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精选(九篇)

孟子二章教案

第1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一、碑饰四神,造型别致

《孟孝琚碑》出土时碑首佚失,仅余碑身,残高140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碑阳下部刊刻玄武,蛇体伸曲,龟蛇二首遥相互峙。碑侧镌凿青龙与白虎,身躯婉转,遒劲有力。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为中国古代传统装饰图案 四神,它们是四方之灵,代表东西南北不同方位,青龙代表东方,白虎示意西方,玄武指示北方,朱雀表示南方。同时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龙与朱雀象征天,古人赋予龙无限的力量,龙即是天,天亦为龙,常有乘龙可上下于天的神秘传说;凤代表天命,视为上天的使者(孔子作为鲁国圣贤,商族后裔,对凤鸟具有较强的崇拜意识。《论语·子罕》记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周易乾坤凿度》释曰:“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白虎是驱除灾邪的祥瑞之物,有仁兽之美誉。《宋书·符瑞志》曰:“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诗经·召南·驺虞》释曰:“吁嗟乎驺虞。”疏:“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而来。”玄武由蛇和龟合体组成,先人将其视为神明通天的信物。并且利用其无限的耐压力和生命力,转制为后代圆首碑下的龟趺,以示绵远流长、永载后世。在装饰图案时四者常一同出现,并分布于不同的位置。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谢饮涧依据四神方位曾对该碑缺失部位增饰朱雀一只,以示四神完备。然而,根据现存涉及四神装饰的石碑来看,《麃孝禹碑》《朐忍令景云碑》《鲜于璜碑》《高颐碑》等多饰青龙、白虎,或增制朱雀,很少四者皆存,仅四川《王孝渊碑》四神装饰俱全,而朱雀、玄武却分别镌刻于碑身阴阳两面,并未置于同一碑面;《柳敏碑》虽上置朱雀,下配玄武,二兽布于碑阴面,但无青龙、白虎图案,故谢氏复原图仍待商榷。

《孟孝琚碑》碑面的玄武、青龙和白虎,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与四川、重庆的《王孝渊碑》《高颐碑》《朐忍令景云碑》十分接近。1997年《昭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第三期《关于孟孝琚碑立石之年最后之结论》的附记中,记录了浦汉英的观点,他认为该碑石系产自昭通东面的麻窝山,可能由蜀地刻好运至昭通。虽然从昭通到四川运石工程过于繁琐,并非经济实用,但其形制却与蜀地碑制风格完全一致。首先,雕刻技法采用浮雕技术,即在磨平的石面上,将物象以外的部分铲低,使画面突出,富有立体形象之感。从现存我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石碑、画像石、画像砖作品来看,石面图案多采用浮雕技法,平面浮雕、弧面浅浮雕、高浮雕一应俱全,很少使用阴线刻。至于北方常见的凹入平面雕、透雕技术在本地尚未发现。其次,碑面多饰画像图案。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族人皆信奉巫术及神灵崇拜,在寄托生者对逝者哀思的石碑上也多施神灵图像以示保佑亡灵,魂魄顺利升天之意,尤以“四神”图案为主。现存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石碑几乎皆置画像装饰。再次,本碑形制内容与巴蜀各碑如出一辙。四川郫县《王孝渊碑》和重庆《朐忍令景云碑》碑侧青龙、白虎,兽首圆浑,张口瞪目,其躯弯曲延伸,凶猛逼人。《孟孝琚碑》虽不见兽首形态,但其躯体婉转腾空,兽尾纤细遒劲不失威严之气。而其婉转曲折的弧度也与以上两碑相同。本碑底部玄武造型是蜀地《柳敏碑》的翻版,仅体态宽大、兽尾无卷曲弧线而呈波状。另外,碑文书法结体方正、笔画浑厚、书风稚拙,与两汉四川书法艺术完全相同。其书法章法布局同铭文体例相结合,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形成两汉西南地区独特的碑刻章法布局形式,如《王孝渊碑》《柳敏碑》《朐忍令景云碑》《樊敏碑》等。

从雕刻技法到图案装饰再到形制构图,《孟孝琚碑》与四川地区石碑十分相似。我们且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该碑是在蜀地制作,但其风格的相似也可以看到四川文化对云南碑刻的深刻影响及作用。

二、结字雄放,书风朴茂

《孟孝琚碑》碑文隶书,共15行,中间空脱1行,行存21字(其中第5行存3字,14行存16字,15行存10字),共存260字。铭文双刀刊刻,笔画纤细,波磔分明,燕尾处浑厚圆整,并向右上角直出锋芒,使得整体线条对比明显,具有生动的书写性。蔡希综《法书论》概括云:“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用笔中锋,起笔似圆还方,笔圆意方,行笔时轻重缓急,微波提按略见变化,收笔处时而含蓄内敛,时而顿挫出锋,意气飞扬,使碑面书法线条既具有篆籀笔法的静穆,又不失行草书之自然烂漫。两千年来,受大自然的风化溶蚀影响,碑面斑驳,略见粗砺稚拙。

东汉隶书体势扁平齐正,以展横缩直为典型特点。《孟孝琚碑》则结字化扁为方,规矩中不失婀娜之态,方正中又显奇崛之美。碑文中“曾”“孟”“气”“回”“不”等字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憨态笨拙;而“君”“息”“蕃”“四”“伸”“哭”等字呈头重脚轻倒梯形,与典雅美观的结字规律完全不同。那么,是该碑书写者功力较差,还是刻工技术水平有限?铭文中“广”“名”“孝”“西”“然”“远”“台”“阳”等字则结体端庄工整、疏密有致、规矩大方,可见前面夸张变形的结字与书者和刻工水平无关,它们恰是书家有意为之营造的结构变体。以上两种变形的文字,如果我们将其放置于原文,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上下、左右相邻的字。“君”字的口平托上部宽博的尹字头,略失稳重,紧接下面“曾”字两点对齐“君”字底部,书者故使日部加宽以支撑上面众多横向线,这样“君”与“曾”就形成首尾等宽、中部收腰、相互映衬的整体。“息”字上部肥硕,紧压心部及其“孟”字的子字,使其扁平瘦小,而“孟”字下部四字则疏朗开阔以缓解重压之势,平衡两字的紧张关系。碑文十一、十二行的“四”“回”两字左右分布,虽是全包围结构,纵向线并非统一上下对齐,或上宽,或上窄,巧妙地将两字竖线平行,使其相互照应,融为一体。这样的结体变形在该碑中比比皆是,书者结字不单纯从单一文字入手,而着重审视全文的整体章法,力求做到浑然一体。这也印证了明代书家李淳的“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碑文章法布局规整统一,在遵循汉碑整齐排列的布局下,缩小文章横纵间距,使字与字之间更为紧密。同时,注意文字之间呼应关系,适当的对部分结字进行变形,“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姜夔《续书论》),以令其融为一体,更具浑然天成之感。在纵横排列中,碑文注重文字大小错落,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跌宕变化,富有节奏的跳跃感。字体布局依照“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之原则(欧阳询《三十六法》)。笔画少的独体字常放大体态,有破格之势,如“丙”“申”“月”“失”“十”“二”“四”“回”“鱼”等字;笔画多者则紧密结字,如“渊”“报”“琚”“离”“逢”“遭”“隆”“素”等字,这样的处理使整篇铭文结字疏密有致,秩列有序,古朴中渗透着灵妙之趣。

此外,碑文排列与铭文体例格式相统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铭文前五行,即序,曰:“(惟永寿二年,岁在)丙申,月建临卯,严道君曾孙、武阳令之少息孟广宗卒。呜呼哀哉!苗秀不)遂。广,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比德于玉),乃改名为琁,字孝琚。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未娶(而先殒。以其三年)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怀抱之思,心(中惨恻,刊石叙哀。)其辞曰:”《孟孝琚碑》出土时碑身上部残损缺失,部分铭文受毁不详。幸昭通谢饮涧先生历十年考证,填补缺文,与原文雅辞相匹。今碑文抄录括号内即为谢氏补文,特说明。该段叙述了汉武阳令之子孟广宗的生平事迹。孟孝琚,原名孟广宗,4岁丧母,12岁入官学习,博览群书,精通《韩诗》与《孝经》,为人敦厚仁慈,父亲为他纳聘了蜀郡何彦珍的女儿,但未娶便因病夭折。第二部分六至十三行,为铭文的辞,其中六至十一行是四言一句的诔语,曰:“(天地有憾,阴阳郁)结。四时不和,害气蕃溢。嗟命何辜,独遭斯疾。中夜奄丧,(不幸短折。惟悴茕),忽然远游。将及幽都,归于电丘。凉风渗淋,寒水北流。(永归蒿里,重晤无)期。痛哉仁人,积德若滋。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尚困于世,(况余人哉?德行颜)渊,亦遇此灾。守善不报,自古有之,非独孝琚,遭逢百罹。(景命不永,屋栋倾)覆。恨不伸志,翻扬隆洽。身灭名存,美称修饬。免崇素意,(譬诸孔颜。德配穹)皓,流惠后昆。四时祭祀,烟火连延。万岁不绝,勋于后人”;十二至十三行是七言乱辞:“乱曰:遐迩咨嗟凤)失雏,颜路哭回孔尼鱼。澹台忿怒投流河,世所不闵如(之何)?”该段文辞典雅,既有对孟氏离去沉郁悲愤的遗憾 “天地有憾,阴阳郁结”,也有对现世不公的责怒“四时不和,害气蕃溢。嗟命何辜,独遭斯疾”,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守善不报,自古有之”“(景命不永,屋栋倾)覆”,为历代学者所称赞。末尾两行题名是铭文的第三部分,题曰:“(时),武阳主簿李桥,字文平。书佐黄羊,字仲兴。(主)记李昺,字辅谋。铃下,任缧。”

三、尊儒尚汉,史料丰富

《孟孝琚碑》自出土以来,碑文涉及的“南中大姓”、婚丧、教育、宗教等问题尤为学界所关注,是我们了解两汉云南地区民族、习俗、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西汉时,云南被纳入中央王朝,但因地处西南边陲,中原王朝很难对其管辖控制,故多出现地方现象。然而,就文化传承上来看,本地却深受中原儒家文化之熏陶,汉儒思想贯穿境内,《孟孝琚碑》便充分体现了云南尊儒尚汉的时代风貌。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环境下,各郡皆设学校,传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等内容,广泛推行儒家思想及文化。东汉章帝元和年间云南开设学校,《东观汉记》录有:“肃宗元和中,蜀郡王追为益州郡太守,政化尤异……始兴学校,渐迁其俗。”又有王追“少年学佳,受韩诗,声闻乡里。”(《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韩诗盛于西汉,东汉仍有传习。故有《孟孝琚碑》“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之语。汉王朝主张“以孝治天下”,《孝经》被视为重要的典章诵本,以至有“汉制使天下诵孝经”之盛况(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在此影响下,孟氏也同样精习《孝经》。并且,该碑文辞典雅、引经据典,从“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到“德行颜渊,亦遇此灾”,再至“颜路哭回孔尼鱼,澹台忿怒投流河”都可见云南士子学习和接受汉儒文化之一斑。

第2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题目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关系营销研究

专业 电子商务 学号 200706065

主要内容:

根据所学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关系营销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响应的解决方案,分析电子商务下的关系营销,以此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撰写论文。

基本要求:论文格式正确,符合要求;6、及时上交论文及相关材料;

主要参考资料:

《市场营销管理》、《关系营销》、《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调研》、《管理营销》、

《客户关系管理的中国之路》、《电子商务概论》等

完 成 期 限: 2010年4月1日

指导教师签名:

评审小组负责人签名:

2009 年 11 月 10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课题名称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关系营销研究

学生姓名 翟少雅 学 号 200706065 专 业 电子商务

一、课题来源:

根据指导老师给定范围自选题目。

二、设计目的: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商务模式 ,目前 ,正对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关系营销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我们迫切需要营造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对关系营销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所遇见的问题,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得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关系营销今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对策。

三、设计思路:

首先分析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关系营销发展过程中的机遇、障碍;其次进一步对中小企业关系营销的发展过程分析,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机遇、障碍及其网站对其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相应的对策;最后针对中小企业关系营销在电子商务影响下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2009年11月21日----11月30日 撰写开题报告,提交并经指导老师审查。 第四阶段:2010年1月1日----1月20日 与指导老师沟通、修改论文。

第五阶段:2010年4月1日前 定稿并提交正式毕业设计成果。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表

时间

(周次) 内容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签名

2009-11-10 论文题目 在给定范围内自选,超出给定范围需要另行审核 孟刚

2009-11-14 任务书 按照任务书方向查阅相关资料 孟刚 2009-11-29 开题报告 按照格式 孟刚

第3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关键词:《寡人之于国也》;为王之道;为言之道;为人之道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入选的文言文经典篇目。既然它被如此看重,那肯定有它本身的独特性。教师应充分挖掘优秀经典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而与学生一起去体会其独特性和永恒的魅力。

我们知道,本文记录的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既然是对话,就应该有问答。有问答,那谁问谁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等都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探讨与学习的。对于这篇文章,本人觉得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进行解读:1.文章中梁惠王之问的实质是什么?孟子又给出了哪些建议?2.孟子是怎么(通过什么方式)让梁惠王明白这些道理的?3.从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孟子?而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以下三个方面:为王之道;为言之道;为人之道。

先说为王之道。梁惠王劈头就说自己对老百姓是如何好,不是移民就是移粟,但是结果呢?跟邻国一比,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变得更多,邻国的百姓没有变得更少,这是为什么呢?不难看出,梁惠王之问其实就是关于“为王之道”的,即统治者怎样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那么孟子对这个问题是什么看法呢?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不一样,王道应该从仁政开始,应该以民为本。所以他向梁惠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文章后三段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顺应自然。孟子说,应该让百姓有时间去耕种,那样才可以有粮食吃,很密的网不能进入河里,那样就有鱼吃了,斧头也要按时进入山林去砍伐木材,那样木材就可以用不完了。细细想一想,这些不就是要求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吗?不就是要求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来进行生产生活吗?一旦做到这些,国王就可以让百姓的生活没有顾虑了,百姓没有顾虑了,“王道”就可以说是开始了。

其次,改造自然,实行教化。那是不是做到顺应自然就是王道了呢?孟子觉得还不尽然,前面只是尊重自然,而仅仅这样还不能算是王道,还需要改造自然,毕竟自然不能提供的还有很多,所以他又说了第二方面:要在五亩大的土地上种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衣服穿了;蓄养鸡狗猪这些牲畜,而且不能耽误他们繁殖的时机,这样百姓就有肉可以吃了;百亩大的土地,按照季节去耕耘播种,数口之家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这些措施跟之前的是不一样的,它着重是要求人们去改造自然,种桑树、养牲畜、种庄稼,已经不是靠天吃饭了,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除此之外,孟子觉得还没有达成真正的“王道”,因为要想让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还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所以紧接着孟子就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说明人们已经从温饱转向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如果国王做到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不饥饿、不寒冷。最后他说:“做到这样不能称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此时的孟子说得是多么自信,多么斩钉截铁。

那么是不是做到“改造自然,实行教化”就可以“称王”了呢?是不是他们的对话到此就结束了呢?此时的梁惠王就这样“善罢甘休”吗?就这样听从孟子的“教诲”吗?文中虽然没有把梁惠王的质问说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对孟子之前的一番劝说与建议,他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非我也,岁也”。他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都不是我的原因,是年岁不好,是收成不好,所以老百姓受苦受难”。针对梁惠王推卸责任的言辞,孟子却是据理力争,言辞犀利。他说,诸侯家的猪狗吃人,主人却不加以制止;遇到路上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看到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错,是年成不好”,这样做跟杀了人然后说“不是我的错,是兵器的错”有什么区别呢?大王只要不归咎于年成,而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你的!如果天下的百姓都来归顺,王道就真正实现了。这就是第三方面:改变自我。

由“顺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改变自我”,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但是不是当时的梁惠王就可以明白呢?或者说孟子是怎么让梁惠王明白的呢?这就涉及到孟子的为言之道。

梁惠王开始提出问题的时候,孟子似乎就已经知道了他的意图,但是他没有直接说,而是拐了一个弯,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做比喻吧!”接着就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让梁王回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自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解答问题的话筒交给了梁惠王。此刻的孟子是何等的聪明,何等的机智。他深知,梁惠王作为国君,作为打仗高手,明白的东西比自己不少,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梁惠王肯定不能说“五十步笑百步”是对的,因为这样也就是承认自己发动战争、征调百姓是对的。梁惠王忽略了,虽然他对老百姓也不错,尽心尽力,可是他不知道他的那一套是霸道思想。小恩不可能让百姓幸福,更不可能让国家发达,让王位稳固。可以说,这就是孟子的“为言之道”,旁敲侧击,让梁惠王在不经意间知道自己的主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紧接着,他在为梁惠王提出建议的时候,频繁运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阐明“王道之始”连用了三组排偶句,论述“使民加多”连用了四组排偶句,无形之中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让对方无话可说,想必当时的梁王应该也是比较“狼狈”的。

除此之外,在最后指出梁惠王“罪岁”的时候,孟子依旧是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他把统治者怪罪年成不好与杀了人却怪罪兵器作对比,这样一来,梁惠王听了之后感觉上比直截了当地说应该会舒服一些。

第4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学生时代

缪伯英,1899年10月21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缪家洞枫树湾(今开慧乡飘峰村枫树湾)的一户书香门第家庭。父亲缪云可早年在岳麓书院读书,晚清中过秀才。他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对妇女教育尤为重视,他在长沙曾创办过几所中学、小学。

缪伯英在姐妹三人中,排行老大,妹妹仲英,弟弟立三。缪伯英从小活泼聪颖,深受父母钟爱,1909年9月,父亲送她到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念书,希望她能延续他“教育救国”的抱负,并以“孤怀未展则吾素,一字无传即是贫”的诗句教育伯英。

缪云可刚直不阿,办学思想受到不少人的反对,1915年,他毅然离开省城,回到老家缪家洞,在族祠内创办了“宗华完全小学”。他写诗寄给继续在女师附小读书的缪伯英,其中一句是“只今世乱文章贱,辜负双枫补阙楼”。缪伯英看后,深深知道求学确实不易,她刻苦学习,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部。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在湖南兴起,方维夏、黎锦熙、杨昌济等有志之士在长沙创办了宏图书社,贝允昕、龙兼公等创办了《大公报》,以求“刷新社会”,挽救民族危机。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也传到了湖南,杨昌济甚为称赞,他满腔热情地向青年学生进行推介,号召湖南青年积极置身于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新文化运动中来。十七岁的缪伯英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并成了学校一位十分活跃的学生。进校不久,她便结识了同班的向警予,并与之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向警予性烈似火,缪伯英稳重平和,同学们都称她们是一对志同道合、刚柔相济的新女性。

缪伯英毕业前夕,北京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5月中旬,北京大学学生代表邓中夏等人衔命来到长沙,鼓动湖南学生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殷切希望湖南学生实行总罢课予以声援,通过共同战斗,实现惩办卖国贼、拒签《巴黎和约》的要求。

5月28日,长沙各校学生代表云集省教育会,举行湖南学联成立大会,决议全省学生从6月3日开始,一律罢课。

6月3日,湘雅医学院、第一师范、岳云中学等二十多所学校相继罢课,缪伯英积极响应学联号召,参加了学校的罢课。1919年7月,缪伯英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以高分被学校录取,全家人为之高兴,父亲缪云可东奔西走,七贷八借,为缪伯英凑足了去北京的路费。

9月初,缪伯英坐上了北上的火车。

中共第一位女党员

缪伯英到北京不久,便认识了北京大学政治系学生何孟雄。何孟雄是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中村乡人,因为是老乡,因而在何孟雄的介绍下,缪伯英也加入了北大工读互助团,并经常到北大看书读报,聆听演讲。她怀着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理想的追求,与工读互助团的十几名女学生在北京东安门北河沿十七号租赁了一间房子,开起了洗衣店。此举轰动了北京新闻界,不久,北京出版的《妇女杂志》刊登了她们的照片。消息传到长沙,风言风语吹到缪云可耳里,说什么“不要钱的书不安心读,搞什么半工半读,真是不求长进”。缪云可最了解女儿,他未加干涉,并写下“我有心灵能识古,年逾耳顺每知新”的诗句,表示了他对女儿的支持。

1920年2月,工读互助团宣布解散。缪伯英从工读主义失败中觉醒过来,这时,她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又在北大聆听了讲授的“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史”等课程,从中得到了很大启迪。

有一天,向学生讲授国家、民族的存亡和青年学习、生活的方向问题,他坚定地指出:“只要我们有觉悟的精神,世界的黑暗终有绝灭的一天。”缪伯英听完,心潮澎湃,深受启发,刚一下课,便找到,她十分激动地说:“您讲得太好了,我不是北大学生,您能收我做学生吗?”当即答应了她的要求,他热情地对缪伯英说:“凡有志青年,我都愿意接收。”从此,缪伯英经常来到北大,向请教。

1920年3月,在的指导下,北京大学邓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罗章龙等十九名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经何孟雄介绍,缪伯英也加入该会。研究会成立后,立即刻写油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籍,大家潜心研读,热情讨论共产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逐渐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成为中国第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20年9月,、、罗章龙、刘云静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10月,又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缪伯英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批团员。11月,缪伯英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团员转入北京共产党小组,缪伯英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党员。

1921年秋,缪伯英与何孟雄结婚,被同志们称做“英”“雄”夫妇。婚后,他俩住在北京景山西街的中老胡同五号寓所,被党指定为党组织的联络站,陈独秀从上海赴苏出席共产国际四大,途经北京时,就住在这里。缪伯英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几乎每期必读,因此,她见到陈独秀,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先驱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掀起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缪伯英受命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秘书兼妇女部长,同时还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刊物《工人周刊》编委。何孟雄此时也担任了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后更名为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主要领导人。此后,缪伯英把主要精力都倾注到工人运动之中。她和何孟雄入工厂,下矿井,进车站,深入工人集中的丰台、长辛店、南口、唐山、石家庄等地,举办夜校、组织工会,与工人促膝谈心,广交朋友,了解工人疾苦,给工人宣讲马克思主义。二七大罢工中的英雄林祥谦和许多工人就是从他俩的宣传中第一次听到马克思、列宁的名字,并从此耳目一新,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

1922年8月,缪伯英根据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和所提出的“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的要求,在北京开展了民权运动,并与罗澄、邓飞黄等同志发起成立了“民权运动大同盟”。接着,她又南下,帮助南京成立了“女权运动同盟南京分会”。

回到北京不久,缪伯英接受党组织派遣,赴张家口协助何孟雄、罗章龙、高君宇等同志领导了京绥铁路车务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

1923年2月,震惊全国的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此时已担任中共北方区委妇女部第一任部长的缪伯英与何孟雄、罗章龙、高君宇等党员,全力以赴领导了京汉铁路北段的总罢工。2月7日,北洋军阀吴佩孚出兵镇压,制造了轰动全国的“二七惨案”。为了揭露军阀政府残杀工人的暴行,缪伯英与几位同志奋笔疾书,在北京骑河楼秘密编印了《京汉工人流血记》等宣传品,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工人阶级反抗军阀政府的革命热情。与此同时他们到长辛店等地迅速组织救护受伤的工人,开展募捐活动,援助失业工人的家属。中共北方区委书记为缪伯英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热情称赞她是“宣传赤化的红党”。

1924年6月,中共北方区委通知已暴露身份的同志迅速转移。缪伯英接到通知后,当即决定回长沙老家。此时,何孟雄因患重病,党组织决定他随缪伯英一同返回长沙治病休养。

缪伯英回到长沙后,拜访了母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徐特立,徐老为之高兴,当即聘请缪伯英担任女师附小主事(即校长)。

1925年初春,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李专程来到女师附小,代表区委请缪伯英出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妇委书记,领导全省的妇运工作。此后,女师附小便成了湘区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她以附小主事的身份,经常接待地下工作者,这些地下工作者大都化装成贩卖笔墨的商人,其中就有滕代远等同志。

为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缪伯英与女师附小教师中的几名党员一道,将全校师生员工组成一个模拟的社会,取名为“心田市”(因校址坐落在心田)。“心田市”设有市代会,由各班学生、教师、工人三个方面的代表会组成,定有各种制度和法规,民主管理学校。此举引起了学校顽固守旧人士的非议,他们把她告到了女师校长徐特立那里,徐特立为之辩护说:“她思想比较进步是真的,说她激进则未必!”

1925年3月,湖南妇女运动委员会成立,缪伯英任主任,而她的公开身份则是湖南省女界联合会负责人。此时,正值全国大革命高潮,她的工作更为忙碌。3月12日,孙中山不幸病逝,全国举哀。缪伯英与李、易礼容、田波扬、郭亮、萧三等人经过精心筹备,在长沙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湖南省民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缪伯英代表妇女界发表了言简意赅的演讲,通俗地介绍了孙中山伟大的一生和国民革命的主张。同时在她的组织下,女师附小的演说队和花圈队活跃在长沙街头,给市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月30日,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全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运动,声援上海工人阶级的反帝正义斗争。在徐特立、毛泽覃、曾三、缪伯英等人的领导下,“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也应运而生,全省迅速开展了罢工、罢市、罢课和查禁销毁仇货的斗争。同时在缪伯英的领导和发动下,长沙女学生成立了女子宣传队、女子纠察队和女子募捐队,活跃于大街小巷、车站码头。6月5日,长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那天下着大雨,男生赤着脚,女生袜套草履,他们一手抹着头上的雨水,一手振臂高呼着口号。旁观的长沙市民无不为之感动。

1925年初夏,何孟雄赶回北京,接受新的任务。6月25日,缪伯英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何重九。她不顾孩子的拖累,继续坚持党的工作。

1926年1月,缪伯英以个人身份加入了中国,并任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长。随后与湖南代表团赴广州出席了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她坚决维护孙中山的遗愿和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痛斥了内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行径。

回到长沙后,她接连开展了许多重要活动。

时任中共湖南区委书记的李在回忆缪伯英在湖南的工作时,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两年时间里,伯英同志在妇女解放运动和组织妇女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方面都做得出色,有显著的成绩。她对党忠实,对革命负责,诚实朴素,沉着勇敢,同群众有密切联系,并能灵活地运用公开与秘密、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策略。她是一位杰出的妇女工作者。”

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1926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至武汉。何孟雄根据中央决定,随后赴武汉担任汉口市委组织部长。翌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员处境十分危险,党组织建议何孟雄把缪伯英接到武汉。为此,何孟雄给缪伯英去信,希望她带着儿子重九前往武汉,并望她把族兄缪卫云一同带来,以便照顾孩子。

缪伯英到达武汉后,以湖北省立第二女子中学训育主任的身份,协助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蔡畅开展妇运工作。7月15日,公开背叛国民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武汉一片白色恐怖。9月,中共中央机关重新迁回上海,缪伯英与何孟雄也随同调往上海工作。

到达上海后,根据党的决定,缪伯英担任中共沪东区委妇委主任,何孟雄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1928年10月增补为常委),负责农委兼军委工作。

在“十里洋场”上海,缪伯英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不断改名换姓,有时化装成教师,有时打扮成工人,每天天未亮出门,深夜才归。族兄缪卫云一个人带着重九提心吊胆过日子。为防意外,缪伯英曾多次嘱咐缪卫云:“如果我们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回来,你们就马上搬家,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在上海,缪伯英和何孟雄居无定所,食无定时。1928年3月,缪伯英生下女儿小英之后,全家人口增至五人,生活更为艰难,有时只得靠典当家产过日子。紧张的工作,加上两个孩子的拖累,缪伯英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1929年10月,缪伯英病重被送进了上海仁济医院,因抢救无效而溘然去世,年仅三十岁的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缪伯英告别了党告别了亲人。

缪伯英去世后,四岁的何重九由缪云卫送回长沙,一岁的何小英由党组织安排给欧阳立安的母亲陶承带养。1930年4月,缪卫云的儿媳黄淑芝送何重九返回上海。此后何重九、何小英就由黄淑芝带养。

第5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电影《梅兰芳》里,孟小冬的戏份不算多,她不是梅兰芳世界里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陈凯歌的电影里,还是在现实中。但那又如何?孟小冬有自己的故事。她的世界,甚至比梅兰芳的更精彩,舞台上,他们同样光彩照人,舞台下,她的故事里,多了命运的起落和承转、坎坷和哀伤,还有作为女人,她独有的孤傲和寥落。

章子怡对孟小冬着了迷,演她演上了瘾,据说她还想再拍一部《孟小冬》。在电影《梅兰芳》里,对于孟小冬,章子怡算尽了力,但她没办法真正进入孟小冬。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故事里,既有传奇和神话的一面,也有最世俗最现实的一面,他们自己就是最好最生动的演员,你让今天的黎明和章子怡如何去演绎他们?

在今天的梨园界,“孟小冬”仍是让那些在世的京剧名角和他们的后人感觉复杂的名字。关于她,他们有太多话想说,但同时,她又是他们不愿意提及的人物。

2005年在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反映京剧历史的纪录片。《粉墨春秋》的导演之一蒋樾回忆说:当时为了做孟小冬,剧组在台北采访了杜月笙的女儿杜美霞,而此前和此后,她都从未接受过大陆媒体的采访。对于“孟小冬”这个话题,她很有兴趣,也很重视这个采访,第一天录完采访,她说她讲得不好,让剧组第二天再来。结果,她一共讲了三天。但因为种种原因,杜美霞在这部纪录片里出现的镜头非常有限,她所说的话也只保留了极少的一部分。

作家董桥曾在他的一个英国朋友家看到一张孟小冬的照片,这个人的父母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中国居住过,他们一直珍藏着一张跟孟小冬在戏台上的合照。“我记得我爸妈说过,这位名伶是当时中国的大美人,孟小冬!”

若干文人曾描摹过孟小冬的倾城风韵。当时人们简直觉得她的外貌神奇:在台下,她是绝对担得起“风华绝代”四个字的极漂亮的女子;在台上,她又是绘声绘色、很精彩的一个老生,可以老成世故,可以慷慨壮怀,可以饱经沧桑。

在京剧史上,她是被神话了的“冬皇”,而在舞台的辉煌绚烂背后,却是她一生都没有顺遂的婚姻和半世的忧伤坎坷。

游龙戏凤

成为京剧界著名的女老生之前,孟小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孟若兰,幼名令辉,孟小冬是艺名。1908年12月,孟小冬出生在上海南市的同庆街。若是以出生地算的话,孟小冬应该是上海人。但孟小冬生前却对她的弟子说,她是河北宛平县人。宛平县1952年并入北京市,现属北京丰台区。所以按孟小冬的说法,她是北京人。

孟小冬出生的地方――同庆街,是上海艺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这注定出身梨园世家的她,终究要走上唱戏这条路。从11岁起,孟小冬就开始了她搭班唱戏跑码头的江湖生涯。在北京唱红以后,她将一家老小从上海迁到北京,住进了北京东四三条25号院。北京,成了她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25年,18岁的孟小冬在堂会上认识了伶界大王梅兰芳,两人合演了一出《游龙戏凤》,台上,她是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梅兰芳则是千娇百媚的李凤姐,博得了满堂喝彩。而脱下戏服,她成了光彩照人的美少女,而梅兰芳则成了风度气质俱佳的翩翩公子。也许,正是这绝妙的组合促成了两人的一段恋情。

但,这是近似于童话里的一种说法,现实中,双方还有着世俗的考虑。此时的梅兰芳已有两个夫人:第一个夫人王明华,因为体弱多病一直在天津疗养。福芝芳是梅兰芳的第二个夫人,当时在北京的家里操持家务。电影《梅兰芳》中,以梅党的齐如山为基本原型的邱如白,千方百计让孟小冬离开梅兰芳,甚至不惜雇刺客刺杀孟小东,“谁毁了梅兰芳的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但实际上,齐如山却是梅孟二人的婚姻介绍人之一,正是他,打消了孟小冬最初的顾虑,说服她嫁给梅兰芳。而在孟小冬这边,则有一个太太团,都是当时名人的太太,因为捧孟小冬而走在一起,拼命撮合孟小冬和梅兰芳。嫁给梅兰芳时,孟小冬不是被花轿抬入的新娘,“但是你不能说她不是明媒正娶,至少有婚姻介绍人,就是当时的一个银行总裁冯幼伟,是梅先生的一个经济后台,得到了他的允许。”许锦文说。

在冯幼伟冯六爷的主持下,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了。婚后两人没有住在梅宅,而是住在北京东单附近的内务部街。嫁给梅兰芳以后,孟小冬深居简出,也很少登台唱戏,两人相依相守的日子过得安祥宁静。直到一起因孟小冬而起的枪击案发生,才打破了这种宁静。

当年孟小冬在北京艳惊四方,倾慕者无数。一个读法律的大学生对孟小冬的痴恋到了狂热的地步。这个大学生叫李志刚,有一段时间孟小冬在前门外大栅栏演戏,他天天去看,后来孟小冬不演了,在戏院门口贴了告示,说要暂停一周时间。不料一周之后,孟小冬仍未现身。李志刚情急之下,找到了位于东四三条的孟宅,才知道孟小冬已嫁做他人妇,她所嫁的人,正是伶界大王梅兰芳。

冲动之下,李志刚带了手枪去找梅兰芳。拉了梅的友人张汉举做人质,梅兰芳从后门溜走报案,来了大批侦缉队军警。慌乱中,李志刚开枪打死了张汉举。军警随即开枪击毙李志刚。下令将李志刚的头颅斩了,挂在前门外斩首示众。当时的报纸上还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一天一辆黑色轿车在挂人头的高杆前停下,车上下来一个戴着黑纱的女子,神情凄凉,停留片刻后,她才上了车,离开。

这件凶杀案当年轰动北京,但日后却流传出多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这起情仇血案的主角并非寂寂无名的大学生李志刚,而是北平市长的公子王维琛,市长公子因暗恋孟小冬而来到梅家寻衅。最终酿成血案,身首异处。

一起血案,让梅孟两人的关系再也恢复不了往日的平静。1930年的夏天,将梅兰芳一手带大的伯母去世了。此时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已近四年。但她还从未进过梅宅。这一次她决定前往梅宅祭奠,她削了短发,戴了白花,不料却连梅宅的门也进不了。孟小冬在香港的私淑弟子蔡国蘅回忆说:“因为她穿上孝服,就等于进了门了,算他梅家的人了,但梅家人不认,不让她进门。”

更大的打击是,“就连梅先生也不让她进门,说你回去吧,你回去。孟小冬大受刺激,没脸做人啊,所以她哭哭啼啼离开梅家。”许锦文的这段描述听来让人黯然神伤。骄傲的孟小冬在京剧史上留下赫赫声名,但终其一生,希望有个婚姻上名分的希望却一再落空。梅孟分手后,1933年9月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连续发表声明:

“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语气中不无哀怨。

而此前亦有谣言称孟小冬与凶杀案主角李志刚有恋爱关系。致使李因妒起杀心。在声明中,孟小冬以严正措辞澄清此事:“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冬与李某素未谋面,且与兰芳未结婚前,从未与任何人交际往来。凡走一地,先严亲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训,重视人格,耿耿此怀惟天可鉴。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实堪痛恨!自声明后,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淆惑视听者,冬惟有诉之法律之一途。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特此声明。”――掷地有声的言辞,让孟小冬的清正孤傲和刚强跃然于纸上。

冬皇诞生

孟小冬的侄子孟俊泉记得此时的一件往事:姑姑孟小冬很喜欢他姐姐,有一天,孟小冬让小姑娘在她身边玩,正玩着,她突然悲从中来,拿出手绢捂着脸大哭。她哀痛的哭声,给孟家姐弟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后期孟小冬留下的很多照片里,她很少笑得阳光灿烂的表情,大多是神情淡然,清冷神秘。

从感情阴影中摆脱出来以后,孟小冬拾起旧饭碗,拜在余叔岩门下,成为其唯一一位女弟子,余叔岩极为严格地教习,让孟小冬的唱功大有改进,几乎脱胎换骨,声誉日隆。1938年12月24日,孟小冬在北京新新大戏院上演了她拜余叔岩后的第一场大戏《洪羊洞》,余叔岩亲自把台,演出轰动了北京京剧界。

天津一家报馆的总编辑沙大风给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冬皇”。沙大风是戏迷、天津名士,他号称崇拜“荀孟”,但不是古代的荀子、孟子,而是当时的四大名旦之一苟慧生和孟小冬,他像今天狂热的粉丝一样,为自己和偶像都取了响亮的封号,他认为谭鑫培、梅兰芳等人都算是伶界大王,但孟小冬还要超过他们,所以,他叫她“冬皇”。

据说梅孟分手后,骄傲的孟小冬留下掷地有声的几句话:今后我要唱戏,不会比你差,还是头牌,要嫁人,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一跺脚就满城乱颤的。1947年8月,上海滩大亨杜月笙过六十大寿,当时适逢广东、广西、四川、苏北等地水灾,杜月笙决定祝寿赈灾义演。于是,当红名角齐聚上海。杜月笙女儿杜美霞回忆说:当时请了很多北京的名角唱戏,其他人一般都是几个人合着演,只有孟小冬单独演《搜孤救孤》。

孟的戏大受欢迎,有人甚至专乘飞机来看她,买不上戏票的人都在家里守着听无线电转播,李万春夫人李砚秀记得,当时她家所在的巷子里,一会儿工夫卖出八个无线电,就为了听孟小冬的一出《搜孤救孤》。看完了戏观众还不走,他们想看孟小冬谢幕,看她卸了戏装的样子。但孟小冬从来不谢幕,观众就不停鼓掌就是不走,无奈之下,杜月笙去后台做了说服工作,才让孟小冬谢了一次幕。不料,这次谢幕,竟是她与舞台的永别,这出《搜孤救孤》也成为绝唱。从此,她再也没有登台演出过。

1947年,内战已全面展开。杜月笙惦记在北京的孟小冬,希望她到上海避避风头,孟小冬不肯,杜美霞亲自去北京接孟小冬,孟小冬这次离开北京,此生再也没有重返故里。1949年,进入上海,杜月笙带着一家老小和孟小冬去了香港。至于为什么杜会选择香港,许锦文的解释是:“当时临退上海要杜月笙到台湾,杜不去,大陆他也不敢留,而香港却可退可进。”

余音袅袅

孟小冬在香港嫁给了杜月笙。作为当年上海滩最响当当的人物,孟小冬嫁给他,算是应验了当年她离开梅兰芳时说的那句话。当时和孟小冬一起前往香港的京剧名角儿还有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人,但香港并非京剧沃土,喜好京剧的人太少,名角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统统回了大陆。只有孟小冬仍然留在了香港。

此后有不少京剧界大腕去香港动员孟小冬回国,但孟坚辞不回。戏剧理论家朱文相认为孟小冬所以坚持不回大陆有两个顾虑:一是她嫁给杜月笙,她认为这个是政治问题,作为上海青红帮的头子,杜月笙的地位让她对回大陆心有余悸其次是孟小冬抽大烟,“她戒不了,她知道大陆不让抽大烟,因为这些关系,她不回来。”

1951年8月,64岁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他生前千金散尽,死后并无多少财产。孟小冬只分得遗产2万美金。1977年5月26日,70岁的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在台湾去世,被安葬在台北县树林镇净律寺的佛教公墓。

据说梅孟分手后数年,还曾有人试图说和孟小冬和梅兰芳合唱一出《红鬃烈马》,王宝钏寒窑苦守十八年,等来的,却是薛平贵戏妻,命运的寒凉在这出戏里一览无余。这个说法不见得当真,也许人们是不甘心,曾经,这对金童玉女合作了世间最精彩最奇特的演出:台上,她老成英俊,是顶尖的老生,他百媚千娇,是绝佳的花旦。卸了装,却又乾坤颠倒,她是极美的怨女,而他,却是风流的男子。

第6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开学第一天,还是比较兴奋的。早晨报到完后,就去买要用的文具了。下午去领书时,我们班转来了一位帅哥,不幸的是,竟然做了我的同桌。他真是帅的无可救药,看来我“万人迷”的地位不保了,好自卑啊。算了还是想开点吧。我开始和他沟通。当然了先从姓名开始吗。他给我的答案差点笑死我,他竟然说他叫“孟子”。要不是看他年纪小小,说不定我还真以为孟子复活了呢!我也没多问,只是一笑而过。

开学两周,我不得不怀疑他的身份了。我们学的文言文有时我们学过了都还不懂,他竟能代老师给我们讲出来,而且滔滔如流水,对所有的文章倒背如流,每每老师只是夸奖他,说他记忆好,但我并不这样想。我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用了很多方法,有一天放学,我跟踪他,看他是不是“人类”。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放学后并不回家,而是去操场的北角处。我跟随而至,霎那间,我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他拿出一个盒子,嘴里说些什么,瞬间就进入盒子,人和盒子一同消失了。之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他当地是什么?怪物?神仙?还是外星人?越想越恐怖不觉的我加快了步伐。

第二天去学校后我用异样的目光一直盯着他看,想找到答案,最后我还是下定决心要亲自问他,他听到我的问题后先是惊讶,又变为微笑。他就给我仍下一句话“放学后,操场见”。放学后我去了操场,他告诉我说“你是我同桌,我可以告诉你全部,但决不可让第三个人知道”,我答应了他并发誓绝不泄漏,他开始讲了“其实上古人类根本没有死亡,只是转移到了一个‘不死星球’之上,这段时间不死星球发生了战争,所以他就带着‘时间魔盒’来到了地球上。”这下我全明白了,也接受了这个不可思议的现实。

第7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关键词:儒家;道家;著作;思想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B222;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14-02

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学著作,还是《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大,传递的是满满当当的正能量,能给当代大学生以丰富的启示。

一、理想与担当

儒家思想鼓励士人积极进取,为社会建功立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第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及其关系,不仅体现了儒家重视人的修养,也体现了儒家强调有德之人应有胸怀天下的理想与对社会应有的担当,指出实现理想所必须经历的磨砺。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君子之人的理想与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意思是:“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章》)意思是: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令委任给他,面临重大的事情而不能够动摇他的志向,这种人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曾子这番话强调君子之人对于社会应该有担当。

二、品德与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中所说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与今天的大学不完全一致。但还是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教育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可见儒家思想对于道德的高度重视。

孔子在《论语》里多次讲到“德”,表现出孔子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忧虑与期望。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说:“对于道德不能修养,对于学业不能讲习,听到正义不能奔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担心的。”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论语・里仁》)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乡土;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孔子说:“知道道德的人太少了啊!”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曾两次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论语・子罕》,一次在《论语・卫灵公》里。孔子希望人们追求道德胜过追求女色。

孟子也有关于德的言论。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就是不丧失婴儿的天真淳朴之心的人。

儒家重要著作《易》中也多次提到君子的德行。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易经・乾卦第一》) 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是以完善品德修养为目的的,而且,这些是每天都可以体现出来的行为。乾卦初爻所说的“潜”的意思,是隐藏着,还看不见,行为尚不显著,所以君子暂时还不能施展才用。《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卦第二》)意思是:坤卦象征大地的形势,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和顺的德行,容载万物。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他的著作《老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得。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三十八章》)意思是: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爱之德,因此确实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爱之德,因此没有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作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意思是:人饱含深厚的德,可以比得上初生的婴儿。“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帮,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五十四章》)意思是:用道德修养自身,他的德就纯真;修养一家,他的德就充裕;修养一乡,他的德就长久;修养邦国;他的德就丰硕;修养全天下,他的德就普遍。

三、仁政与教化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这里提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闯亍薄案斤以时入山林”等理念,是“养民”的根本,也是实施仁政的基础。孟子还强调“谨庠序之教”,意即认真地办好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水准,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孟子看来,人民生活满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孟子所说的教民,指的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这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的必要措施。

老子“无为”的治理思想,和“仁政”的治理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意思是:研究世俗学问,伪诈奸邪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天道,私欲私爱一天天减少,减少而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状态。顺应自然不妄为,就能够无所不为。智力天下经常凭借无所事事,等到有所事事,实行苛政,就不能够治理天下了。

四、结束语

儒学和道学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本文仅就儒学和道学著作所传递的正能量进行探索,如海边拾贝,其对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启示,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饶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崔钟雷.周易[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第8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里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3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3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4)鉴赏分析题。解决这类习题,要在深入了解文本核心内容和思想之后,进一步见上文本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基本上和现代文课外阅读是一样的。

项籍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 梁以此奇籍:

3.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奇:以……为奇

3. 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

4.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语:“破釜沉舟”等等。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⒈解释加点字。

①景公好弋 ②诏吏杀之

③使烛邹主鸟 ④寡人闻命矣

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那么,请你说说,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参考答案-

1.射鸟。命令。让。接受教导。

2.ABC

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或谓之曰: ②以子之长:

2.翻译下列句子。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有人 ②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

1.翻译文中“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什么?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马良、用多、御者善。成语:南辕北辙

3.行动和目的相反。

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处士请为王吹竽:

②宣王说之: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

1.①给。 ② 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成语:滥竽充数。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炫卖,叫卖。③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④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去,舍市傍: ②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主要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徙衽以从阴:

②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移动;②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第9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顺序号:(1 )

主讲教师

职称

系、部

教学团队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本教案

授课学时

2

本次课标题

项目一国学经典诵读

授课班级

及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主要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方面阐述)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并有感情诵读《论语》、《孟子》等选段;能够运用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学说来指导实践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处理周围的人与事。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儒、道、墨、法家等学派思想文化的精华与成就;掌握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孝顺父母、感恩他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积极向上、勇敢坚强、宽容豁达的人,能够很好地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善于沟通、善于合作、善于分析、善于组织的基础管理素质。

教学

主要内容

一、 《论语》、《孟子》等选段的人文内涵

二、 儒、道家等学派思想文化的精华与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论语》、《孟子》等选段的人文内涵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结合现实论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对我们的启示

备注

一、新课导入

语文课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可是大家真的学好了吗?当你的朋友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安慰他;当你被某篇文章感动时,你却感慨为何自己就不能表达;当外国友人问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什么意思时,你却在偷偷查看“百度百科”。因此到了大学我们仍需学习语文,这节课我们一同诵读中国国学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读一读:结合注释翻译熟读国学经典

1.《论语》(选段);

2.《孟子》(选段);

3.《道德经》(选段);

4.《庄子》(选段)。

(二)议一议:结合儒、道家等学派的思想文化,说说自己对选文的理解

1.儒家文化:“仁”是核心;

2.道家文化:辩证思维;

3.墨家文化:“兼爱”为核心;

4.法家文化:核心思想“法”、“术”、“势”;

5.兵家文化:战略与军事;

6.阴阳家文化:阴阳五行学说。

(三)看一看:观看《百家讲坛》,解读名家思想

1.于丹教授讲孔子;

2.易中天教授讲法家与道家。

(四)比一比:选读《史记·商君列传》并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对我们的启示

1.分小组讨论并选一名代表阐述观点;

2.诵读选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3.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

(五)练一练:围绕P11-13的内容,写一写墨子“兼爱”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三、教学小结

本次课按“读一读议一议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讲授、影视播放的教学手段,采用诵读鉴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赏析国学经典选文,理解儒、道家等学术派别的思想文化;让学生能够论述古代圣贤的哲学理论对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