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第1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探讨一下品析词句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不同类型的句子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品析。

一、抓住精彩的用词对句子进行品析

写文章时,如某个词语使用精当,会使句子点石成金。本文中用词巧妙、精当的句子也有不少。品析这类句子时,可用以下方法。

1.先引导学生对词语含义进行了解,进而结合语境体会其作用及巧妙之处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此句中,“迸溅”“”二词用得极好。“迸溅”指向四处溅,形象地写出了花朵色彩的浓烈、灵动,如有生命一般尽情彰显着那一份美丽。勃发的生命力不可遏止,向四处泛滥而出,尽显花的生机与活力。而“”一词用得更为巧妙。“”本指逗引、招惹,似含贬义,本处贬义词褒用,把紫藤萝花写得极为顽皮、可爱,仿佛一个挤眉弄眼的孩子,对着阳光尽情地表演,使静态之物变为动态,盛赞紫藤萝花的繁盛、充满生机。作者对花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用换词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用词的精妙

如在品析“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一句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本句中“”一词可否换为“嬉戏”?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嬉戏”一词虽然同样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繁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却没有充分展示紫藤萝花活泼、顽皮的情态,失去了很多趣味。比较之后我们就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内容,就应多从词语方面进行赏析。这个单元均为写景的文章,语言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形象地表现出小草活泼可爱的情态,充分展示了小草迎春的喜悦之情。一个“钻”字,一个“满”字,用得极为精妙。用词精妙的句子在课本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要准确捕捉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去品读,掌握品读词语的方法。只有领会了这些精彩的语句,才能深入文章,体会文章之美。

二、抓住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句子品析语言美

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使语句能更恰当、准确的表情达意。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分析这些句子时,要先确定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下面以三个句子为例简要分析如何品析修辞手法的妙用。

1.比喻句的妙用

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品析这种句子时要结合定义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

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本句来自文章开头,写出了作者初见紫藤萝花时的情形。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放的紫藤萝比作了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借瀑布水势盛大来表现紫藤萝花的多与艳,众多的花朵汇成了花的海洋,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借“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来暗示生命的绵延无尽,展现了花的生机与活力。从本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初见花瀑时的惊讶,沉浸花海中的赞叹、喜悦以及对生命的无限赞美。

2.拟人句的妙用

“拟人”也是常用修辞方法之一,在本文中大量出现。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如“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朵竞相绽放的盛况,显得活泼、调皮,富有灵性。在赋予紫藤萝花以生命之时,也赋予了它童稚般的快乐、活泼、烂漫。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将紫藤萝花视为孩子,满含怜爱与欣赏,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修辞方法在中学语文的课文中运用极为广泛,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通过修辞去品读文章,感受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抓住富含哲理的句子品味文章的深刻内涵

品读富含哲理的句子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先对句子的表层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章的背景、主题进行品味,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

本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本句以花喻人,指出花的境遇与人生是一样的,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在生命的历程中都会遇到不幸和挫折,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并不能阻挡生命的前进。作者从紫藤萝花由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的经历,想到了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体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索。解读到这里,我们就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深入的理解。文章不仅写花,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并激励人们以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只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些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好的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2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开场白;语文教学;兴趣

开场白,即上课时引入正题的一段过渡的话,书面语称为导语或引题。俗话说:“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总体效果。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一、猜谜语,激发思维

记得有一次作文评点课,那次的题目是“以爱为话题写篇作文”。当学生看到教师抱着一叠作文本进入教室时,就抱怨道:“唉,又是讲作文!”见此景,教师并没有马上发本子下去,而是在黑板上写“聋”“揍”“桦”“黯”“斤”五个字,要求各猜一个成语。教室里像会场,议论纷纷,猜这猜那,几经提示,得出结果为――聋(充耳不闻),揍(东拼西凑),桦(移花接木),黯(有声有色),斤(独具匠心)。同学们可高兴了,这时教师借机说:“这些就是本次作文的批改情况,有的构思很好,有的凑篇幅,有的没有按教师要求……”此时,教师再把作文本发下去,顺利对作文进行点评。

通过猜谜语,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思考中顺利地进入角色。

二、说快板,活跃气氛

如上蒲松龄的《狼》时,教师说:“一屠卖肉肉已光,归途遇到两只狼,屠夫一见心里急,扔下骨头往前跑,一狼得骨一狼追,再扔骨头赶紧逃,三界狼乃最贪心,吃了骨头要吃人……此时,屠夫直奔麦场,弛担弛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究竟人死狼口,还是狼亡刀下,且听老师开讲。”评书、快板是中国传统节目,用于开场白,活跃气氛自是不在话下。

三、讲故事,增添趣味

曾经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上课前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关公刮骨疗伤的故事毕竟是传说,今天我讲一割肉为弟弟做药引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因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病情恶化,她听说乡间传说有割股可以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的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同不学们,大家想知道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是谁吗?她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今天大家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看看课文中还哪些感人的细节,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母亲怎样的品性?

一听这个故事,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可见开场白讲些与作者或课文有关的故事,无疑可增添了学习的趣味,能使同学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设悬念,引起思考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开场白可以这样构思: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起,再说到中国其他瀑布,然后再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紫藤萝的瀑布,看看它在哪里,美在何处?”

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老师,紫藤萝不是地名,是一种植物。”

教师接着说:“对,同学们讲得对!原来是写一株紫藤萝花开得很茂盛,像流动的瀑布,现在就来学习下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这类开场白,老师先故作不知,由学生点出后,再引入正文,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五、重迁移,温故知新

《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工具性注重的是旧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接受。如果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的确如此,在上《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就可采用“由旧引新法”――“去年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因为景色美丽,故事神奇,捕鸟有趣。”学生答道。

教师又问:“什么故事,是谁讲的呀?”

“美女蛇的故事,是长妈妈讲的!”

“那么同学们就跟鲁迅先生一起去了解下长妈妈,请打开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的开场白,温故引新,由此及彼,过渡自然,乐于被学生接受,也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的信心。

六、借教具,帮助领悟

第3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一、运用质疑设问引导,为联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堂,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便于他们打开想象的阀门。利用质疑设问,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便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质疑设问引导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解差异和课程教学要点有选择性地灵活设计。按照学习要求,设计一定的思考题目,为学生的学习架桥铺路,让他们在动脑筋思考中有所发现,获得更多的乐趣;把握好时机,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时予以设问和追问,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设问来大胆想象和交流,以此来强化认知;抓住不经意的信息点,适当点拨,要求学生能够延伸思考方向。学生在教师的设问中主动质疑,不仅能丰富思想情感,还能够在联想的过程中深化对语文素材的整体认知。

质疑设问引导课堂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从现有的疑问中思考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被质疑和设问中找到思考的方法。例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建议学生思考:瀑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在瀑布前冠以“紫藤萝”,是要向我们展示什么?通过这样的质疑设问,要求学生能够从紫藤萝的外貌特征、生机盎然等方面来体味与此相关的生命活力。特别针对文中结尾写到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要求学生能够围绕作者的经历来体味其中的深刻内涵。这样的质疑设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真实情感,更能够让他们在深入体味、感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不断深化感悟。

二、借助悬念探究引导,让理解感知更有厚度

利用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更为丰富的认知感受。按照层层深入的原则,通过铺设悬念引导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思考,还能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初步感知印象。在教学中,根据学习要求和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突出悬念的导向性和可探究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一方面巧借教材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欲盖弥彰的悬念中探寻文章表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灵魂;另一方面,筛选有价值的信号词汇,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反复揣摩其中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化感知。例如,教学《幽径悲剧》,可设计悬念:季羡林先生为什么将幽径的基调定为“悲剧”?作者在文中提到“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悬念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结合“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抓住“改革开放过程中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作用。

悬念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带着疑惑参与学习,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富有趣味;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更为强烈,将悬念转化为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运用激情启发引导,使思想情感溢于教材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情感,能使课程学习更为丰满和富有生命活力。将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使之与生活相碰撞,激发学生“学习”与“感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关键所在。教师尝试通过激情启发的形式来引导教学,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更能够让文本内容具有人性化和情趣性。

第4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引导;目标;学法;自主学习

农村学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素质大多偏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城市相比相差较大,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无人管教,放任自流;有的父母虽然在家务农,但对子女疏于管教,没有较好的读书环境。据笔者调查,农村学生至初中毕业,拥有藏书(中外名著)一本以上的不足百分之十。可见,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低,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农村的语文教学必须抓住学生在校时间,抓住每一节课,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语文素养有所提升。而导学助练的教学模式,是能达成上述目标的有力保证。下面就教学中的“导”谈谈个人见解。

一、课前“导”

课前“导”,也就是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课前自学的过程。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上教与学的针对性。因此一节课的成败预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预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确定的目标

如:预习《紫藤萝瀑布》

①至少读两遍,写出你的感受。

②写出你不熟悉的字并注音。

③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试着赏析。

(二)要有层次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以免学困生产生畏难情绪,一点也不预习。如《紫藤萝瀑布》预习中,学困生可以只完成①②。

(三)要有检查和评价

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导学方案,还要研究出一系列预习过程的管理手段及措施,以确保预习的顺利进行。

二、课中“导”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主要阵地,因此,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成绩,因此课中的“导”尤为重要。

(一)导流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每节课前教师为自己的课设计好流程,定好基调。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设计了赏美、悟美、写美的流程,为整节课定下了“美”的基调。

(二)导情境

每节课的开始,设计好情境导入,或者让学生充满疑问,或者让学生充满遐想,或者让学生激情澎湃……总之,通过导,让学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三)导学法

现代教育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指引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自己的流程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

(四)导做法

应试在一定的时间段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指导学生如何答题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上,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语言,使学生会答题。

(五)导情绪

一节课45分钟,学生精神很难高度集中,这样就要求教师有高超的课堂艺术,适时引导学生情绪,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导”或哭或笑或紧张或松弛,以使学生始终按照教师导的流程行进。

三、课后“导”

受如今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课下自主学习的学生很少。单纯靠课上学习,学生很难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复习。

(一)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兴趣,制定课后学习检查方法和激励制度

通过课上讲解遗忘规律等理论知识和课下找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到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方法与任务

第5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一、说教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状物抒怀”,而所讲授的课题《紫藤萝瀑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文中借紫藤萝花突出了生命的伟大,以及顽强的生命特征,表达了对生命的赞扬和生命的美好向往。

七年级的新生,不仅对未来充满向往,还会面对许多困难,阅读关于生命为主题的课文,可以从中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即“让学生在一边学习中一边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容。”

研究学情后,我发现,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果架空了分析,未免肤浅。所以,我决定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但这还不够深刻,应当结合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方向进行确定:

1.知识点:要掌握好描述景物时的方法。

2.提高学习的能力:学会带入情感的阅读文章圈点批注,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资料,联系生活感悟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确定好教学主要内容:通过阅读仔细品味紫藤萝花在开放前与开放后的状态,通过这些状态来折射出文章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确定好教学的难点:研究通过紫藤萝花折射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意义。

二、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课程需要建立起通过阅读为主的方式,从文章的文字为突破口,并且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大脑思考能力为重点,通过对话的模式来展开。我认为,如果想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热爱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并且投入进去,是需要将教学的方法进行完善的,让语文知识呈现一种不断思考上升的阶段。所以在此基础上应当给学生采用阅读思考的方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相互启发,合作并且共同发现文章内涵,从而明白文章的主旨意义,在上课时需要明确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以加以运用,例如在学习时进行疑问的设置,对文章难以理解的进行备注,这种相互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体味情感,思考人生。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教学时分为三块进行

(一)通过文章的描述,深刻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这里可以分两块进行划分。首先,让学生通过鉴赏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场景,然后对开放的过程进行描述。其次,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朗读文章,要求注意文本的描写与图片的不同之处。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是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去学习,同时还能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第二版块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通过文章中的词汇语句等,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写文章时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能够在这一步骤学会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也能在思考文章内涵的时候加强大脑的思维能力。虽然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不够全面的现象,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难发现,还有的从语言文字上就能大概的猜出,都是需要仔细的研究的。”通过这些探讨,引出文章的主旨,挖掘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一个由悲到喜的过程。

在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之后,其次就是解析产生这种情感的因素。这就是课程的重中之重。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行的遐想,遐想之后对文章背后的故事以及资料进行普及。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颠倒的历史,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又不适宜说得太多,所以这个度也要把握好。大概的讲出作者及家人被害的历史故事。

资料:1.姓名冯友兰,北京大学毕业,毕业时间1918年,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多职,同时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在时期曾受到迫害。

2.冯友兰自己称:因为自己而导致在科学院工作的女儿宗璞以及在航空研究所工作的儿子冯钟越等都遭受连累。

借助背景感知作者一家的苦难经历是阅读的一种途径,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花开之前的景观,以此来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是多么的折磨和苦难。

(三)感悟人生,体会生命的魅力

这里同样将比较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此,跟之前的不同就是,前面比较注重外在形式上的比较,而这里主要重视文章内涵和主要内容上的比较。

1.将《曲径悲剧》这一段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赏中理解作者对藤萝寄寓的情感,还有作者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2.帮助学生理解花开的意境,从肉眼可见的花开引入到内心的情感世界,进而体会生命的意义。

3.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一设计是让他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确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这里是文章的难点,自然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深入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发现人生的哲理。

结语:

趁热打铁,针对文章进行一些总结:只要你心中充满对生的渴望,那么,生命的长河将无止境。让我们肩负着责任,洋溢着微笑,快乐前行!

第6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合作;教学;效率

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目标,以小组总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性学习。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更有优势。如,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增强体验;有利于在感悟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旁观者、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利于深层挖掘教材,激发思维火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到综合性学习,都可派上用场。那么,该如何科学运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呢?

一、明确目标,注重效果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出现各自为政、一言不发的现象;有的学生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干脆高谈阔论,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收效不大。因此,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人物描写是一个很大的特色。我就指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闰土和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从中推测他们的性格特征。学生就会根据制订的目标去阅读、查找课文,经过自己的归纳,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就会深入,就会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充当好主导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主导。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在讲课,而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针对学生质疑的解惑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不断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当好参谋,与学生一同寻找科学的答案。教师要指导和调控好课堂,若发现学生讨论时遇到障碍需及时引导和点拨,使他们顺利地合作下去;若发现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需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不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要不断深入问题的实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被困在悬崖时,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学生讨论时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此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反思,如果我们考试失败、竞争失败,我们该如何面对?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三、科学把握合作的广度、深度

我们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否则合作学习便成了一个花架子。因此,我们安排合作学习要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可安排可不安排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合作讨论放在难度适宜、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如,《紫藤萝瀑布》可设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全文紧紧围绕这株盛开的紫藤萝来写的。那么题目为什么叫“紫藤萝瀑布”呢?我们能不能将它改为“盛开的紫藤萝”呢?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观察这两幅图片,从中你能探究出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四、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就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因此,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能主动参与、平等发展。

五、科学评价,激发兴趣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大都以小组讨论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给优胜组成员以表彰奖励,给其他组成员以鼓励性激励。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吃“大锅饭”现象的出现,使某些成员产生依赖心理和惰性,成为小组学习的旁观者,造成两极分化;也容易挫伤优秀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因此,应该实行双重评价,先以整组的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表彰,再以整组的平均分作为该组个人的基础分,个人超出平均分给予表彰奖励,低于平均分给予激励。还要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态度、合作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和做出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即使总分最低的一组也有受表扬的对象。那么优秀生总会得到肯定,再也不会认为学困生是累赘;学困生也会因为自己的积极表现得到肯定而信心大增。优化了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课堂,合作学习就会有序高效。

六、科学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在狭隘的竞争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而和谐的合作竞争,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竞争的格局。

第7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插图 语文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出自名家之手,与情文并茂的文字紧密配合,具有立体直观性和生动形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掘插图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可是,一些教师往往对插图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图文相顾、相得益彰,或轻描淡写,或一翻而过,或让学生略之一瞥,插图变成了课文的多余,这是极其错误的。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热点。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插图的画面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鲁迅的《故乡》中插图是是鲁迅和闰土二十年后见面的情形,反映了鲁迅同情悲哀之情,闰土的悲苦卑怯集于一身,水生的胆小怕见生人……学生除了读到这些信息外,又提出了闰土的破毡帽哪儿去了、留着大背头的发型不合适等质疑。

二、利用插图,了解时代背景。如古诗《观沧海》配有这样一幅插图:曹操跨战马傲立于碣石之巅,极目远眺,苍茫大海尽收眼底,四海之内唯我独尊。带着这种画面信息,联系时代背景,我做了这样的点拨:公元207年,曹操歼灭了袁绍实现了北方统一,踌躇满志,急于挥师南下完成统一大业。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曹操激情满怀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利用插图,预习课文。如散文诗《海燕》一文,让学生除了看课本中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飞翔的插图外,还要求课外通过其他媒体收集图片,充实资料,帮助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四、利用插图,导入课文设计。如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鉴于本地学生难以亲眼见到紫藤萝,就首先让学生观察彩色插图中的紫藤萝,先整体观察花瀑,再细看花穗、花朵,直观地了解了紫藤萝的特点。紧接着发问:“紫藤萝是怎样一种花?”让学生谈感受。在学生对紫藤萝花有了初步印象后,再顺理成章地朗读课文,这比朗读课文后再看插图效果好得多。

五、利用插图,阅读教学。如《背影》一文插图是“望父买橘”过程中父亲爬上月台的情形,这是文章的精彩片段,重点是细节描写。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画出重点动词揣摩,在品味父亲“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微倾”、“努力”这一细节时,参照插图就更能真切地感受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爱子之情之切。

六、利用插图,自主探究。《孔乙己》一文中有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插图,图中的孔乙己不是身材高大,而是面对着柜台坐在门槛外的地上,脸黑而瘦,须发蓬乱,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蒲包用草身挂在肩上,手抓着地面,满手是泥,可以看出他是用手走来的。柜台粉板上赫然写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掌柜从柜台里伸出头来,满脸不高兴地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我让学生仔先观察,然后思考:1.孔乙己这次喝酒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孔乙己在这种境况下还到酒店喝酒,说明了他性格中的什么劣根性?3.面对眼下的孔乙己,掌柜幻想着他的十九个钱,揭示了这一人物的什么性格?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由身材高大变成了盘腿坐着,由青白脸色变成了黑而瘦,由长衫变成了破夹袄,这些变化说明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已到了悲惨的境况,却依然好吃懒做;而掌柜对处于绝境的孔乙己毫无同情之心,只管要钱,自私冷酷,可见当时人们的麻木、世态的炎凉。这样利用插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小说主题,更准确地描写了孔乙己这一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的典型形象。

第8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问题 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将教学内容化为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知识形成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首先,问题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其次,语文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不断展开的,教学内容的展开是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步进行的。问题是知识的表达形式,以问题解答的形式开展知识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和积极思考,才能通过同化和顺应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新课程指出,语文学习不是促进学生所有问题的解决,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扩展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内涵丰满,具有极强的体验性,在体验性的引导性下又有着多变性,要求教师体会到学生的需求,以防学生对课业的领悟出现片面性。教育是个动态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本身也是动态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语文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动态的、丰富的,应该实现从知识型的课程转向问题式的课程转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领悟能力,进行教学的改编,不拘泥于形式、不满足于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不断思考和对文本情感的不断领悟。

三、初中语文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以导学问题为指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导学问题,指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设置导学案。其次,导学案的设计与以往的预习不同,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的观察或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没有局限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以下几个导学问题:第一,课文为什么称“紫藤萝瀑布”?请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写下来;第二,文中描写作者感情变化共出现了( )次,按顺序分别是( )( )( );第三,给课文划分段落。( )花( )花( )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意思;第四,本文不是单纯写紫藤萝,而是通过描写紫藤萝发出感慨( )。

(二)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强调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中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记忆学习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济南的冬天》的中心问题是,第一,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第二,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我们以第二个问题为例,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用五个词语写下自己感受过的冬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并把学生心中描写济南冬天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读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体会作者通过对济南景色的描写表达的对济南的深切思念。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舍塑造的“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山村卧雪图、玲珑水晶图”进行阅读,画出关键词,描述简单的画面。通过欣赏老舍先生塑造的故乡冬天画面的形象,进一步理解济南冬天的温情和作者渗透在景物中的感情。

(三)以问题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见效周期长的特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朗读和写作的技能,这些技能要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通过课外实践,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而应用技能的掌握还需要不断实践。问题教学法的另一个重点正是突出知识学习的延续性,建立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若干问题并导向课外。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留下三个问题,第一,爸爸和妈妈的爱有何异同,下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班级交流和网络平台展开关于该话题的讨论,文章采用的是插叙的方法,什么是插叙,在课下找出几篇插叙的文章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索双线并行的写作和构思技巧;第二,了解作家的作品和更加详细的背景。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找资料、调查访问、网络交流等途径进一步开展语文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学习,使问题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不竭动力。

第9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散文;课堂教学;赏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散文教学更有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散文教学的实践,谈一谈我在散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

一、语言品味,语感培养

1.从修辞的角度

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语言,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有这样的句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城、山、水拟人化,赋予它们以灵性和情感,烘托出了济南舒适、温暖的环境特点,让文章一下子充满了温情的喜悦和恬适的氛围。又如朱自清的《春》中写花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组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写出了春花的色彩美和动态美,也写出了花儿繁多、艳丽的特点。

2.从字词精当的角度

对于文中优美的语言,除了引导学生去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品析文中一些用得精当的字词。

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其中“探”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探”可否替换为“踩”,为什么?

又如朱自清《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描写春天小草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钻”字能否换为“长”或“冒”字,为什么?

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写花儿的旺盛繁多、充满盎然勃发生命力的句子:“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其中“挨”“接”“推”“挤”等动词,都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品味,从而逐渐培养出语感。

二、细节研读,情感感悟

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有这样的句子:“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

a.“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奶奶到底想说什么呢?为什么她又没有说呢?

b.“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此时奶奶又突然说话了,她的话隐含了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自主思考品析后,他们终于明白此处通过对奶奶动作、神情、语言的刻画,透露出了奶奶同情孙女但又深知自己的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的情态已经通过她的简短的言语,含蓄地批评了爸爸、妈妈重财轻义的行为。

这样,这篇散文中父母重财轻义的形象就更加突显在了学生的眼前,“我”和王芳真诚无私的纯洁友谊这一主题也就在学生的脑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又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他的脸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脸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透过文字更真切地去感受贝多芬的内

心世界,我抓住关键词依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a.为什么他的脸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并呈现出悲剧?

b.写他眼睛深邃、眼光凝重不可逼视有何作用?

c.嘴唇紧闭,下颏方形,这样的描写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品析探究逐渐明白,贝多芬从小命运多舛,长相矮小丑陋,尝尽了世间炎凉,通过不懈努力好不容易在音乐上取得了一定的造诣,命运之神又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双

耳失聪,作为一个音乐人,这无异于是致命的打击,再加上生活越来越窘迫,苦难的压力使他的脸含蓄了许多愁苦并呈现出悲剧。然而,也正是这种种的苦难,造就了贝多芬刚毅、顽强、执着、不屈饶、不妥协的意志和品格,从而使他的眼睛越发深邃,眼光更加凝重不可逼视,紧闭的嘴唇和方形的下颌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意志和品质。

三、意境分析,内涵领悟

和诗歌一样,优美的散文其意境也很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在具体的描绘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在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事物的刻画描写来创造意境,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就是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旺盛繁多进行描写,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与永恒,感悟到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让他们去真正领悟作品所传达出的深刻的内涵。

以上是我在散文课堂教学赏析中的一些做法与感悟。其实教无定法,学也如此,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