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精选(九篇)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第1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委托理论,保险理论,信号理论

 

近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私利的最大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包装,以完美的财务报告来取悦投资者,不仅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保险理论,而且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样注意到仅仅披露财务报表不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小论文。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保险理论,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着利益冲突,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小论文。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也说明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保险理论,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保险理论,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我国并不能做到,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保险理论在我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小论文。事实上保险理论,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首先,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保险理论,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保险理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小论文。

2.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我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险理论,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说明我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我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理论,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小论文。可见,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保险理论,外贸等行业,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可见,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少华.2008.自愿审计动机与质量研究大连出版社

2.周莉.2010.信息理论与自愿审计动机探究科技创业第7期

第2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委托理论;保险理论;信号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90-02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私利的最大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包装,以完美的财务报告来取悦投资者,不仅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样注意到仅仅披露财务报表不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着利益冲突,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也说明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中国并不能做到,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保险理论在中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事实上,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首先,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2.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中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说明中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中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可见,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外贸等行业,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可见,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泄露 信息不对称 内审外包机构 内审外包合同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已经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选择,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要研究上市公司内审外包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应从研究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着手。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意义

1.基于委托―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单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依据一种明示或者隐含的契约形式,雇佣其他行为主体(人)为其服务,并提供给人一定的信息、授予其一定的权利,根据人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针对上市公司内审外包业务,一方面上市公司由于人才的缺乏、公司业务精力有限等原因,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完美的实现。另一方面,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催生了许多机构的产生,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行使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能够使企业更好利用其优越的人才资源、审计资源。

2.基于受托责任观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包括两方面:一是受托方接受委托方的委托,对委托方提供的资源进行管理并承担有效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的责任;二是受托方负起真实可靠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与结果的责任。受托责任双方应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积极履行双方责任。

3.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也是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选择。成本费用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达成交易应支付的费用总和。成本费用来自各个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其成本有:搜寻成本(搜寻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以及整理审计资料的成本)、议价成本(与会计师事务所商讨服务价格过程中的成本)、决策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中约定的服务价格)、信息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成本)、监督成本(审计过程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进行监督需要的成本)、违约成本(对于可能发生的违约情况支付的费用)。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意义

1.获得高水平的审计服务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咨询业务不断发展。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聚集着大批专业的审计人才,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他们能够在内审的过程中敏锐洞察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将精力集中于公司主要业务

现在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是公司主要业务的竞争力。内部审计业务以外包形式能够使上市公司集中主要精力发展公司的主要业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企业的核心业务中。

3.适应审计业务的新变化

内部审计外包能够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审计技能、获得更加先进的审计技术,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的具体表现

上市公司将内审职能外包出去既基于委托理论、受托责任理论、成本费用理论,又是为了获取高水平审计服务、集中精力于公司主要业务、适应审计业务新变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面临着一些风险。

(一)信息泄露风险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公司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企业重大经济事项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等。调查表明,上市公司在考虑企业内审外部时首先会考虑内审资产的专用性,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专用性程度低,只需用规范的审计技术,而风险评估审计以及企业绩效审计则更加复杂。上市公司一般愿意将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交予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而对于其他资产专用性强的审计交给内审机构则是出于信息安全保密的需要。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弊病,在市场中,与相比买方,卖方能够更加了解相关信息。通过给信息数据缺乏的一方传递真实可靠信息,掌握较多信息数据的一方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获益;同时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尽力从另一方获得信息。

(三)审计机构选择风险

上市公司选择的审计机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的好坏。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选择合适的审计机构是为了降低审计成本、利用外部优势资源,提高内审效率,发挥内审评价和建议功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基于审计机构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第4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当前,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赋予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能否确保独立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有待证实。如果换一种思路:要使得审计委托人真实履行职责,他首先应是真实审计报告的需要者;而审计报告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鉴别。也就是说,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是审计委托人真实履行审计委托职能的前提。由此,如何从制度上对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进行革新就是本文要系统阐述的问题。

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分析

从供给需求理论来看,之所以存在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因为市场上有大量假信息的需要者。那么,谁又是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呢?其中,谁是上市公司主要的会计信息需要者?考虑不同的利益关系,笔者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需要者大致有七类,若逐一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各类需要者中不同群体之间也会有不同心态。

1. 政府及政府部门。相对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比较倾心于经过粉饰后的会计信息。作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出具的虚假会计信息更多的是夸大公司的业绩,扩大的业绩可使得税务部门更好的完成征税工作,财政部门也因此可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这无疑对地方政府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通过粉饰业绩获得配股资格的话,配股所圈到的资金会成为地方一大笔投资,显然这对地方发展也是有利的。相比之下,中央政府对此问题的态度较为暧昧。中央政府当然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但完全真实的信息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也是令决策者们关注的事情。

2. 公司所有者。如果以是否参与执行董事会决策为标准,可将大股东细分为外部大股东、内部大股东,就股东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可度而言,外部大股东才是唯一需要真实会计信息的公司所有者。从欺骗债权人、潜在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的角度看,中小股东与内部大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

3. 公司高级雇佣群体。对于公司高级雇佣群体而言,无论是独立董事还是公司管理咨询顾问,他们主观上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但他们对真实会计信息的依赖性却又不是很强。

4. 公司员工。公司员工可能更倾向于需要粉饰过的会计信息。因为企业良好的业绩不仅是高管人员能力的表现,也是其身价的体现。与此类似,对中下层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而言,就业于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值得炫耀的资本。

5. 公司债权人。如果不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宁挂勿烂”的心理,债权人是比较希望得到真实会计信息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资金到期能否收回,也会影响到债权人进一步的借贷意向。

6. 公司潜在利益相关者。就潜在债权人而言,他们与债权人一样需要获取尽可能真实的会计信息,决定下一步的借贷意向。如果他们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经过粉饰,可能会直接造成呆账、坏账,这无疑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如果将潜在投资者细分为投资者和投机者两类,投资者更关注公司长远利益,因而会对即期会计信息真实性较为倾心。而投机者则不然,他们更需要一个大起大伏的涨落,便于打价格差,相较而言,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往往能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机遇。

7. 公司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无论是公司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虽然他们的利益动机不同,但可确信他们都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因为真实的信息是他们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应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

在对谁是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试图得出一个新的结论: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应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不是指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赋予全部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事实上,各类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的利益与信息真实性的相关度强弱各不一样,由弱利益相关者参与委托审计或其他表决,“搭便车”几乎难以避免。从理论上讲,能够参与委托审计并能尽心履行委托职责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强烈,并与其利益高度相关。只要符合这一要求,才能确保委托人有强烈利益动机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从利益相关性程度看,外部大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潜在债权人、公司主要往来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都具有这一特征。

2. 与上市公司缔结有现存的利益契约。这一特征是确认审计委托人资格的可行标准。潜在投资者、潜在债权人不存在与公司现存的利益关系,对他们进行资格鉴定成本非常高,显然将他们界定为审计委托人是不合适的。

3. 上市公司与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之间的利益正相关。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关系是负相关的,无论是从财务保密原则还是市场竞争要求来看,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都不能充当审计委托人。

综上所述,具备这些特征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包括外部大股东、债权人、公司主要往来客户、合作伙伴等,由他们参与委托审计无疑是合适的。对于另一个重要群体——独立董事,如果以上述三个特征进行衡量,他们并不适于充当审计委托人。但独立董事作为内部董事的制约者和中小股东的代言人处于比较关键的位置,完全由独立董事或由独立董事为主委托审计难以解除人们对独董参与合谋的顾虑。即使在美国,独立董事不独立也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在目前公司治理比较倚重独立董事的情况下,让一定数目的独立董事加入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形成的审计委员会是合适的。

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的充分性

1.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取代股东委托审计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从历史延续性来看,“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并不是对“独立审计起源时审计委托权属于企业财产所有者(股东)”这一命题的简单否定,它的哲学内涵是扬弃。以“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替代“财产所有者”作为企业审计委托人固然是一种理论创新,但这种创新所造就的新理论与旧理论是兼融的。从独立审计的起源看,当时的企业财产所有者(股东)同时也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就此而言,审计委托权应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是对审计委托权归属于股东理论的发展。旧理论是新结论的基础,新理论扩大了旧理论的适用范围。

2. 只有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才是真实审计报告的需要者。当股东中的绝大部分已不再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热衷于粉饰会计报表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股东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关注程度已经减弱了。审计报告对更多的股东而言,只是应付其他会计信息需要者的证明材料,于其自身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客观上,仅仅那些比较倾心于真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才可能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有较高的关注度。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审计报告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检验。换言之,只有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才是真实审计报告的需要者。

3. 由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委托审计能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监督。当审计委托人更希望得到真实的会计信息时,这必然要求委托人关注审计工作,重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质量。这种关注实质上加强了审计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监督。对比监督有力和监督乏力两种情形,我们有理由相信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要胜于由股东委托审计。

4. 由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委托审计会加大公司内部人的贿赂成本。主观上,独立董事也是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但完全由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却并非最优选择。原因在于独立董事与真实会计信息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较弱,容易被公司内部人收买。设想如果让公司审计委员会多元化,吸纳各类的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参与,必将加大公司内部人会计作假的贿赂成本。

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的必要性

1. 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赋予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顽疾,解决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归属问题,找出适宜的审计委托人,无疑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债权人、公司主要客户、合作伙伴参与委托审计,这等于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资本投资和债券投资时,存在一个或多个可以信赖的跟进对象。由此可让资金供给者有更为稳定的预期,这样资本市场才可能真正活跃。

2.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市场稳定。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中也有企业的主要往来客户和合作伙伴,让他们也参与委托审计对于畅通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和供销渠道大有裨益。让这一设想付诸实践,也可为商家信誉危机和三角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3.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强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并不仅仅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情况下的一种扭曲,从发展的前景来看,随着股权的不断分散,内部人控制也是一种趋势。在内部人控制情况下,引入独董制度并不能十分有效的监督内部董事,这是由独立董事的弱利益相关性决定的。独立董事易于被收买,且自身缺乏内部监督,形成了治理结构新的软肋。而将审计委托权赋予全部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对独立董事而言也是一种制约。

4.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由董事会或独立董事委托审计,注册会计师易受胁迫与内部人合谋舞弊,从而被其“俘虏”,难以做到真正独立。如果能通过改变审计委托关系,使得注册会计师能与公司内部人真正独立,这无疑能免除注册会计师担心得罪内部人而失去客户的顾虑。若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能更公正。在某种程度上这也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不讲质量的恶性竞争,净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

5.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在我国,国企经过近十年的公司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确立,但这一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却远未理顺。未能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在客观上也是导致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职业经理人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公司财产所有者与公司受托经营者长期博弈,建立诚信和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无疑是对经营者一种较为有效的约束,这种约束也有利于经营者建立信誉。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的可行性

1. 遵照成本效益原则部分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有动机履行委托审计职能。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是否有动机参与委托审计是这一设想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关键一环。如果以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考核,可以确认当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参与委托审计的成本小于他们获取真实会计信息所得到的收益或避免的损失时,参与委托审计是理性决策。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参与委托审计,除财务成本外,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就一些外部大董事、大债权人和合作伙伴而言,获取真实会计信息所能得到的收益要远远大于这些成本。从这一点,不难断言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存在可行性基础。

2.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现财学对理财目标的探讨已实现了由“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演变。姑且不论这两大目标之间的异同,考察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状况不难发现,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大都表现为虚增资产、虚报利润,考虑税收因素,这类会计行为与“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都是相悖的。从这一角度,可以认定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加强审计监管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

3.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不会加大公司审计成本。从公司成本角度考虑,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除去增加必要的会务会、交通费以及接待费用外,聘任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大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换言之,审计委托人的这种转变与审计成本的增减无关。若考虑公司内部人可能与注册会计师合谋因素,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或许还能减少内部人贿赂成本。

4.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不会干扰公司日常事务。“审计三角”体现了审计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关系是确保审计监督有效的必要条件。现在普遍存在审计监管失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审计三角”扭曲为直线,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将是审计三角关系的重建。将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作为审计三角的一方,在人格上可以保证他与另两方的独立。也就是说,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在委托审计的同时不会干扰公司日常事务。

小结

在对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细分之后,本文从充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的合理性。但如前文的结论,仅外部大股东、债权人、公司主要往来客户、合作伙伴及独立董事这些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才适合于参与委托审计。具有操作办法是,由公司与之的利益关系确定一个量的标准,从中选取一些与公司利益高度相关的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组成审计委员会,由该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

参考文献:

1. 约翰。海普。(2002)。《审计质量和经济结构》,《会计研究》第6期。

2. 王善平。(2002)。《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会计研究》第7期。

3. 刘明辉 张宜霞。(2002)。《审计委托模式、审计关系模式与审计独立性》,《特区财会》第5期。

4. 余玉苗。(2000)。《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研究》,《财务与会计》第10期。

第5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以2010年至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赋值量化了内部审计水平,并采用会计指标衡量了企业绩效的高低,以此来检验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为内部审计水平功能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了经验数据。

[关键词]

内部审计;企业价值;上市公司

1引言

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重新定义了内部审计,第一次提出了“增加组织价值”的概念。我国最新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4版)中基本准则也提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大量文献探讨了内部审计为公司带来价值增值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这说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是否得以发挥,尚无充分的经验证据,因此本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试图用经验证据回答内部审计是否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问题。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随着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企业价值增值功能也随之明显,王光远(2006)、刘国常和郭慧(2008)、沈维成(2011)、蔡春、蔡利、田秋蓉(2011)、孙双全(2012)、DouglasFPrawitt(2009)等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指标量化内部审计水平,均得出内部审计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绩效的结论。但由于内部审计水平和企业绩效的衡量方法、选取样本的不同,程新生和张宜(2005)、耿建新(2006)等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结论。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弥补前人研究的缺陷,并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道路。因而提出假设:内部审计水平越高的企业,企业绩效越高,从而为内部审计功能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值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随着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和2009年创业板的正式启动,本着准确而谨慎的原则,本文选择2010年至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公开披露,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财务数据的特殊性,一共获得2220个样本,并采用Stata12.0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2内部审计水平的度量要完善内部审计,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才能够使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本文采用独立董事占全部董事的比例、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机构、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这4个指标来作为内部审计水平的替代变量,通过对这4个指标赋值加总来度量内部审计水平高低。第一,独董比例,用以反映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程新生等(2007)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实证研究后发现,独立董事人数占总董事人数比例越高,其对企业财务质量控制效果越显著。因此本文选取公司独立董事占全部董事的比例数据来度量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以此作为内部审计水平高低的判断依据之一。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用以反映执行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支持程度。郭慧(2010)根据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划分为财务合规性审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系统评估与咨询三类。鉴于前人的研究文献,本文也采用这一划分标准,同时为了降低主观判断的影响及与其他指标保持一致,故本文将内审部门拥有上述三类职责的数目除以3得到的结果作为其赋值的标准。第三,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机构,用以反映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内审部门在组织中形成两种隶属关系模式,由公司总经理或财务负责人分管的隶属于管理层,由监事长分管或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的隶属于治理层。隶属于治理层的关系模式可以使内审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易于发挥审计在管理控制中的作用。本文将隶属于治理层的赋值为1,若隶属于管理层的则赋值为0。第四,内部审计部门的胜任能力,用以反映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性。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改善公司财务控制,因此一个企业内审部门的胜任能力,可以通过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公告来衡量,而一个有效率的内部审计部门将离不开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以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如果在公告全文的上市公司制度中,当年有内部审计制度或者公告中有体现公司配备了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则当年及之后年份赋值为1,之前年份赋值为0。第五,内部审计水平的合成。本文通过四个指标来衡量内部审计水平的高低,具体由独董比例、内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审部门的隶属机构、内审部门的胜任能力的赋值相加得到,记为IAQuality。若得到的数值越大,则表明该公司的内部审计水平越高。

3.3公司绩效高低的度量关于因变量公司绩效的衡量,常用的指标有托宾Q值、经济增加值EV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净利率ROA等。但托宾Q值要求成熟的、有效率的股票市场,而EVA鉴于其短期性和绝对性,因此在国内的实证研究文献中都不可取。ROE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和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而总资产净利率ROA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体现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这两者均能准确地反映股东权益资本所创造的收益,更符合国内股市行情,故本文选取ROA和ROE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以此度量企业价值的高低。

3.4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是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选取LEV来控制公司的偿债能力对公司绩效高低的影响。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我们将其定义为Growth,预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绩效会相对稳定,衰退期会有所下降,因此选取上市年限作为企业绩效的一个控制变量,定义为Age,但关于上市年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则无法预计。

3.5检验模型我们的目的是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公司绩效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我们分别以ROE和ROA指标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模型来考察内部审计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ROA=α0+α1IAQuality+α2LEV+α3Growth+α4Age+ε1(1)ROE=β0+β1IAQuality+β2LEV+β3Growth+β4Age+ε2(2)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相关性分析从表1中看出,ROA和ROE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ROA、ROE与内部审计水平在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符。ROA、ROE与Growth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LEV和Age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刚上市的公司,获利能力较高,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的缘故。同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小于0.4,因此不存在显著地共线性关系,可直接用于回归模型。

4.2多元回归分析从表2中看出,ROA、ROE与IAQuality均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再次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此外,企业绩效指标与LEV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Growth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绩效指标与这两者关系是很密切的,选择两者作为控制变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我们发现,ROA、ROE与Age关系均不显著,而在相关性分析中两者是相关的,这可能是由于我们选取的样本中近一半是来自处于创业期或者成长期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上市时间较短,而对线性回归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3稳健性检验分析为了提高结果的可靠度,本文将内审水平中4个指标的赋值之和通过取自然对数的方式并加入控制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最大程度地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最终得出的结果与我们提出的假设相一致。

5研究结论及局限

本文以2010年至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对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完全符合本文提出的假设。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并为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了经验证据,这对引导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完善内控制度、合理设置内审机构、恰当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及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紊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2):86-91.

[2]沈维成.论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J].中国内部审计,2011(8):32-35.

[3]蔡春,蔡利,田秋蓉.内部审计功能与公司价值[J].中国会计评论,2011(9):283-300.

[4]孙双全.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效应[J].财会研究,2012(22):50-54.

[5]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70-74.

[6]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1):53-60.

[7]郭慧.内部审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10(33):74-76.

[8]杨秀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7).

第6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内部控制审计

一、引言

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客观公正评价。一般把审计意见分成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两类,其中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下文简称“非标”)包括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不仅影响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还会给广大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传递一种重要的信息,以便于相关利益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研究综述

本文主要从客户特征、审计师特征和年报披露时间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客户特征

1.财务状况

财务指标给审计师判断审计风险提供了依据。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大,持续经营能力出现困难的公司,粉饰报表的动机更为明显,审计师基于成本收益原则权衡后,对这类公司出具 “非标”的概率更大。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Chen and Church(1992)发现106家破产公司中有42家在破产前一年度被出具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并通过单因素检验和回归分析充分证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破产申请显著相关。破产申请是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表现之一,也就表明危机严重程度会影响审计意见类型。此后,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指标表示公司财务状况如损益、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等,研究表明财务状况越差,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高(Louwers(1998)、Bao and Chen(1998)、Clive Lennox (2002))。方军雄等(2004)以2001和2002年首次发生亏损公司代表高风险公司,再次检验了客户的风险程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即越是出现亏损、被他人提讼、股东占款比重和资产负债率越高,被出具非标的可能性就越大。田利军(2007)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审计意见显著影响因素。吕先锫,王伟(2007)则从行业角度研究表明行业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注册会计师在该行业出具的“非标”比例呈显著负相关。

2.资产规模

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就越高,从而增加审计师的审计风险和诉讼风险,而作为理性人的审计师,则更倾向于出具负面的内部控制审核意见或者非标准审计意见,来降低自身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赔偿成本。但是如果该客户的审计收费是事务所收入的主要来源,审计师为了留住客户对其出具“非标”的可能性应该更低。朱小平、余谦(2003)研究显示资产规模与“非标”概率正相关。而鲁桂华等(2007)认为在考虑了非诉讼成本后,客户相对规模显著地影响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决策,相对较小的客户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蔡映雪等(2009)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审计意见负相关。

3.盈余管理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其内在的风险将会增加,从风险导向型审计来看,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Francis and Krishnan(1999)研究表明应计利润高的公司由于可能存在的资产变现能力差和持续经营问题更容易收到“非标”。Chen等(2001)实证研究再次证明盈利调控引起的盈余管理与“非标”显著正相关。而我国李东平等(2001)却发现应收账款、存货和非核心收益项目同“非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样本量过小,不具有推广性,而且当时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审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章永奎、刘峰(2002)增加了样本容量,利用扩展的琼斯模型估计企业的盈余管理,证实了国外的研究结论。陈关亭(2005)检验了财务敏感区间、项目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发现微利区间、重亏区间同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李维安等(2005)用非经营性收益占总利润的比例作为盈余管理指标,得出“非标”和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当外部监管较弱时,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关联方购销金额越高,注册会计师出示“非标”的可能性越大。吕伟、林昭呈(2007)

4.公司治理结构

Warfield et a1.(1995)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减少盈余操纵和改进财务报表质量。因此,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向审计师传达出信号,越完善的治理机构,出现舞弊的可能性越小,审计风险越小。Carcello和Neal(2000)研究发现出现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关联董事的比例与持续经营审计报告可能性呈负相关关系。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公司治理角度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蔡春等(2005)用财务指标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有待研究。杨孟环(2006)认为,股权结构决定实质上的审计委托主体,而审计委托主体的利益取向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随后,王震和彭敬芳(2007)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四个层面实证分析,用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用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衡量)、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与总经理两职设置状况衡量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表明流通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与非标审计意见显著相关。张秀梅(2009)则选择H5指数(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如何衡量公司治理状况对审计意见有重大影响,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其财务风险大,审计师所面对的潜在审计风险也大,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应当更倾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Hammersley等(2007)研究了2002年SOX302条款颁布后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反应,内部控制受到普遍关注,市场对于那些可能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如发生过财务舞弊的公司)的市场反应普遍不好。杨德明等(2009)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7年度相关数据,采用中山大学和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组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证检验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容易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杨德明等人的研究无疑为今后的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审计师特征

1.事务所规模

审计师的独立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务所的独立性,而事务所的规模决定了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事务所规模越大,专业胜任能力越高,同时在充分考虑未来诉讼风险的情况下,就越可能出具非标审计意见。DeAngelo(1981)指出会计师事务所越大,出具不公允审计意见可能导致的损失也越大。Palmrose(1988)研究表明前5大所比其他事务所更倾向于对财务困难的客户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从不能“真实公允”地审计所引致的惩罚看,Dye(1993)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越大,其被诉讼的概率越高,其财富或者声誉的风险也越大,其合伙人也越发保守,并会督促其属下遵照“真实公允”的原则执行审计业务。国内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尚无一致结论。吴溪(2001)得出“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越强”这一结论,而夏立军等(2002)和原红旗等(2003)都没有发现事务所的规模大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他们的研究都较早,仅仅以所拥有的客户数排名来衡量事务所规模欠妥。李春涛等(2006)采用了6个连续变量测度事务所规模,证实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于鹏(2007)将上市公司按照公司治理和财务状况分类后发现,国际“四大”对业绩差、风险高的公司出具“非标”的概率更高。尚兆燕(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会计师会考虑那些亏损的、频繁更换会计师以及经常被出具“非标”的公司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法律风险,综合权衡后决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意见。该结论进一步支持了Dye的结论。

2.审计师变更

根据审计意见购买的定义,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有着无法摆脱的联系。国内外多数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潜在原因,而改善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直接动机。Chow和Rice(1982)发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变更审计师的频率很高,但是变更审计师后审计意见并未得到显著改善。2000年,Lennox设计了一个审计意见估计模型,通过此模型来估计上市公司在不变更审计师时可能收到的审计意见,并与变更审计师后的审计意见进行比较,发现英国的上市公司成功地实现了意见购买。耿建新、杨鹤(2001)统计分析发现,被出具过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比未被出具过的更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在变更后其审计报告中标准无保留意见显著多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陆正飞和童盼(2003)以证监会颁布的14号规则为事项窗口的经验研究表明,审计师变更与上年审计意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于雳和马施(2009)的实证结果与Chow和Rice(1982)的结论一致。我国就审计师变更对审计意见影响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并未对变更审计师加以解释,而审计师变更的原因不同对审计意见影响也不同。

(三)年报披露时间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有助于投资者对年报审计意见类型的判断。国内外学者几乎得出一致的结论,即年报披露时间越晚,越有可能是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Haw et al.(2000)在研究中国股市后指出,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更多上市公司选择在4月的最后一周披露年报,特别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Chen et al.(2001)也发现,审计迟滞和被出具“非标”的频率正相关,这表明审计双方的谈判协商久拖不决是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性增加的信号。李维安等(2005)的研究发现未预期盈利为正、本年度和上一年度未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企业业绩好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较及时。谢仍明等(2006)通过经验研究证明本年年报披露晚、上年年报披露晚、本年年报披露比上年年报披露晚(年报披露迟滞时间长)的上市公司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大。

三、启示

(一)研究新视角――内部控制审计

随着美国SOX的颁布,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和审计进入了强制规范阶段。虽然我国尚未对内部控制审计作出详细的规范要求,如财务报告审计是否与内部控制审计整合,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审计必然会对审计意见的形成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可以为内部控制审计是否有效提高了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证据。

(二)研究方法――审计意见细分

鲁晓岚、张文杰(2009)在国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研究综述中指出,由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异质的,对于审计意见的研究笼统地分为标准与非标准,而不再对非标准审计意见进一步区分,这种简单二分类法是有失偏颇的。从以上文献回顾中笔者发现,我国普遍只分为标准和非标准两大类。从我国“非标”的层次性上来看,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严重性程度最低;从出具“非标”的原因来看,持续经营问题与非经营性问题导致的“非标”有本质区别。因此,如果对审计意见进行细分应该会得到更好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对象――样本分类

于鹏(2007)考察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在整体上以及对不同特征公司出具审计意见上的差异,研究结论表明:“四大”与“非四大”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针对不同具体特征的上市公司则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研究样本作进一步的分类,预期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Kevin,C. W. Chen,and Bryan,K. Church.Going Concern Opinions and the Market's Reaction to Bankruptcy Fil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1):117-128.

[2] Joseph, V. Carcello, and Terry, L. Neal. 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and Auditor Reporting.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0,papers.省略.

[3] Jacqueline, S. Hammersley, Linda, A. Myers, Catherine and Shakespeare. Market Reactions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302 of the Sarbanes Oxley Act of 2002.省略.

[4] Ronald A. Dye. Auditing Standards, Legal Liability, and Auditor Weal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101(5):887-914.

[5] Chee, W. Chow and Steven, J. Rice.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57(20):326-335.

[6] 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6-122.

[7] 吕先锫,王伟.注册会计师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业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7(1):51-58.

[8] 鲁桂华,余为政,张晶.客户相对规模、非诉讼成本和审计意见决策[J].中国会计评论,2007(3):95-109.

[9] 蔡映雪,杨朔.上市公司审计需求与审计独立性研究[J].商业会计,2009(1):33-34.

[10] 吕伟,林昭呈.关联方交易、审计意见与外部监管关系[J].审计研究,2007(4):59-66.

[11] 王震,彭敬芳.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2(6):16-19.

[12] 杨德明,王春丽,王兵.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与审计意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2):60-66.

[13] 于鹏.公司特征、国际四大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7(2):53-60.

[14] 尚兆燕.法律对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影响: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5):22-33.

[15] 于雳,马施.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9):24-27.

[16] 李维安,唐跃军,左晶晶.未预期盈利、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J].管理评论,2005(3):14-23.

第7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强制规则;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一、引言

继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国的强制规则要求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强制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无效的公司也必须披露其审计报告,我国的情况与之存在差异。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国内侧重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方红星、戴捷(2012)在肯定披露动机影响自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比本土事务所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越不愿意为有内控审计需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的保证。其研究还证实了内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接受高水平鉴证服务的主要动机是对外释放信号和降低成本。韩彬、陈丽蓉(2015)通过对2011至2013年的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以竞争战略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发现成本领先战略与自愿性内控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位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所发挥的“补充”控制作用可以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修正内控缺陷以为成功实施战略提供保障。此外,陈丽蓉、韩彬(2015)的实证结果表明了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和披露意愿。信号传递动机是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制要求的过渡阶段有关自愿出具和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剔除了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进入全面执行阶段后,同国外一样,我国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财务

报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类似,强制规则后,主要有两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一是审计供给,二是审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师的专业性、胜任能力、客观性等影响审计供给,公司治理水平、产权性质等影响审计需求。JaggiBikki,MitraSantanu(2015)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在SOX法案规定执行较为成熟阶段,拥有行业专家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尤其在客户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行业专家擅长发现并公布重大缺陷。Mount(2015)认为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聘请的审计师并不能恰当地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导致一些重大缺陷被认定为重要或一般缺陷。NathanJ.Newton,JulieS.Persellin等(2016)使用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测试了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更换审计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许多收到“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意见购买行为,而且,激烈的审计竞争市场和在较晚的报告期更换审计师均会增加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和更换审计师影响着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从审计需求的角度看,Krishnan(2005)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成员数量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呈负相关。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的研究并未测试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过渡期和全面执行阶段都鲜有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已有文献选择的变量大多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盈余水平、财务报表重述、异常应计估算、盈余反映系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师意见等。陈丽蓉、韩彬(2015)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顶层设计,公司治理水平正面影响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需求,并将数据分为强制执行组和自愿实施组,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与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作为公司的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内控审计质量的需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之间呈“U”型关系。总之,国内的相关文献均站在审计需求的角度,去探索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缺少审计供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转移了研究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报告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GrahamLynford等(2013)通过创建审计整改的影响因素模型,论证了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控制测试程序的实施时间正面影响着内控缺陷的整改,并且内控缺陷的整改出现在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能性比较低。BalsamSteven,JiangWei(2014)从股权激励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影响内控缺陷的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Bardhan等(2015)聚焦家族企业这一企业类型,论证了家族企业较之非家族企业,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倾向于维持较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国内关于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比较多,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如王海滨和于长春(2014)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发现,当管理层会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差而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以规避风险,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和判断该内控缺陷,从而出具非标准意见。董卉娜和严茹梅(2016)的研究结论与BalsamSteven等(2014)的结论类似,即管理层持股削弱了管理层背离股东目标、实现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进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总之,在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国内的学者还应该拓宽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视角,不应局限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上面存在差异。国外侧重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则针对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做出很多有关自发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不同要求下的数据、结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执行阶段,应该重点研究内控审计的质量,以引导和培育企业对高质量内控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师执行内控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经济后果的研究

HoganChrisE(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影响效应为切入点,通过经验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盈余质量和投资者关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资本成本。Collins等(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公司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影响,证实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给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和减少信息风险使企业获益。进入强制性要求阶段,随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涌现大批学者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普遍认同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实施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到“补充”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财务上的操控手段。许骞、曾建光(2014)的研究表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自愿实施背景下,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内控自评报告中可能充斥着虚假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的现有投资者承受道德风险;作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也会因无法有效识别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真实和虚假的部分而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加强契约关系,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吴秋生等,2015)。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

许多以美国为背景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视角包括信息含量或市场反应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市场价值、CFO更换、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公司收到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伴随着更低的盈余质量、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更长审计延迟、更高资本成本、更可能发生CFO更换。SunYan(2016)发现收到“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拥有更少的投资。这些收到非标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之所以减少投资是因为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评估看到了更高的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管理层又需要考虑公司可能的资本成本做决策。内控审计结果还会改变公司的会计原则,被曝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财务报表层次重大缺陷的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MitraSantanu,2013)。MichaelL.Ettredge等(2016)认为披露重大缺陷的内控审计报告往往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尤其披露的是财务报表层面的重大缺陷。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一致,即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应对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报告使用者在参考财务报告意见的同时,会怎样看待内控审计意见?市场对两种意见的不一致是怎样的反应?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内控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侧重于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张继勋、何亚南(2013)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降低个体投资者对于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信心,而且不同性质的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吴溪、杨育龙等(2016)运用经验数据检验发现,内控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仍伴随近期显著更高的重大错报概率,而我国股票市场对这类意见组合的反应尚不充分,有可能是因为审计师利用市场和监管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不了解为管理层提供便利,倾向于出具这类意见组合以缓解自身法律责任。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SOX法案

颁布后,Beneish等(2008)证实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缺陷能够让投资者获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信息。GrahamLynford(2015)的最新研究发现,较之其他类型的内控缺陷,税务方面的内控缺陷出现的频率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并且更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传统报表审计,审计师都应该关注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MeiFenga等(2015)测试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公司营运能力的相关性,发现与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相比,存在存货方面内控缺陷的公司,伴随着较低的存货周转率。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颖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张红英、高晟星(2014)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财务报表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探讨和证明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层面的内控缺陷的经济后果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上面,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反而比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更容易导致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李万福等,2014)。综上所述,国内外均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意见类型、内控缺陷三方面探索、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国外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业绩指标、盈余质量、资本成本、管理层决策等,对外影响投资者对信息风险的判断、对公司价值的预期等。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虽然不够全面,但出现许多新颖的研究视角。该阶段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已不再区分强制要求和非强制要求了,以全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作为样本。

四、研究评述及展望

(一)现有研究不足及建议

我国经历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研究视角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信号传递动机向强制执行的质量、结果等方面转移,研究方法也从仅限于规范、制度的理论研究向采用经验数据、实验分析等多种方法转变。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研究不够全面的缺点,如缺乏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毕竟许多研究是以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为基础展开的,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也影响着管理层的行为。在全面执行阶段,为促进我国内控审计的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更需要深入探索审计质量问题,探讨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高质量内控审计的经济效果。此外,可以加强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的研究,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依靠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导致了内控审计报告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依据不统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证结果实际上不那么可靠。

(二)研究展望

国外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日趋发展成熟,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与传统报表审计业务皆受到管理层及信息使用者的重视,有关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为我国内控审计业务的实施和监管指明了方向。国外的学者趋向于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结合在一起,研究其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实施阶段,内控审计的执行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研究分析管理层、投资者、监管方对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质量、意见类型的了解和反应可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已有文献检验股权投资者对该项业务意见类型的态度,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其次,国外已将重点转移至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越来越全面,如内控缺陷整改的影响因素、不同性质的内控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进一步探究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果可以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A股公司2008-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2]张继勋、何亚南:《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与个体投资者对无保留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信心》,《审计研究》2013年第4期。

[3]吴溪、杨育龙、陈旭霞:《“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充分吗?》,《审计研究》2016年第1期。

[4]许骞、曾建光、王立彦:《强制内控审计改变了上市公司财务操控程度和手段么?》,《审计研究》2014年第6期。

第8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强制规则;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一、引言

继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国的强制规则要求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强制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无效的公司也必须披露其审计报告,我国的情况与之存在差异。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国内侧重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方红星、戴捷(2012)在肯定披露动机影响自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比本土事务所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越不愿意为有内控审计需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的保证。其研究还证实了内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接受高水平鉴证服务的主要动机是对外释放信号和降低成本。韩彬、陈丽蓉(2015)通过对2011至2013年的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以竞争战略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发现成本领先战略与自愿性内控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位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所发挥的“补充”控制作用可以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修正内控缺陷以为成功实施战略提供保障。此外,陈丽蓉、韩彬(2015)的实证结果表明了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和披露意愿。信号传递动机是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制要求的过渡阶段有关自愿出具和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剔除了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进入全面执行阶段后,同国外一样,我国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财务

报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类似,强制规则后,主要有两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一是审计供给,二是审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师的专业性、胜任能力、客观性等影响审计供给,公司治理水平、产权性质等影响审计需求。JaggiBikki,MitraSantanu(2015)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在SOX法案规定执行较为成熟阶段,拥有行业专家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尤其在客户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行业专家擅长发现并公布重大缺陷。Mount(2015)认为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聘请的审计师并不能恰当地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导致一些重大缺陷被认定为重要或一般缺陷。NathanJ.Newton,JulieS.Persellin等(2016)使用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测试了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更换审计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许多收到“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意见购买行为,而且,激烈的审计竞争市场和在较晚的报告期更换审计师均会增加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和更换审计师影响着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从审计需求的角度看,Krishnan(2005)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成员数量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呈负相关。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的研究并未测试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过渡期和全面执行阶段都鲜有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已有文献选择的变量大多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盈余水平、财务报表重述、异常应计估算、盈余反映系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师意见等。陈丽蓉、韩彬(2015)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顶层设计,公司治理水平正面影响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需求,并将数据分为强制执行组和自愿实施组,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与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作为公司的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内控审计质量的需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之间呈“U”型关系。总之,国内的相关文献均站在审计需求的角度,去探索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缺少审计供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转移了研究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报告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GrahamLynford等(2013)通过创建审计整改的影响因素模型,论证了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控制测试程序的实施时间正面影响着内控缺陷的整改,并且内控缺陷的整改出现在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能性比较低。BalsamSteven,JiangWei(2014)从股权激励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影响内控缺陷的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Bardhan等(2015)聚焦家族企业这一企业类型,论证了家族企业较之非家族企业,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倾向于维持较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国内关于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比较多,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如王海滨和于长春(2014)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发现,当管理层会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差而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以规避风险,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和判断该内控缺陷,从而出具非标准意见。董卉娜和严茹梅(2016)的研究结论与BalsamSteven等(2014)的结论类似,即管理层持股削弱了管理层背离股东目标、实现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进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总之,在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国内的学者还应该拓宽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视角,不应局限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上面存在差异。国外侧重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则针对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做出很多有关自发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不同要求下的数据、结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执行阶段,应该重点研究内控审计的质量,以引导和培育企业对高质量内控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师执行内控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经济后果的研究

HoganChrisE(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影响效应为切入点,通过经验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盈余质量和投资者关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资本成本。Collins等(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公司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影响,证实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给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和减少信息风险使企业获益。进入强制性要求阶段,随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涌现大批学者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普遍认同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实施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到“补充”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财务上的操控手段。许骞、曾建光(2014)的研究表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自愿实施背景下,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内控自评报告中可能充斥着虚假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的现有投资者承受道德风险;作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也会因无法有效识别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真实和虚假的部分而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加强契约关系,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吴秋生等,2015)。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

许多以美国为背景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视角包括信息含量或市场反应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市场价值、CFO更换、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公司收到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伴随着更低的盈余质量、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更长审计延迟、更高资本成本、更可能发生CFO更换。SunYan(2016)发现收到“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拥有更少的投资。这些收到非标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之所以减少投资是因为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评估看到了更高的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管理层又需要考虑公司可能的资本成本做决策。内控审计结果还会改变公司的会计原则,被曝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财务报表层次重大缺陷的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MitraSantanu,2013)。MichaelL.Ettredge等(2016)认为披露重大缺陷的内控审计报告往往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尤其披露的是财务报表层面的重大缺陷。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一致,即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应对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报告使用者在参考财务报告意见的同时,会怎样看待内控审计意见?市场对两种意见的不一致是怎样的反应?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内控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侧重于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张继勋、何亚南(2013)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降低个体投资者对于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信心,而且不同性质的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吴溪、杨育龙等(2016)运用经验数据检验发现,内控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仍伴随近期显著更高的重大错报概率,而我国股票市场对这类意见组合的反应尚不充分,有可能是因为审计师利用市场和监管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不了解为管理层提供便利,倾向于出具这类意见组合以缓解自身法律责任。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SOX法案

颁布后,Beneish等(2008)证实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缺陷能够让投资者获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信息。GrahamLynford(2015)的最新研究发现,较之其他类型的内控缺陷,税务方面的内控缺陷出现的频率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并且更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传统报表审计,审计师都应该关注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MeiFenga等(2015)测试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公司营运能力的相关性,发现与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相比,存在存货方面内控缺陷的公司,伴随着较低的存货周转率。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颖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张红英、高晟星(2014)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财务报表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探讨和证明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层面的内控缺陷的经济后果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上面,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反而比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更容易导致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李万福等,2014)。综上所述,国内外均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意见类型、内控缺陷三方面探索、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国外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业绩指标、盈余质量、资本成本、管理层决策等,对外影响投资者对信息风险的判断、对公司价值的预期等。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虽然不够全面,但出现许多新颖的研究视角。该阶段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已不再区分强制要求和非强制要求了,以全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作为样本。

四、研究评述及展望

(一)现有研究不足及建议

我国经历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研究视角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信号传递动机向强制执行的质量、结果等方面转移,研究方法也从仅限于规范、制度的理论研究向采用经验数据、实验分析等多种方法转变。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研究不够全面的缺点,如缺乏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毕竟许多研究是以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为基础展开的,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也影响着管理层的行为。在全面执行阶段,为促进我国内控审计的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更需要深入探索审计质量问题,探讨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高质量内控审计的经济效果。此外,可以加强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的研究,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依靠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导致了内控审计报告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依据不统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证结果实际上不那么可靠。

(二)研究展望

国外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日趋发展成熟,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与传统报表审计业务皆受到管理层及信息使用者的重视,有关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为我国内控审计业务的实施和监管指明了方向。国外的学者趋向于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结合在一起,研究其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实施阶段,内控审计的执行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研究分析管理层、投资者、监管方对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质量、意见类型的了解和反应可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已有文献检验股权投资者对该项业务意见类型的态度,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其次,国外已将重点转移至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越来越全面,如内控缺陷整改的影响因素、不同性质的内控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进一步探究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果可以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A股公司2008-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2]张继勋、何亚南:《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与个体投资者对无保留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信心》,《审计研究》2013年第4期。

[3]吴溪、杨育龙、陈旭霞:《“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充分吗?》,《审计研究》2016年第1期。

[4]许骞、曾建光、王立彦:《强制内控审计改变了上市公司财务操控程度和手段么?》,《审计研究》2014年第6期。

第9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屡屡爆发的恶性会计丑闻使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文章从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人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改进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规范研究居多,实证研究极少。文献认为,美国证监会(SEC)近年来的指引和强制规定都反映出了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献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献[3]分析了后安然时代IIA提出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认为内部审计在优化内部控制结构、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主体所依赖的极具价值的资源。内部审计的概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IIA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囚。

公司治理的概念表述很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正式及非正式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最终维护各方面利益。

笔者认为,在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的作用获得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公司治理也对内部审计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意义及相互关系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

从概念上看,内部审计“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与公司治理“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两者的目标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且内部审计“评价并改善……治理过程的效果”与公司治理更是直接相关。看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就会发现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不是偶然的。

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产生的主流理论基础都是委托理论。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同时,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委托关系。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必然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人的行为并不总是符合委托人的目标,甚至完全相反。这样,委托人和人的冲突就会导致成本的产生困。

为了减少冲突,降低成本,委托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需求,这就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往往是基于财务报告的结果判断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人就有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和可能,委托人只好追加监督手段,审计也就自然产生了。现代企业委托关系是多重的,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营者、经营者上下级都存在委托关系,内部审计主要就是关注内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存在着天然的渊源,必然衍生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2.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完善

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文献以2006年年度报告为依据,将深圳证券交易所强制要求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和不强制要求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主板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从盈利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三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的公司治理效果明显优于主板上市公司,见表1所列。

显然,除这些方面外,内部审计对完善公司治理还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1)确认经营信息,加强对人的监督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董事会对经营者、上级经营者对下级经营者必须进行监督。实现监督离不开会计信息,为了确保各公司治理主体获得对称、真实、公允的经营信息,必须加强审计监督。虽然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作用,但内部审计更熟悉内部情况,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审计,确认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所有经营信息,这种作用是外部审计无法替代的。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或上级经营者提供确认意见并报告重大问题,可以加强对人的监督。

(2)评价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由董事会、经营者和其他人员为实现相关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是密不可分的。2004年COS()《企业风险管理一一整合框架》,内部控制演进到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这样,在公司治理中,就必须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纳人进来。I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两个明显的职责。内部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运行状况进行评价,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内部控制不断改善。另外,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可以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风险,而且可以站在委托人的角度提出评价风险管理,提出改善建议。

(3)提供决策咨询,促进决策的执行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每项决策都存在失败的可能。为减少决策失误,需要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利用对政策、经营、内控比较熟悉的优势,从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决策机制的合理性以及决策的正确性,为公司决策起着咨询和顾问作用。另外,内都审计能够反馈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促进决策的贯彻执行与不断完善。

(4)预防和减少损失,增加公司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公司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减少损失时,公司价值就增加了,这是内部审计直接创造的显性价值。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会产生隐性价值,即因内部审计的存在,无论是否发现了问题,客观上会对经营者和其他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努力改善经营绩效。这种被动的行为客观上增加了公司价值。

3.公司治理影响内部审计效果

2008年10月2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公告,称其自2007年底开始从事澳元累计可赎回远期合约交易,金额达94亿澳元,因澳元贬值已亏损155亿港元,爆出联交所上市公司迄今最大亏损案例。事发后,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称财务董事未通过合法途径,自作主张从事该交易,并称经过内部审计证实没有诈骗问题。人们不禁要问,金额达94亿澳元的高风险外汇期权交易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内部审计为何一直没有发出声音?内部审计为何仅在事后被用于证实没有诈骗问题?与此相似,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报爆出航油套期保值亏损64亿元。这两家公司分别在境内外上市,表面上都是中资公司之翘楚,公司治理到位,业务规章齐全,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事实证明,有些重要规章未获有效执行,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作用。2007年中国证监会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暴露出上市公司治理的三方面问题:一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运作缺乏规范,占查出的公司治理问题的4000;二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占3200;三是信息披露问题,占1000。中信泰富的问题恰恰是出在这三方面,教训惨痛!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不规范,内部审计失败不可避免。公司治理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着内部审计效果: (1)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国内外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主要有归属财务部经理、总经理、董事会、监事会领导以及总经理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五种。它们在独立性和有效性方面各有不同,但从理论上讲,在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下的模式是最佳模式,因为它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IIA也极力倡导这种组织结构模式。

(2)影响内部审计环境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根本性安排,它影响公司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内部控制、风险偏好、人员素质等方方面面。这些因素构成了内部审计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效果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在内部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的调查经常决定了审计抽样的范围、重点和规模,不仅影响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影响审计判断的合理性。

(3)影响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权威不同,受重视程度也不同。特别是在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中,总经理又是审计成果的利用者,让下属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从心理上势必难以接受,甚至会认为内部审计否定了自己的工作,阻碍了公司运营。内部审计往往只对所属二级单位开展,而对本级开展则阻力重重,更谈不上成果利用了。

总之,公司治理影响下不同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认识态度、理解水平、利用能力都存在差异,都会影响内部审计效果。

二、促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的建议

(1)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强化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切实改变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有名无实的局面;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于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是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务使所有重大、敏感信息及时暴露,最大程度地遏制暗箱操作。

(2)强化审计委员会职能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模式,《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年I月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审计委员会职责,都说明了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的重要安排。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乐观,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动机,也不受大股东的影响,不排除存在安抚媒体、装饰门面的嫌疑。应引人竞争机制和改善激励机制来提高审计委员会委员的专业素质,促其勤勉尽职,以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职能作用。

(3)改革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采取董事会领导模式较为合适。内部审计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沟通事宜,内部审计部门的人事、薪酬权全部赋予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这种模式的优点就是独立性较强,涉入公司治理较深。

(4)转变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产生以来,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风险导向阶段,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体现。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

我国内部审计大多停留在财务导向和业务导向阶段,风险导向理念还没有形成。目前应努力将内部审计重点从查错防弊转向防范组织整体风险,突出内向性服务,确认和咨询并重,大力推进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强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促进作用。

(5)创新内部审计方法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和操作平台,采用统计抽样、计量模型等量化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切实改变目前以现场审计和手工作业为主的方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能力。

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应围绕公司经营目标开展工作,成为运行监控器,必须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中、事前审计上来,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