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消费心理学范文

消费心理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消费心理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消费心理学

第1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高职

一、引言

消费心理学与营销人员心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设置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掌握消费者基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消费行为的引导和预测能力,以更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该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必备的消费者心理分析能力和以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情商素养,同时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提供心理学支持。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有过多种尝试,笔者也在实践中探索建设一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解决该课程理论性强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如何增加课程教学直观性、课程成果的应用性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成为该门课程建设的难点。基于以上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消费者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设计该门课程。笔者在课程建设中明确了三方面的改革思路。其一,强调工作需要与学生需求并重。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兼顾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其二,简化理论,以够用实用为主,精讲多练,重实际操作,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其三,关注学生学习特点,教学模式切实可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该课程通过设计消费活动各环节和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组织消费心理活动知识,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结合营销实务掌握消费心理,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以消费者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改革

采用基于模块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市场营销专业岗位技能体系结构确定,坚持理论够用、实用,侧重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选取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针对性强、适用性高,内容设计要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模块,使消费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整,内容结构合理有序。以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的心理表现和营销人员对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心理把握为主要脉络,结合营销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序化教学内容。包含了课程导入、消费者心理现象、确定消费群体、设计符合消费心理的产品、营销购物环境、营销人员心理训练六大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周密设计消费活动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内容实施,实施中注重精讲多练。各课程模块在教学实施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上,各有侧重。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实施当中,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笔者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方法选用上,做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上任务与课下任务结合,借助小组学习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课程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实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领学生进入预设教学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成果总结,学生要通过感知情景、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成果展示和小组互评、总结当中获得提升。第二,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其一,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其二,教学小组讨论法提升增强学生协作、配合能力和团队意识。采用学习小组学习模式,设立5-8人为一学习小组,实负责制,组长负责与任务实施挂钩,每次任务选定一位组长整体负责。小组在成立伊始有组员讨论选定具体产品作为本小组主推产品,在课程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每个小组都会以选定产品实施活动。这样使得小组团队成员通过密切关注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售后各个环节,课堂上展示、说明该产品的营销策略与技巧的运用,分析该产品的产品定位、目标顾客群等,强化学生消费者主体的营销理念与分析能力,深化对营销活动的理解,将知识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其三,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观察法是使消费心理知识学习显性化最直接的手段,借助于学生的自我观察和销售场所实地观察调查,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对售卖场景布置、营销策略使用做综合考察。并通过撰写消费日记的方式,强化对知识运用的反思和总结。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四,典型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采用案例(视频)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2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包装;图案;色彩;仪式感

一、消费心理学对于手机包装设计的影响

消费心理学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对于消费者的认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会有着明显的影响,最终决定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行为一般出于两种消费心理,一种是本能性消费心理,另一种是社会性消费心理。本能性消费心理取决于消费者个体的气质、性格和意志、能力等,社会性消费心理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行为,也是影响和支配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相对于居民平均收入而言,手机作为一种较高消费的必备产品,消费者在选择时一般会提前进行手机的了解和比较,会就品牌及功能、配置等各方面详细查看,他们很少会象别的产品一样,因为产品的包装而冲动购买,因此,手机包装的设计,就要考虑到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行为中的的体验。要让这种消费过程有着符合预期甚至超过心理期待的体验,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形成的体验,是整个消费活动中对于消费者留下最为深刻的心智感知。

二、手机包装设计在消费心理学指导下的应用

1.手机包装的造型结构设计

综观手机的发展历程,手机最初是作为一种奢侈品类出现,动辄上万元的手机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2G到5G的过程,手机也由单一的通讯工具变为一台多媒体多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它的包装造型设计也从突显手机特点的个性化包装到如今的更为注重环保与便捷。十年前和智能手机刚兴起时,厂商为了让包装能够配得上高昂的手机价格,均把奢华包装作为高端手机的身份象征,基本都是一个巨大的、内部摆放了大量手机附件的盒子。根据手机的外形特征,常用的包装盒设计可分为摇盖式、开窗式、抽屉式、异样式和结构式、组合式等结构,丰富的结构样式为手机包装提供了创意实现的可能。所有的手机包装结构中,其至今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且令人惊艳的,当数2008年HTC推出的钻石(Diamond)款手机,这款手机的背部呈钻石的菱形切面,其外包装是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形状,在整个数码行业的商品中独树一帜,让人过目难忘。索尼爱立信的初代XperiaX1手机的包装,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对开门”结构,极富创意的造型让人爱不释手。初代iPhone手机一面世就选择了小巧、紧凑的天地盖包装,有别于当时豪华、硕大的手机包装。十余年的市场检验后到今天市面上所有主流手机,几乎都是沿袭了iPhone手机的包装结构,长方形的包装盒都是简洁的天地盖样式。仅管包装结构相似,但是每个品牌仍然是有设计的细微精妙处。据小米手机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介绍,在小米3手机的包装设计中,使用纯木浆牛皮纸材质包装盒,衬托出其高品质感,为了保证包装盒子每个折角挺直的直角,纸张背面的折角位置事先用机器打磨出了12条细细的槽线,同时将包装盒壁向内设计了一定的倾斜角度,以此来避免盒子成型后因受到外力叠压或挤压时出现的略向外扩张的物理现象,此外,手机盒底部边长比顶盖部减少了1毫米的精微梯形设计,也保证了用户打开手机盒时的便捷性,不必来回摇晃或需要非常用力才可以打开顶盖。这样一个手机包装盒,设计团队历时6个月,进行了上百次打样,30版结构修改,制作了一万多个样品,最后才完成这样精益求精的手机包装产品。结合消费心理学中的传播理论,一个自带话题的手机盒对于手机产品本身也起到宣传和口碑裂变传播效果,强烈的追求极致和精致的细节震撼了客户,也震惊了包装生产商,引发了他们在微博和微信的自发转发,真正让包装与手机产品一样完成了差异化品质感和功能的创建。

2.手机包装的图案设计

图案是手机包装盒中最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对市面主流的9款手机进行研究可知,当前的包装图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包装盒的正面印刷手机产品作为宣传,二是包装盒的正面只有简单的产品信息,一般是以手机型号的英文或数字为主。这两种手机包装图案的设计彰显出设计审美及设计内涵的转变。早期的iPhone手机,均是彩色印刷手机正面及屏幕图案,色彩绚烂明艳,提前把手机最新的屏幕技术展示出来。到iPhone11版本时,因为创造性的设计使用双摄系统拍摄功能,结合消费心理学中为了把产品的优势展示给用户,设计师为更好地把最新的功能信息传达,根据手机配置版本不同,分别使用了黑色和白色两种包装盒,包装盒的正面,印刷着不同色彩的手机背部照片。以一款白色版为例,手机的背部照片,手机的白色与包装盒的白色底色重叠,图案画面突出了左上角的手机摄像头结构,浮雕的印刷工艺闪亮精美,符合消费者对于手机品牌的期待。

3.手机包装的色彩设计

色彩是手机包装设计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强烈的表现力对人产生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色彩表现力的意义在于它对人的视觉和心理的作用,心理作用指可以让人根据经验对色彩产生相关的联想,这正是色彩的情感属性特征。在手机包装中,包装盒一般使用白色,在色彩学理论中色彩存在轻重感,白色和各种浅色色彩都属于轻感色,有着沉静稳重的心理暗示,结合手机包装盒的方正结构,既符合商品本身的性能,也符合用户对手机的好感和认可程度。除了包装盒的色彩,盒上文字图案的色彩信息,也是手机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设计信息中的语义只有被用户感知才具有实用价值。以vivoX50Pro手机为例,这是一款主打最稳视频防抖动手机,其包装也有别于众多品牌手机长方形的结构,设计了正方形的结构包装,有着非常稳定的厚重感。蓝色的外包装,顶面盒上近似色的细微变化和回字形凹印印刷的纹理,给人以细腻、精致和高贵的心理感受,而醒目的手机型号的白色印刷体,主体特征强,有鲜明的产品人格化和品牌人格化提醒,型号数字以品牌的更新迭代、愈发强劲的手机功能,结合开箱的体验,打造了手机产品完整的个性风格。

三、手机包装的开箱仪式感设计应用

消费心理学中对于消费体验可以分为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三个阶段。新款手机上市后,手机意见领袖和各大网站都会进行开箱测试,就手机包装的设计而言,开箱体验是购买中和购买后环节中带给消费者接触体验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消费心理学中的MOT体验的实践。MOT(MomentofTruths)即“真实瞬间”,是客户和商品产生交集的接触瞬间,顾客所形成的对企业品牌、产品服务的印象。客户经过提前了解手机信息以及在实体店中的试用等,最终到了购买和使用的环节,开箱的体验和拿到真机的操作,是客户消费体验中成就感激活与感受的过程,集中在心理学中耶克斯-道德逊定律中的唤醒理论,唤醒是指人们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它决定了人们对信息加工处理工作的准备程度。从这个理论出发,设计造型简洁、色彩单纯明快的手机包装盒,既简单又有内涵意味,能让用户心情愉悦并降低觉醒程度,提高用户的心理接受思维活动。天地盖的方形包装盒设计具有符号设计学中的隐喻作用,它通过最为简单的造型设计传递打开包装时只要用手捏住外盒往上提即可打开包装的信息,打开手机盒外包装这一动作并没有任何说明文字的提示,却巧妙运用了隐喻使得所有消费者均能顺利使用。打开手机盒顶盖时顺滑的阻尼力,以及开箱后所呈现手机的过程,都是开箱仪式感对于品牌意识的强化。

四、结语

在手机产品技术过剩的时代,商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品的性能进步速度也远远超过了用户需求的进步,当手机的实用功能和价值失去了独特的竞争力时,用户的情感体验与共鸣成为消费选择的重要标准。1955年Abott教授就指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令他们满意的体验。”手机包装设计中层层细密用心的设计,正是为用户送上满意体验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黎万强.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6).

[2]谢利,戴澄.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个性化包装设计[J].印刷技术,2018(07):16-19.

第3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案例教学;

消费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地了解消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掌握在现代营销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消费心理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与其应用性强的特点极不相符。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的步骤

1)精选案例:选择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同时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故事作为典型案例。2)阅读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故事进行认真阅读,熟悉案例故事。3)提出问题:根据案例,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4)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5)找出解决方案:根据讨论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6)归纳总结:教师对各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与评议,并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主导者;同时要注意案例故事的选取不应只有正面案例,也应该有反面案例,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加深印象。

2在消费心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对策

讲解理论首先要对学生讲授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要精炼。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选取简单易懂的图示、例子辅助教学。此外,在课堂上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总结。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选择最新的、接近学生生活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案例之中。个人思考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做预习,要求他们阅读案例并通过自行搜集材料对案例进行思索与分析,对布置的预习题给出初步的解决方案。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整个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分组讨论在个人充分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4~6人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要求每个成员各抒己见,说明策略与方案并陈述理由与依据,最终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组内达成共识。这个阶段必须充分展开,让大家自由讨论,教师对此不做评价。全班交流教师主持全班进行讨论。在发言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互相争论的情况时,教师要善加引导,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最终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一阶段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潮。归纳总结这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与概括。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示,应该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3在消费心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

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常常是教师“一言堂”,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学生对知识的精髓并没有较好地掌握,一旦面临实际问题,都会觉得无从下手。而案例教学法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案例实际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并加以讨论。经过后期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双向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有效改善了师生间的关系,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事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使学生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应该如何应用,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贺敏,郭力华.案例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课程中的运用与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23):55-58.

[2]高博.浅谈《消费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107-109.

第4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教学模式;市场营销专业

消费心理学属于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涵盖了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要研究人们消费时的行为规律以及心理规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科学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消费心理学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在运用时往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高校需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教学改革。[1]

一、消费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消费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主要对消费者参与消费活动的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属于新兴学科。[2]在学习消费心理学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了解消费者心理特征和活动过程、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态势等。对消费心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效益,提升经营者的经营效益。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会经历认识产品、对商品产生情感、最后形成购买意志的过程,这是他们在购买物品时的心理共性,不同消费者在心理表现及表现程度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的认识比较全面,有的认识比较片面,有的比较果断,有的比较犹豫。[3]这些心理活动往往会通过消费活动体现出来,这属于消费者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这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与评价。实际上,消费者产生的认知与评价就是情感体验。只有对消费者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才能充分了解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认识到消费者的认知及体验。消费者心理不仅会受到内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外部因素制约,在条件和环境相似的情况下,消费行为会更接近。消费者心理的外在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属于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外在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交流,因此文化因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在国家、民族、地域不同的情况下,消费心理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对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会间接影响产品的设计。二是消费群体的影响。个体消费主要存在于群体消费中,不同消费群体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群体在心理方面呈现出的特征会对个体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产生一定影响。三是商品的影响。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比较满意的产品,因此商品因素会对消费心理产生决定性影响。商品因素包括品牌、设计、价格、他人评价等多个方面。四是购物环境以及营销沟通的影响。购物环境会对消费者在购物时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适宜的购物环境有利于提高商品对消费者的整体吸引力。营销沟通属于销售运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商品设计、广告宣传、商品营销人员直接沟通等,商品营销只有在与消费者合理沟通的基础上,才能与消费者之间构建良好关系,保证营销活动的效果。开展营销设计与营销活动时需要与消费者心理需求结合在一起,适应消费者的实际心理需求。

二、消费心理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当前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在教材内容方面不够丰富,多为理论知识讲授,对学生的实验实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不重视。[4]同时,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多来自心理学、博弈论相关内容,整体比较陈旧,未反映消费心理学全新理论与动态,理论与实践之间也未能充分结合,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符。因此,要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

当前,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讲授,但是这一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5]在使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偶尔穿插使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但是总体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课堂互动与交流较少,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整体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消费心理学将多学科理论交叉结合在一起,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需具备一定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四)考核形式比较单一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消费心理学属于实践性与理论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时,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也需要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6]当前,对课程进行考核时,主要运用笔试方式,尽管问题类型比较多,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案例分析等,但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难以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改革考核形式十分必要。

(五)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教师在讲授消费心理学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授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记忆知识时比较机械,因此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容易被忽视,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三、课程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实施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培养力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学习情况,也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7]在传统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中对书本中的内容进行讲授,使用PPT作为教学辅助,同时会整理、分析、总结教材内容,进而将教材内容比较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学习课程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案例分析往往比较少,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难以将知识和案例有效结合在一起,无法通过所学知识真正了解营销方式与营销策略。[8]因此,教师应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案例结合在一起,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并且为学生进行详细解析,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消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消费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案例,将案例和消费者心理知识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结合案例内容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细致分析。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能够使教学改革在实施时获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在推动教学改革时,高校需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探索,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积极展开实践教学,充分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消费心理学的内涵、作用、价值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并且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活跃,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发散自身思维,针对消费心理学学习提出创造性意见。首先,学生可以对市场进行模拟。[9]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可以将商品带入课堂中,说明商品的属性、价格、特点等,通过道具展开模拟活动,学生可以选择扮演销售者或消费者。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个销售者对多个消费者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模拟,进而使他们认识到销售时需运用怎样的方式抓住消费者心理。这种模拟市场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消费者行为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运用项目教学法时,教师需将独立任务交到学生手中,由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并设计相关方案,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后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发挥指导、咨询的作用。学生在执行项目时,会在项目要求的引导下对项目知识产生全面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项目,就要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将信息收集和信息准备工作做好,这个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进行调查、制订方案、修改方案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任务,更在于学习与内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空气炸锅销售的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基于消费者心理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购买原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展开产品调查工作,保证项目完成的整体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讲授内容,合理为学生选择案例,并结合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讨论案例时可以采用课堂答辩、分组讨论的方式,小组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然后由小组成员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亲身扮演消费者角色的过程中,对消费者的态度、心理以及消费情境等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具体条件和情境来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此种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表演时,行为具有主观性,将自我作为中心,如在学习推销心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三)积极建设师资队伍

首先,专业教师需进行学习深造,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其次,教师可以进入企业进行锻炼,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行为,并不断对自身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最后,教学管理部门可以聘请销售经验比较丰富的工作人员进入高校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设置相关讲座,强化学生对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心理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保证评估模式的科学性

消费心理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学生在营销环境中对知识的实际使用情况。在传统考核模式中,教师往往通过统一笔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考查比较客观,教师可根据学生最终考试成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判断。笔试属于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考核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营销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是,仅仅依靠笔试,难以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在笔试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其他考核方式。在实施营销活动时,销售者会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营销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考核的实施,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检测,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实施考核时,教师需将结果和过程充分结合在一起,将团队合作和个人发挥结合在一起。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营销主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出考评机制的多元性,通过多元考评机制,考查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作业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评分制度,系统分析作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四、结语

第5篇:消费心理学范文

讲解理论首先要对学生讲授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要精炼。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选取简单易懂的图示、例子辅助教学。此外,在课堂上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总结。

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选择最新的、接近学生生活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案例之中。个人思考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做预习,要求他们阅读案例并通过自行搜集材料对案例进行思索与分析,对布置的预习题给出初步的解决方案。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整个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分组讨论在个人充分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4~6人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要求每个成员各抒己见,说明策略与方案并陈述理由与依据,最终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组内达成共识。这个阶段必须充分展开,让大家自由讨论,教师对此不做评价。全班交流教师主持全班进行讨论。在发言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互相争论的情况时,教师要善加引导,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最终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一阶段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潮。归纳总结这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与概括。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示,应该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2在消费心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