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研究生统计论文精选(九篇)

研究生统计论文

第1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为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从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出发,依托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刻分析大学新生的特点,找准新生问题的症结,帮助新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我们在我校2009级新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为群,按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班进行全面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占新生总数约12.5%)。按照调查设计,样本容量、样本的代表性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都通过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一、新生基本信息

1.1新生个人基本信息

从新生来源看,46.9%的新生来自农村,25.3%来自乡镇,来自城市的新生占27.8%。调查表明,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统计检验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具体看,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城市家庭为66%,乡镇家庭为53.5%,而农村家庭仅占34.2%。

观察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收入、经营收入、工资、出售农产品,依次成为新生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本题为多选题,740名新生共选了1388次,说明平均来看,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来源有1.87即接近2种渠道。

家庭环境无疑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也对父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布状况作考察,结果发现,报考我校的新生,其父母亲多为中等文化程度,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较低。另外,企业主、教师、公务员家庭的子女,占我校新生比例很低。

1.2新生高中阶段基本情况

新生的高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了解他们的高中表现,有助于新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方面表现的分布状况看,我校新生总体上在高中阶段是相当优秀的,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有学生干部经历,有雄心壮志;他们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对“认为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或感染力的各类人物”的调查结果显示,受父母亲、老师、同学激励和影响的同学最多,可见这三类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受学者影响的学生比例仅为8%,这一情况应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面对紧张的高中生活,他们也有各式各样的困惑或烦恼。在这些诸多困扰因素中,个人情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的影响面分列前三位。个人情感的影响如此之大,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看来新生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活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之前和大学之初

2.1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学生对就读学校、专业的不同态度,往往长时间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从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对相关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价比率不难看出,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更注重现实,他人建议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体现了严峻就业形势左右了新生的志愿填报,也凸显9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趋向张扬的特点,同样的结论也体现在专业志愿的填报中。

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了解程度,有2.7%的新生表示十分了解,18.1%的新生表示比较了解,表示很少了解的新生占71.5%,有7.7%的新生表示一无所知。相关调查数据还显示,98%以上的新生表示有信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初入大学之感觉

新生进校后,对入读学院和专业的态度,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高于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但调查数据还显示,面对自己不太喜爱的专业,56.8%的新生表示会积极应对,并通过选修或辅修获得喜爱专业的知识;32.2%的新生表示接受现实,并努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消极对待、被动接受的占2.2%,有8.9%的新生申请转专业的想法。

对比分析发现,新生进入大学前受情感困扰较多,而进入大学后担心更多的是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为实际。

分析得知,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除心中疑虑、倾吐不快等方面具有首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校园和谐氛围,增加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老师对新生的帮助和引导。

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对自己所作的评判,前三项是正向陈述,后四项是负向陈述(为尽可能得到真实答案,问卷中正负向陈述是交错布局的,这里作了归并处理)。由此表不难看出,当今大学新生总体上讲,自信心强、办事目的明确,具备一定的行为调适、情绪控制能力,但在具体行为活动、计划实施、时间安排等方面,相当部分学生明显感到欠缺。

三、大学生活规划

3.1大学教育与人生目标

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影响着对人生目标的评判。表3告诉我们一些“意外”的信息:上大学最重要的作用竟然是“建立人脉网络”,这应该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形成的认知;价值体现和追求却排位靠后,这或许是由于大学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结果;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教学型院校,进入我校的学生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比较中肯、现实。

那么,新生在进校伊始,在大学学习和职业方面是否有目标或计划呢?据我们调查,29.6%的新生有明确的大学学习目标或计划,59.1%的新生表示有目标或计划,但不太明确,11.4%的人没考虑过。在职业规划方面,有明确目标的新生占27.2%,表示目标不够明确者占51.1%,另有21.8%的新生表示没想过职业目标问题。

经验及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以及一定的职业规划,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是充实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综合表现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引导新生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活计划和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非常重要。

3.2大学期间课外生活打算

上大学做什么?这个看似无谓的问题,其实是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理想与追求、兴趣爱好、自身素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根据填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指导,必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问卷分析显示,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新生选择比率最高的是团学组织(74.5%),其次是学术类组织(57.3%),第三位是服务类组织(51.9%)。说明我校新生在希望加入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同时,还具有较浓的学术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时也反映我校新生勇于面对现实,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考证等获得更充分的就业准备。

3.3职业发展需求

大学期间希望获得或增强哪些方面的发展能力?表4的调查结果确实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些“意外”:沟通协调能力排位最前,而决定个人发展潜能方面的能力却排到后面,这个结果与表3类似。

新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带有某种明显的“功利”性,这应当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自然结果。正如表2所示,学生在选择大学志愿时,就业前景、职业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那么,在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方面,新生们最想得到学校哪些支持呢?调查表明,对于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新生们普遍有心理准备,而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帮助。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新生(占比95.9%)希望得到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

四、几点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布情况及其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⑴我校新生生源质量较优,多数学生对入读我校相当满意,普遍接受所录取专业。从我校09级新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看,7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位居中上等水平,担任校级或班级干部者占68%,94%的学生想上重点或较好本科院校。对于入读广东金融学院,8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不满意率低于5%。至于对所录取的专业,72%的学生也是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90%以上的学生表示,即便对入学时的专业兴趣不大或不了解,也会采取积极态度,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当然也有少量新生有转专业的想法。

⑵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多为自主分析选择,更注重现实。就业前景、学校师资及学校招生分数段等直接影响录取、学业和就业的现实因素是考生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其他一些相对较“虚”的因素考虑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的他人建议,对考生的影响不大。可见,现阶段,抓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乃高校吸引高考考生的主要举措。

⑶当今学生独立倾向明显,做事目的性较强。根据当今大学生性格构成状况,大学教育宜应当抓大放小、因势利导。具体讲,就是要在宏观方面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而不必过多地拘泥于一些细小环节。有了恰当的宏观目标,并将之分解为阶段性计划,学生的成功成才也就有了希望。事实上,据调查,约80%的大学新生对于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是有所考虑的,其中一些人甚至有相当明确的计划。

⑷大学新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信心和能力。现今大学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扰,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障碍。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68%的新生表示信心十足,30%的新生觉得信心不是很大,表示无信心的仅占2%。根据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的自我评判结果得知,90%以上的新生表示了解自我、懂得责任、信心饱满、能够调适情绪。因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必过分渲染,必须恰当掌握和分析,并加强个性化辅导。

⑸寻求多元化发展是多数大学新生的心愿。调查表明,团学、学术类、服务类、文体类学生组织对新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有2%的新生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组织。许多新生想通过参加各类学生组织获得锻炼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现在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繁多,良莠不齐。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育人育才作用,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新生的重要人生目标。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90%的新生认为其作用主要是建立人脉网络,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目标。而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家或企业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对各种能力培养需求的调查中,沟通协调能力牌位第一,而学习研究能力排末位。这些调查结果给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也向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如何与青年学生的想法和社会环境相衔接的沉重课题。

第2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研究生;教学改革

培养医学研究生不仅要提高其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和解决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医学研究生良好的科研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从科研设计、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正确解释等方面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能力。因此,《医学统计学》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博士研究生教学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但是,在目前教学模式下,经过《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大部分医学研究生在医学统计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如统计设计不合理、资料分析统计学方法应用错误、研究结果解释不正确等。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0%的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如统计描述、t检验、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由于缺乏良好的运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有许多学生在开展科研实践中遇到了较多的麻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有的因为课题设计存在严重问题,只好在课题已经开始实施后推到重来;有的因为在资料分析时采用了错误的统计学方法,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和结论,不仅导致了本研究的失败和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错误的研究结论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而导致了后续研究资源的投入,产生了更多研究资源的浪费。此外,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对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高级统计学方法如生存分析、Meta分析等涉及较少或者着力不够。

2 《医学统计学》教改措施

2.1教学方式的调整

目前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教学方式,即老师理论授课,辅助课后练习题的完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硕士或博士阶段则应更加注重《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应采用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操作为主的方式。减少理论课课时数,增加实践操作课时数。理论授课应结合医学研究的需要,采用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老师为导向的启发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教学可采用如下方式:

(1)典型案例分析法 老师可以选用一些典型的课题标书、研究论文,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找出标书或论文在统计设计或统计方法运用方面的缺点和巧妙之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老师最后剖析和点评。

(2)小组课题设计 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统计方法、统计设计等的应用能力。具体方式为: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自行选题,进行科研设计,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每一组课题标书进行课堂讨论和点评。

(3)导师课题演练法 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在《医学统计学》课程开始前、开始中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课题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有关课题设计、资料统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医学统计学》,将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2.2课程内容的调整

目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统计学方法。主要有:统计描述、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二维表、秩和检验等。②高级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多维表x2检验、生存分析等。③科研设计。主要有:简单析因设计、简单拉丁方设计以及研究样本量的估算等。④统计软件及应用。主要有SPSS软件的应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课程内容应根据培养学生的类型及医学研究的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一方面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基础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增加或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所有博士研究生对logistic回归、多维表x2检验、生存分析如COX回归和Kaplan Meier等常用高级统计学方法的学习。虽然有些学校现有教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这些内容,但要求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此方法开展科研实践。此外,还应增加高级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统计软件中的使用方面的教学内容。

2.3考核方式的调整

目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理论考试,而对学生统计学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核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硕士研究生,我们可以采用闭卷考试为主,辅之以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具体为:一方面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分值约60-70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设计一项科研课题,撰写一份课题标书。此项考核分值约30-40份。博士研究生则采用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平时作业综合考评得分为辅的考核方式。具体为:要求博士研究生结合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设计一项科研课题,撰写一份高质量的科研标书,此项考核分值约60-70分;同时,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平时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此项考核分值约30-40分。

3 思考

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方面要改变理论教学为主、实际运用能力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医学研究的需要,丰富《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以此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教学改革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尝试,而且也要求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及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发明,廖芳芳,夏果,等.1临床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一).安徽医药,2008,12(2):192-193.

[2]李淑,杰孙忠. 加强医学统计学教育 提高医疗及科研水平.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 25(5):346-348.

[3]潘发明,夏果,廖芳芳,等.I临床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二).安徽医药,2008,12(6):576-577.

[4]万献尧, 张久之. 医学科研或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12):74-75.

[5]漆光紫,任美璇,黄高明. 不同类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和需求情况调查.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 10( l2):1459-1463.

[6]邹延峰,潘发明,田果等. 某医科大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需求调查 .中国卫生统计,30(6):934-935转933.

第3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在搜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这是会计研究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显然这里的会计研究方法只是一种研究工具,是独立于会计理论的外在因素。但笔者认为,会计研究方法跟会计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构成了会计理论的核心。

1、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巴甫洛夫,1995)①。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研究方法”(加里。s.贝克尔,1992)。这不仅说明了经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还将经济研究方法上升到与经济理论同等的高度。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1996)也曾说道:“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3、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划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吴俊、段闻祥,1994),有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及下层特殊研究方法的(卢永华,2000),有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的,也有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的(苏锡嘉,1992)。

4、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互补性。会计研究方法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任何会计理论的研究都必须是多种会计研究方法的密切配合。实际上各种会计研究方法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如就很难严格区分归纳法与演绎法,熊彼特甚至曾经说过“要对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作清楚的区分近乎不可能也毫无意义”②。在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中,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共同满足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这由各自的优缺点所决定。以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为例,一些人认为,规范研究不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判断,“经济学之所以保留早期沉默科学的称号,是因为太多的经济学家一直试图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对待政策”,规范研究缺乏严格的证据支持,“不能用确凿的证据验证的理论是模糊不清的”,而实证研究的诞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令人激动的科学”(张五常,2000)。但另一些人认为,实证研究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我们并不会“仅仅因为理论无法完美地进行预测并不足以促使研究人员或使用者放弃该理论”(齐默尔曼,1999)。

二、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间,会计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陈信元,1999);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潮的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都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陈信元,1999);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会计界才开始恢复性的工作,忙于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方法也只局限于规范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西方会计理论的引入以及新一代会计学者的成长,一些成熟的西方会计研究方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但尚未付诸实践。因此我们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统计的内容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与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为主。

(一)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情况

总的来说,我国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较少。据笔者对《会计研究》创刊以来所刊文章的统计③,直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共计25篇。我国第一部西方译著是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我国第一部论述会计研究方法的专著是周忠惠编著的《会计研究方法论》,此后张朝据也出版了专门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著《实证会计研究入另外一些有关会计理论的著作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会计研究方法,如吴水澎主编的《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单从文章和论著的数量来看,我国对会计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正是这些寥寥可数的文章为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新会计研究方法的传播及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我们的统计以《会计研究》为主,为了比较时有所参照④,还统计了《经济研究》上所刊文章中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⑤四类统计(见表1、表2),结果显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

1、会计研究方法单一,是制约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我国的会计研究仅仅局限于规范会计行为而无法前瞻性解释、预见会计实务。

2、无论是会计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均以规范研究为主,说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水平总体偏低。同时期,美国最著名的会计专业刊物《ac-counting review》和《journal of accountancy》95%以上的文章都是实证研究。当然美国也有大量以规范研究为主的会计刊物,还不能妄下实证研究优于规范研究的结论,但有数据事实作为佐证总比逻辑演绎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3、我国实证研究开始于1991年并逐年上升,现占文章总量约10%的份额。

4、会计研究方法有逐渐多样化的趋势。问卷调查一直被人们喜闻乐用,实证研究的比例逐年上升,案例研究在经济研究上广泛运用但会计研究未足够重视。

5、会计实验研究方法根本未被我国会计研究人员所接受。实验研究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来检验假设的方法,用于管理控制与管理报酬方面问题的研究。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会计界尚未见到此类文章的发表。

(三)会计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

由于规范研究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我们只统计了其他三类所涉及的领域。

1、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这类文章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功能锁定或过度反应现象,如张人骥等的《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1998),沈艺峰与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1999),赵宇龙与王志台的《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2)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如陈小悦等《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陆建桥的讲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3)资产重组,如陈信元等的《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4)系统风险,如施东辉的《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吴世农等的《我国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我国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会计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陈浪南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5)股利分配,魏刚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吕长江等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杨淑娥等的《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6)资本结构,如陆正飞的《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忻文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7),陆正飞等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陈晓等的《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孙永祥等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陈晓等的《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

2、问卷调查涉及的领域。问卷调查是采用邮寄方式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跨部门或跨行业数据,进行行为描述和假设检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缺点是,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过程难以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见,问卷回收率通常不高,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不同程度地脱离原抽样框架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但由于简单易行,还是受到了我国会计研究者的广泛青睐,问卷调查也成为最早运用的除规范研究方法以外的会计研究方法。我国会计研究问卷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裘宗舜的《关于会计法执行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1988),曲晓辉的《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会计研究,1998),王立彦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林文雄的《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会计研究,1998);吴联生的《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经济研究,200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关于中国会计、成本方法等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2000、2001)等。

3、案例研究涉及的领域。案例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微观基础,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案例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由于我国的会计教师和学生还不具备全面的素质,加之我国会计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我国目前的会计本科生、硕土生及博士生课程几乎没有涉及此类,会计教师也很少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如此,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是不乏优秀的案例教材和案例分析文章。比如:《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方法选择:案例分析与现实思索》(会计研究,2001),《管理会计运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运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等;除此外,还有大量的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汤谷良编著的《点评中国财务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文贤编著的《中国会计案例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宝震编著的《审计案例》,另外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乔世震编著的系列案例教材也很有影响力。

三、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情况之原因分析

上述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导,实证研究的比例约占10%,而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落后西方国家达半个世纪之多,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是,实证研究主要用于资本市场研究与行为研究两大领域,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数学、统计、哲学、思维、逻辑、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一)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缺乏实践的基础

资本市场是实证研究赖以生存的土壤。虽说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质量还很差,不能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

1、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来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和财政部所作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这样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实证分析的意义自然不大。

2.资本市场数据不全面,缺乏可比性。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上市公司数量呈几何增长,样本不具可比性。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存在用部分样本谁知总体量特征的逻辑错误。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时间过短,还不能满足时间序列分析的需要,我国目前就有用三年时间的数据提炼出会计实务规律的实证研究。最后,我国没有权威的数据库系统,实证研究所需数据由研究者个人搜集,费时成本过大且真实性难以保障。

(二)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我们还注意到了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发表实证研究论文的作者,赵宇龙、王志台、陈小悦、吴世龙、沈艺峰、原红旗、陈晓、吕长江、魏刚等人无一例外是学院派或有海外经历的工作者,而且集中于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精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高校。这说明高校教师开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先河,并艰难地扛起了实证研究的旗帜,但曲高和寡终难成气候。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训随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1、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依据我国会计教学大纲,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按通才、通专兼顾、专才的目标培养,教学技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三个层次进行。通过登录主要财经院校网站,我们浏览了各院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并作了粗略的比较,发现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均为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区别在于广度和深度的不同。遗憾的是,除了本科阶段开设有简单的经济数学与统计常识外,研究生阶段再没有这类课程。然而据笔者所知,美国的博士生有一年的时间学习数学和管理统计,而我国的会计教学根本上是轻视数学的。

2、会计教学观点落后,重理论灌输轻方法介绍。给我一条鱼我可以活一天,教给我钓鱼的方法我可以此过一生。我国的会计教育从来就是向学生灌输现有会计理论,一味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从而批量生产了大量“死才”。只有加强会计研究方法介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活才”。

3、会计教学严重脱离会计实践。会计教学应面向市场,然而我国会计教学却严重脱离会计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会计教师可以下基层锻炼接触会计实践,会计学生也有广阔的实习机会;如今会计教师只能在图书馆里空想会计理论,会计学生只能在实验室里摹拟会计实习。从而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现象,做实务的不搞研究,搞研究的不懂实务。当然部分院校正着手会计教学改革,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了一些新科目,如资本市场会计、财务、审计研究等。

第4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游戏;理论研究;现状;思考

教育游戏主要指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和传统的游戏活动。传统的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活动中经常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游戏类教育软件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但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研究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20世纪 80 年代,Bowman 开始尝试将电视游戏(Video Game)整合到教学设计中。

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 Marc Prensky在2000年出版的《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基于数字游戏学习的概念、效果以及在教育、军事和培训中的应用和对于孩子们学习、成人的工作产生的作用。并预言21世纪的学习革命不是课程的数字化,学习的网络化,也不是无线、宽带、即时学习或学习管理系统的出现,而是学习不再伴有“痛苦”。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将改变“学习是苦差事”的传统看法,实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理想状态。国内关于计算机和网络类教育游戏的关注和研究基本上从本世纪初才开始,2004年,上海盛大公司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制作的教育游戏软件《学雷锋》再次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游戏的普遍注意。为了解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状况,我们采用量化统计的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所有关于教育游戏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探析我国 “教育游戏”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

1研究论文统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对1979—2007年12月以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个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关于“教育游戏”方面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检索项用的是“文献标题”,检索词为“教育游戏,统计核心期刊文章数量时,我们使用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篇名”项,文献范围限定在“核心期刊”。

2关于“教育游戏”有关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 研究文献数量庞大

关于“教育游戏”有关的研究论文调查显示(如表1),从1979—1998年,没有检索到关于“教育游戏”的文献,1999—2007年,共检索到418篇文献,平均每年产生学术论文将近47篇,其中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312篇(核心期刊22篇);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收录论文29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10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62篇。

(2) 研究和关注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年产生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来看,连续8年来,我国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年,共检索到12篇文献,其中有8篇文章与幼儿教育有关,占本年文献总数的2/3;2000年,共19篇,其中有10篇文章与幼儿教育有关,将近占本年文献总数的1/2;2001年,共14篇,其中4篇论文与幼儿教育有关。从1999—2001年的论文数量和研究内容来看,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阶段,因而可以看作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起始阶段。从2002年起,研究文献数量剧增,研究内容逐渐引起研究生们的关注,研究文献中陆续出现了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说明我国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游戏的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3) 研究关注点分析

① “教育游戏”研究的起始阶段

1999—2001三年间共45篇,研究内容比较浅显,其中50%的文献主要研究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约占1/6的文献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游戏运用的特点、途径、优势和教育功能等方面;其余文献主要集中在“传统教育游戏”的概念、推广和应用等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从适用学段来说,主要指导幼儿教育,对大学和中小学的教学影响不大;从学科教学来看主要应用于体育教学,其他学科教学中教育游戏的探索较少。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② “教育游戏”研究的迅速发展阶段

从2002年起,我国对“教育游戏”的研究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关注点由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逐渐扩展到理论研究、学科研究、幼儿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游戏、教育软件、拯救游戏沉迷者、国外“教育游戏”经验和相关调查的研究等方面(如图2)。

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基础,也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统计中共检索到文献156篇,占该阶段研究文献的41%。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引发的教育改革、教育作用与价值、教育中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开发、发展、应用等。

教育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传统游戏在幼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重要作用和价值等;同时,通过翻绳游戏、沙盘游戏、换水游戏、泥土游戏等实践活动探究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研究成果涉及面广,内容充实,数量可观,说明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同步迈进,既为教育游戏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为教育游戏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2002—2007年,关于教育游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如表2)总体来看研究数量太少,且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科学课程上,说明关于教育游戏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的潜力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教育游戏与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献只有10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游戏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教育游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教师们打破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游戏得到启示,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运用沙盘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等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实践,探讨儿童心理游戏辅导的方法,虽然这一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但这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已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悄然而起,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完成“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于网络游戏、教育软件的研究文献有13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的开发,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教育特点、教育应用和功能、教育案例分析等。

拯救游戏沉迷者的研究主要有:青少年玩游戏的动机分析、影响分析;对游戏者的警惕教育、安全教育、教育策略、教育改革;针对游戏沉迷现象进行游戏开发的策略研究,救助游戏沉迷者的建议、方法等。 国外教育游戏经验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游戏网站介绍、教育游戏软件的比较分析;美国幼儿游戏教育经验研究(如:培养儿童读写能力、逻辑数学思维能力、音乐教育等);德国学校心理教育技术和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中的方案教学等经验研究。相关调查研究主要有游戏爱好者的个人特性分析、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途径、应用现状和前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方面。

3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思考

(1) 加强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的转化

通过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理论研究文献与实践研究文献之比为12:1,说明我国对教育游戏的研究依然重理论、轻实践。目前,人们对教育游戏在教育中的功能、应用特点、教育游戏与教育等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应用等实践方面的研究,力争使理论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践,用实践研究的成果去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和发展。

(2) 加强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的结合

我国教育游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都很少,教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的研究文献虽然有23篇,但这些论文都是基于传统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游戏与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文献更少。因此,加强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相结合尤其是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结合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另外,要注意将研究中产生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借鉴。只有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相结合,教育游戏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和乐学才能变成现实。

(3) 深入探究游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和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游戏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师生角色,主动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这是教育游戏学习环境中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深入探究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和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今后应该将其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4) 总结传统游戏教育的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嫁接到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中,同时借鉴国外教育游戏开发和教学的经验,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引领下,游戏教学将会对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变革。

(5) 加强“电子游戏”向“教育游戏”的转换,解决游戏沉迷问题,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

“电子游戏”使广大青少年如痴如醉,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给学生的教育和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电子游戏在玩家动机、兴趣激发、持久注意力、情境感染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完全可以为教育游戏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开发者加强“电子游戏”向“教育游戏”的转换,既可以解决青少年的游戏沉迷问题,又可以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市场上会把游戏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也可以实现企业盈利和学生教育的双赢。

(6) 教育部门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探究新型教企合作形式

2004年底,上海市教委公开向社会征集网络益智游戏,中标产品将由教委免费向下属1500所中小学推广。这在当时教育界和游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信号——教育部门开始定制需求,以引导教育游戏企业的研发方向。[4]在教育游戏开发的过程中,教育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加强教育部门与游戏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功能,探究新型教企合作形式,在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等方面形成合力。[5]

参 考 文 献

第5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第6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7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到上世纪90年代,Paget和Timaeus(1994)对男性与女性生育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他们认为虽然对婚育模式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运用的几乎都是女性生育率模型,对男性生育率模型的研究几乎是零。他们的理论基础是Booth的Gompertz生育关系模型。Booth(1984)对Gompertz模型进行了延伸与扩展,得出扩展至80岁年龄段的女性生育模式:Y(x)=α+βYs(x),其中Y(x)是扩展之后的女性累积生育率,Ys(x)是女性标准累积生育率。[7]Paget和Timaeus认为,Booth的Gompertz生育关系模型可以运用于计算男性标准生育率与女性标准生育率之间的关系上。因为两者的年龄分布形状是类似的,只是男性拥有比女性更大的生育年龄范围,这正好可以运用α和β来测量,因此,男性标准生育模式可以被想象为女性标准生育模式在生育年龄范围上的扩展与延伸。他们搜集了相对可信的17个国家的男性年龄别生育率数据,得出男性与女性标准累积生育率之间的关系:Y(x)=0.34+1.27Y's(x),其中Ys(x)是男性标准累积生育率,Y's(x)是女性标准累积生育率。需注意的是,这个结果只适用于总和生育率较高的情况下,一般是TFR>5的人口。[8]近年来,男性生育率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oldscheider和Kaufman(1996)认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承诺的程度是我们在研究生育时所遗漏的关键变量,他们认为应把男性角色及其承诺作为生育决定的重要决定因素。[9]DeRose和Ezeh(2005)在其研究中发现对夫妻在做生育决定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夫妻双方的性格、各自的生育意愿、对另一方生育意愿的判断、夫妻双方的生育能力,最终促成生育行为的发生。[10]也有不少学者表达了对男性生育率数据方面的看法。Coleman(2004)认为目前世界上几乎是没有可信的统计数据系列记录所有的男性后代,无论是婚姻内的子女还是婚姻外的。[11]但Bachu(1996)认为尽管在统计数据上存在很多缺陷和阻碍,但是对男性生育率和子女抚养责任方面信息的关注与需求越来越大。[12]Bras(2008)指出把男性纳入生育率研究的三点阻碍:一是有关未知父亲年龄的出生数,这可以通过假定未登记出生人口与已登记的拥有相同的父亲年龄分布来解决;二是历史惯例,即生育率指标与女相关,不与男性挂钩;三是有关认识论,男女结婚和生育时间是不同步的,我们针对同一人口群体进行男女生育统计时,所得男女生育数据并不一致。[13]Zhang(2011)认为发达国家普遍有较先进的人口登记体系,并已认识到男性在生育中重要角色。他还指出学者对男性生育率数据质量意见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年轻父亲通常会隐瞒其婚外出生数,也有学者坚持男性更清楚孩子出生时间和出生数。产生分歧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一是男性生育率数据质量的评判标准是与女性数据对照匹配,但女性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二是现有的男性生育率数据大多来自不同的研究,很难对整体数据质量做判断;三是样本数据并不能代表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影响了已有研究结果的一致性。Zhang也对男性和女性生育率之间的关系做了测算,当男女总和生育率都大于2.2时,男性总和生育率大于女性总和生育率;而小于2.2时,男性总和生育率小于女性总和生育率。国际男性生育率数据情况在数据方面,拥有完整的男性生育率数据的国家不多。比如,挪威统计局网站公布了自2000年以来各年的男性分年龄别出生婴儿数和男性总和生育率,英国统计局网站公布了2001-2010年依据父亲社会与经济状况分类的活产婴儿数,荷兰统计局网站公布了1996-2010年男性分年龄别活产婴儿数,冰岛统计局网站上公布了1981-2004年男性分年龄别活产婴儿数、出生婴儿总数和女性第一胎出生数。此外,联合国在其2008年人口统计年鉴中涵盖了1999-2008年各国(地区)男性分年龄别活产婴儿数和出生率。由于个别年龄组存在数据缺失,还有一定数量未知父亲年龄的出生数,其中数据较完整的大约有60个国家(地区)。这份数据中各国(地区)的男性生育率数据所属不同年份,多半是2007年和2008年,这对数据质量稍有影响。但这也提示我们,特别是从2007年和2008年开始,各国(地区)对男性生育率的统计已有所起步,男性生育率统计指标已被纳入其人口统计指标体系中,也证明了男性生育率是国际人口学所关注的领域。男性生育率国际研究趋势国外对男性生育率的研究虽然篇幅数量不多,但仍然有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并且在近20年明显增加。笔者认为,男性生育率的国际研究趋势展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现阶段国际研究重点(也是难点)在于对男女生育率之间数量关系的探讨。在本文所引用的国外文献中有6篇发表于著名人口学期刊PopulationStudies上,其中有5篇都是关于男女生育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男女生育率之间量化关系实质上是对男女生育模式的深层次探讨,这正是其得到重视的原因。第二,男性生育率数据将不断完善,男性生育率指标将与女性生育率指标共同作为衡量生育率的统计指标。第三,随着男性生育率数据质量的提高,男女生育率之间的量化关系将变得明朗,男性生育率研究会扩展并应用于更广的人口学领域,比如人口变动、婚姻模式、男性家庭角色等。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统计指标,男性生育率都不可能取代女性生育率,它的意义在于对现有学术研究和数据统计的拓展、辅佐、巩固与完善。总之,男性生育率是国际人口学界认可的研究视野,其潜在学术意义将被更深更广地挖掘。男性生育率数据的建立与完善也势必会推动各国的男性生育率研究。

我国男性生育率研究未获重视之原因分析

我国生育率研究状况由于我国未开展男性生育率研究,笔者只能对我国生育率研究状况进行描述。首先回顾一下我国人口学研究状况。我国现代人口学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西方人口学思想(特别是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传入及其本土化构建出了我国人口学的基本框架体系。随着60-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学研究重心转移到为计生政策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至今,人口学研究范畴迅速延伸至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流动人口问题等应用性研究领域。与国外相比,我国人口学研究起步晚,对人口基本理论的研究不深。我国生育率研究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极强的应用性,研究重心是为人口政策服务。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至今核心期刊中以“生育率”为主题的文献,共有659篇。如果把检索范围放宽为全部期刊,则有1939篇。研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生育率转变,包括低生育率的影响因素,低生育率的利弊,我国是否已经失去人口红利,进而引发对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人口老龄化后果的探讨;二是生育政策,包括政策生育率与实际生育率的比较,城乡生育水平差别,大城市人口生育意愿,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不同生育率模拟下的人口预测,进而延伸至对优化生育政策的探讨;三是出生性别比,包括生育偏好与生育观念,农村剩男与城市剩女,进而衍生出对婚姻挤压与婚姻模式的研究。由此可见,我国生育率研究“对低生育水平的社会后果及其应对策略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5]我国在生育率研究方面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遗憾的是,我国没有涉足男性生育率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没有以“男性生育率”①为关键词的文献。在数据方面,我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包含了相当完整的女性生育率数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对问卷设计、调查方法和统计指标等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然而由于我国生育统计中没有男性生育率统计指标,男性生育率数据处于空白状态。在上文提及的联合国2008年人口统计年鉴的男性分年龄别活产婴儿数和出生率一表中,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包含在内,但我国内地(不包括港澳)没有出现在其中。我国未开展男性生育率研究的原因造成我国未开展男性生育率研究的原因有多方面,归而纳之有以下几点:首先,生育率研究重应用轻理论,有功利化倾向。彭希哲教授对我国生育率研究的不足有如下观点:“在生育率研究方法上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生育率研究过分注重应用性,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的生育率控制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及理论提升较为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口学科的发展空间。”[16]上文所归纳的我国生育率研究内容验证了这一观点。我国的生育率研究对生育率应用价值的挖掘较多,对生育率理论以及人口发展内在规律等理论性探索较少。产生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课题与项目吸引了大量研究机构和学者为其服务,区域性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成果都是为地区服务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极强。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也决定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人口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地区对人口研究的需求较大。由此,人口理论研究课题的吸引力处于弱势,人口理论研究成果也变少。另一方面,与应用型研究相比,人口理论研究的难度大,对理论知识功底的要求高,出成果的周期长。特别是对于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来说,应用型文章通常更容易撰写与发表,应用型课题也更容易申请与出成果。诚然,应用型生育率研究应当得到发展,但不能占领生育率研究的绝大部分,否则生育理论乃至人口理论研究将会出现研究队伍的断层与后继乏人。其次,我们对国外人口学研究内容的关注有所偏颇,对国外人口理论研究的关注不够。我们大多关注发达国家的低生育率所引起的社会问题,比如北欧、日本、俄罗斯、韩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福利问题。借鉴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经验无可厚笔者所检索的“男性生育率”是指人口学意义上的生育率,不包括医学意义上与男性生育或生殖相关的概念非,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发达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所制定的相应政策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的人口理论研究起不到支撑和指导作用,那么人口及相关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也会降低,甚至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再次,生育率研究的创新力不足,男性生育率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被忽视。传统的生育文化与生育观念对生育研究与统计的影响根深蒂固,即生育是女人的事情,与男人无关。我们在进行生育率研究时存在思维定势,对生育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开拓精神还不够,研究范畴相对传统与狭窄。我们对男性生育率领域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生育行为虽然直接与女性相关联,但男性在生育行为中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夫妻生育决定、父亲家庭角色担当、男性生育转变模式、婚姻模式等诸多问题都与男性密不可分。最后,男性生育率统计指标未被纳入现行生育统计指标体系,意味着我国男性生育率数据的空白,未能给学术研究提供必备的数据支持,使有意研究该领域的学者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说明我国的人口统计指标体系以及人口统计数据库都存在不完善之处。

第8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发展

一、引言

实证会计研究的提倡和发展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新鲜空气,十几年间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经历了从空白到在学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发展历程。实证会计研究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而熟知其历史和发展过程是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实证研究的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外已经日渐成为主流研究范式,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仍处于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的权威杂志及知名学者纷纷提倡借鉴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多搞切合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这些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自实证研究方法被正式介绍至我国学术界,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在我国学者最初接触实证研究方法的阶段,他们的讨论大多还集中在对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呼吁,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原理,应用领域,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设计等方面的介绍。而此时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属凤毛麟角。以集中反映我国会计学科的研究状况,也代表着我国会计研究的方向、水平和发展趋势的会计类代表性杂志《会计研究》为例,1992年至1995年间刊登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仅两篇。而进入1996年,我国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有了很大的突破,仅1996年《会计研究》上就刊登了7篇实证研究的文章。自此我国对于实证研究方法已经从最初的介绍和推荐进入了应用和思考的阶段。进入21世纪,实证研究方法迎来了另一个飞跃,我国会计学期刊上发表的实证研究的文章比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0年《会计研究》杂志上共刊登实证研究文章23篇,权威杂志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视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发展,青年学者尤其是高校中的硕士生、博士生更是积极的对其进行学习和应用,将其视为研究过程中的必修课。我国的实证研究方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逐步走向成熟。故而本文对我国学者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的综述也依照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来划分,分为1990年至1995年的介绍性的引入阶段、1996-1999年的初步的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进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下文谨以此为线索综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 一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则为鲜见。随着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渐渐成为主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我国的学者发现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我们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开展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尤显迫切。有鉴于此,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正式介绍到中国,打破了规范会计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杂志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实证研究方法介绍和讨论的文章。苏锡嘉、彼得.西得科(1991)将会计研究方法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建设。文章系统的分析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引出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并系统的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这一在当时的中国会计领域还较少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指出西方实证研究的两大领域: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也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成为会计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研究方法也将成为提高会计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他阐明了中国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证检验是学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为今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初期应用指明了道路。苏锡嘉,彼得.西得科对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中国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后的研究建议都对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肖泽忠(1993)首次对实证研究的过程和其中用到的技术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文章依照实证研究的步骤逐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举例说明。在对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后他还列举了一个实证研究的实例,为我国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这篇文章对我国的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方法的详细介绍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刘峰(加)、雷科罗(1993)在《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中总结了我国会计研究当前的特征为:中国会计研究正从纯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会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效果差;不规范的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为了验证以上特点,他还以1988年至1992年间会计研究上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为依据,从发表的论文数、学术论文研究的方向、列示了参考文献和资料出处的论文数、论文作者数这几个方面展示了当时中国会计研究的一些趋向。在这些数据的佐证下他指出我国的会计研究应重视实证研究的应用,研究中应重视实务化,增强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这篇论文在提倡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首先通过自身作出了表率。文章通过5年间论文的实际情况的数据,用事实验证了自身的观点,这在实证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较好应用的初级阶段将实证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简单的说理中,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开展树立了一个榜样。吴俊、段闻祥(1994)总结了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会计研究的现状,即我国会计理论界尚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研究方法特别的推崇,导致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相对单一、僵化;以及存在着滥用各种新研究方法的现象。这两者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他们在指出了现状的同时提出了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几点想法,其中大力提倡中国会计研究应将传统的方法深化,并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方法。文章的最后特别指出中国的现阶段应积极的将实证方法应用起来。虽然实证法有其缺点,但对我国当前的会计研究来讲是必要的。吴俊,段闻祥对于现状的总结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会计研究的软肋,点出了在我国推广实证研究方法的内因。该文献还理性的评判了规范研究方法的益处,提倡理性的对待规范和实证研究,勿区分其好坏而是各尽所用。

( 二 )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阶段1996年至1999年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后,我国学术界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空前热烈的讨论,这一时期的观点已不再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和倡导。更多的是解决中国学者在应用中遭遇的难题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阎达五、赵月园(1996)从历史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对我国近年的理论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但是外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需要我国学者不懈的努力。他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中还应当逐渐的扩大研究工作者的视野,摆脱个人的偏好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通过客观的分析比较,真正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还特别指出:当我们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还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间题具体分析”行事,要尽可能做到论据充分,以事实为依据,力求避免空议论。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我国学者仍不太了解,需要加强学习。秦荣生(1997)在《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中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规范研究的成果形态上的特征后,精炼出了我国在此阶段从事实证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陈小悦(1997)指出了财务经济学中的实证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带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虽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模型选择、数据采集、噪音的控制及清除等多种困难,但因实证研究能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证据的支持、严谨的论证体系,以及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指导。故而实证研究的开展是非常有其自身价值的。此时的中国学者已经从经验交流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实证研究方法,不再是介绍和解释,更多的是对实际应用的探讨。刘汝军(1997)总结了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及其主要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他肯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在说服力和对未来的预测方面的优势,指出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列举了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种来源于研究方法本身,包括理论基础、模型选择、假设检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难以克服的缺陷;一种来自对实证研究的不恰当认识和应用所带来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还为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倡我国学者应具体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命题例如:会计信息和我国股票市场的关系;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到底处于何种状况,会计信息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对股票价格有没有影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考虑的因素等。陈汉文、林志毅(1997)立足于方法论的视角,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理论的历史流变、现存分歧及发展趋向作出探讨,得出会计理论研究最理想的选择是两种研究方法承认彼此的价值,并促进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基于此观点以及我国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研究,发展实证研究对我国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健康的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刘泽兵(1999)就实证研究的逻辑体系和其定位问题进行了简短精炼的探讨。他指出在逻辑体系中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都不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左右,这是规范研究倍受诟病但实际上实证研究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实证研究的定位问题上我国学者应该清醒的认识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将两者互为补充促进学术的蓬勃发展。初步应用阶段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中,讨论已成为主题。

( 三 )实证研究在我国逐步成熟阶段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的研究学者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和更清醒的认识。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2000)以严谨的态度,从会计的角度,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卢永华(2000)运用哲学原理辨析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层次和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篇文章从方法论的高度对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刘玉廷(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会计理论研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实践中探求真理;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在坚持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和有机结合,重视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总结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汤云为、赵春光(2001)除对学术界对实证会计的普遍问题进行阐述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我国当前实证会计所面临困难:最近几年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波动很大,造成数据不可比给实证研究的样本选取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样本的选取存在选择偏见的问题;在中国尤其是面对中国特有的问题时,找一个适合于中国现状的理论基础是很困难的;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股票指数,这也给实证研究带来了不便;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合理的统一指数来代表市场组合,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等。陈珉、孙铮(2003)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实证研究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决定了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当今学者要提高自己的实证研究水平,加强理论的积累。我国的实证研究既要适应国际研究潮流亦要适用于中国自身。他们从多角度对我国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大力倡导中国学者应该营造一个严肃、认真、科学、宽松的学术氛围,敢于批评和验证固有的理论,促进会计学术的发展。甘道武(2004)从会计实证研究的起点――假定前提真实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的真实性进行了讨论。文章在论述了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及假定前提的基础上强调了假定前提真实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文章还对我国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资本市场有效性进行了考察,最终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半强势有效,以及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依然严重,这些都影响到了实证会计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文章对于我国实证研究的起点――假设前提真实性的质疑和研究,非常值得我国研究人员深思。李连军(2006)对实证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以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例来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标准范式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之后文章建议我国学者应从学习和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入手,从模仿走向创新,开拓研究视野以促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盖地、吕志明(2007)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二者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文章首先对比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位和发展轨迹,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指出了规范会计研究体系的演绎方法论至今仍统治着整个会计研究领域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证伪主义在逻辑上存在困境的现实状况。他们对我国会计研究提出了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并完善规范会计研究的建议。本文将目前会计研究中主流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将二者的特点,使用范围,哲学基础,以及发展的状况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从辨证的角度看待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并用切忌偏颇,切忌谬误相关,切忌为了实证而实证,切忌重复模仿,切忌操纵数据对我国广大会计研究人员提出了倡议。陈孟贤(2007)系统全面的总结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实证方法的应用和学术界对其的批评,另外引入性的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还指出了中国的会计发展相对于西方的滞后性,建议中国的会计研究工作者现在若有超前性,在实证会计研究潮流还未完全过去的今天,便应该在取经于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同时,掌握西方学者现在已经探索的其它人文诠释研究方法,先知先觉地兼收并蓄各种方法的精粹,将中国会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带上更高的一个台阶。这为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捷径。杨雄胜、薛清梅等(2008)根据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推导出一项有价值的实证会计研究必须具备三个前提:“逻辑前提”、“事实前提”及“研究条件前提”,构成判断实证研究质量的基本标准。他们根据三项研究规范前提标准,对近20年国内外实证会计研究样本文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指出我国学者近20年来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章绝大多数为不满足其中一种前提条件的论文,而三个前提条件均存在问题者为极少数。在总结了我国实证研究现状之后文章从实证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判断实证会计研究学术贡献的标准,减少研究的功利性目的,规范的会计学术成果这四个方面对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提出了建议。文章对国内外我国学者近20年来发表的实证类文章的收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为我国学者认清研究的现状和寻找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于玉林(2009)在厘清有关实证、实证会计、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与局限。他提出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分别进行整合,形成系统会计研究;并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实证会计研究和系统会计研究。龚翔(2009)就我国1997年至2007年6月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实证会计研究成果,从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审计问题和会计规范问题等四个领域进行综述与分析。并在这四个大的领域中划分小的方向,总结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各领域中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学者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是对我国十年来开展的实证研究成果的一个详细的总结。从2000年至今我国对于实证研究的应用是日趋娴熟的,与此同时我国的学者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也空前热烈。会计学术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已不再停留在对于缺陷的探讨、应用领域的建议等,更多的是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深入到细节的探讨。

三、结语

中国的实证研究发展至今,我国学者对其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热烈的讨论和普遍的关注使得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迅速的普及。然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也导致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现在青年研究者们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但很多应用的模型是不适宜的,生搬硬套的。我国的部分研究已经进入了为了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的怪圈,没有数据没有实证的文章就不可能是好文章的观点严重影响了青年研究者对待研究方法的态度。然而更多的会计研究者是清醒的,正如以上的文章中的观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现实的应用价值来讲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两者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将两者紧密的结合,在研究中兼收并蓄,规范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证研究为理论的验证提供根据,才能让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健康的发展。我国的学者,尤其是承担着希望的青年学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并不抛弃传统,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搞切合我国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真正的提高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西嘉、彼得・西科德:《会计研究方法――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

[2]肖泽忠:《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会计研究》1993年第6期。

[3]〔加〕刘峰、雷科罗:《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会计研究》1993年第5期。

[4]秦荣生:《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5]陈小悦:《对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认识》,《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6]刘汝军:《实证会计研究述评及在我国应用》,《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7]陈汉文、林志毅:《对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思考》,《财经研究》1997年第2期。

[8]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9]卢永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哲学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

[10]汤云为、赵春光:《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1年第5期。

[11]陈珉、孙铮:《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财经研究》2003年第10期。

[12]陈汉文、林志毅:《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析及启示》,《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第9篇:研究生统计论文范文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涌现了大量发现,无论是韦伯和费希纳关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发现,还是赫尔姆霍茨关于青蛙神经传导速度的发现[1],都促进了心理学研究从思辨转向实证的进程。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拉开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序幕。从学科性质看,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从近三十年的发展及趋势看,无论是探讨心理本质的理论研究,还是强调社会现实需要的应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向自然科学靠近:借助一定的仪器或工具,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并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获得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方法论问题是任何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熟练运用相关的统计技术、实验技术实现研究目标,是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特点。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2],心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有11项,其中与研究方法有关的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及其常用软件、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占三分之一强。这种重视充分说明了掌握专业研究方法与技术,在心理学科的专业能力及培养中所占的地位。但是,虽然这些方法类课程是心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其学习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惧怕及学不好的自我暗示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是心理学科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当前心理学方法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方法类课程往往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认识上高度认可研究方法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都应当学好;行为上又因为感到高难度而惧怕和逃避。这在任何类型的心理学院、系、专业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除了受课程本身的内容与性质的限制外,也与当前方法类课程在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断裂

国内心理学专业发展的早期,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介绍为主,随着教学条件的提升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在普遍增设了诸如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验设计与编程、认知神经技术的应用等课程,但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程与这些应用课程之间并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1.2 技能性课程与实际研究之间存在断裂

方法类课程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及其技能性课程往往都开设在前两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心理学的专业素养还比较低,接触的专业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往往局限在教材提供的例题上,颇有隔靴搔痒之嫌。学生即使掌握了方法的应用条件与特点,掌握了工具与仪器的基本操作,但遇到具体的研究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实现。

1.3 技能应用类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

目前有关统计软件、实验软件应用的教材或书籍,在内容上更多偏向于介绍工具的菜单应用,强调的是操作指导[3],缺少与完整的心理学研究相对应的方法介绍,如实验研究如何统计分析、调查研究如何统计分析等,导致学生在面对自己的研究时,无从下手。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实现个人研究的能力,因此特别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类教材。

2 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优化改革

结合当前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上述心理学科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师资力量配置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若要改善和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设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究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基本前提[4-5]。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递进性关系,比如在学习实验心理学之前需要掌握心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但这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在学习心理统计的时候,如果对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各类研究不了解的话,则统计的学习就变得形而上。其实这也是方法课程学习让学生感到难且枯燥的原因,也是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割裂的原因。因此,将教授方法课程的教师组建成为一个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讨论与研究,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与相互渗透,在讲授内容、讲解深度、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对各课程教学进行明确的界定,避免不同课程重复讲授的浪费或出现知识点缺漏,全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2.2 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心理学方法类课程一般由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构成,如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课、实验设计与编程、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心理测量与问卷编制与应用等都构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这些实操课程的开设是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而慢慢开出的,每一门课程的开出都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由自学式的零散、模糊、杂乱,变得系统、清晰、准确而高效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在总学分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统筹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根据学生培养与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力量条件,多开设高水平实用性的实操课程,才能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整合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与实操的平衡。由于实操课程可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在课程设置时易出现“重实操、轻理论”的现象,认为理论课学不学没关系,掌握了研究工具的使用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理论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以理论为指导,工具的应用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统计学习中过于强调SPSS统计软件的掌握,忽视统计思想的指导作用,就会出现用错统计方法、无法解释结果、甚至提取错误的统计结果的现象。

(2)理论与实操的联系。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往往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同一范畴的理论与实操课程在内容上往往有重复的地方,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就会使教学出现冗余或缺漏。例如,实验心理学学习中,理论课布置了实验设计的作业,而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课也布置了类似的作业。如果把这些科目的作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完成从理论构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实实在在地将作业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成就感。实践中已经有学生将实验课、测量课的作业进一步优化,成为自己毕业论文的内容,并公开发表[6]。

2.3 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任何学科开设方法类课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如果不以此根本目的为指导,都会沦为“为了教而教”,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就是枯燥的技术操作,让学生无法领会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了文献阅读、问题分析(提出假设)、研究设计、工具选择(实验编程)、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撰写文章等一系列技术模块,这些内容渗透于所有方法类课程的学习中,如果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寓理论于应用,则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1)将文献阅读与问题分析融合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论文阅读,在专业研究论文中找到理论学习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研究思路与流程,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思考。笔者在《心理统计》的授课过程中就尝试了这种办法。经过两届学生、每届2-3轮阅读的试验,发现通过论文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研究的认识,深化了对心理统计专业地位的认可,一些学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方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2)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将专业研究融合于技能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统计软件的学习,还是实验编程与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完最基本的操作之后,以完成研究任务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 [7],掌握工具与仪器的使用。例如,SPSS教学可以从一个具体研究的数据分析为线索来介绍软件功能;实验编程软件的学习以完成不同的实验设计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学习,尤其是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其他理论或实操课程中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是去完成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去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