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描教案范文

素描教案精选(九篇)

素描教案

第1篇:素描教案范文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改革;自然形态;应用

一、设计素描与自然形态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素描的概念

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类高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传统绘画素描在现代设计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表现方式,是艺术学科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注重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造型方法,是训练提升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素描是设计师收集资料素材、表现创意构想、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在教学目标、训练过程上不同于传统绘画素描,不再是单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而是更注重设计思维的训练,通过研究物体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提炼出新的设计意图,通过绘画语言、设计语言传达出新的创意设计。在设计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关于设计素描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手段、教学理念等都面临或多或少的缺陷,许多设计院校的教师也日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成为高校教师实践、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教学内容入手,把自然形态引入到设计素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自然形态的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到达提升学生综合设计素养的目的。

(二)自然形态的概念

自然形态,是指自然宇宙中一切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态为人类提供了最丰富的视觉经验、图像、情感,是艺术创新设计的灵感来源。例如:20世纪美国建筑大师F.L.莱特(F.L.Wright)所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则是螺纹形状的充分阐释;德国设计师A.门德尔松(A.Mendelson)设计的螺旋楼梯,则是受鹦鹉螺壳的启发,他形容为“创造性思维与自然有机创造力的完美结合”;柯布西埃所设计的朗香教堂屋顶外形据说就是受到蟹壳的启发。可见,设计师的创意受到自然物象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启发,从而产生优秀的设计方案。自然物象以其形态、色彩、质感的丰富性,内部结构的独特性为设计提供了各种可以借鉴的形式、元素。如:自然外部形态的色彩、肌理构成了自然形态的色彩美、材质美,为环境设计师进行创意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元素;自然形态的外部结构及内部构造形式对建筑师设计建筑结构形式输送了设计语言以及创意元素,激发了产品设计师对产品机构设计的大胆的想象力等。自然形态的结构功能形式以及它们影响的外部形态和象征意义,经过艺术处理手法融于设计中,这种借鉴于自然形态的设计,不是自然形态的翻版,更不是纯自然的摄影。飞机、潜艇、呼吸器等系列仿生产品的诞生都广泛运用了仿生学原理。诸如此类的产品都是在明确自然形态内外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仿生学原理使其可持续价值得到实现。无论是哪一种设计类型、风格、手法,自然形态都常被用于各类设计方案中,成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所以我们在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中重视对自然形态的观察、分析、研究和再设计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自然形态在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改革中的要求

设计素描中的自然形态将以两大优势优于设计素描中的其他要素。首先以精细素描为切入点,强调局部深入刻画;其次强调观察、分析、研究,在思维上把握住趋向抽象的元素,提炼出抽象的设计符号。自然形态设计素描注重从局部出发,打破原有的写生对象的概念,力求捕捉新鲜、新颖的元素,即求新、求异、求奇的自然形态。在教学中,自然形态的选择应与训练的主题具有某种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是色彩、肌理、质感、结构等,训练主题的设置应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不要设置框架和先入为主的概念。表达方式不要加以限制,可以采用速写、素描、摄影、研究草图、文字分析等。对自然形态分析的一般过程如下:精细刻画具象自然形态(精细刻画部分可以是局部,分解的形态),将感兴趣的形态进行分析,包括形态特征、生长机制、色彩质感、内部构造等进行分析,形成过程性很强的图形笔记。根据图形笔记,结合训练主题,运用透叠、交错、切割、夸张、局部放大、缩小等手法形成多个可视的图形设计方案。最后精选一幅最好的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包括设计思路、设计说明、设计符号等加以精细化描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精细化刻画不要只求表面的刻画,而要深入细节的表达。表现手法和表现媒介可以大胆探索尝试。过程性的图形笔记应具有连续性、关联性、主题性,而不是拼凑性,运用的表现手法应以适合准确为原则。图形设计方案应具有相对的完整性、系统性。否则其过程会流于表面和形式,而起不到训练的目的,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改革中的目的

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以自然形态为依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形态,通过对自然形态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分析、研究,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形态,使学生获得形态分析的方法与经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形态中蕴含的设计元素和设计语言,从而提升学生对自然形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对图形符号的提炼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以达到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格局、谋略、风格、理念的目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将概念的完整意义与常态的泛泛观看扬弃,近距离地以独特视角观察自然形态,并进行精细刻画,捕捉有意味的形象,提取个性化图形符号,培养对自然形态敏锐的感受力,学习掌握图形符号的提炼方法,实验纯粹形式和图式语言的表达,最后过渡到艺术表现和设计意识与方式的表现。通过研究内部形态的结构形式,把握结构形态趋向抽象图形的设计符号,探索重新设计组合的方案。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然形态的观察、分析、研究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繁衍、重构、变化、夸张、省略、扩展等表现手法提取新的设计符号的能力,尤其重视学生设计推演能力的培养。而且,自然生长的机制,也为仿生设计提供了来源,对于自然的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和艺术表现,认真地吸收消化其间美的法则,创建自己的思想格局,应用于自己的艺术设计谋略中。而这样的训练在绘画艺术方面则可以激发形态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个性的感觉在作业训练中应成为第一性的要素。

(三)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设计素描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引导性、启发性原则。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中引入自然形态教学内容,旨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研究自然形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形态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设计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启发性教学、案例分析法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手表达能力,设计思维能力为后阶段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第二,在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中,教师应以重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为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研究自然形态。要求学生充分把握自然形态结构和形式构成,诸如节奏,韵律,疏密、主次等形式,以及色彩、肌理、质感等元素。进而重视学生对形式和元素的打散与组合,形成新的图形符号,然后对图形符号进行再设计,提炼出新的设计符号,形成新的设计方案。第三,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推演能力为原则。所谓设计推演能力是指通过对自然形态的观察、分析、研究,从具象的形态设计出新的设计符号或方案的能力,且过程是可视的、具有逻辑性的。任何新的设计符号、图形都能在自然形态中找到可视影子,符号、图形设计的合理性、创新性离不开对自然形态观察、分析、研究,离不开对自然形态的再设计。学生设计推演能力的培养可在大量观察、训练中得以提升。

三、自然形态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第2篇:素描教案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据库系统;LOM;DC;元数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103―05

一 精品课程建设的国内外现状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评选部级精品课程2917门[1]。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并逐步建立起部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平台,相应的课程网站索引导航系统等。

国内精品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自行建设,逐级申报”的模式。目前,课程网站制作与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在教学信息资源组织、底层规范标准、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推广应用。

比较而言,国外类似的课程建设主要采用OCW(Open Course Ware)开放课程(课件)的形式。课程资源网站界面风格简洁一致,课程教学资源栏目规划、目录体系统一,结构导航清晰,资源查找与利用方便,开放共享程度高。

国外主要由一些大学及基金会组织发起,课程以倡导知识的开放与共享为宗旨。课程建设与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具有较先进理念的知名高校,优秀课程有FETP OCW、Utah State University OCW 、Japan OCW Alliance、Johns Hopkins OCW、ParisTech OCW等[2]。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在全球有大量的镜像站点,并且得到很多IT公司的支持,课程资源及网站建设采用标准的内容管理系统[3]。

因此,在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标准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有序化的信息组织是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共享的前提,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正在建设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注重课程资源信息组织及相关过程的标准化工作,探索了将LOM元数据和DC元数据相结合的资源组织元数据应用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精品课程元数据方案设计

1 元数据需求分析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从底层规范信息资源组织的有效方法。元数据的应用,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资源建设的质量,形成清晰的资源脉络,为资源的深度揭示、开放共享提供条件。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需要用不同的元数据进行描述。如用于描述网络资源、支持网络检索而建立的通用元数据Dublin Core(简称DC)和ROADS,用于描述书目数字文献的MARC元数据和TEI Header,用于描述教育资源的IEEE LOM元数据(学习对象元数据)和GEM元数据(教育资源网关),用于描述特殊资源的元数据(如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GILS和档案编码描述格式EAD)等[4]。

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本着“开放、互动、整合、共享”的理念,在综合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系列标准,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资源元数据方案的选择和定义。

从教育资源的描述来看,IEEE LOM是国际上发展相对完备的一项教育元数据标准,它定义了学习对象元数据的语法和语义,其目的在于使用最小的属性集完成对学习对象的管理、检索和评估。其他教育资源元数据如IMS、ADL/SCORM等均以LOM为基础建立。因此,许多国家都是以LOM为基础建立本国的教育元数据标准,如加拿大、英国、中国等[5]。从通用性的角度来看,DC元数据是美国OCLC的DCMI(DC元数据发起小组)为标识数字化信息资源、支持网络检索而创建的目录模式的元数据格式,通过国际性合作逐步完善,目前在网络中得到广泛承认和应用。由于DCMI与IEEE LOM的合作一直很密切,双方都认可基于RDF的元数据抽象模型,因此这两套元数据规范在互操作方面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2 元数据方案的提出

精品课程既包括一般性课程描述信息,还包括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使用某一种元数据标准描述,存在很大局限性。仅仅采用LOM描述,会导致描述体系过于庞大;全部采用DC描述,又显得力不从心,因为DC的简单字段无法满足课程全面标引的需要。综合对比分析有关元数据,并仔细剖析精品课程资源结构,我们决定采用LOM元数据进行课程整体信息描述,采用DC元数据进行课程资源条目描述,即采用“LOM+DC”的精品课程元数据描述方案。这样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扬长避短,是比较理想的描述方案。

如图1所示。一门课程从宏观上是一个学习对象,LOM标准可以涵盖有关课程的主要信息描述,而课程又包括核心资源,资源可以有很多条目,把每条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小单元,很适合使用DC描述。在基本信息(LOM)与核心资源(DC)间建立包含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精品课程元数据描述方案。也就是说一门精品课程的元数据完整描述应该包含1个LOM加上很多DC形成的元数据包。

三 元数据介绍及实例描述

1 整体描述――学习对象元数据(LOM)

LOM最早是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下属的负责制定数字化学习标准的组织学习技术委员会(LECS)制定。在中国,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ELTSC)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CELTS系列标准,其中的3个标准已经为国家标准[6]。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元数据(LOM)于2008年1月14日为国家标准(GB/T 21365-2008),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7]。

LOM定义了一个通用的概念数据模型,以促进学习对象的共享和互换。主要由9个类别组成,每个类别下有一系列表征元素。在国标中,为了有利于用户选择使用LOM元素,把LOM元素分成必备数据元素(M,Mandatory data element)、可选数据元素(O,Optional data element)、扩展数据元素(E,Extended data element)三类。

LOM V1.0由9个类别组成:1)通用(general):组合了对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描述的通用信息;2)生存期(lifecycle):组合了与学习对象的历史和当前状态有关的特征以及在演化期间已经影响该学习对象的那些个人和组织;3)元―元数据(meta-metadata):组合了元数据实例本身(不是元数据实例描述的学习对象)的信息;4)技术(technical):组合了学习对象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特征;5)教育(educational):组合了学习对象的教育和教学特征;6)权利(rights):组合了学习对象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条件;7)关系(relation):组合了定义在学习对象与其他相关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8)评注(annotation):组合了对学习对象在教育使用上的一些评论,以及这些评论的作者和创作时间的信息;9)分类(classification):描述了学习对象与某个或某些特定分类系统的关系信息。

选用原则:一门课程所包含的信息相当复杂,既包括基本信息,诸如课程名、负责人、分类体系、网站等,又包括各种教学资源,总体上把课程作为一个基本描述单元,通过学习对象元数据的绑定可以保证课程间较高程度的语义互操作性。

精品课程整体信息描述中,主要以必备数据元素为主,可选、扩展数据元素为辅。其中6)权利和8)评注两个类别为可选元素,在实例著录中未使用。具体见下一部分的实例描述。

2 资源描述――都柏林元数据(DC)

DC推荐的基本元素,包括15个字段:1)标题(Title):赋予资源的名称;2)创建者(Creator):创建资源内容的主要责任者;3)主题(Subject):资源内容的主题描述;4)描述(Description):资源的内容的解释;5)出版者(Publisher):使资源成为可获得的责任实体;6)贡献人(Contributor):对资源的内容做出贡献的其他实体;7)日期(Date):与资源生命周期中的一个事件相关的时间;8)类型(Type):资源内容的特征或类型;9)格式(Format):资源的物理或数字表现形式;10)标识符(Identifier):在特定的范围内给予资源的一个明确的标识;11)来源(Source):产生该资源的其他资源;12)语言(Language):描述资源知识内容的语种;13)关联(Relation):对相关资源的参照;14)覆盖范围(Coverage):资源内容所涉及的外延或范围;15)权限(Rights):有关资源本身所有的或被赋予的权限信息[8]。

选用原则:精品课程的每个资源条目基本具有相似的表征方式。如均需要表征资源的名称、描述、提交更新时间、资源格式、资源标识等信息。因此,采用适宜互联网信息资源标引的都柏林元数据DC,可以较完整地实现标引。15个核心字段全部选用。

下面给出一门课程的元数据实例描述实现方案。

3 精品课程元数据实例描述

在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使用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数据的绑定问题。XML作为一种通用的可扩展置标语言,以其良好的体系结构及数据描述能力,已成为数据存储与交换的行业标准。因此它也成为了精品课程元数据编码绑定的首选。下述描述实例均使用基于XML的语法格式描述。

(1)课程基本信息描述(LOM方案)

如表1,列出了一门部级精品课程的基本信息,共12个元素。假定本门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为:URL1,课程对应核心资源的网址为:URL2。

<img src="img.省略/qkimages/xjyj/xjyj201006/xjyj20100626-2-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其中权利(rights)、评注(annotation)类别未选用,<!--内容-->为注释内容,代码按照层级关系编写。采用LOM V1.0,基于XML的绑定规则,具体标准符合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GB/T 21364-2008)要求[9]。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 ?>

<lom>

<general><!--(1)通用信息-->

<identifier>

<catalog>URI-IN</catalog><!--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

<entry> URL1</entry>

<catalog>URI-OUT</catalog><!--课程远程网站对应网址-->

<entry> jpkc.njau.省略/botany/ </entry>

</identifier>

<title>植物学</title>

<language>zh</language>

<description>《植物学》是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式多样性,植物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description>

<keyword>植物、植物生态、植物生产、生命科学</keyword>

</general>

<lifecycle><!--2)生存期信息-->

<contribute>

<role>负责人</role>

<entry>强胜</entry>

</contribute>

<date>2008-10-22</date>

</lifecycle>

<meta-metadata><!--3)元―元数据信息-->

<identifier>

<catalog>URI</catalog>

<entry>celtsc.省略</entry>

</identifier>

<contribute>

<role>创建者</role>

<entry>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entry>

<date>2008-10-22</date>

</contribute>

<metadataschema>LOM V1.0</metadataschema>

<language>xml</language>

</meta-metadata>

<technical><!--(4)技术信息-->

<format>text/html</format>

</technical>

<educational><!--5)教育信息-->

<learningResourceType>精品课程

</learningResourceType>

</educational>

<relation><!--7)关系信息,表示课程(LOM)与资源(DC)的关系-->

<kind>B是A的一部分</kind><!--A指精品课程,B指对应资源条目或网址-->

<resource><!--描述核心资源B的地址-->

<identifier>

<catalog>ID</catalog>

<entry>URL2</entry><!--描述核心资源B对应的地址-->

</identifier>

</resource>

</relation>

<classification><!--9)分类信息,5个分面分类入口-->

<purpose>学科</purpose>

<taxonpath>

<source>教育部精品课程专科学科分类

</source><!--来源国家精品课程分类-->

<taxon>

<id>09</id>

<entry>农学</entry>

</taxon>

<taxon>

<id>0901</id>

<entry>植物生产类</entry >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省份</purpose>

<taxonpath>

<source>中国行政规划</source>

<taxon>

<id>320000</id>

<entry>江苏省</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级别</purpose>

<taxonpath>

<source>课程级别</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部级</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类别</purpose>

<taxonpath>

<source>课程类别</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本科</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年份</purpose>

<taxonpath>

<source>申报年份</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2003</entry>

</taxon>

</taxonpath>

</classification>

</lom>

(2)课程核心资源(DC方案)

如表2,列出精品课程核心资源中的两个条目,实例中仅描述第一条。假定本门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为:URL1,课程对应资源的网址为:URL2,每条资源的详细信息网址URL3。DC核心共15个元素,采用基于XML语法的RDF方案[10]。

<img src="img.省略/qkimages/xjyj/xjyj201006/xjyj20100626-3-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资源条目中的“引用”,表示引用课程(LOM信息)中的相关描述内容,由程序自动实现。如第1条资源著者即课程负责人直接引用,主题对应课程的主题词。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条完整的资源条目描述-->

<rdf:RDF

xmlns:rdf="省略/1999/02/22-rdf-syntax-ns#"

xmlns:dc="省略/dc/elements/1.省略/dc/terms/">

<rdf:Description rdf:about="URL3">

<dc:title>第一章植物细胞</dc:title>

<dc:creator>强胜</dc:creator>

<dc:subject>植物 植物生态 植物生产 生命科学</dc:subject>

<dc:description>介绍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dc:description>

<dc:publisher>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dc:publisher>

<dc:contributor>江苏省教育厅</dc:contributor>

<dc:date>更新2009-03-05</dc:date>

<dc:type>课件</dc:type>

<dc:format>PPT</dc:format>

<dc:identifier>01.ppt</dc:identifier>

<dc:source>URL2</dc:source>

<dc:language>ZH</dc:language>

<dc:ralation>植物学</dc:ralation>

<dc:ralation>URL1</dc:ralation>

<dc:coverage>农学 植物生产</dc:coverage>

<dc:rights>江苏省教育厅</dc:rights>

<dcterms:isPartOf rdf:resource="URL1"/><!--基本信息(lom)与资源(dc)建立联系-->

</rdf:Description>

</rdf:RDF>

四 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元数据方案的实现,探索了运用多个元数据标准组织复杂资源的可行性。采用该元数据方案建设的“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能够实现与“江苏省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顺利对接。

目前,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中,采用元数据方案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如何有组织地开展复杂对象信息组织方案的研究、不同资源间元数据接口规范及不同类型元数据转换标准的制定等,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省略,2010-4-1.>

[2] 开放课程计划[EB/OL]. <省略,2009-6-1.>

[3] 王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免费网上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78-79.

[4] 张晓林.元数据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47-148.

[5] 薛宁.LOM元数据应用探讨星地一体教育资源素材库的组织[J].图书馆杂志,2005,(5):59-64.

[6]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DB/OL].< celtsc.省略,2009-6-10.>

[7]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学习对象元数GB/T 21365-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8] Dublin Core[DB/OL].

<dc.library.省略/dcmi-terms.htm,2009-7-15.>

第3篇:素描教案范文

尽管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一线教师来写,但大多数教师对教学案例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案例没有明确主题,教师将整个教学事件不加选择地全部记录下来,或是随意摘取一个片段泛泛而谈,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对教学情境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联系性认识不够,情境描述与问题分析不匹配;有的对教学实践没有深入挖掘与反思,在记录这些事例时往往只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直接的感受,未能凸显案例中丰富的教育意蕴和价值,让案例达到提升自己、启示他人的效果。所以,要写好教学案例,发挥出教学案例应有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我们对这种教育文体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是什么

案例,英文称为“case”,即个案、实例、事例之意。案例的开发和应用最早见于西方医学界,后来,军事和法律界,特别是工商管理教育对案例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上世纪70年代起,案例教学为教育界所借鉴,被教育理论工作者迁移至教师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

尽管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受的教学事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能作为案例,能够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例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是教学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例

教学案例应是一个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实况、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课后访谈、某一教学事件的个案追踪、对学生作业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行为观察的结果等。也可以包括课前集体备课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讨论。但不管选择什么内容,教学事例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教学事件才具备反思、分析和提炼的价值,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是能引发老师思考与讨论的事例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但一个仅让你自己有深刻记忆的教学事件不一定能成为案例素材,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2]只有能引起多数老师的关注、思考、反思,带给读者启发和借鉴的事例才能成为案例素材。

(3)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顾泠沅先生说“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在叙事中呈现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方法,渗透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并将教育思想隐含其中。它呈现的是教师如何用行动回答教育中的困惑。因此,“它所提供的各种来自实践的相关的原始资料,可以成为建立各种教育假设的基础,也可以作为验证教育理论及推理的来源,以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

因此,教学案例是集理念、实践与反思于一体的教学事例,这个事例不仅包含对教育情境的描述和教学过程的记叙,还包含对案例发展变化及结果的深刻反思。它用叙事的方式记叙、挖掘和展示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学案例不是什么

(1)教学案例不是教学实录

很多老师把教学实录等同于教学案例。其实,实录和案例是有区别的。教学实录是将教学过程完整或片断地以文字记录下来,整个过程真实完整而且不能加以选择加工,原汁原味地再现是课堂实录的特点。教学案例则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主题,从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某些内容、环节、细节,放大、聚焦、叙述和说明。有选择的加工,故事性的描述,鲜明的主题是它的待点。“教学实录的特点是‘录’,讲究‘原汁原味’,成败得失均在过程记录中自然体现,由读者自己去分析、评论、借鉴。教学案例的特点是‘例’,即必须让读者能够由此即彼,举一反三。”[4]

(2)教育叙事不是教学案例

有老师疑惑,教育案例不也是在讲故事吗?它和教育叙事有何区别?教育案例是真实的叙事,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是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是给读者详细地述说日常生活中一个或几个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让读者有所感悟。“一般不阐述新的教学理念或构想,也不直接倡导教学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5]教学案例强调理性分析,要通过事件提出问题,细致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教学观点或实施策略,提出进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常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3.教学案例不是教学论文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观点、总结经验,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教学论文直接摆明观点,用事例来印证观点。“教学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6]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

从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看,一则完整的案例通常包含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部分。

1.背景说明

主要交代教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为后续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奠定基础。特别是围绕主题和对后续的分析有作用的背景要特别交代和说明。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描写你遇到的难题。第二,提供案例的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教师情况、教学起因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这次教学或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等。第四,可以简要分析介绍教学内容。

2.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一要完整,二要细致。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是对教学事件的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这个完整并不是指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把一个教学事件从头到尾地讲述出来,而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具体的情节,要把事件中人物的活动、事情的起因、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都要完整细致地描述出来。有的地方还要适当加入细节和心理描写,说明当时自己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去做。让读者了解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

3.分析讨论

教学案例中的分析与反思是案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说清行为依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自己依据什么作出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使教师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第二,判断真伪和价值。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价值何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感悟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支撑理念。第三,提出假设和对策。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改进实践中的教学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不能浅层的“就事论事”,而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境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尽可能多地挖掘故事中教育学意义的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偏离主题,反思分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4.总结提炼

分析反思是“就事论事”,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和评点,而在总结提炼部分,除了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炼出从事件中领悟到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提出后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是下一步的教学行为变革行动策略,要基于教学事件做出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写作步骤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背景、典型生动的事件、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提升或行为策略。其基本的写作步骤是:

1.提炼主题,收集素材

教育案例首先要有鲜明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案例的主题,是案例结构与内容选择的依据,有了主题,才能在叙述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确定案例的主题时,教师应从事件发生中最突出的、最鲜明的内容中选择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问题进行聚焦和提炼。可以在背景交代后,就鲜明地揭示出主题,下面的描述和分析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也可以在后面的叙述分析中逐步将主题凸显出来。主题确定后,再确定是用一个事件还是几个事件或片段作为案例内容;是用说明的形式还是白描的手法呈现案例;是用“实录+反思”的方式分析案例,还是边记叙边评析,这些都需要根据主题的特点来确定。

主题和结构确定后,要围绕主题收集素材,优秀案例的特点是寓普通与特殊性之中,以小见大,案例素材可以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来,可以是捕捉身边的案例,也可以在阅读中收集案例。可以记录成功的精彩,也可以分析失败的教训,但教师在选择时始终要追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我选择这个案例能够反映我的问题、表达我的思考吗?”

2.情境描述,理性分析

情境描述部分是教师用某种话语方式来再现自己的教学经历,再现不仅要还原当时事件发生的情景、具体过程,还应该有师生的内心活动,有对立冲突还有解决的办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用故事情境引发老师思考。所以,对带有问题情境的描述要求有故事情节、中心突出且有典型性。叙述时要突出主要事件,舍去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不仅要描写语言、行为还要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对具体关键性的细节更要描述清楚,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

评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细节的看法可以穿插在叙述中,对事件的整体看法最好放在文末集中表达。”[7]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应回到教学的基本层面探讨,要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不要过分集中于个别情况或特殊问题。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

3.总结提升,实践追问

如果说分析的过程是“就事论事”,总结部分就是“就事论理”,就要对案例描述的事实和提出的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总结出教学行为后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运用教育教学技能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和“行之必然”的过程,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改进教学行为,将“无法预约的精彩”变成“必然出现的精彩”。

四、审视教学案例的多重视角

从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来看,教学案例可以有多个剖析视角。(见图1)

从教育理论的建构角度看,撰写教学案例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教学案例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情境层,经验层和理论层。情境层是对于教学过程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和细节的叙事与描述;经验层是对情境知识的讨论,对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理论层则是探究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经验在更大教学范围内的普遍性意义与价值。

从最后呈现的文本来看,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版块;在这些版块中,通常运用叙述表达、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表达方法。

从写作步骤看,教学案例大致要经历“提炼主题、搜集素材”——“描述情境、理性分析”——“总结提升、实践追问”几个环节。在“提炼主题、收集素材”过程中,教师对自己零散的经验进行条理性的梳理、提炼和加工;在“描述情境、理性分析”过程中,教师重新回到事件当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审视和理性思考;而“总结提升、实践追问”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案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用实践者的经历创造教育的精彩和艺术的过程。

从案例写作中教师行为发展的变化看,撰写教学案例,让教师关注到教学的点滴事件,反思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调整自我教与学的行为,经历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行之必然的升华,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五、创生教学案例的行动策略

从文本角度说,写出一个主题明确、情境真实、叙事完整、行为典型、问题凸显的好的教学案例并不是最困难的,如何饮水思“源”,跳出“写作技术”层面,走向教育生活的改变,用行动发现和写好教学案例呢?

1.善于审视和发现——建立案例意识

教育案例的叙写始于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也就不成其为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审视日常的教学生活,培养自己捕捉问题的能力,从熟悉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要形成强烈的案例意识,养成善于思考、随时捕捉的习惯。只有具备强烈的案例意识,才能善于发现和洞察自己身边具有案例意义的事情,并有意识地对此加以阐释、分析、反思。这是课堂教学案例成功开发的前提条件。

2.勇于探索和行动——坚持行动研究

案例开发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不断反思教育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过程。“一个优秀的案例不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在教师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形成的。”[8]要想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教师要在研究状态下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带着研究者的意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关注与众不同的声音、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每堂课的精彩之处或缺憾之处,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件的本质。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行动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活的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精彩的案例才会信手拈来。

3.学会分析和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案例以教学情境作为基础,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蕴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撰写案例,不是一个倒带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以新的方式来审视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澄清,关注自我经验、文献见解、学生收获等,寻找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更新理念,改进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4.乐于分享与创造——建构“扎根”理论

教学案例不是为了去证明教育专家们已经说过的成果,而是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并从中获得对教学新的理解。“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我们每天都面对的大量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9]

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关注教学中的点滴事件发现问题,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法;有意识地梳理经验,并进行归类;提炼出观点和教学行为改进策略,再到实践中运用验证,如此循环上升,就能逐渐获得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并逐步实现建构起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扎根理论”。这样的理论因其具体而对实践更有价值。如果再能把这些案例和同行、专家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评价,就更能促使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视野走向广阔,实现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创新。

总之,撰写教学案例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过程,而是给了教师们一个契机,让教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精彩,创生理论,从一个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走向研究者,在教学中发散自己绚烂的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1][6]张肇丰.谈教育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张翼.教学案例与教师发展[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

[3]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

[4][5]段志东.教学案例写作中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7][8]毕平平,成晓利.案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第4篇:素描教案范文

我校的视觉传达专业的素描课程以设计素描为主,强调设计。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以传统素描教学为主,学生追求画面的写实效果。两个专业的素描教学各具特色。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如下:(1)、学生在进校前大都是通过专业速成进校的,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短期作业、人物头像、半身像素描和人物速写上,而对静物素描的质感表现和细节表现缺乏训练,很少进行长期素描作业稿的训练,在进入我校后他们需要加强长期作业的训练。(2)、素描主要参照视觉传达专业的素描课程,以设计素描为主,但学生对于设计素描的创作形式和手段缺乏认识,创作思路难以打开。(3)、表现技法单一,传统的素描大都是用素描纸、铅笔或者炭笔作画,在表现上显得较为平淡,视觉冲击力不强。针对以上现状,要想使学生符合本专业的专业需求,既具备对对象的表现力又具备设计的创新性思维,需要我们对他们的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下是我这两年来在实践中的改革思路。

二、出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思路

1、对学生进行超写实素描能力的培养

(1)、超写实素描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法国艺术家伊维尔在中国开设了第一个超写实绘画材料与技巧班,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年画家,他们又把超写实观念带入到各大美术学院,在工艺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习中,超写实表现素描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2)、超写实素描的作用

超写实素描训练是最能体现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一直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为短期绘画作业,以表现大的黑白灰关系为主,而对于出版美术专业,学生将来需要更为细腻和艺术化的表现产品或者画面,超写实素描相对于全因素素描更偏重于塑造力的表现,特别是对物体质感和表面的肌理效果的塑造。同时,学生通过超写实素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有序、细致、耐心的作画习惯,这在他们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为今后涉及到的商业绘画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3)、超写实素描的教学安排与要求

在环节安排上首先以临摹为主,让学生在临摹中体会优秀的超写实绘画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耐心与技法。随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要表现的静物,比如一片树叶、一段麻绳,在传统素描中,一片叶子的表现只要求概括的表现它的形体的卷曲关系、光影和主要叶脉,而在超写实素描中,每一条细纹、虫蛀或者肌理都需要细致描绘出来,这对培养学生更为深入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在作业量的安排上不宜过多,1到2张为宜。超写实素描比一般素描都要深入,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刻画、塑造,作业量太大,必然导致学生因为赶作业而不重视质量。学生在刚接触超写实素描时,对表现技法比较生疏,可以让学生画一个小的简单一些的静物练练手,待学生有了经验后再布置一张长期作业。在静物的摆放上,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运用点、线、面构成画面?如何处理静物的主次关系?什么样的静物搭配能够使画面和谐?静物怎样摆放有趣味性?在作画步骤上,要求学生“全面打稿-局部塑造-整体调整”,先用铅笔轻描出对象的轮廓,包括各个结构的细节,再从某个局部开始深入塑造,逐步扩展,最后整体调整。

2、学生设计素描能力的培养

西方国家的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体系已经趋于完善,我国针对设计素描教学的改革还在摸索阶段,国内一些美术院校都根据国外最新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对素描教学进行改革。设计素描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具体化,以下是本人对于学生设计素描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

(1)、平面构成在设计素描中的作用本专业素描主要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开设,学生进行素描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在进行设计类课程的基础课学习,如平面构成,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把构成的思维引进素描教学,在进行了半个学期的超写实素描练习后,转而将学生引导到设计素描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平面构成中的构成形式让学生来组成素描画面。如以眼睛为设计元素,可以从重复构成、近似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对比构成、聚散构成、空间构成、分割构成等等角度去进行表现。在讲解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范画来启发学生。如在讲解近似构成构成眼睛的时候,我就找了一张较为经典的范画作品,该作品是用素描的形式描绘眼睛的不同表情,并将这些表情放在相同大小、排列整齐的圆里。学生看了后大受启发,立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取得了很显著的教学效果。

(2)、设计素描中工具和技法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表现技法,尽可能多地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素描所用工具一般为铅笔、炭笔,而在设计素描中,我们可以借助更多的工具去表现画面,如粉笔、水彩颜料、甚至是废弃的报纸或杂志,通过点、抹、染、裁切、揉搓、粘贴、烟熏等各种手段制造各种特殊的效果。

(3)、设计素描中的联想和“写意”作画的形式由学生照本宣科的描绘改为主动的思考构思,作品要求“写意”,或是写一种特定的形式美、或是引起人的一种思考,如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联想是思维的翅膀,思维之间联系得桥梁,在训练中让学生通过某个物体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可以使接近的事物、类似的事物、或者有因果联系的事物,如以喝酒禁止开车为主题,学生用整个骷髅头作为背景,把汽车的外形和眼睛的形结合在一起,酒瓶组成鼻梁形状结合在一起,很好的诠释了喝酒开车的后果。

(4)、强调设计说明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要求学生每幅作品都写15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让学生会“想”会“画”的同时也要会“说”,这为将来学生面对广告文案的撰写和设计产品说明的撰写打下了有利基础。刚开始要求写设计说明时,学生常常不得要领,长篇大段下来就是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没有切中要点,通过引导后好了很多。学生在撰写说明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画面效果。

3、利用计算机辅助创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作中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出版美术专业素描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上课前,利用计算机对上课对象进行快速创意设计。如将各种图像素材通过电脑进行修整、剪切、拼接,这样可以快速地了解创意的效果,并可以对多种创意效果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出最佳的设计。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传统手绘方式无法比拟的。

(2)、创作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可以快速实现灵感的捕捉。在上课创作过程中,整个周期一般较长,很多时候都会随着实际的场景和对象变化、实际对象和事先准备的素材不完全一致和个人想法变化等,导致不停的有新颖的灵感迸发,那么需要我们能够快速地将这个灵感付诸实现,并看是否可行。这时候计算机就是一个有利的工具,可以快速的确定新想法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及时调整创作路线与方案。

(3)、创作完成后,可以同学之间对各自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启发。一般的素描课程课后没有同学之间进行作品互评,或者只是针对已有作品本身进行表面上的评价。而如果采用计算机的话,同学之间就可以对各自的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评价和启发,比如某个同学对某个作品有某个看法或者观点,就可以在计算机上快速实现效果,直观地表达自己想法,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表面上。这样可以大大地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与启发,真正意义上增进交流。

围绕上述计算机在出版美术专业素描课程中三个作用,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将效果落到实处,在我所授课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方式实施各项措施:(1)、在课前,提前给学生布置设计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先在计算机上实现几个创意,组成成员进行互相选择,得到出较好创意方案。(2)、在课程中,如果有学生有新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及时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的实现创作方案修订,但是在进行方案修改的前需要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以免耽误过多的课程进度。(3)、创作周期结束后,除了老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外,增加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互评环节,对互评实施效果较好的组进行适当的加分,激励学生之间进行启发和再创作。

三、总结

第5篇:素描教案范文

关键字:创造能力;设计意识;设计素描;创意

设计素描,必须了解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素描(drawing),主要指以线条表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合、情感创意或构想的艺术形式。”素描作为探研自然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解决一系列基本问题。同时也为专业设计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的造型素质。“自然是伟大的设计家。”以自然为途径,以协调专业为目的来完成一种能力,设计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的构建。

传统素描只涉及物体的结构、空间、明暗、体积等相关知识要领,还有关于感受物象表面的软与硬、粗与细、光与麻、燥与湿、透明与不透明等不同的质感表现。学习素描解决的就是是观察分析并确定物象形体各部分的比例位置问题,然后就是深入刻画物象。以具象绘画的优劣而制定的品评标准,不仅影响高校的基础素描教学,使训练偏离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还深深影响中学的美术教育。

素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以现代意识为主体的现代素描。素描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基础上的进行了调整。将观察方法与理解过程的规定性训练与某些表现训练区别开来。进而创建新教学体制和教学常规。把整体教学结构分解为单项展开的方式是符合设计教育性质的。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一般的,仿生的观察和思考,而且还引导我们在自然有机性质的层次上开发创造思维,获得对生命体的深层韵律的理解,从而影响我们的审美反应。阿恩海姆说:“传统上把思维和观看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知觉作为认识”,“没有哪一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充分地去理解和体现德加所说的“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可见,素描代表着艺术家对造型的观察、对造型的思考、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的方式。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信息化变革,促使教育的基本结构由“信息传授型”的传统模式,转向“能力培育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对“能力”的培育。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也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

“设计”是指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这个过程即:创造能力。所谓创造力“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方式,是一个认识和改变的过程。”设计素描区别于传统绘画素描以及一般的素描形式,是设计者将设计意图初始化的展示形式,是对所有设计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并以素描形式加以视觉化的过程。

素描始终伴随绘画的发展而发展。19世纪的绘画就已经发展到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等抽象形式内容的变现,这样一种艺术风格取向对设计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促进了设计素描的发展。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预示着为设计服务的设计素描教学的产生。包豪斯的领军人物伊顿认为:“除了对形态的形和明暗作正确写实描绘的传统外,那些都充分表现出作者意志的造型――不管它是抽象还是具象训练,都应归于素描范围,凡是能成为艺术基础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素描”。

设计素描的主要特征是求新求异。而新和异要靠创意构建,因此,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创造从认识自然为起点,要不循常规地观察客观物象,为创意积累物质精神素材,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一)培养视觉的敏感反应,增强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敏锐的感受能力(眼);(二)培养分析、洞悉、理解的心智思维,形成对事物特征的深刻把握,即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脑):(三)培养应用和开发想象的能动性,形成对未知领域的自觉探索,即创造意识(心);(四)培养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对于视觉信息的有效表达,即富于技能的适应能力(手)。

增强学生设计意识以及造型元素的认识与掌握;对学生进行多维性多观性多觉性多象性的造型训练: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面,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商品化的今天,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商品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等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创新与抢眼成为设计的重点。创新的意识也自然融合到设计素描中。加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如:空间想象、意志幻想、逆向思维、联想、幽默、夸张、变形等等。

第6篇:素描教案范文

美术教材将这个内容安排在初中第四册的第三部分。从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来看,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了绘画色彩的作用及表现形式后,运用色彩的表现基本技法塑造形象,按先学“淡彩静物”后学“水彩画”的程序进行。众所周知,水彩画是较难掌握技法的画种,对于普通中学来说,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似乎太高。但是,“淡彩静物”只需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颜色,而教材又只要求学生涂上物体的固有色,这种简单的技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困难的。因此,普通中学的美术课应因地制宜地舍去水彩画要求较好,将教学重点摆在“淡彩静物”上为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淡彩静物”的学习。“水彩画教学”可以放在美术第二课堂酌情进行,以满足美术尖子生的求知欲。

“淡彩静物”,也称“铅笔淡彩”,就是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后开成的美术作品,其特点是素描与色彩相互配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由此可知,“淡彩静物”所用颜色应具有透明度很高的特性,以保证涂色后不影响素描的表现力,这就非水彩颜色不可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肯定:“淡彩静物”不是素描,是色彩画,而且是最简单的水彩画。这种肯定,实质上就是对“淡彩静物”的定位,也突出了“淡彩静物”对色彩透明性能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和涂色是“淡彩静物”课堂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素描稿是基础,涂色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片面地只强调素描稿或涂色效果而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素描稿在“淡彩静物”中起着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等重要作用,是“淡彩静物”的关键内容,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功与否。从普通中学的学生素质来看,这又必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普通中学的“淡彩静物”教学宜用一课时专门进行“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教学及训练。在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素描稿与与以前学过的明暗素描的表现方法及要求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如何要求?教师必需讲述清楚,使学生懂得:①“淡彩静物”的素描稿不需要变化微妙的中间灰调子,因为过多的中间灰调子在涂色时极易使色彩纯度变化,使画面变脏;②用线简洁、肯定;③“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是线面结合的结构素描。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要求清楚以后,就应开始技法的教学了。素描稿的技法要求可以归纳如下:①执笔要轻;②线条明确;③明暗分明;④透视正确;⑤慎用橡皮。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示范讲解:怎样握笔才是执笔轻?什么线条才是符合要求的线条,用多了橡皮擦会产生什么不利因素等等,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到技法要领。为了强化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应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明间素描”与“结构素描”范画,对比指出结构素描省略了哪些中间灰调子,哪些线条是应该肯定、明确、强调的结构线,怎样突出等,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切实的技法掌握标准,从而理解并掌握素描稿的技法,这“淡彩静物”的淮我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掌握了“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技法,再学习淮色就容易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淡彩静物”是学生用色彩塑造形象的启蒙课。不同于前面学习过的图案色彩的涂色学习,所以,教师必须用一课时的时间教会学生认识物体的固有色及如何涂上物体的固有色。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三原色、间色、复色、色性及色彩混合等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需要,可用适当时间复习一下以上内容,重点应放在色彩混合上。例如,通过“红色与绿色”的混合告诉学生,互补色一般不要混合,否则得到的色彩纯度低、容易脏、乱,影响色彩效果。通过有目的的复习,以达到巩固学生色彩混合基本技法的目的。

“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要求并不高,只需要将物体的固有色相涂准确,色彩涂均即可。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涂均匀颜色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将色相涂准确就很困难了,显然,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这里。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最好实施以下方案:

第一步进行某两种确定颜色(两种原色或间色均可)的不同比例的混合训练,让学生注意观察 色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纯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再实施调配某种指定颜色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调配出赭石,用“橙、蓝”两种颜色调配赭石,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纯试想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例得出“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少,调出颜色的色彩纯度就越高”及“一种颜色(三原色除外)可以通过多种色彩混合途径得到”的结论。

第三步方案,就是教师出示色相明确、纯度适当的的色物体(最好不用固有色是三原色的物体)对照实物进行固有色的调色示范讲解,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7篇:素描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决策研究;描述;解释;建议;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10-04

现代教育治理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管理决策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决策研究。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点多面广、地区差异大的现实决定了许多问题需要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从地区实际、阶段工作特点出发加强研究,科学决策。基础教育决策研究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对拟解决的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决策参考和咨询的研究活动。为决策服务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描述、解释、建议、评估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任务。

一、描述:全面客观,立体呈现,说明“是什么”

描述就是对问题的状态加以刻画。描述着眼的是说明“是什么”,即全面地刻画问题及其相关要素的状态,划清问题的边界,通过“摆事实”为决策提供基本的事实依据。按照“全面客观,立体呈现”的思路,充分利用数据和案例对问题的历史状态、当前状态和未来趋势加以多视角、多层次地全景式描述,有利于准确地揭示问题与其关联要素的内在关系,进而使决策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1.描述要注重全面真实

对问题的客观事实加以全面、准确把握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首先,力求动静结合。问题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只有揭示问题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和一定时间段的表现及其发展趋势、涉及的具体对象与范围等,方能较好地将问题进行情境化还原,促进决策与实践的对接。其次,力求点面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既可能出现在特殊的点上,也可能发生在较大的面上。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切入,对问题加以描述,既突出问题的特殊性、典型性,又突出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广泛性,能够明确、生动地揭示问题牵涉的具体对象和范围,较好地展现问题的全面性,有助于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把握。再次,力求内外结合。教育领域的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等,方能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把握问题,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2.描述要精选事实

从问题涉及的众多表象中选择真实的、准确的事实方能准确地说明问题的状态。首先,要精选数据。数据是问题的数量化表现,能够较好地对问题进行定量刻画,能够反映问题的局部特征或整体特征。宜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整理和挖掘,通过多维的、结构化的数据组,多角度、多层次地实现对问题的精确刻画,有效地反映问题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点或时段上的特征和变化,增强决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其次,要精选案例。案例是问题的质性特征的表现,能够较好地ξ侍饨行情境化还原,生动地反映问题的特殊情况和典型特征。宜利用典型案例,为研究和改进决策提供具体的参考样本。在表达方式上,按照图文并茂的要求,将数据与图表、案例与分析结合起来,实现问题描述的直观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生动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描述要把握住关键点。描述是以全面占有相关信息为基础,以条理化为表征。首先,加强资料收集。资料是描述和分析的基本素材。资料可以来源于文献,也可以来源于调研。数据类资料,宜根据研究的问题从相关的专题文献资料,如权威部门的统计公报、各单位的总结汇报等材料中选取,或设计开发一定的调研工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数据。案例类资料,可以通过对问题涉及的主体的自我总结、反思进行概括提炼形成,也可以通过座谈、文献分析等方式了解问题在实践中的具体状态,总结概括形成。其次,注重框架建构。框架是对问题进行描述的基本逻辑结构,宜从决策分析和评估的实际需要出发,建构问题描述的基本框架。其关键是要着眼于将问题从背景中独立出来,明确描述的基本视角、维度,进一步使问题具体化,并成为决策研究的基本对象。再次,突出直观呈现。时空结合、数例结合、图文结合,将概括性与直观性结合起来,从而使问题由抽象变得具体,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刻把握。

二、解释:客观辩证,揭示本质,探究“为什么”

解释是对问题的关系加以系统说明。解释着眼的是揭示“为什么”,即系统阐述事实及其关联要素的关系,探究问题产生的缘由,通过“讲道理”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按照“客观辩证,揭示本质”的思路,以事实为基本证据,以逻辑分析为基本方法,将教育问题融入时代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就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发展过程与特征、趋势等形成关联性结论,使解释反映时代变革的基本特征,促进决策与时俱进、科学理性。

1.解释要注重证据分析

解释是对问题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的辨析。首先,要注重辩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释的基本要求,将问题置于其产生的背景,使其与关联要素结合起来,依据事实对问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其次,要突出有理有据。“有理”就是有理论指导,有理性辨析,有理论建构,反映对规律的遵从和概括。“有据”就是依据的客观事实要能够成为相关的理性辨析、理论建构的直接证据,成为印证客观规律的实事载体。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揭示事实与理论之间的直接关系。再次,要去伪存真。剔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厘清关联因素的作用,明确决定性因素对问题的作用机理和方式,科学揭示不同因素与问题的关系。

2.解释要坚持服务决策

解释是实现改进和发展的理性基础,是实践的先导。首先,要坚持面向实践。对实践的干预是实现决策意图的基本路径,对实践的准确判断分析则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坚持决策积极回应实践需要,为干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使决策从实践出发,回归实践是解释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注重揭示规律。问题的发展变化是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宜透过问题的外在表现将问题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揭示出来。再次,要注重成果转化。着眼于问题解决和事业发展,将已有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实际结合,为创造性地形成能够适用于本地、本校的实际操作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3.解释要力求揭示本质

解释是基于问题背景,对问题涉及要素内在关系的揭示。首先,要注重纵横比较。对问题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时间段的状态、特征宜进行前后比较,对问题与周围环境、与时展的重大事件进行横向比较,找准问题在社会改革、教育改革中的坐标,辨明问题的重要性,揭示问题的基本性质、特征。其次,要注重数据挖掘。宜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大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建立适应实践需要和决策需要的分析模型,并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推演、检验,揭示数据之间的必然关系和背后隐藏的内在本质。再次,要注重系统综合。将事实还原于情境中,用系统的观念、综合的方法将局部的刻画、分析结合起来,揭示问题内部要素之间、问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把握,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

三、建议:聚焦问题,注重实效,阐明“怎么办”

建议是对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对策性构思。建议着眼的是阐明“怎么办”,即系统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通过“找方法”为决策提供参考方案。按照“聚焦问题,注重实效”的思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以顶层设计为统率,以对策设计为重点,以实践应用为归宿,构建操作性对策体系,可以加速成果转化,提高决策效益。

1.建议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

建议是决策研究的精髓,直接决定着决策研究对于决策的价值。首先,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教育事业最核心的要素。一切改革和发展决策都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目标,做到目中有人,从人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全面健康的人的发展为归宿。其次,要体现依法治教的基本理念。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将教育规律的应用与现实条件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执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依法治教的理念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方案。再次,要有的放矢。基于已有的描述和解释,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为基点,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举措。

2.建议要突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以系统性为基本内核,注重整体合力的生成,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力度和程度。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既要把解决问题置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之中加以分析,又要把问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思考,建构具有整体性的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其次,要把握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至关重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关键节点提出对策建议,方能使问题解决事半功倍。再次,要顺应发展变化。教育问题及其解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要能够随着问题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以增强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3.建议要着眼于决策应用

以应用为目标,对已有的解决问题的体系加以改造、优化是建议的内在要求。首先,宜把握类型特点。建议包括政策建议和实践建议两种基本类型。政策建议要体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突出如何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或如何制定和完善某项政策;实践建议宜着眼于问题解决,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路、程序和具体办法。其次,要注重推陈出新。实践是变化发展的,宜跳出思维定势,打破常规,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地区实际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再次,宜组合灵活。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整体上可以与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互配合,成为宏观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内部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和不足。通过不同的组合展现其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为决策者权衡、选择留足空间,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四、评估:多维研判,精益求精,回答“怎么样”

评估是对成果及其形成过程与实践应用的价值预测和判断。评估着眼的是回答“怎么样”,即全面阐述研究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应用的实效性,通过“权衡利弊”为决策提供决心和信心。按照“多维研判,精益求精”的思路,以对决策研究的过程论证分析和事实评判为基础,以对成果内容的科学判断为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对决策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有助于实现决策研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决策质量。

1.评估要坚持实事求是

评估是对研究的批判性反思,是保证描述、解释、建议的科学性的必备环节。首先,突出全程全面。对研究的基本设计与实施、问题的基本属性、问题把握的准确程度、成果与建议等进行全面的反思与判断。其次,坚持事实评判。对数据、案例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再核校,数据选择是否恰当、案例分析是否合理等作出判断。再次,注重时效分析。问题始终与背景紧密联系,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出判断,为趋利避害提供基本的认识前提和事实依据。

2.评估要回应决策实践

决策研究成果是在实践应用中实现其价值的。任何决策一旦付诸实施,必然会产生实际的影响。针对决策实践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的A测、分析,积极防范、避免决策风险,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首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决策研究和决策的灵魂,是保障决策研究的正确性的根本前提。当前,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取向和判断标准。其次,是执行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哪些前提保障、制度保障,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的力量如何协调配合,如何保证执行的效率、防止政策走样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以达到方案的最优化。再次,是风险分析。对成果应用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社会风险进行模拟测评,作出预测性判断,权衡利弊,进而提出防范风险的办法。

3.评估要坚持多路径互证

多路径互证有助于提升评估的客观性,促进决策创新性与稳妥性的统一。首先是专家论证。邀请不同行业、专业背景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咨询论证,促进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其次是公众评议。将研究过程与结果通过网络平台等展示出来,接受公众评议,听取公众意见,吸取合理建议,从而使决策建议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更接“地气”。再次,实证反馈。在可控范围内开展试点,并利用专题调研、民意测评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决策的意见,了解决策产生的实践效果,分析决策的得失,为后续政策的出台和调整提供新的依据。

总之,在探究问题的本质与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描述、解释、建议、评估融合为一体,展现了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由表及里、以知促行的基本轨迹。其关系如图所示:

描述、解释、建议、评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四者紧密结合方能促进决策研究从思辨研究、经验总结转向实证研究,促进决策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实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出发,实现四者紧密结合,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第8篇:素描教案范文

引言

设计素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设计有关系的素描活动,设计素描以传统的绘画素描艺术为基础,然后和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视觉造型艺术科学,设计素描可以作为素描的的一种新型的表达形式,它是素描艺术的延伸。设计素描教学课程是一种为今后设计服务的基础性训练课程,对专业学习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意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可以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有利于我国设计素描教学的发展。

设计素描的特点。

与传统的素描相比,设计素描呈现出了更多的自身的特点,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素描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它们在形式上都是素描。传统素描更加强调的是再现客观的描绘对象,在描绘的过程中,它更看重的是所描绘事物的形体、比例和描绘光线等因素,传统素描更关注的是客观事物的描绘。而在设计素描中,更关注的是发现和表现所描绘的对象,这与传统的素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们在内容上的本质去别。而且,在出发点上,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也不一样,传统的素描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我服务”,而设计素描的出发点是“为设计服务,为人服务”

设计素描创意思维训练方法。

1.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有目的的进行创意思维训练。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传统素描的优点和现代艺术的优点而发展成的现代视觉造型科学艺术。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白设计素描是为设计而服务的,要让学生知道设计素描是设计师表达设计设计创意、进行设计方案交流的方式。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记忆、观察入手,强化自身创意意识。例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事物,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 实物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系这些实物的大小、形状、主次、节奏等,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在此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不同实物画面内容和画面表现形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联想随意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物质所展现的新的视觉形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2. 在教学过程中个,要打破常规的素描表现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创作。这要求教师在叫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要通过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节静物写生课,在课堂上,老师打破常规的审美方式和思考方式来放置静物,然后让学生对所放的静物进行描绘,教师不像往常一样放置一个物体,而是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静物一起放置在桌子上,然后指导学生可以任意的根据创意需要和画面需求来进行选择,选择自己想描绘的对象然后进行描绘,在描绘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意识和自己的情感情趣能够通过画面的艺术效果能体现出来,如此,虽然所有的学生所描绘的是同一个对象,但是他们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却是各式各样,风格迥然不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在教学过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设计素描技巧后,当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描绘能力后,教师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摆脱先前的一些教学步骤的约束,在教学中让学生随意的延伸自己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的潜力。例如在教学课堂上,将一个茄子放在桌上,然后让学去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时此刻忘掉他们先前记忆中的固定模式和形体思维,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抛开它是一个“茄子”,而去观察外形的凸凹、起伏和结构,这样就会有一个新的形体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个新的形体与先前的固定思维中的形象完全不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教师在教学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设计素描的创作中获得更加理想且符合自身创作思维的表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新的方式方法、运用新的思维模式、摆脱常规而对事物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形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3.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的理解新的造型方法,并将此方法合理的运用到实践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当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会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就像是康定斯基一样,他能够从一幅倒置的艺术画中发现抽象绘画。所以在设计素描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形体概念的理解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敏锐的把握住各种造型因素,应该通过大量的训练。通过不断地训练培养,使学生能够精准、快速的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创意思路,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也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各种造型的结构、质感、轮廓、空间、肌理、色调、量感等质检的联系,也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形体之间的正负、虚实、离合、凸凹、内外等的矛盾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素描的训练具有实验性、即兴性、和创作性的特点。教师在创意素描训练中要指引学生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不断发展创意思维。例如,在写生课上,教师将一些不同的物质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想象,让学能够通过发散思维,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杂乱的元素生成画面的主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学生大脑中生成许多新的视觉形象,有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设计素描学习中,要想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创意意识,只有通过创造思维的不断积累,只有如此,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到所描绘对象的表层下面更深的表现因素以及事物的内联系、意义和价值。通过大量的训练,会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存在的要素不断地尝试和创造出新的视觉元素,会训练学生在创作中使自己作品中的自然形态被逐渐减弱和相互混合。在教学中的课题作业里,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只是依据对实物的感觉比较来造型,要指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和观察。例如,在课题作业《静物的局部性描绘》中,教师将一些材质不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物体放在一个桌面上,然后要求学生以创造性的理念去观察这些实物,要求学生在这些物体中任意选择一个静物,然后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所选静物的局部进行表现,并且要求学生画出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从大局部到小局部的一系列作品。在表现静物局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表现静物。通过此种课题作业也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观察方式,使学生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表现造型的细节。通过课题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从独特的视角去认识所要表现的事物,可以培养学生在设计素描中的创意思维。当然,教师还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结语

第9篇:素描教案范文

一、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性

其一,结合学生的特点,实行良好的兴趣培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各有不同,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各自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尽管教师对每位学生都完全同等看待、同等教育,但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肯定是有差异的。教师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再进行教学,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的特点之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教学。只有学生将教师所教知识学进去了才算有效,不论教授的知识多么有用、多么重要,学生如果没学进去,一切都是空谈。在教学课堂中合理穿插一些关于各国建筑方面的奇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在人类形成愉悦和好奇的情绪之后,就能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就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一种愉悦和放松的心态对待建筑美术素描,其对于课堂内容的吸收率和对教师教学方案的配合度都会显著提高。其二,以兴趣为基础,合理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也就有可能逐渐消失,人的一生很漫长,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现在还十分感兴趣且擅长的东西,多年以后可能会忘记甚至排斥。所以,教师要提倡持续性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性学习,也就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是一个从不懂到慢慢深入直至最终了解的过程,素描学习也是如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的练习。如果学生已经培养出学习兴趣,其对于学习建筑美术素描就不会排斥,再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如,多讲述一些名人的经历,告诉学生这些名人都是经过不断学习才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只有刻苦和努力才能更接近成功,从而让学生深入认识自主性学习建筑美术素描的重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十分有益。

二、结合实践,严谨教学

其一,建筑美术素描一定要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美术分为很多流派,其中抽象画派更为注重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其作品能与消费者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对于写实不会有太严格的要求。但建筑美术素描不一样,从素描的“素”就可以看出,素描其实相对而言是单调且枯燥的,素描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也只有简单的黑白灰,其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写实的风格。建筑是真实存在的,经历了岁月的流逝,饱经沧桑。不论是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都是设计者向世人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所以,每一位建筑设计师只有以事实为基准,才能在建筑美术素描作品中更为完善、贴切地将自己的思路和构想表达出来。其二,结合实践,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路特点。每一座建筑都是设计师的思想表达,但前人的思路和模式终归已经成为过去式,经典是用来学习和借鉴的,绝不是完全复制。因此,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才是最终目的。但前提是能够良好地理解前人的思想和理念,这就涉及素描蓝本的问题。由于单一的建筑美术素描图片是二维的平面,并不能让学生较好地了解一座建筑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在一定条件的支持下,教师组织的实地写生之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建筑的理解。首先,实地观察建筑和观察建筑平面图片的效果相差很大,前者是一种更具体、距离更近的了解,能够接触墙面,甚至能感受到设计者留下的气息及其建筑思想。其次,学生进行实地建筑美术素描训练,能从各个角度更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前人的经验,再加上勤奋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

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