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消费经济理论全文(5篇)

消费经济理论

第1篇: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消费者;消费者权利

1经济法视阈下消费者权利的解读

11.1消费者权利的概念

消费者权利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消费者权利法案,在我国正式出现在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中则是在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面[1]。所谓消费者权利,是指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所享有的法律所赋予的基本权利,即消费者所享有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11.2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解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消费者在其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进行维权所依据的重要法律,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立法目的,通过法律条文的方式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在消费者维权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3关于消费权的解读

消费权与消费者权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二者的权利内容、法律定位、权利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消费权以财产权为基础,是物的拟制人格化,消费权更强调的是消费这一行为本身,而不是消费者这一消费行为主体,简而言之,所谓消费权是一种以财产交易(交换)为基础而形成的体现在消费者消费行为之中的合法权益。

2经济法视阈下消费者权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消费者所处的相对弱势地位并不得到有效的改善,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催生出新时期新的经济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仍旧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22.1法律制度不健全

时至今日,在《电子商务法》施行,《反垄断法》修改的背景下,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问题,仍旧未得到有效的回应和解决,缺乏实质性、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去解决经济飞速发展衍生出的新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如:在游戏中玩家购买虚拟货币时遭遇到欺诈行为如何定性?通过互联网的拍卖行为是否可以适用《拍卖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尚且还有许多,大多数为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民商事行为。此外,从司法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当消费者维权时,往往由于现行诉讼制度、司法程序过于复杂效率低下而导致对维权信心不足最终放弃维权。

22.2监管体系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强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权利遭受侵害之后的救济程序,应当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目前,虽然我国在经济法领域出台了诸多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可是在由相关监管部门落实的时候却往往没有达到立法时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对于产品的质量把关情况尚不尽如人意,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除了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之外,执法力度不强同样也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一个诱发因素。长期以来,假冒伪劣产品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现阶段各种假冒手段层出不穷,但我们必须要承认,地方政府或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强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2.3消费者对市场了解不足,维权意识较弱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其购买力和支付能力也极大的提升[2]。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消费者往往在购买商品之前,对要购买的商品缺乏明确的目标,甚至是没有了解,往往在市场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会被销售人员误导从而失去了判断意识,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或者是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商品,为商品的后续服务维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所以在实践中经常发展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情,但是却很少有权益受损的消费者通过法律的渠道进行维权并获得应有的赔偿。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在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了解不多,对如何维权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缺乏认知,缺少强烈的权利保护意识。加之传统的“不打官司”思想的影响,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在协商过程中获得赔偿后选择息事宁人,殊不知帮助不法商家躲过了法律的制裁。

3经济法视阈下消费者权利保护的完善路径

33.1完善现行法律体系,全方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交易渠道的不断兴起,我国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不足以解决我国庞大的经济市场中不断涌现的各类问题,因此,亟待通过法律手段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保护消费者权利保护的众多方式方法之中,法律是最有效且最容易被消费者和销售者双方接受的方式。因此,要想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建立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改变仅仅依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支撑的局面,要充分吸收《电子商务法》中的法律条文,结合《反垄断法》修订的契机,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体系。要在完备的法律基础之上,结合电子商务等新型产品的特点,在法律法规中明确销售者及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赔偿制度,设立严格的追责程序,规范相关部门合理合法行使职权。要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救济方面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使广大消费者群体知法懂法,以此推动学法用法。要尝试建立系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援助服务中心,降低消费者维权的法律成本,方便权利遭受到侵犯的消费者及时维权。在立法中要提高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不但要在物质上予以补偿赔偿,更应当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让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大大提高,以此更好的达到威慑不法商家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目的。

33.2创新监管模式,在商品质量上严格把关

消费者在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消费者这一重要群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若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可能性,从源头上严格把关是最为有效的方式[3]。即监督管理部门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做好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将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降到最低,在商品流入市场之后,也要不定期的进行抽检抽查。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之中,食品类商品应当是监管的重中之重,由于食品类商品会因为消费者的直接摄入而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应当严格对过期产品进行处理,避免过期产品再度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33.3完善消费者组织职能,建立第三方纠纷协调机构

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于消费者组织的定位始终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并未授予其解决消费纠纷的权利。因此,为了完善消费纠纷解决方法,应当依托原有的消费者协会的职能尝试建立第三方消费纠纷协调机构或增设纠纷仲裁机构,以此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诉讼成本。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以往的调节方式中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的发生。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其受损的权益的费用远低于诉讼费用时,往往会选择非诉的方式解决,可是此种方式不利于彻底解决纠纷,无法达到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对于在一定数额之下的消费纠纷可以到第三方纠纷协调机构进行解决,超过一定数额的纠纷则应当到法院进行司法程序,此种方式,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完善消费者组织职能,更有利于消费者们在其权益受损时积极主动的进行维权。

参考文献:

[1]董瑞玲.消费者权利的经济法保护研究[J].法制博览.2019,(3):167-168.

[2]刘盛德.消费者权利的经济法保护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2016,(16):130.

第2篇: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研究理论都来自于西方的研究成果,包括范式、假设、模型等。而西方各国是在二战之后,世界格局被改变的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当时的经济现象建立起了完善的经济理论,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到如今已经十分成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用性非常强。反观我国,国内学者比较看中政策性对策,在宏观经济研究中主要研究其规范性。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改革开放时间不是很长,经济制度与社会观念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导致西方经济理论中用到的假设或建造的经济模型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我国,进而影响了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如果不加筛选、不分主次地将西方研究成果引进我国并作为研究依据的话,很容易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甚至是经济的扭曲,这就对政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会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太宏观,导致对我国中观问题的研究不深入,无法具体解决宏观经济下遇到的问题,我国经济学家曾讨论研究过中观经济学。中观是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领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对我国现有的理论加以丰富。专家、学者在研究我国的GDP、就业率、通货膨胀、物价变化等宏观问题时,忽略了这些问题在中国这一特殊经济市场中形成的机制,而我国也没有有效的理论与研究成果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由此可知,中国经济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可一味使用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这种生搬硬套研究方法不可能对我国经济市场有较深入的研究,因此,相关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应考虑抽到中国制度的特殊性,深入研究我国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与西方国家作对比,找到适用性高的相关理论,促进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型。1.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驱动是投资,而其中工业投资为主体,政府对大型产业的投资与干预度比较高。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各国,美国宏观经济驱动为消费,服务业消费为主体,而投资方也主要是私人。2.我国经济制度还正在快速发展期,并且变化频率很高,而西方经济制度已趋于稳定。我国在投资、技术、法制等方面的变革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也与西方有很大不同。3.西方国家制定的制度框架较统一,并且经过长期发展达到了全国经济市场的均衡;而我国由于国土资源大,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地貌特征、人文观念等不同,受这方面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很不均衡,东南与西北、沿海与内陆差异巨大。上述种种不确定性导致了我国无法形成统一的经济理论与模型,各地的经验也不能互相通用,专家、学者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却也说服不了对方,无法建立统一的研究平台。例如,由于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导致相关材料价格急速上涨,钢铁、原油、粮食甚至水电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一些学者通过宏观经济学现有的相关模型看出了这一趋势下的通货膨胀问题迟早发生,建议相关部门做出准备;但也有一部分反对者,他们同样是采取相关数据,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时间争论不下。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结论的不同只是他们分析出的数据的不同,而并无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对宏观经济的研究本质上却成了对数字的估计,而最后只需看谁估计得更准一些,导致了每次都会有研究学者大跌眼镜的结果。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提出的建议

在我国,投资与消费对GDP的影响占比为6:4,而美国正好相反。正常情况下,投资不应受到政府的干预,而是由私人通过研究市场动向,独立进行投资,投资领域也不会有过多限制。但是在我国,政府对投资的干预力度很大,相关限制也比较多,这些都导致了私人投资难以对抗政府投资,造成一些行业的垄断。这些问题对我国GDP造成了一定影响,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很大,这些都造成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1.投资。不同部门、行业投资的不同对其他部门、行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能源工业与基础材料工业,对能源的利用率较低,而我国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在这一方面的投资很高,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对其他行业正常发展造成了影响,再加上部门、行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上述状况更加不好控制。2.消费。对消费领域而言,消费者购买欲、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能力等的不同决定了消费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经济专家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特征与国民经济的形成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这应该引起相关专家的注意,引导我国经济顺利进行转型。从客观角度看,我国政府在管理上也有一定的难处,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不得不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因此,我国应改变研究方向,对不同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各自特点做出深入研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相关部门的管理变得井然有序,通过对中观层次作出调整最后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影响方式、传播原理等搞清楚,从而达到控制影响因素变动的目的,把握住整体波动的方向。之后就可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借鉴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过程,逐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通过实践,一步步摸索出相关理论。

四、总结

第3篇: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法学、MBA以及经济管理等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其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课堂讨论式和课后研究式、学习式和体验式、个人式与小组式等,通过“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角色扮演”“课堂案例讲演”等,启发学生心智,引导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2]。广东金融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在探索确定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CPE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项目开发的价值重在“强能力”上,力求使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厚基础”的基础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来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时,遇到一些社会现象能用所学的理论加以解释,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学院的教材更新速度滞后,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以致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信心。此外,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较为科学、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涵和运行规律,并通过回顾和梳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熟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经济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科学的经济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用经济理论科学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奠定学习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重理论教授、轻实践分析,重书本传授、轻实践指导的问题还很突出,晦涩的理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打折扣。广东金融学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将案例教学植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实现目标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广东金融学院本科层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部分36学时,2学分;实践部分18学时,1学分)。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采取专题式教学,共有10个专题。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选取案例,其教学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选取案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选择现实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问题;三是选择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按照这一原则,筛选高质量的案例,创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库。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照理论体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使每讲中具体案例的位列与知识体系一脉相承。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共开设10个专题。其理论架构体系为:第一讲,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入手,论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讲,阐述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接下来几讲,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从“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入手,分别阐述了市场体系(第六讲)、宏观调控体系(第九讲)、企业制度(第三讲)、收入分配制度(第七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第八讲)。同时,从多角度阐述了整个理论体系。诸如从市场主体、客体以及外部环境角度,从国内、国外角度,相适应地还设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居民消费(第五讲),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第十讲)等课程。为了配合理论体系的教学,相应地选取了以下案例: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广州新沙港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制度;近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三鹿”奶粉事件;我国目前居民的收入差距;“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意味深长的“铁本事件”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立等。这些案例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个理论体系而选取的,诸如,为配合第一讲所讲的内容,相应地选取了“邓小平南巡讲话”。通过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再比如,为了配合第九讲理论体系的教学,特选取了“铁本事件”,通过“铁本事件”的案例教学,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同时也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相应采取的手段,最终取得的效果等。第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同时辅以讨论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借助多媒体授课外,也使用纸质形式的案例资料方式,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该课程也为网络课程之一)巩固所学知识。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经典案例+现实案例+原创案例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因为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与案例教学相适应的班级规模和物质设施,因此在2012级中的某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行小班授课,以不超过50人为宜。同时,课堂设备及桌椅的摆放要与案例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第二,由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授课前期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并熟悉学生的关切与需求,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第三,扎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预习,熟悉基本理论,找出疑点、难点,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达到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理解。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课程设计、精心备课、熟知内容、案例选择等。第四,教学的实施,也就是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诸如,哪个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哪个用讨论法、哪个用现场教学法,以及如何组织、如何引出问题等[3]。第五,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具体包括: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评价。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包括:课堂参与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可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考核方式可采取平时考核(包括平时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与考试(期中、期末考)相结合的办法,前者和后者以各占本科总成绩的40%和60%为宜。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评价、案例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管理者对课程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立的实际性。主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案例设计的现实性。大部分案例都来自实际经济生活,或来自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于他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第三,案例开发的指导性。对于今后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第四,案例实施的互动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第五,案例教学的丰富性。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第六,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创新之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是为了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提供的案例教学,通过精选的一些典型案例,力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实践问题。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包括:第一,配套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精选出若干个国内外宏观经济层面的典型案例,再加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层面所出现的现实案例以及部分原创案例,以利于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第二,实践性。“实践之树常青”,学习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经济学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着重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第三,启发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经济学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身份参与辩论,重演决策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力求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开阔知识视野。第四,前沿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在案例组织与设计上体现了前沿性特点。在案例的组织上,既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件,又吸收了部分国外宏观经济的典型事件。在案例教学的编排上,力求选择一些前沿性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美]朱迪斯•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20世纪7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束手无策,面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和质疑,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秉承了古典主义传统一样,新凯恩斯主义也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核心思想,或者说其理论内核是一致的,即都相信市场的不完全性,新凯恩斯主义的关键步骤是通过吸收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的某些思想,对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了全新的诠释,用粘性理论代替了凯恩斯主义的刚性学说,即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调整其理论的保护带对凯恩斯主义作了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新凯恩斯主义对其理论保护带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引入菜单成本(menucost)、长期合同(long-runcontract)、信息不完全(non-perfectinformation)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riskanduncertainty)等概念,从微观层面证明了商品市场的非出清可以是一种持续状态;二是对劳动市场的非均衡(失业),新凯恩斯经济学家们通过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内部人———外部人模型(inside-outsidermodel)、隐性合同(implicitcontract)和交错合同(staggeredcontract)等理论证明了劳动市场的工资既不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完全弹性,亦不同于凯恩斯所说的刚性,而是粘性的;三是对于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引入了信贷配给理论(creditrationing)证明了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亦可以是一种常态。粘性理论说明,自由经济并不能保证各类市场的瞬时出清,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方面并不总是有效的。在粘性条件下,当经济面临各类外部冲击时,如果任由价格和工资自行调整达到新的均衡,且不说能否实现均衡目标,即使能够达到新的均衡,这一过程也将是缓慢并且痛苦的。这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减轻社会的痛苦。

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其研究对象均是市场经济,任何一种理论或者说学派的成长都离不开与竞争对手的碰撞和相互借鉴吸收。20世纪70年代末,理性预期主义的标志性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批评”(LucasCritique)①,卢卡斯认为宏观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微观行为个体的加总,而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却找不出任何微观行为个体的影子,即凯恩斯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这样,一旦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或偏好发生了改变,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就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卢卡斯批评”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一重要问题,并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化,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界线日益模糊,出现了一体的趋势。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来说,个体的理性预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主要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也正是在建立其微观基础的过程中,新凯恩斯主义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市场缺陷出发,力图通过考察这些缺陷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来解释价格和工资粘性以及它们与失业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承认货币在长期中是中性的,但是货币政策在短期仍然可以起到平滑经济的作用。通过对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发现前者比较适合于长期分析,而后者则更适用于中短期情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经济虚拟化:对主流经济理论内核及其保护带的改变

20世纪70年年代初,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人类正式进入虚拟货币时代,即货币的发行不再有相应的储备要求,完全成为国家信用的一种表现。货币的虚拟化打开了世界经济虚拟化的大门。所谓的经济虚拟化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以有价证券、金融衍生产品和房地产等为主要表现的虚拟资产,其种类和数量以及交易规模不断膨胀和扩张,以虚拟资产为主要载体的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并且成为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运行模式的现象。经济虚拟化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并对主流经济理论的内核及其保护带形成了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经济虚拟化的影响:

(一)价格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方式吗?

主流经济理论认为价格或者说是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源的流向,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均衡理论正是通过找到一组价格来实现整个市场的均衡的。应该说在实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经济日益虚拟化的今天,这一结论就不能完全成立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两套完全的经济运行系统,对于实体经济系统来说,边际成本对于价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际价格形成过程中,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一般遵循成本加成定价规律,而对于虚拟经济系统来说,主要是人们的心理预期而不是边际成本决定了价格,这对于虚拟经济系统内的资源流动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微观层面来说,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涉足金融领域,比如,对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以及像通用电气(GE)这样的标志性传统制造企业,其下属的金融公司所创造的利润已经占到整个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2007年,美国华尔街金融性公司当年所实现的利润占到了全美公司当年盈利的40%以上。从国际层面来说,对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基本格局的解释,不管是绝对优势学说、相对优势学说、资源禀赋学说,还是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均是认为是相对价格决定了贸易的产生和流向,但是我们看到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本质上是美国凭借其发达的虚拟经济系统从全世界吸取资源供其消费,使其已经高度虚拟化的经济得以持续运转,而这种格局与相对价格没有关系。因此,随着经济虚拟化的深入,以预期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日益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相对价格所决定的只是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源流向,其重要性在不断下降。

(二)虚拟财富是真实财富吗?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一开头就明确阐明了其对国民财富性质和源泉的理解。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是当前主流经济学认识财富本质的基础,该理论认为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其价值就越大,其所代表的财富量就越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对财富的认识本质还停留在实物阶段,即财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反观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财富构成,我们发现以各类有价证券、不动产和金融衍生产品等构成的虚拟财富占整个家庭财富的比例持续升高,在大多数国家都达到了50%以上②。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信用经济,财富作为一种社会范畴,本质上所反映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信用逐渐成为价值关系或者说财富的核心。一方面,以信用为核心的银行制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以信用为载体的虚拟财富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信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就是其重要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财富与有形的实物财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因此,我们可以将财富定义扩展为: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某种价值属性,该属性即可以是有形的客观实体,也可以是某种观念上的抽象存在。

(三)资本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吗?

对于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探讨是当前主流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詹姆斯•托宾曾说:经济增长是一个永远使经济学家们着迷和神往的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早期的哈罗德———多玛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到后来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估算实际上都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技术给定,得出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决定。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国的劳动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大致是稳定的,因此,经济增长率主要决定于投资。而从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来看,要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均衡,储蓄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应该等于投资。因此,我们说在短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率,也可以说取决于储蓄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该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超低储蓄率的国家,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仅为5.7%,2005年至2007年这一数字则接近于零,1992年至2007年,美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3.2%,美国是如何在如此低的储蓄率的情况下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呢?显然如果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逻辑我们找不到答案。长期以来,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占其总产出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对于拉动美国经济增长起头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陈志武的测算,美国家庭总资产约为73万亿美元,其中约有35万亿美元来自过去10年的价值增值,劳动收入年积累的储蓄只有1.5万亿美元③。另外,2003年至2007年美国繁荣的房地产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为美国家庭财富的增长贡献了6万亿美元。家庭财富的大幅增长刺激了私人部门的消费,并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对于美国这种经济已经高度虚拟化了的经济体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既不是劳动和资本,也不是技术,而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是一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

主流经济理论与当前的金融危机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以及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斗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9年和1981年英国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共和党人里根先后上台执政,为解决失业和经济停滞问题,他们分别采取了以私有化为核心的自由化运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典主义开始复兴,并在与凯恩斯主义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为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经济学家们组成的咨询专家为这些国家开出了以自由化、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建议,并被采纳,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面对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救援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开出了私有化的先决条件。经过这一系列事件,以自由化、私有化为典型特征的“华盛顿共识”开始在经济理论界和宏观经济政策层面流行开来。从本质上来说,“华盛顿共识”就是古典主义经济思想的重现,它坚信市场这只看不手的力量,试图恢复萨伊定律。但是,从最后的政策实践结果来看,“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运动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这并没有影响新自由主义前进的脚步。例如,格林斯潘曾担任美联储主席达18年之久,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其一贯理念就是深信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认为如果市场中出现了泡沫,理性个体会形成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泡沫和风险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理性个体的自利行为会产生一个高效运行的金融市场。但是,如果央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行动,例如为戳穿资产泡沫而提高利率,就很可能带来经济的衰退。由此,他认为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预防泡沫的产生,而是一旦泡沫破裂,央行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以避免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实体经济带来过大的破坏性冲击。而且,格林斯潘还进一步认为,金融机构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就能够实现股东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会窒息该市场的创造力与活力,进而会影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正是秉承这一理念,美联储及相关机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金融创新行为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而积极进行鼓励。例如,1999年美国颁布了《银行现代化法案》,废除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实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规定①,鼓励银行向全能型的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2000年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则取消了联邦政府相关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200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取消了关于投资银行经营不得超过15倍杠杆比率的上限规定。21世纪初,随着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的破灭,美国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为防止经济的衰退,2001年美联储在一年之内就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至2%以下,与此同时,美国巨额经常性贸易逆差带来了大量回流美元,这两个关键因素使美国国内流动性异常充裕。以金融和房地产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部门的发展吸收了大量流动性,因此,并没有出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大幅上扬,但是却使得金融市场和房地产部门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上出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最初动力来自于对金融监管的规避和分散风险,但是,所谓的分散风险其实只是风险的转移,即将个别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的风险转移到整个社会,这反而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并由“次贷”事件引发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巨幅动荡。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长期以来主流经济思想在政策层面的实践导致了这场被称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经济虚拟化与未来经济理论的演化

第5篇: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稻谷加工;规划设计

1我国稻谷生产与加工园区建设概况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而稻谷一直是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都处于主导地位[2]。2017年我国稻谷产量达20855.98万t,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2亿t以上。全国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稳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大米消费国,全国65%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大米均在1.4亿t以上,随着人民消费层次及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对大米主食的追求必将发生由“量”到“质”转变,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发展综合型稻谷加工园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3]。目前经过近10余年发展,单一的大米加工企业全国已经趋于饱和,新建大型大米加工企业均以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为主,以产粮大省黑龙江为例,目前已有20余个综合稻谷加工园区建成运行。全国范围内,以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等大型粮油集团为代表的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在全国主要稻谷产区均有分布,但因为缺少整体系统规划,生产运行存在了若干问题,其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有待提高。未来,通过循环经济理论持续应用,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技术创新为驱动,真正将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产物吃干榨净,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增加企业收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都将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循环经济理论综述、现有综合稻谷加工园区规划现状及分析、某典型稻谷综合加工园区案例分享三大部分进行论述,以期对未来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的建设有所借鉴。

2循环经济理论

2.1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得到了理论经济界和政治界的高度重视,并由一种理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理念是资源高效利用[1]。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指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经过近15年的发展试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各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当前,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循环发展已经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2发展循环经济是新时代稻谷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发展米糠、碎米等副产物资源的食品化利用,至“十三五”末,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50%,加快推进粮食资源全值利用,依托大型企业大力发展米糠制油和米糠多糖类活性物质,利用碎米等副产品加工米粉、米线、高品质大米蛋白、高纯度大米淀粉等食品及原料。以上要求,正是推动循环经济理论在稻谷加工行业应用的有益推手,发挥产业链优势,物流集群优势,化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因此,建立综合型稻谷加工园区正是粮食行业践行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的有益探索,对于稻谷加工业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理论从宏观经济层面发展到单一企业的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引导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均大有裨益。

3现有稻谷综合加工园区规划现状及分析

循环经济应用在稻谷加工领域,即应用全产业链的思维,力争在同一园区内实现对加工产物的综合利用,做到产业循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升稻谷利用价值,提升企业效益,当前,主要稻谷主产区均建立了部分综合型稻谷综合加工园区,但经实际调研分析,均存在以下若干问题。

3.1重视加工环节,轻视种植环节

传统的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仅从原粮入库开始,忽略前期种植环节,造成优质大米品种混乱,品牌价值不足。稻谷加工的全产业链应从优质稻种选育开始,经历稻谷种植、烘干、收储、加工、贸易、品牌、配送等诸多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体格局,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通达顺畅。目前,综合型稻谷加工园区建设应紧紧围绕推进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产区特色优质稻米为主导产业,通过加工园区建设逐步引导集聚金融资本,实现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的跨界配置,建设规模化优质稻谷种养基地,发展加工和流通,开展品牌创建与营销,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利益共享,真正做到全产业链循环利用,和谐共存,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同时,未来通过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运用可追溯系统,从遴选优良种子开始至成品出库配送,均可实现全程监控,增强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升全行业的综合价值。

3.2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关注不足

目前,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均以大米加工车间为核心进行前后延伸,对待深加工车间往往关注不足,而稻米深加工正是企业提升综合效益的关键途径,据发达国家稻米深加工利用经验表明,稻谷精深加工后可增值5~10倍[2]。未来,随着社会消费需求的提升,消费结构也将从单纯的生存需求转变为注重大米品质的营养需求,因此消费升级也将为大米加工业的综合循环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稻米深加工是以大米、糙米、碎米、米糠、稻壳等为原料,利用新技术、新装备,采用生物、信息、萃取生化等创新技术,加工转化成各种深加工产品,从而提升稻谷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增值[5]。据统计,稻谷在初加工为大米的过程中,产生的稻壳、小碎米、米糠、米粞等副产品的重量约占稻谷重量的40%。按照近五年我国每年水稻产量2亿t计,每年将会生产约4000万t稻壳,2000多万t米糠,2000万t碎米。稻谷的综合利用,正是将这40%的资源实现高效利用,提高综合价值。建议:目前应用成熟、适合大量推广的深加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碎米深加工。以米酒、米粉、米糕等产品为代表的传统大宗深加工产品,此类产品具有地域限制,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为典型代表;以大米膨化食品为代表的新型食品,米饼、仙贝等;以台湾旺旺集团为典型代表。(2)米糠深加工。包含米糠油、米糠蛋白、米糠膳食纤维、米糠发酵制品等产业,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目前发展迅速,并且米糠蛋白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4]。30(3)稻壳综合利用。以稻壳为原料进行的稻壳发电、碳棒制作、稻壳复合肥、稻壳板、稻壳制一次性餐具等深加工产业,目的是增大副产品的利用率,提高企业整体收益。(4)传统大米加工产业的延伸加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提出,以糙米、胚芽米、营养强化米为代表,此类产业因国内饮食习惯的差异、市场尚处于培育期,发展不足,但随着“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提出,适度加工、绿色加工概念的普及,未来前景广阔。(5)主食工业化产品。以方便米饭、主食分块配送、速食米粉为代表的主食化方便食品,可为大型工厂企业提供订制主食配送服务,结合目前的“互联网+粮食”技术,可以直接实现企业网上下单、订餐、配送,其前景极为广阔。

3.3综合型加工园区特点雷同,特色品牌打造亟待完善

以优质原料为基础,高端品牌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是当前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运行的核心理念,但因地域雷同,原料相似,造成加工园区特色雷同,综合竞争力不强。建议:园区建设应突出自身的产品特点,在注重循环经济的布局下,优化产品结构,明确园区定位,形成支柱特色产品,以核心产品带动整个园区健康发展,提升整体附加值。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不能不顾发展实际,一味跟风建设,盲目投资。

3.4应进一步注重顶层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综合稻谷加工园区必须践行“规划先行”的原则。根据周边原粮状况、市场状况、企业发展状况、地块现状,在经过大量而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进行细致规划。园区设计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成熟技术为核心,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的优质稻谷主产区,发挥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切实以规划园区带动区域发展,以市场发展促进持续创新,实现良性循环。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经验,为发挥规模效应,园区规模应明确规定:单线稻谷处理能力不低于150t/d,米糠处理能力不低于200t/d,稻壳发电单位装机容量不低于3500kW,米粉生产能力不低于30t/d[5]。只有发挥规模效益,才能真正发挥循环经济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典型稻谷综合加工园区案例分享

该项目位于某优质稻谷产区,依托当地优良气候及自有优质稻种种植基地,年生产优质稻谷约10万t,力图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打造从种植至成品配送的综合性加工物流园区,初步规划占地约100亩,实现年加工稻谷10万t,配套建设米糠油,稻壳制粒,方便米饭,胚芽米,米糠蛋白深加工车间,成品低温配送仓库等生产物流配送设施,形成涵盖“米、油、主食、稻壳制粒、大米蛋白”5个深加工环节、6个生产车间、12个加工环节的布局形式。本项目在初期规划时,除应考虑当地风向及周边道路规划情况以外,还需以下因素:(1)功能定位:粮油加工为主兼顾储备的综合型粮食物流园区。(2)经营模式:以高端绿色产品营销为驱动,带动当地有机原粮种植,逐步形成涵盖稻谷全产业链的产品发展格局。(3)原粮状况:年收获原粮10万t,园区仓储能力设计为10万t,满足一个完整收获季的加工需求,保证原粮品质。(4)产业布局:原粮种植在本地块之外,本地块内构建“原粮烘干-仓储-初加工-深加工-副产品利用-成品配送”的布局形态,最大限度地实现稻谷“吃干榨净”,做到产业循环。(5)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项目整体经济收益,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为将来发展提供充足的地域空间。根据以上原则,总平面布局按照功能区分为原粮仓储区、稻谷加工区、食品加工区、成品配送区、生产服务区五大分区。食品加工区涵盖方便米饭、米糠利用等食品及副产品加工的功能需求。原粮仓储区、稻谷加工区、食品加工区由主入口向北呈“一”字布局,体现加工工艺顺序,成品配送区在东北侧独立设置,最大限度地实现成品配送车辆和仓储及加工区的隔离,保证食品安全。根据周边道路情况在南侧及东侧设置3个出入口,原粮从南1出入口实现进出,办公车辆从南2出入口实现进出,东1出入口主要为成品车辆发放服务。目的是实现人流、货流、成品流的隔离,实现园区物流顺畅通达。本项目建成后,主要面向高端品牌和周边学校企业的主食配送,按照年加工250d计算,可实现年产高端大米3万t,胚芽米等营养强化大米1万t,普通大米2万t,精炼米糠毛油1万t,生产调和油3000t,方便米饭20万盒,同时稻壳通过制粒后卖给周边电厂,实现循环利用。据近年统计,综合性稻米加工产业园通过全部或部分应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可使每吨优质水稻增值350~400元,是传统大米加工企业的3~4倍[5]。未来通过预留大米蛋白生产车间、谷维素车间等精深加工车间的建设,还将为企业增值提供巨大空间。

5结语

综上,作为传统加工业,粗放型稻谷加工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循环化、精细化、品牌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至2020年,在稻谷主产区和大米主销区及重要物流节点重组和建设一批年处理稻谷20万t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因此,依托循环经济理念,适应和逐步构建以“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副产品利用—订单配送—品牌打造—创新研发”的新型循环产业模式,不断拓展和完善大米加工产业链,实现良性发展,将传统技术和高新科技统一协作,必将为推动行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值,推动行业进步发挥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斯建.大米加工业发展趋势及工艺设计研究[J].现代食品,2016(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