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论文精选(九篇)

网络论文

第1篇:网络论文范文

1.1攻击图的概念最早的攻击图由Cunningham等于1985年提出,攻击图是一种图形描述形式,当攻击者企图入侵计算机网络时,可表示能否从开始状态到达最终状态的一种流程。攻击者可以利用已经获取访问资格的为起点,目的在于作为下一次发起攻击,以使达到最终的攻击目标。一个完整的攻击图可以表示所有可能达到目的的操作序列。目前在攻击图方面的研究已初有成果,总体来讲,攻击图提供给我们这样的思路,从已知的方面去构造出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对现实网络中的一些要素进行简化或理想化,这样做就可以专注于网络安全中最重要或比较重要的环节,暂时不考虑不重要的因素,专注于考虑所研究的网络的安全性。攻击图应用范围很广,目前已应用于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在计算机网络中,不仅用于对系统安全性的分析和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攻击图作为理论研究方面的图论方法,还可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诸如任何只要包含多个节点的网络或系统都可以应用攻击图来建模并进行整体方面的研究,从而达到各自的目的。

1.2攻击图发展现状一个完整的攻击图方法最早由Kuang提出,这种方法扩展到了一种基于NetKuang的网络系统,这种系统已被用于分析网络配置的脆弱性。在上世纪末Swiler等提出了一种攻击图方法,这种方法以解决安全分析中把网络拓扑信息也考虑在内为目的。为了自动生成网络攻击图,同时一种基于模型检测器的网络图方法被Sheyner、Jha、Ritchey等人提出。虽然这种技术能够自动生成攻击图,但为了使获取的攻击场景最大化,模型的状态集中数目也可能最大化,可能的情况下最好能包含所有的状态,但这里又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大大规模网络中这往往是不可能的问题。基于这些存在问题,上述学者提出了很多办法:为了使所获取的攻击图更简单,学者Sheyner提出了二分决策图(BDD)模式以求对模型检测算法复杂性的最小值,Ammann提出了一种假设问题,即网络攻击的单调性,用来控制攻击图生成过程;TaoZhang等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即通过“分析主机链路关系攻击特征构建网络安全状态模型前向搜索、广度优先、深度限制来生成攻击路径的步骤来解决问题;MelissaDanforth提出了一种算法,这种算法可生成实现可测的攻击图,具体思想是通过抽象模型和聚类方法来降低原子攻击的数目和机器的数;KyleIngols出提出了一种算法,这种算法是基于多前置条件的网络攻击图生成方法;RonaldW.Ritchey提出了一种以主机为中心的算法,这种算法以网络主机为中心,不断扩展到各终端上,最终生成攻击图,这种算法解决了复杂性问题,适用于大型网络。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基于网络攻击图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可以这样讲,近几年研究成果差不多近似线性增加。

1.3现有攻击图需解决的问题现有的网络攻击方法有很多,主要集中于攻击语言、攻击树、攻击网、状态转移图和攻击图等。现有攻击图生成方法中普遍采用漏洞扫描工具获得网络可达性信息,但是通过网络扫描获得可达信息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即信息健状性、信息及时性、信息的稳定性。具体表现在信息完整性的欠缺,一方面,通常只允许一部分主机或端口连接,因而它只能够发现当前执行扫描的主机隐藏的连接限制,无法得知其他主机存在的连接限制;另一方面,耗时长,网络扫描通常扫描大量甚至全部端口,开销很大,耗时很长,这就是传统防火最大的缺陷。如使用Nessus技术对跨网段的20台主机的扫描持续了6分10秒,可见若对于越来越大的网络规模,在大型的企业中跨多段的形势也成必然的情况下,扫描时间上将让人无法接受,甚至超出了无法忍受的状态;抗干扰能力差,大量的端口扫描占用了网络带宽,对正常流量产生干扰,可能影响正常的网络访问。

2攻击图算法建模过程

网络攻击事件的波姿(Büchi)模型描述在攻击图建模中,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以文献为例,该文献网络攻击图与波姿模型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将把需要把网络攻击事件进行抽象为波姿模型,另一方面把网络攻击事件中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抽象为波姿自动机中的状态。从物理概念上,这些序列就是攻击者发动的一系列攻击步骤,是网络攻击事件系统可能的动作的子集,也就是说波姿自动机识别的语言是网络攻击事件系统的可能动作的子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波姿自动机是当前网络攻击事件所创建的波姿模型。基于上述描述,可以这样认为,某网络攻击事件的模型一般由侵略者状态、主机状态、转换条件三个因素构成:侵略者的状态,也即侵略者发起侵略和侵略过程中所在的主机;主机的状态,包括侵略者在该主机上获得的权限,主机上存在的漏洞情况以及当前能被利用的侵略方法等;转换条件,也即侵略者使用的侵略方法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

3总结

第2篇: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浏览网络新闻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各种新闻。(我们这里探讨的“网络新闻”还包括制作新闻、评论新闻等相关活动。)在我国,网络新闻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新闻网站,新闻来源于该网站背后的传统媒体;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主要以转载和再加工的方式提供新闻;三是blog、BBS、聊天室等网民自由讨论空间,在这里网民除了转载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以外,也网民个人原创消息。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闻的及时性、实时性和全程性。网络新闻对突发新闻能及时报道,对重大新闻能进行几乎同步地“滚动报道”,同时做到全程关注。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从生产到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网站新闻相对自由,一般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要受到各级宣传部的领导和监管,在新闻之前要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因此,当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时,往往各种传统媒体都还“静悄悄”,而在网络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的滚动报道了。如对美国9•11事件的报道。劫机撞击世贸大楼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20点45分,新浪网在事件发生10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消息,随后国内其他网站也都及时做出了反应,而央视当晚没有任何报道,各大报纸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消息的。在这段时间内,新浪网已经滚动了约百条消息。

第二,网络新闻信息量的海量性。网络新闻业的竞争点不仅在速度方面,同时也在信息的量上。从横向看,网络新闻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新闻网站都以建立“新闻超市”为网页设置理念,按内容将新闻网页的主页面分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板块,每个板块下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条条可“超链接”的新闻标题。从纵向上看,对某一事件的报道,采用逐级分层的引导式版面结构布局,通过一层层的“超链接”,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读者对事件了解。近年来网络新闻出现了一系列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表现出的宏大规模、恢宏气势和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的思辨力和穿透力,给网络新闻的“量”上增加了的质的砝码。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网络新闻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于一身,表达鲜活生动,更加逼真。

第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性。在网络世界,每一个连接终端都可以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送者。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网络新闻宣告了新闻媒体单向传播时代的终结。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受体的被动位置已经完全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传播的同时,在媒体提供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直接表达自身的见解、情感和需求。比如,对各新闻网站的每条新闻,网民都可以立即发帖子评论。聊天室、BBS更是网民们集中对新闻进行讨论、评论的地方。通过网络,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不仅便捷,且时效性更摘要: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从网络新闻这一重要的网络文化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具体的分析网络新闻及其影响来对网络文化进行局部性探讨。一方面网络新闻有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民利;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随着网络新闻的日趋成熟,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会逐渐扩大,网络文化也是如此。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文化;言论自由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75-02WenHuaYanJiu文化研究强。

第二,网民参与网络新闻生产,非专业人员渗透加深。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仅在于网民的评论等信息反馈,更在于他们参与网络新闻的生产。有学者认为网民参与新闻生产有五种形式:一是启动式,网民通过BBS等提供新闻线索。二是增值式,网民在各类BBS、聊天室等转贴新闻,扩大了新闻的传播。三是互动式,有些新闻本身就是网民参与网站举办的互动活动,如某某明星和网民的网上见面会。四是提升式,根据网民的意见反响,提升对某一新闻的关注度。五是资源式,如网民参与的网络调查可作为新闻的素材[1]。以上五种形式主要是指网民参与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此外,在BBS、blog上网民也会发表个人原创新闻。

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新闻的以上特点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归结如下:

第一,网络新闻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看新闻是人们了解其周遭世界情况和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充分实现其权利、追求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和较少受到外界控制的特点,特权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封锁消息将变得更为艰难,从而人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周遭世界,能在更大限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年网络新闻对“非典”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2年12月15日广州出现第一例“非典”病例到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公开承认失职,期间只有《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做过零星报道,大部分传统媒体则“集体失语”。然而,网络则在很早就开始了一致行动,几乎所有网站都开办了抗“非典”专题,向人们通报最新疫情、传授预防知识。在2月10日,广东省疫情通报还没出来前,南方网就邀请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专家小组组长黄文杰到网站与网民交流,这一行为在澄清事实、消除恐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由于网民越来越多地渗入到网络新闻的生产领域,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元性突出显现,实现传播目标过程中的干扰性因素增多,这就削弱了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网络新闻难以如传统媒体那样对事件的报道强加意识形态的干预,从而有利于民众得到相对客观的信息。

第二,网络新闻更便于彰显民意、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平民的话语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言论自由等民利。如果说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那么其互动性的特点则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各种意见交流形成公共意见,弱小的个体声音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声音。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他说:“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2]网络上的“公共话语空间”还并不完全是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但是它已经具有了“公共领域”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萌芽”。由于这个“公共话语空间”,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参与政治建设、社会改良的意识被激发了,舆论的建设作用成为了现实。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正说明了这一点。孙志刚事件最初由纸质媒体揭露,但后来因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而引起了网民激烈的讨论,又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最终在中央、广东等有关领导的重视下,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结束,网民的讨论触发了深入的思考。孙志刚案引起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后来在法学家们的努力下,这个实施了21年的不合理的制度被废止了,中国对人权的保障又向前迈了一步。

三、网络新闻的缺陷

虽然网络新闻有种种优点,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少积极影响。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刚刚兴起不久的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比如,网络新闻虽然有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日趋走向透明,因为网络新闻的失真性又同时混淆着我们的视听。网络新闻的失真性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诽谤或谣言新闻出现和暴力、色情等信息充斥。在各网站激烈竞争中,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将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看作衡量自己实力的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时效性也有很高期望值。但是,以压缩审核时间为代价的时效性往往就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网络上虚假新闻一再出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降低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同时,网络新闻版面(特别是商业网站的)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信息,不仅放纵着人们的欲望、毒害者人们的心灵,更妖魔化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现实。无论是诽谤谣言还是暴力色情,支持这些失真的网络新闻的正是网络媒体背后的商业利益。为了获得高点击率,许多网站(特别是商业网站)迎合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对新闻信息的在加工时,极力发掘其中的不良信息作为卖点。另外,由于网络新闻的互动性,平民话语权的提高有时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独立地表达自己、真正地行使民利。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很多时候是随机的、非理性的,甚至只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的个体呈现。这种力量也许来自BBS中的某个“意见领袖”,也许就来自看过众多评论后头脑中形成的“大多数意见”。总之,当人们在发帖表达个体意见时,也许实际上还是受到“少数人”话语的控制,是在人云亦云。

四、小结

第3篇:网络论文范文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一直在蠢蠢欲动,妄图制造事端,阻碍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氛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对于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大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决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在智商上来说都是“知识精英”。在法律概念上,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达到与其生理年龄相适应的阶段,对于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区分甄别能力还不是很具备,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造成思想上的波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进而避免大学生思想误入歧途,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社会现实,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辅导员在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当今时代,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文化人格的形成,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辅导员要适时抓住时机,按照互联网传播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这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效引导的关键。辅导员是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在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参与,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优秀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去分析、辨别、抵制网络上的错误信息,及时信息,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并且要快速解答同学们集中的疑问,澄清事实,将事情在基层就消化解决掉。其次,辅导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方面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及时将这些内容补充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加强大学生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的观念,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氛围。

(二)加强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管理监督。网络舆论环境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管理监督。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加强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按照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建立所属学生的IP地址管理库,了解学生的IP地址分配情况。配合学校加强对校园网BBS论坛、百度贴吧等相关的学生大量聚集的论坛的管理和监督,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删除,尽可能地将网络“匿名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主体还是要靠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是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辨力和甄别力,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文明自律精神,树立网络文明责任意识,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要引导学生成立网络自律组织,发挥党团骨干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从而达到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目标。

第4篇:网络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软交换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控制核心部分,对其在网络中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本文在对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软交换技术中承载网组网技术,重点分析了软交换承载网在基于QoS保证的实现技术。并对承载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一、引言

从当前电信业务发展的大趋势看,IP业务将成为未来业务的主体。特别是随着下一代因特网以及新一代网络的发展,IP向传统电信业务的渗透和传统电信业务与IP的融合步伐将大大加快。

现有的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虽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提供实时电话业务的基本技术手段,但是已经不能适应未来以突发性数据为主的业务,因此建设新的对数据业务最佳的新一代网络将势在必行。在传统的电路交换中,提供给用户的各项功能或业务都直接与交换机有关,业务和控制都是由交换机来完成的,交换机所需要提供的业务和交换机提供的新业务都需要在每个交换机节点来完成,硬件平台封闭,不利于业务的开发和应用。如今需要将业务与控制分离,将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这就出现了下一代网络(NGN)的概念。下一代网络采用开放的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将网络分成网络业务层、核心控制层、传输接入层和媒体层,NGN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分布式的结构,也就是将业务层、控制层与传送层、接入层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为此,通信网络从电路交换向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软交换中承载网的QoS分析

(一)影响承载网QoS的指标

在影响软交换承载网的QoS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抖动问题

根据实验测量得出,当抖动大于500ms是不可接收的,而抖动达到300ms时,是可以接受的。此时为了消除抖动会引起较大的时延,综合时延对语音质量的影响来考虑,要求承载网的抖动小于80ms。抖动所引起端到端的时延增加,会引起语音质量的降低。

影响抖动的因素一般和网络的拥塞程度相关。网络节点流量超忙,数据包在各节点缓存时间过长,使得到达速率变化较大。由于语音同数据在同一条物理线路上传输,语音包通常会由于数据包的突发性而导致阻塞。

2、时延问题

当前IP分组网的固有特性和低比特话音编解码器的使用,使得VoIP语音分组的端到端时延要比电路交换网中的时延大得多,组成部分也更为复杂,VoIP应用中网络通信结构和底层传输协议的多样性,决定了时延成分的多样性。端到端的时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固定时延和可变时延。固定时延包括编解码器引入的时延和打包时延。固定时延和采用的压缩算法、打包的语音数据量相关。可变时延包括:承载网上的传输、节点中排队、服务处理时延、去抖动时延,这些和设备的端口速率,网络的负载情况,经过的网络路径、设备对QoS的支持方式、实现的QoS算法等密切相关。

IP网中话音分组的端到端时延,150ms以下的时延,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是可接受的;150—400ms之间的时延,在用户预知时延状况的前提下可以接受,大于400ms的时延不可接受。

目前,不同级别的网络设备,在正常情况下的数据包处理时延为几十微秒到几毫秒,能够满足单跳时延要求,但承载网的跳数设计不能超过以上端到端的的时延要求,而且跳数越少越好。

3、丢包率

丢包对VoIP语音质量的影响较大,当丢包率大于10%时,己不能接受,而在丢包率为5%时,基本可以接受。因此,要求IP承载网的丢包率小于5%。

丢包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IP传输过程中的误码,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网络条件下发生的概率极低。另一个是不能保障业务带宽造成的,当网络流量越拥塞,影响就越强烈,丢包发生率也就越大。

4、带宽问题

足够的带宽是保障业务QoS的重要手段。如语音编码压缩采用速率为8kbit/s。典型的语音编码器每2Oms分发一个语音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中含有两个语音帧,所以每2Oms就会采样生成160bit的信号,即数据包大小为20字节。控制流和信令流的带宽详细计算原则是一样的,要考虑信令消息以及形肖的字节数,开销的计算跟语音业务带宽中的计算类似,信令消息的字节数则需要根据不同协议的呼叫消息字节数、呼叫比例的分配等来计算。由于控制信令在承载网占用的带宽较媒体流来说微乎其微,大约只占所需带宽的0.5%,一个简单快速的算法就是按照媒体流带宽的2.5%预留。

(二)承载网的QoS解决方案

通过对影响QoS的以上指标分析可以看到,对承载网要充分合理的带宽规划、避免网络拥塞,是目前现实方案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在传送数据之前,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进行网络资源预留,从而为改数据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集成模型虽然能够提供确定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它需要在网络中维护每个流的状态,对路由器的要求高,难以在大型正网络中实施,因此不考虑使用这个方案。区分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将用户的数据流按照服务质量要求划分等级,级别高的数据流在排队和占用资源时比级别低的数据流有更高的优先级。区分服务只包含有限数量业务级别,状态信息数量少、实现简单、扩展性好。因此区分服务是目前大家认同的IP网络QoS的解决方案。

在NGN业务与互联网业务共用网络设备的情况下,互联网业务的流量特征对网络QOS性能的影响要充分考虑。一直以来,互联网的网络规划与建设基本上是参照平均统计的经验模型,在充分考虑业务发展需要的同时预留一定的余量,网络设备的能力与带宽往往超过实际的需要,但实际上发现网络的质量并不稳定。因此,在网络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互联网流量对NGN业务的冲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建设NGN专用网络去避免这个问题。从运营的角度看,考虑到传输资源充分、网络带宽以及设备成本低、安全性等因素的考虑,建设专用轻载网络,尽可能增大网络带宽也是非常现实的方案。

承载网的QoS解决思路,将根据实际情况混合采用以上技术。在骨干层使用

MPLSVPN技术。在与互联网共用设备的节点,根据NGN承载的实体,分别将骨干网上NGNVPN的LSP,NGN业务的二层VLAN,NGN业务的三层IP地址的优先级字段都设置为最高级别,网络节点通过优先级字段进行报文分类、流量整形、流量监管和队列调度,从而实现对NGN业务高优先级的处理,最大程度减少互联网的突发特性对NGN业务的冲击。另外,专用设备的建设用以保障在NGN业务量大的区域,隔离互联网对NGN业务的影响。

三、承载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

为防止受到黑客或病毒程序的攻击或干扰,NGN承载网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物理或逻辑隔离,与互联网的互通必须通过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实现,不能直接接入;NGN用户或设备的接入需要经过身份认证才可以接入NGN网络,避免非法用户和非法报文进入NGN网络。只有当用户的身份得到确认,才可以进行事后审计与追踪,有效地防止了用户侧的网络攻击行为。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基本消除来自其它网络和NGN用户方面的安全隐患,但还要采取安全手段来保证NGN内部网络的安全。

软交换、网关、服务器等NGN核心网络设备在IP网中的地位类似于网络主机设备,因此要求这些设备应具备数据网中主机设备所具有的安全规格,可以应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控制、安全日志与审计等技术实现对NGN核心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对于一些对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用户还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信令和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网管系统对各网元设备设置不同级别的管理员权限,使用户不能越级对设备进行操作。

考虑到NGN承载网承载的都是电信级的业务,必须对网络的可靠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单台数据设备支持关键部件及单板的备份以及多个设备之间负载分担及冗余备份,如VRRP的方式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组网上可以考虑MPLSFRR和OSPF多条同等开销路径,当链路失效时具有高效的切换机制保证所有业务的不中断。

参考文献

[1]糜正棍,软交换技术与协议,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第5篇:网络论文范文

1.1为局域网的逻辑设计与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一般都是分为三层进行,访问层、分布层以及主要核心内容层。在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符合用户需求,以及访问层的范围要求进行规划;随后,还需要基于各种工程环境的要求进行网络工程的设计,对于设计方案要全面地完善,做到网络的综合化。随后,再根据市场所需进行初步的设计以及预算,并且在实际工程中进行试验以及实施。

1.2是:网络工程的施工过程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标准执行,工程的安装、调试、集成、测试等过程,都需要达到相关设计要求的标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一定要灵活多变地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对局部的不合理进行调整,不过在进行调整地过程中要由相关监理部门审核通过后进行。

1.3是:工程的验收以及后期的维护

在进行工程验收过程中要由相关部门进行材料的收集,检测工程的质量、结果、以及各种规范是否达到标准。在进行验收过程中需要监理部门提供检测报告。工程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包括了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维修,完善维护机制,提供用户的各种咨询等。

2局域网网络工程概述

在网络工程中大多数工程内容都是一样的,由于在局域网网络工程中的覆盖范围相对比较有限,投资成本比较低,规模也相对较小,工期短等特点。不过在局域网网络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范围涉及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了各种计算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建筑工程技术、电力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在进行建设局域网网络工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具有网络工程综合技术的人才不足。在建设网络工程项目时,人才主要取决于各个大高校以及各种专业职业学校,不过由于这些人才一般都缺少工程实践,所以在建设网络工程中,造成了许多的问题;其中还有一部分的人才来自于各种培训机构,这种培训机构的显著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人才,这些人才一般都对理论性的知识掌握不彻底,不全面,同时缺少实践和理论的人才。第二,在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以及维护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投资资金有限制,建设设备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在进行网络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不科学合理地进行涉及,使网络工程在今后的升级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引起网络工程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较差的后果。

3网络控制与实现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得知,局域网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管理、控制与实现局域网网络工程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几下几方面得以实现:

3.1成本控制

⑴材料成本的控制与实现。在建设当中要根据施工的要求进行预算材料的使用量,材料的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要保证材料在发放过程中的充足性,一定严格规范工程的管理过程,完善管理制度。

⑵人员的控制与实现。工程建设的合作团队要选择实力,有专业的团队,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人员,实现和谐搭配,杜绝停工现象以及各种事故的发生,人员劳务成本要合理进行控制。

3.2质量控制

第6篇: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文化生态涉足与现实社会自然文化相对应的网络文化,以及社会主体在网络环境中对文化信息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生态具备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一)人本性

人本性是网络文化生态的目标。互联网络主体是网络文化生态最为根本的构成要素,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是实现人自由而健康发展的关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从整体上看,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步饱和,网民规模增长速度保持放缓态势,我国互联网朝着加深网民使用程度和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说,提升网络文化的服务水平和传播效果,为切实有效地满足网络主体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注入动力与活力。如今,“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为人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网络主体通过运用互联网满足了自身对文化信息的吸收应用和传播交流,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所以,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开放的内容传播平台和虚拟社会,不仅成为人民大众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期盼。

(二)多样性

多样性是网络文化生态的基础。从大自然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多样性是生态的基本特性,即物质是多样的;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来看,世界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状态。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多样性是保证网络文化生态的基本元素。网络文化是在虚拟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信息传播的广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人们充分发挥着文化理性、文化自觉、文化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内容丰富、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涵盖了大众传媒的网站文化、言论活跃的论坛文化、群体体验的游戏文化、网络电商的消费文化、个体吸引的社交文化等跨越时空的多样文化;另一方面,无论是网络主体使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歌曲、动漫、文学、影视等文化产品,还是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引导、隐形价值观念、行为约束标准等,在这里都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由此观之,只有拥有多样的文化内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才能满足网络主体较为多元的文化需求,才能有序推进网络文化生态的优化发展。

(三)平衡性

平衡性是网络文化生态的核心。网络文化生态寻求的是一种良性互动、共融共生、科学发展的平衡状态。网络文化生态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在静态平衡上,网络文化生态呈现出稳定、和谐、包容的姿态,主要表现在先进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网络文化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实现了互动交流、共建共享,共同推进网络文化生态的繁荣与发展。在动态平衡上,网络文化生态体现科学、健康、圆融的姿态。其中,在网络文化生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措施维持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在原有的网络文化生态平衡被打破时,能够较为科学地实现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进,促进网络文化生态的圆融发展。所以,平衡性是网络文化生态的核心,在平衡的网络文化生态氛围中,更容易发挥文化教育引导功能,激发网络文化的内在活力。

(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生态的前提。网络文化生态环境从自发到有序,并不是封闭的,一直发挥着开放演进的创新驱动作用。互联网作为承载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媒介,就是将人的延伸发挥到极致的体现,这都归功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而基于互联网平台创造和传播的文化信息也因具备开放性特征展现出共融共生、和谐发展的存在状态。人们可以较为公平地享有网络信息和资源,也可以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得网络文化生态需要不断协调社会大众化和个性化文化需求关系。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人们互动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断提升了人们双向交流和深化思维的能力,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层次地影响人们自由价值观念的变革,更为网络文化自身的演进和优化创造新条件。

二、网络文化生态的发展障碍

网络文化生态是互联网络平台、文化资源、社会消费者、网络行业共同构建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展现“内容———渠道———目标群体”的联动效应,它们交互纵深、和谐共进。但是由于社会消费人群对网络文化的非理性对待、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不足、网络行业的文化建设缺位等障碍,严重制约着网络文化生态健康和谐的构建。

(一)网络群体的非理性消费

互联网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大多数人充分发挥了它“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的作用。然而,由于部分消费者对网络的非理性消费,对网络文化生态的形成造成严重威胁。一方面,网络群体非理性参与形成非主流的群体文化,成为社会矛盾不断被放大的助推力量。尤其是网络群体在应对现实重大社会矛盾时,由于欠缺正确舆论引导,往往依据自身价值观念异同形成不同性质的群体文化,导致非主流的群体文化在网络文化消费和传播中占据一定地位,影响人民大众对社会矛盾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把互联网络视为非理性宣泄的平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和民生问题积累较多,矛盾和冲突多发易发,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广受约束和限制的心态在虚拟社会中得到释放与宣泄,很快就引起网络人的共鸣。当人们过度依赖互联网,透过网络来看社会现实时,往往会被扭曲膨胀的假象误导和迷惑,情绪化地表达出对这一假象问题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引起社会现实更大的朦胧和冲突。所以,一些人把互联网看作非理想消费的载体,也就意味着在虚拟社会中不断放任自身消费行为,可以映射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浮躁心态。

(二)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不足

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不足主要体现为网络平台的把关力度不足和管理体制滞后。网络平台的把关力度不足导致网络平台的非法性应用。如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实施诈骗、贩毒、、色情等犯罪行为,把互联网“演进”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平台。再加之网络犯罪的手段和方式隐蔽多样,使其成为制约健康网络生态构建的难题。网络平台的管理体制滞后制约着网络平台的科学与规范化管理。我国互联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难以跟随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也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需求。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行业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在法律层面加以明确界定,对虚拟社会的监管还存在空白区域,这就对网络文化生态的构建造成巨大的困境。可以看出网络平台管理力度不足关键在于没有做好区分平台自律和监管的作用,造成二者关系的混乱局面,难以拓展网络文化生态的发展空间。

(三)网络行业的文化建设缺位

网络行业的文化建设是指在文化建设上产业自身的规范、自律及公益,但这些层面仍然存在严重缺位。一些网站专事金钱、血腥、色情、吸毒、、诈骗、自杀等不良内容传播,甚至还有网上同居、网婚、等大肆流传的低级趣味娱乐。这一切表明在人类科技革命背景下形成的互联网行业,在文化生态方面存在巨大缺陷,影响着健康、和谐、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另外,网络行业是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在利益集团的管控下,不断追求网络次级经济利益而很少考虑到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微博、微信、互联网网页最为“流行”的商业广告成为“注意力”经济的表现形式,极大可能导致网络社会文化的底线失守。没有网络行业的健康发展,没有生产力素质的提升,没有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光靠网络平台和网络主体的努力,不足以培育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仍然不会有健康产业的未来。

三、网络文化生态的建设路径

前文已述网络文化生态的特征和建设障碍,不难发现政府、产业、社会主体都必须成为网络健康生态的有效建设力量,才能进一步激发网络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

(一)提高社会主体的网络文化创新意识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根本前提是事物的动态发展。同理,网络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离不开网络主体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即网络文化创新不仅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更是网络文化生态构建的动力源泉。不断提高社会主体的网络文化创新意识,就能够鼓励以传统文化资源为灵感之源,不断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特色网络文化作品,为网络文化发展注入新空气、新血液。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动员全社会参与网络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融合传统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营造彼此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全面提升网络文化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创新,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为网络文化生态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因此,网络文化生态的科学发展依靠的是社会主体提供创新驱动的智力支持,着力解决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建立以网络文化产业为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发展体系做足准备。

(二)完善网络行业的科学管理制度

科学管理网络行业是为了实现网络文化的良性传播,较为公正和全面地满足社会主体的价值诉求。一方面,发挥网络言论的引导作用。鉴于网络具有即时性和开放性特征,有时错误、虚假信息的和传播会激化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不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膨胀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发挥网络行业的舆论导向功能。具体来看,网络行业应在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权威或主流消息,尽量避免社会矛盾在虚拟社会的进一步扩大,保证确切、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占据主导地位,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有效防止不法分子通过非主流群体文化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由于大多数网民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网络行业应通过网站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增强人民大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广泛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公众教化的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促进网络安全文化建设。

(三)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在互联网络法制建设的背景下,只有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秩序,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才能够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首先,通过推进互联网络法制建设进程,保障网络文化生态构建与发展。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匿名性等特征,加之不法分子的犯罪形式多元,不仅增加了网络管制的难度,还会引发新的法律问题。所以,需要加快互联网法制建设的进程,促使网络法规建设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网络文化发展的需要。其次,需要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服务质量的网络执法与管理队伍,才能有效地保障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把关力度,尤其是重点塑造青少年良好的网络道德。目前,网络中的虚拟诱惑较为盛行,特别是色情、犯罪等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挑战,影响其思维方式和现实行为。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巨大消极影响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还孩子一片干净纯洁的网络蓝天。最后,建构网上补偿性奉献渠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主体在网络环境中的奉献热情。这种方式不仅为网络奉献者留名,更将奉献后的社会效果反馈给奉献者,从而强化其乐于奉献的心理,促使他们做出更多、更具体的奉献。

(四)发挥网络文化的主流价值功能

第7篇:网络论文范文

2014年5月28日,在山东招远的一家麦当劳内一位年轻的女子因拒绝给陌生人电话号码,遭到这一群人残暴殴打。当地公安局接到报警后,4分钟就赶到了案发现场,当场将6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并且第一时间将受害人送往了医院抢救。5月29日,微博上开始流传关于此次案件的视频,招远市公安局也通过微博通报了案件。至此,当地警方对案件的处置非常迅速而得力。然而,由于该事件太过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相关消息在微博上一传出,立马引起全国舆论哗然,成为微博、论坛、贴吧等舆论平台的热门话题,人们纷纷都在表示自己的震惊、愤慨、同情以及惶恐。与此同时,网民们也开始探究施暴者是谁、会如何处置、案件进展如何。而这时,当地政府却没有给予更多的答案。于是,网民开始从已有的信息——网上流传的现场视频和招远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的关于此案件的通报中寻找线索。一经比较,人们便不禁指责官方微博太过公文化,而且所描述信息与现场视频有很大出入,例如:官方微博中描述案件起因是因“发生口角”,而网友反映是“索要电话未果引起的殴打”,官方微博中说受害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而网友认为是被“活活打死”。在网友的指责声中,《环球时报》官方微博更是引起极大关注,其微博称该案件“舆论哗然,但招远公安发出的通稿并未回答网友质疑;上级@山东公安更是一直沉默”,于是其指责道:“作为人民政府部门,你们有职责尽快回复网友,微博是用来互动的,不是用来刷闲篇通稿的!”在网友的质问声中,网络舆论中开始流传“警方出警严重迟缓,导致受害人被活活打死”“犯罪嫌疑人是金矿矿主,背景深厚,警方以某某代替,是在有意包庇犯罪嫌疑人,准备大事化小”“犯罪嫌疑人多次行贿招远市公安局局长,”类似这样的谣言,而此时官方部门也没有相应的回应,因此,这些谣言被大肆扩散、传播。至此,关于此案件的网络舆论开始达到一个顶峰,并且网民的舆论态度已经偏向于对政府不利的一方,在此次公共事件中政府出现了信任危机。5月31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微博公布案件进展,称“犯罪嫌疑人系组织成员”,山东公安、招远市公安局分别发微博公布出警和达到的时间、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和家人基本情况。中央、省、市三级公安联动出击,回应了之前出现的各种谣言,将网络上的舆论关注重点从“政府处置不力”转移到了“打击势力”之上。同时,招远市公安局还召开了新闻会,公开了长达30分钟的监控视频,还借助央视《焦点访谈》等传统媒体的栏目详细讲解了处置过程,播出了采访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相关政府将舆论走势进行了有效的扭转,关于“警方处置不力”等各种臆测逐渐消解,对事件本身、对政府处置的认同以及对造谣现象的反思的相关舆论开始上升。通过整个事件的舆情脉络发展可以看出,招远血案本应是一起警民携手,共同谴责、打击组织的事件,当地政府在处置过程中却将舆论攻击的重点引向自身,说明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置和应对的不足,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同时,在整个舆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政府舆情压力由重减轻的“分水岭”,这表现出了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由失当走向得力,其中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探讨。

二、网络环境下舆情传播规律分析

舆论有其特点和规律,要掌握舆论主导权就必须研究、遵循这些规律。传播学认为传播过程中包含传播者、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与接受者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对传播效果有着很大影响,从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讲,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传播各要素的特性对掌握舆论引导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表现出了新的特征,这是政府部门在做舆论引导时需认识和把握的。

1.传播者由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要通过媒体发声其门槛相对较高,权威部门占据绝对传播优势,普通个人的信息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非常有限。而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例如在招远血案中,最先发出此案件的微博网友就是传播者,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但由于其的内容有震撼点、有视频佐证,因此容易得到大量转发和扩散,产生影响力。同时,招远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作为权威部门对此次案件作了通报,因此也是传播者。在传播者呈现多元化的环境下,对政府传播者的要求就更高了。首先,其的内容必须真实,因为若被人爆料信息失真,则很容易引起二次舆论,使得舆论的关注点落到政府作假上来。其次,其的内容必须准确,招远市公安局的微博中有多处用词不当,则导致被网友诟病。

2.传播载体的传播形式由扇形传播走向核裂变式传播人类最古老的传播方式是“一对一”的线性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为“一对N”的扇形传播,而在网络之上,传播方式已经成为“N对N+N”的核裂变式的传播。任何有传播价值的信息都可能核裂变式的爆炸出去,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实现高速、大范围的传播。因此,当一个公共事件在网络上被之后,则很有可能迅速被全社会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关注的重点和发展趋势,一旦发现有质疑、责问,甚至诽谤诬陷政府的言论,应立即作出相关回应。否则,在微博核裂变式传播的作用下,对政府不利的言论将会迅速扩散,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像招远案件中,当全社会都在关注此次案件的时候,当“”的谣言充斥于网络之上的时候,作为上级责任主体的山东公安还没有任何的相关微博的,是非常不应该的。而之后三级公安联手发微博通报案件进展,则是很好地弥补了微博舆论中权威信息的空白,很好地将舆情发展趋势进行扭转。

3.接受者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传统的媒介延伸的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让我们能够听到更多,看到更多。而网络不仅延伸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而且解放了人们的嘴巴,这是它跟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障碍地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绪在全社会面前释放”因此,在网络之上,人们不再被动接受别人的信息,而是会主动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信息,并且会主动地将自己的态度、倾向表达出来。而且,在网络之上,网民表现出的“反权威”的心理更加的明显,所以,当一个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网民会刻意关注政府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当网络上出现“政府处置不力”“”的言论,而政府部门仍没有任何回应的时候,网民则很容易被煽动,甚至成为谣言的再一次传播者,而当政府作出正面回应,并且内容真实可信的时候,网民则会对政府表示认同和支持。这在招远案件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三、网络环境下政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

当认识到网络环境下下,各个传播要素的特性及传播的规律之后,这也对政府的舆情引导的方式方法的改进有了新的启示。

1.要做到“及时”,保障第一时间互联网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回应,先入为主,在舆论引导上抢占先机。因此,要加强网上舆情实时监测。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为网络舆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重点博客、重点微博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做到重大负面舆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做好了这几个“第一时间”,能够满足了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知情权的心理需求,能够表明政府对事件的高度关注,也能够有效地切断了谣言产生的源头。

2.要体现“权威”,保障内容真实可靠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只有准确无误、真实可靠,才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要保证信息的高度权威性,要建强政府的网上主流阵地。比方说主流的新闻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各级的政府网站等,还有各大政府部门开设的微博、微信、博客等。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熟悉网络传播技巧,要能有效地运用网民所喜欢的语言形式或表达元素来与其进行交流,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舆情预测、分析和应对能力,在舆情出现的时候,政府的网上主流阵地一定成为最强有力的传播者队伍,来帮助公众进行独立判断,引发共鸣,使其不受谣言鼓动。

3.要做到“主动”,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招远血案舆情处理当中,政府的舆情压力能够由重减轻,正是因为其信息由不够公开走向了公开,做到了“以公开换公信”。虽然说,招远血案中相关政府部门可能考虑到舆情处理中要“速报事实,慎下定论”,要考虑“破案优先”,但是在新媒体核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作用下,使其不得不在信息公开方面要不断“加码”,要酌情一些动态信息,或者做一些“为保证破案,相关信息会有所保留,望媒体与网友谅解”的解释,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网友对信息知情权的需求,才能有效遏制谣言。

第8篇:网络论文范文

(一)引导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引导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网络舆情的泛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信息不够公开,不够透明,不够互动。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的信息多以学院教学与管理的日常工作动态为主,咨询类、互动类、投诉建议类等栏目很少。即使有,但是真正深入学生,发挥作用的很少。从校园BBS的内容来看,原创内容很少,更新很慢,庸俗无聊灌水的内容经常充斥版面。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普及,校园BBS几乎丧失了“网络舆情”发源地的功能。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网络内容建设缺乏显著的吸引力,对能引起网络舆情的相关主题内容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传播,其内容建设的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二)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低下

网络舆情的保障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人员的引导素质和能力。二是有没有科学的引导工作制度体系。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同时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相关部门的权责存在重叠,遇事互相推诿的情况很多。网络舆情工作处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没有遵循网络舆情引导的规律,在没有对舆情作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就凭借主观经验或者意愿就应对决策,导致对舆情影响判断失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丧失了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相对低下。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引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的主要缺失,我们尝试建立以技术为引领,内容为核心,保障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引导体系,着力打造技术力系统、内容力系统、保障力系统三个子系统。

(一)技术力系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变化,建立在这种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也会随技术显现出变化的色彩。可以说,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这样如此依赖于技术手段,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网络文化一样随着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在网络舆情的范畴也同样存在因技术带来的变化。比如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开发和应用,网络舆情会更加容易产生和更加难以监控。因此,在引导网络舆情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技术的引领作用。就技术力系统的构建来说,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监控。网络舆情其信息是海量的,单靠纯粹的人工去管理和监控是不切实际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管理和监控需要强化对技术手段的研发、借助和利用。可以发展智能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基础性和动态性研判;可以发展信息关防和过滤技术对导致网络舆情产生的有害信息进行针对性防控;其中重点可以大力扶持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对网络舆情进行专业性研判、预警和处置。通过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立体的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和处置平台。

2.能有效地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新技术、新载体的应用,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运行模式等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应该紧跟新技术、新载体的潮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就应该主动应用这些技术和载体去引导网络舆情。比如有组织地开通各级微博、微信,组建各类微博群、微信群,主动介入主动发声。

(二)内容力系统

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建设。价值建设则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建设,因为内容影响价值、产生价值,构建价值。网络舆情是一种典型的内容产品,就是其情感、立场和意见能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和有效的解决。因此,加强内容力系统的建设,可以让网络舆情在潜移默化中消解。

1.用主流文化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网络上充分传播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培育出版数字工程、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数据库,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让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成为网络的最强音和主旋律,营造价值分明、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2.贴近学生关注实际,强化议程设置功能,主动引导网络舆情。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质是“媒介越注重什么,公众就越关切什么。”通过议程设置,可以使公众克服感性的冲动,实现理性的有效引导。在高职校园里面,越是和学生利益接近的问题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这些学生关注的问题也越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因此,可以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形成各类议题,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展开,同时把形成的信息,按照价值标准,仔细筛选、分门别类、主次排列、取舍整理、精细把关之后,提供给学生,从而达到主动引导网络舆情的目的。

3.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加强学生粘度,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粘度”是衡量用户信任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指标。网络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对粘度的深度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网络舆情的引导来说,主要还是在互动性方面要做足文章,因为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对称,忽视学生的需求,很容易导致谣言四起,感性战胜理性。应该强化内容的对话性和服务性,实现互联互通。谣言止于沟通和对话,这样网络舆情也很难发难了。同时在对话与服务当中,学生粘度会加强,学生的舆情素养也会提升,不会再轻易相信谣言,会对网络信息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三)保障力系统

保障力系统是技术力系统和内容力的基础。保障力系统关键是舆情引导队伍建设和舆情引导工作制度建设。没有好的队伍,好的工作制度,技术无法有效引领,内容也无法有效建设。

1.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大力培育舆情领袖。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来源要尽可能广泛一些,专业背景最好能有效互补。其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素养比较高,责任心强;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舆情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舆情技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和娴熟的应用;熟悉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充分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同时应该在教师和学生当中大力培育众多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舆情领袖。舆情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舆情领袖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作为专业队伍的有益补充。

第9篇: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作家完全丧失自主性了吗?也不是。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可能单一存在,完全商业化的文学,或者所谓“纯文学”只是特定场域下的一种相对存在。从根本上说,失去了文学性,任何文学都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昙花一现,传统文学里有没有昙花一现的作品?当然有。网络文学就不用说了,其中哪些是好的、有一定价值的作品,需要时间来判断。就当下网络文学而言,商业化也同样必须尊重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但若将文学性视为排他的价值标准,便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妄语”。其实在九十年代已经花了很大力气来讨论类似问题,比如关于“好故事”和“好小说”之间到底有多远?哪个更重要?等等,实际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好与坏还是要看它的成长环境和历史价值。回到前面的话题,分析当下受众喜爱的主流网络文学作品,网络作家的自主性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文化选择上,比如,接续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已成为这一代网络作家默认的文化密码,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笔法在古老的文化传承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诛仙》和《天行健》运用西方奇幻手法结合东方神话元素,描述异类空间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隋乱》《窃明》《回到明朝当王爷》《新宋》《唐砖》架空历史,在尊重历史人物、事件的前提下,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诠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地师》《天才相师》融入中国古老的易学,感应地气运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此来架构故事。《将夜》《搜神记》《完美世界》借鉴古代白话小说笔法,将东方玄幻故事与虚拟空间对接,产生新的文化符号。《医道官途》采用反穿越手法写官场谋略和奇特的医技,出神入化。仙侠神话小说《佛本是道》受《封神演义》影响,糅合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神怪故事,描绘出一个独特、完整的庞大的仙佛世界系统。除了幻想、仙侠和穿越等追古题材,网络文学还有很多当代题材作品,最为大众所喜爱的是都市类,比如职场商场、婚恋家庭、浪漫言情、青春校园、当代军事、悬疑恐怖等,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网络作家写不到的领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哪些是热卖品,哪些是大路货,哪些是滞销品。这样一来,不网络文学研究仅把类型固化了,而且形成了“跟风”的习气。《杜拉拉升职记》一火,几十种“升职记”立刻成燎原之势风靡网络,《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一红,上百种“同居”乌泱乌泱潮水般涌来。同质化成为类型化的寄生物,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持久发展。我将此比喻为:市场挤兑,文学无语。市场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从众性,而文学有时候恰恰需要孤独和冷静,这两者之间的冷暖、阴晴,需要网络作家用智慧去把握,用个性去面对。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精英作者,会慢慢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网络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网络作家月关这样认为:“网络文学几乎每三年就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当前网络文学市场的发展在度过一个爆发式的发展期后,还有极漫长的路要走。现在的网络文学市场可以用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来形容,因之也不乏浮躁的气氛。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漫长发展期,它还不是很成熟,同时因为崛起得太快,势必还有一个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我觉得月关的观点是理性客观的,表现出一个作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市场选择大于文学选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量,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走过的一段路程。

二、审美层面的变量:传播方式大于文本形态

早在1936年,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就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对现代技术社会里交流我们自身经验的能力表示怀疑。在他看来,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经验的贬值、叙事能力的被剥夺,正在加剧并且不可逆转。在网络传播介质中,文学无论如何不可能保持原有的样子,本雅明的观点用来解释今天网络时代的文学变革仍然适用。换句话说,中国网络文学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实践,对21世纪全球文学的变化、发展是具有探索价值的。网络文学的不确定性因素,其实包含有利与不利的变数。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表达艰难尴尬的时代。丰富自不必说,艰难尴尬体现在文学对当下现实把握的无力,体现在个人经验的大众化、雷同化,体现在文学想象的狭隘、直观,毫无艺术穿透力。为了确保“真实性”,小说的创造性空前下滑。从属性上分析,文学想象从来不是专门为某种文学手法服务的,它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一旦缺少了文学想象,人类乌托邦的理想就被束缚在现实之中,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但乌托邦不是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天堂,而应该是一个精神的归宿之地。在这个节点上诞生的网络文学,能否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为文学审美提供新的养分?我认为是值得期许的,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长远眼光注视这一时刻的到来。那么,网络文学究竟有哪些审美特性,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它的价值呢?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文学在生产方式上就已经“各寻各路”,网络文学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草根性”和“去精英化”的审美范式。其他如月票、打榜、打赏等传播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影响。作家每日更新,受众每日追文,两者之间不断磨合、相互影响,使文本产生了“合谋”效应,在传统纸媒文学看来特别重要的小说结构,在这里被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所替代。传统纸媒文学对生活“可能性”的书写,在这里转换成了对生活“不可能性”的书写。白日梦、超级异能、架空历史、穿越现实、死后重生、外宇宙幻想成为一种叙事的常态。网络文学的读者相对比较年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们更需要一些象形生动、相对浅白的故事来感知社会、认识世界。

网络作家天下归元曾经在《网络文学的审美切入点》一文中写道:“那些清澈而茫然的眼睛,很多是在网文潜移默化的缓慢灌输下,开始看见世界大千,渐渐懂得为人、处世、行走、存在的真义。”网络文学努力要做到是为最广泛的大众阅读人群提供通俗小说文本。然而,网络文学虽然呈现的是文学样式,实际上却扮演了多重角色,它在审美上必然要超出传统文学固有的范畴,尤其在大众性、娱乐性方面发挥着文化整合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传播渠道上,它是继电视传媒之后对受众影响最大的传播途径,也只有在这方面出色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空间。如改编成电视剧的《甄嬛传》《步步惊心》,改编成网游的《诛仙》《斗罗大陆》輯輥訛,改编成电影的《失恋33天》《裸婚时代》輰訛輥等等。网络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写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网络上的写作者,最初大多是文学爱好者,当他们尝试写作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因此他们必须在与生存的抗争中摸索出自己的写作之路。一方面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又是对生存的直接反映,网络作家这种“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缺乏技巧,却有鲜活的在场感。和打工者在生存中寻找生活是一个道理,生活对网络作家而言不是观察物而是感受物,即便是职业网络作家,有了几十上百万的粉丝,他们往往也不以作家身份自居,而把编故事当做一种生存技能。在传统文学领域,作家是“在写作中生存”,写作成为他存在的一个理由,只有写作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新的传播方式还改变了写作者与受众的关系,由此改变了既有的文学生态系统,凸显出两种写作之间的不同之处。网络文学与受众建立的是“参与式”的双向关系,受众在线阅读时被称为“用户”,他们的潜在身份是消费者。既然是“用户”,“用户体验”对“产品”来说是第一位的,如果你的“产品”不能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这个“产品”就必须“下架”。这和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制作几乎是同一个模式。而传统文学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单向的灌输和引导,这种隔空对话要求作家必须具备强大的思想能量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折服”读者。严格意义上讲,虽然和主流文化有所交接,网络文学目前仍属于亚文化,或者说俗文化范畴。但我们应该改变雅文化高于俗文化的旧思路,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中国的雅文化是在俗文化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堆积是需要慢功夫的,中国的文化生态曾经一度荒芜,如今借助网络传播方式俗文化得以复兴,新的文化高峰进入了孕育期。我以为,这是网络文学之于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变迁可谓海纳百川、包容并蓄,有着强大的生态调节能力。网络时代,文化流动加速信息含量暴增,文学作为整合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在互联网上找到用武之地,发挥了巨大能量。一般来讲,文化形态的丰富性代表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流行文化则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定的变量,存在主流文化、边缘文化、正在崛起和逐渐消亡的文化生态组合。中国当代社会已经步入这样的文化变革时代,它对网络文学的包容,使得这一新生的文化形态迅速成长,发展壮大,并在审美上与传统纸媒文学形成明显差异。

三、表现方式的变量:故事行云流水语言短兵相接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经历近百年西学淘洗之后,峰回路转,21世纪的新生文学———网络文学重回古老的讲故事现场,这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实际上,西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面临同样的境遇。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在《沉默之子:论当代小说》輱輥訛一书中说: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显而易见,小说起源于故事,而不满足于故事承载的容量,当小说越走越远一时找不到新路的时候,重新回到故事现场,仿佛游子回到故乡一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两部代表性的作品《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其形式创新震惊了世界文坛,成为摆脱“故事”的小说典范,为他在1982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但1985年出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却被作家本人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的方式,所运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羽化等,这正好和网络作家的民间身份、草根意识高度吻合。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在他的《故事形态学》輲訛輥中指出,一切成熟的文学体裁都具有游戏的性质。我理解普洛普所讲的“游戏”实际上是指保留在某个民族内心的特定的“故事记忆”。在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中,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志人小说、传奇体小说、话本、神魔小说、人情小说、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等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策略,其“创作记忆”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现当代文学,包括当代西方奇幻文学、科学幻想文学等,更是直接影响了网络文学,只不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网络文学更接近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早期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輳輥訛直接取材于西游故事,结合现代文化视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贯穿以现代文明思想: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江南的《此间的少年》輴訛輥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当代校园版,用戏谑的笔法表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校园的荒芜时光和美好的青春岁月极尽言表。萧鼎的《诛仙》以老子《道德经》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主旨,书中反复探究的一个问题就是“何为正道”。忘语的《凡人修仙传》輵訛輥讲述一个普通的山村穷小子,虽然资质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计修炼成仙的故事。烟雨江南的《尘缘》輶輥訛从一块青石偶然听得一巡界仙人颂读天书,得以脱却石体修成仙胎。故事独辟蹊径,讲述世俗意义上的青梅竹马和非世俗意义上的日久生情之间的较量,让人隐约看到作者将佛教文化与现世生活进行精神对比所产生的文化含义。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网络作家对小说的故事性的追求可以说是锲而不舍,甚至于南派三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胆直言:凡不以好看为目的写小说都是耍流氓輷訛輥。他稍显过激的观点显然和中国古代小说重于讲故事的传统有关。

其实网络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学作品差不多都和传统文化根脉有某种联系,并且有效地与现实生活对接。受大众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总是能够让人在悠远处闻到“花香”,在挣扎中看到人生的价值之光。网络小说越写越长是当下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多数人认为这是商业化导致的结果,事实也是这样,但如果仅仅这样看还是有所欠缺,不够全面。分析一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网络超长篇小说规模化出现是在2010年移动阅读基地正式商用之后,在此之前,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但250万字以上的超长篇小说是极少出现的。这就说明,移动阅读是造成网络小说越写越长的主要推手,反之说明,移动阅读人群才是网络文学最大的用户群。2013年移动阅读营收达到62.5亿元,差不多是在线阅读收费的5倍,尽管在线阅读用户的隐性数字被盗版所遮蔽,但移动阅读收入的真金实银成为了撬动网络文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杠杆,这恐怕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手机上的文学阅读应该以“段子”为主,照这样的话,移动阅读理应是“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天下。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的,并非如此。带着疑问,我在移动阅读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出乎预料。根据移动阅读基地对用户阅读信息的整理,发现网络小说的篇幅越长越是受用户欢迎,在抽样调查中,用户的回复被整理成这样的观点:手机阅读主要是利用碎片时间,如果读物是零碎的,用户的时间就真的成了碎片,但超长篇小说可以把碎片时间有效粘合起来,让用户的碎片时间成为一个整体。针对这个问题文学网站也有自己的观点,起点中文网常务副总编辑碧路黄泉輮訛輦表示,文学网站从来没有要求网络作家无限拉长作品,我们认为连载的长篇小说不低于200万字,且保证订阅数,这部作品就算成功了。作者本人也不愿意无节制地写一部作品,由于时间拉得太长,有时候写到后面,前面的情节都已经忘记了,经常闹出笑话来。但用户不干。用户会说,你的故事里还有很多“坑”没有填,我关注的人物还没有结局,我花钱买你的故事,你的故事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交代,你这样结束是对我不负责任。既然“上帝”不高兴,那只有听命于他,于是,为了把故事编完整了,只能越写越长,当然网站和作者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对于一件当事者三方都能受益的事情,有什么理由叫停呢,何况移动阅读那边传来的信息也是“越长越好”。几股力量的聚合,逐渐形成了当下网络长篇小说越写越长的创作趋势。尽管故事已成“行云流水”,网络小说的语言却不能拖沓。我曾经推荐一位传统作家的科幻小说到文学网站,三分钟不到就被打回了。结论是:不适合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必须是短句子,三言两语就要换行,一段话绝不能超过三行字,否则用户不接受。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眼睛受不了。如果全文皆为短句子,每个章节固定在三千字,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和节奏自然就有别于传统的纸媒文学,这是可想而知的结果。说到语言问题,不能光说网络文学,作为基础工具,文学语言是饱含最大信息量的介质,它是一个民族精神谱系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试想,一段几分钟写出来的文字,能经得住几百年、上千年,无数人的阅读和品味,如果作者不是经过千锤百炼修得这样的功夫,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作家如果成为伟大作家,最大的贡献首先是对民族语言的贡献,而不是贡献了什么样的故事。语言是米,米若不好,手再巧,也做不出好饭来。中国古代的语言是非常优秀的,我们读流传下来的古人的文字,比如《逍遥游》,比如《岳阳楼记》,比如《捕蛇者说》,乃至《病梅馆记》,你会发现无法改动它,一个字都改动不了,它已经非常准确、生动和细致,它和你气息相通心灵相通。中国古代的语言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唯一的突变发生在近现代,就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化,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