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消费金融论文全文(5篇)

消费金融论文

第1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确立论题,就提:确定科研的目标,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是一点不错的。论题是作者对所要论述的内容,有了比较充分的考虑、认识和研究后才确立的。因此论题的好坏、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明作者所研究探讨的目标是否有价值,论文是否有意义。这是进行科研的第一步,也是撰写经管类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迈出的方向,几乎决定科研的成败。可见,论题在论文写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确定选题时必须注意的情况

(1)考虑自己的学识积累是否成熟。经济管理研究涉及的面非常广,许多课题不但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长时间的资料、数据积累。因此,在确定论文写作内容时,一定要考虑自己在所选领域中的知识、资料、数据等的积累是否已经成熟。(2)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独特。创新性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目标。在选题时,如果对所选题目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论点到结论,从材料到论证方式都是重复别人的东西,那就会极大地削弱论文的价值。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或者对新情况、新问题给以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或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或者在学术争鸣中提出新的独到见解;或者对所赞同的观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新的补充论证等等。(3)考虑自己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如果对自己的选题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积累,所选的课题也很有价值,但是花费的时间太多,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论文,这就需要缩小研究的课题,以保证自己有足够时间完成写作,或者另外选择既有意义又能按时完成的论文内容。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谈谈写论文》中,反复强调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他说:“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主要因为时间不够。如果范围太大了,一定讲得不深人、不透彻。讨论题目要深人,深人了就是好文章”。

2.经济管理类论文选题的具体着手方向

(1)选择当前热点问题。比如以下这样一些论题的选择都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小企业的孵化器战略及推广》、《会计信息失真的理性思考与治理对策》、《论当前非价格竞争的重点与对策》、《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思考》、《启动内需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关于完善我国增值税制的探讨》、《关于安然事件的几点思考》、《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等等。(2)选择经济理论问题。经济理论涉及的面很广,以下这些论题都属这个范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管理》、《正确处理速度、比例与效益关系的基本思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理论思考》、《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性质》、《论影子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等。(3)对重大经济课题的研究。如《论21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和对策》、《新世纪末产业重组的趋势及对策》、《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试论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问题》、《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途径》、《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试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等等。(4)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如《当前收人分配悬殊的状况及原因、对策》、《从海尔集团的经营理念看我国企业改革发展方向》、《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的根源》、《浪费的三个层面》、《论彩电价格大战的根源及对策》等。(5)经济哲学方面的课题。如《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试论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等等。(6)市场经济方面的课题。如《加人wTO,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困难与机遇》、《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思路》、《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特点》等等。(7)经济评论课题。如《怎样评价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需求不足》、《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水平跃上新台阶》、《成也家族,败也家族》、《经济结构非调整不可》、《商品房为何成为“高价姑娘”》等等。(8)国际贸易研究课题。如《试析我国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从亚洲金融危机看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新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能从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发展实践中学到什么》。(9)从经济史中发现研究课题。如《山西票号对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启示》、《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及其启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尝试农业规模经营失败的原因》等等。(10)调查报告。如《商圈多种效应的探索—徐家汇商圈的调查报告》、《农村能源市场调查》、《关于搞活县域经济的调查》、《关于国有企业债务状况的调查及对策》、《邯钢“成本一票否决制”的调查报告》等等。当然,除了以上10种选题类型以外,还有许多类型的课题可以研究。经济管理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选题范围很广,可以任意选择。

二、要充分搜集资料,提炼鲜明观点

论题确定后,就需要围绕课题大量搜集资料。写论文,没有资料就构不成文章。有人说过:搞科研工作谁占有的材料多,谁就有发言权,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论文的材料主要包括:(l)与课题直接相关的原始材料;(2)他人对该课题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材料;(3)与课题有关的社会、文化、语言、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材料。搜集资料要全面,既要有历史的材料,也要有现实的材料;既要有正面的材料,也要有反面的材料;既要有面上的材料,也要有点上的材料。只有全面地占有资料,才可能产生正确而富有创见的观点,展开深刻而周密的论述。有了充分的资料,还要进行研究与整理,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进行层层筛选,沙里淘金,用百般挑剔的眼光进行选择,以保证留下最能反映本质,最具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研究资料,主要是用理论为指导去分析大量经济现象和问题所反映的事物本质,探索它们运动的规律性。一些权威名著和有影响的著作,我们要去查阅和钻研。对资料的推敲和筛选,也是观点提炼和形成的过程。观点是论文的灵魂,观点的提出与论证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作者在提出自己观点时,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观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同时观点又要辩证,不能走极端。比如有一篇论文,针对经济偏冷问题,提出应实行信贷“双松”政策,但又认为“双松”会引发通货膨胀,所以不宜放松财政与信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让人不得要领。

(2)观点要科学正确,不能与常理和事实相背离。比如一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论文提出,国有企业改制不宜采用国有独资公司。据说,“按国际惯例不允许独资公司负有限责任。”国有企业是否采用独资公司另当别论,把不允许独资公司负有限责任当做国际惯例,实在是不了解国际行情,实际上许多国家早已立法允许成立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了。

(3)观点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词,防止偏颇。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其论文中写道:“十几年来企业改革最大的教训不是没有把国有企业搞活,而是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这话显然不准确。从大的方面讲,邓小平理论一直指导着我国的企业改革;从专业角度讲,蒋一苇先生提出的企业主体制,厉以宁教授提出的股份制改造论,还有关于两权分离的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等等,都在我国企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怎么能说企业改革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呢?所以写经管类论文的作者必须重视概念的科学界定和准确运用。任何理论体系的展开都必须以明确、公认的概念的涵义为基础。概念的含混就会导致理论的含混。为了达到观点的鲜明、科学正确与准确,必须坚持在深人思考的基础上给概念下定义,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概念。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充分

提纲拟定后,还需要考虑如何论述论文的主旨。在选择论据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论据要真实。论据所使用的材料,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或是作者耳闻目睹,或是来自于报刊新闻报道,而不是作者臆造或虚构的,资料要有出处。(2)论据要有代表性。所用资料是否有代表性,关键看它是否能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是否能反映经济规律的特征。(3)论据要新颖。所引用的资料应是最近发生的事实,不可用过时的旧资料。经济生活变化很大,旧资料不能反映新生活、新问题。(4)论据要充实。论据要站得住脚,要有说服力,要经得起别人的反驳与批评。在论文的本论部分,作者的全部观点和材料、分析和论证,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体现出文章雄辩的说服力量。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作者有时采取正面立论的方式,分层次、有步骤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有时先列举各种不同观点,通过诊释和比较,论证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分析法、淦释法和类比法等。例如钱学森的《关于新技术革命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发端明确提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规律”。接着又说:“我想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即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和产业革命”。论文用五个小标题把全部内容组织起来,即:①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②产业革命;③为了制定对策而应研究的问题;④大战略;⑤几点具体建议。在第一部分里,论文用诊释法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划定了准确的定义:“科学革命就是人认识世界的飞跃”,“人改造世界的飞跃,就是技术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我们都叫社会革命”。在划定了定义之后,论文结合人类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发展实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述,为后面几个部分的论证作好了理论准备。这篇论文的本论部分,不仅内容充分,而且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在本论部分体现出来的。因此,本论一定要层次清楚,简明突出地将自己的创新性表述出来。那么,怎么表述展开呢?大致有自然展开法和逻辑展开法两种。前者大体上是按研究工作的进程依次来写;后者则是按事物或问题的内在联系安排章节。专业论文由于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观点是逐点论述的,见解是依次展开的,因此层次段落的安排十分重要。这就要运用规范段,即完整、统一的单义段,集中表达一个判断。这样的段落由于包含了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写法符合规范,所以称为规范段。它的好处是:要求一段写出一个意思,文章有多少个意思就写成多少个段。这有助于明确观点,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层次。我们把每个规范段写好了,再把各个规范段有机组合起来,就成为一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论文。

四、语言要准确、质朴、通俗,具有可读性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经管类论文的写作同样需要好的语言、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证。可读性作为衡量经管类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经济信息传播的规范化和高效快速要求,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读性的内涵包括语言、审美价值和信息量三个方面。

1.可读性对语言的要求

对语言的要求是可读性的基本要求。经管类论文的语言应做到准确、质朴、通俗、生动。准确是指能够用恰当、贴切的词语表达思想。在一篇论文中,同一名词、术语始终用来表达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应始终采用同一名词、术语来表达。下定义要科学,划分要严密。应该确切、恰当地使用限制、修饰成分,要善于遣词造句、说理达意。质朴是指语言平实无华、明白易懂、严正端庄,不允许有夸张与虚构。经济管理类论文需要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百分数和动态数列等,并经常使用书面辅助语,即图、表、公式、照片等。人们之所以愿意使用它们,是因为它们的表达直观、生动、负载信息量大,使人一目了然。可读性还要求语言要生动活泼,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具有感染力,说服力。我们写论文,如果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文字枯燥,必然使读者兴趣索然、味如嚼蜡,哪里谈得上使读者赞同并欣赏你的观点呢?

2.可读性对审美价值的要求

审美价值就是人对客体美的品鉴和领会的总体看法。审美的本质,就是在把握审美对象外形特征的同时,注意领悟其内在的意蕴。经济管理类论文的内容美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形象美,是一种科学美与理性美。科学美是指作者尊重客观实际,经过对某一经济或管理现象与问题的调查研究,详尽地占有材料,并通过严谨而有逻辑的论证,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其立论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经济管理类论文的理性美,是指作者不仅对某个经济或管理问题有深刻认识,而且通过论证与阐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加以剖析、对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经济管理类论文的行文格式日趋规范化,一般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其格式的基本型包括题名、著者姓名、摘要、关键词(以上中英文)、绪论、本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这些项目有些是必须要有的,有些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

3.可读性对信息量的要求

第2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模型机制;应用研究

1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而采取的措施就是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现实金融活动不是简单的由金融机构给实体企业提供贷款这一单项的资本运动过程,而是受信贷款的实体企业之间又相互占用金融企业的资金,这种资金连锁运动的过程就是复杂金融过程。其金融风险度和管理的难度会更大。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国际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和兴风作浪所带来的金融动荡必然会伤害我国的实体经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根本解决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和技术方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经济体出现了金融创新理念,其无节制地运用金融扛杆,从根本上说,是无限度地放大债务风险价值,造成经济泡沫,以致发生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2投入产出技术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科学发展上有一个重要的动态,就是各种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网络科学、云计算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叉科学。数学作为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许多科学研究中起到支撑和基础作用,是打开通往成功之门的钥匙,我国大学生考研中有一句名言:“得数学者得天下。”但在数学的应用中有很不和谐的一面,比如投入产出技术在经济管理方面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成果没有很好地应用和保护,有些甚至被抛弃,比如在税收征管和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还做着加减乘除的运算,但在理论研究中却滥到无法形容的程度。在此提出以引起教育和科学界的重视。投入产出技术最早产生于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中央统计局曾经编制了1923—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其中就有了投入产出方法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俄国数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从前苏联移居美国后提出了投入产出方法[1],其研究成果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成型,被称为“投入产出技术”。1973年因在此领域研究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方法是把一系列内部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投入(购买)与产出(销售)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投入产出表格,根据此表建立数学模型[2],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根据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完全消耗系数进行平行结转,据以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3]。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应用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应用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军事系统。投入产出技术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兴起[4],主要读物有陈锡康、李秉全编著的《投入产出技术》和柴作楫、孙恒志、俞文华编著的《投入产出法入门》。之后我国政府要求各级国民经济计划部门编制各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入产出表”,但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在企业管理方面,这种很有效的微观经济管理方法在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上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和广泛应用。笔者于2007年应用该技术的平行结转计算方法在中石油兰州石化集团公司调研并探讨了石油化工企业的成本计算、所得税计算、增值税计算和消费税计算的数学模型,写作完成了《投入产出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纳税评估中的运用》论文,该论文获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教育培训科研课题三等奖,2010年5月在《财会研究》发表了《投入产出方法在企业计划管理中的应用》论文,2010年10月在《财会研究》发表了《投入产出方法在大企业税收征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应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复杂制造业大企业纳税评估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2011年笔者在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又进行了调研,使用逐步结转运算方法建立了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成本计算、所得税计算、增值税计算和资源税计算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这种逐步结转运算方法对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进行成本计算的数学模型是对投入产出技术的创新发展。2017年又分别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和《兰州工业学院学报》第6期发表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复杂制造业税收征管模式研究》和《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在复杂制造业大企业纳税遵从模型机制中的应用研究》等论文。这种模型极具税源管理的个性化和纳税评估的联评机制,能极大地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税成本,节约行政成本。但这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我国税务部门和企业没有推广应用,在国际上“自由经济思想”出现以后,这种技术方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管理经济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3应用投入产出技术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的模型机制

3.1理论依据

在金融领域,从这些年来历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根源上看,有一个共同特征是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负债规模大于资产规模,这是西方新金融理论体系下产生的“金融创新”理念的结果。当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政府出面进行财政注资救市。这种情形在我国的金融企业和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进行,各金融企业的利率开放,在复杂金融过程中很有可能形成由于供应链断裂而发生金融风险。实践证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防范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机制。那么,有没有解决金融风险的良方呢?把金融资本从投入和产出这两个最直观的经济联系来思考,就会给金融资本的流动设定了一个能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依据,进行这种定量分析,就是把投入产出技术科学地应用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在金融管理中使用投入产出技术,就能够为金融资本的投入和产出建立科学的内在联系,即在这种联系下,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是按贷款额和实体经济的利润率环境下可实现的新增社会财富即企业利润的量来决定的。这就把银行的贷款规模建立在了具有一定财产作保证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任意放大债务规模。金融企业的“投入”是金融企业货币资产的输出,即对外发放的借款额;金融企业的“产出”是金融企业所输出的货币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这个经济利益是借款本金和利息。金融企业家也存在着以最少的货币投入取得最大限度的货币产出的需求,但这种货币产出不是无节制的,因为利息是实体经济利润的一部分,即银行利润是产业工人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货币本身不会带来新增的价值,只有当它和实体经济中的产业工人这个劳动者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带来新价值即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的国民收入即是这个国家当年新创造的财富,如果这个国家的举债规模超过了它当年的国民收入则该国的信用就出现了风险。发生在2009年的“冰岛国家破产”说和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的实质就是这种原因。这就是说,金融资本的投入和产出也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是金融资本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因此,应用投入产出技术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就能使金融资本的运转走上稳建和谨慎的道路,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当然,这种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是在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的背景下,服务于传统产业的金融机构所适用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出现了“新经济”形态,这种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这种以创新、创意和智慧为龙头产业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主要是“轻资产“,大多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经验、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及与各方面的关系资源、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企业的品牌、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对金融机构服务于这些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不能象服务于传统产业的那种模式确定“金融投入”,这类企业的金融产出的设计由于没有行业利润率,要对其利润进行事先评估,根据评估的利润效果来计算“金融投入”。这也就做实了金融服务于“轻资产”企业的货币投入。所以,这种金融风险管理的模型机制在当前大力发展创新型社会的情况下,其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管理就更具有科学意义。即应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促使我国真正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彻底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在金融监管体制上就不能不重视瓦西里•列昂节夫创立的投入产出模型,按投入产出模型来构建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就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如果“两房”公司在当时美国房地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其行业利润率就会很低或是负数,这种情况下在该领域发放的贷款按“投入”和“产出”的思路来分析则投入明显大于产出。因为这个产出是整个房地产行业贷款资金运转的结果,由于利润率为负数,这些资金运转产生的资产额必然会小于当初的贷款额,即“金融产出”小于“金融投入”,这就是“金融风险”。当然,在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思维的作用下,两房公司不可能按照“投入产出技术”的方法、思路来进行风险管理,那么2007年那样的次贷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3.2模型机制的建立与应用

对金融机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模型机制的研究是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选取实体经济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项目;并且,这些经济实体内部之间相互占用金融企业的资金,这就符合复杂金融过程的特例。模型的建立是按投入产出技术建立金融企业资本投入产出模型表[5],采用平行结转运算方法[6]。第一步:建立金融企业资本投入产出表;第二步:计算出金融企业资本直接消费指数;第三步:按照金融企业的特点设计风险警戒线,通过平行结转运算计算出“风险信用指数”和“各行业金融产出额”,建立金融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模型;第四步:根据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模型中的风险信用指数进行风险信用评估与管理,并提前做出控制、预警、决策和处置方案。按照投入产出技术设计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模型关键是把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保守地估计为零,这种机制可以保证金融企业的贷款在出现风险时能最大化地回收。把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作为金融企业的投入,根据投入产出的理论依据,金融机构为防止破产,必须要保证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业务的实体企业的资产不能低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额,即实体企业的资产在模型表中称为“可担保资产”,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发放的借款称为“贷款投入额”。由于所有者权益为零,所以,“可担保资产”就等于“贷款投入额”。“可担保资产”总额是金融企业贷款风险警戒线,表示贷款如果发生意外无法收回实体企业破产清算时,银行保证最大回收的资金。“贷款投入额”是金融投入,它不能大于“可担保资产”。显而易见,金融机构按这种机制进行货币投放是符合金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是谨慎、稳健的金融体制。金融企业放款以后,要收回货币,收回的货币包括贷款本金和利息,这就是金融产出。考虑到世界上有些国家已经是“零利率制”。另外,有些实体企业如果利润率为负,即发生亏损时归还贷款就有困难。因此,在设计金融产出时,以实体经济的行业利润率乘“可担保资产额”,计算出实体经济利润额,再和“可担保资产额”相加,计算出“行业资产产出额”。按上述技术建立“金融机构资本投入产出表”。再按投入产出的技术方法进行平行结转运算,计算出“信用风险指数”,并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提前做出控制、预警、决策和处置方案。由于篇幅所限,其运算过程简略。通过平行结转计算后,其行业金融产出额小于贷款投入总额,就是产生了金融风险。除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外,其它行业的金融产出都比贷款投入额或可担保资产的数值小,而且金融产出总额也小于贷款投入总额,很明显这就是很严重的金融风险。从计算出的风险指数可以看出,其和“按行业计算的单位贷款产出额”的数据一致。再按信用等级评价,则制造业属四级不良信用等级,矿产业属三级不良信用等级,房地产业属二级不良信用等级,而商贸业属二星级优良信用等级,交通运输业为一级优良信用等级。该金融企业的信用等级为一级不良信用等级。控制、预警和处置的方案是努力紧缩房地产业的贷款;同时,帮助矿产业积极收回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占用的资金;另外,帮助制造业积极收回房地产业占用的资金,这样就可以规避金融风险。现假设,在银行资金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缩减房地产业的贷款2000万元,增加到矿产业,同时帮助制造业收回房地产业占用资金300万元,帮助矿产业收回房地产业占用资金400万元,完成了上述贷款结构的变化工作以后,则该金融企业就不会发生金融风险,也就不会产生金融危机。这个变化了的金融投入产出计算过程在此省略。用投入产出技术构建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模型机制把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建立在具有一定资产作保证的基础之上,不是任意放大债务规模;并且,所使用的平行结转运算方法把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相互占用金融企业的贷款和当某一个产业部门发生亏损而可能发生潜在的金融风险这种复杂金融过程的内部联系都揭示出来了。这就避免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房地产业发生了亏损,矿产业和制造业盈利,它们都由金融企业提供贷款业务。房地产业占用银行贷款规模最大,房地产业还占用矿产业和制造业的资金,表面现象矿产业和制造业由于盈利而没有金融风险,但通过投入产出技术建立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模型运算,这三个产业部门的“各行业金融产出额”可能会小于“可担保资产额”,则表明出现了金融风险。这是由于房地产的不良贷款引起的各产业部门相互占用资金造成不良资金连锁反应形成的潜在的金融危机。这就从根本上反映和揭示了金融企业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金融危机并带来经济危机的根源和机理,证明运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是十分科学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美]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

[2]联合国计划统计局.投入产出表和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42-61.

[3]陈锡康,李秉全.投入产出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3-4.

[4]柴作楫,孙恒志,俞文华.投入产出法入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18.

[5]邵建鹤.投入产出方法在企业计划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10(5):36-38.

第3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问题;对策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于交易支付方式的变革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追求高度,而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全新的交易支付方式载体,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曾经以金钱—货物或者货物—金钱的实体交易支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可谓是大势所趋,它以电子货币作为各交易方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消费者与商家的媒介接口,基本实现了解决消费者与商家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因虚拟化而造成的不信任与不确定性。本文根据对我国知名度较高的两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支付平台与微信支付平台运营、管理等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现状、目前面临的威胁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三个大方面展开了论述。这对我国经济领域及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具有深远长足的影响,同时为我国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走向世界打下坚定基础。

1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电子货币也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工作以及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应运而生,电子货币作为货币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管理特点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本文通过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巨头——支付宝支付平台与微信支付平台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的概述。1.1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义。第三方支付平台指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的企业。第三方交易平台实际上是为电子商务买卖双方提供电子商务交易支付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一个服务商的角色。通俗易懂,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中间者”,也可以说是“技术插件”,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1.2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运营模式及其特点。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企业和国内外的各大银行签约,为买方和卖方提供的信用增强,在银行的直接支付环节中增加一中介。以支付宝平台为例,在交易中,消费者确定所购商品后,使用支付宝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接着转由支付宝平台通知商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消费者确认商品无误后,便可通知付款给卖家,接收到通知后,支付宝平台再将货物款项转至商家账户。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公开资料的整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特点是:一不仅支持国内外所有银行发行的储蓄卡、信用卡绑定外,并且与银行的交易接口直接对接。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实施性更高、功能更丰富的各类交易支付功能模块;如手机移动端在线支付、费用缴纳等等。真正让电子交易变得便利化和人性化。

2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展示了诸多便利之处,比如便捷化、人性化等等,但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安全没有得到完好保障,而且虚假信息十分普遍,在监管方面还有待加强。解决好这些问题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的发展。2.1第三方支付平台准入门槛过低。据2017年央行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67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持有支付牌照,同时,数以千计的无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依旧活动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他们利用我国目前大力鼓励扶持国民创业、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钻法律空子,套取贷款从事非法金融活动。在这些非法的支付平台里有的无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经常被黑客侵入主服务器窃取用户信息,或者因为员工为谋取私利将用户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所以他们的存在严重威胁着网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2.2用户信息隐私权益难以保护。据央行2017年数据统计,现存的267家持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不同的业务类型,所以造成了办理不同的业务就需要注册不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账号,这就加大了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且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应用面的不断扩大,也标志着网络消费者的不断增多。据调查发现有超9成的买家在给商家差评后被商家联系要求更改,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某卖家因为差评给买家打恐吓电话”等新闻,这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信息隐私保护不彻底的一种不具体表现。2.3规制第三方支付平台保障信息安全法律不完善。对大量的法律文件、文献及相关资料研究后,发现在我国现在的法律框架下,用以规范和监督第三方支付平台保障信息安全的只是一些低位阶的法律性文件及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这些法律性文件和指导意见制定的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等,所以本身并不具有绝对的国家强制力,只是从整体上来把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方针、政策和一些大方面的、把握方向性的监管制度,并不能很好地约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违反信息保障安全的行为。

3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对策分析

通过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研究,发现许多积极的方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希望对解决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信息安全保障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3.1第三方支付平台应把用户信息安全保护作为首要任务。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被网络消费者反复提起,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应把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放在首位。只有把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放在首位,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在发生信息泄露时更好地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并且将用户信息安全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一旦发现有不法商家实施不法行为,坚决严惩,以此来净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环境。3.2第三方支付平台需加强自身信息安全防范保障技术。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信息安全的保障不仅是单方面对网络消费者负责,更是对外公众信誉和形象的体现。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须加强自身安全防范保障技术,一可通过建立系统保护机制,来预防、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对信息安全的威胁;二可通过采用多种安全机制与操作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库的安全保护;三是数据加密、密钥等手段对支付时的数据传送进行加密管理;此外还可通过加强验证、鉴别使用者权限与禁止公共网络登录平台等技术与手段来达到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3.3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法规以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身份与责任。从法律位阶方面来看,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应承担的法律身份与责任对应的法律条文不够完善,现有政策法律法规的位阶也不高,而法律的修正也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暂时性解决此问题,一方面是提升现颁布相关政策法规部门或机构的地位,让其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具备国家强制力;二是在可实行地区推行可在本地区实现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法律性文件,而最终是依赖于全国人大推行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条文,以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身份与责任,以永久解决此问题。

4结论

通过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研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的整体概况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且发现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一个发展很迅速而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走向正轨,国家政策和相关的监管机构则需要发挥好作用。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市场归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范畴当中,予以重视,从而互联网金融市场走向繁荣,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骁,胡松筠.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2.

[2]马桂琴.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

第4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马克思信用理论

1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发展。所谓互联网金融,它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融资、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对传统金融业是一种全新的变革,对银行、证券等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效率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既需要市场驱动,也需要政策助力来促进发展。然而,伴随高速增长的是行业的信用风险也在呈上升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这“惊险的一跳”蕴含着巨大风险,其原因在于,如果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超过一定程度,导致信用破产,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破产,那么企业就会解雇大量员工,使得工人失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危机。所以,在经济风险的防范中,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就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常被当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虽然不能把西方国家的理论经验直接照搬到我国,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信用理论,对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面系统地研究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冲击性影响,或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而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很少,从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去分析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关文献则更少。因此,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着手,对于丰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整体的运营显现出巨大的信用风险。如何规范行业的整体发展,降低发展带来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现状

关于信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和伦理学2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是种经济利益关系,反映了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国内其他学者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柴艳萍(2013)[1]从诚信与信用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信用实现的条件。胡为雄(2010)[2]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政治经济文献的挖掘,认为信用和虚拟资本是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隐喻。马超(2008)[3]强调信用道德水平与信用经济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陈秀梅(2014)[4]指出要从制度设计和标准制定2个方面入手,多方面建立互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谢平、邹传伟(2013)[5]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大数据技术和传统金融的变革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使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既然大数据技术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也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利用其去管理信用风险。刘芸、朱瑞博(2014)[6]认为互联网金融应与信用体系等传统金融领域相衔接,使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更加全面、完善。

3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及原因分析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和功能,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对立加速。在资本主义社会,各要素之间对立的最终发展趋势是相互分离,最后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周而复始,具有周期性。在统一的过程中,有些是以特定的信用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就是其一。网络金融信用风险是指网络金融融资借款人在合同到期日不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的行为。这种违约风险是客观的信用风险。此外,由于网络金融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以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网络金融存在人为的违约信用风险。还有,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强,因为交易的时空分离为其作“掩护”,使得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很难辨别真伪;传播速度快,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信用风险可以很快进行大范围传播;范围广、监管难,大数据技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且发展速度极快,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难以实行监管防范。网络金融信用风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来源,可分为狭义信用风险和广义信用风险。狭义信用风险是指从借款人角度出发的信用风险。广义信用风险是指从借款人和贷款人2个角度分析的信用风险。按其性质可分为故意违约信用风险和强制违约信用风险。故意违约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因道德缺失、信息不对称、主观故意等,在客观上能够履行合同的情况下,不履行合同,给交易对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通俗来讲就是有履行能力但却不愿意去履行合同。强制违约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使得借款人由于非主观故意而无法履约。网络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发展尚且不完善,经常会有恶意逃债的现象发生。如果融资平台不能够有效验证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很容易诱发信用风险。除了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剧了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还比较短,配套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最初的迅速而无管制的发展之后,其法律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很难对借款人形成有效约束,可能导致贷款达到约定日期,仍不履行还款的义务,信用风险爆发。

4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4.1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的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

战略层面,应该加强信用文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层面,应该建设互联网金融征信制度,并且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征信的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对于传统金融的法律法规、网上证券交易、支付安全等条例,已经不能满足瞬息变化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该及时完善法律体系,保证相关利益者的权利与义务。

4.2提高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

立足从业人员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注重安全设施的投入,包括设备、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加强内控设施的落实,成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部,建立健全内控责任制,不违规。增强自律能力,在业务许可范围内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加强风险防控策略研究,提高自律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逐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将内部管理变得科学化、规范化。

4.3加强互联网金融与风险教育交叉专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通信等产业的融合,这就要求人才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并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目前此类人才较少,应注重培养网络技术人才和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填补对网络金融人才需求的空白。切实加强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互联网金融优秀人才交流培养计划。多渠道加强消费者和社会共同风险教育,提供政策解读培训班、行业政策解读培训班等多种针对性的主题培训课程。本文基于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用体系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建议,希望有效降低行业发生信用违约的概率,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资者、互联网监管部门和互联网金融平台防范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柴艳萍.解读马克思的信用观———兼论诚信与信用之关系[J].科学社会主义,2013(04):92-95.

【2】胡为雄.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另种喻指:信用与虚拟资本[J].哲学动态,2010(10):17-19.

【3】马超.马克思信用理论再辨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S1):197-198.

【4】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122-126.

【5】谢平,邹传伟.《中国金融改革思路》[J].金融纵横,2013(08):102.

第5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银行保险;合作

引言

银行和保险公司主导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银行业务和单一的保险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也不能满足当前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在未来,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是大势所趋,而在此之前,银行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将不断加强,为未来的金融一体化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银行同保险公司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合作过程中,矛盾丛生,问题不断,严重影响了银行与保险合作的效果。有鉴于此,探究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的问题与对策迫在眉睫。

一、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涵

银行与保险合作往往被认为复杂且有风险。因此,最主要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它们合作起来是否比单独成立的公司更有价值?”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银行与保险合作能产生相对较高的收益和降低风险,答案是肯定的;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种合作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方式来服务客户,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为了更好地方便下文的论述以及读者的理解,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提出了“银行保险”的概念,以此解释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涵。金融中介职能由各种类型的公司执行,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经纪中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是对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的概述,指代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基础上,运用银行的销售渠道,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主要充当纯粹的中介职能,在市场的需求方和资本市场之间提供了一条渠道;在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使用衍生产品使客户能够对冲诸如利率风险、商品风险和外汇风险等,从事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为银行提供利用这些技能为所有者创造价值的机会;与此同时,银行在提供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借助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丰富了银行自身,增加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补双赢”的模式,银行和保险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的问题

(一)合作单一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金融行业结构不断调整,我国商业银行同保险公司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与之相比,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模式就过于单一了些。尽管看起来商业银行推出了众多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同时,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但是,究其本质,主要的合作模式依旧是销售协议的模式,而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1]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中,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已经上升到相互控股、共同提供金融服务和保险产品的程度,我国据此尚有距离,并且,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极易引发双方运营上的矛盾,导致银行与保险分道扬镳,不利于进一步的融合。

(二)管理缺陷风险管理是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需求方驱动力。传统上,银行将与保险有关的风险管理职能与财务和业务风险管理职能分开。保险风险管理者负责购买针对可保危险的保险。[2]随着市场的发展,保险风险管理人员也开始负责通过自我保险计划和成立专属保险公司来管理风险。这些与保险有关的职能通常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货币和商品套期保值计划以及银行的资本结构、股息政策和其他公司风险管理决策分开。这种管理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能够确保银行的稳定发展,但是,由于职能划分不清,使得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中,银行的执行能力受到极大地限制,最终管理效率下降,带来隐患。银行保险的退保率居高不下、银行保险投诉频发,这都是管理存在缺陷带来的恶果。

(三)监督不良银行与保险的合作究竟是一家银行加上一家保险公司,还是整个集团间的合作,对于金融监管机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保险、银行的管理服务,传统上是分开监管的。这对投资者也很重要,因为传统上,投资者可以通过检查历史收益、预测收益增长、比较同行的市盈率来估算一家公司的价值。[3]本文的观点是,银行与保险的合作不仅仅是一些独立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而是更有效地资本利用。例如,银行保险的客户数据库,通常包含以下类型的数据:关于客户的主要人口统计信息(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地址、收入水平);客户以前跨公司业务范围购买的产品;与银行保险的联系,例如地址变更、资产变更等。银行保险销售的分销成本较低,直接导致了所有各方(特别是客户和股东)的竞争优势,因为这增加了每位客户购买的产品数量,以及现有业务的高利润率。通过成功地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银行保险能够在经济有效的基础上获得并保持了客户更大的业务份额。现阶段银行保险的监督主要依靠外部审计,然而,外部审计无法实现银行保险的垂直监督,进而发挥监督的作用。

三、有效解决银行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深化合作模式相对于独立银行或独立保险公司(尤其是在零售业务方面),银行保险最明显的优势或许是能够在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事实上,银行保险能为客户带来广泛和多样化的市场知识,它就能更容易地认识到客户需求的多样性。[4]与其把客户关系看作是提供银行、保险或资产管理的产品,银行保险不如建立适应情况不断变化的特殊解决方案,从而为长期合作创造环境。当然,如果银行保险要做到更好,就必须能够提供物有所值、及时服务、基于实际需求分析的适当产品等等。将现有的协议关系转换为伙伴关系,深化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模式,补充或平行于保险市场的机构,以及扩展或改编传统保险合同形式,以涵盖新风险。前一类包括专属保险公司以及其他由买方赞助的计划;后者包括扩展传统保险的产品,例如,允许时间分散、基于多个事件触发因素还清,为融资和风险补偿目标服务。

(二)完善管理制度认识到风险管理功能的分离是促使银行保险改革管理的主要动力。在此过程中,分段或“单独”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识别银行保险内部的分散风险。因此,此类细分策略可能会由于无法识别银行保险的“自然对冲”而导致过多的套期保值支出,或者由于未能识别风险之间的不利关联而使银行保险面临过多的风险。对此,银行保险管理应认识到需要在保险类对冲与针对外汇、商品和其他风险的金融对冲之间进行协调,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实现合规性或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发展来说,其经营管理的关键和根本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具体的员工。[5]

(三)建立监督体系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人往往因为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容易出现风险和懈怠。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赋予人索赔权和控制权,以实现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尽量避免恶意作业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避免银行员工因作业风险而带来的短视行为。此外,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监督部门反馈的信息,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对不足的地方及时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正常稳定运转。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相比较国外银行与保险的深度合作,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开发程度较浅,合作空间很大。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合作的不够深入,使得商业银行与保险之间的合作问题不少,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有效解决银行保险问题的对策,即深化合作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监督体系,从内向外、从模式到体系逐步完善现有的合作关系,促进健康的合作,为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从业人员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芮晓鸥.银保合作共促资管行业转型———独墅论坛2020银行与保险资产管理峰会侧记[J].中国金融家,2019(12):51-52.

[2]黄威.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3]王如菂.四川省“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互联模式对农户信贷决策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