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图像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图像专业论文

第1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像图形;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84

[中图分类号]TP391.4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娱乐,计算机都发挥了其价值,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计算机领域,传统的图像图形制作方式已经被逐渐淘汰,计算机图像图形的制作应该采用新的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目前,社会各个领域对图像图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更受青睐。不过从我国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还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图像图形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并没有对选择的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进入校园学习时很有可能由于专业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爱好有偏差而出现没有兴趣的情况。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有些不明确,尤其是在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上没有针对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并没有进行对应的区分,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课程有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在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有所侧重,尤其是对于一些美术、建筑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本身就是必修的课程,但是在专业性上还是有细微的差距,所有也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设定。

2 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图像图形制作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全部完成的,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一工作项目。因此,在教学时应有所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及时互相沟通,甚至只是被动的模仿,这样在实践能力上会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如今发展越来越快,相应的计算机图像图形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高校在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上也紧跟技术的发展,并且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像图形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在选择实践项目时,要尽可能地选择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通过模拟的实验操作来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今后就业能力的方法,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适应。计算机图像图形制作技术和一般的技术类型不同,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日常的课堂实践教学并不能满足这一技术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选择“校企联合”的方式来解决,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和企业合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到企业中实践练习。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校企联合模拟实验室,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工作上的岗位要求,也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这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机制。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计算机图像图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一些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教材的章节,从图像图形的制作方法到具体的制作工具按部就班讲解,这对于学生而言,枯燥无味,还没什么效果。这种教学既没有直观的影像,也没有创新意识的投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会出现问题。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上也是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书面考核和上机考核两种,过于固定,不能准确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不符合教学目标。

笔者建议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项目,学生分小组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让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在其中还可以添加小组成员的个人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记忆也较为深刻,并且还能锻炼多种能力。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上,可以选择新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选择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小的图形图像设计项目,然后教师和全班成员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能在考核上得以体现,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结 语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图形图像专业课程实践性极强,并且还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并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形图像专业课程,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图形图像专业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摄影的商业功能日益凸显。各行各业对摄影图像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带来对职业化摄影人才的广泛需求。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和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等实际情况,促使摄影摄像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主动调整:①从单一地拍摄人才培养扩展到图像素材采集、图像处理、图片编辑、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包装等综合性制作人才培养。②学生就业从单纯面向商业影楼扩展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广告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企事业单位。同时,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工作岗位也由传统媒体和商业影楼扩展到影视文化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商业影楼、广告公司、杂志社、报社、企业策划部、事业单位组织宣传部和专门的电子商务企划和包装机构。就业岗位出现了网店摄影师、微电影摄像师、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数码设计师、影视编辑及企事业单位策划、组织宣传人员等。

根据对石家庄以及周边地区婚纱摄影行业和儿童摄影机构的实地调研。虽然极具商业色彩的婚纱摄影行业进入中国已有30年之久,但河北省在该行业上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也不能和西安、成都、武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西部城市相提并论。加之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人才的吸引,导致河北省包括省会石家庄和其他地级市该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专门的摄影摄像人才和熟悉商业摄影机构运作的技术人员缺口很大。目前,该行业在河北省仍旧以国际婚纱摄影集团的直营店或连锁店为主要载体,具有原创性的本地影楼虽然数量巨大,但人才储备完全依赖于教学和师资、生源相对脆弱的培训机构。近年互联网商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如淘宝摄影师、网店图片编辑与产品包装等。于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成为各院校或培训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培养具有摄影美学修养和摄影摄像技术、影像后期处理技术等影像制作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基本技术和影像后期制作的基本技能,能从事艺术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图片编辑、策划宣传、数字影像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素描人像写生、色彩风景写生等基本知识,具有一定造型能力;掌握摄影摄像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摄影构图、摄影用光等摄影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能力结构则包含了独立进行摄影摄像的能力、从事影像后期制作的能力、从事图片编辑与制作的能力、从事影视广告短片制作的能力、自主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商业影像技术前沿,数字技术与影像制作结合,实践与理论并重;着力拓展技能素质,兼顾影像艺术感觉与专题意识培养。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结构。其中专业知识结构包含:①摄影摄像基础知识,支撑课程涵盖了美术基础知识、平面构成知识、摄影摄像器材原理、摄影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摄像技法与表现等专业基础知识;②专业知识,学习内容包括摄影美学理论与作品分析、灯光组合与人像美化技法、摄影构图技法与实践、影视画面语言分析与实践等;③专业相关知识,学习内容有媒介与传播案例分析、形象设计与美姿造型、采访与写作实务、影视作品鉴赏等。职业能力结构包含:①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其中人像摄影策划与实践和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技巧为专业核心能力;展览策划、海报设计与专题制作为专业拓展能力。②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数字影像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摄影图像的分析与鉴赏、人像摄影的策划与创作能力和图像专题的策划与宣传推广能力。专业素质结构包括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求摄影摄像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地人生观;自律性强,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图像理解能力和运用软件进行影像后期处理和图片编辑技巧,从事摄影摄像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等。

第3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育;图形学;图像处理;多媒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80-05

1对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知识的要求

1.1CC2004知识领域要求

在CC2004中,和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相关的知识领域是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图形学与可视计算(Graphics & Visual Computing-GV)、信息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网络计算(NetCentric Computing-NC)等几个部分。表1是CC2004列出的五种课程计划中所含人―机交互和图形学与可视计算两个计算机主题的比重。表中的数字表示对应的专业与相应的知识域的相关性,范围从0~5。其中,min值表示该学科报告中列举的学生对相应知识域掌握的典型的最低要求,也是相对于其它专业最低要求的值,max值表示该专业学生对相应知识域掌握的典型的最高要求。

表1 计算机主题的比重

分析CC2004中各课程计划和表1可得出,CC-CS2001对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的知识要求最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单元见表2。

表2 和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相关的知识单元

CC-CS2001在附录B的课程描述中,推荐了一些覆盖知识领域和单元的课程,每门课程里对预备课程、课程提纲、覆盖的知识单元、各单元学时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相应地,和图形图像与多媒体有关的中介课程有CS250W人机交互和CS255W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高级课程有CS352图形用户接口、CS355高级计算机图形学、CS356图像处理等课程,但高级课程只给出课程名称,还没有详细描述。

CS250W人机交互课程要求全面介绍人机交互原理和技术,CS255W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则要介绍计算机图形学的原理和技术,两门课程覆盖的知识单元见表3。

表3 CS250W和CS255W的知识单元

1.2CCC2002和教指委计算机科学规范的要求

CCC2002同CC2001一样,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完整的本科课程体系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奠定基础的基础课程,涵盖知识体系大部分核心单元的主干课程,用来完备课程体系的特色课程。根据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现状及对典型课程设置的分析,给出了16门课程,分别为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型机系统与接口,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在教指委的《计算机科学规范》中,也选取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了15门核心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可见,计算机图形学都为核心课程之一。

在《计算机科学规范》中,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1)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以计算机产生并在其上展示的图像作为通信信息的艺术和科学。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表示信息的模型的设计和构建应有助于图像的产生和观察;②方便用户使之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设备和技术与模型(或者说观察到的图像)进行交互;③能提供绘制模型的技术;④设计出有助于图像保存的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目标是对人类的视觉中心及其他的认知中心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2) 可视化技术:主要目标是确定并展示存在于科学的(如计算和医学科学)和比较抽象的数据集中的基本的相互关联结构与关系。展示的主要目标则应当是发掘在数据集中潜在的信息,从而有助于用户增强对它们的理解。虽然,当前的可视化技术主要是探索人类的视觉能力,但是其他的一些感知通道,包括触觉和听觉,也均在考虑之中,以便通过它们进一步发现信息的处理过程;

(3)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VR)是要让用户经历由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可能的其他感知通道所产生的三维环境,提供一种能增进用户与计算机创建的“世界”交互作用的环境;

(4) 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是推导出一幅或多幅二维图像所表示的三维图像世界的结构及性质。对计算机视觉的理解和实践依赖于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但也和其他一些学科(如物理、数学、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CC2004和CCC2002的规范中给出的课程建议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最小核心内容,包括的这些单元是要获得学位必须具备的相应知识。核心单元不是课程的全部,核心单元是课程最小的部分,但不能构成完整的本科课程,每门课程应当包括来自知识体系中的附加选修单元。核心单元不能仅安排在本科阶段的入门性课程中。许多核心单元属于入门的导论性知识,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必须安排在低年级的入门性课程中,因为有些导论性的知识,只有当学生具有必需的基础知识后才能接受。另外,引论性课程也可以包括选修单元。所以核心这一说法只是意味着必须具备的含义,而并没有限制它必须安排在那些课程里。

从以上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推荐的教学计划和设置的课程可以得到,涉及到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的内容,一般宜设置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及相关课程,可涵盖的知识有人―机交互、图形学、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基础内容,这样才可基本达到规范的要求。

2部分高校课程开设情况

从网上可查到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教学计划中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课程设置情况如表4。

表4 涉及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类课程开设情况

从表4可看到,近几年在计算机专业里,国内的大学普遍增加了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类课程的课程数量和教学时间。

3 存在问题及教改研究

3.1问题

第4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16-02

一、引言

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已成为当今信息处理技术中发展很快且应用面很广的新兴学科之一。“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也成为了高校本科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但由于数字图像处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对数学基础的要求高,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要求强,其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丰富。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弊端:(1)教材中大量理论和算法推导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2)单一的单机版多媒体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的了解和深入学习;(3)没有完善系统的实验指导书,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导致实验效果不佳;(4)没有实际项目作为应用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脱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等。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国内很多教学专家和学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各抒己见,陆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成果。如山东工商学院的魏广芬和王永强等于2009年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和学生特点,介绍了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些改革措施,包括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问-思考-引导-尝试-总结”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分组的学习方式,加强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完善评分机制等方面。并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西北民族大学的李向群和王书文于2010年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手段改革、实验环境建立、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国传媒大学的吕朝辉也于2010年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探讨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经过五年来的教学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南通大学的赵敏于2011年,针对该课程的特点,论述了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对上述数字教学改革的学习和研究,结合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办学理念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3+1”教育模式(本专业“3+1”教育模式是指3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学习,1年在软件实习公司等完成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及本科生的特点。对本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为平台,以大学生科研立项为载体,以大学生就业或考研深造为目标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二、课程改革内容

结合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建设的需要。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将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机制来探索和实施。

1.优化教学内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图像增强、图像变换、图像分割、图像复原、图像特征提取与选取以及图像压缩编码等知识。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加快更新、技术快速革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已成为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新学科的基础,并根据学生就业需求的主线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在本专业新版教学大纲中,对授课内容中要求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把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际项目渗透到授课中。例如在介绍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案例驱动来讲述图像处理的过程;将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笔记识别等实际项目穿插到图像增强、图像分割、频域处理以及特征提取与选取中。同时,我们把信息熵、模糊数学和小波分析等概念渗透到部分章节中,并给出该理论解决问题的结果,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理论的兴趣,促使部分同学自学新的理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讲述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将适时地增强相关的软件的学习和资源库的介绍,例如通过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加强学生对Matlab和VC++等语言的学习和实践。通过CNKI和IEEE Tran文章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最新科研成果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大学生参加校内科研立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丰富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主要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做,没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当前主要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丰富了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以综合运用讲授法、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法,把“教、学和做”很好地穿插起来,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教与学深层次互动。促进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3.提升教学手段。针对该门课程理论性强、乏味单调的特点,应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借鉴当前较为流行的CDI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手段的提升。结合教学内容的组合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丰富,在教学中以现代网络多媒体为教学媒体,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少而精”和“图文并茂”为原则,并结合Matlab和VC++等软件编程实例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前沿热点图例分析和编程处理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易学、乐学和会做。

4.改善考核机制。摒弃了以往“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将平时出勤与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和实验成绩等进行量化,纳入最终成绩的综合评核。并结合“3+1”创新教育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CDIO培养大纲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核的要求。侧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个体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

三、实践效果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机制等四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近几年本专业每年都有10%左右的学生选择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研究内容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考研深造的部分学生也把图像处理及新兴相关学科前沿方向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工作就业的部分学生也从事了与数字图像处理相关的研究工作领域。

四、结束语

本文对以往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主要相关学者的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了阐述。结合我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本专业的“3+1”教学改革模式,针对本专业本科生的特点,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教学的改革研究和实践。实践表明,此次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完成了对本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要求的综合培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GBC1212076);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魏广芬,王永强,丁昕苗,何爱香.“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6)

2.李向群,王书文.《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微计算机信息,2010(3-2)

3.吕朝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教论坛,2010(11)

4.赵敏.MATLAB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实践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1)

5.查建中.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9(3)

第5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1-02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腔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诊断与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超声影像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学科,与外科学、肿瘤学、微创医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对超声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以及诊断范畴拓宽,导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和专业学科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从事超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改善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启发、实习等多种方法,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去多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超声影像学内容学生不易接受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高;当前以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各系统、器官的理论基础和超声图像的识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初次接触超声图像,很难把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联系,可视化超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单纯平面思维概念,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转变。为了真正体现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不断的丰富超声影像图库,插入大量的典型超声声像图、对比结构解剖图,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三维超声动态图像。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一对一互动操作练习,通过自身练习来体会和学习正常声像图。对于异常超声声像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超声图像库和可视化超声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组成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学生第3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系统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进超声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评价,首先我们应明确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制定评判标准,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成果),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纸笔评价或网络评价。对于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去多采用理论课考核成绩占100%,现使用考核形式为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上机动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与分析、以及检查报告的书写完整性和规范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常见教学模式类型有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为主的管理型。医学超声影像学理论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听懂,对超声图片的理解难度大,所以需要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我们通常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结合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融合教学模式。

过去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一年进行实习。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总体培养方案,为使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本学科教学实践,安排第七学期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穿插性的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专门配置超声诊断仪用于教学,老师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可以随时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九学期实践教学实习,比传统实践教学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不仅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学生考研、就业等社会因素对实习的影响,第十学期采取个性化强化培养,使学生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力量建设应满足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和专业特色凝练的需要;满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师资力量薄弱,仅2―3名理论课教师,现师资队伍不断强大、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超声医学高学历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及时掌握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充当教育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实验室和医院,医院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临床工作,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沟通和交流,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的效果。

第6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像检索 用户信息行为 用户实验 检索入口 跳转

[分类号]G354

1 引言

每个用户都有自己习惯的图像检索入口,它一方面能够反映用户信息行为的倾向和习惯;另一方面又可反映信息来源渠道对用户搜索行为的影响。搜索过程中用户会根据搜索结果而调整检索入口,亦即发生检索路径的跳转。由此要思考的问题是,用户在什么检索情境下会选择跳转,跳转后会带来什么样的信息空间的变化。跳转行为的分析有助于把握用户与检索系统的交互演进和心理状态。因此,本文拟从首次图像检索人口、后续检索人口以及检索入口的跳转三个方面来研究被试的图像检索入口选择与跳转行为。

2 研究设计及过程

研究主要采用了用户实验的方法,使用行为观测技术、内容分析法和归纳法,研究普通用户在网络图像检索过程中路径选择与跳转行为的一般特征。具体而言:①在大学校园网络上征集被试,在实验室环境下要求被试借助IE浏览器以自然的搜索方式尽快而准确地依次完成3个网络图像检索任务,不限定完成每个搜索任务的时间,可以随时选择继续或放弃;②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屏幕录像专家7.5)实时录制被试的图像检索行为,每个图像检索任务单独录制,最终每个被试生成3个反映其检索过程的视频文件;③在数据分析阶段,采集行为样本中的关键行为,按时间序列进行编码记录,归纳统计,讨论一般行为特征和规律。

检索任务的选择要与日常生活中图像检索的情境紧密相关。笔者认为基本有三种检索情境:①视觉型图像搜索,用户对图像内容有一定的视觉印象(对象、色调等画面信息),可能曾经看到过,现在想找找看;②事实型图像搜索,即用户需要寻找一些图片来了解某个消息或了解某些事实,对图像内容(对象、事件、地点、情节等)需求明确;③意象型图像搜索,即基于任务而寻找合适的图片素材来帮助知识表达,或创设某种意境,用户对要搜索的图像没有明确的预期,搜索目标是一种基于任务主题的模糊意象。为此,笔者选择了以下3个任务:①搜索一幅卡通漫画,其具有比较明显的视觉特征,如蓝色、放射状线条、卡通形式等,可支持视觉型图像搜索;②搜索一幅动物新闻图片,其内容特征比较明显,如老虎、打架、草丛等物体或事件,可支持事实型图像搜索;③给定一个PPT演示任务的情境,搜索合适图片(可以多幅)作为插图,支持意象型图像搜索。3个任务在开放性上有明显差异:任务1、2属于封闭型任务,任务3为开放性任务,经过预测试3人次,均具有一定的搜索深度。

30位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网络图像搜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了正式实验,最终共采集到有效搜索过程行为样本89个(其中有1个行为过程因操作失误而没能完整记录)。参照类似研究的经验,样本量上基本符合要求。

3 研究结果

3.1 首次图像检索入口

首次检索人口是被试第一次搜索所在页面。在89个有效过程样本中,使用的首次检索入口主要有4种,分别是Google图片(52人次,占59%)、百度图片(34次,占38%)、Google网页(1次)、百度网页(2次)。其中,用户可能出于惯性在Google网页中搜索,看到结果后可能意识到信息空间不对,立马点击进入Coogle图片搜索,这时记录的首次检索人口是Google图片而不是Google网页。

可以看出,我国网络用户在网络搜索图像资源时,97%的情况下会选择专业的图像搜索引擎,很少选择网页检索。实验中观察到3%的行为样本(3次)虽然首先通过网页搜索来搜索相关图像,但随即也很快就转向了专业图像搜索工具。

3.2 后续检索入口

后续检索人口是被试在检索过程调整时所使用到的页面,其中必须有检索提问或分类查找等行为的发生,而不包括通过所获搜索结果而进入图像来源网站浏览的情况。与首次检索人口相比,被试在后续检索人口上停留的时间不长,容易回切到首次检索入口。

实验中观察到的后续检索入口有:百度图片、百度网页、百度贴吧、Google图片、Google网页、昵图网等6种(见表1)。其中,绝大多数时候被试在百度图片和Google图片两者之间互相切换。当用户在专业图像搜索中不能获得满意结果时,有18.1%可能主动转向网页搜索,另有13.7%可能会循着检索结果而进入到百度贴吧、昵图网、素材网等网络社区或网络图像库进行

由此,可以归纳出四种可能的跳转模式:

图像搜索引擎之间的转换,如在Google图片与百度图片之间,占68.2%,比例最高。

图像搜索引擎转向网页搜索(18.1%)。如从百度图片变换为百度网页,Google图片转换为Google网页。在图像搜索引擎中搜索未果,希望在网页浏览中可以获得收获,这类变换多发生在任务3开放型图像搜索任务中,任务具有明确的主题。这表明用户已初步意识到“读图时代”的网页特点,网页中会分布大量主题相关的图片,通过主题网页浏览而获取图片也许是个不错的途径。

网页搜索引擎转向网络图像库系统(7.6%)。一般经由网页搜索结果而进入专业图库网站,如实验观测到被试5人次通过Google或百度网页搜索进入到呢图网,而后在呢图网自有网络数据库系统中通过分类目录检索或者输入关键词检索。

图像搜索引擎转向专业论坛(6.1%)。一般经由网络搜索的结果浏览而进入专业论坛,如百度图片转换至百度贴吧。论坛提供了详细的分类目录和检索界面,用户可以进行二次检索。

可以看出,发生在两种以上检索工具之间的互补性选择是最明显的跳转模式,虽然图像垂直搜索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当前图像检索系统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去尝试不同的图像搜索途径,特别是探索专业图像数据库和专业图像论坛,有助于改善图像检索效率,提高用户满意度。

3.3 检索入口的跳转频率

在图像搜索过程中,被试可能会变换图像检索入口,即发生检索界面的跳转,如从Google图片跳转到百度图片,从百度图片进入百度贴吧等。66%的图像检索过程行为样本(59个)自始至终基于一个检索人口来检索,过程中不发生检索入口的跳转。34%的检索过程(30个过程行为样本)中会有检索入口的变换行为;其中变换1次入口的占19%,变换2次的占8%,7%会有3次以上的变换行为。

即使在图像检索过程中发生搜索引擎的变换,变换的次数也不会太频繁。在遇到搜索障碍时,被试总是首先更换搜索关键词,只有在多次更换关键词仍不能获得所需信息时才会考虑更换搜索人口并重复搜索

过程。实验中,每个检索人口上提交查询请求的平均个数为4.38个,最多次数达19次。

3.4 变换检索入口的时机

用户在图像搜索过程中什么时候会变换检索人口,有两个潜在的变量:①图像检索需求表达尝试的次数。图像检索需求的表达相对复杂,用户不容易准确表达其真正的图像需求,因此,在图像检索过程中会尝试不同的检索提问式,以期获得满意结果。②检索时间。用户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检索提问和结果浏览之后,如果不能获得满意结果,则倾向于变换检索人口。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用户变换检索入口的时机,反映用户在图像搜索过程中对首次检索入口的坚持和容忍程度。研究中仅分析被试离开Google图片或者百度图片这两个典型检索入口的时机,并且排除两个检索入口并行搜索的情况,即被试不停地在两个检索工具之间切换。

首先,统计被试离开某个检索入口之前图像检索提问式的尝试次数。结果表明,用户在图像搜索时,不断调整图像检索提问式平均超过5次,就倾向于考虑变换检索工具了。当然也不乏有比较执着的用户,实验结果中就有3个比较突出的变换行为,在平均尝试19次提问式调整未果之后才变换检索入口。可见用户的个性特征也是影响图像搜索行为的因素之一。

其次,统计被试离开某个检索人口的时间点。结果表明,用户在图像搜索时,当在首次检索入口搜索时间平均超过316秒(大约5分钟)的时侯,倾向于变换检索入口重新展开搜索,亦即用户对首次检索人口的搜索坚持时间在5分钟左右。

用户对Google图片和百度图片这两种主流图像搜索引擎的容忍程度的差异性如表2所示:

总体上图像需求表达尝试次数上差异不大,但是用户对Google图片搜索中的坚持时间似乎更短一些,只有4分多钟,而在百度图片中搜索可以坚持到6分钟。其中原因尚不得而知,这两个图像搜索引擎的可用性测试和比较并不是本研究重点,后续研究可关注。

4 讨论分析

4.1 网络图像检索的途径

首选入口或后续入口数据共同显示,基于关键词的图像搜索引擎是网络图像检索的最主要途径。而当前基于关键词的图像搜索在图像查全率、查准率和图像质量方面仍然不尽人意,需要针对图像检索的个性化特征进行系统优化。而图像分类目录、专业图像数据库等这些优质图像资源因资源整合、检索习惯、图像专业检索技能等方面的障碍尚没有进入用户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网络图像资源建设的浪费和信息孤岛现象。

4.2 图像检索过程中的定势心理

首先,在图像检索过程中用户倾向于一直通过首次检索入口来检索图像,很少更换搜索引擎;其次,与首次检索人口相比,被试在后续检索人口上停留时间不长,容易回切到首次检索入口;再次,定势心理在用户选择图像搜索引擎时起主要作用,大多数用户习惯于长期使用某一两个最初所接触到的搜索引擎。这些结果与Spink等(2002、2004)和朱明泉等(2006)对网页搜索的研究结果一致。

因此,首次检索人口对于图像搜索引擎而言为关乎生存的重要竞争点。CNNIC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也认为,搜索作为互联网重要人口的地位已经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未来搜索引擎市场的竞争仍将非常激烈,图像搜索引擎的竞争状态同样如此。

4.3 检索思维跳转的心理状态

虽然有定势心理的存在,但用户对某个信息空间或检索策略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当某个检索状态造成较多挫败时,用户倾向于调整其检索思维。检索思维的调整包括检索工具的调整和检索策略的调整等,而检索工具的调整意味着信息空间发生了较大的跳跃。本研究从检索工具的调整这一方面来一窥用户检索思维跳转的心理状态。研究中可观测到用户图像检索人口变换的心理阈值,即用户在图像搜索时,不断调整图像检索提问式平均超过5次,或者搜索时间平均超过316秒(大约5分钟),就倾向于变换检索人口重新搜索。

检索人口变换的心理阈值的意义在于,有助于了解用户对首次检索入口的坚持和容忍程度,跟踪用户心理状态,把握用户检索思维跳转的时机,在检索工具变换之前提供系统干预措施,提高用户粘连度。

4.4 互补性选择工具的行为倾向

结合表1结果和检索人口的变换模式,可以看出,用户在网络图像检索过程中,选择检索系统具有非此即彼的互补性尝试的行为倾向。被试进入一些后续检索人口后,习惯的影响更大一些,可能有这样的心态:百度图片不行就到Google图片试试吧,Google图片不行,再试试Google网页搜索吧。因此,建议发展多样化的网络图像检索服务,提供互补性的资源服务形式,以符合用户互补性工具选择的行为需求;此外,进行图像检索过程的适应性学习的设计,系统可以记录用户在某个入口的行为序列,当变换入口时进行自动的检索过程复制,提高检索效率,实现智能检索。

4.5 检索情境对检索过程的弱影响

根据检索入口变换模式的分析,前两个模式占据了跳转的绝大多数比例(86.3%),表明检索人口的跳转更多基于用户的搜索经验,是一种主动,与检索过程中情境的变化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检索情境对检索跳转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因此,图像检索入口的跳转更多依赖习惯,而不是检索情境。这与赖茂生等人关于一般网络信息检索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他们认为被试进入一些后续检索入口依赖一定的环境,尤其受被试执行当次搜索任务时所获搜索结果的影响,而不是依赖习惯。

研究中观察到,图像检索思维的跳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①一般网页搜索结果会带来关于网络图像数据库的索引,引导用户进入图像数据库,带来较大的信息空间的跳转;②图像搜索引擎的结果情境引导用户转向专业图像论坛。而后者仅发生在百度图片和百度贴吧之间。相反,专业图像搜索引擎本身的搜索情境尚不能很好地引导用户进入新的信息空间,特别是进入网络图像数据库系统。

可能的原因在于:当前主流图像搜索引擎重在对网页图片的索引,自成体系,在与网络图像数据库的互操作上还存在较大问题。这就带来了这样的实际检索障碍:通过Google网页搜索,很容易从结果中进入某个专业图像数据库,而通过Google图像搜索,很少能够进入到专业图像库中去。反之,百度贴吧作为全球最大中文社区,汇集了众多用户智慧和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同属百度旗下,其中的图像资源能够被无缝集成到百度图片中。因此,网络图像资源的整合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图像库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需要建设合理的索引机制和机制,寻求与专业图像搜索引擎合作的双赢模式;而专业图像搜索引擎的发展也应该向着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目标而努力。5结论

第7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三大构成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大构成即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包豪斯为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发展而来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辗转流传到中国大陆的各所美术院校,并将其列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三大构成可以为设计提供很多基础形象,以供学生在设计时选择。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它是探讨和研究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视觉规律以及实际应用的二维空间的构成艺术。色彩构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最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重新搭配、变化、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的过程。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使用材料和构成形式的造型能力的基础学科。最基础的内容包括对平面的点、线、面的认识及其对比与反差,色彩的情感因素,色相、明度、纯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立体的构成要素、造型原理、造型方法等等。

三大构成体系中,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的基础,并与立体构成同时存在着色彩构成;而色彩构成也不可能脱离平面构成而单独存在,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一体。

在现代社会中,构成艺术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界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了美的构成。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的今天,三大构成已成为我国艺术院校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应用于各种设计中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动画设计、纺织设计等,它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信息技术系除计算机应用和文秘速录两个专业外其他都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现已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建筑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制作设计等专业、这些艺术设计专业都和三大构成息息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里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加设了《平面色彩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一一例举构成在这些专业中的应用,所以开设构成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且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色彩感知能力等,训练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变、想象力的提升和新的设计思维的形成,是打基础的专业课。

首先,三大构成是设计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它是设计的具体表现,无论是在平面构成点线面的分割排列中,还是在对立体空间和新的材料的运用中,以及在色彩的组合中,都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艺术设计延伸。其次,三大构成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需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提高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设计离不开抽象的元素,设计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这已是设计教学的定论。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之一的三大构成课程是培养抽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同样,用逻辑思维、设计思维的头脑教授三大构成课也是非常必要的。

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中图像处理存在很多对比关系:明暗对比、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对比,三角形和圆形的对比、形状的大小对比等。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当中,无论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还是色彩构成,都是必须要有的,所以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进而有效解决在设计中遇到的平面、立体的造型和色彩等问题。也正因如此,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贯穿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在相应的设计中有效对构成的组成、组合及造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大构成就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领域的基石和底蕴。

由此可见,三大构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色彩感知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变能力、想象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满懿.平面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2] 赵国志.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3] 于国瑞.色彩构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在西方英语国家学术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大致有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二者。尽管二者间的交流既多且频,甚至主要人物也跨越大西洋而在英美两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如英国学者诺曼· 布莱逊(norman bryson),但二者却有一些区别。就方法论而言,二者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借用了二十世纪的欧美哲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美术史研究方法和美术批评方法,并采纳了当代影视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媒的方法。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二者却同中有异。其异在于,英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视觉艺术,例如绘画。相对而言,美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则跨出了视觉艺术的界线,主要研究美术之外的图像及其功用,例如新闻媒体和商业广告所使用的图像。

美国学派的代表学者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w.j. thomas mitchell,1942-),他任教于该校英文系和美术史系,并任著名学术期刊《批评探索》的主编。米歇尔的学术专长在于比较文学和美术史论,他对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比较了解,并站在当代学术前沿,引领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向。米歇尔在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概念,甚至成为国内文化商业界一些从业人员鼓吹文盲式“读图时代”的理论根据。米歇尔著述甚丰,涉及视觉文化之图像理论的主要有三部,《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1986)、《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1994)和《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从美国九一一到伊拉克虐囚》(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abu ghraib),其中《图像理论》有中文译本,由陈永国、胡文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

2008年1月,米歇尔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康科迪亚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介绍他的图像学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研讨视觉文化与当代图像学。其间,笔者有机会向米歇尔请教诸多问题,尤其是与笔者正写作的专著《视觉文化传播》相关的一些具体观点和概念。

在涉及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时,笔者专门向米歇尔求证其观点:您主张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不包括视觉艺术,诸如美术或绘画?米歇尔的答复非常明确:不包括。作为视觉文化研究之美国学派的领军人物,米歇尔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对潘诺夫斯基的传统图像学进行了挑战,并以“图像转向”为号召,主张超越绘画和视觉艺术,使图像研究成为后现代以来之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他弃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专业术语iconology,转而使用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常词汇picture(图画),以示自己的大众文化研究与前者的精英文化研究相区别。

要之,视觉文化研究中的美国学派,是指以米歇尔为代表的学者,他们主张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去研究非艺术的图像,而不再局限于美术的角度和作为艺术作品的图像。本文作者赞同超越美术领域去探讨美术,也认为美术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大师及经典作品。但是,笔者不认可美术研究同视觉文化研究相对立的观点,不认为二者相互排斥。相反,笔者认为,美术研究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的关系是,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美术研究,并为美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超越美术的视角,这使研究者有可能从其它视角去发掘美术的更广、更深的意义,及其可能被美术研究所忽略的潜在价值。

二 三种图像

虽然笔者不能全盘接受米歇尔关于视觉文化之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褊狭主张,但这并不妨碍笔者向他进一步请教相关问题:美术史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有何区别?米歇尔回答说,美术研究和美术史研究,是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来看待,即研究“艺术的图像”(artistic image),正如文学研究之于语言,是探讨怎样艺术地使用语言。相反,视觉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非艺术的图像”(non-artistic image),也即世俗的图像(vernacular image),尤如语言研究中对日常用语及其使用方法的关注。

在这样的意义上讲,所谓“图像转向”就不符合我们国内一些学者为“读图时代”的视觉狂欢而寻找舶来理论的初衷。就这个问题,笔者特意向米歇尔求证:您说“图像转向”,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被图像取代了,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在当代文化研究中不重要了?米歇尔的回答十分清楚:绝不是这样。他说,语言文字自有其价值,不可能被视觉图像所取代。今天,所谓图像转向,是说图像研究超越了美术研究的疆界,而进入了摄影、电视等新的大众传播领域。这个观点,正是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的理论前提。

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涉及三个“图像”术语,颇能说明“图像转向”及美国学派之视觉文化研究所关注的新对象。第一个是潘诺夫斯基采用的图像学术语iconology,源出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肖似”一词,后来指基督教的图像,自19世纪初则被东正教用来指称圣像。潘诺夫斯基将这个词发展为专业术语,用于他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宗教艺术的阐释。第二个术语picture以其通俗化和大众化而具有后现代主义之平民文化色彩,不仅是对潘诺夫斯基之专业术语的颠覆,也是对其图像学基本概念的颠覆。然而,在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中,他又使用了一个比较中性的术语image。于是,笔者向米歇尔请教:在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中,image与picture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异同?

米歇尔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picture就象一张画片,你可以用电脑软件来修改它,也可以把它撕毁,但画片上的原初图像却无法被改变或毁掉,这原初图像就是image,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例如,它以数码方式存在和传播。于是笔者问:这是不是说,picture指图像的物理(physical)存在,而image则是原初图像本身,超越了物理的存在,而隐身于变形的picture中?米歇尔回答说是这样,并进一步解释道:作为原初图像的image不能被人为地任意扭曲,而被扭曲的只能是picture。经过人为扭曲后的图像,已经不再是最早那个未被扭曲的原初图像,而是一个具有实际用途的picture,例如商业或宣传用途。然而,在这被扭曲的picture中,却以基因密码的方式保存着原初image的信息。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关注image怎样变成了picture,关注image所携带的信息,以及image经过了加工或人为的扭曲而成为picture后,这picture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功能。

米歇尔的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便是对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践。在涉及image转化为picture的过程和方式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当代图像学的关键词“生物图像”(biopictures)。

三 生物图像

米歇尔对“生物图像”这一概念的阐释,是从人工智能、遗传基因、生物工程、数码复制等角度进行的。他的基本看法是,当作为image的图像借助大众传播工具而被广泛复制和传输时,不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因为这是一个数码复制和传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码信息保留了image原初的dna编码。与此相对,失真的图像是人为操作时出现的有意扭曲,是操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而特意为之。他认为,当代大众传媒对于图像的使用,有意利用了人为失真的picture,但我们透过这图像的表象,却能把握其原初图像的真实信息。

照我的理解,任何图像一旦经过传播,无论是image还是picture,都会失真。传播是一个大规模复制并散发的过程,处于传播之另一端的图像,与原初图像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使复制和传播的图像,失去了它原初的语境。图像携带的原初信息,在相当程度上由其语境所确定,一个失去了自身时空语境的图像,只能是一个失真的图像,这就像本雅明所言,失去了该图像产生时的特定“光晕”(aura)。因此,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图像,都是无根漂浮,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原初的本真。

针对笔者提出的这个疑问,米歇尔说,本雅明所说的图像复制,是机器复制,与今日数码复制完全不同。数码复制所传输的是图像的生物信息dna,而不是机器复制所传输的图像外观。生物信息虽然脱离了原初的“光晕”,但所携遗传密码并未改变,因此不存在失真问题,这是今日数码传输的要义。我在此注意到,米歇尔的探讨转入了技术层面,他绕过了图像文本与其语境的关系问题,而开始了形而下的解说。虽然笔者坚持认为,图像的信息受制于原初的语境,但“生物图像”之说,却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对我而言,这启发就在于“仿生学”(bionics)和仿生艺术。仿生学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它研究生物功能,并转而将其应用于工程设计。例如在潜艇的设计中,为了降低航行的噪音,设计师们研究鲨鱼皮肤的内部构造,并模仿其构造而设计出具有静音功能的人工鲨鱼皮,用以制成消音瓦,将其覆盖于潜艇外壳,从而降低潜航噪音。这种生物仿制,是一种仿生学复制,尽管不必复制生物的外在表象,但却把握了生物遗传的信息编码,这使工程技术中的复制得以实现高保真。仿生艺术在西方兴起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环境保护主义的产物,多是以装置为外在形态的观念艺术,旨在传播环保意识。

由于米歇尔强调图像所携带的信息是以生物编码的方式来复制和传输,于是笔者便问他为何不用现成的术语“仿生图像”(bionic pictures),而要生造一个新术语“生物图像”,并问及二者有何种关系。米歇尔回答说,“生物图像”是一种用类似于克隆技术复制的图像,与机器复制的图像不同,不仅没有失真,反而因基因改造而优化了图像,而机器复制却因“光晕”不再而失去了原初的本真,因此,“生物图像”与“仿生图像”并无本质区别。

笔者由此想到,借助仿生学技术来复制图像,涉及的不仅仅是图像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涉及了特定外形所携带的内部基因密码。正是由于这生命遗传的密码,才使生物的外形与其功能密不可分,而生物外形与其生命功能的关系,又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要义,在今天不仅涉及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涉及到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在此,“生物图像”关注的是生物外形与生命信息的编码,关注二者间的功能关系,并与当代艺术的方式发生了某种关联。

四 恶搞图像

关于这种关联,在我看来,米歇尔的上述理论虽然不是关于美术的,但这理论的意义,却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艺术。例如,生物图像的复制,可以帮助我们从理论渊源上认识今日艺术中的“恶搞”方式。恶搞是视觉艺术的一种修辞方式,然而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恶搞与今日中国时髦的恶搞却有本质的区别。尽管两者都以幽默为基调,但前者带有相对强烈的政治信息,而后者则大多出于赢利的商业目的和庸俗趣味。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无条件地赞同西式恶搞或一概否定中式恶搞,我说的只是今日艺术中的一种倾向。

西式恶搞的政治内含,与米歇尔所说的“图像战争”(war of images)密切相关。米歇尔的讲座,从头至尾贯穿了他对美国总统布什及其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指责,他在讲座中使用的图像,也大多是伊拉克战争的新闻图片。照他的说法,发动战争和反对战争的双方,都利用了战地新闻图像。布什发动战争,其视觉依据之一,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中纽约世贸中心浓烟滚滚的图像,而后来人们反对伊拉克战争,其视觉依据之一,则是伊拉克阿布格拉监狱的虐囚照片和视像资料。

在虐囚图像中有一令人触目惊心者,是一个囚徒从头披着一身破麻布,双手接通两条电线。这个图像经过新闻媒介和网络而迅速传向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布什战争罪行的一大证据。由于这一图像广为流传而且极具感召力,美国苹果公司便将其借用来作商业推销,把原初图像中受电刑的囚徒,修改为一个听ipod的人正载歌载舞。这个被修改被扭曲了的图像作为广告推出后,招来社会各界的一片责难,苹果公司只好收回了这一不道德的广告,并灵机一动,又改头换貌赶制了嘲讽伊拉克战争的广告,继续推销自己的产品。

苹果公司对虐囚图像的两次修改利用,其实就是一种恶搞,先是商业恶搞,然后涂上了政治色彩。的确,除了这种商业恶搞,在西方有更多人对虐囚图像作了政治恶搞。米歇尔展示的一幅政治恶搞图像,是利用图中人的外形相关性,而将受电刑的伊拉克囚徒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经典的耶稣受难图重叠起来,由此赋予这一虐囚图像以强烈的政治性,表达了恶搞者对布什发动战争的不满。从米歇尔之当代图像学的角度看,原初的虐囚图像image和被修改的虐囚图像picture之间,虽然经过了复制和传播,外貌发生了变化和失真,但其生命遗传的编码却得到了保存。换言之,原初图像中的生命密码,通过数码复制和传播而被转移到扭曲的图像中。这生命密码所携带的信息就是有关人类蒙难的信息。正因为人类蒙难的基因密码以数字方式保存了下来,所以虐囚图才与耶稣受难图有了内在的同构,这类似于仿生学的同构,于是进一步唤起了读图者对这二者之视觉外形的认同,从而使政治恶搞的目的得以实现。

虽然米歇尔的视觉文化研究不涉及美术,但在虐囚图像的话题上,他却言及了旅居纽约的著名哥伦比亚画家费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因为这位以描绘傻笨肥俗的浅薄形象而闻名于世的当代大师,近年绘制了一系列关于美军在伊拉克监狱虐待囚徒的作品,以幽默的恶搞,来表达了艺术家明确的反战态度。博特罗的作品在纽约和欧美各地展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应和了西方世界的反战呼声。

在博特罗的绘画中,作为一种寓言的政治恶搞,发挥了图像的修辞功能,显示了图像的威力。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视觉文化理论,他超越了美术的领域,将视觉文化研究引入了传媒政治中,使我们可以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阐释博特罗绘画的政治性和批评价值。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米歇尔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死心塌地的形式主义者”(i am a die-hard formalist)。我猜测,米歇尔的视觉文化研究,关注图像的构成、存在、复制、扭曲和传播方式,因此他是形式主义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一切的背后,以生命密码的方式潜藏着米歇尔的政治态度和批判精神,这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政治学者。

如果借用他自己的术语,我想这样说:米歇尔之视觉文化研究的政治性,以生命遗传的密码方式而成为其当代图像学内在的原初图像image,而他从形式角度对图像构成和传播方式的研究,则是其外在的picture。反过来说,在这个image中,以生命密码的方式,潜藏着他的政治信息。唯其如此,我们才明白他为什么会批评布什发动的战争,而不是去进行浅薄的商业恶搞。

第9篇: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学科交叉融合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48

Abstract "The basic course of image processing"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lated disciplines, summarizes the course group arou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digital media talents teaching goal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group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work.

Keywords image processing; multi subject integra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学科交叉是当今知识融合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级高校也纷纷陆续推出各种跨学科专业,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开阔知识面、创新意识和能力强的毕业生。[1][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一个跨学科专业,属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的交叉学科领域,兼有技术和艺术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PS技术在现实和网络环境中被热门化和普及。“图像处理基础”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介绍图形图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图像处理创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专业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在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装潢设计等方面的操作和应用。

1 课程教学现状

“图像处理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对Photoshop软件的讲授和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图像处理的方法与灵活运用设计创造的基本要求,从而达到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满足人才市场专业需求。Photoshop软件作为一个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在图像、图形、文字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有的编辑、合成、绘图等功能和操作便捷、移植性强等特点。但是要能熟练使用该软件进行完美的图像处理,还需要艺术设计思想的支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要同时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运用计算机操作技能把图像处理专业软件Photoshop操作熟练;其次,只有技术无法完成图像处理美的需求,艺术欣赏和设计的素养和理念也要同时培养;最后,有了技术能力和艺术素养还不够,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数媒人才,还要注重提升创新能力进行适当的艺术创新设计。

目前“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校内和其他兄弟院校都非常多,但大多集中在把该课程看作一个软件实践操作课,从如何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入手,比较关注其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获得,针对该课程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创新素质等涉及较少,没有从该课程所属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性进行探索和改革。要想真正培养具有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数媒人才,必须从课程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本质出发进行全面改革。下面以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阐述课程组对“图像处理基础”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改革的措施。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图像处理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使用专业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平面广告设计、装潢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从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等方面重点考虑。

2.1 兼教学内容的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

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指内容即要能反应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又要能体现广告、装潢、包装等行业的最新发展,把学生引领到技术和行业的前沿。课程组教师在每学期授课过程中会逐渐摒弃陈旧知识,及时把图像处理的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知识引入到课堂。例如授课软件版本从最初的Photoshop 5.0更新到Photoshop CS5,由于受限于硬件设备,更高版本的软件无法在教室安装。授课过程中,高版本软件的功能会补充介绍,涉及到的简单案例操作会安排学生课后自学,复杂案例会分析和录制视频辅助学生课下学习。行业应用也会及时更新,例如装潢设计会实时引入市场流行风格,从中国古典风格、欧式风格、日式风格、后现代风格等都会有所涉猎。

只有熟练和前沿的技术或者较高的艺术素养还不能够制作出合格的数媒作品,也不是该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好的作品离不开熟练的技术和较高的艺术素养。因此,课程组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用艺术思维指导设计制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艺术设计思维。

2.2 教学内容的学科交叉促进实用性

“图像处理基础”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求是指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的实用价值。对于技术基础课程,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并加强操作训练,使得学生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该课程和广告、装潢、包装等热门行业都有相关。运用课程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内容能够模拟和再现行业作品。恰当运用自身的艺术素养,能更好地分析优秀的行业作品。但是,“单一的技术”或者“单一的艺术”都无法最终呈现好的数字媒体作品。只有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思想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学生在分析行业作品的基础上,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改进,实现包含一定自我创新思维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兼顾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交叉学科专业鉴于其学科交叉性,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其教学方法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特点。“数字图像处理基础”课程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交叉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引入了TRIZ理论指导下的全案例教学法和基于泛在学习的教学方法。

3.1 TRIZ理论指导下的全案例教学法[3]

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可以看出,各岗位对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数媒人才的需求更大。案例教W法从哈佛问世以来一直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各高校引入到教学课堂中来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些欠缺。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理论是一门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方法,若被引入课堂中来,能辅助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

“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所属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总结归纳已有教学方法的优劣势,在充分调研历届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全案例教学法,并配合TRIZ理论为指导。在新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来源不再只是老师,还有完成案例的合作者,而且一个学生会分别以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案例所需的解决方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

3.2 基于泛在学习的教学方法[5]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生源是文理兼收,学生普遍缺乏该专业所需要的艺术认知和计算机技术的实操能力。“图像处理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实践课,能充分体现该专业对学生艺术和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时,该课程课时比较缺乏,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来提高学生的数媒素质。因此,课程组教师积极引入了泛在学习的教学方法,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新手段进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无处不在的学习。

为增强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微博资源,通过浏览知名人士的微博内容,提高对艺术的认知;通过浏览企业的微博,了解市场在艺术层面的需求;通过和兴趣相投的博友交流,共同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交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威客平台涉猎和承接一些项目,使其了解市场需求,学以致用的同时也能根据客户需求主动地扩大知识面。微信和微课学习沟通起来的便宜也是有目共睹,课程组教师也鼓励学生在充分利用其上资源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

4 结语

作为一个学科交叉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的必须专业基础课,“图像处理基础”的授课内容充分体现了对交叉学科所涵盖的不同学科内容的需求。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课程授课目标,从技术和艺术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必须有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得当的教学方法辅助。我院该课程的课程组教师在完善和提高自我知识体系的同时,紧跟专业发展脉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泛在学习、TRIZ指导下的全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真正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受人才市场欢迎的应用创新型数媒人才。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5年度教育教学研究(02015074)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沈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4(13).

[2] 许清晓.基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额《虚拟现实应用》教学改革与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5).

[3] 李慧娜.全案例教学法结合TRIZ理论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