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紫藤萝瀑布原文精选(九篇)

紫藤萝瀑布原文

第1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紫藤萝花欢快活泼地“笑”着“嚷嚷”:“我在开花!”“我在开花!”

“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像调皮的娃娃一样,“在和阳光互相”。

“十多年前”“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文中描述了今昔两个场景,两种意象,分明地勾勒出两种人生状态,两种人格。

作者在使紫藤萝人格化的基础上,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描绘出这条人格化的瀑布的生命意识: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是繁盛的生命力。

“……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这充满了“生的喜悦”,是充满希望的生命力。

这是一曲讴歌生命的华章,尽管这些生命是那样平凡而又历尽不幸。

尽管周围已是“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甚至“也没有蜂围蝶阵”,但盛开的紫藤萝没有“寂寞开无主”的自怨自艾,而是“活泼热闹”的。这是一种表现自我的、张扬自我的生命意识。尽管每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每・朵都“张满了小小的帆”,它们“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尽管花和人一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不幸”决不能阻止它们张扬生命的风帆,开拓生命的航程。是的,是花,就应当妆扮春天;是生命,就应当绽放美的光彩。

文章到此已经韵味十足,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对生命的讴歌,而是用形象的语言,通过如同哲人的紫藤萝瀑布,给读者带来“生命是美的”的思考。同是紫藤萝,现在的这样美丽,而十多年前的大株紫藤萝却是那样丑陋:它先是“稀落”的花朵“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米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究其原因,是“花与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生活腐化”,无疑成了对生命之美进行摧残的代名词。同样一种花,今昔两种情形:或光彩照人,或“伶仃”寂寞,原因何在?作者虽未明说,却早已流露在字里行间了。

第2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许多文章也始于一场遇见。遇见一树繁盛的紫藤萝,宗璞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写出《紫藤萝瀑布》;遇见一枚小小的贝壳,席慕蓉捡起把玩,于是有了《贝壳》这篇精美短文;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茅盾遇见一排挺拔的白杨,于是有了《白杨礼赞》;张抗抗前去洛阳拜访牡丹,却遇到一次拒绝――“朱唇紧闭,皓齿轻咬”的牡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于是她的笔独辟蹊径,写下《牡丹的拒绝》。天地间一花一草、一石一沙,都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我们遇见生命的奇迹,遇见世界的大美,遇见人生的哲理。

所以,托物言志类散文常常从一场遇见开始写起。如《紫藤萝瀑布》的开头: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传奇的故事却屈指可数,那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太匆匆,来不及多看一眼,就此错过。假如不是这样,一段传奇就会正式上演:“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没能忘记你容颜。”因为多看了一眼,才心有所动,才印象深刻,才引发联想与想象,才心生感慨或感悟,才有了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所以,写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第二步就是多看一眼:细细地观察,细细地描绘让你心动的那个物。如《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一段里,宗璞不惜笔墨描绘那一树牵住她的目光、绊住了她脚步的紫藤萝,从花瀑写到花穗,再写到花朵,浓墨重彩,把紫藤萝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好不活泼热闹。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贝壳》描绘了小小贝壳的精美。《白杨礼赞》这样描绘白杨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再看《牡丹的拒绝》: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暗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一个人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让人多看一眼,多数时候不一定是因为他美,更多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我们在描绘这个吸引了我们的事物时,也要注意观察它的特质,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与众不同,你的“志”才有可以寄托之处。所以我们看到《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茅盾是被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所吸引,所以极力描绘它枝干的笔直向上,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牡丹的美是世人共知的,它吸引作家张抗抗,却不凭它的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是凭它含苞不放的“冷”。

这些事物的特质或者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关,或者是与我们的思想境界相契,或者是与我们的追求志趣相通,才引得我们浮想联翩,托物言志。第三步由此展开――联想。

宗璞由眼前的紫藤萝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由花的不幸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遇,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席慕蓉的《贝壳》也是如此,由手中的贝壳联想到生活在其中的小小生命,想到如此脆弱卑微的生命也为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感叹说: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第3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紫藤萝是长绿植物,但它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春季的枝叶更显茂盛,因为它经过了酷暑和寒东的洗礼,人生难道不是象紫藤萝一样只有受过历经坎坷沧桑,才能根深叶绿吗?这正应证了一句格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与紫藤萝一样吗?

当我们经历坎坷和沧桑的时候,内心的悲痛也会随着紫藤萝瀑布一样的凋谢而化解,幸与不幸只有看自己的对人生看法去理解和体会感悟了。也许乐观的理解会使今后的生活更为的愉快幸福的吧。即使开放时没有赏花的人群,没有蜂围蝶阵。(本文来自大汉民族,)但它们依然一串挨着一串的开放,活泼热闹的开放着,这不正像我们普通人吗?虽然我们的高兴不会像明星们一样有那么多人注视,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快乐,我们也不能因为无人注视而放弃我们的快乐吧!由此我想到那些盲目追星的同学们,多么的不值得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见明星一面,甚至是收集一双明星的臭袜子上,多么的可悲呀!

我们的幸福应该是我们自我的感受,应该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花遇到不适合它的环境会凋谢,人遇到挫折会徘徊身心会变老,但我们生活得继续。不能站在原地看风景。理会到这一点,可能会是人生中一个不可少的景致。笑迎生活,美丽将会随处可见的。

如果我们是牡丹,当然应该国色天香,如果我们像紫藤萝一样,也曾与群花争芳斗艳,也曾与凤蝶偏偏起舞,在一场风雨过后,群花谢了,凤蝶走了,到只剩有一条紫色的藤萝的时候,仍然应该努力,乐观的开花,长枝,不争不求,无怨无悔。健康快乐的生活。

第4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语文教学被许多人批评为“种了人家地,荒了自家田”,是“非语文课”、“泛语文课”,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重视文本的语言学习,教师自身对语言也没有感觉或感情,面对妙词佳句,既不识货,更不惊艳,所谓引领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语言的真味” 自然就成了空话。(王尚文《为咬文嚼字鼓与呼》)。

这里,不妨以《紫藤萝瀑布》教学为案例,探讨一下散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问题。

第一.语言品味,到底“品”哪些语言?

散文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学体裁,可叙事,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甚至还可以来说明,其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散文表现的内容和手法也百花齐放,语言简约、内容隽永的散文,具备诗的特质,还被称为散文诗。因此,好的散文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表达,都让人有话要说。今天,我们研究写景状的散文,尤其是饱蘸作者浓情的写景散文的语言表达,话题相对比较集中。但即便如此,要抓、能抓的“点”仍然很多,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找哪些点呢?

有人说,学生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需要学习和品味的内容。我不以为然。学生不懂的词,自己查字典、词典或参看注解就行,老师也可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全读不懂的句子,不是作者表达或翻译有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这个句子的前因后果而已,不必全面展开讨论。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学生半懂半不懂的东西以及心里有美感,但一时却说不清、道不明妙处究竟在何处的句子。那几个字是认识的,那里好像话中有话也是知道的,但其潜在的意蕴却闹不明白,这才需要相互研讨、品读。就《紫藤萝瀑布》而言,为了表达花开得盛,作者用“辉煌”一词来形容她面前的“一片淡紫色”。什么叫“辉煌”,它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一树淡紫色紫藤花再茂密,至于用上“辉煌”一词?但作者就这么用了,不但表现出花开得灿烂,还写了内心的震惊和惊喜:原来,我并不知道紫藤萝能开到这个份上!

也有老师的答案是“重点词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为了不让太多的旁逸斜出发生,他设计了一道题:“这是一树 的紫藤萝?”然后让学生品读表现藤萝生机盎然的句子,说说这个定语体现在文本的何处,这就让语言的品读进入了一个轨道,一个如何调集语言写足写活事物蓬勃旺盛特征的鉴赏轨道。同时还将语言的品读和对作者情怀的体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文章主旨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时与学生互动,加以引导和放大,课堂上就能形成了 “披文入情”的良好情境。

当然,一次教学活动中,语言的品读应该是多重的,应该也允许还有其他的轨道存在。重要的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说到,但为什么讨论这条线的表达,最后大家都不清楚。

第二.语言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切”入?

“亏你想得出来”的用词别致与生动,句式的灵活与气势,修辞恰到好处的使用和联袂使用,文句内蕴的个性化解读,都是很好的角度。

但衡量或者领略语言的表达之美,首先应该着眼的是语言的整体表现力,即作者要写的意思是不是写全写足,遣词造句是不是风格统一、整体和谐。《紫藤萝瀑布》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歌颂了生命的顽强,这是典范的状物抒情。试想,宗璞先生如果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每一朵紫色花盏的浓墨重彩,没有从光到色、到态、再到味全方位摇曳生姿的呈现,我们能相信并感受到一个心灵重负的人,见到一树紫藤,就能获得如此由衷的惊喜与释放?!作者没有将静态的植物写活、将没有思维生命的草木写得如人般风情万种、儿童般活泼可爱的功夫,我们能相信一株植物有那么大的催进力,能带走一个压抑的人内心长久的郁积,并且扬起理想的风帆?!都不太可能。所以,所谓写景抒情、状物抒情,抒情的大前提是能否把物“状”好、“状”足,把景写活、写出态度和情思、写出人内心的精神境界。景写得如梦如幻、物状得如在眼前,作者的情思自然得到流露,这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成功的表达。《紫藤萝瀑布》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你初读课文,觉得作者似乎完全沉浸到藤萝盛开所带来的喜悦之中了,大段大段的描写,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可谓浓墨重彩,感性得很。学完课文了,你回头再细看,其实那些景物描写既有次序,又有章法,完全是一次理性架构的结果。这种语言的功夫,比起那些开篇就是“好一树紫藤萝”,至于怎么个好,却写得七零八落的文章,不知高明多少。当前,我们的学生习作,有太多辞章华丽的抒情,对于描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语言的整体表现力。

第三.课堂进行语言品味,师生可用的工具或手段有哪些?

有人说“读”,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还强调“口到,眼就到,心很快就会到。”其实,我们成人对“读”的好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如某首词作一般的歌曲,我们读了词,几乎没有印象,但听别人朗诵一下或唱一遍,就觉得有味,如果我们自己小声哼哼,一下子就投入进去,有时候能哼得柔肠百转。“读”,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无需认证。

除了读,还有哪些方式方法?换词比较:“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这里,用了“”一词,藤萝花一下子风情万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汇,如“玩耍”“映照”?显然效果大打折扣。相对而言,“玩耍”又比“映照”要好。

抽出某个句子看表达效果的缺失,也是方法之一。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段落,内容丰富得很。抽离了,就会见得文本的单调与呆板。

当然,还可将句子放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场”中去品咂和体味其传承之美。以前笔者在教学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解读词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李煜的亡国之痛、浩荡家愁,列出了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写愁情愁怀的作品,一一比较,既了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又突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从语言的铺陈中感受到中国古人对人生况味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经贯之的,呈现出一条壮丽而丰富的文化长廊。

探究和追问句子的内蕴、仿写与重组等等,都是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语言品味的方法很多,但千流归一,即既要让学生弄清写了什么,也要明白写法的精妙,更要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脉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是个细活,它需要营造发现语言魅力、探究语言神秘的氛围,更需要师生身心的投入和热爱。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这个工具的学习与使用,它还有其他的任务,如精神的拓展、文化的传承、人文底蕴的积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和文本的把握,既要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而正确处理好课堂整体教学与局部语言品味的关系,避免教学的零碎与芜杂。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多多做减法,努力把研讨的面收紧些,切忌贪多求洋。至于怎么做这个减法?我有三句话送给大家:一是目标简化,二是内容优化,三是活动深化。

所谓目标简化,就是目标不妨问题化。我们学习了新课程的不少理论,但千万不要指望一堂课就形成什么语文能力,达成所谓的三维目标。当前,理科老师教学一般目标是单一具体的,文科目标则较为宽泛含糊,貌似非常全面,其实空虚得很。我的主张是不妨也具体一点,发现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解决这个或几个问题。把基本的问题都搞清楚了,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这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文科教学习题化”的极端。

所谓内容优化,就是牢牢记住简化了的目标,不断整合各种问题,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和重心,把核心的问题理清理透。

所谓活动深化,强调的语文课堂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活动,且活动要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做到可跟踪观察效果、可反馈学情、可顾及更多主体。一句话,课堂教学要有主线,且主线分明,不易被枝节问题所干扰。

第5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随想(一):基于目标,才是有质量的教学

教学目标具有过程和阶段的含义,何为教学目标导向?就是要在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控制教学内容和建构教学过程。如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可以让学生扣住题目《紫藤萝瀑布》解题: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如果让你造一个比喻,你会把“紫藤萝花”比作什么?这种紧扣题目的导入不仅给学生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当堂口头写作打下了基础。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随想(二):推进目标,要进入思维的最深处

字词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教师“词海遨游”的目的何在?答案无疑是想通过疏通字词,为下面读准文章做铺垫。但是我们细看授课目标,我们感受到读准文章还是浅层次的目标,更高层次的是读懂文章。仅仅知道词语的读音还不行,还要大致了解它们的意思,为实现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否则此处的“词海遨游”就有着“独自开”的味道。

如果简单地纠正错字读音,学生印象是否深刻?因为学生的错误,就直截了当的否定,是否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有没有思考学生读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试着问问学生为何读错?如果通过询问的方式找到学生读错的真正原因,并通过同音异形字的比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既要尊重学生这个生命个体,又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纠错的习惯,一处细节展现了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的理念,可以说不仅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完成了每一节语文课的“上位目标”——培养一个“主动成长”的语文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随想(三):实现目标,是对人的真实情感与思维状态的眷注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过:“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所谓童心,指人的天真纯朴之初心,它是质朴的、不假人为雕琢的先天赤子之心。李贽把童心称之为真心,强调了童心的真实本然的属性,这与其自然真实之性是相关的。试想,当教师只站在教师立场,把眼光放在自身、放在教案上时,怎么可能考虑学生立场,关注学生的生命的成长?

第6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1、据说紫藤是三月现蕾,四月盛开的,如今已是夏日,竟也开得如此努力。李白曾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而眼前的这棵虽还没长成势如盘龙、刚劲古朴,也无法一睹它烂若云霞的迷人风采,但那些紫中带蓝的小小花穗,还是抢占了我的目光,我一直流连许久没有离开。

2、紫藤,萌动一般伸展着,蜿蜒不尽,将自己的生命攀援到卓越的境地。一岭一岭的紫色花瓣叮叮当当披垂下来,似云锦可裁,似瀑布可掬,那么奔放那么激情。这是浪漫春意奏出的自然和鸣,一朵朵淡雅的花颤动着,嘤嘤可闻;这是草木坚守本心的告白,花香细密的弥散,浓浓淡淡、深深浅浅。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絮语,悄悄融进一个愿景里。

3、春天里最美的是紫藤花,它安静的绽放着,阳光下,象一位娴静的少女,幽雅的站在那里,迎着欣赏的目光,羞涩的送来微笑;紫藤花也像是风韵秀颀的少妇,气质里尽显柔媚和丰富的内涵,让人百转千回的眷顾与依恋还有疼惜。让人感觉到血液里诗意的成分越来越多,浪漫的细胞不断地涌现。生活中到处都是优美的诗篇,到处都是如画的景致,让人一次又一次地沉醉。

4、多彩的春天,在花的芬芳中映着草的嫩绿,在芳菲四月,紫藤花开的季节,又多了一袭紫色的优雅,多了一抹季节的温柔,多了一份赏花人爱花惜花的愉悦之情。

6、不几日,紫藤架上的“绒毛虫”越来越多。起初,从“绒毛虫”里钻出的是一串紫色的花蕾,形状像豆花,似弯弯的月亮。两三天后,花蕾便伸展了羽翼,化成翩跹的紫蝶。这时候你再看吧,紫藤架上叶子更多更绿了,花已密集成了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远远望去,似翠绿的浪花中升腾起淡紫色的云霞,典雅而清丽。微风过处,清香四溢。

7、意外地在路畔发现了一株小小的紫藤花树。那株花树低矮地只高出地面半尺左右,只长了三两枝,有一枝蔓长成细长的藤状,攀着地面龙蛇样蜿蜒。它的枝蔓还是绿色的,那么矮小,竟然也长出了几串紫色的花穗,只有十多朵成一轴,零星地装点着不起眼的绿色花树。那些花瓣淡淡的感伤的紫,柔嫩得薄如蝉翼。没展开花瓣的,风铃似的在风中轻轻摇曳;展开的蝶形花瓣,如翩飞的紫色蝶,悄悄地潜入内心。

8、紫藤的花,花如其名,带着淡淡的紫,淡淡的香,一朵一朵淡淡的汇成一片片,垂在门前,似紫色的门帘,煞是好看。

9、淡黄的花心,浅紫的花瓣略显丰厚,像是谁在花瓣四周点了那一滴紫墨,那紫色便浓浓淡淡的一路晕染了开去,只余花心四周浅浅的白。

10、夏天,紫藤的叶子便呈现出墨绿色,她伸展出有力的筋骨,叶子越来越多,生长得极为茂盛。走进长廊,满目清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伴着声声鸟语,徜徉其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才觉察出有微风习习吹过,袭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

11、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12、茂密,旺盛,稀零,生机勃勃,灿烂夺目。

13、每年初夏四月下旬,紫藤开花时节,一串串紫藤花,从棚架上挂下来,最长约十公分,紫色。白色、粉红,犹如一盏盏小小灯笼,一只只在微风中飘飞的蝴蝶,静坐在棚架下,空气中飘逸着一阵阵清香,一阵陈芬芳,和谐又安详,彷佛置身于武陵桃花源中,一切烦脑,扰愁,都飞到九宵云外,离你而去了。

15、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6、开得密不透风的紫色之间,绿叶依稀,鲜嫩明艳,这原本只是衬托鲜花娇媚的叶片,大抵也是物以稀为贵吧,在这大片的紫色中显得灵动可爱起来,也给紫藤花们添了风情,宛如一个个紫衣绿裙的婉约女子,低眉回首间羞怯可人。

17、紫藤永远是一首向上的诗。它的藤遒劲有力,缠绕在长廊花架间,就像一条条棕色的龙奋力地爬上廊顶,期盼着登高远眺。它们盘结在花廊上端,恰好映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箴言。漫步架下,花索荡漾,馥郁芳香,蜂蝶扑面,惬意浓浓。在紫藤下的长廊里,欣赏着淡雅的花朵,吟哦着隽永的诗句和美德箴言,竟感觉那些小小的紫藤花,瞬间幻化为天使,传递着普世的爱与人文和谐。赏着紫色的花,做着紫色的梦。

18、从没见过这样有生命力的紫色,深深浅浅的紫如瀑布如水银一路倾泻而下,没有源头没有终级,阳光下点点银光跳跃,似在欢笑,似在吟唱,那样明晃晃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19、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0、在春神刚刚涉足的长廊里,紫藤花儿开得空幽而烂漫。一片明丽的紫色。浅绿色的叶子,粉紫色的小花,一串串的,挂满了整个长廊花架上。一阵春风吹来,淡淡的馨香张开了婆娑的翅膀,飞入四近的角角落落,矿山,似乎被赋予了令人清明的嗅觉。

21、院前的紫藤开花了,是在春光妩媚的四月清晨。前夜还是枯藤上浮着绿叶的景儿,一夜的春雨过后,那打着苞的花朵便一串一串全部绽放在院前的门头上。

第7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2、紫藤的花,花如其名,带着淡淡的紫,淡淡的香,一朵一朵淡淡的汇成一片片,垂在门前,似紫色的门帘,煞是好看。

3、紫藤,萌动一般伸展着,蜿蜒不尽,将自己的生命攀援到卓越的境地。一岭一岭的紫色花瓣叮叮当当披垂下来,似云锦可裁,似瀑布可掬,那么奔放那么激情。这是浪漫春意奏出的自然和鸣,一朵朵淡雅的花颤动着,嘤嘤可闻;这是草木坚守本心的告白,花香细密的弥散,浓浓淡淡、深深浅浅。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絮语,悄悄融进一个愿景里。

4、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5、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6、淡淡的紫藤花摇曳着清香,摇曳着枝条,摇曳着清晨的阳光,斑斑点点地洒在整个空气里。

7、淡黄的花心,浅紫的花瓣略显丰厚,像是谁在花瓣四周点了那一滴紫墨,那紫色便浓浓淡淡的一路晕染了开去,只余花心四周浅浅的白。

8、多彩的春天,在花的芬芳中映着草的嫩绿,在芳菲四月,紫藤花开的季节,又多了一袭紫色的优雅,多了一抹季节的温柔,多了一份赏花人爱花惜花的愉悦之情。

9、据说紫藤是三月现蕾,四月盛开的,如今已是夏日,竟也开得如此努力。李白曾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而眼前的这棵虽还没长成势如盘龙、刚劲古朴,也无法一睹它烂若云霞的迷人风采,但那些紫中带蓝的小小花穗,还是抢占了我的目光,我一直流连许久没有离开。

10、开得密不透风的紫色之间,绿叶依稀,鲜嫩明艳,这原本只是衬托鲜花娇媚的叶片,大抵也是物以稀为贵吧,在这大片的紫色中显得灵动可爱起来,也给紫藤花们添了风情,宛如一个个紫衣绿裙的婉约女子,低眉回首间羞怯可人。

11、每年初夏四月下旬,紫藤开花时节,一串串紫藤花,从棚架上挂下来,最长约十公分,紫色。白色、粉红,犹如一盏盏小小灯笼,一只只在微风中飘飞的蝴蝶,静坐在棚架下,空气中飘逸着一阵阵清香,一阵陈芬芳,和谐又安详,彷佛置身于武陵桃花源中,一切烦脑,扰愁,都飞到九宵云外,离你而去了。

12、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3、七月,紫藤花的绽放,河水轻轻泛起阵阵微波,那每一阵的波涟如舞蹈的精灵,为了自己孕育已久的紫藤花而演绎;七月,紫藤花的绽放,捍卫着自己的梦想,在烈日下不屈的绽放,如暴风雨中敢拼搏的海燕,彷徨着,呐喊着;七月,紫藤花的绽放,那触动人心的美。

14、夏天,紫藤的叶子便呈现出墨绿色,她伸展出有力的筋骨,叶子越来越多,生长得极为茂盛。走进长廊,满目清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伴着声声鸟语,徜徉其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才觉察出有微风习习吹过,袭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

15、意外地在路畔发现了一株小小的紫藤花树。那株花树低矮地只高出地面半尺左右,只长了三两枝,有一枝蔓长成细长的藤状,攀着地面龙蛇样蜿蜒。它的枝蔓还是绿色的,那么矮小,竟然也长出了几串紫色的花穗,只有十多朵成一轴,零星地装点着不起眼的绿色花树。那些花瓣淡淡的感伤的紫,柔嫩得薄如蝉翼。没展开花瓣的,风铃似的在风中轻轻摇曳;展开的蝶形花瓣,如翩飞的紫色蝶,悄悄地潜入内心。

16、院前的紫藤开花了,是在春光妩媚的四月清晨。前夜还是枯藤上浮着绿叶的景儿,一夜的春雨过后,那打着苞的花朵便一串一串全部绽放在院前的门头上。

17、在春神刚刚涉足的长廊里,紫藤花儿开得空幽而烂漫。一片明丽的紫色。浅绿色的叶子,粉紫色的小花,一串串的,挂满了整个长廊花架上。一阵春风吹来,淡淡的馨香张开了婆娑的翅膀,飞入四近的角角落落,矿山,似乎被赋予了令人清明的嗅觉。

18、从没见过这样有生命力的紫色,深深浅浅的紫如瀑布如水银一路倾泻而下,没有源头没有终级,阳光下点点银光跳跃,似在欢笑,似在吟唱,那样明晃晃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第8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

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现代化,语文多媒体教学呈现出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多层面背叛。简单停留在字句、章法上的分析,破坏了语文文本的整体美,使语文文本里的人文性得不到很好地展现。如果将多媒体教学置放在庞杂的图片、时代背景的平面式的铺陈上,即便资料丰富、详实,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资料的切换频率又严重超越了学生思维的跳跃节奏。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的限度,这种仅仅维存在“视觉暂留”层面的知识点,试图通过作家、作品、时代三维一体“聚合式”的归拢而回归文本,必然导致这种“聚合式”理想步履维艰。语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渐悟到积累的过程。笔者认为,怎样强化这一渐悟至积累的过程,是当前语文课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文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桥梁而被提出的根本出发点,便是要立足于中学语文文本,采用“辐射式”向度,努力寻求一种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一位英国女士在拜读过《围城》之后,想一见钱钟书先生为快,而钱钟书先生却回复她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当然,这里所举的一处幽默并非否定作品与作家及时代的一体性,而是侧重于强调立足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二、中学语文文本的双重品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句、章法的分析,更多地偏向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缺乏情感这一载体,它的走向是可想而知的。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固然与传统的教学观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传统教学观念予以全面否定。毕竟曾经的私塾教育熔铸出一个个大家名家辈出的时代!当代的语文教学究竟是缺乏了什么?在推陈出新之后,语文多媒体教学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的革新,怎样将这种形式的革新服务于课堂内容,这势必要深入到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观批判与继承基础上的突围。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这也使其有别于其他学科而成为一个复合式的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展现则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一个心灵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凸现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便是向“为情造文”的轨道转化,而不是“为文造情”。

怎样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寻找学习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成长过程中心灵的重建,该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文学心理学作为桥梁,则更要进一步将这种心灵重建放诸现实生活中,使其在实践中获得向“为情造文”写作的跳跃。“情”自何来?简单地讲,来自生活。而中学语文文本皆是在生活实践中物化出来的情感范式,是情感沟通的桥梁,也是当代中学生提升情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源泉。

三、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文学,千百年来一直在探索着人的心灵层面。中国先秦的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西方从希腊神话到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士子悲秋凄凉的底里,无不蕴含着一个“真我”,真正的性灵。文学作品的根本出发点,即展现“我”,表达“我”的思想,将小“我”向大“我”的空间辐射。

而心理学也在不息地向人的心灵层面探究,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姻,使沉睡在一系列作品里的心灵化石复活,展现出一颗颗鲜活的心灵。钱谷融教授在《文学心理学》一书中,谈及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时,强调了解读过程的“三步曲”、“入而化身其中”、“出而细细玩味”,然后才能实现“心灵的重建”。

笔者认为,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完成“三步曲”里的初步,即怎样引导学生在研究语文文本的过程中“入而化身其中”,然后向外辐射,洞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作家的个体经历,作家的意识及情绪向作品转化的潜在机制,进而将这种潜在机制反哺写作,从而实现双向互动的有效循环。

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又有迫切性。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学生思维履历的平面化。独生子女愈来愈多,物质生活迅速提高,防碍了他们对世间许多原道的追问。世界观的差异、视点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对亲情、友情、意志力等等的点睛之笔,也往往难以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半开半闭的完整宇宙。对于这一灵魂宇宙空间,怎样才能使其广博吸纳外界的能量,建立起一个恒星系统,不再被广漠的黑暗所吞噬呢?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文本,更多地着眼于对文本心灵层面的挖掘,并引导学习者用这一眼界来剖析语文文本,弥补当代中学生心灵宇宙的缺憾。在双向互流的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根植。

四、文学心理学作为“桥梁”的实践价值

中学语文文本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属于经验范畴,而中学生习作属于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现由经验向实践的飞跃是其认识观里所认可的追求和本质性进展。由此可见,架起语文课堂教学通向写作的桥梁是可行的,也是很可贵的。

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使语文文本真正成为写作的范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追问便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尽管文学创作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对文本最终表达目的的追问。确定了文本表达的这一最终目的,字词的色彩、句段的错落、篇幅与结构都成了“最终目的”外在形式。这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论及的本质与表象的关系,这“最终目的”便是本质,紧扣住这一点,也就不会被纷繁多变的假象迷失方向。

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使师生更多地在字、句、段、篇层级不断提高的赏析里,去探究作品里的“神”聚现象。这样一来,中学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里的“形”的多变,都包融在共同的情感基调之中。景物着色的或明朗或灰暗,景中的情,情中的景,人物语言里的喜怒哀乐都有了一个个坚定的立足点。这样,在教与学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创作主体进行交流,必然使学生找到抒情言志的可模仿的有效途径,也就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论,使文学心理学真正承担起由中学语文文本通向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寻找到语文学习的灵魂。

五、借助文学心理学,解读中学语文文本例式

(一)浅谈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

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由题目看,作者是对自然圣洁之美的由衷赞叹,还是要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向生的感悟跳跃?通读全文,可以断定是为后者。

开头处便独句成段,“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这独句成段的形式和语句内含的动作描写,均可体现出作者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所引起的强烈的心灵震撼。外物的最大力量莫过于能与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相连。当情事已成悠悠,时间便是一条长河,惟有眼前的物事才能打开黑暗记忆的闸门,也便使眼前的物事著上了悲喜忧恸的情愫。紧接着作者在紫藤萝瀑布前,借其缓缓流淌的动感,恍惚了时空的界限,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生死谜,手足情”(作者弟弟的去逝)的焦虑和悲痛。生之有限而对大自然循环的荣枯凋落,一切都将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于是才“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进而作者将紫藤萝瀑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提升,把它和记忆中开的非常稀落的紫藤萝来对比,便用花向读者隐隐复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疯狂的年代(十年文革)。把眼前的藤萝与记忆中的对比,更加深入地体悟了生命的流程,将花的际遇上升为一种生命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便实现了散文写作由“物”到“人”的第一级跳跃。为了向纵深处开拓,作者还要努力向“自我”的精神境界寻找折射的光,这能使整篇文章的哲理意味更加浓郁。结尾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于诗意。语句中用动作描写传递出作者本人在花和人的感悟中,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这信念便是由“人”向“自我”的第二级跳跃。着色虽轻,但铿锵有力,因为这第二级跳跃之自然,印证着这种感悟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步音。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可简括为:物事第一级跳跃人的品格(或记忆的烙印)第二级跳跃“自我”升华。

在文本研读过程中渐悟出的二级跳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类似的写景类散文,同时也在写景类散文写作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借二级跳跃的范式使写作向“有我”的深度拓展。著名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学生处在语文的学习阶段,这种探究式的模仿便是一种“学”,这也如书法练习时描红的渐进过程。

(二)对小说“典型”的剥啄

由于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现实中也便难能有一个完全的典型适宜让创造者在作品中调遣,也就只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以期“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溯游从之,这典型(包括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便是作家个体意识的物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怎样通过对文本典型的逐层剥啄,最终发现这“物化”的个体意识呢?

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为例。作品虽写战争,但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以一个年轻伤兵在被送归战地医院过程中的心理流动为主线,集约了一个战争时代的信息和人们的心理价值定位。这一典型化的取裁和茹志娟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对战争的厌恶,后者是要在其中彰显人性的纯美。

其次,作品以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为典型,把一个年轻的、有着英雄梦的生命严重伤残作为战争罪恶的见证。“我”凭借眼前昏暗的景设想努力追回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追寻的艰难,是“我”难以回去,无法再成为常人的痛苦的呐喊。细细品来,如同幻想和现实之间的一层油纸,朦胧却又永远难以清晰。就这样,战争把美好的、有价值的生命毫无意义地撕毁了。这一典型的设置和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群沐浴的少女最后被战争毁灭,一样地震撼人心。

再次,文本中“我”对炮声的赞美,“我”用六种字体写过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及“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的无休止的反复与模糊的回忆,都打上了军国主义教育的粗重烙印。尤其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擦呀……削呀……”的强化里,不但使原本的悲剧情绪荡然无存,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疯狂。这一典型的年少幼稚与刘心武《班主任》中的宋宝琦形象极为相类。

由上可见,借助文学心理学不但可以窥见典型背后的作家意识,而且还可以在典型的对比阅读中,发现“典型”的系列化现象。在典型系列化中,同中求异,彰显作家表现生活的侧重;在典型系列化中,异中求同,可以为中学生写作找到一类原始模型,为文学创作的典型化找到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钱谷融.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第9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2018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二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神智不清环境幽雅彻夜不眠

B.淡泊名利发愤图强抚今追昔

C.国是访问分辨是非改斜归正

D.费话连篇淹没无闻风毛麟角

答案:B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从未以成败论英雄,从未以简单的道德观念来__________历史人

物。他__________将前代的杀手、同时代的违法者塑造成了英雄或准英雄。或许,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刺客们不是经常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吗?中国历最的六大刺客,东汉时期就刻在了山东嘉祥的武梁祠内,__________,“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A.评判竟然惟妙惟肖

B.判断竟然惟妙惟肖

C.评判居然栩栩如生

D.判断居然栩栩如生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位歌星的婚礼掀起了上海滩的新闻大战。当天,上海的娱乐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其他省市的娱乐媒体记者也一大早就纷纷来到举行婚礼的酒店等候。

B.海淀区十一学校甘兰佑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C.清华大学水利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在一次野外勘察中,意外发现了一片原始喀斯特岩溶地貌,那些岩石形态优美,真是巧夺天工。

D.“*之好”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秦、晋两个国家,两国之间几代都有婚姻关系,可谓是间不容发。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

B.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外语考试五花八门.而语法的正确与否几乎变成了技术性苛求。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能更好地帮助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D.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加快禽流感防治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有效遏制疫情向农村蔓延。

答案:D

5.填入下面这则新闻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程某在一份交通旅游图上发现某医院把自己治疗脸部斑痕的照片做成了广告,她认为这是侵害了肖像权,于是把医院、出版社和广告公司一并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认为,__________。原告请求不予支持。

A.广告上只出现了有程某鼻子和嘴的半张脸,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肖像,根本不能反映人的神情面貌

B.广告上出现的是只有程某鼻子和嘴巴的半张脸,哪能算是什么肖像?要求赔钱不合理

C.广告上只出现了有程某鼻子和嘴的半张脸,它不能算是肖像。驳回了程某的诉讼请求

D.广告上出现的只是有程某鼻子和嘴的半张脸.它不能反映人的神情面貌,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肖像

答案:D

6.下列词语中画横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真谛孝悌有的放矢

B.包庇媲美刚愎自用

C.后裔臆断自怨自艾

D.对峙吞噬舐犊情深

答案:C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l6分,每题4分)

1995年8月,“亚洲通信卫星2号”升空不久后.突然发生爆炸,而这场灾难的元凶也是由太阳活动引发的高空切变风.这都是由空间天气突变而引发的灾难。

空间环境中,有时呈现这种情景一太阳上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中可影响空间和地面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以及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太阳是一个能量输出不断变化的天体,正是这些变化,才引起了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同时,太阳有时能把百万吨带电物质,以每秒近千千米的高速度抛向地球.即发生太阳风暴,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如地球磁层被压缩,绕地球赤道的高空环电流大大增加,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临界频率会突然改变.高能带电离子流可增加3~5个量级,等等。如有时太阳耀斑爆发,能量相当于全球50亿人每人引爆l00万吨TNT。这些给人类活动造成灾害的突发性空间环境变化称为灾害性空间天气。

灾害性空间天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导致卫星失控或坠落,通讯中断,导航定位不准,输电网等技术系统受到损害等灾害性事件发生;也可能引起人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皮肤癌患者增加。据统计,仅在航天领域,卫星故障中的大约40%与灾害性空间天气有关。

为了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灾变规律,避免或减轻灾害性空间天气可能给人类活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一门把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输与处理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以综合与集成的新学科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应用卫星、载人火箭、空间站以及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运行与剧烈变化的空间环境关系越来越密切,空间天气学就越发显得重要。我们相信,明天的空间天气预报也会像今天常规天气预报那样,为我国的建设和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7.对“灾害性空间天气”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

B.高速把大量带电物质抛向地球的太阳风暴

C.能量极大的太阳耀斑的爆发

D.太阳这一天体能量输出的不断变化

答案:D

8.根据文意,对“空间天气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空间天气学在不久的明天,将能为改善空间环境,为我国的建设和科学发展作出贡献,说明了空间天气学的长远意义

B.综合与集成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输与处理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是空间天气学的功能

C.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剧烈变化的空间环境关系的日趋密切,说明了建立空间天气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变化规律,避免或减轻灾难性空间天气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建立空间天气学的目的

答案:A

9.对本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灾害性空间天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其必然导致心血管等疾病死亡率增高、皮肤癌患者增加

B.太阳风暴吹过地球时,能引起地球高能带电离子增至3~5个量级,从而引发灾害

C.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控或坠落,据统计,有40%的卫星发生故障与灾害性空间天气有关

D.在一般情况下,空间天气并不对人类活动造成灾害,但是,它具有突变性特征,因此,有时会造成突发性灾害

答案:D

10.根据文章,对“灾害性空问天气”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活动引发的使通信卫星发生爆炸的高空切变风

B.太阳活动引发的可影响和危及人类活动的空间环境状态

C.太阳自身能量输出时引发的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强烈扰动

D.太阳把大量带电物质高速抛向地球时发生的太阳风暴

答案:B

三、(2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_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快活热闹。

④“我在开花!”她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她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开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的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零落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落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到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了生命的佳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1.如果全文分为四个层次,该如何划分?请用竖线在标明自然段的序号中间断开。(5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7分)

答案:本文是一曲美的颂歌,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美好生活和时代的由衷赞颂。

13.文章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手法。

其好处是:__________

答案:比喻拟人

以读者熟悉的事物为喻体,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理解;用拟人赋予花人的感情和灵性,借以寄寓作者的感情,更好地感染读者。

14.第⑩段作者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问:(7分)

(1)“不幸”指的是什么?(2分)

答案:(1)指在“*”期间花被拔,很多好人被*,美好的东西受到粗暴的破坏。

(2)生命的长河“无止境”是什么意思?(5分)

答案:指花旺盛的生命活力,美战胜丑,正义战胜*的定理是不改的。

四、(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安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日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15.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6分)

答案:本文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和*;歌颂了韩凭夫妇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何氏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16.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案:韩凭的妻子偷偷地给韩凭写了一封信.信中用巧妙的言语掩饰其本意以瞒过别人。

17.找出表现何氏机智勇敢、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的句子。(6分)

答案:(1)妻密遗凭书,缪其辞。

(2)其妻乃阴腐其衣。

(3)王利其生,妾利其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8~19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8.三、四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春的来临?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三、四两句是各从所感、所闻角度写出了春的来临。抒写了诗人感觉到了春的来临时的无限惊喜之情。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