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精选(九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第1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1.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都是宣扬爱国主义情感的,但是,有些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往往对爱国主义教育蜓蜓点水、一笔代过,只注重的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就要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流传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来感召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崇尚爱国主义,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贯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德、善、美。

2.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从启蒙教育开始,每个学生都触及到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会出现违反崇高道德的行为,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造成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思想道德。所以我们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特征,积极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强化社会环保意识的教育。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爱护地球需要全世界每个人共同去努力。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一代代学生的肩上。让他们都树立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的意识,也就是热爱生命的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夯实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与传统文化心理的价值偏向。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对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由此来审视现实的教育应该如何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意识教育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深刻审视与查究自身生命存在的状况而认识自我,从而活出自我。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1.培育学生养成钻研教材和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钻研教材,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味其中真正的思想和内容,更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的德育思想。结合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使学生了解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案例,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要比其他方法更直接、更见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养成搜集作家生平事迹和评价其作品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文章作家生活的背景、生平事迹,以及该作家写这个作品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自觉地总结所看到、所学到的知识,然后组织共同交流,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到作者的思想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养成背记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的习惯。每一条名言警句都饱含了许多方面的进步思想、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含义。理解其含义,并能灵活地运用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来,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让学生养成善于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通过写作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之类的作文加强学生思想深度,最重要的是可以反省自身。写日记之类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改进与提高自身修养。

第2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可时下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于是就培养出了诸如刘海洋、马加爵之类所谓的好学生。所以,培养健康合格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时,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

二、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三、渗透德育的方法

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

(一)在新课导语中教学渗透。

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生命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等一些人物的名字,为什么他们的名字这么频繁地出现呢?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也都是名人。那么,他们都是怎么成为名人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身残志坚,或者他们都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教师引导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样的名人中外都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导语就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在作者生平的介绍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前文提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了双眼,对他来说,痛苦自不待言,但他并没有沉沦,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索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写作,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还有杜甫、苏轼、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1)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中国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同时也要意识到,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看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激发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如此,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显现出来。

(2)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通俗易懂的科学小品文,有的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的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强信心出发,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科学幻想。

(四)在写作指导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常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这说明人品对文品的影响非常大。历史上的好多名人,由于其人品不佳,常为后人诟病,如宋之问、沈括、周作人、培根等。所以,要作文须先做人。中考《考试说明》也在作文的“基础等级”中有一条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可见文章的思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思想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当然,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化,要使作文思想健康,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时效果显著。比如书法比赛可规范学生的字体,磨砺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一笔一划,堂堂正正;举行作文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等各种语文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敢于竞争,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召开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可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审美情趣;组织参观游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意志等。

除过以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外,还可在朗诵中、名句理解中、课后拓展中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是不能进行枯燥的说教,重在“渗透”二字。

参考文献

第3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大语文观” 素质

诸育并行,德育为先。现代教学理念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专家。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人觉悟越高,学习文化知识越加自觉,更加刻苦。因此,全面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学校德育,仍存在着重政治教育灌输轻人格培养、忽视教学与德育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实际上,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来共同实现。“显性德育”,即为德育专门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政治教育课程、形势教育课程等。隐性德育指的是附着、渗透在其他相关媒介中的间接的、不暴露的德育。而课堂教学中的隐性德育是通过精神感召力、教师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凝聚力、吸引力来实现的。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人的培养在于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为培养人的基本素养服务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德育已不再仅仅是德育课的任务,各学科的教学都有渗透德育的义务。作为国民教育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它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也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人生底色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即: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 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语文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大德育观”,寓德育于教学中,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二、当前技校生的思想品德概况

目前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个性的社会群体,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失基本的人文素养。90后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家庭条件优越的环境里,缺少基本的道德素质,身上的“骄”、“娇”二气尤为明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追求享受,对时事政治不闻不问,知之甚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给学生正常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2、缺乏起码的价值观念。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他人想的少,为自己想的多,集体观念淡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服从意识明显下降。对一些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毫不爱惜;新生入学后,有的班级几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吸过烟、泡过网吧,还有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

3、缺少高涨的学习兴趣。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惰性逐渐蔓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许多技校生在初中时就是“不受欢迎的人”,对学习没一点兴趣,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内心极度自卑。另外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原来学习不错,但由于重高(或普高)名额的限制,而进入技校,想想经过初中的拼搏,他们觉得失望、再也不愿意学习,因而大多学生就想“混文凭,凭运气”,从而学习上的惰性日渐滋长。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技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技校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文道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人文素养,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时,重在帮助学生在中考失利后,重建人生的奋斗目标和不断进取的动力系统,培养一个准职业人应有的责任感、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生活理念,即: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自我精神世界的营造。而《钱》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钱的外在形态的不断演变,梳理其中的经济学脉络,领悟钱的外在形态的演变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价值观,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进行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从而真正的走进经济。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动之以情,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念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3.深挖教材,加强学生的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4.组织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的一条佳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树立自信,同时也能丰富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此外,德育还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识只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师本身的道德素质则直接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社会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承载着社会的道德期望,这种道德期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技校的语文老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结合技校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需求,利用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细心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品德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潜能;在教学中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不失时机的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渗透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使技校语文教学在学生品德素质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素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科教学探索,2003,(3).

第4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德育

一、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因为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所以,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尤其突出,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培养、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堂教育是语文德育教育的保证

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最好的德育,美育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种子。如在讲授《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线索,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学习藤野先生热忱正直、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进而学习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怀念,同时学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而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的异国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让学生具有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奋发学习。在讲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学好文化,报效祖国。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情感教育,做到既教育又育人,效果良好。

三、教师以身作则是德育的重要表现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而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使学生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通过教学内容来育人,而且还要通过教学过程来育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育人,要建立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另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备学生不仅只备知识、能力、智力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意志,情感等道德的状况,备教材时要备怎样讲清重点、难点,也要挖掘这节教材的德育因素,研究如何运用这节教材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才叫真正的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

第5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1 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氛围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 利用课本插图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语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在讲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3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第6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 德育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03-02

一、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标实施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小学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倡导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借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对小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决定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有助于把陶冶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明确提出要将小学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育富含人文性和艺术性,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武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可以看到祖国壮阔的山河、也可以感受到名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能感受到华夏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也可以体会到仁人志士昂扬的爱国热情。通过德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阶段的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学生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塑造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策略

(一)将语文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第一"战场"

课堂不但是实施小学教育的主要"战场",还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将书中蕴含的德育理念传递给学生,比如课文透露出的爱国思想、节约思想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思想等等。所以,课堂应当成为语文德育思想渗透的第一"战场"。第一,语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知识背景丰富的情感素材,借助绘声绘色的故事将文章表述出来,打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真情实感中体会并理解课文中的道德情感。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在讲台插上一面国旗,并播放爱国主义歌曲,然后再动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意义。第二,教师要激励学生向先进的人物学习。这种先进人物可以是课本中的高大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在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领域塑造先进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小学生深刻的理解并学习。第三,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要注重全面、具体和精致。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对事物还缺乏科学的理解,所以无法客观全面的把握课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并不断的将德育理念渗透进去,实现文化课程和德育思想的充分融合。

(二)将课外活动作为德育思想渗透的第二"阵地"

在小学教学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强化所学知识,深化道德理念。教师要激励学生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孤儿院或者养老院参加活动,让学生主动的关心和关爱别人。当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较为普遍,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小学生更 "接地气",更好的领会到高尚道德品质的实际意义。

(三)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除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外,课外阅读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激励学生更多的阅读,更好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富含道德知识的语文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提升思想品德水平。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首先从总体上为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和阅读方向,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阅读方式,学生不但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道德思想。

(四)强化教师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担负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任务,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伙伴。对小学生而言,教师更像是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很容易被当成模仿的典范。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渗透德育思想的时候,要拥有宽阔的道德思想和胸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第7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方案;渗透细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时刻彰显出审美、情感、形象化等特征,对于学生智力、审美和道德意识完善,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用,因此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学人员重视。但是因为诸多实际状况影响,使得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上始终不够理想。为了尽快使小学生树立起可靠的审美意识和标准的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必须要求指导教师透过不同角度探索德育方案的渗透要点。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理念的可靠性渗透

语文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因为其有助于逐步激发学生社会公德理念,并培养起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但现实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盲目地沿用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长期被动接纳之后开始滋生厌倦心态。因此日后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教师有必要引入一些有趣的课题内容,借此调整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和进行道德素质改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保证在不同阶段中获得德育方面的良好启发。如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属于初始阶段的阅读行为,但是其绝非督促学生机械式地阅读教材内容,而是希望在促进他们细致化感受原文中心思想基础上,为今后该类群体道德素质改造,积累丰富的指导性素材。在此类理念作用下,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之中实时性设置一些悟情明理和以读为本类的创新型课题,力求让小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接受教师更高水平的德育改造。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充分感情精确化阅读文章的同时,推动教师预设德育方案的贯彻执行进程。

二、小学语文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内部德育知识的灵活性融入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已然挣脱传统的知识圈子式传播模式束缚,开始主张结合课堂和课外等丰富实践途径,进行德育知识渗透并强化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改造实效。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地沿用实践这类德育工具,进一步将小学生群体的一切真实行动予以清晰化映射。如在进行语文知识点解析和教授期间,在针对学生智能体系架构加以激活延展的基础上,还有全面挖掘教材之中蕴藏的一切德育要素,保证在合理时机条件下予以渗透。长此以往,让小学生可以及时树立起合理等级层次的理想和夙愿,并且保证至此矢志不渝地培养起教师要求的科学化世界、人生和发展观念,为日后理想化的语文修养养成奠定基础。

三、持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整体德育方案的高效性贯彻落实

须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想要更加高效率地推广执行德育方案,不单单需要教师实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加以引导,同时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机释放,如此一来,才能尽快地构建起所需的综合素质框架。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来讲,其主体性将集中锁定在道德自我养成和教育两个细节上。而当代对于小学生德育的主要规范要求,便是在妥善化规范该类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前提下,督促他们全方位贯彻校方制定的各类守则。不过小学德育方案的渗透工作,同样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并且涵盖两类层面的內容。

第一,小学德育方案的渗透工作,要注重整体性,即保证结合小学生普遍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德育重点内容有动机、针对性的凸显,尽量保证将日常教育中触碰到的各类难题一一解决。

第二,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心同样需要分段开展,就是要求教师在迎合小学生总体共性的过程中,仍应该关注到他们个性的差异迹象。归根结底,高中低年级德育教育的内容有着本质性差异,所以语文教师理当结合教材内部凸显的德育内容在合理阶段之中予以渗透处理,就是说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富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切勿在三类阶段之中长期沿用一类德育模式。如面对低年级小学生,则要求其掌握国徽、国歌、国家首都等基础性知识,并将作为中国人视为一种骄傲;对于中年级小学生,则有必要使当地讲授一些民族和国家知识,令学生懂得如今安逸的生活,是先辈们努力革命换取的;而高年级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则偏重于党政方针的贯彻,即要求这部分学生掌握国家基础国情和最新社会动向基础上,强化个体的责任和使命感,为今后德育综合品质的成功塑造,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务必要时刻注意进行德育方案灵活性渗透,毕竟语文这类学科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余知识学习和现实生活状况有着缜密性关联。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实时性改良既有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即能够定期组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引导不同年级小学生同步养成合格的语文与道德素养,为他们今后更加理想化的发展前景绽放,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昂昂.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4(51). 

[2]代富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7). 

第8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 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冲突、渗透是不可避免的。21世纪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等等,显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3.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1. 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

心理学调查证明,学生一般在小学阶段已较为充分地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而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也开始得到发展,不过还很粗浅幼稚。我们知道,完整的人格心理是由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稳固而一贯的个人性格特征等内容所组成。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人格心理的形成是靠长期对各种社会行为的学习而来。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生理发展很快,心理变化也很快,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故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稳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这一环,尤其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 尚未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总是和系统而稳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深刻的联系。任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反复熏陶、实践、最后作出理性抉择的结果。初中生大多还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呈现出朦胧、多变的特点,可塑性十分突出。按照国家教委《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其中学会做人被列在首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明显具有自身的优势。

3. 感情丰富,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

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也都短小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层次少而清晰,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初中学生的这一接受特点,提醒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通过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教育方式,切忌长篇大论,枯燥说教。

三、提高教师素养,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1. 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2.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3. 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利用语文课堂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水平。

第9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每个教材单元的专题加强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劳动光荣、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实到实处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语文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1、释宇解词,诱发课文内在思想性进行教育

在语文课本一文有这么一句:“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在读这句话时,有的同学把“硬”读轻声,还有的同学甚至丢掉这个字。我就从这个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查字典看“硬”字的解释。“硬”字在本句中当“勉强”讲,“硬咽下去”就是“勉强咽下去”。既然难以下咽,老班长为什么还要“硬咽”呢?联系下文学会就会知道:老班长把鱼汤拿给“我”和“两个小战士吃”,自己偷偷地去“硬咽”剩下的鱼骨头是为了填饱肚子使自己活下来,从而照顾那几个有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一个“硬”字突出了老班长为了同志为了革命,不惜忍受一切痛苦的崇高精神,学生被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染,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2、分析中心句,挖掘思想意义进行思想教育

《落花生》一文的中心句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用的人”呢?进而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呢?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有用的人就是对人民有益的人”。有的说:“张海迪大姐姐虽然身残,但他自学医学能为人治病,他是有用的人”。从学生来看,学生对“有用的人”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默默无闻的工人、农民、他们是否也是有用的人?学生联想农民种田收获粮食我们才能有饭吃,工人阿姨织布我们才能有衣穿……从而得出无论什么人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贡献都是有用的人。这样围绕中心句讨论,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生观教育。

二、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

小学课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山川的美丽壮观的景象,有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灵美。课文的思想性和形象性对学生的品格有着极大的影响。课文的正面人物形象往往是易于学生模仿的形象,景与物的形象往往易激发学生对景物的喜欢感情。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与物的形象活现出来,让学生的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桂林山水》、《长城》一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要图文并茂再现具体景物形象.让学生在悦目赏心怡神的情境中学习课文。

三、结合听说读写训练渗透思想教育

听说读写是小学阅读教学最主要的训练途径。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选择去摄取不同的“营养”,在说写训练过程中深化学生的认识。首先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然后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说的感受写下来,这样认识即可升华。对正确的积极思想充分肯定和赞扬,将那些好作品拿到班上读一读,评一评,互相交流思想,谈自己的体会、看法,这些思想来源于学生中,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四、组织学生在讨论中思考

阅读教学中常常要组织学生讨论,针对学生一知半解或有不同理解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读书,在讨论中思考,在讨论中理解,在讨论中领悟。如在《跳水》一文的教学中,教者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1、除了跳水,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救孩子?

2、你想的办法与“跳水”相比,哪种好?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了多种设想:1甲板上铺棉被;2把帆布平展开来接;3把桅杆上的绳子甩过去让孩子抓住;4叫孩子趴下来抓住栏木等等。经过比较他们发现,这些方法都因时间来不及而会导致失败,当时只有跳水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从文中“船长从船舱里走出来,沉着命令孩子跳水”,学生领悟到了在紧要关头,船长的机智和果断。

五、在欣赏中熏陶学生的思想教育

通过阅读欣赏,学生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海伦・凯勒》一文中,主人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学习拼写单词和练习说话,终于取得了成功,学生对文中感人的地方反复阅读,感受到主人公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人格力量。是啊,不经挫折、磨难,就难以长大成人。通过阅读欣赏,学生还体会到,就是这样的一位残疾人,她把自己的所学和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别的残疾人身上,为更多的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这是多么崇高的人生境界啊。学生的内心升腾起一种爱的力量,爱的责任――关爱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种熏陶感染,将转化为一种努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有助于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