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心理学范文

消费心理学精选(九篇)

消费心理学

第1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调查 消费心理分析

引言: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个体或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如学习、生活、文体与娱乐活动),主动承担并愿意支付所需费用的过程。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以货币、信用或其他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消费品(包括商品和劳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与活动。消费行为包括消费前动机的产生、信息的采集、意图的形成:消费中的选择、决策购买;消费后的使用、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既是一个具体的活动整体,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1 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大学生年龄在18~23岁之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根据我们调研数据,归纳整理了武汉地区(部属)七所高校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1 消费行为决策过程随机性突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发生大都是随机性的,缺乏消费计划性和对费用来源的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从入学到离校,消费从简单形式向多元化结构演变。一年级主要开支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方面开支,占70%以上;二年级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方面开支占比降为50%,而文体用具与娱乐休闲的费用有所增加;三年级娱乐休闲的费用和课外培训开支接近50%:四年级日常生活用品和娱乐休闲的费用接近60%,而用于学习和文体用具的费用却快速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入学初期,消费基本上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传统型学习,因而内容单一。但是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阅历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增大,用于学习以外的开支逐步增加。大学生随着年级增加,消费信心指数也在增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收入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也开始超前消费。如:购买电脑、手机,以及旅游、娱乐、宴请之类的消费。

1.2 消费行为情绪化与冲动性明显。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情绪化特征。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重感情易冲动,个人行为容易受到客观环境、流行趋势的影响。消费行为规律性不是非常明显,自发性和情绪化现象突出。如:大学生购买日常用品时,受猎奇心理驱动,约30%的人喜欢尝试使用新品牌,而且容易受品牌促销的影响而更换品牌;在购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目标和心理准备不明确。购买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仅有大致的购买目标,具体要求不甚明确;购物时,对购买商品的性能与相关指标不了解也不理解,只是漫无目标地观看或随便了解一些商品情况,只是对感兴趣的商品或被商品的外观、式样、包装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随意性较强。而且,女生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然而,调查显示大学生高档消费受产品品牌影响大。如购买手机、数码产品等,考虑品牌效用。被调查的1800人中,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只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大学生比较认同品牌效用和赞同社会认可。

1.3 消费行为个体化与从众心理并存。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活动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不希望自己使用的商品与别人雷同。在大学生问卷调查中,购买日常用品是否一个品牌或同质产品时,80%以上的回答不会购买与同寝室同学一样或趋同的产品。但在群体生活环境中,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如:“追求时尚”心理的趋同性。如:看到同寝室同学购买手机、电脑,或请客与娱乐等,自己也会想办法采取类似的消费行为。

1.4 消费行为内省和效用评价少。大学生消费行为既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关。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后效评价比较少,消费行为的内省心理活动过程很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现象,随着年级的上升,应该思想更成熟,但生活、学习必须的开支占比偏低,而兴趣性与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增长很快。

1.5 消费行为的综合评判少。一般而言,个体消费行为受到经济支付能力下降或后续发展空间减少的限制,消费者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内省或接受环境的压力;同时,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家庭和相关奖励,80%以上的大学生不会将自己的消赞行为告诉家长或老师,而且对自己的消费行为结果也很少内省。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不会太关心或评价。大学生会将自己的消费行为跟自己要好的同学交流,但同学之间各人的家庭经济和成长环境不同,很难有统一评价标准,都不会太在意或对消费行为给予过多评价。

2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人类的行为。是受到个体的内在或外在的因素的刺激,产生个体需要,个体为了满足这个需要,在意志力作用下,使行动与目标行为保持一致,最后实现需要的满足。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现个体消费行为活动过程。

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的消费需要,首先是满足基本日常生活与学习必配的需要;然后是满足个人发展与兴趣爱好的需要;最后才是为实现理想目标的最终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幸福感来自心理愉悦情感体验。心理,喻悦的产生来自个体需要获得满足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个体的心理愉悦程度与个体心理注意、目标心理预期强度有关,而与支付费用强度关系不大。个体对消费的满足程度与消费量和强度是正相关,个体幸福感却不是来自个体对消费的满足程度。

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方式与目标追求。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相对应的消费心理特点:一是活动范围和个体欲望的产生,消费需求强烈、多样化;二是审美情趣的形成,追求时尚、新颖,强调美观大方:三是个性自我意识的建立与社会情感意识的形成,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

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现实环境中,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可支配资金来合理使用费用。大学生不是理性的消费者,靠父母的资助维持生活和学习,由于个体社会经验的匮乏和评价标准受个体情感体验约束,消费行为偏好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名的特征。

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健康的个体行为的发生受到环境和内在心理需求的双重影响。《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研究认为,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

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原因:

2.1 家庭。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来自家庭的占75%、劳动所得占10%、奖学金占9%、贷款占4.2%、

其他占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消费具有基础性的影响。现在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2.2 社会环境。社会流行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社会流行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从众行为心理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使个体在理性上接受它的宣传,继而引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群体为大学生相互交换信息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大学生一般以同学、朋友作为直接的有形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消费动机,刺激了某种需要。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作为“群体成员感”的心理满足,以及一种对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渴望的情感表达。

2.3 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希望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获得别人赞赏和认同。许多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不知道家长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我们在调研中设计的“没有钱时,首先选择找父母要。因为自己是学生,家庭必须承担我的消费支出。说法对错”问题,回答“对”的占85%。

3 价值导向影响消费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健康的个体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其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法律、准则和社会审美水平、生活情趣的约束下,具有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定势。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和持久性,对其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选择起决定性的影响。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首要内容。

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中,生动地描述过从“前商品,到商品,再到商品化”阶段的演进过程,认为“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实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博德里亚和布尔迪厄的研究是将消费作为划分群体地位和身份的符号。他们研究的结果是:个体“高消费”是必然的结果。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说明,社会普遍认可的消费形式与内容,是对个体消费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潮,影响着新时期的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特别是,当前大学老师与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注不够,大家都认为纯属个人行为,不能加予干涉。普遍认为,将大学生消费行为上升为道德或行为规范是不合适的。

调查发现,社会上的一些生活奢靡、追求享受之风亦在侵蚀着大学校园。当前大学生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高消费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实际经济水平;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把高消费当作展示家庭优越感和满足自己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侧重其个性特点、开放品格、精神层次和文化内涵。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消费开支中,人际交往、考取各种学历证书、专业证书以及出国留学准备,成为他们消费热点。同时,近年在休闲旅游、购买电脑与手机、恋爱或交友方面的开支是大学生重要消费内容。

4 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的思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需要从管理环节、具体工作与生活实践出发。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1 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教育要解决大学生分辨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从理性的高度分析学生消费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

高消费心理与攀比心理,特别是社会经济迅速步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大众传媒和广告效用,以及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等对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冲击。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理会导致他们的错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4.2 要树立大学生消费主流导向。学校应该在“教书、管理、服务”等环节,培养和树立勤俭节约、经济实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观,不提倡吝啬型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理、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非道德、反道德或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

4.3 注重消费健康环境的建设。学校应该借助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环节和党、团组织,培育集体健康消费环境。学校通过集体活动和消费环境建设,要使学生能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举办系列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商品标识鉴别;发挥学校社团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知识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还可以成立各种节约组织。这些都有助于消费教育的落实,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BI导高校消费舆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4.4 建立学生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学校应该在主网页或重要的场所设立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为新生和不同的人群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家庭成员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提供帮助。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形成良性循环和交流的渠道,加强家庭与学校配合,指导家庭合理控制大学生消费总额等。

参考文献

1 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P57~59

2 李玉翠,关于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P167~171

3 陶余奎、李诚,对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P157~1 59

4 王庆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期:P24~27

第2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关注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西安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11份,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指出指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

[5]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第3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服饰购买动机 影响消费的因素 心理的变化

一、大学生服饰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取决于顾客的要求和需要。从大学生对服饰消费动机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舒适程度、提高自信、追求时尚,展现个性。

1.1、舒适度,不仅只是代表穿在身上的舒适,而是消费者对服装的要求和服装所能满足的程度之间的一个契合度。求实消费动机的核心是“实惠”、“实用”,在这种动机驱使下,顾客选购商品特别注重功能、质量和实际效用,不过分强调商品的式样、色调等。大学生特质在于具有浓郁的青春与文化的气息,而身处大学校园的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用服饰语言来表述自我的聪明才干,显示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因此款式简单却不乏新颖,色彩鲜艳活泼的休闲服装是备受欢迎的。

1.2、大学是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时间里,内在修养的提高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但内在自信的提升却也少不了外在的辅助。一件合适的衣服在心理上消除由于对外表不满带来的焦虑。而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优质的服装可以积极地调整穿衣者的态度,增加穿衣者的自信程度,它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在心理上提示自己表现得要如同自己的服装一样出色。所以利用着装提升自己自信心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动机。

1.3、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种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让现代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当今潮流的动向等。作为跨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二十几年里,生活条件优越,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要求与自身情况的差距等较敏感。所以为了证明自己、展现自己,并希望被关注,会更加注意自己的打扮,在这个心理的驱使下,就促使了追求时尚,展现个性的消费动机出现。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

有了动机的驱使,接着就会出现消费的行为,在消费行为这个过程中间,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影响的因素依次分为:价格、质量、美观、品牌、其他原因。

2.1、虽然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分配由自己负责,但经济来源依靠父母,而不是自己劳动所得,所以在服饰消费方面,价格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大学生经济条件高低不同,但基本以中等收入家庭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服装的价格区间就必须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区间范围,超过了区间范围就谈不上有选择的权利。

2.2、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之内,大学生们最看重的就是服装的质量。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选择时会具有应该的理性,他们购买一件衣服并不是一次性的消费,而是为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合适度,所以选择优质量的服装,对于没有能力经常消费的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2.3、服装是集艺术性、潮流性、文化性于一身的体现,而作为一个知名的服装品牌,这是不可或缺的。这就使得消费者能从中得到满足,内心获得愉悦,如果不能带来这种效果,就不会完成最后的消费。

2.4、明亮舒适,愉悦自由的购物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出他们消费行为,在这个环境中与他们直接沟通的导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消费者,比如:商家的促销活动,卖场的服务等等。

三、大学生服饰消费心理的变化

根据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其消费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第一阶段在刚进校的第一学年,由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学生比较淳朴、单纯保守。刚刚拥有了打扮自己的时间,同时也刚刚脱离高中校服,在这个阶段在选择服饰方面会比较盲目,一般会选择运动品牌或者大众化的休闲品牌。

3.2、第二阶段是闪亮时尚型,这个阶段里集中在大二以及大三上半个学年。这个阶段个性的想法会比之前强烈很多,但由于审美的概念并不完整,所以常常是一味地追求时尚,但并不与自身相符合,追求新潮型,有得体的和不得体的服饰,甚至出现“瘦、露、透、短、乱”的情况。虽然这个阶段会有点混乱,但这是她们要完成属于自己审美观的一个必要阶段。

3.3、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后,在毕业前后大部分大学生转换为社会时尚型。因为时间的历练让他们慢慢地变得成熟,注重与社会接轨,不同的心境也使他们在服装的选择上产生了变化。在这个阶段中,更多的会选择休闲里又带着职业感的服装。

四、目前国内服装市场供应情况以及建议

4.1、从市场供应上来看,不管从消费层次和服装风格,可以说只要有消费动机,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是在充足的供应背后,也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品牌缺乏引导作用、自身特色不明显、文化底蕴浅薄等。

4.2、从目前大学生消费服饰的心理变化中,目前国内大学生在消费服装的过程中缺乏一种引导。一门心思学习,对着装技巧不甚了解,会穿上不合自己身材、肤色的服饰,或者搭配很不恰当的衣服等;有时过于保守,对样式比较新颖、颜色比较鲜艳的服饰不能接受,不能凸现他们的优势。因此大众消费的服装品牌在产品设计的延续性上应该注重一些,虽然定位的年龄阶段并不宽,但是在这个范围中还是会有一个选择的变化。

4.3、服饰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的建设不仅传达校园时尚,丰富课余生活,也是大学生用强烈的爱国热情对中国古老深厚的文化和蓬勃的现代文明的全新演绎。因此在产品设计生产中,应该更多地挖掘自身的文化,突出自己品牌的特色,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当今国家服饰文化,而不是盲目地陶醉在别人设定的潮流里。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

2、郑希宝.“80后”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研究综述

3、康俊.心理学视角.80后一代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4、沈蕾、汤兵勇.纺织品和服装消费心理学[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第4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一、引言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心理本质上就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了消费者自身以外, 外人无从知晓, 因此又被称为消费者“黑箱( black tank)”(施应玲,1998)。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杨鑫辉(2005)认为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商品和劳务所进行的心理反应, 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和年龄的心理特征的差异,让其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但是全体国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有着特殊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并且还会对未来社会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近年来我国有许多社会学家都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我国大学生消费的状况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向理性,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攀比消费、无计划消费、提前消费浪费消费等等不良的盲目消费行为,所以导致月初富月末穷这一现象的频频出现。大学生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之外,“享乐”消费正逐渐占据高峰。例如:同学聚会、KTV、旅游度假、上网等。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月生活费总体居高,发现每月消费在400元左右的占74.3%, 200 元左右的占11.2%, 600元左右的占10.5%, 100元左右的占4%(王英民,1998)。大学生日常消费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其它来源有贷款、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和其他。根据调查高达93.11%的同学生活消费支出来源于父母,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现在没有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究其原因,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并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和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所以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谢枭鹏,张强国,2005)。大学生消费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早熟消费、畸形消费、豪华型消费、炫耀消费、悬空消费、情绪化消费(张志祥,2000)。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主要有消费的不平衡性、消费的多样性、消费的主导性(秦云,祝志杰,2001)。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 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从而决定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这三个方面, 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满足自身生活消费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 用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身的精神生活。

阳翼(2009)研究表明大学生作为呼啸而起的新生力量,已悄然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势不可当。目前在消费领域,他们摆脱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他们是人们眼中的“QQ族”、“新新人类”、“月光族”、“年清族”……他们正逐渐的迈入人生消费高峰期,这是一股巨大的消费力量。可以预见,这群在家历受到父母溺爱的“特殊人群”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理想价值等。他们正在引发一场中国的消费革命,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抓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指导有助于解决他们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多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大学校园是一个“亚社会”,校园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众多家长、学子的神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

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变成了由大部分独生子女组成和带有诸多问题并备受争议的“90后”,他们不同于受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无产阶级影响的“70后”和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80后”。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经不能再用研究“70后”和“80后”的传统观念去进行研究,应当用“90后”的新观念去研究。由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向理性,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攀比消费、无计划消费、提前消费浪费消费等不良的盲目消费行为。由此看来,现在的大学生不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而是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已经成为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讲究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从调查结果看,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由于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的差别,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就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因为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购物时常常十分谨慎,力求“值得”,他们会尽量搜寻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受城市生活氛围和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尽管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但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大多数,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据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80%。另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大学生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等,大学校园中也不乏追“新”族。根据资料显示,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已经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大学生被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是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由此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根据对大学生月平均消费一栏中调查显示,有15.2%的同学在消费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消费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消费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消费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差距正在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四)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为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基本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基本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锦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为例,用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计算,学生每月净饮食费就需300元左右。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200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选择廉价的饭菜;而在被调查的200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他们被问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是很在意。而根据调查他们被告知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四、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年轻人更多地生活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较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花钱对于他们来说,就像要喝水时只需打开水龙头一样容易。而当“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至上”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入大学校园,“节俭是小气、吝啬的寒碜行为,奢侈才是气派、潇洒的时尚行为”的观念便弥漫在一些大学生中。于是,大学生开始出现追求奢侈,名牌服装在身、名牌手机在手,花钱很少会有计划的现象。

(二)家庭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就孩子视为重点照顾对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会尽量满足其要求,再苦也不会苦了孩子。特别是孩子进入高校后,家庭富裕的会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普通家庭也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些就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时代正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引起深刻的影响。面对各种诱惑,现今的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消费的盲目性,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消费的从众性,消费的攀比行为等错误的消费方式。这些行为的出现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消费观。

五、关于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建议

(一)学校方面

学校一直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因而在该方面,就需要校方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过度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提倡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优化校园的消费环境,创造健康消费的条件。此外,校方还需要落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导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加强学生的理财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许多勤工俭学的项目,加强大学生的独立生活意识。

(二)社会和政府方面

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他们的行为带有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可以多多通过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方式,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为大学生提倡和灌输正确的消费观念,拒绝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政府应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那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消费领域和场所加以控制。

(三)家庭方面

虽然大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结,相反,家庭的教育的重要性却更显突出。家长应该在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同时,真正了解其消费情况,适时纠正其存在的不良消费行为,否则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要确认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财知识,培养正确的、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最大程度地理性对待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尽可能避免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基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容易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市场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将面临的这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去引导和养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得当代大学生真正明确其自身的责任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8

[2]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54.

[3]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6):89,90

[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商业现代化(市场调研),2005,11(44):243,244

[5]张志祥.当代青年消费行为扭曲的原因透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3):72

第5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教学离不开大纲,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大纲适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先对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教材总结,然后结合本专业实际,拟订真正能把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与消费行为结合的教学大纲。

1.总结国内本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教材

首先,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学,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根据教材本身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方法没有补充进来。再次,教材的编者大多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却很少具有心理学背景,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材体系的混乱。最后,教材内容不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鉴于此,笔者从本国本专业实际出发并主要参考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编写的教材,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在微观曾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

2.制订适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讲述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个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第2章消费者的感知觉、第3章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第4章消费者的决策、第5章消费者的动机与情绪、第6章消费者的态度和第7章消费者的个性。第三部分是组织消费行为,包括第8章组织购买决策和第9章组织购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环境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第10章文化与消费行为、第11章社会与消费行为、第12章情境与消费行为。第五部分是市场应用,包括第13章市场细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业形象及其设计。

二、探索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授,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把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例紧密结合。这种教法直观、灵活、简单、实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2.案例法

案例是为适应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采取了首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国内外企业营销案例,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译为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定期会见学生并讨论他们的报告或研究成果来指导其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笔者在这里借鉴并适当修改了这一方法,通过让一小组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与他们讨论前人研究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和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科研训练法

科研训练法,即让学生从查阅文献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一步骤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检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结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演示法需搜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说明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需学生积极地参与防止冷场,同时又要防止讨论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局面。科研训练法需要把握研究计划指定的方向。

总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探索出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iffman, L.G., Kanuk, L. L. Consumer Behavior [M].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梁祖晨 王 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5),103~104

[6]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59~65

[7]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 2003,21 (2),20~23

第6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1.《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方法应该创新的问题,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还是以讲解具体事例之后引出原理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对于实际应用知识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就业,所以增强实践能力远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

1.2教材内容交叉

当前很多院校所选择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出现重复的现象,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在其他的专业书中找到,例如:在《广告学中》也会出现同《消费心理学》课本一样的广告设计、商标战略等,这些内容也会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中;而在《市场营销学》和《商品学重复》中也会出现生命周期和产品价格等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因为重复听同样的内容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1.3教材不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大多数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是经过缩减和改变而成的,在缩减和改变的过程中参考的就是本科的教材,因此缺少了很多内容。由于每个学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改编之后的教材难免对在基本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中职院校的教材在改变之后都更加偏重于理论,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是由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要求,而实际技能则处于第二位,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而且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本科生相比也较差,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对知识是实际运用能力。

2.《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2.1改革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因此应该不断的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首先是在课堂讲授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一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而对实际运用却有所忽视,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领悟理论,这样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思维转换为双向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案例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消费案例为媒介,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多多沟通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正确选择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足教科书中叙述简单、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合理衔接。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消费心理问题,由同学们自主分析,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2改变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对于一门科目来说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消费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对于中职院校的教材来说可以自主编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这样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来编写,将内容以岗位为核心,模块化、具体化的编写,排版也要合理有序,不能够杂乱无章,这样反而会增加知识理解的难度。编写时可以按照难度逐渐升级的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是基础模块,之后是能力模块、最后是应用模块。在基础模块,主要讲解的是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针对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在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市场营销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培训等。

2.3改革考核模式

《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学习的内容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当前的考试却只是将学习效果展现在书面上,这种方式不能够综合的评价这门科目的学习效果,所以当前应该改革考核方式。除了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计入到学习成绩中。将过程考核的结果也归纳到最终的总成绩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平时不学习只是依靠考试之前突击学习学生获得高分的不合理状况。

第7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急剧的改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我国消费品市场迅速发展,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买方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大学生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据统计,2013年大学入学率高达75%。消费心理属于一种比较稳定且理性层面的内容,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而大学生作为新的消费群体,追求时尚、新颖,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有自己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特殊的消费群体,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对于揭示出隐藏在大学生背后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个人消费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称为“黑箱”(black tank)。

三、调查地点和样本的选取

为了考虑不同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选取了中南大学重点本科、湖南师范大学的普通本科学校学生和湖南省民政学院专科的学生作为样本,男女生各占一半,涵盖长沙不同层次的大学,共得有效样本102份。

四、分析与结果

(一)大学生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构成是否合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如一部分学生只用于学习消费,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于无益的精神消费上,消费过高、浪费严重。笔者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构成。

1. 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84.2%的农村学生把父母给予当作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另有13%的农村大学生把勤工助学、奖学金、校外兼职作为生活费的主要来源。而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是来自家庭。农村大学生不仅生活费的来源多种多样,而且有一部分是靠自己获得,可能是因为城乡差距原因引起的,也反映在农村的大学生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2. 不同地区学生的消费水平。经过统计,28.4%的大学生每月消费在500元以下,44.1%的学生每月消费在500-1000之间,23.5%的学生每月消费在1000-2000之间,3.9%的学生每月消费在2000元以上,其中八成以上的农村学生的月消费在1000元以下,而六成以上的城镇学生消费水平在1000元以上,高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均在500元以上,而且2000元以上的消费水平的人数远高于农村学生,消费水平的多少与家庭收入有关,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过高。有四成的学生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伙食,反映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较高。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背景(农村和城市)、受教育的水平(不同教育层次)、年级(大学生成长过程)。从社会环境对消费观念、消费动机、消费期望的相关性影响进行分析。

1. 家庭背景对消费观念、消费期望的影响。消费观念,通过对勤俭节约的态度、消费标准、花钱原则、消费理性程度这四个维度进行测量。输出结果显示,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即0.05,说明家庭背景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没有显著性差异。(1)不同教育层次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在不同的受教育层次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关系中,卡方检验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即0.05,说明受教育水平与大学生对待勤俭节约的态度没有相关性。在消费标准和花钱原则上,卡方检验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即0.05,说明受教育水平与消费标准和花钱原则有相关性,且成正相关,表明受教育层次越高的学生,消费越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在花钱方面,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能省则省。在理性消费程度方面,对于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价格再贵都会买下来这一方面与受教育水平没有相关性,而在消费比较谨慎和受教育层次具有相关性,而且成正相关,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学生消费越谨慎,越能从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出发,这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有关,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也有一定的关系。(2)不同教育层次对大学生消费期望的影响。在对大学生的消费期望研究后发现,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消费期望趋于一致,都希望改善目前的生活现状、购买房子、车子或进行投资。

2. 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期望的影响。(1)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经过spss分析:在对勤俭节约的态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态度是没有差异的,都认为在当今社会勤俭节约仍是应当提倡的传统美德,但在消费标准方面,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认为消费时应该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而年级越低的学生则会追求高标准,在花钱的原则上,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认为在保证自己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能省则省。在理性消费程度上,年级与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顾价格都会买下来没有相关性,而年级越高消费越谨慎。这与不同年级所接触的环境不同,价值观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消费观不同,年级越高,消费更理性,有自己的消费理念。(2)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消费期望的影响。在对大学生消费期望的调查后发现,虽然来自不同年级,但消费期望较为一致,希望把钱用在改变目前现状和改善目前的生活水平或为以后作为投资。

五、结论

本研究在对长沙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之后得出: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具有多样性,农村的学生更加独立自主,而且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成正相关,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城市地区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地区,说明我国城乡收入不均。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用于生活费用、服饰、学习用品等,而用于人际交往的较少,说明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较高,不过大学生的消费呈多样性,而在消费构成中,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消费种类多于农村学生,专科学院的学生的消费构成比本科学院的学生更具有多样性。大学生整体是反对攀比浪费,提倡节约意识,在消费过程中比较理性,不易受外界消费观的影响,较为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家庭对大学生的求实心理具有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消费方面更加注重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动机、消费期望没有显著性影响。教育层次较高的大学生比教育层次低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为合理、理性,更容易从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出发教育层次对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没有显著性影响,不管是哪个学校的学生都会首先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然后再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年级越高的学生消费更为理智,而年级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形成从众、攀比心理,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去消费。年级越高的学生购物更具有实用性,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而年级低的学生会更加追随他人的购物选择,较为盲目。年级较低的学生好奇心和求异心理较强,注重商品的新奇性,而年级较高的学生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年级较低的学生趋同性消费动机更为强烈,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更容易受周围群体压力的影响,消费观念较经验型,而年级较高的学生消费更为理性,更加从自己实际的消费观念出发,不易受到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余芳.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 李晓霞,刘剑消.消费心理学[M].上海: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80-85.

第8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特殊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他们虽然在经济上尚未独立,但追求时尚,消费超前,缺乏理性。现在,大学生消费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有待进一步正确引导,以使他们树立科学的和理性的消费观。

1.大学生消费的状况

1.1整体消费水平偏高

大学生是一个经济尚未独立的消费群体,其消费主要来自家庭的资助,其次是来自学校的奖学金,勤工助学和贫困补助,如果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这将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在前几年,大学生月消费额在400元左右的还占绝大多数,但现在大部分学生每月的平均花费已经超过了750元,而月消费过千元的也比比皆是。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已超出了其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显然有些偏高。

1.2消费水平个体差异较大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发展的不平衡,使来自不同家庭和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有6.9%的大学生月总支出不到200元,其消费只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生活非常简朴。有3.9%的大学生总支出在800―1000元之间,每月支出1000元以上的阔绰学生占1.3%,由此可见随着各地收入差距的扩大,人们的消费水平差距越来越来大,这也直接反映在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上。

1.3人情消费所占比例偏高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单纯的小社会,但随着社会商品化、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紧密。社会上的各种人情风在大学校园里也蔓延开来,“人情消费”在大学生的交往中被看得很重要,获得奖学金要请客,当了学生干部要请客,总之只要有可喜可贺的事就应该去请客。请客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要么去饭店饱餐一顿,要么去KTV或泡吧等等,档次越来越高了。这样的人情消费不但增加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增加了大多数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1.4 休闲娱乐消费多样化

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比较注重精神需求。社会上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很容易被大学生追捧,例如假日旅游,看体育比赛,运动健身,看电影,看演出,听音乐会,泡吧,跳舞,上网等。有资料显示,47.7%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外出旅游过,而旅游的经费来源40.7%是靠家庭资助,34.6%是通过节省生活费,11.3%是依靠自己兼职挣钱或奖学金。

2.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问题

2.1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潮流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浑身散发着激情和活力,他们的需求多种多样,以消费上的新潮展现自我。他们对新商品和特殊商品狂热追求,推动着青年消费的潮流。有些大学生为了拥有一件名牌服装或一部新款手机,宁可放弃自己生活的必要开支,不少学生不惜举债达到目的,有些学生甚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追求时尚潮流的欲望。

2.2爱慕虚荣,攀比消费

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强,不管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都不甘落后。由于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更偏重于对物质的追求了。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具有一致性,在日常消费上相互攀比,相互影响。以致在一些消费项目上不是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而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只要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也必须要拥有,不管自己是否真正需要,不管家庭经济状况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这种消费负担。有些学生虚荣心很强,把高档消费作为提升自我价值的方式,想法设法追求各种高消费。虚荣心让很多大学生们消费不理智,进入消费的误区,从而造成大量的浪费。

2.3好奇冲动,盲目消费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商品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获取外界的时尚和潮流信息非常方便而且快捷。他们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时期,对一切新鲜的东西冲满了好奇,敢于尝试。大多数大学生是离家独自在外上大学,他们没有理财意识,对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生活费没有开支计划,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花费随意性更大。当今,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各式各样的消费信息,大学生正处于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以致他们成为消费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消费上失去了判断力,造成了过多的盲目消费。

2.4超前消费意识增强

当今,社会上“负翁”越来越多,大学生深受影响;又由于物价一路上涨,迫使一些大学生必须依靠学校贷款来完成学业。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和周围的同学保持一致,被迫或自愿借债消费。大学生负债消费在大学校园里已很普遍,有一项调查表明,有10.55%的学生需要经常性借贷,其借贷主要用于生活费、学费和交际费三方面。许多大学生认同这一观点,即用明天的钱,实现今天的愿望。超前消费不是不可行,但现在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应做到量力而行。

3.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

3.1大学生个性因素

大学校园为每个学生展开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平台。他们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大学里可谓人才汇集,他们都有曾经值得骄傲的成绩,备受家人和老师的呵护宠爱。而有些学生可能走进大学就很难获得骄傲的成绩,倘若又没有其他特长表现,内心会充满失落感。大学生已从填鸭式教育中解脱出来了,由于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多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心灵感到孤独和不安。为了摆脱内心的失落感和心灵的孤独,他们多选择各式各样的消费方式,展现自己。

3.2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

3.2.1过分溺爱

中国人有句话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中国家庭里,孩子就是家里的重心,而大多数父母的爱就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家庭收入不断增长,使大学生家长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孩子在校的费用。一些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跟家长的溺爱有很大关系。

3.2.2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孩子的消费意识主要来自家庭。孩子自出生后,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说,家庭应是培养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应是最好的老师。有调查表明,45.21%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从未或很少对他们进行理财教育。可见,中国的家长在孩子理财教育上是欠缺的,没有培养孩子离开家庭之后健康、健全的消费心理。

3.3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

3.3.1社会不良风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攀比高消费的风气愈演愈烈。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们认同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

3.3.2媒体的大力宣传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传媒广告影响很大。商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广告可谓是无孔不入。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得到消费信息的渠道。媒体广告及其倡导的消费潮流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倾向。

大学生学习之余,自己支配时间较多,他们的消费主要还是在校园内及校园周圈。一些商家也比较看好学校周围的地段,因为大学生是一个很大很特殊的消费群,以致学校周围店铺琳琅满目,一些学生经不住诱惑,难免盲目消费。当然高校周围也存在的很多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对学生消费行为的负面影响很大。

4.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建议

4.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正确引导,应注重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通过多项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由消费行为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现状,为学校和家庭正确指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供有力的帮助。

4.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理性教育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不良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消费理念教育,大力提倡节约,强调消费要适度,反对高消费,从而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庭应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对不良的消费行为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动,坚决杜绝大学生由于攀比而导致的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合理、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4.3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

大学生虽经济还没有独立,各项消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但他们在消费方面可相对地独立自主,这正是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好时机。理财的诀窍是开源节流。开源,即增加资金收入。节流,即计划消费资金。对大学生来说,能够做到节流就具备了一定的财商。

4.4优化社会、校园的消费风气

社会上不良的消费风气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影响很大,因此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优化社会风气,制止攀比奢侈的高消费。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着力提高全民的消费道德水平和消费文明。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校园周围的环境有更直接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加大力气净化校园周围的环境,彻底清除低俗的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1]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11期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第9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73-01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消费对象和消费形式也日趋多样,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消费的潮流和时尚。他们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思想。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消费观念:实用性与时尚性兼顾

大部分大学生出身农民家庭,家庭年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外出打工,收入本来就不高,供应一个大学生就更不容易,而且多数大学生都是纯粹的消费者,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家里供给,所以农民家庭的大学生一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然他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商品的实用性以及商品的价格。其次是商品的时尚性,但也有少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异,引领时尚,讲究品牌。据调查显示,这类学生基本都有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而且苹果、三星等品牌成为他们的首选,且更新较快。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在消费的时候,首先考虑价格,其次是质量,最后才是流行、时尚,体现了大学生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的生活。

2、消费动机:理智型与冲动型并存

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伙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反而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

3、消费结构日趋多样性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最突出的就是电子产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电子产品的消费项目。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在校园内推广“动感地带”学生专属卡,建设校园网,包流量上网、包月话费,利用假期推出漫游优惠业务,刺激学生消费。其次是服饰、生活用品、化妆品日益充斥大学生的消费内容。金融机构也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如办理学生信用卡,促进消费。

二、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太合理,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有规划消费的意识。他们大多盲目追随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存款,少部分同学有清楚的消费明细记录。

2、消费差距较大

大学生的个人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五千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部分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高消费群体与低消费群体之间的差距悬殊较大。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恋爱费用支出过高。

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感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导致了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三、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喜爱,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

学校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介体。大学生都是同龄群体,彼此间有较强的吸引力。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标准。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竞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针对性的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

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的虚荣心致使常不自觉地与别人攀比,但是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华美的外衣掩盖不了丑陋的内心,同样破旧的衣服也遮蔽不了高尚的品质。所以我们提倡大学生增强理性消费意识,提高自主消费能力,不攀比,不过分追求名牌,学会辨别社会上的新兴事物。

2、家校结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和指导。按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地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理财教育。教育学生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懂得金钱的得之不易,从而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引导合理消费,帮助学生形成勤俭节约、不奢侈、不享乐的正确消费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3、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如在餐厅外张贴文明就餐,争做光盘先锋的标语、漫画,借粮食日开展节俭教育活动,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专题活动,以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M],泰山出版社,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