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精选(九篇)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

第1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公平交易

随着经济的 发展 ,世界各国在会计准则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很多公允价值计量。有人担心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会引起经营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侵害投资者利益,扰乱社会秩序;另一些人认为,我国已具备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本文支持后一种观点,从公允价值形成的原因、优点及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论述,并提出限制盈余管理的对策。

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根源

(一)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经济的持续增长及通货膨胀,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以 历史 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日益失去相关性,公允价值会计应运而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会计准则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观念,目前已被许多国家广泛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指向 金融 资产和金融负债,因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格是波动的,需要根据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的再确认。部分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也使用了公允价值,如通过资产减值试图部分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其实质是对减值资产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刘玉廷等,2005)。这样,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收益更符合经济学收益概念,因而能提供更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

(二)经济的虚拟化

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以金融为核心的信用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也因此呈“虚拟化”趋势,即各种金融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另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异军突起。例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产品所创造的产值远远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收入与成本相差上百倍。因而成本与价格的高度脱离形成了虚拟资产与传统商品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虚拟资产历史成本计量会使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虚拟资产唯一相关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

(三)会计目标的转变

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目标发生转变,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 企业 经营管理者(受托人)要保证所有者的资产保值增值,历史成本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决策是对未来的判断,既包括已完成交易循环的历史信息,也包括尚未完成交易循环的,甚至是将要发生的重大交易事项和情况的信息。历史成本是对历史信息的计量,而公允价值是对历史、现在、将来信息(如现值)的计量,显然公允价值更能满足决策有用的要求,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信贷等决策,以实现会计目标。

公允价值的属性及计量优势

(一)公允价值是传统计量属性的目标

传统的计量属性具有可以被量化,能够描述具体金额来源的能力,属于技术层面,历史成本在交易之初是重要、公允的,但由于通货膨胀、生产技术进步等影响,资产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等就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而公允价值强调的是一种交易状态,要求交易价格必须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客观评价,公开、公平活跃的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代表了公允价值的最佳量度,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上,公允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资本市场的发展, 网络 交易平台的出现,使公允价值的取得变得容易。200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称为会计计量的目标,其他计量属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计价的公允。

(二)公允价值的契约导向

在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见表1)。历史成本计量低估企业价值,低估盈余,不反映资产持有收益,提供虚假的信息。而公允价值恰恰相反。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资产负债率低,企业财务风险小,有利于企业与债权人债权契约的签订;真实的高企业价值,体现企业的经营实力,有利于股权契约的签订;高的盈余,减少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有利于薪酬契约的签订;真实的应纳税所得额有利于税收契约的履行。

(三)公允价值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

在经济持续增长时期,稳健的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低估了资产价值、盈利、企业价值,储存了企业盈余,使投资者丧失了投资机会;当增长放缓,低估的盈余又释放出来(如处置资产),此时加大了盈余,但这种盈余是前期的利润,是人为的盈余管理,高估了企业价值,但因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并不知道企业价值被高估,又吸引了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所以,历史成本计量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四)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资源,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资源,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过来,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恰恰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体现了真实的企业价值,更符合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观,具有相关性、如实反映等质量信息特征。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关于盈余管理,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企业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职业判断操纵利润,让信息使用人作出有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包括合理地利用会计政策及职业判断(狭义盈余管理),也包括以非法、欺诈的手段制造虚假的盈余数据。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说、契约理论说、委托理论说、博弈理论说。paul m healy & james m wahlen(1999)述及盈余管理的动机有: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监管动机等。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的原因是:委托责任关系、债务合同约束、合理避税考虑、避免巨额 政治 成本、规避经营风险等。

可见,公允价值不是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根源,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反公允价值能限制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认为,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有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事实上,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任何制度也不能发挥防护作用,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就如同汽车的发明给人带来很大的便利,而不能因为罪犯可能利用汽车犯罪而不去制造汽车。

限制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增加信息披露

增加低级次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要遵循严格分级原则,第三级次 金融 资产信息披露设计成“金字塔”结构,其中,一级金融资产(如股票期权)根据成熟的股价模型,二级金融资产(类似spv)按照公司的估价原理估价,此估价存在大量假设和预测(属主观概率),需强制性单独披露项目的估价关键影响因素,范围估计、置信区间及引起公允价值变化的敏感因素,并从质量上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潜在的风险性质和程度。

要求强制性披露。在自律尚未达到有效均衡的制度下,严厉的监管是有效的。强制性明确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和责任,可以直接将空泛的公平、公开披露原则转化为实际的 法律 程序义务和责任。从中航油巨亏案例可以看出强制性披露的重要意义。

(二)重视独立评估机构的作用

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二、三级次计量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受制于主体的利益取向,破坏计量的公允性。独立资产评估机构不受主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在可观察价格不存在的情况下,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国际 会计 准则(ias)16对通过独立评估机构计量“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公允价值颇为青睐(iasb,2004);新西兰会计准则规定,如果 企业 用新的评估结果调整先前记录,影响了会计报表,则该结果必须源于独立的评估机构(herrmannetal,2006)。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财务报告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更需要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协助。陈小悦(2006)认为,我国企业应尽量委托合乎资格的评估机构来估算会计计量所涉及的公允价值。刘玉廷(2006)指出,会计与评估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关性,评估界与会计界形成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

(三)建立目标导向会计准则体系

目标导向会计准则既贯彻了会计目标,反映了交易的 经济 实质,又有了足够的操纵指南,以使准则能在一致的基础上得到应用,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正是为了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公平交易的价格,并且使用了相应的约束条件。如,基本准则第43条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具体准则第10条(cas10)明确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对其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并对可靠取得的含义、条件进行规定)。此外,公允价值使用的限定性条件还在金融工具、股份支付、套期保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中均有规定。cas8和cas22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新会计准则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负债的计量;公允价值不是随便估价的金额;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

目标导向会计准则要求转变收益观念,强化资产负债观,淡化利润表观念。追求企业真实资产负债条件下的净资产的增加,体现综合收益和资本保全,削弱盈余管理的根基,降低盈余管理发生的频率。目标导向会计准则还要求增加对将来经济 发展 可能出现新业务的预见性,不能出现例外情况,这样才能对新业务下的盈余管理的可能环节、方式和方法有预见和预案,同时降低会计准则制定成本。

另外,限制盈余管理,还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消除企业管理者调节盈余的动力;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增强外部监督作用。

参考 文献 :

1.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6(3)

第2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管理;资产减值

一、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概述

(一)资产减值的概述

“资产减值”又称为资产减损,按照经济收益原则,资产所有者取得资产时所花费的成本与其预期可回收的价值相一致,但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使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和账面价值发生背离。从理论的角度我们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成本时,我们就说资产发生了减值。

在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则发生了很多变化,总体来说,新准则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新准则除了包括旧准则中规定的计提减值准备的八个项目外,还增加了消耗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七项资产项目。在计提减值后资产价值回升时,新会计准则把减值资产分为了不可转回和可转回两类。

(二)盈余公积的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新会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盈余管理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财务问题的热点之一。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国外学者主要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后果两个方面来定义盈余管理,大体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以美国著名会计学家SchiPPer(1989)为代表,他将盈余管理定义为通过对财务报表有目的地干预,来获得一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强调企业管理层的个人利益动机。第二,以williamR.Scot(1997)为代表,他把盈余管理定义为:在公认会计原则下,如果企业经营者可以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由选择,他们通常会选取使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强调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第三,以PulM.Healy & JamesM.Wahlen(1999)为代表,他们认为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使用规划交易调节财务报告,是为了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决策或是影响一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在国内,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刘长青等(2005)基于经济学人性假设对盈余管理博弈分析,认为盈余管理(广义的)可以分为效率型盈余管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三类,盈余管理不损害企业价值。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不同,但大部分都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合乎法律规范的收益调整。盈余管理是为了公司价值最大化或企业管理者自身效用最大化,并不是为了专门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而采取的一种蓄意的欺诈行为。虽然它的直接结果可能导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误解,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新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新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1.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

基于谨慎性原则,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为了防止企业管理当局在“历史成本”的掩护下,少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除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存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进行相关规定外,还将资产分为单项资产和资产组,使得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资产项目。

2.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更为科学

企业根据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可以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认定最小资产组合。同时,还规定,除使用寿命不确定的资产,如无形资产、商誉等,有无迹象均需进行减值测试外,其他资产也要在会计期限末判断其减值情况。资产只有存在减值迹象,才可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组”概念的引入,解决了单项资产难以独立确认未来现金流量的问题,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3.部分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新准则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再允许转回。此项规定,扣减了资产中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润的部分,企业将无法通过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快速提升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也减少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为盈余管理提供的空间

1.资产减值迹象界定的主观性

新准则规定,除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商誉有无迹象均需进行减值测试外,其他资产均需在会计期限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有迹象进行减值测试,并考虑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罗列了七条资产减值迹象,但缺乏定量的标准,主要是对减值迹象进行了定性描述。

2.可回收金额计量的不确定

在对资产减值的计量中,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可采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来确定。由于我国目前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很难判断。其次,处置费用是一个未来预计费用,折现率的选择、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等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为企业当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创造了空间。

3.减值资产的置换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此项中的资产仅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减值。但对于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贷款及应收账款和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摊余成本计量)、长期债权投资、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等的减值仍允许转回。

4.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不完善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披露透明度,但仍有不足之处。新准则规定了“重大资产减值”要求披露的方法、过程及依据,但缺乏定量规定,也未披露“重大资产减值”对财务的影响。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不完整,不能切中要害,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总结

总体来看,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不断步入正轨,新资产减值政策也显示出相对的优越性。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国需要继续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完善产品、资产、信息等交易市场;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其业务、道德素质;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内控机制;积极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等。盈余管理只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策略,它并不能提高企业价值。其制造的资产泡沫,欺骗了部分股东,但这种泡沫和欺骗都只是一时的。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自身价值,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第3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摘要:2014 年5 月9 日,国务院颁布新“国九条”,其中第六条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这是国务院的文件里第一次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本文简要回顾了市值管理发展历程,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动因、措施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关键词 :市值管理;动因;措施

2014 年5 月9 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该文件第六条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这是国务院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到鼓励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然而在该文件之前,已经有不少的上市公司提出了“市值管理”的口号,如国农科技(000004)、宝钢股份(600019)、创兴资源(600193)等,而也有些上市公司已经开始了“市值管理”的实践。在政府以及上市公司的重视下,“市值管理”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在实践中,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结合在一起,使得市场对市值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基于此,本文将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对市值管理发展历程以及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动因、方法措施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文献回顾

(一)市值管理理念的提出和发展

市值管理这一理念由我国学者施光耀(2005)首次提出,其认为“股改完成后,上市公司需要从股东、股价和股本三个方面进行市值管理,以促进公司市值的持续和稳健的增长”。股权分置的基本完成,使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同股不同权”问题得到解决,上市公司不再区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两者根本利益趋于一致。作为控股股东的原非流通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稳定和提高公司的股价。可以说,股权分置的完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打下了基础。

在施光耀提出市值管理理念后,又有不少的学者对市值管理进行了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如(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7;朱陵川,2007;孙孝立,2007等等),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如巴曙松(2007)研究了上市公司采取市值管理的手段。但由于市值管理手段多样且每个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各异,鲜有研究某个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手段,只有证券日报曾于2007 年介绍了中信证券的市值管理案例。

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市值管理学说来源于西方的价值管理理论,但市值管理又十分具有中国特色,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弱势有效环境下,上市公司处理股价和内在价值所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二)影响市值的因素

随着市值管理理念的提出和完善,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从公司内部和外部方面来进行研究。袁文娟(2012)认为,公司治理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制度保障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市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其通过实证发现,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市值管理效果存在着U型关系,而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效果不明显,并且管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的市值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邵虹霞(2013)通过对浙江省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发现提高投资者关系的水平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谭贵洪(2013)则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以及将公司内部、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考察了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作者以上证50 指数成份股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GDP对上市公司的市值影响不显著,而资产负债率和每股净利润与上市公司市值呈显著的正向关系,换手率与上市公司市值呈显著的负向关系。

(三)如何管理市值

刘国芳(2007)认为市值管理包括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将影响市值的因素分为内、外部因素、可控和非可控因素等两个维度、四个方面,而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就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张济建、苗晴(2010)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个战略分析工具,构建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框架,他们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充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来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值。施光耀(2007)认为上市公司要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企业价值,应该具有良好的经营溢价和资本溢价的能力,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提高自身的经营和财务管理能力。

(四)市值管理绩效评估

企业进行市值管理,就应该有一个有效的体系能够衡量市值管理效果的好坏。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弱势有效市场状态,内幕信息、投资者过度反应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值管理评价指标并不容易。施光耀、刘国芳、梁彦军(2008)首次在我国国内提出了一套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套评价体系对以后每年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排名和分析。此后的学者基本上都是基于此套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估。不过这套评价体系主要是靠主观赋值法,精确度会收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也有一部分学者开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研究。

二、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动因

(一)主要原因

总体上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主要是资本市场上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只存在价值管理而无市值管理一说。从制度因素考虑,市值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我国2005 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控股股东的股份获得流通权,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其自身的财富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也就有了巨大的动力进行市值管理。

在上市公司的股份全流通以后,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最主要的动因就是为了稳定和提高公司股价,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体现企业价值。目前一些著名的财经杂志在衡量一个人的财富时,其所拥有的上市公司市值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市值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公司价值的象征。一个公司的市值越大,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可能就会越大。

(二)其他原因

当然,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还有其他的动因,甚至有些上市公司提出的市值管理口号可以用“莫名其妙”来形容。一些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因为维持公司股价的稳定,从而维护公司的声誉,改善与投资者的关系,能够使上市公司更好的在股市进行再融资。最近一段时间,不少钢铁类公司因为跌破公司净资产而纷纷撤销了非公开发行的方案,如本钢板材(000761)、太钢不锈(000825),这些都是因为公司股价过低而导致公司再融资方案流产的案例,也可见公司股价稳定对于上市公司的的重要性。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非理性的因素,暴涨暴跌情况时有存在。为了维护公司在证券市场的形象,公司也有进行市值管理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公告来澄清谣言。前段时间,中国概念股在国际市场上被机构做空,股价大跌,市值缩水。为了稳定股价,相关公司纷纷进行辟谣和公告,用来维持股价稳定。在国内,则有类似创兴资源(600193)公告来维持股价稳定的案例,而其提出的市值管理理念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三、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加,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手段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自己的报告中提出了“市值管理”理念和措施。上市公司国农科技(000004)的第三大股东吴丹于2014 年提出了“上市公司市值3 年翻10倍”的股东议案,使得市值管理的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刘国芳(2007)认为,市值管理的内容包括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而上市公司采取的措施会反应其市值管理的内容。按照是否影响企业的长期价值,本文将市值管理方法分为两大类。相比来说,企业并购、重组、公司内部流程改造等会影响企业的长期价值,属于价值创造范畴,而股份回购、高管增持、企业更名等会在短期内对公司的股票价值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企业不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单纯依靠财务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价值,但这些财务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是公司价值经营的一种手段,属于价值经营范畴。市值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措施具体情况见下图1:

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的、内部的、可控的和非可控的等等,但要从根本上增加公司在股票市场的价值,主要是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他的一些措施,如股票回购、股东增持只能是必要的辅助措施。当然,要提高公司的发展潜力,人的因素至关重要。2006 年以后,国家监管部门放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为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其次上市公司在进行市值管理的时候还要处理好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关系,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股价。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对外公关部门,设置危机处理预案,加强对舆情危机的应对,一些上市公司遇到的“黑天鹅”事件后,都出现了股价大幅下跌,如“塑化剂”事件中的酒鬼酒(000799)、“瘦肉精”事件中的双汇发展(000895)等。

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围绕着其内在价值进行上下波动,虽然会受到资本市场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但公司内在价值始终是决定公司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只有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提高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内在价值。而公司进行股票回购和股东或者高管增持行为,属于价值经营的范畴,主要是为了减少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资本市场非理性因素对公司股票价格的不利影响。

四、市值管理的一个案例———宝钢股份

(一)宝钢股份市值管理的动因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宝钢股份一直是市值管理实践的先行者,这主要与其较早的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有关。2005 年8 月份,宝钢股份完成股改,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宝钢股份的市值出现了巨大的增幅。而在2010 年以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愈演愈烈,其市值出现了大幅下跌,甚至每股价格大幅低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投资者损失惨重。对于像宝钢股份这样的周期性行业个股,其更加应该进行市值管理,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从表1 可以明显的看出宝钢股份的市值波动幅度很大,这主要与它所处的行业有关。钢铁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对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从维护股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宝钢股份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市值管理,使股票价格能够更好的反应市场价值。

(二)宝钢股份市值管理的措施

在2005 年8 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宝钢股份先后采取过控股股东和高管股份增持、股权激励、资产注入、资产剥离、股份回购、优质资产分拆上市等作为市值管理的手段。

其中股份增持和股权激励分别发生过两次,而股份回购、资产剥离、高管增持股份主要发生在2011、2012年左右,这主要是当时的宝钢股价不断下跌,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上市公司以及管理层即使进行市值管理,有利于价格向内在价值的回归。

当然,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市值管理方法,宝钢股份也十分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及外部信息,在2005 年了《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办法》,设置了相关的职能部门对投资者关系进行管理,实现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宝钢股份在公司门户网站设有投资者关系专栏,这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也较少见,可见宝钢股份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视。

前面这些措施主要是从价值经营的角度出发,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宝钢股份还有如下的市值管理措施。在营运流程改造方面:近年来,宝钢股份深化与海外战略客户的合作。通过持续推进向GM、西门子、现代、大众、福特、ABB、CROWN等著名跨国企业供货。公司现在已经成为多家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商。与此同时,宝钢股份还构建了极具宝钢特色的EVI服务模式。以先期介入(EVI)理念,公司服务领域从提供钢材延伸到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材料解决方案,加强了与客户的联系,降低了顾客整体服务成本。公司还致力于构建电子交易、供应链融资、网络支付、物流、终端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优势,努力成为国内钢铁及相关制造业最大规模和最具价值的产业链电子服务提供商。

在产品和盈利模式方面:宝钢股份自上市以来一直坚持差异化发展道路,将自身定位于高端钢材产品供应商,打破钢铁行业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积极营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公司战略产品范围。

(三)宝钢股份市值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

由于控股股东和高管股份增持、股权激励、资产注入、资产剥离、股份回购、优质资产分拆上市存在着事件公告日,可以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市值管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刘百胜(2008)曾经采用各个板块的平均涨幅与市场平均涨幅的差额,来比较采取不同市值管理方法个股的市值管理效果。本文借鉴此方法,并采取事件研究法,以宣告日为起点,研究上市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来评价市值管理方法的效果,当然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事件公告后第10 天的超额累计收益率来对市值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一次股份增持和股份回购时,超额累计收益率为负,而其他市值管理方法都实现了正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宝钢股份的市值管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五、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也有不少的问题需要注意。最主要的就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进行市值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如果忽略其他相对人的利益,市值管理将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操作工具,如利用资产重组等短期性手段来大幅提升公司市值,有可能会以牺牲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作为代价。或者配合公司的利好公告来提高股价并进行股票减持,这些都会损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再者,公司不能跟机构合谋来提高公司的股价。市值管理是一条通向财富宝库的危险河流(郭士英,2011),其左岸是财务高压线,右岸是法律高压线。上市公司如果和机构或者个人合谋操纵股价,则会触碰到法律的高压线。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短期化有关,而市值管理短期化,则极易导致股价操纵。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程,过于短视的行为只会使小部分人得到利益而大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不是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目的,也不是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内容,纯粹只是进行股价操作。上市公司在进行市值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长远的利益,着眼于企业的战略,克服市值管理短期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Ronte,Hanno.Value—based management.[J]. ManagementAccounting 1998:76.

[2]施光耀等.市值管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股指巨幅波动给股东财富带来巨大风险,参选市值管理百佳评选的138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高低落差竟高达9.44万亿,分摊到1.25亿个股东账户中相当于户均亏损额一度高达7.55万元。市值巨幅波动给上市公司提出了管理新课题,即市值管理既要善于利用牛市,更要驾驭熊市的冲击,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价值。那么,在过去的2009年度里,各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究竟如何呢?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有效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宣告了中国资本市场市值管理时代的到来,“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的理论与内容近年来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实践中正不断被丰富与深化。“市值管理”的实践反映了中国上市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变,即企业经营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由利润导向转变为价值和市值导向。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价值,越来越关注企业价值的市场表现―市值,通过市值管理达到市值的持续、稳定和健康成长,成为了上市公司的首要任务。

所谓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就是要使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市值管理既然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一项战略管理,就有一个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问题。为了能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绩效作出科学的评价,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运用金融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原理,在借鉴国外价值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对市值管理内涵的理解,按照科学的程序,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见图1),通过定量分析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做出系统、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并向社会评价的结果。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特征之鉴

截至2009年4月30日,沪深交易所共有1602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2008年报。为确保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是建立在上市公司现有业务的可持续性经营上,在剔除现有经营业务不可延续的ST类上市公司(含未股改公司)以及年内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和主营业务同时发生变更的重组类上市公司之后,参加本次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上市公司共有1386家。

总体表现:价值实现趋弱,价值关联提升。数据显示,2009财务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总分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特征。高分段与低分段的上市公司数量随分值的高低变化依次减少,大约有83.98%的上市公司分值集中在40分至60分之间,这其中又有51.44%的上市公司总分值集中在45分至55分区间内。全部1386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总平均分为46.27分;其中盘江股份以68.11分的最高分夺得本期市值管理能力综合评测的两市总冠军,这一成绩比A股平均水平高出47.2%;广电电子以23.41分的最低分名列两市最后一名,该成绩低于A股平均水平49.41%。(见表1)

所有制表现:外资一马当先。从所有制分类来看,市值管理绩效得分中,外资控股企业得分最高为47.28分,超过平均分2.17%,其次是央企和地方国企,分别为46.98分和46.26分,而民企因为受到价值实现方面的拖累而得分最低,仅为45.96分。

市场板块表现:沪市夺魁。此次不同板块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总体绩效得分较为接近,各板块得分与A股平均得分46.27分相差不大。其中,沪市A股是唯一总分超出A股平均的板块,得分46.63分,高出平均水平0.78%,体现了大盘蓝筹公司在经济危机下强大抗风险能力。而深市A股、深市主板、深市中小板得分皆略低于A股平均,其中尤以深市主板排名最后,其得分低于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股本表现:大股本表现突出。不同股本大小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总体绩效平均得分表现不一。其中,100亿以上大股本规模的公司得分尤为突出,高出样本平均水平16.66%,体现了大盘蓝筹公司在经济危机下强大抗风险能力;而中小股本、小股本公司均排在样本的平均得分之后,尤其是1.5亿以下小规模股本的公司低于平均水平0.8%,排在最末一位。

第5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值最大化;市值管理;市值

1.引言

市值是在资本市场是上市公司所能创造的价值,体现在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就是上市公司市值的最大化。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提升上市公司的全面价值创造能力并寻求上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了国际领先的企业的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国内上市公司来讲,对于追求价值最大化,一个可供度量的、外在的指标就是努力实现市值的最大化。有人认为,现如今大部分公司还没有上市也没有经历股权分置的时期,如果要求所有的公司重视市值并不现实。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股权改革的全面推进,应该而且可以将重视市值的增长并实施市值管理提上经营管理的议事日程,而且这将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与国际接轨并实现国家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

2.上市公司价值的估值

对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来说企业的一些方法很关键,大家的见面很融洽决定决定价值,具体的方式方法和论断值,在这一逻辑之下,我们可以将估计值得用法得出的公司理论股票价格与市场价格的相比较,从二者差异中找出原因进而指导企业前台进行金钱化的最大值。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相对计量法,它的特点用一些放在一起加倍法,运算较为简便,这类方法中主要有PB估值法、PEG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另一种是绝对计量法。这两种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相对估值法(PEG估值法)

PEG指标是用企业赚钱利率除以企业现金增长的含量,它的计算公式是:

PEG=市盈率/企业年盈利增长率

PEG估值方法存在一个假设条件,它假设在市场中,近似的公司或资产的交易价格也应该是近似的,相同或相似的已交易公司价值或上市公司价值是通过利用可比公司的价值与其PEG计算得到并进行参考与评估。

1)V′=PEG′×V÷PEG

(V′―被评估公司价值V―可比公司价值PEG′―被评估公司价值的PEG,PEG―可比公司的PEG)

2)P′=PEG×EPS′×g′

P′―被评估公司股票的每股价值PEG―相似公司的PEG或同行业的中值g′―被评估公司的盈利增长率

3.全流通时代下市值最大化合理性分析

虽然我们要以追求市值最大化作为目标,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只是追求市值最大化,还要关注市值的可持续增长。现金持有化也不是简单的公司市值极高化,而是要以最大的限度去创造限值的最大化、极高限制的取经营公司,让公司获取最大限度的价值。如果要与追求高股价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怎样可以使企业自由场所一方有很高的认同率,同时上市公司也要注意一定不要盲目的追求市值最大化而不考虑市值的内在价值的基础。很多上市公司未来追求市值最大化,通过急功近利或是违法行动,操作市场,使得股价在短期内上涨,这仅仅是短期的利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有弊而无利,因为在短期内,价格曲线可以在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二者应该是一致的,上市公司可以在短期内来操作股价,但是在长期来说是不可能操控的。如果想达到市值的长期稳定的增长,一定要和它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相符。

4.如何实现上市公司的市值最大化

4.1市值考核实现股票市值最大化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步步发展,股票的市值与企业业绩的正相关的关系逐步显现并增强。二者的相关性已经从2002年以前的弱式有效逐步过渡到半强式有效市场。面对资本市场的现状,我们可以认为,在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增加股票市值的考核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条件。如果操作合理,这其中的风险应该并不大。根据这一假设,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工作思路:每个年度都要进行业绩评价,每个管理层都要进行任期的考核,通过长期的激励方式激励管理层认真负责的进行经营公司,分布的实施并实现市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将公司的市值同经营层的绩效想联系来进行市值的考核,一定会推动上市公司更加的关注市值管理,促使上市公司实现市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上市公司在引入“市值考核”这一概念后会对上市公司产生诸多影响,诸如回事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东的价值取向归于一致;有利于使得社会公众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更多的监督与约束;“市值考核”概念的引入有利于使证券市场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

4.2有效的市值管理实现市值最大化

随着利益分置改革逐渐的迈向成功,大的小的自由,私有企业正式进入了全流通的时代,许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注意资金动向。很多人认为,控股股东与外部的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时相同的,上市公司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司价值的价值因为计算方法不同其价值也是不同的,它有内在的真实价值和基于公司股价计算的价值两种。现实中的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也是多样的。不仅是外部股东的价值取向多样,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的价值取向也是多样的。股票市场反应的公司的价值并不一定就等于公司的真实价值。股价与其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更偏于反应短期的投机因素。市场化的上市企业对飞来前景非常的有,私有企业货真价实在股所占的比例是不太大,股价的长期的并不能反应公司非短期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持有股人和一些社会散户经济的关系方面并不相同,市值最大化并不能体现为对所有的股东来说都是最大的。

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可以有三种市值管理的策略可供选择:

1)不关注股票市场的短期投机现象和分析家点的不实际的评价。2)完全迎合股票市场的短期投机现象。3)以公司可持续发展和价值真实增长作为目标,制定相应的业务战略和资本市场战略。

5.结论

在本质上说,实现市值最大化就是要从规模效益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这对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来说是一个深刻的转型。在全流通的背景下,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了上市公司努力提升市值同时也提供了实现市值最大化的机会。但对于如何完善市值管理的问题上,上市公司还处于不断的实践与总结的阶段,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的问题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第一方面,注意完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设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管理结构以及公司的一些列制度,如果公司治理能够得到完善,可以使得上市公司在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整体创新,所以完善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实现经营目标并合理的进行市值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第二方面,注意不断提高业绩以提升市场价值。投资者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上市公司的股价,因此如何来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是提升市场价值的关键。因此上市公司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使得在市场上得到认可,此外,还要不断的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方面,注意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在市值管理中,如何管理投资者的关系,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上市公司要维护上市公司于投资者的关系,要广泛的利用各种媒体等方式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得投资者理解和认同自己,争取使得股价上涨,同时为市值的进一步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方面,注意组建有中国特色的市值管理体系。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我国资本市场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何设计和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资本市场特点的市值管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合理的市值管理会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促进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要结合西方国家的市值管理在我国组件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市值管理体系。(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大亮.企业经营定位:明晰企业发展战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光洲.公司金融理论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第6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市值管理 指标体系构建

风险是指未来事件预期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状态。风险的不确定性暗含双重含义,既包括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包括预期可能获得的收益。风险管理是以一定的成本,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预期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现实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往往只能够通过历史信息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管理,这显然无法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股改的推进使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进入股票全流通的新局面,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场价值已逐渐取代资产成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新标杆,这也为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带来了新方向。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心内容是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需要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市值管理三个中心内容全新观念对预警指标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起适应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的预警体系。

一、价值创造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价值创造是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基础,上市公司须着眼于内在价值的创造,使公司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为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充分体现打下坚实基础。价值创造绩效衡量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是由基础价值及成长价值两项指标综合评价,基础价值反应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成长价值评价上市公司相对上一报告期盈利水平变动。在市值管理中,基础价值绩效由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M)、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净收益(EPS)等传统指标以及为弥补传统指标的不足而新引入的经济增加值(EVA)和资本效率(EVA率)两项现代指标来评价。而成长价值绩效由基础价值绩效指标的增长率来评价。相应的,我们也应从基础价值绩效和成长价值绩效两方面来构建价值创造维度的预警指标体系。

二、价值实现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最大化创造公司内在价值,并不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全部内容,还应将这份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充分体现,需要把内在价值转化为相符合的市值,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上市公司往往只关注到价值创造的步骤,忽略了价值实现的关键性。其结果表现为市值低于内在价值,没能将价值创造很好体现,或者表现为市值高于内在价值造成投资风险,这是阻碍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风险所在。衡量价值实现绩效的指标可以从规模、成长和效率三方面度量,分别由总市值、总市值增长率以及托宾Q三个二级指标实现。

三、价值经营手段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新兴加转轨的弱式有效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往往与内在价值出现或高或低的偏差,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关联度始终不高。这加大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公司以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营风险。因此为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巧妙运用财务方法及公司治理手段进行价值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市值被明显高估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及换股并购整合主业的手段使面临的经营风险最小化,相对提高公司价值。增发股票和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公司股本规模,稀释公司股权降低公司股票价格,还可将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内部价值,降低价值偏离风险。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股价被高估的契机与业务相关企业进行换股并购,从而不动用公司资金便可以顺利实现业务扩张。

当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趁机以低价进行股份回购以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不失为降低资本运营成本的好方法,这有利于规范和改善股本结构,提高股东投资回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维护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光耀 刘国芳:市值管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第7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一、反映公司治理状况的常用指标

反映公司治理状况的常用指标有衡量管理层收入水平的“管理层人均薪酬”以及体现董事会独立程度的“独立董事比例”。鉴于上述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司治理情况,本文将它们均作为公司治理状况的代表指标。各指标的涵义与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统计

结合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根据表1的公式计算2001-2012年沪深A股9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代表指标,其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1)2001-2012年衡量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管理层人均薪酬”均值为23.34万元,大于全行业上市公司的指标均值18.09万元,而“独立董事比例”均值29.12%小于全行业上市公司的指标均值33.59% (2001-2012年全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均薪酬”和“独立董事比例”的均值是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计算而得),这意味着相比全行业平均水平,房地产上市公司管理层收入水平较高,但董事会独立程度偏低;(2)“管理层人均薪酬”(万元)和“独立董事比例”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20.27 /0.71和66.67%/5.56%,极差较大,说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差异显著;(3)对比中位数与均值的情况可知,“管理层人均薪酬” (万元)的中位数14.73小于均值23.34,“独立董事比例”的中位数28.57%与均值29.12%大致相等,这表明大部分公司管理层人均收入低于样本公司的平均水平,而董事会独立程度低于和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数量基本相等。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产业内对比

本文从所有权性质、地域和主营业务三个角度比较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2001-2012年不同类型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指标均值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当以“管理层人均薪酬”(万元)和“独立董事比例”均值衡量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时,1)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数值分别为17.49/25.74和30.00%/28.66%,“管理层人均薪酬”均值差异较大,“独立董事比例”差异不大,这说明国有公司管理层收入水平低于民营公司,而这两类公司董事会独立程度基本相同;2)东中西部公司的数值分别为24.99、15.96、15.79和28.60%、30.12%、32.37%,表明东部公司管理层收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公司,而东中西部公司董事会独立程度大致相同;3)主营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和其他业务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值分别为23.10、26.19、22.34和29.16%、28.65%、30.55%,这意味着土地开发类公司管理层收入水平高于房地产开发和其他主营业务的公司,而不同主营业务公司的董事会独立程度相似。

四、房地产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比较

第8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上市公司质量关系企业价值

契约理论和公司理论以及后来学者的扩展研究将公司视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且利益相关者向公司提供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公司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收益资本化或者现值化,企业整体价值增值通过长期的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来实现的。公司价值表现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公司的外在价值是外部投资者认定的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主要是其市值。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所固有的功能价值,主要由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决定。公司的本质决定了公司的质量与价值的关系: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司的外在价值反映其质量高低,提高公司质量的本质意义就是更有效地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根据证监会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就是要立足于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诚信度和透明度,不断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公司质量体系的核心是公司价值的提高,而公司的价值流的效率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公司价值的变化。

提高公司价值的途径

基于公司质量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价值创造、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等三个纬度来提高公司价值。价值创造是指公司管理层在良好治理机制的指引和监督下,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领导组织公司员工为股东创造可持续的经营利润;价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降低损失风险,通过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和其他股价维护行动,帮助市场投资者全面了解公司信息,对公司前景保持信心,促进公司市场价值的稳定和提升;价值分配是指上市公司凭借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以及合理的股利政策,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分配剩余利润,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行为包括公司治理、财务绩效、创新能力;价值管理行为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股价维护;价值分配行为与股利政策、投资者保护和社会责任等相关。

价值创造

公司治理方面。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稳定关系,从而使公司决策可以更加公平地对待各利益主体。克拉伯(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更好的公司治理与更好的运营业绩和公司价值高度相关。董事会独立性,CEO持股等内部治理机制是(保险业)公司收购方长期正向表现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外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CEO更替对公司表现的敏感度在CEO和董事会主席两职合一的情况下显著下降,发现在内部人股权集中和外部股东保护较弱情况下,仅靠监督机制不能有效改进公司绩效。国内学者施东晖和司徒大年(2004)利用构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指数,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正向影响,但对市净率却有负向影响。李维安和唐跃军(2006)基于2003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样本,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六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治理对总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加权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年度增长率、财务预警值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经营绩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财务指标变动引发市场反应的研究,以及财务指标变动对于企业未来盈利状况预测能力的研究。相关研究发现股利价格比(D/P)、盈余价格比(E/P)及违约价差等变量可以预测股票短期和长期回报,并且预测能力随回报期间增加而增加。多吉(2011)发现规模(股票总市值)、价格(股价)、账面市值比、现金流价格比(营运现金流比股票市值)、盈余价格比(盈余比股票市值)、股票总回报和特质回报的波动率,对未来股票回报的预测具有影响。并且,规模越大,投资组合回报越低;期初价格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低;账面市值比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高;现金流量市值比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高;盈利价格比(E/P)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高。

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投入不仅包括了创新中投入的资金和设备,还包括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主要使用了是否采用新技术、采用的创新的数目、企业研发资金预算、研究人员的数量、科研投入等投入指标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过程指标主要衡量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创新过程的管理系统,如管理创新费用、企业信息系统使用密度、职工凝聚力、规章制度规范程度、企业分权程度等。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价包括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产出指标衡量的是企业的创新产品,通常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些短期的直接产出,包括企业的专利数目和增长率,专利的引用,新产品的数量以及创新产品占销售的比例等一系列的指标。效果指标则从中长期反映企业创新活动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以及社会影响,诸如公司利润空间、市场份额、由企业创新所形成的主导设计或者技术标准、源于原始创新的二次创新、用户便利、低廉的价格,以及用户时间的节约及其他的社会进步。

价值管理

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产生一定的市场反应。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通常更主动详细地披露“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以向投资者传递有利信号,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和提升股价。而当披露内容变为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时,投资者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下调对于公司价值的平均预期,表现为负的异常收益(阿什博等,2009)。哈默斯利等也发现披露当天市场负向反应的程度(内控披露的信息含量大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正相关,与管理者对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判断负相关,与被披露的内控缺陷查证的难易程度和披露的模糊性正相关。这反映出投资者担心改正所披露缺陷带来的成本,缺陷可能因未及时改正而受到审计师负面评价,以及财务报告中可能因此存在错误信息等潜在后果的影响。盛常艳(2012)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年的截面数据考查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公司比没有披露的公司业绩好,且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越充分的公司业绩越高。

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可以增加信息含量和供给,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改善经济资源分配效率,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福利。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在经济景气时发挥广告和区分效应减少信息不对称,在不景气甚至危机来临时降低公司面临系统性风险时的损失。张宗新等(2007)检验了2002~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考评结果)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显著相关性。曾颖、陆正飞(2006)从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再融资成本角度出发,证明了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有负向相关关系。

股价维护方面。狭义的股价维护行动一般是指上市公司及其内部人士以维护本公司股票价格为目的所进行的股票回购和股票增持等行为。菲德尔穆茨等(2006)发现,不论内部人的交易是否基于内部信息,其增持公告和行为都会带来显著的积极市场反应。因为大股东、管理者等内部人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发展前景,市场会根据管理者所传递的信号进行调整,而且投资者能够从观察内部人交易行为而获益。贝克(2002)的分析表明,公司内部人往往选择在市场上行时减持股份,而在市场普遍悲观时增持股份。股权控制力是大股东股份增持的重要因素。由于存在管理者成本以及对其监督的股东“搭便车”问题,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更有能力和动力参与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杨召(2012)以A股在2008~2010年期间发生大股东和高管增持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两类内部人增持公告均引起了市场的正向反应,而且大股东增持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更大。

价值分配

股利政策方面。股利信号理论认为,管理者拥有投资者未知的关于公司当前和(或)未来现金流信息,投资者会将股利增加(减少)解释为管理者预期持续的较高(较低)现金流的信号。大量实证分析发现,股利变化及公告与公司股票价格正相关,宣布提高股利的企业,其当月股票收益出现显著增加,而降低股利的企业则出现显著负收益。成本理论认为,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公司,管理者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目标而接受负净现值投资项目而过度投资,因此增加股利可以提升股价。

投资者保护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能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而投资者受保护的程度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投资者权利的加强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管理层的科学决策,降低融资成本,减少掏空行为等,最终表现为企业价值的提高。分析表明投资者保护可以减少成本,从而增加公司绩效。哈根霍夫等(2008)比较了大银行在欧洲和美国的收购公告的价值效应,发现由于投资者保护较弱国家具有相对经营风险,收购方银行的股东要求对此类风险进行补偿,因而增加了标的方的成本。黎文靖和孔东民(2013)利用深交所社会公众股东网络投票的数据,发现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公司未来绩效,并且这种绩效改善在信息透明度更差的公司中更为明显。

社会责任方面。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企业需要履行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其内容主要包括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慈善、公益捐助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观点认为,在社会责任表现好的公司,企业股东利益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因此利益相关者更可能为公司的长期盈利性和效率做出贡献。

构建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体系

对上市公司而言,公司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角点主要体现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价值不仅受到公司内在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与公司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相关的一些内部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公司内在价值创造能力,从而间接地影响公司市场价值。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还应当通过较强的价值管理能力和价值分配能力,创造股票市场溢价,使公司市场价值超过其内在价值,达成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我们根据相关文献提供的理论与实证基础构建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公司价值链的每一环均由几项子方面构成,价值创造包括财务绩效、公司治理和创新能力,价值管理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股价维护,价值分配包括股利政策、投资者保护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我们对于公司质量评价的各子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确立了指标层面的考虑维度。价值创造方面:(1)财务绩效方面,主要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来选择评价指标;(2)公司治理方面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股东出席情况、董事会构成和行为、股权结构、高管层行为与激励,以及两权分离度等角度选择指标;(3)创新能力主要从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产出角度选择指标。价值管理方面:(4)内部控制主要考量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及整改情况、内部控制审计,及上市公司(及相关方)违规及相关处罚情况;(5)信息披露主要考量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年报的审计情及重述情况;(6)股价维护主要考量大股东与高管的持股行为,以及公司股份回购等行为。价值分配方面:(7)股利政策主要考量是否分配股利、股利形式及变化,未分红的原因及相关方意见等;(8)投资者保护主要考量上市公司是否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网络投票机制和累积投票机制等;(9)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考量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情况、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以及社会责任贡献程度等方面。

结论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也是资本市场回归长期投资市场本质的必由之路。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公司质量的本质意义就是更有效地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管理价值和分配价值。价值创造是企业质量的核心,而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是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这两方面又能间接影响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三者共同形成公司的价值流。

第9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三板;市值管理;流动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86

随着 “十三五”规划的开局,新三板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时机,政策利好不断推出,2016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万家。对于新三板企业来说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提供的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主动开展市值管理,脱颖而出,实现企I的跨越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当前新三板企业的市值管理已经成为时代热点,但新三板市值管理理论与实现还在探索,亟待形成体系。本文通过分析新三板市值管理的特点,试图为新三板企业的市值管理理念及思路提供建议。

1新三板市值管理内涵

11市值管理概念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是推动上市公司实体经营与资本经营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市值管理的精髓是产融互动与循环,市值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管理。任何一家公司,不论是上市的、挂牌的还是未上市、未挂牌的,都需要在两个市场进行经营,只有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才能实现价值的提升。[1]

12市值公式

市值=利润×市盈率=股价×总股本

其中,利润是基数,是“基本面”;市盈率是市场上投资者给予的估值倍数,是“未来”。股价体现的是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对外的表现形式,公司股票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相近,股票价格才能够真实反映公司内在价值。

13市值管理要素

决定市值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创造收入的能力、运营成本控制能力、资本成本的控制能力,以及资本结构、战略导向、公司治理水平和行业地位等。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对企业内在价值进行发现和认同的相关因素,包括投资者关系、投资者偏好、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状况等。

总之,市值管理是可持续增长的业绩,是企业内在估值水平的持续提升,是追求可持续的上市公司市值最大化,其本质是一种长效的战略管理机制。因此新三板企业需要把握市值管理内在的逻辑,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新三板市值管理误区与原则

21新三板市值管理误区

211市值管理认知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三板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尤其缺乏对市值管理理论的深入学习,造成对新三板市值管理认识的片面性、有失偏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十大认识误区:一是市值管理就是股价管理;二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资金拉升股价;三是市值管理就是内幕交易;四是市值管理就是讲故事;五是市值管理就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六是市值管理是并购重组;七是市值管理就是高抛低吸;八是市值管理就是再融资;九是市值管理就是股权激励;十是市值管理就是资本运作。[2]

212践行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三板企业在市值管理实践中没有深入分析新三板市场特性,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切合的市值管理方式与手段,照搬A股等其他资本市场通用的市值管理手段,造成企业市值管理的短视及不合规行为。这主要表现在:运用大宗交易型、联合做庄型,通过定增操纵股价等手段假借市值管理的名义进行伪市值管理,同时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值管理规划和配套的市值管理制度。

22新三板市值管理的差别

221企业质地的差别

A股企业要求持续经营3年以上,财务指标和盈利指标都有严格要求,说明A股企业上市前,主营业务清晰,盈利能力强劲,运营管理规范。而新三板实行注册制,企业挂牌门槛低,企业规模小,股本总额多数小于2000万元,且多数处于成长期,缺乏良好的业绩和制度规范,需要通过新三板市场实现企业质地的升级。

222新三板市场的制度差别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三板市场定位不同,制度不同。如当前新三板目前只有协议交易和做市交易两种模式,注册制的低门槛,而执行适当投资人的投资高门槛,不做涨跌停板限制等制度特点,造成当前新三板流动性不佳,没有充分的交易和竞价,尚未实现良好的融资功能。

企业质地及资本市场定位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资本市场采取的市值管理方法、抓手不同。如在A股市值管理中高送转、讲故事、签大单等很灵的抓手,在新三板上将得不到良好效果,因此,新三板不能直接套用沪深 A 股传统市值管理的手法。

23新三板市值管理原则

231合法合规原则

在资本市场,对于“市值管理”,违法违规的现象频发,完全违反了证监会给市值管理划的三条红线:一是不能搞内幕交易;二是不能操纵股价;三是不能虚假陈述,就是编造故事,没有实际东西。

法律风险管理贯穿于市值管理的全过程,从挂牌前的规范,到挂牌后的投资并购,大到定增小到信息披露,都需要依法依规,所以新三板企业在做市值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法律因素,做好合法合规的把控。

232系统全面性

A股较高的流动性,企业单靠讲故事或实施单一的资本运作动作都能对企业市值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新三板流动性差、企业规模小、盈利不强、抗风险能力弱、投资者偏少、分析师关注程度低等现状,靠单一的市值管理手段将难获得良好效果。因此,新三板企业应采取综合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的、全方位的市值管理来提升企业流动性、实现价格发现,从而实现融资、并购等市值管理功能,最终实现产业资本互动的发展战略。

233长期可持续性

企业市值的增长依赖于内在价值的提升,而内在价值的提升需要时间。短期内提升股价,拉高市值,只能靠资金去推动,这样就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而且企业市值管理不可持续,一旦内在价值没有提升,股价如果暴跌,对公司的形象影响非常坏。市值管理是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管理系统工程,是一种长效的综合管理机制,贯穿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短期股价管理,想瞬间取得成效是不可能的。

3提升新三板市值管理的途径

31新三板市场的制度完善

新三板定位与纳斯达克相似,自成立起就备受重视与关注。但当前处在全国性扩容初期又如此爆发式成长,存在制度跟不上、监管跟不上、行业自律乏力等众多缺陷。2016年,新三板加大了制度体系的建设,如实施了分层制度、引入私募做商等。未来,新三板仍须在转板制度、开展竞价交易制度、降低投资者门槛、估值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市值管理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度保障。

32新三板企业市值管理的主要措施

新三板企业市值管理涉及两个运作端,即“实业端”+“资本端”,产业和资本的良性闭环循环,从而实现企业市值有价有市。

321实业端运作,以内生增长为本,坚定市值管理的基础

第一,明确战略规划。企业持续增长的业绩须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市值管理的出发点是帮助企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企业的价值,精准定位在细分行业的地位。因此,新三板企业应以市值、资本市场为导向制定公司未来3~5年的企业战略规划,用资本语言设计未来成长故事,使之符合资本市场的偏好。并将企业的市值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中,构建一套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和模块化的市值管理模型。[3]

第二,优化公司商业模式。优化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方式,新三板公司力求创造低成本高盈利的商业模式,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经营、资本运营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构建一个基于市值最大化的创新商业模式,即基于公司战略目标,调整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从而实现高效运营绩效。

第三,优化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从各方面影响着市值管理效果,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激发管理层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热情,可以筛选出有能力的管理者,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利益。新三板企业总股本低,流通股本少,公司治理需要M行科学决策提高运营能力,如当公司价值被高估时,向市场发行新股,扩大股本,稀释股权,当公司价值被低估时,收购同行企业加强整合、采取回购、加强预期引导等手段,维护公司股价正常。[4]

322资本端运作,持续并购,拓展外延式增长空间

在目前新三板的流动性状况下,重组并购不失为一种好的市值管理手段。通过并购不仅实现大业务规模、多元化经营、解决同业竞争,而且往往是达到净利润和估值水平同时提高的市值管理的目的。[5]比如:

第一,并购一家或数家具备较好净利润水平的同行业公司,可以较好地将收进来的公司消化,可以提升利润增长率,此外由于降低了竞争水平,对于两者的利润投资者预期会有所提升,也可以有助于股价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并购一家具备较高估值的企业,将具备高成长性的资产/运营实体纳入了上市公司范畴,这部分资产/实体带来的利润增长可以支撑公司的股价成长。实现大股东、被收购股东、散户的三赢。

因此,鉴于新三板企业多为创新型、创业型的中小微企业,企业挂牌新三板后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快速提升企业质地,因此企业应仍应以夯实企业实业端为基础,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基本面。同时,以企业战略规划、市值目标为指导,抓住新三板的政策利好,以重组并购为资本运作抓手,适时配合实施股权激励、定向增发、分红派股、做市转板等,持续地综合运用其他市值管理手段,使企业市值围绕合理的市盈率、股价稳步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虹“四步法”助新三板企业提高市值管理能力――访《中国企业报》评价研究院执行院长郭昀[N].中国企业报,2016-09-27

[2]刘不舍,刘国芳,喻金田浅谈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几个误区[J].财会通讯,2016(23)

[3]陈雁龙,胡玉涵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动机探究[J].财会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