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热点新闻作文精选(九篇)

热点新闻作文

第1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一、新闻策划如何体现“跨界思维”

1.以大视角、大文化来关注新闻热点。

新闻策划建立在关注热点新闻的基础上,但对待任何一个领域的新闻热点,新闻策划的执行者都应该跳出这个领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以大视角、大文化来看待这个热点,这是运用“跨界思维”的一个前提。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沈阳晚报》在震后第三天就提出了从文化视角切入,以人文关怀来弥补地震带来的心灵创伤,并策划推出了“六君子书画义卖”活动,邀请文怀沙、晏少翔、杨仁恺等书画名家义卖作品,同时,又推出了在四川建立“仁恺小学”的活动。这两个活动将社会焦点和文化名人结合起来,共筹款60余万元,为灾区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份努力,并让媒体在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2.用创造性思维去提炼策划点。

新闻策划的首要任务是提炼新闻点,“跨界思维”的运用则是对新闻点的“重合提炼”。它不但使新闻发生领域新闻点的提炼更精准明确,而且增加了延展性、社会关注度和厚重性,并具备自身媒体的个性,是别人很难再重复做的。新闻策划的核心是创新。如何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提炼新闻点,是跨界新闻策划的关键所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数十家媒体聚集沈阳采访巴西足球队。考虑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而北京奥运会实际上也是一次中国文化最好的宣传,沈阳晚报推出“沈晚有礼”活动,将 “将” 、“帅”等书法作品分别送给罗纳尔迪尼奥和邓加,用传统文化中的“将帅之和”来预祝巴西队取得好成绩。这一活动,巴西环球电视台作了现场直播,全国有百余家媒体报道、转载。

3.以敏锐的政治高度来把握新闻热点。

好的新闻策划,既能让读者高兴,又能让政府满意。新闻策划的“跨界思维”,同样离不开以敏锐的政治高度来把握新闻热点。2009年8月29日,享誉世界的沈阳钢琴家郎朗首次回家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沈阳晚报》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提出了“请郎朗担任沈阳市形象大使”的倡议,得到了郎朗和沈阳市政府的认可。郎朗随后为沈阳拍摄了宣传片,为向世界宣传沈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新闻策划的服务方向是多元的,要做到雅俗共赏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跨界”新闻策划要遵循的原则

新闻策划无论如何策划都离不开新闻的本体,因此,“跨界思维”的运用也要遵循新闻的原则。

1.可受性原则。就是新闻策划对于读者的可接受的程度。“跨界思维”关注的焦点必须是大多数受众关心的热点。

2.时新性原则。新闻的本质是新。“跨界思维”必须围绕新闻事实来策划和运作活动,要有较强的新闻性,不能违背新闻规律。

3.深度原则。这是“跨界思维”运用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让新闻策划超出原有新闻点的深度和广度,才是“跨界思维”的目的。

4.前瞻性原则。获取大量的信息是“跨界思维”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这就要求记者要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要将新闻触觉伸展到各个角落。

三、“跨界”新闻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1.排斥个人意见。策划需要集中智慧,尤其是一线的编辑、记者对新闻本身了解得更为透彻,他们的建议对跨界新闻策划是非常必要的。集思广益是运用“跨界思维”策划新闻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2.小题大作,难以引起共鸣。跨界新闻策划需要在不同领域内找到共同点且是社会热点,不能滥用,否则很难引起共鸣。

3.缺乏充分准备,虎头蛇尾。跨界策划能否成功取决于最终的实施成果,如果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不对报道时机、难度、可行性、物质支持等方面做充分准备,最终可能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

4.只注重内容策划,忽视形式策划。一些新闻策划偏重于内容,而忽略了形式,在版面支持、版式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都没有做好,最终会让新闻策划大打折扣,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易圣华:《新闻公关策划实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2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21世纪之初,网络新闻经过几年的探索,开始从最初简单粘贴的新闻处理方式向解读新闻的方向发展,这期间,体现互联网传播集大成优势的网络新闻体裁——网络新闻专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新闻专题以其集中统一的平台把同一主题的相关新闻信息集纳在一起,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使受众形成对新闻的全面认识和完整印象。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网络新闻具有即时性强,更新速度快、阅读方便、信息量大、获取新闻成本低、自主选择性强、互动性强等突出优势,同时也存在新闻可信度低、信息杂乱、广告多等缺陷[1]。在这种不同以往的新闻阅读环境下必然也存在着相应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

一、本文研究特点

本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将内容分析同问卷调查结合在一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既从网站本身统计的搜索内容上发现规律,又从受众阅读网络新闻的切身体验进行了解;

第二,全面探讨了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月收入、居住地等各种变量对受众网络新闻阅读的影响,兼顾了信息、人、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

第三,对网络新闻进行新闻的类别、正负面报道性、软硬程度、基本属性等不同角度的归类,以期从不同角度看待网络新闻阅读;

第四,在研究网络新闻阅读的同时不忘结合传统报纸的新闻阅读,在调查的对比中更显特点。在大致总结出受众主要阅读新闻的类别、正负面报道性、软硬程度、基本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调查问卷去研究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月收入、居住地等自变量同阅读动机和方式、对待热点新闻的态度、选择新闻的标准、新闻分类阅读倾向、正负面新闻阅读倾向、硬新闻软新闻阅读倾向、新闻的特性选择等变量间的关系。

二、相关理论概念

1.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此前的研究效果主要是从传播者或传媒的角度出发,考察传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者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使用与满足”研究则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并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同时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2]。网络新闻阅读的选择性显然是要比传统报纸新闻要强很多,这集中体现在了其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上。新闻受众不必费尽心思在报纸上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为在网络上只需输入关键词,便会在短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获取自己满意的信息。网络不仅仅提供了很好的信息传达平台,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传播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观点、及时接受信息反馈。很好的填补了传统时代报刊、文字传播在信息交流上的单向输出性与反馈渠道的狭窄性。受众的阅读主动性明显增强。

2.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3]。议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其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议程设置理论同时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在新闻阅读方面,报纸新闻的议程设置主要在于头版头条,而虽然网络新闻存在着很强的的自主选择性,但是依然存在着例如大标题焦点新闻、热搜词、弹出新闻等类型的导航性新闻,一些重大新闻强迫性地展示给新闻受众,进而形成特定焦点事件的舆论。

三、内容分析:百度热搜词的相关信息统计

本文对于百度热搜词进行内容分析的目的主要在于以下三点:查看读者主动搜索的新闻信息有没有普遍的倾向性;探讨排名靠前的搜索新闻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另外,为后面进行的问卷调查做好铺垫。

对百度热搜词的选择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从2011年6月到11月这半年中获得数据。首先,将每个月分为3个10天,采取回放抽取的方式随机产生3个1~10的数字,作为每十天选中的日子。随即抽中的数字分别为3、2、3,所以选中日期为分别为6.3、6.12、6.23、......以此类推直到11.3、11.12、11.23。随后便进入选中日期的百度热搜词,选取每日前10名的热搜词,产生共计180个样本。数据整合方面,编码必须按一定标准进行。

从整体统计上看,在这180个排名前10的样本中:1.国内新闻大事所占比例最大(22.22%,N=40),社会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也占据了一定数量;2.人们稍稍偏向阅读负面新闻报道(M=2.67,SD=1.153),但绝大多数人倾向于阅读非正非负的中立性描述(38.33%,N=69);3.人们更偏向于去搜索硬新闻(M=3.56,SD=1.375),其中重要性+高时效性的硬新闻最多(35.56%,N=64),而硬新闻数量总体压过软新闻;4.具有趣味娱乐性和社会民生性的热搜词排在了前两位,数量分别为50、48,其余则处于基本均势状态。

而针对新闻热搜词的排名与其各种属性(新闻的类别、正负面报道性、软硬程度、基本属性)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先将新闻热搜词当日的排名作为因子,而新闻的类别、正负面报道性、软硬程度、基本属性作为其因变量,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新闻热搜词当日的排名在新闻软硬程度上有显著差异,显著性小于0.05。因此,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热搜词的排名与新闻类别没有显著关系;2.热搜词的排名与新闻的正面负面报道没有显著关系;3.热搜词的排名与新闻属性没有显著关系。4.热搜词的排名与新闻的软硬程度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r(180)=0.158,p<.05),即热搜词排名越高,其相关新闻硬度越高,这一点可以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的 表看出来;进一步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中的LSD两两比较,可以发现对于新闻热搜词当日的排名来说,排名第1的新闻通排在第5、6、7、10的软硬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正印证了在热搜词的排名与新闻的软硬程度呈微弱正相关的前提下,排名越靠后的越倾向于是软新闻。

四、有关网络新闻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倾向的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问卷调查包括4大部分:1.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了个人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月收入、居住地;2.传统报纸新闻的阅读,包括有无阅读报纸新闻的经历、阅读新闻的类型、阅读报纸新闻的原因、阅读报纸新闻的方式、以及对待报纸头版新闻的态度;3.网络新闻阅读习惯,包括有无通过网络阅读过新闻、网络新闻的较显著特点、阅读网络新闻的原因、今后是否会更倾向于通过网络阅读新闻、对于大标题焦点新闻、热搜词、弹出新闻等的态度、以及网络新闻的阅读是否改变了之前的新闻阅读习惯;4.网络新闻阅读倾向,包括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最感兴趣的新闻属性、正负面新闻阅读的倾向、软硬新闻的阅读倾向、最看重新闻的特点、对网友评论栏目的态度、对之前的阅读倾向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月收入、居住地等作为自变量,阅读动机和方式、对待热点新闻的态度、选择新闻的标准、新闻分类阅读倾向、正负面新闻阅读倾向、硬新闻软新闻阅读倾向、新闻的特性选择等变量为因变量。

五、调查问卷的相关结果

从这份问卷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显著的现象:1.在网络新闻的阅读中,受众倾向于去阅读国内新闻大事、具有趣味娱乐和社会民生性的新闻、以及非正非负的中立性描述;2.年龄越大,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越高;3.男性和女性所关注搜索的新闻类别是不同的,譬如,女性会很明显的倾向于去关注女性与健康类新闻,而男性会很明显的倾向于去关注体育新闻和军事新闻;4.网络新闻的特点在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的受众眼中是有差异的;学历和收入在主流新闻的阅读上并不会引起太大差异;5.网络新闻阅读正开始成为新闻阅读的主流;6.热搜词等主流新闻对新闻受众有一定的引导性;7.网络新闻阅读自主选择性和倾向性增强,对受众以前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相关总结与启示

对于本文的调查研究,有几点是值得总结和思考的:1.当前网民的新闻搜索还是以关系国家意义的硬新闻为重,更为看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趣味娱乐性新闻和社会新闻也是受众阅读网上新闻的重点;2.受众对网络新闻的自主选择性运用自如,不再是被动的选择信息,在网络上新闻信息选择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形成自己的特定兴趣;3.焦点新闻在网络新闻阅读方面仍然对受众的选择产生着影响,能够完全无视大标题焦点新闻、热搜词、弹出新闻的只是少数;4.当前网络新闻大有取代传统报纸新闻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去研究如何使传统的报纸新闻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更要去积极探索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领域;5.网络新闻的阅读倾向是和受众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月收入、居住地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使自身的门户新闻网站更吸引特定属性的受众,是今后必须面对的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6.网络新闻的阅读时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以往的新闻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而在信息繁杂的网络,如何培养自身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是所有今后打算通过网络来阅读新闻的受众所必须认清的。

参考文献:

[1]吴雨蓉.网络新闻发展的风向标——网络新闻专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

第3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关键词:

与传统的网络流行语不同,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刻,特别是那些从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得尤为明显。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以及大众心理的多棱镜,从中可以解读出中国老百姓的心声、情绪和诉求,即便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仍失为记录一个年度甚至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笔触。

一、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

1、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网络流行语在相关热点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首先,这些网络流行语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提升了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社会热点或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网络流行语将某一新闻事件以简洁精炼的样式、幽默戏谑的基调出现更能够引起公众的注意。一方面,已经清楚了解新闻事件的受众在看到相关网络流行语时很容易引起共鸣,很快能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通过QQ, MSN签名、博客、微博或论坛/BBS等方式加入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行为中来。另一方面,尚不清楚新闻事件的人在看到某词语频繁出现、周围人热烈讨论之时,不免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于是他们会主动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与之相关的新闻事件背景,进而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传播者。

其次,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指向单一新闻事件,当其延伸开来,还能高度浓缩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心态,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能够引发媒体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几乎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会引起媒体对类似现象的报道、分析和讨论,如"楼脆脆"引发的对当前房屋质量安全、高房价和无德开发商等相关热点问题的大讨论,又如"俯卧撑"、"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所引发的对政府部门信息透明度不够的讨论。

2、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的公开

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网民基于新闻事件中难以认同的部分发出的质疑、不满之声。在网络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上,这种质疑、不满之声能够迅速、大范围地传播开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形成强烈的回响。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亦会受到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且在传统媒体的积极报道传播之下,网络流行语从网上延伸到网下,产生新一轮的传播效应,直到将社会公众全部覆盖其中。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天罗地网"之下,公众对新闻事件真相的质疑或对官方相关解释、处理的不满等情绪迅速扩散并愈演愈烈,追问真相或要求合理解释的呼声越来越高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新闻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便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强烈的情绪表达、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的追问容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使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进而促成真相的揭开、问题的解决。

3、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传达了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发出的声音,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它是网络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源于热点新闻事件的这些词句,在公众参与构建的社会语境下,不断超越其本身的意义限定而成为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公共舆论表达,使得舆论监督能够有效地实现。在互联网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上,舆论监督显示出极大的威力,一方面监督主体较之传统的舆论监督要来得更为广泛,另一方面监督的对象亦无所不包,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以及各种不良社会现象都囊括在监督范围之内。而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关注与报道,更是将舆论监督落到了实处,使舆论的热潮不仅仅在网络上汹涌,而是更有理性地、更为真切地影响到了现实。

二、网络流行语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语言的演变是一种自然现象,语言的变化在网络时代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增添了活力,丰富了语言文化,而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修正主流的官方语言,亦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作,而其"风"的部分就是来自民间的歌谣,可见历来就有民间智慧补充官方缺憾的情况。

1、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

长期以来,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削弱了民间话语。1996年,国内知名的文学杂志《天涯》改版,开设了"民间语文"栏目。该栏目的创办初衷就是为了化解"老是悬在半空之中"的所谓纯文学给杂志带来的生存危机,改版后第一期"民间语文"的"编者按"中便指出:"广义的文学,包括人类一切有创造力的语言和文字,并非作家的专属领地"。"民间语文"一亮相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它摈弃了文学专业化的精致追求,坚持以普通人的"语文"姿态,记载千姿百态的"民间"景象。"民间语文"倡导的是一种区别于正统的主流言说的姿态,注重长期以来被主流文学话语所淹没的民间资源。

在网络普及以前,《天涯》杂志的"民间语文"栏目为那些被压抑的民间表达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然而,《天涯》终究是一本文学刊物,它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的门槛依然比较高,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跨得进来并自在参与其中的。而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为民间话语的复苏与活跃搭建了一个更为宽广、更为大众化的舞台。网络流行语的频频出现,打开了全民创造、全民传播流行语的火热局面,唤醒了沉默己久的民间话语。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中,部分是原先就存在的,但通过网民赋予新的意义,内涵有了极大的延伸:部分是网民根据新闻事件的典型特征精炼概括与提取而成。无论是哪种产生方式,网络流行语都集中反映了民间的智慧,调动了人们极大的创造热情。以网络流行语"我爸是李刚"为例,它是从河北大学车祸案肇事者嘴里喊出的一句话,此语触发了公众对于中国权贵阶层以及一些傲慢的官二代的愤慨之情,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引起轰动效应。之后,猫扑网 最先发起了名为们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众多,短短几天内网络上便出现了36万多条"造句",从唐诗、宋词到流行歌曲和广告语,只要相宜的,网民们都改编出了"李刚版",民间的创造力非同凡响。

2、影响语言文化发展的方向

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丰富了语言词汇,加速了语言变革发展的进程,活跃了语言文化。这些生动鲜活的网络流行语让人们看到了语言新的可能性,打破了传统语言风格、规范的条条框框,鼓励创新,为新词语的产生拓宽了思路。当然这些网络流行语也遵循语言的优胜劣汰的法则,如果能被社会上大部分人所接受,那么就有进入日常用语的机会,否则就会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记忆中。网络流行语如此盛行,呼唤着语言文化往更加包容的方向上发展。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传播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语言学界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网络流行语是与当今社会紧密互动、对文化传播有着特殊意义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学,特别是修辞学、社会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课题,关注、追踪和研究它们,既是学科的学术责任,亦是学科的社会责任。由此,学界加大了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与研究力度。语言学者们从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三个平面对网络流行语展开研究,并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等问题。

3、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碍

如今,源于对现实社会关注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不仅能够风靡网络,还会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口头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话语体系中,在网络之外的"交流场"被频繁使用。这便带来一个问题,对于那些不太接触网络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并不知道所谓的网络流行语、更不知道其背后的含义,所以如果日常交流中别人使用网络流行语表达意见或者商家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做宣传,他们会不知所云,如此一来,意义的传达便受到了阻碍,沟通产生了不便。《南方周末》曾经报道过这么一个事情:某武警部队新兵营一位班长因为不了解网络流行语,担心带不好个性十足、时尚新潮的新兵,便向连里提交了辞职报告。尽管报道中讲到该部队由此兴起了一股了解并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热潮,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因网络流行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带来的交流障碍现象的存在。

三、网络流行语对媒体的影响

在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反之,网络流行语对媒体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接下来,笔者便着手于分析这个问题。

1、网络流行语促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形成舆论监督合力

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来看,传统媒体与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网络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迅速、意见表达和观点交流的方便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客观理性、良好的公信力优势互补,在某些情况下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合力,共同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和相关问题的解决。

在热点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中,多数情况下传统媒体是相关事件新闻报道的最初提供者,如"很黄很暴力"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关于网络净化的新闻,"叉腰肌"来自《体坛周报》等报纸对谢亚龙奥运赛后批评女足一事的新闻报道,等等;然而不可忽视的一种趋势是,网络因其信息传播的迅捷、互动交流的灵活渐渐成为传统媒体寻找、发掘新闻素材的所在地,在不少事件中网络已然成为非常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和最早的问题发现者与黑幕揭发者的诞2、网络流行语丰富了媒体的表达方式,成为媒体吸引眼球的重要元素

第4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关键词 新闻传媒 舆论引导力 热点 监督 技巧

舆论引导力指的是媒体的新闻信息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影响及干预作用,是评判媒体的影响力及美誉度的重要标准。随着网络媒体及各类电子传媒的普及,新闻传媒已然成了现代舆论的主要表达渠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在现今错综复杂的形势与背景下,新闻传媒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已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深度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舆论监督,也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参与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起着表达民意、衡定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控制,舆论引导工作更是团结我国各级社会力量,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得以迅猛发展,然而在其舆论引导力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一味追求收视率及经济效益,造成的传媒人文精神缺失及受众信任感滑坡,或是不注重受众的需要,忽略引导舆论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降低了新闻传媒的社会公信力,疑惑是以偏概全地看待问题,缺乏理智的思考及理性的判断等。只有正视我国新闻传媒在舆论引导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逐步提升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力,才能引导正确地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社会舆论,真正体现公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一、引导热点,提升新闻媒体影响力

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随之出现。社会就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不断进步。新闻媒体应走在时代的前沿,用于剖析各类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出现此类热点问题的社会背景、深层原因,提出解决热点问题的对策,帮助受众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迷宫。新闻媒体要引导热点,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练就,而需要当做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在不断研习党及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多学习,多思考,以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社会热点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加以中肯性地分析判断,使新闻报道能解惑答疑,化解矛盾,以极具见地、分量和深度的报道提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力。例如,现今形式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敏感话题,新闻媒体在这一热点问题上引导得及时,引导得到位,对拓展大学生就业思路,就业途径,稳定大学生及家长的心绪,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可开设“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题,介绍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层就业的典型,介绍政府、部门、学校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举措,传递各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展择业、创业的思路,此外,还可进行一系列分析当地人才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出现的供求总量矛盾和供求结构矛盾的结症,并提出破解就业难题等深度报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呼吁社会各界都应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舆论监督,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得以维护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公信力的核心体现。舆论监督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新闻媒体在配合党和政府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张,将报道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把握领导的关注点,使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以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新闻媒体在传达党和政府主张的同时,还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扎根群众,为人民服务,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及意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许多难题,防止矛盾的激化,维护稳定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进行编辑内参,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揭露社会上一些不宜公开见报的不良倾向和问题,有着公开报道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使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此外,给新闻监督立法授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信息渠道丰富的优势,搭建公民信息知情权的平台,及时采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客观地展示给人民,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对某一问题、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揭露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法行为,抨击腐败、丑恶及不良的社会现象,能唤起民众的良知和社会正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能通过舆论监督的平台,达到为民众解决问题的作用,体现国家的民主、文明和进步,彰显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注重技巧,增强新闻传媒感召力

新闻传媒只有被受众所认可、并使之乐于接受,才能真正具备其舆论引导力,这就需要新闻传媒认清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关系,努力打造一个公众自由参与、交流的平台,以事实为依据,以公众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以客观、公正、全面且准确的视角,公平对待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与事,增强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及说服力,使受众能从中及时得到自身感兴趣的信息,或是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并选取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方式及报道内容的取舍,可运用诸如故事化、结构化、视频化等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报道回归受众,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公众乐于接受,活化传媒舆论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舆论引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正面且积极地主流价值观。善于通过典型报道,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报道出新意与个性,提炼出时代的精神,树立先进楷模,激励民心,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新风尚,疏导公众情绪,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感召力,做好通达民意,传播信息的工作,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导向,引领舆论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潘圆圆.浅析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科技创业月刊,2007.

[2]罗小燕.论新闻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普遍原则[J]. 才智, 2009.

第5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关键词】广播 网络评论 热点新闻 编辑点评 把准方向 引导舆论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新闻评论一般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其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首推网民的交互式评论。本文所涉及的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是指普通网民评论的范畴。

现今,热点新闻和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在网上掀起铺天盖地的评论潮,叫好的、拍砖的、冷嘲热讽的无奇不有。与此同时,热点新闻和事件也立即成为各类广播节目与受众互动交流的谈资和话题。而此刻,主持人在节目中有无妙语连珠拿捏恰当的点评、点评质量如何,就成为节目吸引受众与否的关键,这也极大地考验着幕后节目编辑的点评思维与模式。在面对网络潮评冲击时如何把准脉搏和方向,避免哗众取宠、无病的点评,多做引导民意和社会舆论的锦上添花式的点评,实现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新闻评论基本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满足了网民的基本需求。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可供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另一方面,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

总的来看,网络新闻评论相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通受众广泛平等的参与。尽管在报纸的评论版面和广播电视的评论节目中,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听到了普通人的声音,但传统媒体受到版面和时段的限制,普通受众的参与非常有限。媒体通常会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留给记者和专家学者,其他评论相对处于弱势。

网络媒体打破了这些限制,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和表达的愿望均可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发言,而且其言论能够进入公众视野。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人们隐去了自己的真实地位和身份,依靠建立在逻辑和事实基础上的理性在网络上与他人平等交流。网络汇聚四面八方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是革命性的。

(二)网络评论使我国的言论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是网络评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更加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观点在网络上得以呈现并且交锋,使意见的多元化局面得以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评论中批评性意见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互联网空间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三)文本形式的创新。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传播时必然带上这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产生新的文本形式,网络也是这样。从技术上说,网络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画面和图像来传播评论;就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评论依然是以文字为主,但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和新的编辑组织形式。

目前网络评论的平台大致分为:言论频道的评论、留言板跟帖、论坛评论。其中,言论频道的新闻评论基本上都是完整的评论文章,与报纸评论并无本质区别。但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却是两种全新的评论形式,是网络评论的特有品种。同时,由匿名带来的自由随意性、即时互动性以及言论长期驻留带来的讨论的持续性,是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区别于传统媒体评论的几个鲜明特征,也是网络媒体在评论形式上最主要的创新。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三大局限性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网络新闻评论在创新和发展新闻评论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新闻评论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不少优秀的原创帖子,也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情绪化宣泄。比如:2014年4月22日的热点新闻《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 父母与港人起冲突》,网上普通民众的评论铺天盖地,既有“我希望闾丘露薇和那几个年轻香港人永远别来内地。”“那个港灿明显带有歧视眼光”等宣泄对香港人歧视内地人不满的帖子,也有如“香港是有法不准小孩随便大小便,但小孩才两岁忍不住要解决也是情理之中,港人应以包容之心看事情,更何况人家也是讲理之人,而且用布接住,你不来帮忙还用手机拍上网,良心过得去吗?”等较为客观理性的帖子。

二是存在一些超越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言论、反政府或的言论、诽谤他人的言论、色情和暴力倾向的言论。比如:《广州女纪委书记被指简历造假系护士出身》的新闻曝光以来,网上出现了攻击纪委和政府的评论,且占了很大比例。而一些娱乐新闻,如《文章承认婚外情 传姚笛曾为文章打胎》曝光后,网络上对当事人谩骂、贬低的评论几乎铺天盖地一边倒,其中很多语言粗俗,带有诽谤、色情和暴力倾向,不堪入目。

三是网络评论转载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媒体和舆论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网民提出了网络伦理的新课题。

面对热门新闻事件带来的网络潮评,广播编辑如何把准脉搏和方向,避免哗众取宠、无病的点评,多做引导民意和社会舆论的锦上添花式的点评,实现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社会功能,需要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确保不越雷池

毋庸置疑,追踪热点新闻、解读评析热点新闻是当今广播媒体吸引受众的一个利器。但是,作为节目编辑,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既要保证我们的节目有热点有谈资,同时也要确保不踏红线、不越雷池。4月22日,各大门户网站爆出《台北一小区插遍五星红旗 台湾警方称并不违法》的新闻:

台北市民生小区的富锦街,21日清晨出现一大堆的小型五星旗,信箱、门缝全部都是,看得居民整个傻眼。经调阅监视画面,发现3名戴着口罩的女子摸黑“有缝就插”;就在同一天,台北市永康街也出现同样的五星旗。当地警方表示,这种行为属于言论自由,没有违法。

新闻一经爆出,网上的跟帖评论铺天盖地、大呼叫好,更有一些网络名博专文评论,大赞台湾社会的开放、包容与自由,同时称像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的某条大街是不可思议的,等等。

鉴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这样的热点新闻自然会纳入编辑的眼中,成为当天节目的话题和谈资。但编辑如何点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该事件虽然是一条很“抢眼球”的热点新闻,但事关两岸关系,非常敏感,编辑点评如果一味称赞显然不符合政治要求,甚至有挑唆激励他人仿效之嫌,不符合当今两岸大局发展的趋势。当天,笔者是这样点评这条新闻的:

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历史趋势、大势所趋,是两岸同胞共同追求的目标,三名女子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诉求,是一种可爱的民间表述,我们不妨把它看成两岸的一条花絮新闻,一笑了之。

这样的点评,淡化了事件本身的敏感度,受众也可以接受。

2.选择性吸取网评精华,力求客观公正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快速反应、旗帜鲜明、尖锐泼辣、题材广泛、原创众多、形式多样等特点。不可否认,很多网民的素质很高,面对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他们真实地表达了老百姓的态度和心声,客观地代表了社会的舆论动向。但其间各种声音鱼龙混杂,对此,广播编辑必须要有预判,要给事件一个正确点评和自我发挥的方向,以免出现舆论误导。这就要求广播编辑要选择性地吸取网评精华,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

同样是今年4月22日的热点新闻《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父母与港人起冲突》,我们既不能一味谴责“内地父母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素质低下、丢人丢到了香港”,也不能怨“有部分香港人喜欢小题大做,以一种所谓的优越感瞧不起内地人、歧视内地同胞”,这样容易误导受众,因为少数香港人的行为并不代表大多数香港人。在当天的新闻点评中,笔者广泛阅读了大量网评,从中找到了三条较为客观的点评,最终进行了优化组合:

事件折射出内地和香港在生活习惯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差异,我们应当承认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作为内地人到香港应该尽量遵守当地的法律和管理制度,这对父母显然这方面还有所欠缺,但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少数香港人的行为可以理解但缺少人情味,忽略了内地、香港两地的差异。同时,我们不妨设想如果香港的公共设施十分完备,或许这样的新闻不会发生。

通过这样选择性吸取网评精华,对网评进行了优化组合后的点评,兼顾了各方声音和观点,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公正,避免发生舆论误导。

3.超越网评思维的范畴,编辑独家点评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评论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一些明星八卦和隐私新闻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宣泄。这个时候,我们的节目编辑当然不能附和这类网络评论,而应以理性、客观、全局的思维进行点评。在娱乐和体育热点新闻中,网络评论往往因为发帖者个人喜好或是一方的“粉丝”,赞扬肯定一方而贬损诅咒另一方的情况特别明显,网评也大多缺乏客观公正性。在编辑点评这类热点新闻时,最好尽量全面了解新闻本身,并按照新闻媒体的纪律和要求,做出既避免哗众取宠、无病,又带有自己风格、在大多数受众看来基本客观公正的独家点评。

4.对于无法把握的内容,无声胜有声

每天都有热点新闻发生,很多时候,绝大多数新闻只需要我们客观播报就行;作为受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判断,不需要媒体来时时点评教化。比如克里米亚问题,4月27日,《乌3名特种部队军官被民兵抓获 蒙眼脱裤示众》的国际新闻很热,粗略看了一下,仅新浪网上就有7314人参与评论。克里米亚问题涉及西方和俄罗斯的利益博弈,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甚至连国际问题专家也难以厘清。因此,有一个核心事实是编辑必须把握的,那就是在安理会表决乌克兰克里米亚公投问题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弃权票,并多次通过官方媒体对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做了清晰明确的表述。在此背景下,媒体再做其他评论和解读显然是画蛇添足。

第6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开办全新新闻评论栏目《热点评说》,宗旨是“说天下事,评天下理”。我们理解的新闻评论,不仅仅传播新闻事实,更要传播对新闻事件的思考――从传播是什么到传播为什么。而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和表现出的思想,也应该成为新闻,成为新闻事实之外的又一个兴奋点,也就是说要传播思想,向受众提供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所以,观点不一定全面、准确,但一定要独到、深刻;不一定符合通俗的道理,但一定要体现另类的思维,体现栏目的个性;同时,无论编辑选材,还是播音风格,都要有一个支点,或思想观点新颖独到、个性十足,或语言风趣诙谐让人耳目一新,或制作形式绘声绘色。这样才会呈现广播评论独特的品质。

《热点评说》类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

多元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们不再用一个声音说话。主流人群能够比较理性而积极地思考和对待社会生活――这既为《热点评说》类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评说”的声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各方媒体的精彩言论、专家学者和普通受众包括网民的观点,如何给受众更丰富的资料、更多维的角度、更深刻的思辨、更新锐的观点?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有档开办8年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麻辣烫》,这档节目不仅风格“麻辣”,在选题上也倡导“第一思维否定法“――对一个热点问题大家本能的第一个想法、第一思维,要先否定掉,用第二思维、另类的方式去思考,去解读。这个节目多年来稳居当地收听率第一,长久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一思维否定法”。

所以,广播新闻评论话题的着眼点,不仅应侧重评述热点新闻的实质及意义;更要着重选择那些对某一事件或现象意见相左、评价分歧的新闻主题,进行评述。一些热点问题,往往是争议比较大的,关系到政策解读、法律法规、百姓生活、社会观念。比如:范美忠当老师合适吗?如何看待小灵通退市?要不要取消奥数竞赛?小沈阳会火下去吗?清洁工捡拾巨额财产不还,算盗窃吗?穿日本和服照相,能容忍吗?《中国不高兴》的是与非等等。《热点评说》在实践中,在节目选材上注意观点的“交锋”。对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一条新闻会引发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是完全对立的,也可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作解读。编辑着力条分缕析,归纳汇编,融会贯通,夹叙夹议,集中、深刻阐释各方观点,让观点碰撞,让听众自己去辨析。观点力求新鲜奇特,也许听众会产生共鸣,也许有反对意见,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激发了听众的思维,让人想听、愿听,听后还能引发一些思考,激发参与欲望。

许多新闻事件有着矛盾性,评说是辩论式的,你来我往,有根有据,让人大开眼界。比如范美忠地震中先逃跑是一种非常态下的反应,而公众对他的评价标准却是常态标准。他这样做了,但不应该把他的私人主张推广到公众领域,并试图影响公众的行为,也就是“能做不能说”;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范美忠不能这样做,人们更多地是从道德上谴责他……许多问题评说的结果是,甲方乙方丙方,几方各执一词,真理越辩越明。

媒体的职责不只是宣传报道,更在于舆论引导。有思想的广播,舆论引导的水平一定是很高的。在对种种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政策法规的正反多种分析解说中,我们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去分析,无论是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见解,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辩论,我们都把握了一个基调,就是把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化为系统的、集中的、科学的和理性的意见,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传递的观点,符合社会关注度、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热点评说》所关注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娱乐、法律法规等方面,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凡是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就是《热点评说》关注的内容,这些事件还是具有新闻性和时效性的。比如,关于高管高薪的报道,是“昨天”全国媒体最关注的内容,连篇累牍,铺天盖地,《热点评说》当然不会放过;杭州富家子弟飙车引发公众问责交警;主轴高架桥垮塌折射城市管理问题……这些新闻我们都以高度的新闻敏感,紧跟时代潮流,抓住新闻热点,先声夺人,赢得了听众关注。

广播评论节目在播出制作形式上,应打破常规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精美的形式与精彩的内容结合,才会达到完美的效果。广播评论节目如何体现策划水平和独到思维?如何呈现丰富的内容和清新的风格?我们认为,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勇创个性风格,使新闻评论更富现实特征,庄重而不乏时尚,沉稳而不失新鲜。

广播片花的应用就是节目出彩的重要环节。节目性质不同,片花也千差万别:文学节目的片花厚实稳重,新闻节目的片花慷慨激昂,音乐节目的片花悠扬舒缓,娱乐节目片花精灵古怪……它们对广播节目起着扩大影响、承上启下、加强效果的功用,是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水平,我们在片头和单元片花上有很好的体现――“说天下事,评天下理”是节目片头和宗旨;“不同角度,多个视点,时事时评,各家评点”,是节目片花,简短、精练、明了,使听众在转入一个单元时能清晰地了解其宗旨,符合收听习惯,使节目更加动听、好听,吸引听众持续收听。

《热点评说》也打破新闻节目常规制作原则,在评论一些时事、经济、文化、娱乐主题时,尝试将电影小品经典对白、音乐、歌曲等用作插曲和片花,它们与评论主题的情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别开生面、画龙点睛的效果,使人经久难忘。

第7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利用政策信息资源

之所以把中央下发的文件、出台的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为记者致力于开拓的第一新闻源,主要是我们的媒体性质决定的。由于我们的党报是党的宣传工具,我们党宣传主张、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指导工作主要靠党委机关报,所以我们党委机关报的首要任务毫无疑问就是要宣传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主张、意图和中心工作。记者认真研究中央文件、有关部门出台的新政,就知道采访报道向哪儿使劲,就明确了到什么地方去抓新闻、去抓什么样的新闻。

开掘中央文件和中心工作这座“新闻富矿”的方式很多:从文件中找“题眼”、找典型进行报道;对文件中提过的线索进行寻踪报道;对文件中涉及群众关心的内容进行摘要报道;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进行分析解读报道;配合中心工作策划报道,等等。据此所搞的报道多是重要新闻乃至高质量新闻。

利用会议信息资源

对会议报道很多人不愿看,其实对于一个优秀记者来说,会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新闻报道的宝藏”。人们反感会议有几种情况,读者反感的主要是会议报道充斥版面,会议报道程式化、标题口号化、内容原则化、领导排名多。真正事关领导变动、国计民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计、老百姓利益相关等内容的会议或会议报道,社会关注度是非常高的。

利用“会议资源”进行的新闻报道有很多种:一、对会议本身进行报道;二、抓住会议中涉及群众利益或为群众所关心的内容进行报道;三、对会场内外发生的“衍生新闻”进行报道;四、从会议文件或领导讲话中获取的新闻线索进行报道;五、对会上出台的政策进行解读式报道;等等。

利用政务信息资源

领导机关,特别是省、市、县(区)的“两办”是各类信息的汇集地,各单位、各行业每日每时发生的重要事件、重大事故、重大新闻等,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个中枢神经来。机关出的文件、信息、简报、通报等蕴涵了丰富的、有些是可供报道的信息(有的不宜公开见报)。我们的记者在条件许可下,在与领导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应该定期不定期地到这些地方走走看看,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翻阅一下简报、信息等,可以获得很多意外收获。

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这是一条寻找新闻线索的捷径。这里所说的信息集中地方如今很多。如公安110、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室、车站派出所、公安防暴队、交通事故科、火警119、消协12315、价格投诉电话、市长热线电话等等,这些地方无时无刻都会汇集各种类型的大量信息,有些本身就是新闻,有的事件幕后隐含着新闻。在一些报刊竞争激烈地区,有的新闻单位派记者24小时在急诊室、事故科等地方“守株待兔”,充分说明了其新闻信息资源的丰富。

靠两条腿去“跑”线索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的活动场所不应在办公室、资料室,应该在社会上,应把工夫下在脚上,放在“跑”上。记者对自己所跑的战线“横要跑到边。纵要跑到底”。所谓的“横到边”,是指记者采访的面要宽,跑机关要跑熟机关的各职能科室,跑战线要从局机关一直跑到基层单位;所谓的“纵到底”,是指跑工厂的要跑到车间、班组,跑商业的要跑到门店柜台,跑农业的要跑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记者深入一步,线索就冒出一批,这是经验之谈。

到“热门”部门找新闻

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如城建、园林、统计、质监、公安、工商、物价、消协、股市等,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其出台的政策、的公告、采取的措旖、工作的作风,往往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与这些部门建立热线联系或经常造访,可以得到很多很好的新闻线索。

从节气节日中挖新闻

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环保日、节水日、粮食日、预防艾滋病日等,立春、夏至、白露、冬至等节气,这类报道虽属“应景报道”,从开拓新闻源的角度讲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类报道由于日期固定,如果在节日来临之前搞好策划,创新思维,选好典型,可以挖出很多与之相关联的新闻,对此不容小觑。

在社会热点中找新闻

社会的热点、难点本身就离群众近。群众的关注度高。作为一个记者,如果时时关注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找那些群众关心、领导关注、政府准备解决或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把握好度,把握好时机,选准突破口进行报道,本身就是很好的新闻。

逆向思维抓新闻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就是与众人不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换位思考”、“反过来想”、“反过来看”。逆向思维抓新闻的方法是:当别人头脑都发热时,自己的头脑要冷静;当大家都冷眼旁观时,自己要热情激荡;当大家都知道那是新闻时,你不要去凑热闹;当别人认为司空见惯没有新闻时,你最好琢磨着写一条新闻。只有这样,抓来的新闻才可能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才可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能高人一筹。

反常现象中找新闻

国外新闻界有个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过去我们一直批判这种观点。其实换个角度,从新闻的特性来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切违背常规的、反常的、与众不同的事件,本身就是新闻,有时可能是好新闻,对此千万不能麻木不仁,与新闻失之交臂。

第8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读者视野的不断拓展,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吸引读者的眼球。但与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相比,纸质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面临的被动与尴尬也愈加突出。

一是新兴媒体的挤压。面对重大突发的国际新闻,网络报道的即时快捷、电视报道的直观生动,甚至晚报、生活类报纸不惜版面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都给出版时间固定、版面有限的地方党报带来冲击;二是新闻来源的大致相同。目前,多数地方党报都没有自己的驻外记者,国际新闻版的稿件来源主要是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趋同化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做有特色的国际新闻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张报纸国际新闻版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事实上,做有特色的国际新闻一直是时事新闻界同行们孜孜以求的。在此之前,大众日报国际新闻版的编辑们已经做了大量努力。比如,通过全球视野的拓展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尝试对国际热点问题发表评论;或者力争做版面的过程也是编辑视角观点体现的过程,通过对现有新闻资源的选择、集纳、整合以及版式上的创新,体现出本报编辑特有的视角观点,从而打动读者。应该说,这些都是报纸国际新闻报道形成特色的有效途径。但是,报纸国际新闻报道的出路还不应仅仅停留于此。

在网络媒体捷足先登,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时效性和是什么)甚至第二落点(事情的全貌和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纸质媒体如何影响读者?制胜的关键只能是:权威而独家的分析评论。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更要在新闻的深度延伸上下工夫。事实证明,请在掌握更多信息、占有更多资料、拥有更大发言权的权威专家对国际新闻热点分析评论、发表观点,是在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上引导读者,从而达到新的原创与特色的有效方式。

2007年5月初,经请示并得到肯定支持后,时事对外部派专人赴京,约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部级“智库”专家写稿,就国际上重大新闻和热点问题,做新闻背景方面的解读和局势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力争告知读者“新闻背后的新闻”。5月19日,由权威专家支持的“环球论坛”栏目正式发稿。

“环球论坛”栏目运作以来,已刊发稿件8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被新浪网等门户网站转载。 2007年山东省九次党代会期间,为“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群”,栏目集中推出《越南大国外交的新突破》、《由沙祖康履新看中国多边外交的广阔前景》、《亚洲的时代山东的机遇》等3篇稿件,在代表中引起广泛反响。结合新闻热点、重大突发事件所发的稿件《马六甲是个好地方》、《火爆峰会折射国际体系变革》、《从“角力”到“握手”,中日并肩湄公河》、《中欧高层经贸对话的历史意义》、《亚洲米价大涨震撼全球》等,受到读者较高评价,真正体现出大众日报国际新闻版的特色和影响力。

“环球论坛”栏目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至少得益于两方面。一是稿件本身的权威性和质量。正如编委会所要求的那样,报纸版面的影响力取决于权威性和有份量的稿件,善于把权威人士的观点变为报纸自己的观点,是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做出特色和提升影响力的关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号称部级“智库”之一,汇集了研究全球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专家,并且他们既有理论高度又掌握最新的一手资料,基本所有国际热点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合适的稿件提供者。如,今年5月初的缅甸热带风暴灾害举世瞩目,刚从缅甸回国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副所长翟为大众日报独家撰文《美缅:进退之间,海阔天空》,就缅甸灾情的国际援助发表看法,大众日报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二是强调栏目的时效性和新闻性。

今年以来,按照大众日报编委会关于深度培植名牌栏目的要求,时事对外部在提高编辑的提前策划和介入能力,增强编辑对作者的影响力上下工夫,使专家的稿件新闻性更强,更适合读者的需求。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针对国际上的新闻热点请专家分析评论,及时为读者释疑解惑,引导读者。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情况下,刊发权威专家文章《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影响力》,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指出鉴于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民币过度升值,特别是不确定地升值,依然是非常不利,帮助读者对这一热点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紧跟重大新闻事件,适时作分析解读,让读者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2月17日,科索沃议会通过了科索沃独立宣言,18日“环球论坛”发稿《单方面独立背后的大国之手》,分析科索沃问题的由来,指出独立成为事实的背后,是美欧与俄罗斯大国的博弈与斗争。一段时间以来,中沙关系格外引人关注:沙特政府向中国地震灾区捐献了巨额捐款,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好感;中国国家副主席又于6月下旬访问沙特,与苏尔坦王储共同签署了两国关于加强合作与战略性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对此,时事对外部及时约请专家写稿――《中国、沙特,渐行渐近》,从战略上相互需求高度告诉读者中沙合作的广阔前景。

――以新闻事实为由头,靠独家、深度、权威的观点影响读者。5月8日,在国家主席访问日本期间,“环球论坛”发稿《中日两国的历史使命》,对中日关系历经“破冰、融冰”的共同努力,开始走进“迎春、暖春”的新时代做回顾总结,指出作为“亚洲世纪”的主角,“构建互信、规划未来”已成为时代赋予中日两国的历史使命。文章观点主流权威,论述纵横捭阖,高屋建瓴,对读者认识把握中日关系不乏启迪。6月下旬,针对以色列威胁可能对伊朗动武的声音再次高涨,发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文章《以色列近期不可能单独对伊朗动武》,从以色列军事实力、动武的国内外环境、美国态度等多方面予以分析,得出不可能动武的结论。稿件观点明确,论据权威确凿,对认识把握当前中东局势很有帮助,令人读来颇有“拨云见日”之感。

第9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电视新闻评论 融合

一、关于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载体,它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普遍存在地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表明态度,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评论类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①而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和电视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以形象化的论证阐明抽象的道理和主张,是新闻评论的电视化。

与报纸评论相较,电视评论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首先,电视向观众呈现大量的现场背景资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可信,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电视评论能够挖掘出能展示事件中情感因素的细节,使观众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通过图像将形象化叙述和报道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评述紧密结合起来,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

二、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评论

新媒体的加入为电视新闻评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促进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内容上,二是呈现方式上。

在内容上,电视新闻节目评论对象的来源有两个渠道。第一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往往是该节目人数有限的记者采访到的当地的数量有限的新闻事件,报道的范围十分有限,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加入,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记者编辑们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了解到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范围广泛了,与此同时,随着记者编辑们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增加,看待问题的深度也有所提高,这不仅拓宽了新闻评论对象的范围,也提高了评论的质量。

电视评论对象的另一个来源,同时也是现在各大电视节目热衷于采用的,即网络热议话题,网络上信息的海量化既是其优势也是劣势,纷繁的信息让受众眼花缭乱,真真假假对于受众也极具迷惑性。电视媒体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的原则,选取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或前瞻性等特征的选题进行评议,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网络热议话题说明该话题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因而适合用来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对象。然而,网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众口铄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需要对网络热议话题进行引导与整合,而电视新闻评论的高妙之处就由此体现出来了。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快餐式”的浏览与阅读,使得网民很难深入思考,加之评论的随意性,普通网民的评论也大多停留在表面,而不当不实的言论也经常出现。相较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有较强的深度和力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在网络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节目前期策划,“评”什么、怎么“评”,不仅仅是对是非的判断,更多的是综合审视,并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和更多的问题,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新闻评论时往往会从网友评论中选取有代表性或指向性的言论展现给观众,有时引用网友评论是作为支持其论点的论据,有时则是作为一种对比反凸显自身想表达的观点。而与网友的观点互动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融合的一大特色,“网络热议话题——电视新闻报道——网友评论——电视整合——电视新闻评论”的模式应运而生。

在呈现方式上,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平台、播出平台的嫁接以及接收终端多样化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前很多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合作,我们不仅仅从电视上获取电视新闻评论,更能从网络上搜索到。在电视上我们必须要看完整档节目才能看到所有的新闻评论,然而,网络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播出平台,它根据受众的需要,会将一期节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如一条条新闻等)分成很多段较为简短的片段,有时甚至会单独将评论的片段截取整合出来配上该评论事件的标题,这样如此明确的指向性,既方便了受众的使用也突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是通过电脑,我们还可以从手机、移动车载电视等接收终端收看到电视新闻节目以及评论,增添了其可接近性。有时,面对比较重大的、热点的话题或者是较为精彩的评论,互联网的网站编辑也会将电视新闻评论用文字加以整合并出去,这就为受到流量或宽带限制的受众们提供了低成本阅读评论的条件。

三、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下面,笔者以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节目为例,具体说明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每日新闻报》是一档新闻杂志类直播节目,该节目中新闻评论穿插其中,几乎每一条新闻播出后都有主持人或郑重其事的评议或家常似的聊聊或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观点的提出,但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这档节目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每日话题板块——节目根据热点事件(大部分为前夜或当天最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提出一个话题,观众可编辑短信发表看法,随后在节目的进行中,电视下方显示观众发来的观点;第一评论板块——选取的话题多为舆论监督事件或者是较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这种具有冲突性的选题能让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碰撞,在节目中展示部分网友在网络上对此事件发表的看法,主持人在展示网友评论时总会提出一些观点,随后有特约评论员对这一热门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今日热点板块——快速盘点各地重大热点事件;万千视界——部分或有趣味或发人深省的新闻,各地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反常事件,穿插一些主持人的现场评论;随手拍图——网友随手拍图(大部分具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或是社会性民生类的),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新浪官方微博上会公布图片,网友会对其进行评论解读,在节目播出时会展示部分网友的评论,主持人进行整合梳理并发表看法,极大的提高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微观天下——以新浪微博为媒介平台,选取当日趣味性较强的新闻或网络段子作为选题素材,再经编辑进行故事性的加工。

此外,《每日新闻报》新闻视频的资料来源主要有4种渠道,分别是新闻协作网、优酷腾讯等新媒体推送、安徽电视台内部栏目制作新闻(多采用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栏目制作新闻)、地方市级台及消防等通讯员供稿。平均每天8—10条视频新闻中,新闻协作网与新媒体推送占据了80%的选取比例。②

在节目的播出中,也十分巧妙的融合了新媒体新技术,演播厅中主持人操控面前的小屏幕,身后的大屏幕将小屏幕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在节目中,主持人划出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网友评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电视新闻评论的侧重点。同时,该节目不仅在电视上定时播出,同时在安徽网络电视、移动车载电视均有播出,也可以在手机等接受终端接收到,受众的接受渠道十分广泛,与节目的互动也蒸蒸日上。

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是《每日新闻报》的一大特色,而该节目极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群也说明了其成功之处。

四、未来的思考

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接触面,选题范围不断延展,电视新闻评论从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使得电视新闻评论更加生动形象,获得广泛的受众群。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加之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受众从心理上更加接受与亲近电视新闻评论。对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这么几个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向。

第一,随着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解信息的工具,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将节目中的新闻事件及评论概括式的在微博上并采用视频链接的方式方便那些想要观看更多评论的受众,有时还可以将评论内容以文字、图片等方式整理出来。虽然在微博时代,也有不少新闻节目开通了微博,但是其关注量却难以相得益彰,因而网络影响力也是微弱的,所以如何提升微博的知名度、打造节目形象进而凸显其新闻评论是现在新闻节目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评论领域越来越宽广,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因而电视新闻评论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突破评论领域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世界并客观的评述共享,树立敢想敢做敢评的理念,同时对于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加强,成为高质量的话语权主导者,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第三,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视节目还可以采取直播互动的方式。比如《东方直播室》新闻专题节目中就采用了巨幅环绕LED屏幕展现场外50位网友互动意见的方式,让网友发出各种声音、提出尖锐问题。这种类型运用到电视新闻节目中,一来可以让广大网友发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二来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心理接近性,让电视新闻评论不再只是评论员或者专家的冷眼旁观,而是全社会的大讨论;当然,这种安排比较适合运用到比较大型的新闻专题或调查节目中去为评论增添活力,而对于小型的如杂志类新闻节目等中则碍于时长以及话题的多元化等因素的限制并不适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今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是电视新闻评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应充分利用与融合新媒体使电视新闻评论的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①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新华出版社,2004

②谢梦娇,《电视社会新闻栏目的新闻生产——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个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