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科学素养的培养精选(九篇)

科学素养的培养

第1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科学;科学教学;科学素养

一、中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分析

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中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中学科学教学目标还包括科学能力与研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这些教学目标与科学素养的核心要求几乎完全一致,以此来推动新课改的执行和深入。所以,中学科学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这门课程,并且将教学目标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快速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科学通过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其课堂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培养其综合能力,包括查阅资料、工具使用、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等能力,其核心是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技能,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包括科学意识、科学能力、科学品质和科学素质等。另外,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要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中学科学教师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中学科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教学,特别是部分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够增加科学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进行观察研究,钾钠铵盐这些物质溶解较快,而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硫酸钙不溶于水。参与实验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还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中学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所帮助。中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敢于尝试操作,而有的学生由于时间有限,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不过,不管实验结果怎么样,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对中学科学课程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能够认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能力

中学科学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中心。探究不仅是中学科学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学习方式。中学科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将科学思维过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融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仅讲授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具体操作中,并且重视探究过程。例如:中学科学教师在采用探究教学模式时,让学生亲自参加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研究,亲自获得结论,并且进行验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和理解中学科学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特征和中学科学教材内容开展活动。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时间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开辟新的道路。并且学生在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还能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与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广泛性、自主性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比较灵活多变,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刺激性,主要形式包括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设计等。中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组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发明电子小物品、独立制作教学用具和修理家庭电路等。中学科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包括科技展览、科技演讲和科技论坛等。另外,学生在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时,中学科学教学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在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实践具体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社会经验,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状况,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自学能力等,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石璇.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2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以下三种现象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中非常多见:

1.实验课不探究

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与操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往往蕴含着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探究轨迹,而操作仅仅停留在做一做的层面。

在一些课堂中,经常会发现有些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非常强。有的教师害怕探究活动放得太开难以调控,于是,虽然在课堂中也指导学生提出了问题,设计了实验,但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完成验证过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课堂中,学生只作为操作员,走过场。这种教学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思维活动受到阻碍,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无序

科学课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是很多教师在课堂组织中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会准备充足的材料发给每个小组合作探究时用,有些学生对材料感到好奇,就会抢到自己喜欢的材料,争取实验的操作权。在一次《土壤中有什么》的赛课活动中,我就观察到一个小组内两个学生互相争抢筛网分离泥土,搞得满桌子都是,当教师要求学生把搅拌后的土壤混合物静置并观察,还有不少抢到搅拌棒的学生时不时搅一下,根本没有静置观察。课堂中虽然开展了小组活动,但小组内成员活动无序,不会合作,不会按规则实验,热闹的课堂成了学生玩乐的一个场所,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像科学课,实际上学生不会分工、不会合作、不会按要求严谨实验,不会按步骤观察记录,热闹背后呈现的是小组合作的无效或低效。

3.学生交流无效

在课堂探究过程后,往往有个交流活动,在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呈现后,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当发现学生有不同的记录时,不少教师在小结时会无视学生不同的实验结果,而给学生一个预设好的结果。这不但使学生的讨论流于一种形式,同时不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觉得做与不做一样,反正老师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长此以往,会大大打击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实验会以自己的结论与教师一样为目的,对有疑问的数据或现象也会随意修改。

如何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味,需要教师扎扎实实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科学学习从观察开始,能运用各种感官和工具按一定的方式观察,才能慢慢对事物产生洞察力。作为科学素养的一方面,学生要学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三年级开始要从单纯的会看一种事物向会观察一种事物转变,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或借助一些工具,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或由整体到局部地观察事物,并及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观察所得。

2.培养学生做好实验前准备的习惯

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非常多,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见的材料可以从由教师准备向由学生协助准备,再由学生自己准备过渡。实验前要让学生先观察各种器材或物品,而不是争抢材料,应先观察材料,对一种材料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再动手,这样可避免把做实验当成玩实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科学课中的很多实验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工,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实验。随着年级升高,合作慢慢应变成学生课堂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学生要学会分工,学会在组长的安排下各司其职,共同协作完成实验。这种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观察,及时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引导学生安安静静做实验。

4.培养学生如实记录的习惯

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的如实记录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以数据或现象为依据作出判断,得出结论。三年级的学生往往会随大流,人云亦云。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如实记录,发现有不一样的现象或数据要勇于提出质疑,不作随便改动。这样,学生才能自信地开展实验,而且会珍惜自己的实验成果,慢慢地养成这个习惯后,就不会把实验当游戏。

5.培养学生整理器材的习惯

整理器材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教师上完一堂科学课后,大多要再花半节课时间来整理材料。我们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整理器材的能力,可以先由小组长帮老师一起整理,慢慢过渡到学生做好一个实验当即就整理好一种器材,到全部完成后马上整理好器材,把实验室收拾干净。

二、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益

1.指导学生用好材料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应指导学生搞清楚每种材料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注意的事项等。比如借助工具让学生描述岩石特点,教师给每组学生一枚钉子,有学生在比较岩石的硬度时仅用教师给的钉子刻划,钉子在不同岩石上刻划后都留下了痕迹,学生还是无法判断软硬。因此,教师教学时应该先让学生用指甲刻划,现象不明显的再选择用钉子刻划,分步比较确定岩石硬度。

2.指导学生真实记录

《小学科学课教学建议30条》提出: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因此,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保证所收集的数据的真实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由于课堂实验中我们不可能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因而有些实验数据会产生误差,遇此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采集数据才合理,排除一些干扰因素,让实验数据更有科学性。在指导学生记录时,还要让学生区分想象与真实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样,不把想象的内容当作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上去,慢慢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指导学生参与探究

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只有动手动脑参与了,才能真正有收获。而小组合作是 常见的参与方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表现为每个学生都真正投入到实验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通过巡视来发现学生合作时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发现学生合作时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给予纠正;发现小组内合而不作的现象,及时介入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借助自己的慧眼,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三、明确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1.学会把握指导的时机

通常我们说,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还要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展开操作活动。教师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才能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师要改变每次实验必温馨提示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适时介入指导,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预设,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比如上《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时,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画一画:你认为食物在体内经过了哪些器官?有的学生很大胆,把能想到的都画出来,这样教师就不用指导;有的学生不会想,不会画,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先让他们想想身体内有哪些器官,再想想食物吃进去后会不会经过这些器官,作好这个铺垫后再让学生画,那自然就容易多了。  

2.给学生更开放的探究时空

第3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新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的新课程改革。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注意化学现象到认真观察实验开始,从有意义地思考到热烈地讨论,学生能自觉进行知识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细节。对于观察到的小细节、小现象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就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培养创造兴趣。

2.把化学实验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实验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分析现象及处理结果,这样学生可以独立地积极思维,

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创新思维才能产生。

二、合理设计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把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备课中合理设计三维目标,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

三、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自主实验课程

学校化学实验室可以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安排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仪器、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使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自主实验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践课程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获取洁净的水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乙酸的酸性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用厨房的常用物质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并比较实验的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化学,体味到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合理利用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中,把习题作为载体进行思维方法方面的培养,对养成学生如何思维、敢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终身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要鼓励从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

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有关社会、自然、科技的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真正发挥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甚至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第4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当在达到中学语文学科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特点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地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 增强意识,充分认识科学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素养通常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所说的科学素养与自然科学所说的科学素养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所说的科学知识,主要是指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阅读知识以及文史常用知识等。至于文选中的科普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让学生读懂,但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语文学科应达到发展语言能力,提升写作水平,拓展思维能力等基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全面培养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行动能力。目前,中学生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了解较少,中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正处于逐步培养养成阶段。中学生对于伪科学及封建迷信的辨别能力不强,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理解了解程度较低,对于科学素养养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紧迫的意识,往往认为那是上大学以后才要考虑的事项。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科学素养知识,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能力,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志向安排上显得很盲目,出现了上大学后对所选择的学校、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出现许多厌学、改专业,甚至退学的情况。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有必要利用适当的时间、渠道与方式,渗透科学素养养成教育。

二 见缝插针,探索利用多渠道教育的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养成教育渗透的途径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综合施教;可以通过老师教学备课,有意识地筛选科学素养的教育信息,扩展科学技术知识阅读内容;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落实科技知识教学内容;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技术新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观,要把网络作为了解科学知识,获取科学信息的来源渠道等。

当前,由于中学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学生在校学习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阅读、写作、讨论、论坛、班级管理、社团组织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寻求科学真理,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及创造意识等。教师可配合教材设计,组织结合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让学生参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践、探索、质疑、创造。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勇于质疑批判、积极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 关注生态,全方位践行科学素养培养

语文课程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为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和谐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当代的中学生,因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多重因素,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及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必须要关注语文教学生态,让以人为本的生本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5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深化对于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问题研究能力,才能够对于很多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这是学生科学素养能够形成的基础所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要将知识的讲授更多地转换为学生自主实现的知识探究与获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研究的乐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深化.例如,在讲“参考系”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路边的大树、奔驰的骏马、飞流而下的瀑布、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里面有一个乘客问:“我动了吗?”司机说:“你没动.”而路边的行人说:“你跑得真快.”我提出思考问题:乘客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为知识教学形成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激发.又如,在讲“加速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飞机起飞、火车出站、运动员起跑、老虎突然去追鹿、汽车刹车等.让学生观察速度是否变化,变化快慢的程度是否相同,列表把初末速度对应时间填在表中.让学生回答,然后对比速度,进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生动直观,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活跃起来,而且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提升教学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时应当掌握基本的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透过良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并且自己设计相关实验过程.有的学生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不抽空气,观察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展开模式,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6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早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科学教育的研究、理解和支持”,从而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其战略举措.美国科学改革纲领性文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描述性定义:科学素养指了解忽然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型”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科学素养不是一个静态的,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物理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方法、物理能力、物理思想和物理科学品质.物理知识包括物理基本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物理技能是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进行操作活动和心智活动方式,如仪器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属于操作技能;受力分析技能,状态分析技能属于心智技能,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物理方法是人们在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活动方式,物理课程中经常涉及的物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抽象与概括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类比法,理想化方法等 ;物理能力是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个体心理特征,物理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对知识深刻理解和对技能熟练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即成为能力.在我国普通教育中,物理能力包括观察与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科学品质是物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因素,它与物理学内容和人们的物理学认识活动相联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政治思想.

通过物理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2000年4月总书记为中国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思想是包括物理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渗透在物理学内容中并在物理学中提出来的科学思想是物理学思想,其具有四个特征:创造性、科学性、层次性、指导性.

二、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定位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众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次变革.物理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它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在物理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境、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具体目标作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观念

观念是决定人的行为方向的内部驱动因素,没有科学素养教育的观念,就不可能有自觉的科学的教育行为.树立科学素养观念单凭空洞盲目的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在对相关因素的理解和认识上,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去把握,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信科学.科学素养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人格特点和对社会及教育发展能够充分的了解.

2.具体落实到科学训练教育中

(1)课堂教学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培养.例如,讲核能时,核能的利用易被师生重视,而它的污染易被忽视,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例,介绍核能的污染,再将核废料的处理介绍给同学们,并结合讲授核电站核污染的防护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认识到核污染的严重性和防护的重要性.

(2)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贯穿物理实验始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一般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概括归纳出来的.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蕴涵着很多科学探究的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如:讲光的反射时,教师先让光从空气中传播,再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射入,观察发生什么现象,然后随角度变化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变化,进而初步认识光的反射.接着让学生采用科学归纳法猜想发生反射的规律,学生有不同的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试验方案、验证猜想,最后形成科学结论;有的结论学生头脑中有定性的印象,可采用演绎推理法,如欧姆定律学生知道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有关,到底有怎样具体关系,学生可根据经验讨论、推理,形成假设结论,根据假设讨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利用此方法设计相应的实验,本节采用控制变量法,可控制电阻 ,改变电压用伏安法测出电流和电压,或控制电压改变电阻测电流,最后形成科学结论.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获得科学研究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学中让实验接近学生日常生活

用身边的器材或生活中常见物品实验,让学生一方面觉得物理知识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探究压强的影响因素时,可用玻璃杯、水、海绵,杯子放在海绵上,倒入自来水,杯子在海绵上越陷越深,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或用身边的器材如铅笔,压在食指和拇指之间,体会手指的感受,认识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还有研究折射时,可在一杯水中放一支铅笔,观察笔好像断了,使学生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有些难以控制条件,可变换思维方式,如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实验,由于匀速运动不好控制,所以实验效果不会太好,若抓住相对运动就可变动为静,只要表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就是滑动摩擦力,可以这样设计试验:带有滑轮的木板用细线挂住悬挂在空中,物块用细线拉着绕过滑轮,细线另一端吊着重物,放开重物,物块就可在木板上运动了,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板测出木板静止时的拉力既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关的摩擦力与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很容易用实验验证.变换思维不但改变了实验的可视效果,而且改变学生思维习惯.让实验接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将物理运用于生活.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刻理解和对技能熟练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

(4)课堂教学中让科学素养渗透到习题、小游戏之中

练习是每一门学科必不可少的一环,物理也不例外,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物理习题的内涵非常丰富,有的习题远远超出练习本身,可拓宽,加深,补偿课本知识,在编拟物理习题中,重视科学素养的渗透培养,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深化物理与生活.这在很多的中考都有体现,如2009年宜昌“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潍坊“我国新研制的月球探测器样机.样机使用抗温差大的材料,……”;2010年江苏泰州的计算题很有创意:“将比较耗水的洗衣机和同样耗水但不太讲究水质的马桶连在一起:上部是洗衣机(有关技术参数见铭牌),下部是马桶,中间设有贮水箱……”等等,类似的题型比比皆是.让学生初步知晓物理学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7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科学素养;思维方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是验证前人科学论断的学科,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大量实验来获得物理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和形成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科学素养是学生未来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索必备的一种素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都是科学素养的关键,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和质疑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社会的创新是基于人的因素的,人的创新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创新及发展的关键。初中课程体系中,物理教学因为参加中考成为课程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之一。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就是能质疑的表现。质疑后进行假说的验证,通过实验最后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开始。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要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这样学生的创新潜力才会得到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二、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8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提高方法;发展策略;小学生

小学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后备军,在现在的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要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好习惯的培养都要从小开始,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身上的责任就很重大了,首先要注重学生从小的兴趣培养,让小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从而开始对科学进行探索、提高。

一、对科学兴趣的培养

对于任何人来说学生知识时,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所有关于智力方面的学习,要想成功就要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制的要求。从很多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出兴趣的重要性,那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做到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都会有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在科学课上的教学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教学时的重点是发挥小学生的思维现象的空间能力,通过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现象来提高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来让小学生对科学进行无限的探索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说在学习动植物的时候可以通过标本的展示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带着小学生们来到室外进行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教小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植物的吮镜姆椒来提高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二、注重科学的培养,呵护孩子的“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的宣传中都有提到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学习中很多的时候都会忽视对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想提高对科学素养的培养,那学生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努力,在学校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意识,完善学校科学实验室的各种设备,做好周期的准备工作。父母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在生活中也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可以一起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等一些有这浓厚的科学氛围的地方,也可以跟教师们一起组织团体的活动,共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共同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在孩子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后,你会发现孩子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当孩子对的提出问题的时候要积极的解答,认真的对待孩子的问题,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讨论问题,来研究问题,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不要敷衍孩子的问题,要知道,就是因为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为什么苹果熟了只会掉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正是因为瓦特在小时候会思考开水为什么可以帮壶盖给顶起来,才有了以后的蒸汽机的到来,从而改变了生产力。所以在孩子问家长、老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认真的回答,保护孩子的“问题”。

三、利用教学资源,完善科学教学

(1)教师利用学校给予的资源,合理的安排到教学中去,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在实验室中带孩子一起认识不同的动植物的标本,在多媒体教室中放映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在图书馆中组织一起学习,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身临其境的体验大自然中的科学现象,到博物馆中参观等多种方法来指导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兴趣,探索科学实验。让小学生在多种环境中体会到科学的神奇,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让现在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比如说在电灯亮了的课程中,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讨论让电灯亮起需要什么东西,怎么讲这些东西组合到一起。让学生们讨论之后自己一起动手操作起来,然后在比较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的不同点,之后再让同学们一起讨论每个不同的方法,在记录下来,总结实验。

(2)通过社会的科学技术的不断的更新换代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大起来,就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长久的发展下去。而小学生是一个国家将来的支柱,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只有这样国家的将来才会有发展有进步。那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事物的发展,最大程度的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帮助学生。

四、结束语

随着现在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在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我中华民族灿烂的将来,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在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视。学校要加强科学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设施建设,教师要加强在学生的兴趣的培养、科学的认识和探索的精神,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学校教师一起来培养孩子科学素养。但是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要持之以恒的检查下去,才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爱清.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6,05:24.

[2]刘新平.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中科学思维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6,25:48-49.

第9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1.1 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引领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核心素养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因此,从核心素养表现这个层面上讲,“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但从核心素养获得角度看,它主要是从各学科的学习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离不开各学科这个基础。我国现阶段中学课程学科群主要包括文史哲、数理化生、音体美等学科群,尽管分别承担着诸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情感体验、科学实验等不同的任务,但都必须以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获得为目标和引领。各学科素养目标都必须围绕核心素养来设定,生物学科素养目标的设定也不能例外。

1.2 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由生物课程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和课程本身的价值性所决定的。由于生命科学被世界各国确立为21世纪前沿科学,各国都在推进生物工程技g的发展,发展生物基础教育。为了适应这一科学与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中,把高中生物课程确立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为目标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

在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架构中,科学素养处于主要的、基础的乃至中心地位。科学素养包括具有理解自然界所需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愿意并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描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与人交流;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具备尊重事实、理性质疑的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高中生物是以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殖、发育、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调控、遗传与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基本任务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生物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共同的交集就是科学素养。

如果按照上述科学素养的内涵界定来看,高中生物课程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主要有以下价值:① 有利于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相作用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形成生命是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定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统一体以及生命无贵贱之分、敬畏和珍惜生命等生命观。②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和规律,审视、论证生物学社会问题。③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能力。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实验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通过探究与交流,形成团队合作精神。④ 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生物资源,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等。因此,就生物课程的价值性而言,其学科素养在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而这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

2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2.1 把夯实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作为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前提

由于核心素养是指“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使一些人产生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需要具体学科,更不需要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强调一般的精神培育就可以了的误解。从本质上来说,人的核心素养是各学科素养的精神的集合,而各学科的精神是以其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离开了知识的积淀和知识体系的支撑,任何的学科素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总有根”,学科素养的源和根就是其知识体系。因此,要牢固树立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的观念,教师要高度重视生物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解读和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基本做法是:① 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帮助其建立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及迁移应用。② 以模型建构的方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教学中,教师提供磁性教具,让学生主动建构减数分裂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物理模型。学生通过展示模型,讨论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和DNA、染色单体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减数分裂核心概念。③ 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核心概念,全面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物知识体系。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2.2 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摆在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核心与突出的位置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分支,生物教学除了要体现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之外,还要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还应把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放在核心和突出的地位。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这种精神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渗透于人们的意识深层,以形成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生物现象的,针对这些现象是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不仅如此,与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相比,生物学与当代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关系更为密切,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的问题,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等生物技术运用。这就决定了生物学科素养培育必须朝着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的方向,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的角度思考自然、思考世界,以形成强烈的人文情怀。所以,教师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摆在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的核心与突出的位置来对待和处理。

2.3 把适度的翻转课堂运用作为提升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学生智能手机的普遍拥有,为翻转课堂运用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翻转课堂的核心和要义就是通过重新调整教学流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通过短小精悍视频,向学生讲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并依据提供的阅读资料提出学习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知识状况和存在的共同疑惑,展开适当讨论和深入引导。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这看似只是表面上的学习流程的改变,但实际上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新路径,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好品格。

2.4 建立多元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是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实践表明,“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这一要求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也适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成效的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效,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客体上,既要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也有要对学习团队的评价;在评价的权重上,还要根据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合理地设置所占比例,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多元学习成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自我科学素养的衡量标准的把握,有利于推进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育学生对人对已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