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第1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与研究型教学有着较好的契合性,依托双语教学开展研究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尝试。文章以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提出了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策略,并指出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对策。

关键字:

研究型教学;双语教学;行政管理

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近年来,突破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双语教学模式在引入新思维、新方法、新资料等方面具有优势,天然地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因而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总结行政管理专业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与双语教学的适应性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双语需求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它融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教师凭借其自身的科学研究经验,在教学中以问题启发、专题研究、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自主研究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强调,要开展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研究必须是面向国际、面向前沿的,这就要求以双语为教学媒介,广泛涉猎外文资料,广泛接触学术前沿。因而,以双语教学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是现代大学教学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类专业、自然科学专业来说。

(二)双语教学及其研究本质双语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以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文化背景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具创新的思维、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近年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它采用两种语言开展教学,授课内容也紧贴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因此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都对研究型教学有益,表现在:教学内容以国外实践和学术新发展为主,跟踪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前沿意识;外文教学资料丰富,特别是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助于更新学生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辅助、学生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的主动性。可见,双语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研究和探索,它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有着内在联系。

(三)研究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结合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多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培养中,人文学科的研究型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一般的研究性教学研究大多讨论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模式分类、研究型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等。而有关如何在双语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研究极为稀少,有关如何应用双语课程的优势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二者相加则难上加难。至今,我国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中,或者以研究型教学成果见长,或者以双语教学示范课为优,而专门的研究型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尚未出现。行政管理相关专业是我国为适应公共管理的专业化、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培养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而设。要想在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提高我国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必须实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也必须专注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型管理人才。因此,在行政管理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中,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将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总结多年来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一些设想。

二、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

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公共组织培养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了解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从事组织规划与决策、人事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与制定等活动,具备组织协调、公文写作、电子政务处理等多方面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的推动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的行政管理理论、实践和方法。为此,课程组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已成熟地开设了“管理实务”双语课程,同时在“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上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这些课程已成为研究型教学的良好载体,授课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的主导模式。

(一)以双语教学引导学生的前沿研究意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与当前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实践动态紧密相连。在双语课程中,课程组紧跟各国公共管理发展趋势,介绍各国公共管理改革新问题、新挑战、新动向,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选取分析视角进行主题讨论,比如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的讨论等,其他问题如环境治理、养老金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政治选举等。这些实践问题不仅具有时效性,也具有持续性,有力地促使学生跟踪国际公共管理实践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以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前沿研究能力在以上主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讲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公共管理规律性知识。比如通过对美国政府债务上限调整的讨论,分析政府债务的合理规模和民主制度运行框架等;通过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之间的关联,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对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实践的分析,讨论养老金模式的经济效应及其背后隐藏的“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等。这些讨论都紧紧围绕当前公共管理学术发展前沿,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教学中,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外文学术文献,通过对前沿文献的查找、阅读、跟踪、研究,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以双语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学中,通过双语的主题讨论或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讨论、主动实践。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分析,主讲教师并不加以约束,也不给出具有倾向性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观点辩论,形成思想交锋。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头脑风暴式的课堂氛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对养老金改革实践的分析,学生可以从经济学视角比较各养老金模式的优劣、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基金平衡的关系,也可以从分配正义、代际正义等伦理学视角进行分析。此外,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双语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实践中也增进了研究型教学的效果。

(四)以双语教学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大量外文文献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前沿问题领域,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实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使用技能,比如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经济学与伦理学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问题紧密相连,相比传统的研究方法课程更生动、更具体,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展望

(一)注重双语教学与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最终取决于科研创新的程度。从本质上说,双语教学仅是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媒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研究型教学水平提高,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必须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可以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将科研课题贯穿于日常教学,以问题带动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二)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一方面,应加强双语教师的研究型教学能力和方法培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或研讨会,加强研究型教学方法交流。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项目、论文和著作的绩效评价与经验交流促进科研创新。

(三)加强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学生的外文水平也影响着双语课程中研究型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课程设计、学分制激励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第2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1.实行研究型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培养了36个诺贝尔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2年7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北京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本领不错,但写起论文来往往不如人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潘校长所讲的教学模式就是目前我们不少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倚重于教师的作用,因而,普遍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其教学效果也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受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这种尴尬教学现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行适合时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实行研究型教学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关心社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使是权威的专家和教授,也不可能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给出令所有学生都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生活,并通过“研究”使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4.实行研究型教学也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高校学生,一方面,正处于从青年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和tl,理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就一般程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爱好确定选题;二是选题确定后,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三是论文完成后,学生们首先在学术小组内开展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四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展开研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五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还要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的学者也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2.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

(2)在师生关系上,研究型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的关系由“主动一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一主动”的双向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3)在教学内容上,研究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

(4)在教学形式上,教学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或讲授,或自学,或实践调查;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5)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研究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外许多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型教学一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外,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之一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时,能学到更多东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非常盛行。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讨论课是美国高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不仅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且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即使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煞费苦心地使作业题目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极力反对学生在做作业时照抄照搬某书某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此,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等。

由于美国许多高校能够将研究型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因而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普遍较高,这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承认的。

2.研究型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目标,并且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找到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特别是在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方面已取得共识。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认识也最为深刻。

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清华大学选择了20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srt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在实施“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开放型原则。研究型教学就其内容来说,是开放的。进行研究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因特网采集最新的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3)研究性原则。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获取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创新性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开展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为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准备环节:学会自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然要大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学教材和适当借阅一定量的参考资料,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理解。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学生保持高昂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内容包括:①自学内容要达到的识记目标;②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③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目标;④提供相关的参考或工具类书籍。同时,还必须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督促和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推动其自学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2)主导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调控,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课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科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的匮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基础性的、典型的和重点的知识问题有所侧重。②疑难解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而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材料的限制和社会经历等又很缺乏,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在自学、研究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理论理解不深或理解模糊,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进行疑难解析,帮助学生搬掉“拦路虎”。③创设课堂研究氛围,控制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的研究气氛,适当介绍一些不同角度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积极思考,获取新知。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控制教学进行的节奏。

(3)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探讨。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开展主体研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课题材料的阅读。课题研究材料的阅读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的论证。学生们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一理论推演一形成基本的观点。这不仅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尝试运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开讨论。这既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会使学生兴趣激增,大脑思维空前活跃,有利于新的问题、新观点产生,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殖”。

(4)反馈环节:建立研究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对研究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要建立由专家、领导、学生、专业教师、授课教师相结合的“五维评估”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是要改变课程考试“一支笔”(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核等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考核评估考核的实施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具有灵活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研究型教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包括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胜任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指导,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使中能够处于学科的前沿。再次,要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课程讲授内容的精选、开放式与综合型问题的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等,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当科研功底的课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作支撑。

(2)研究型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内容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统一教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应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及时引进、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积淀凝固的“知识库”变为富于生命力的“知识流”。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根据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一般来说,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应该先做一简单而系统的综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做到基本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独立写出专题报告,最后课上答辩或讨论,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1.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忽视都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是不可取得。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长期来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兴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向“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3。注意“量”和“度”的把握

研究目标确定要有针对性,对重点、热点知识,学术界有一定争议的疑点知识开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准备过程都要充分,并且要保证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

4.教师是研究的“主导”

能自始至终地控制课堂节奏,考虑和应付突发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研究初期,教师还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的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研究能有序深入。

第3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入,法语受到国内各大高校和广大学生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学生开设大学法语课程,以期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备更多的优势。然而,传统的大学法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学习和日后就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一、研究型教学理论

研究型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内源性、美国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瑞士皮亚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打破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和讨论中积累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1. 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法语的教学大多还是采取“粉笔+黑板+课本”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绝对主动、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技能的训练,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掌握了词汇和语法,却听不懂、不会说,无法用法语进行交流。

在国外,研究型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大学教育本科阶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中国,直到近年,研究型教学才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受到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视,并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迄今为止,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经就研究型教学在大学法语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王军(1996)关于改革法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白丽虹(1998)浅谈法语教学中法英双语的相互影响;彭莹莹(2010)对基础法语教学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彭莹莹、杨芬(2014)TV5在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运用;王

佳、杨芬(2014)多媒体辅助下的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邓争艳(2015)大学外语分类教学方法探讨――以大学法语为例等。由此看出,研究型教学在大学法语课程中的研究和探索尚有不足,应成为未来大学法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2. 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法语课程,也有很多学生饱含激情和憧憬地在学校提供的几门外语中选择了法语,然而高校的大学法语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学生兴趣缺失,目标不明确;课程课时紧张,教材老化;专业师资薄弱,缺少交流;教学模式传统,方法单一等。

研究型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就教师所设置的情景、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谈论自己的观点、感受,做到“寓乐于学”“乐在其中”。其次,通过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运用法语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法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在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从而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1.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模式

(1) 转变观念,增强教师的研究型教学理念。研究型教学以“启发式,探究式”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这就要求大学法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学习和接受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研究型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并真正把研究型教学贯彻到大学法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新型法语人才。

(2)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量。在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必须改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适当缩短教师的讲授时间,延长学生主体的参与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而教师则更多地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3)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大学法语教学模式相适应,在授课时,教学内容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时展需求,合理选取和补充学生感兴趣的、鲜活的、与时代步伐一致的辅助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法国TV5频道的教学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平台。

而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大学法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不同的教学主题,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法、研究实践式教学法、分类对比式教学法等,激励学生运用语言知识与技能去探索和解决各种问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型教学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考试方式可以改变过去以期末笔试为主的形式,结合课堂讨论、课堂发言和任务实施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了确保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互评。而考核的内容也应该从以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以能力考核为主。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确保研究型教学在大学法语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2.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在实施中应避免的误区

大学法语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都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法语,尚处于启蒙阶段,有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以掌握语言规则为主,研究型教学的一些常用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本门课程。

因此,在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避免以下误区:在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重视网上拿来,轻视阅读分析;在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轻视学生直接的接受式学习;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重视课外实践,轻视课内的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使得高校大学法语的教学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本文对当前大学法语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能对大学法语的教学有所帮助,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具备创新和研究能力的综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明.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第4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本文分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会随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出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少年来,无论是行为主义教学论思想、认知学派教学论思想还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都对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兴起,引发了教学理论的深刻变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学习者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知识不是被动吸收而是认知主体主动构成的,学习的过程是把信息建构成知识再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知识的传承,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以传承知识为主,是“灌输式”教;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是“接受式”学。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积极响应,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和工业界有很多有关大学技术转移的议论。然而,知识转移的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

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1、研究、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知识产生于生产劳动经验的积累,研究产生于对知识的专门认识,研究的产生使人类更深刻专门地去认识与改造世界。一般地,研究具有探索性、主动性、深刻性等特点,专家学者的研究带有原创性,学生的研究带有类创造性。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包含新颖的教学内容,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研究,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具有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取向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因此它的价值取向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多元化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价值取向。

三类价值取向中最重要的是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发展,交际与表达能力,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3、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

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应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处理好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精练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自学(自主研学)。

4、研究型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该原则就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活动教学化。研究型教学原则除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外,还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原则。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学“教”的特点是: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

三、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包括三个领域:(1)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等;(3)动作技能领域:根据这样的目标,基于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接受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6个方面。

1、高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的来龙去脉。高校研究型教学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自主研学,自我负责。教师的职责就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1)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

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注重情感交往,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学派教学论思想的特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他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认为:学生只有在个人经验中通过自己的发现而化为已有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教学价值不是单纯学习知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能适应世界变化;学习者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2)合作教育中的新型师生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传授奉为至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不能适应社会;课堂教学只重视认知的培养;忽视情感交流,导致知情分离,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凯洛夫《教育学》中的基本观点,师生应当采取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方式,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合作教育观要求教师开展创造性活动,突出对学生个性培养与发展;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

3、操作程序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学不能光靠知识传授,而应更多地加以引导和启发。高校研究型教学的操作程序有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Teaching)为例,它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为宗旨,其主要操作程序(或称范式)为:(1)提出问题;(2)创设问题情境;(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引导大学生思考;(4)评价,验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师生互动

《学记》中有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曰:教学相长也。”这就启示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应当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等方面转变观念。

教师用启发形式诱导学生探索问题,学生把自己的态度和方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教师合作交流,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理。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共同寻找、发现、解决问题,互相启发,有引导也有反思,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5、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高校研究型教学应大力倡导并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策略,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反映教学过程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探究教育代替结论教育。重视教学过程教育,引导学生质疑书本中的结论,而非盲目接受。

创造环境让学生参与科研。把教师的科研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如让学生了解科研进展,吸引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承担科研子项目等。

与学生共享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之一,高校是科学研究的孵化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答辩,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引发创新思维,把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

6、考试与考核

高校研究型教学必须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评价内容要体现研究型,可采用撰写论文、课题报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以考察;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减少闭卷考试课程门数,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综合考试要求,鼓励创新回答,重视创新能力考察,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

考试方案应提前通报学生,必要时可让学生参与考试方案的制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在研究型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考试考核中超常发挥,强调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论文成绩不封顶。

【参考文献】

[1] 龙跃君《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2] 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88

[3]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78-180

第5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教学理念;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95-02

1 《经济学》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经济学》是西方国家的“泊来品”;作为一门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课程,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都必然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意义上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显然就不能采取“照单全收”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和研究中国国情,树立学生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如何将《经济学》中有用的成份,结合我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学界、理论界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经济学》具有实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学生可以从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提炼出问题,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去“意义建构”,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历经两百多年发展的经济学,其发展呈现着一个动态和批判的过程。而且该学科内容涵盖范围广,分析方法系统多样;尤其实证分析方法在该学科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证分析的工具十分丰富和完善。经济学在理论上指导经济运行的同时,还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经济学的这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也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十分广阔的研究内容和理论研究平台。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学什么?显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学会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正是因为经济学整个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方法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来,使学生形成一种经济性思考。因此,采用研究性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先决条件

经济学难学难教,实质上是不善于学和不善于教,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泯灭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他们中的许多人丧失了现代大学生十分重要的思维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处在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普通高校教研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更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研究型教学体现了“寓学于研”的核心思想,目的是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

研究型教学是适应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需要新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理念就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

研究型教学理念属于教肓思想范畴,它要求教师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断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现代研究型教学的新型教学意识;它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问题、双主体、开放、探究、能力培养等五种教学意识。第一,问题意识。这种意识既反映教师对社会经济实践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体现教师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意识。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的、较深入的双向交流、互动成为可能。第二,双主体意识。研究型教学要求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经济学教育方式,是一种传统教育理念的表现,由于它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当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相互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过程才可能是互动和谐的。第三,探究意识;这种意识是研究型教学中最核心的理念。我们所处时代的新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去回答,都必须要以探究的态度去对待,不存在 “简单的结论”。我国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十分具有自身的特点,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现存理论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经济学教学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四,开放意识。现代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无论是教学空间、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思维方式,都应该是开放的。由于科技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学生的知识获取不仅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社会活动或“社会大课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好场所。第五,能力培养意识。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或认知能力,还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

研究型教学理念及以上五种意识的核心及实质应表现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3 《经济学》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实践探讨

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在具体做法上,经济学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学要素中,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效果的提高。我认为,应注重下列几个实践环节的建设和完善。

3.1 探索构建研究型教学资源

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型教学资源作为基本载体和工具。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经济学文字教材过分强调体系、强调通说和经典学派的理论,而大都对经济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关注不够。同时,一般教师对其他非课堂资源关注也不够,很少做到综合资源的整合。为了推行研究型教学,建设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示范性载体,课程设置进一步向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方向转变。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大量的网络媒体的各种案例及分析,经过综合研究引入到课堂中,将最新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和经济改革的热点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深受学生的欢迎。现代教学资源是一个开放性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搜集一些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研读,特别是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支持。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编写具有研究型教学的经济学教材是一件当务之急。这种教材的编写原则是既要反映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也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同时还要注重稳定性与前瞻性的关系,以及理论的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关系。

3.2 改革课堂教学

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教师在课堂“满堂灌”,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没有压力和思考,因此,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专题教学、主题讨论、互动式问答、案例教学等方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的重点、难点,又要讲清问题的思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3.3 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也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深化对经济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学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调研,在此基础上,聚焦热点、难点和兴趣问题,并围绕理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由于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对课程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4 课程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系统遵循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研究型教学过程的知识获取、探索研究、思维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形成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此外,经济学课程考试改变“千人一卷”和闭卷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开卷考试等方式。

如“小课题+长作业+小组答辩”的考核方式,它是通过教师出题,学生分组选题,小组合作撰写论文和集体参加答辩等一系列环节,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此项考核方式贯穿全学年教学过程中。

3.5 研究型教学成功的关健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经济学课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好的经济学师资队伍,再好的教改方案也很难实施。研究型教学需要研究型的师资队伍,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研究型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的能力,能够始终站在经济学科研究的前沿,并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另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型教学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师的投入要成倍的增加,无论是启发式的课堂专题讲授、实践教育、还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其教师工作量都在成倍的增加,没有一支热爱经济学教育,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研究型教学也是不可能推行的,这同时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熊毅.现代经济学教学的特殊性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3]张青雅.论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J].教育发展研究,2002.

第6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对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概述《油田化学基础实验》基本情况,总结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意义及特点,论述了创新研究型实验在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针对《油田化学基础实验》中的创新研究型实验提出了如何开展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74-02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综合性实验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富有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验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且提高其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加深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拓展知识应用范围。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研究型实验比例增加,对于此类型实验,应进行相关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应有别于传统实验教学,应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思考和优化。[1-3]

《油田化学基础实验》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的必修实验课程,与《应用物理化学》和《油田化学》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相配套。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应用物理化学》和《油田化学》的研究方法;巩固、加深对《应用物理化学》和《油田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和使用仪器的以及观察实验现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并且提升其科学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油田化学研究和与之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研究是以实验手段为主的科学研究行为。实验是发现真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方式。在科学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都与科学实验紧密联系。当今重大的科学发明、技术革新大都以实验作为其理论支撑或依据。实验研究在创新研究中已成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型实验教学则是一种培训过程,它有与实验研究相同的形式和流程。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其教学目的是在把研究型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各种仪器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对各种科学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的特点

研究型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将研究性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包括研究性的实验内容,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在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实验目标的前提下,教给学生系统查找文献,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查找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进而设计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指导,确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仪器,组织同学,学习仪器使用方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创新实验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研究性、合作性等特点。

三、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一)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

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而应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的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其研究兴趣,增强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油田化学基础实验》依托石油工程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学生预先通过网络在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上传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下载批阅,方案可行的,学生可以预约时间完成实验,对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和建议,学生经修改后,再预约完成实验。实验中遇到问题,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教师辅助指导,完成实验后,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完整的研究报告和实验心得,将编写完成的实验报告电子文档提交到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教师登陆开放平台后查看并批改实验报告,最后将批改实验报告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开放平台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可通过开放平台与学生互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

(二)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课堂组织方式

原有课堂组织方式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后按照统一步骤和要求进行实验,完成统一目标。研究型实验教学可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不同小组进行一部分实验研究内容,最后统一对比不同组之间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写出研究报告。这种课堂组织方式有利于解决仪器台套数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验学时有限的问题,缓解这些问题与研究型实验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矛盾。

(三)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内容

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实验课上教师首先向学生传授文献资料的查找方法及途径,学生将所查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归纳。并提出自己的方法及研究方案。

(四)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开放实验室,增设仪器,并将科研常用的仪器引入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中来,为创新研究型实验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编写、修订适合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指导书,供学生学习或参考。制作相关课件、实验视频等教学资源,将制作的课件及视频上传至石油工程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的石油工程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学生登录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可以随时查阅观看课件资料及视频影像,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对外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目前实验项目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出勤、实验报告成绩为主,不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通过多元权重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综合能力。考核方法要综合考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设计方案,课上选择仪器,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实验完成后对数据的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增设《油田化学基础实验》中的创新研究型实验,可以提升实验教学的层次,通过对创新研究型实验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程序,研究^程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从事油田化学研究和与之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颖,曾霞,范芳,等.“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44-46.

第7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引入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相关领域的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不仅学习了集成电路设计的软件知识,同时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工艺模型、电路设计、仿真方法来复现,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一些电路实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集成电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方向,要求将工艺、器件、电路、版图四个方面的理论课程融会贯通,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软件的认识,忽略对理论内容的加深与贯通。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在保证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选择适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将各门理论课的知识加深及贯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用人单位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实践的动力和持续进步。通过研究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培养更优秀学生;对学生而言,可以掌握前沿知识、促进就业。研究型实践成果的实现为学生的晋升、发展提供支持。学生的实践研究成果如能公开发表或获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无形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晋升、发展增加筹码。这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是其他任何实践模式都不可比拟的。同时,研究型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多写总结报告,这也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课程结构优化

指导学生接触各类资料,能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完成对知识的一个探求过程;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使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科学,更能贴近行业发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2.2采用课堂讨论进行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根据课程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与行业内吻合的实验软件,挑选合适的电路原型做仿真设计,并共同探讨电路的优化方案。

2.3专业资料查询能力培养

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整理,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实自己的研究基础。提醒学生要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去伪存真,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分析、解释与实践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2.4指导学生撰写专题论文(报告)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分析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等形式记录实践研究成果。在撰写论文时,要求学生要了解实践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撰写格式;要先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好论文的结构,做到纲举目张;会用简练、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追求文章的长短。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电路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完成电路设计和仿真,最后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

2.5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型”的思维模式。

3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3.1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熟练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还要掌握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的基本技能;二是要掌握学科最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了解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要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第8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育;研究生;有效性

1《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地位和发展

《经济研究方法论》作为经济研究者的启蒙课程,是一门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只是部分院校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一而足,但其影响越来越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经济研究方法论》是方法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经济学界在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时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应遵循的理论。它们以一定的经济学说为指导,彼此之间往往互相交叉并补充。一般而言,在大的理论框架下,《经济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主要分为演绎与归纳、宏微观分析、制度结构分析与总量分解以及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等。这些研究方法理论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因研究范畴、前提假设、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等的千差万别而有所不同,有的甚至意见相左。但无论如何,一个共识是,作为探寻经济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经济研究需要方法的介入,离开有效的方法,研究很难深入,研究结论也令人质疑。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方法论内容的教学上也并不拘泥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指导。经过努力,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整体研究素质有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对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的设置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逐步认识到经济研究方法是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

2014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新疆农业大学作为省属的重点高校,1988年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经济研究方法论的选修课程,之后又陆续在农业经济管理博士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硕士中开展,现已成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必修课。

2研究生教育发展对课程有效互动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含博士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递增2.7%以上,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8.5万增长到2015年的64.74万人,这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研究生可就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报考不同类型。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研究生,一定的研究方法还是需要掌握。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类别,在互动内容上又不同的侧重。

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0年以来,该校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6个二级学科招生,同时还增加了农业推广硕士中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领域,偏重农业经济方面的应用研究,此外,会计学专业硕士和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也陆续开始招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的矛盾,尤其是在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许多老师认为学生的总体研究能力在下降,论文质量也受到质疑,但同时一些研究生也抱怨,研究方法没有系统学习,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经济研究方法课程中增强互动,调动研究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课程在科研能力中的价值体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课程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经济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相比几十年前,在经济学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运用经济学新的原理、新的计量手段、新的视角从事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研究方法的互相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设置课程《经济研究方法论》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研究生往往喜欢通过新媒体新手段自主获得某种思想、工具和手段,却很难与周围的师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也只是听听,也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有的导师也比较封闭,画地为牢,有时甚至很少与学生做一些学术交流。因此,看上去信息传递越来越便利,可是到了人这个应用终端后,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终止了,使用效率陡然变得低下。

在西方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包括课堂教学,相互有效沟通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通过《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互动学习,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的经济研究方法论体系,使之研究方法成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钥匙,在解释或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有一套适用的方法。因此课程中的有效互动非常必要。

互动教学的适用性则要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以及方法论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在哪些地方需要互动,在哪些内容上需要互动?以及如何提高互动的有效性,降低无效的互动?经济学管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提高科研能力,而仅仅通过灌输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效果不会很好,在互动中大家对理论的掌握会更扎实。而对应用型研究生,大部分将从事应用型实际工作,对他们的方法论课程互动应有所不同,应比较偏重研究方法、理论运用方面等。总之,在研究生人数增长迅猛而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更要注意如何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提高教学效果。

4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互动重点环节

4.1课程内容的设计

《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理论到应用内容极其丰富。在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我们按专题来设计内容体系,将《经济研究方法论》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方法论基本理论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数据处理专题研究,重点讲解经济计量模型的运用;第三部分是经济调研方法,重点讲授数据等资料的获得及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文献综述,重点讲授如何搜集整理文献并归纳评述;第五部分是论文写作,重点讲授学位论文和一般研究论文的写作原则和方法等。有了课程内容的体系和专题,授课教师可以自主设置相应的课堂互动内容,根据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随时完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课堂互动设计清晰,学生参与相对积极主动,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形成了有效互动。

4.2互动内容的设计

互动并非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而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精心设计,否则有效性将大打折扣。以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的数据处理专题为例,目前已有很多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可以完成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模型检验、预测等基本运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孤立地完成原理讲解或者软件使用,可以在原理课上运用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的程度,同时在上机实验的环节了解学生处理相应数据的能力,这样综合的办法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互动性。

4.3课上演讲和讨论

对研究生而言,课堂互动对他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求他们更加发挥能动性、独立性,更深入、更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研究生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要求学生努力丰富知识结构和内容参与教学。

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上,一些教师分别设计了学生自主演讲的教学内容。课上讨论的环节,还有一些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要求课堂中所有的主题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自主演讲的部分,老师讲授完理论性比较强的重点章节后,其余的章节给学生安排自主演讲,这样就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文献,提升综合归纳能力,加以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追问,再讨论,使得互动有效性最大化。

4.4完善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课程有效互动的助推器。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自然应体现部分课堂互动环节的内容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

4.4.1重视平时表现

方法论的学习内容繁多,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决定研究生的最终成绩,而平时的表现因为有了更多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应成为衡量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讲授、发表见解和发表点评意见时,要求他们在课下有更好的储备,必须花很多时间参看文献、做课后习题等工作。因此我们把平时的课堂表现成绩提高到40%,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4.4.2开题报告成绩

研究方法论原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闭卷考试反映出来,但是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还能够通过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的部分信息考查。根据经验,在课堂上有效参与互动的学生,往往在原理应用中有优势。而开题报告往往是学生运用研究方法论做出的第一份应用成果。因此,可以把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成绩作为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部分成绩考核依据,我们给定的是20%。一方面让学生重视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开题报告的质量。

4.4.3开卷和闭卷结合的考试方式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有新意的考试方式,也是很多教师认同的比较客观考察学习效果的方法。不过,从在课堂互动有效性提高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重点在于出题的内容能否体现出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闭卷中提出一些在课堂中出现过的讨论内容,而在开卷中,既可以用开题报告充当开卷考试,也可以让学生做课程论文。课程论文中,也要涉及部分课堂中的提问或讨论内容。总之,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对考试命题教师而言,都应该将课堂互动的内容考虑进去,从而增强学生课堂互动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者 实践型德育教师 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28-02

高校实践型德育教师在高等教育体系师资力量中的分量颇重。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使得当代高校德育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实践问题。成为一名优秀的与时俱进的德育教师,是解决德育实践问题的关键。教学和研究是高校德育教师的两项重要任务。作为研究者,高校德育教师如何完善自己的职业形象,是所有德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具有号召力的口号和教育观念,虽然大多集中于中小学教育领域,但在方法上却得到了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的支持,并因互联网推动而发展迅速。高校德育教师的研究者形象不仅是普通高校教师,更多的是意味着对德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意味着对德育教学的创新。

一 理论背景

20世纪60年代斯腾豪斯(Stenhouse)在英国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时,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立了一块铭牌,上书“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强调了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很长时间,而教师“教”的自由却越来越少。人们逐渐认识到,若想使学生思想得到解放和自由的发展,首先是作为教师的自由发展。而教师发展通向自由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学校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因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此后陆续有其他学者关注此类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被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于高校德育教师而言,成为研究者,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程度的创新性。笔者在文中所要讨论的,是作为研究者的形象与作为德育教师的形象的交互情形,即如何通过塑造、利用研究者形象进行德育实践活动。

二 高校实践型德育教师研究者形象的重要性

在教育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师并不关注教育本身的研究,近代以来开始盛行,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专业教师从事不同的活动,导致技术理性的教育理论与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的分离合法化。教学内容固定、方法简单,使教师不需要对教育本身进行研究。而在现代,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必然趋势,尤其在高校。德育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教材,况且德育和专业知识学习,属于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不能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无论从德育教学实践出发还是从德育教师本身出发,德育教学的理性化迫在眉睫。德育教学理性化的前提是德育教师成为德育的研究者。成为研究者的德育教师,不仅有助于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升德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之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更有利于促进德育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从学生角度而言,德育教师从普通的说教形象,转换为具有客观、理性特征的研究者形象,德育实践效果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 高校实践型德育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条件和环境

1.作为研究者的条件

当前,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并非指专业从事德育课堂教学的人群,而是工作在学生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此类人群经常被称为学生工作人员,即高校辅导员队伍。此类人群的主要工作特征简要概括如下:工作时间为24小时制,无论何时,必须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在第一时间处理好问题;工作内容全方位,除了正常的专业课堂教学外,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务都归入了学生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形式不固定,没有模式化的工作程序,却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笔者在这里称呼该类人群为高校实践型德育教师。

第一,作为研究者的基础条件。基于以上特点,成为一名德育研究者的优缺点已经明晰。优势方面来看,该类人群每天的工作与其说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如说是德育实践。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情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德育隐于行动之中,德育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基础已经存在,那便是日常行为。此时,具备了作为一名德育研究者角色的基础条件,但该基础条件也受到了工作特征缺点的限制。如该类人群没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这也是很多人批判该类人群无法成为专业德育教师的原因。日常工作与研究工作,总是相冲突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观察与思考的过程,而这种研究式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促进该类人群对这种实践型的德育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提炼一套能够程序化、模式化的工作方法。

第二,作为研究者的能力条件。高校德育教师的研究能力是作为研究者的另一个基本条件。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者角色的成功与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的最佳途径是在实践中学习研究。亲自进行研究和实践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能力提高之后才进行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正如在水里学游泳,只有在研究的过程中才能提高研究技能。作为实践型德育教师,对于德育的研究最具有发言权,也最具有先天条件。

第三,作为研究者的自我激励条件。评价不仅是激励教师参与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是一种导向。一般来讲对教师研究成效的评价方式有五种:一是评奖,二是,三是专家认定,四是自我鉴赏,五是实践效果的检测。现实中对教师研究成果的评价多采取前三种方式,而且由于实施的不规范,将部分研究导向了“高、虚、假”。有些文章退而求其次,避开了矛盾,说教师要认清研究的目的,既然研究促进了教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就达到了目的,没有提出具体的适合当前教师研究的评价方式。而作为实践型德育教师,实践效果的检测则成了其作为研究者的一种重要的自我激励条件,其研究目的更是为了促进德育工作实践。

2.作为研究者的外部环境

外部条件的提供仅靠教师队伍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整个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能证明“教师作为研究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理念,它是处于行动研究或者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大背景之下的,不能单是教师成为研究者,所有的实践型德育教师、专业型课堂教师等都应当成为研究者与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人员,共同来改善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实践型德育活动要求有一个相对具有科学精神与自由风气的研究氛围。每一名亲自接触到德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发言的权利,都有进行研究的资格,同时也是研究型德育教师队伍的一分子。 四 合理定位:如何成为研究者及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

1.实践型德育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原因

相对于专业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有如下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科学研究活动三分法:基础研究(纯研究)旨在发展理论体系,没有或少有应用;一般应用研究考虑应用中的一般性问题,并不在意问题的具体解决;发展研究渗透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直接解决具体问题。

有学者举过例子:屋顶的灯升得越高,所照到的区域越广,而它的灯光也就越微弱。理论概括的范围越广,抽象程度越高,理论就越具有普遍意义。这是理论工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基础研究和一般应用研究都是远离世俗的,这就使它们与教育实践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需要有自己的理论,这个理论不能是普遍的、外来的,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生动的。所以实践型德育研究者,重点是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和研究,德育隐于日常行动之中,这是一般的专业理论研究者所不能触及的地方,必须依靠实践型德育教师的努力。

2.从传统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一般而言,教师的成长=学习+实践+合作+反思。实践型德育教师亦如此。

学习:基本途径是对话,包括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这里的文本既可以是教育理论,也可以是艺术文本式的教育叙事。实践型德育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践:思行结合。正如行动研究者对行动的强调一样,教师的实际行动是关键的。教师作为研究者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简单,在实践中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才能称得上是研究。

合作:教师成为研究者就需要相互介入,研究者介入行动,行动者介入研究。然而,理论研究者离开舒适幽雅的研究环境,介入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德育实践展开实地研究,实际的结果常常出人意料。理论研究者的善意指导容易对实践型德育教师构成某种知识霸权或话语霸权之类的压抑,这种善意的介入就导致了教师的失望和排斥。

反思: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型教师都应以持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作为科学研究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教师打破沉默,从传统和权威中解放出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验证个人知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论。

五 结束语

高校实践型德育教师的研究者角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实践型德育工作的理念,同时也是实践型德育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一个方向。笔者所讲的研究,并不必然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日常工作的新视角。此外,也不能把行动研究当作日常的工作,而是一种生活,即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生活的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反思性的专业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行动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然途径[J].河南教育,2004(9)

[2]张民选.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1)

[3]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31~34

[4]高慎英、刘良华.论“教师成为研究者”——斯登豪斯及其“人文课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