课文,这就会给他们“我也会英语”的成功的感觉,树立并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从而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

其次,进行英语朗读训练,对学生的四种英语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的朗读过程中,在不断的大量的听觉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建立起一套英语的声音信号系统。学生在熟悉了英语的发音习惯和特点后,就能够在听力练习和测试以及实际应用中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辨音能力。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朗读就更加重要了。学生通过大声朗读英语课文,能够形成一定的语感,并初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三者介入,英语口语训练就会水到渠成了。朗读是阅读的形式之一,进行朗读训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朗读训练的持久和深入,学生将会积累大量的英语词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四关,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感知力和语言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用书面英语表达思想时,就会意在笔先,下笔有神了。

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养成爱朗读,发挥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除朗读障碍,让学生敢读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时害怕朗读,通常读语文课本能声音响亮,声情并茂,可一旦读英语便难以开口,不是将简单的一句话读得支离破碎,就是声音极低无法听清。按照学生的话说,就是害怕,不敢读,怕读错,读不好,学生朗读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越来越难开口,不想开口,所以,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

首先,教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由于地域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最初接触英语时,只是通过模仿老师和磁带的发音来学习英语的单词和句子的。因此,要规范发音就必须扎扎实实读准音。单词读准了,朗读就不怕读错了。其次,通过模仿,纠正语音语调。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录音机并跟读,在关键处加以提醒和指导。语音语调纠正好了,朗读自然也不怕读得不好了。再次,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学生开口朗读的勇气。学生不敢开口大声读,很大程度上市怕万一没读好被嘲笑。因此,班级应该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朗读得不好,要耐心地帮助纠正;朗读得好,就应该毫不吝啬地给与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敢与朗读。

2 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最佳场所。把握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可以提供学生很多朗读的机会。比如一段情景对话,可以安排学生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学生很乐于在这样的路高浓度活动中表现自己,更乐于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得到肯定。因此课堂上的朗读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问题并给与帮助,还能通过对朗读的评价提高学生读的积极性,逐渐会读、想读、爱读。除了仅仅朗读书本上的英语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模仿、体验、感知语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大胆地快乐地朗读。

很多语言学家都表明: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个充分而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我们不但要抓住课堂,还要利用课后的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校或教室的标语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这些外部环境和英语氛围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英语,对朗读产生兴趣。组织演讲会、讲故事、诗歌朗读、唱英文歌曲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展才能的舞台,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有个直接感受,来全面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取得意外的收获。

3 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