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精选(九篇)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

第1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每每读起《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些优美的语句时,我都会为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出神入化的描写方法、意境深远的写作技巧所叹服。

从直观上说,《紫藤萝瀑布》像一幅画,形象鲜明,如在眼前,而不肤浅;从情景上说,《紫藤萝瀑布》像一首诗,文意含蓄,意境深远,不尽于句中。当你阅读《紫藤萝瀑布》时,体会到的不只是文字的优美,更能感受到在它的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从这点来说,《紫藤萝瀑布》达到了“韵外之致”的极高的意境。这篇优美的散文不但有着普遍的时代意义,在当代散文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收录在七年级语文教材里的范文,《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更有教育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描写、如何抒情、如何写好作文的作用。在我看来《紫藤萝瀑布》起码在以下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学会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写作文难恐怕是大部分学生的同感,究其原因,有一点应该是这部分学生的通病:那就是不会观察,或者说没用心思去观察,所以一说写作文就感到没啥可写。在如何观察方面《紫藤萝瀑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是远观,“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是近看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则是细致的观察。有了这细致入微的观察,再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怕要描写的事物不活灵活现吗?“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应该是对用心观察所起作用的最好注释。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文章的升华

对于经历了动乱的沧桑和改革开放的舒畅的这代人来说,生活的方式和意义所带来的感触可能会更深。极左思潮泛滥的压抑和郁闷在改革开放后终于一扫而空,人们可以心情轻松地去工作、去生活。面对这种变化,作者在赏花时一句“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通过不同时期藤萝花的对比将读者重又带回到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也憔悴花也瘦。文章的转接传承水到渠成。及至写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终于达到顶峰。明看是写藤萝花的繁茂,实则是对新生活的赞扬和讴歌,让人愉悦,催人振奋。

三、学会对美的欣赏

第2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作家巧妙地把写实与写意、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充分捕捉紫藤萝这个物象所兆示的内在意蕴。先整体呈现紫藤萝盛开的繁茂与蓬勃:“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然后再写每穗花的形态:“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这是花的赞美诗,仿佛就是生命的赞美诗。写到这里作家本人的“心花”也开放了,“觉得这一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别的一切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是一种新生的喜悦,是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的激动的喜悦,对新生的思考。当然作家就想到曾经的生命,花过去的命运。就深深地触动了作家心灵,便回忆起了紫藤萝花在历史行程中遭遇的种种不幸,在回溯紫藤萝花的命运中悟出历史的沧桑,人生命运的浮沉,生命的曲折。之后作家又回到眼前:“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开得这样盛……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毅然得出“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主题。作家笔下的紫藤萝是一个象征,象征生命的再生,时代的更替,精神的新生,美的不灭。心灵之花的重放。至此我们明白了全文对紫藤萝勃勃生机的斑斓描绘就是生命活力的精彩写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美丽人生的追求,当然也蕴藏着作家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发的精神寄托而对生命活力的呼唤。

二、美在语言如“明月照积雪”隽雅清新

美在巧思妙用修辞,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了新奇生动的意象,把花的生命力形象化,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

比喻的使用。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把花的长势茂盛,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形象描绘出饱含生命的延绵长远,再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这写出了花的饱满。

拟人的使用。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他们在笑。‘我在开花!’他们嚷嚷”。“欢笑”“”等动词使静态的花儿跃动起来,将花瀑人格花,仿佛盛装的少女载歌载舞,表现花的盎然情趣。“推着挤着”好象花在游戏嬉闹。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我在开花!”的笑语写出了花儿的天真烂漫富有生命的昂然勃发。就把紫藤萝花的恣肆风流,灿烂辉煌,端庄淑雅,耐得寂寞而富有生命活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美在还有妙用古典语言柔婉含蓄之美。文中灵动地使用古典隽雅含蓄韵词。如:“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泛着点点银光”,“春红已谢”,“蜂围蝶阵”等。含蓄典雅,意厚神凝,情聚思沉,深沉通脱,带有独特而含蓄的抒情韵味。

三、美在描写细腻多姿结构精美

第3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一是真实性,即必须是实践中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而不是预设的甚至是想象的教学活动。二是描述性,即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活动情景进行对话式或情景再现式描述,一个课例就是一个教学片断,长到对某一教学重点的剖析探究、对某一教学难点的分解突破的全程描述,短到一次师生的对话、一句恰到好处的提示等。三是问题性,即该教学片断须蕴含着某种教育教学理念,反映了某种教育教学方式。

我们要研究的课例,不一定非得是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是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即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未能有效落实某种教育教学理念,未能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等。成功的课例具有示范性,不成功的课例具有警示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节成功的课不一定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完美无缺,败笔在所难免;一节不成功的课或许有几个教学环节是亮点,令人叫绝。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来说,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使败笔更少一些,使亮点更多一点。

那么,什么样的课例更有研究价值呢?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紫藤萝瀑布》和《背影》为例来加以说明。

课例1:“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一

师:现在我们随着宗璞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去走走,感受一下生命的色彩。

生1:生命会有什么色彩呢?

生2:文中写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作者认为紫藤萝是有生命的,其生命的色彩是紫色的。

师:你的思维很敏锐!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紫藤萝生命的色彩呢?

生3:是为了借紫藤萝来抒发自己由焦急、悲痛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

生4:作者把紫藤萝花写得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这样就由藤萝引向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

师:你的思考很有深度!作者因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生5:“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露出作者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生6: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中可以看出,作者领悟到了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向前。

生7: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

此课例具有鲜明的思维导向性,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生疑。当老师提出“感受一下生命的色彩”这个问题时,有学生疑惑,“生命会有什么色彩呢”,有学生立刻从文中描写的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想到作者心目中的藤萝的生命是紫色的。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可以拓展思维,启迪心智,进一步领略文字之美。

二是探因。对描写紫藤萝生命色彩的原因的探究时,两位学生都紧扣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分别从作者情感需求的角度和主题揭示和作品构思的角度作了分析,显示出思考的清晰和深入。

三是引领。在讨论“作者因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这个核心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层次不一的回答:①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②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向前;③遭遇到不幸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情感上的差异使得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切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点。这样的阅读,不但扎实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敏锐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了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感悟。

课例2:“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二

师:抒发感情、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描写紫色呢?

生1:紫色代表高贵、典雅。在作者看来,生命是崇高尊贵的。

生2:紫色充满着神秘的复杂情调。这说明在作者的心中,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时是未知的。

生3:紫色在基督教中代表哀伤。说明作者就像十多年前紫藤萝花遭遇了不幸一样,在生活中受到了打击,她感到“焦虑和悲痛”。

师:是的。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4:“手足”比喻兄弟。应该是她的兄弟遭到了不幸。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得了癌症。

生5:弟弟不知什么时候会死去,像谜一样。看着亲人慢慢走向死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很焦虑、悲痛。

生6:据说紫色有心理治疗的功效,能帮助人释放忧伤的情绪,能带来内在灵性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生7:紫色还代表勇气与永恒。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显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过程,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是顽强与美好的,是永恒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的挫折是可以忍受的,可以战胜的。

这是有思维、情感拓展空间的课例。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习伙伴也是一种共享资源。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从他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与作者、老师、伙伴一起开拓新的发展区。

本例中,教师并没有费力地讲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紫色来抒发感情,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展开充分而深入的探究。有学生从紫色的“花语”中读出了生命的崇高尊贵,有学生从紫色的“情绪”中读出了生命的未知,有学生从紫色的“教义”中读出了生命的焦虑、悲痛和无奈,有学生从紫色的“心理”层面读出了生命的和谐与宁静,还有学生从紫色的“品质”中读出了生命的坚韧与永恒。这些感悟已经跳出了文本,超越了文本。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知识共生、情感共融的个性阅读、资源共享过程。

课例3:“背影”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歌曲《父亲》的歌词,谈谈自己对父爱的感受。

(师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展示歌词)

生1:我忘不了父亲为我送饭菜时那关切的眼神。父亲为我付出了很多,我想报答他。

生2: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生3:我觉得我父亲,活得很累、很难。

生4:我现在忽然觉得我的父亲很孤单。小时候,我很崇拜我父亲,现在我有什么事都爱找母亲,基本上不跟父亲交流。

这是有丰富的经验交互生成的课例。

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对其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习伙伴也是一种资源补充。依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习伙伴互动互生互补,触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不断丰富新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

本课例中,来自不同家庭、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使各自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交流补充与共享,彼此产生了强烈共鸣,丰富了个体的情感和认识,而且在交互中彼此影响、感染,达成了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的教学效果。

课例4:“背影”教学片段二

生: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对父爱的感受吗?

师:好吧。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永远忘不了的细节,我每次离家上班时,我父亲总要站在阳台上,用慈祥的目光默默地注视我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我深切地感受到为孩子付出时是那么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生点头赞同)其实,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所要肩负的担子可能会更重,所要承受的压力会更大,所要忍受的委屈会更多,同学们现在正享受着这样的父爱,更要珍惜这样的父爱啊!

这是有教师经验参与的课例。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本例中,教者和学生共同营造了契合文本主旨的情感氛围,并在学生的感染下融入其中,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从“儿子”和“父亲”两个不同角度叙述了自己对父爱的体验;然后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揭示了父爱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倾注了正能量,实现了师生共鸣共融共成长的教学追求。

第4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内外文本,探究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咏物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并掌握如何表达这种感悟的手法和形式。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间播放海边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欣赏。

【教学过程】

师:惬意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的散文同样会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尤其是咏物散文,作者往往在一种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寄托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慨,对生活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咏物散文的阅读。(板书课题。)咏物散文的阅读一直是我们阅读现代文的难点,很多同学往往在咏物散文的阅读分析上丢分。那么,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哪些咏物散文呢?

生:《爱莲说》。

生:《紫藤萝瀑布》。

…………

师:下面我们就以《紫藤萝瀑布》《行道树》为例来探讨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大屏幕展示:1.所咏之物是什么;2.体察、领会文章中所表露的情感;3.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

生:我们探讨的是《行道树》。作者借行道树赞美了无私奉献的人,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是行道树在文中所表现的精神品质,为人类送来绿阴,迎接太阳,为城市制造清新空气。

生:我们组探讨的是《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所咏之物是紫藤萝,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师:那么,你能说说对生命哪方面的思考吗?

生:作者告诉我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还告诉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要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师:说得真好。一个同学用文中的话来解答,另一个同学是自己概括的,都很到位。

师:我们知道,咏物散文是以物作为载体,这就要求我们要整理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达情感的“情物”。而“语言”又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那就更少不了“语言”这一载体,那么这些“情物”和“情言”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呢?请同学们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大屏幕出示:4.整理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感的“情物”;5.品味传情达意的语言;6.鉴赏评价表达情感的艺术性。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吧!

生:《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者除了写紫藤萝还提到了“生死谜、手足情”,触及到了比作者小3岁的弟弟。面对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弟弟,作者焦虑悲痛,但同时她也告诉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无法自拔。

生:我们组着重从语言上分析《紫藤萝瀑布》。文章中有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里将盛开的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生:文章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且有的句子还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师:这几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特点,非常好!

生:我们组分析的是《行道树》。在《行道树》这篇课文中,作者除了写行道树,还写到了原始森林和欢度夜生活的人们。和他们相比,行道树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

生:《行道树》这篇文章,有很多语言值得我们去推敲,例如:“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里的“悲凉的点缀”;“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为什么而“忧愁”,为什么而“快乐”?而且这篇课文是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精神。这都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

师:同学们概括得相当到位!那么,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刚才所探讨的问题。总结起来,就应该是以下几方面。(板书: 把握情感――探究情缘――整理情物――剖析情言――鉴赏情艺。)

师:那么,“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现代文要掌握哪些内容呢?请看大屏幕。找同学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阅读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2.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3.探究理解文中句子及含义;4.理清文章思路;5.把握表达方式、写作特点;6.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就作品内容、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7.初步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精彩的语言。)

师:看来,我们探究的结果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是我们学习咏物散文的方法。那么我们在创作咏物散文时,首先也要确定所咏之物,然后再确定自己的情感倾向。这就需要平时我们培养观察力。

假如,你走进了一个遥远偏僻的山谷,在陡峭的断崖上,突然看见了一朵盛开的百合花,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清玄的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看看作者在百合花上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配乐朗诵《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大屏幕展示,见下文)。下面,我们就按照我们探讨出来的学习方法,研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小组讨论,提示方法。)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笥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野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哪,他头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生:我们组首先确定了文章的所咏之物是百合花,作者在文中借百合花的形象来赞美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生:我们组认为这篇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师:说得好!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价值的思考呢?

生:百合花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讥讽的自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凭借这些,野百合战胜了很多困难,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还用了排比句,连贯、具体。其他小组的探究结果呢?

生:这篇文章所咏之物是百合花,但是还提到了其他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体――附近的野草,塑造他们的用意是用对比手法,衬托野百合的顽强精神。

师:说得很全面!提到了所咏之物,写作手法,还有写作手法的作用。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写野草的目的,仅仅就是来衬托百合花的顽强精神吗?

师:那你有何见解啊?

生:我认为,作者也许还讽刺了那些甘于平庸的人吧?

师:你不敢确定吗?你应该肯定地告诉我们。你很能发现问题,要记住,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希望你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生:我们小组着重从文章的语言上来分析的,文章开头提到“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这句话交代了百合花的生活环境,以生活环境的恶劣来衬托野百合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为下铺垫。

师:从语言出发,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谈,非常好!

生:“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这句话写出了百合花怎样与命运抗争。

生:“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是个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体现百合花坚定的信念。

生:我受同学的启发,也想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心田上”来修饰百合花呢?我觉得用得好,但我说不出为什么,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解答。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用“心田上”来修饰百合花,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认为,是让百合花在人们心田上盛开,让人们对百合花的精神品质,铭记于心。

生:我们可以在文中发现线索,在文章中的倒数第2段,“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这“纯净温柔的一角”指的就是“心田”。

生:突出野百合的美好愿望,突出她的精神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这位同学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谢谢!

师: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粒纯洁的百合花种,但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开出灿烂的花,心灵的土地是湿润、肥沃的,只要付出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生:老师,这株百合花经历了这么多的辛苦才开花,我认为有些不值。

师: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正要问你们,你们说说,值不值?

生:我如果是那株花,我也许会那么去做,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底。

生:我认为值得。因为开花能达成自己的心愿,能装点大自然,将美奉献给世界,完成大自然赋予的使命,也向世人证明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

师:太好了。看来,同学们对于人生价值也有了一定的思考。那么,从这篇文章中,你们得到什么启示了吗?

生:我觉得我们要先确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生:我们快要中考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也许我们会觉得很累,压力很大,但这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时候,我希望我们都能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证明一下我们的实力。(掌声。)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处处体现你们文学的功底,处处迸发你们智慧的火花。在生活中,能触发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慨的事物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喜欢的动物或者植物吗?为什么喜欢它们呢?(大屏幕展示:课堂说说。说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动物,并用简洁且富有哲理的话概括你喜欢的原因。 所咏之物:喜爱原因:。)

生:我喜欢,因为“生来不羡阳春景,敢把金丝竞与天”。

生:我喜欢仙人掌,因为仙人掌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太棒了!

生:我想做梅花,因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师:是啊,一花一木,在智者眼里是精神、是意志;一花一木,在仁者心里是理想、是追求。让我们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仁者,去发现和感受世间的真情。(师布置作业:研读《做一朵携来彩贝的海浪》。)

【评析】

一、选取材料典型,实现了三维目标

本节课通过研读课内外文本,探究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该类散文阅读的技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开》选择得很典型,学生喜欢阅读,对学生思想有触动。三维目标互相浸透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二、逐步渗透方法,珍视学生感受

通过回顾所学过的咏物散文《紫藤萝瀑布》《行道树》,让学生来探讨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给予了高度概括:把握情感――探究情缘――整理情物――剖析情言――鉴赏情艺。然后结合此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研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调控,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例如课上一名学生说通过研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引发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师马上引导,让他说说引发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另外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常听到“你的见解很独到”等类似的语言,从而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第5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命运。教育同样如此,教学过程也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智慧。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特级教师王崧周曾说过:“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上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设一些精彩。”

那么,如何关注细节,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呢?

1精彩导入,激情引趣

好的导语是开启课堂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一堂好课,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从课题入手,说说“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紫藤萝是一种美丽的花”;“紫藤萝在作者眼里就是流动着的瀑布”;“哦,紫藤萝?瀑布?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趁势利用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并解说: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请同学们和老师走进《紫藤萝瀑布》,共同感悟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学生们带着收获的美感,探究的,饶有兴趣的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如此充满美感和的导入,声声敲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步入美在意境中。

2 细化诵读,培养语感

有人说,诵读是形成语感的温床,没有诵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美的课堂。诵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的规范语言,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等起到重要作用,这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加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教学《春》一文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除了解决字词障碍以外,还要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具体的表达出来,读为说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接着,我出示问题: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的?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3、作者为什么把春天说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默读最大的作用就是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使问题得以有效地解答。紧接着,抽生读,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最欣赏的语句,先有感情的读出来,再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然后,让学生齐读结尾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范读结尾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 巧妙引导,自然衔接

威廉曾经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会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会将学生的心灵点亮。我在教学《春》一文时,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最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读出来,再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对朗读的有感情且理由精确的同学,我及时鼓励。“你真棒!”,短短的三个字,却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朗读效果不好时,我会用委婉的语气说:这个字在加重一些、这段话语气在活泼欢快一些、这里语速再慢一点,再试着读一读,看看效果是不是好一些。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反复练习,朗读水平获得提升,朗读的兴趣开始滋生,为以后的朗读教学种下了优良的种子。对“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理解有争议,有的同学认为是比喻,有的同学认为是拟人。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像”让学生反复阅读,反复品味,学生最后明确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将春天当作小姑娘,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我借机补充了比喻和拟人的相关知识,以及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区别。

4 精心提问,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只有做到科学地设计问题,妥善地处理问题,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问题设计要明确、适度、灵活,要有的放矢、要平中出奇,要化深为浅。我在教学《夸父逐日》一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夸父与日逐走”,你是如何看待他这一行为的?2、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这又体现了夸父怎样的特点?3、“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你有何感想?4、说一说,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则神话的主题该怎样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会会激起学生积极热烈的讨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主旨的目的。

5 拓展延伸,画龙点睛

第6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文本;质疑;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04-01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质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实,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有疑而问。

一、营造氛围,宽松愉悦,激发学生质疑的内驱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情感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但被长期形成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所束缚。于是多数学生便成了课堂上的忠实听众,回答问题都很胆小拘谨,更不用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敢于同教师对话,乐于同教师对话。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时,才会把自己解放出来,激发质疑的内驱力。

二、传授方法,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质疑的有效性

1.抓标题。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如《伟大的悲剧》,可以围绕标题进行质疑: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悲”在哪里?为什么说悲剧是伟大的?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深入学习文本的关键。

2.抓矛盾。文本解读的实质是揭“密”、解“密”,其重心就是解读文本的意蕴。教学中要让文本解读有效并深入,重要法门是抓住其中的矛盾处。《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问:句中的“大约”与“的确”矛盾吗,为什么?学生通过研读,可以知道:“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会被社会淘汰与淹没,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而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它们并不矛盾,还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3.抓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也是如此。引导学生抓住结尾处的关键语句进行质疑,就可能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泰格特《窗》的结尾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这位病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以后会怎么样呢?通过引导质疑,学生不难得出结论:①结尾出人意料,奇峰突起,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耐人寻味;②使描述者(靠窗的病人)“无中生有”的想象力和描述本领得到强化,加深了读者的印象;③使善恶美丑的对比鲜明突出,赫然展示了作者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

4.善联想、比较。联想拓展思维,比较方见真知。《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如果记得‘水户’,那是因为明的遗民朱舜水的忠君爱国思想和高尚贞洁的人格曾一度感化了鲁迅,那么离开日本很久了,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还记忆犹新呢?你知道唐人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寄托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通过引导质疑,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鲁迅当时身处异地的思乡之苦,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浓浓爱国之情。

三、关注生成,精益求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7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教学思路的设计,既要从教师的“教路”出发,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路”,还要符合课文的“文路”。在如何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设计教学思路方面,给了我许多的启发。

一、抓住课文线索设计教学思路。

第一,眉目清楚,整个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连贯自然。

第二,纲举目张,用这条线索把一系列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不零乱,富有整体感。

如我教《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设计是:1、整体感知课文(1)请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表现“我”感情变化的词句。(2)在学生自读圈点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梳理“我”的感情变化,明确“我”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2、根据“我”的感情变化线索展开教学(1)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2)品读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段,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3)面对一树绽放的紫藤萝,“我”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4)、眼前的紫藤萝让我领悟到什么道理?(5)文章最后“我”加快了脚步有什么作用?3、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梳理课文(1)教师启发引导:如果从作者写“紫藤萝”的角度梳理课文,我们还可以理出怎样的线索?(明确:看花――忆花――思花)(2)进一步引导:这三部分又各按怎样的层次,写什么内容?通过抓住课文的线索,去组织学生作了两轮阅读讨论,既让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文路,领会了课文高超的结构技巧,又在品读中领会了作者的语言技巧,还深刻感受了作者的感悟和思考。一条线索,串连起对散文形式美和哲思美的品味。

二、抓住课文中人、事、物之间的联系设计教学思路。世界上事物不是孤立的,总和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抓住课文中人物、事理之间的联系常常可以设计出理想的教学思路。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设计是:在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的基础上,鲁提辖、郑屠户、金老父女这三方面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人物形象和作品的语言特点。1、分别研读四组人物关系。(1)鲁提辖拳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一问,二赠,三救。(2)郑屠户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一占,二弃,三诈。(3)鲁提辖拳是怎样对待郑屠户的:一耍,二揭,三打。(4)郑屠户是怎样对待提辖拳:一从,二拼,三求。2、把四组人物关系联系起来,总结归纳鲁、郑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抓住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来组织教学,既条理清楚,又便于学生读懂读深课文内容,领会人物形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他们的概括、综合能力。领会人物如此,领会事物、物品、道理亦可以如此。

三、抓住课文标题设计教学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从标题切入,往往就能抓住课文的头绪,理清文章的脉络,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写人主要是写人的正面,但《背影》却是写人的背影,这一点是不寻常的。我教《背影》一文的教学设计是:觉得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就抓住“背影”二字展开教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启发思考:本文写到父亲的“背影”共有几次?2、课文中写道这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3、课文中的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4、品读买橘子时的背影。思考(1)为什么这里要详写?(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让作者感动得落泪?我抓住“背影”设计教学思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课文结构,明确课文写人时的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的特点,而且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研读课文。

第8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一、从说理的载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1.因人说理。

举例:人教版七下课文《邓稼先》,先是叙述邓稼先平生贡献,然后用两句议论对邓稼先进行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明:这两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但也不能很突兀地说出来,在完成人物生平和贡献叙述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体现了因人说理的要求。

2.理随事显。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蜡烛》,讲述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牺牲的红军战士点燃一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于悼念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在叙事完成后,最后写道:“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说明:这些议论的语言表达了崇敬英雄、敬爱母亲的感情,赞美了不是母子胜似母子、超越了民族的深情,深情讴歌了残酷炮火下的人性之美。纵观全文,叙事占绝大多数,说理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好诠释了理随事显。

3.融理于景。

举例:人教版七上课文《紫藤萝瀑布》,“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计划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在完成对比性的景色描写后,作者紧接着发表议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说明:这篇课文乍一看挺深奥的,其实所有的写景只有两类,盛开的藤萝和衰落的藤萝,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幸的时候要想着将来幸福的时光,要乐观坚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倒。道理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令读者可读可感,不露任何痕迹。

4.托物言志。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对主人陋室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议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说明:作者明写陋室,实际上是写自己和自己一样的读书人,表达一种闲雅自在、清高自得的情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从说理的呈现形势来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究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就是指既叙事,又议论,穿行,层层推进。例如《邓稼先》全文六个部分,每部分前面安排叙事,后面安排议论,有机地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传达出来,因为夹叙夹议,令人信服;《陋室铭》开头先发表议论,后转为对陋室的叙述,最后用一句议论结尾。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在大量叙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结尾处直接将道理点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比夹叙夹议来说,这种呈现方式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模仿操作。例如《蜡烛》《爱莲说》都是先叙述,后在结尾议论点明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

三、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可以考虑三个策略

1.从简单说话层面做起。

初二学生写记叙文尚能够胜任,但要求他们在记叙文中说点道理比较困难。在正式写作此类作文之前不妨先做说道理说话训练,从说过渡到写可能顺畅点。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先用几句话叙述人(或事、景、物),再说一两句议论性语言。

2.从对教材课文模仿做起。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写作的最好范本,对于“说点道理”的作文同样适用。本文前面例举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一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再挑选部分符合说道理的课文补充给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说点道理”作文的认识,可以先选择课文进行模仿,师生共同研究评判。

3.从熟悉的人、事、景、物写起。

前面两个策略是学生写作开始前的热身,到本环节才真正进入写作层面。说道理是建立在熟悉的人、事、景、物叙述基础上,“人、事、景、物”任选其一即可,不必求全,字数300~500字即可。这里强调“熟悉”一词是保证有内容可叙,议论有据可依、有感而发,道理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第9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

(1)课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思考后在下列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字,以概括文章内容。

___花,___花,___花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阅读1—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紫藤萝花的。

(4)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赏析,要求按“我最喜欢的佳句是___,因为它使用了___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___”的格式回答。

(5)读、思、探: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紫藤萝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有无相似点?

问题(1)指向于文章内容的概括,(2)和(5)意在抓住关键句段,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这3个问题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课文。(3)和(4)侧重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这是从局部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5个问题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品读赏析。

但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问题就在这5个问题上。

一.问题的价值取向

首先,问题设计要切中文本的核心价值。

本文抒写了作者自己的一段生命感悟,作者看到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想到过去门前那株花开得伶仃的紫藤萝,想到花与人的命运,从而悟出生命的哲理。文本中“花”的世界,不过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个比喻,一个促使她思想产生顿悟、情感发生变化的载体。作者借“花”这个小世界,来说人生、生命这个大世界:由花的不幸,想到人也曾遭遇的不幸;由花盛开得像瀑布像船像帆的生命活动,想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生不息的,由此感悟到每个人都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灿烂地航行。作者的意图在于表达自己惜时而行,焕发活力,关注生活,自我砥砺的情怀。

因此,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应是诠释这篇散文的正确方向,也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但本节课的5个问题都没有明确地指向于此。其实,这5个问题不是没有围绕这一核心价值去探讨文本的意蕴,而是没有抓住诸如作者所借之“物”有何特点,“物”与“人”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是如何借“物”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的问题从整体上探讨文本内涵,显得不到位,不直截,不得力。整节课中,学生犹如盲人摸象,摸到的确实是“象”,但就是不能完整准确地建构出“象”的模样。

其次,问题设计更应该符合教材编者所赋予的课程目标。在基于课程目标教学的视野里,我们不仅要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解读教材的编辑意图,把握教材的课程目标:在实现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乃至学段目标中的价值,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

苏教版编者把本文置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共有六篇课文。研究单元主题语和六篇课文后的“思考·探究”题以及教师用书等,我们可以探得编者寄寓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是借物抒情、咏物抒怀的写法和在物与人的联想中产生的人生感悟以及含蓄隽永的语言。

可见,本课教学的5个问题基本符合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但教师没有站到“借物抒情”的方法高度,也没有站到帮助学生构建本单元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或者说是借物抒情性文章的基本图式的高度,也没有站到阅读是一种对话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作思维与精神的对话,而达到“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的境界),来设计驱动教学进程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精度与高度不够,对文本品读得深度和宽度不够。

在这篇文章中,文本的核心价值与编者赋予的教学价值是一致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选文在这两种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我以为应把教学价值放在首位,兼顾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师其他合情理的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解读实际作适切的引导与激发,以达到多元解读的局面。因为,编进教材的文本,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教材视野里的文本、课程视野里的文本,它被赋予了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问题的思维含量

从根本上说,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所有学科一起,共同担负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责任,虽然它们在认知世界的角度、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就是思维能力,所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所有学科同样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之一在于我们所设计的用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在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量。

问题(4)显然是在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

在不少的公开教学活动中,也常听到上课教师规定一个有固定结构的句子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给出的让学生模仿或填写的固定句式,会激发起学生怎样的思维活动,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还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我当堂看了几个学生的自学情况,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找到有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后,便急急地举手发言。而“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富有表现力”等等的“普通话”竟是脱口而出。

这样的提问,我觉得需要反思。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