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契合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契合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契合分析

摘要 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民众科学素质的建设过程中,科学传播科学教育是极为重要两种路径,而这两条主线又都以现代化媒介工具的辅助建设为重要手段。本文以促进我国民众科学素质、推动民众全面发展为立意点,探讨了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契合理论的演进,以及提出科学传播机制的行为会促进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全方位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科普

科学传播属于教育社会民众科学知识、高科技技术、以及常识之的重要工具。一旦科学传播人员自身没有扎实的科学素养,也就必定不能够真实地把精准、专业的科学知识传达给普通大众,无法实现科学普及的作用。如果科学理论之间因为同样的科学事件持有不一样的看法,势必会产生一时困扰的表象,以至于读者大众不能清晰地辨别真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分。以科学方法为共同背景,终会使科学事件得到普遍共识。目前科学传播最令人担心的一点则在于一些一知半解的从业人员武断地传播科学事件,最终对社会形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相互契合,就成为来解决两者矛盾的有效办法。

1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契合的难点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价值的取向始终离不开“社会本位”,换言之,教育者往往会把教育当成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环节,以社会的需求点作为出发点,单方面的替高校学生找归宿。科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腐旧,无法体现出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的一些观点问题,只是单方面的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存在“因教施教”的固态教学模式,为教育而教育。究其原因离不开“市场原则”推动,也就是教师将教育只是理解成为资深谋生路的一份工作。在这种理解形式下,科学传播逐渐被边缘化起来[1]。如今,大多数教学还在采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师模式,一味的遵循“三中心”的教学制度[2]。这种教育制度的弊端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就是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排斥了学生的独立研究,这类教学模式在当代教育倡导的“自由、平等”原则完全相悖。“以课堂为中心”的负面影响就是“满堂灌”,让教学背离了现实、脱节于社会,尤其了放弃了瞬息万变的技术更新。“以课本为中心”会导致学生知识面进一步缩窄,阻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对培养创造型人才造成干扰。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很少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科学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谈论就是“发现假说”、“检验假说”;“寻找定律”、“学习定律”。这种陈腐的课程计划本身就没有科学性,也就更难去讲解科学。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的非神秘化、普及化、科学意义实践过程中的通俗化不可以视作教育的倒退,反而应当看成是迈向正确路径的关键步骤。和科学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现阶段,科学普及工作的传播通过借助的网络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平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人们普及现代科学教育。事实上,这种科学传播对于科学教育的理论与科学教育机制上的社会势能,会进一步督促科学教育加快整体化改革,最终使其保持和科学传播协调发展的地步。

2科普教育传播与科学教育契合的作用分析

广义维度下的科普历经了从传统的科普到民众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的几个转变,而这几个转变也构成了相应的时间发展序列[3]。科普和科学传播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提法名称和所处时代的理念、行为所提供的,究其词源的本意,大体是一样的。因此,一旦用科学普及当成传播科学、理解科学行为的统称,同样可以接受。因此,目前社会所激励引导的科学传播并不是所谓科普的“时尚”称呼,也绝对不是只是在传统的科普活动中加入到了一些新的传媒硬件条件而已,而更像是一种富有理念软件的升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的目的在于想让越来越多的民众知晓更多的科学知识,但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在现实层面,却并未拉近民众和科学之间的距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抬高了科学的高度,让民众敬而远之。分析原因发现,传统的科普行为通常会站在一种“居高临下”的俯瞰视野,往往忽略了民众对于科技信息渴望的一种自由交流和共享的心理,而这种科普行为由于效果不尽人意,也就逐渐被市场所淘汰。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普传播走向了一种较新的民众理解科学,以至于科学传播的过程。大家所知晓的科学对比过去的那种传统科普讲授,在某种方面更加关注了科普行本身主体性的一种互动关系与协商分为,然而如果对比“科学传播”,传统科普和科普传播的主体结构都较为简单。以传播学视域分析,传播属于人们利用符号、媒介传递信息,从而形成相应变化的一种行为[4]。现阶段的传播学界对于科学传播的属性还并没有达到一致界定。在传播的内容方式上,科学的传播理念判定,除了自然科学知识外,还一定要增设人文视野的科学内容,重点观察科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等,科学需要展示新人文主义。科学传播理念把科学教育的使命从最开始简单的传播知识、培养社会型人才,升华到了强化人们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人发展和应用科学能力的水准。以培养大家科学素质的路径作为起点,认为科学教育如果只是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使受教育人员具备基础的科学办法,让人们一旦遭遇问题时,可以借助科学思维办法的引导,通过科学方法来处理问题,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拥有科学精神的现代人。我国目前科学传播的媒介十分广泛,并且各具优势,其中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技术,从本质上改变了科学传播的手段、速度和作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媒介对传授和接受双方都有着无可比拟的超然意义,能够让人们在同一时间和不同的群体讨论不同主题,且可以互不干扰。也因此,科技传播的受众群体就更为庞大,科学传播也有了更为宽阔的空间,民众可以自由地找寻所需信息,有大量的时间来思考相关科学技术的问题,也有能够发表个人意见与传输科技信息的平台。从“公开讨论”与“公益服务”的视角来说,互联网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免费性,势必会成为未来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阵地。

3科学教育传播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建议

一是要提高科技人才的科学素质:科学传播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并重视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科学教育的根本同样在于不仅是要培养优质的科技人才,也需要把“以知识体系的科学结论教育”变成“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通过传授基础的科学知识为手段,感受科学思维与研究办法,培养科技人才的科技精神和科学态度。二是迈向多元价值:科学传播具备能够把科学、技术以及非技术的相关属性合二为一的“综合性”属性,强调多元价值的统摄,最大程度上满足于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因此,科学教育也需要整合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关系,以期培养出更加完整理性的人才,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观和价值观,满足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需求。

4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传播利用公益服务与公开讨论机制,能够让民众生活在一个高度专业化,却又透明化知识社会里。科学教育也就更需要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单一模式,迈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系统。让受众能够更加方便的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关注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传媒信息平台的应用,创设出科学教育立体网络。

参考文献

[1]江建勋.论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之结合——以生物医学为例[J].海峡科学,2012,7(3):143-145,80.

[2]云利英.传教士在近代科学传播科学教育中的作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2(2):102-104.

[3]张曙光.西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博弈[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作者:宋清滕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