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机合作社范文

农机合作社精选(九篇)

农机合作社

第1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2012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宿政办发〔2012〕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县、区农机局要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年度工作任务,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覆盖所有乡镇。

2、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区要按照《关于2012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任务,拿出具体发展措施,确定各项工作进展的时间结点,积极组织实施。

3、建立联系点制度。市农机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分别联系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县、区农机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股室、站等负责人都要联系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人要经常深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定点了解合作社发展、运行情况,总结合作社发展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困难。

4、培育“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要结合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示范社建设,好中选优,着力培育一批设施齐备、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面广、经营效益好的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见附件),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2012年,每个县、区培育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

5、落实扶持措施。要积极争取省、市、县、区政府支持,落实市政办《关于2012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中各级财政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原则,对标准高、质量好、运作规范、服务成效显著的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在机库棚建设、购置维修和信息化服务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培训、开拓作业市场等方面优先给予重点扶持。

6、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协会,搭建发展平台。市级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协会,县、区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分会。市局局长担任名誉会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名誉副会长;县区局局长担任分会名誉会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名誉副分会长;相关科、股长任秘书长。会长、分会长从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法人代表中产生。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交流发展经验,研究发展思路,建立协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第2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业;发展

1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前提

要想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农机合作社道路。农机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1农机合作社是联系企业、市场、农民、政府的一个纽带

它把千万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品种、销售、加工的扩大化。

1.2农机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它实行的是大规模经营,能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统一播种收获的问题,对实行农机合作社地区之外的地区也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

1.3农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将过去的分散经营、多种经营改变为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以实现高效增产目的。

1.4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靠的是科技,科技的主要力量是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载体是农机合作社。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体现

2.1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指导参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大大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农机合作社使农民生产水平趋于同一,使农民便于进入市场。

2.2推动管理创新机制

建立农机合作社之前,农民都是自主经营,自己购买或租用机械进行生产,这使得农用机械结合使用的程度不高,农机利用率也在降低。而建立农机合作社后,可以通过农机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2.3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小户经营的模式,开始了集体多户经营的机械化模式。农机合作社将以前分散的农业机械化模式进行整合,把农户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安排,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4推动人才有效整合

农机合作社建立之前的农业生产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但在建立农机合作社后,有大量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这进一步减少了人力劳动力的投入。使得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工作领域,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3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农机专业培训。要想农机合作社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挖掘生产和管理潜能力。要加强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的农机管理、操作、维修等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要对普通农民进行培训,以扶持年轻有为的生产、管事人才来支持农业发展。

3.2加大招商引资

农机合作社想要更好发展并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引资来增加农机合作社的活力,并集中各种先进的发展思路,融合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创新的发展规划,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帮助农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3.4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保证农机合作社健康、规范地运行,健全的管理制度更有利于管理人才的引进。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不受侵害,可以为农机合作社提供更好地发展机遇。可以鼓励大学生回乡参加农机合作社管理,可以选派技术人员来协助管理,使得农机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农机合作社的布局,避免重复,加强农机合作社的优化设置。还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量,建立示范合作社,发挥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3.5加大宣传力度

在扶持典型的农机合作社基础上积极宣传和推广。组织更多农民来学习、考察并交流经验。用事实与外界交流沟通,让农民开眼界,增加农机合作社建立和推广的信心。让更多人知道农机合作社的好处,优点,使得更多人自愿加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机合作社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探索,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王福林.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J].农机化研究,2014(11).

[2]吴荣生.浅谈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作用——以建阳市小湖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J].福建农机,2013(4).

第3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从“铁牛”用户做起

2010年9月10日,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泛黄的田野处处流露着成熟的气息。

“只有合作起来才是农机手的出路”“靠质量振声誉、靠技术促发展”……在邹平县九户镇第一农机专业合作社门口,彩幅随风招展。合作社理事长成才介绍说,合作社刚刚举行了秋收跨区作业出征仪式,社员们正分批赶往目的地,他的4台拖拉机也已经出发了,“三秋农忙,时间就是金钱”!

1995年,山东省滨州市农机数量还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看到这个商机,成才连借带贷,凑足了9万元钱买了一台“铁牛60型”拖拉机,配套深耕犁、旋耕机、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搞起了农机作业服务。

“当时,村里连我的在内就两台收割机,根本不愁没活干,仅夏收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投资很快就见到效益。”成才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用了3年的时间,在1997年,我就基本上收回了成本,这些农机具一直伴我走到2003年。”

此后,随着自走式小麦收割机的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才将目光转向了更有发展潜力的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免耕播种等作业项目,这些项目同样给他带来了年纯收入不低于3万元的丰厚回报。

2007年和2008年,成才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购进3台约翰迪尔750拖拉机,并配套深耕犁、旋耕机和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进行农机作业服务。2008年,又购进4台约翰迪尔拖拉机,此时,成才年收入已达到了10万元。

钟情农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才进行农机作业服务取得了丰厚收益,引发了当地农户购买农机的热潮。据淄博永巨董事长王建波介绍,这几年来由成才直接或间接介绍、推荐销售的约翰迪尔拖拉机达30多台,邹平县九户镇成家村村民成刚和成德民便是其中的两名用户。

成刚是山东三星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污水处理厂的一名职工,成德民是九户镇一家农资店的老板,他们在2008年7月由成才引荐从淄博永巨农机有限公司分别购买了一台约翰迪尔750拖拉机。成刚和成德民属于投资型用户,本人不直接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而是通过成才聘请熟练机手驾驶并安排作业服务。

“我估计2年,最多不超过3年就能回本,目前农村没有比这更好的营生了。”从农机作业服务中会获得丰厚回报,对此,成刚毫不怀疑。

众人拾柴,共创新模式

2008年5月23日,由成才作为主要发起人在邹平县九户镇成立了邹平县第一农机专业合作社――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46户,拥有大型农业机械52台,配套农机具150多台套。

“个人散兵游勇式的单打独斗成不了大气候,只有合作起来才是农机手的出路。”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成才说,“我们装备精良,有80多台约翰迪尔拖拉机,团结在一起,可以发挥个人难以达到的优势。2008年秋季,我们接下一个大单子,承担了邻近淄博市高新区石桥办事处下属的15个行政村23742亩地的作业任务,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合作组织,把区域范围内的农机手组织起来,才有能力承担规模化作业,发挥大农机、大农业的作业优势,从而实现机手、种植户双赢的局面。

2008年和2009年,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连续两年在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石桥办事处政府玉米禁烧工程中中标,每年实施订单作业1.2万亩。同时,每年在河南省杞县、尉氏实现小麦、玉米收获订单作业1.2万亩。目前,淄博市张店区石桥办事处、河南省杞县、尉氏已经成为邹平县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长期固定的作业市场,每年为合作社带来120多万元经济效益,基本上保证了合作社跨区作业收入的稳定性。2010年三夏期间,合作社在山东淄博、河南等地实施跨区作业1.5万亩,实现经济收入70多万元,秋季在河北廊坊大厂县签订深松作业协议2万亩。

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农业机械薄弱地区范围正逐渐缩小,跨区作业市场正逐步萎缩。为进一步拓展固定农机作业市场,2010年,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探索土地流转的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今年年初,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分析、论证,最后将土地流转方式确定为“对成方连片的耕地,与农户签订合同,实施土地托管承包,即按目前粮食的亩产量除去人工费用,每年给农户一定数量的现金或粮食,盈余归合作社所有”。

目前,邹平县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已分别与邹平县青阳镇青阳村、钟家村、韩家村达成协议,实施定金承包农田780亩,与九户镇成家村农户正协商进行土地“托管”承包。

2010年,邹平县农机局、县农机协会要求按照山东省农机办“五化”标准,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一次性投资65万元,5月份建成集统一管理、服务、维修、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农机大院。农机大院的建成,使合作社内部管理更加规范,解决了农业机械存放、保养难的问题,维修、调度更加方便,农机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调配机械、统一存放、统一管理、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收费、统一提取管理费和公积金,社员按作业量进行分红。农机合作社在硬件完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软件建设,加强了农机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农机户档案管理制度、机手培训制度和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建立了农机合作社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农机合作社股份制的企业化管理。

美好憧憬

第4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及作用决定其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方向

1、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整合农机资源的基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拥有各种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拥有单机数量增多虽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但也出现了农机闲置不用,造成农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农民购机的积极性。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这是因为,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的进行连片作业,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可以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从而拉长作业链条,延长作业时间,增加使用农机具的收益;还可以扩展服务领域,组织农机开展运输、维修、兴修水利、乡村道路建设等作业,拓宽合作社创收渠道,确保了农业机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2、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优化农机结构的载体

对于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实力和田间作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农机,大多数农民都是以单机作业。这就意味着机械生产只是其中生产的某个环节,更多需要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却仍然花费大量的人工劳动去完成。农业机械的不配套,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单机和大中小型的农机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生产环节机械化转变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由侧重于农业机械动力增长转变为农业机具、配套农具的增长。

3、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

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而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新机具和新技术的认可和掌握程度。在这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学校和实验基地的作用。首先,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县乡农业和农机培训机构、农机推广部门及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社员和其他农机户开展新机具操作技术培训。其次,合作社还可以组织社员开展现场示范、现场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再次,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和生产厂家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研制开发或引进新机具、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4、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的龙头

在新疆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一直都比较缓慢,由于个体农民使用单机作业,机械化的程度长期停留在某个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水平上,主要农产品如水稻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无法实现,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合作社整合农机资源,优化农机结构,能够为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必要的机械装备。另一方面,合作社推广和应用了新机具、新技术,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5、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主体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中,有中央、自治区、市、区四级财政的购机补贴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体农民的投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入等。在各种投入渠道中,中央等各级财政的投入是一种补贴,带有引导和奖励的性质,即使以后补贴额增加,补贴范围扩大,也不可能成为投资的主体;企业的投入受企业盈利目的制约,投入的数量有限,范围更是狭小;银行信贷的投入仅仅是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而个体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决定他们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投入的主体。

首先,农机专业合作社本来就是由农机大户和一般农户组成,它整合了农民的资金,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使得农民购买大型农机成为可能。

其次,合作社整合机械资源、优化装备机构,拓展服务领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为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增加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再次,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利用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对农机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渠道;同时,合作社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投入趋势,又可以利用更多的中央等各级财政的补贴资金,有利于逐步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可以说,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培育和发展新型的农机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多种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比个体农机户,企业农机队、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作业专业公司、农机专业大户都更有生命力和优越性,更能适应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要,将逐步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组织形式。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思想上、技术上、经济上、工作环境上都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农机化的必要条件。

二、培育农机化专业合作社任重道远

第5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运行机制 实践效果 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合作社作为一种联结农户和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户进入市场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极大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市场主体例如农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竞争力依旧有限。特别是随着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与合作社业务的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差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为加强合作社生产、经营、服务能力,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推动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应运而生。

当前,联合社作为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一种新生事物,正呈现出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展的发展趋势。根据农业部经管司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联合社已达6000多家,涵盖成员专业合作社84000多个,带动农户达560多万,展现出极强的发展潜力。湖北武汉市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于2011年10月,注册地为武汉市黄陂区工商分局,由15家专业合作社组成。笔者以该联合社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试图围绕下述问题展开探讨:联合社缘何成立,其运行机制如何,实践效果怎样,显示出了哪些优越性,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合作社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等。

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的动因

武汉市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早,在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的当年,就成立了4个养蜂专业合作社,到2011年,新成立的合作社总数已增至15家。专业合作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蜂农实现了由以前的“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合作社规模弱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困境。武汉市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当地蜂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地农民依托当地特殊地理位置和荆花资源优势,发展养蜂产业,至20世纪90年代已然成为全国十大养蜂基地县(区)之一。但有产业缺优势、没有市场主动权,当地蜂业产业陷入瓶颈。走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之路,就成了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黄陂区目前的15个养蜂专业合作社中,规模较大的有60~70户,规模较小的则仅20户左右,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单一合作社力量分散,在抵御自然风险、创建品牌效应、开拓营销市场等方面,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合作社看似规模大,实则缺少统一步调,缺资金办事,缺专人理事,缺信誉干事。因此,众多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与联合,走规模经营道路。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黄陂区蜂业协会主要提供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部分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当地蜂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联合社具有自身规模大、实力强、谈判地位高的优势,除了技术、信息服务外,还可以承担起产品加工、市场销售、资金借贷等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便捷服务,满足了当地蜂业产业与养蜂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运行机制

组织结构。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成立伊始,就建立起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与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15个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入股的方式加合社,此外凡在黄陂区辖区内从事养蜂的蜂农都可以自愿入股成为联合社的社员。理事会:凡出资入股达一万元的蜂农,将成为联合社的理事;出资入股达三万元的蜂农,将成为联合社的常务理事。监事会:监事会的组成人员分别由各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蜂业协会的领导人组成。

治理机制。联合社仿照合作社的治理模式,采取典型的三会治理模式。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共同治理联合社。股东代表大会是联合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修订制度、人事任免、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审议等重大事宜。理事会是成员单位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联合社开展日常工作,对成员单位股东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暂定三年换届。监事会代表全体成员单位和股东监督检查理事会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

服务范围。服务成员社、社员是联合社的最主要职能。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自身服务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其服务范围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乃至到当地蜂业的产业环境。在产前环节,联合社主要提供组织采购、供应成员单位的生产资料服务。在产中环节,联合社主要提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组织技术培训交流,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标准。参与制定、修订行业养殖标准、并组织宣传贯彻实施,开展行业检查、监督管理服务。在产后环节,联合社自主或依托合作社经营蜂产品,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各成员单位合格的蜂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开展公益性经营服务,包括蜂产品加工服务。此外,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还承担起资金信贷、维护行业环境、建立行业统计数据库、申请国家相关项目的服务职能。

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实践效果

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凭借其完善、严谨的运行机制与联合社理事会及与社员的同心协力,已在资金、加工、销售、技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充分体现了联合社的制度优越性。

一是提高蜂农组织化程度。把规模不算太大的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组成联合社,可以说是“小帆船”变成了“大航母”,实现了蜂农更高层次的“抱团”。联合社在组织化程度上有如下三大优势:

组织管理较实。蜂业协会人员充当联合社管理人员,理事长、监事长,在体制、监管上都无缺陷。而且有章程可依,可以信赖的人在理事,应章程办事,社员放心,理事长可以放手办大事。

发展资金较足。社员以现金入股98万元,黄陂区蜂业协会注资入股10万元。另外,2012年经过积极争取,联合社获得武汉市项目扶持资金20万元。

协调能力较强。联合社向上可联系国家部委省直部门,下可对接武汉及黄陂主管单位,有诉求可以反映,有问题可以协调,妨碍蜂农利益和蜂业发展的问题可以获得最快最有效的解决。

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联合社通过整合黄陂区蜂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不仅增强了合作社已有的服务,还增加了合作社无力提供的“新”服务,健全了社会化服务体系职能。相较于合作社,联合社的服务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

增强技术服务。联合社通过开展一些座谈、交流、学习培训、现场观察等活动,及时为蜂农提供科技养蜂信息、花期信息、蜂品价格信息,及时处理化解各类矛盾,使蜂农从中提高了水平,增长了见识,少走了弯路,增加了效益。此外,联合社还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国家蜂业协会和武汉蜂业协会的教授、专家为蜂农做知识讲座。

提供信贷服务。入股联合社的蜂农可以向联合社申请资金,解决贷款资金需求,保障了蜂农的正常生产。联合社向社员提供信贷服务,信贷资金来源于社员的入股金额。只有入股联合社的社员才有资格享有信贷服务。社员向联合社申请贷款,需合作社做信用担保,原则上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成员社向联合社贷款,最高额度不能超过本社社员在联合社的总股金之和。社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服务。倘若贷款用于发展蜂业,则贷款利息为年息10%;若用于其他行业,则贷款年息我12%。

完善产品收购与加工服务。联合社收购蜂农产品,保护了蜂农的利益。2012年,部分社员蜂蜜产量过剩,无法销售出去。为此,联合社扶助社员,出面以每吨9300元(当时市场价为每吨9200元)的价格收购了社员蜂蜜5吨;为蜂农加工产品,提升了蜂产品的附加值。2012年,联合社出资7万元(资金来源于外部扶持),在黄陂区成立四个蜂蜜加工点,共计加工4吨蜂蜜。

三是建设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抱团”闯市场,打造响亮品牌是关键。与合作社相比,联合社通过整合资源,有足够的实力申请商标、称号,打造响亮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初见成效:

品牌影响扩大。进入市场,唱响品牌,这是单个蜂农难以做到的,然而联合社在实现品牌兴蜂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联合社的努力下,“黄陂荆蜜”已经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此外,联合社还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抿一口”商标,极大地增强了联合社的市场竞争力。

联合社盈利提高。从2012年的经营状况来看,在收购、加工储存及利息等项中,联合社处于盈利状态。2012年全年利润13.8万元。

蜂农收入增加。联合社与合作社或积聚资金集中批量购买蜂具蜂药蜂饲料,或只收成本费帮助蜂农精滤加工灌装自产蜂蜜,或集中批量销售蜂农产品,既方便了蜂农,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卖价,增加了收入。此外,年终结算时,联合社按股金10%给予社员分红,2012年分红9.8万元。

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取得良好绩效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约定。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现在运行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制度约定,但对于如何积累和未来发展、以及各自责任权利,缺少必要的设计规划。随着联合社的发展,资产会有必要的积累,特别是无形资产的积累,如技术专利、市场品牌、管理架构、优惠政策等等。联合社成员进入或退出时,如何分享权利,承担义务责任,应有一个更明确的制度约定,既可避免利益纠纷带来的内耗,又通过瞻望未来增加联合社的凝聚力。

二是缺少公司化运营这一市场主要方式。联合社从本质上看,是市场要素的松散联合体。要在充分市场环境下竞争胜出,没有公司化运营这一市场主要方式,很难在市场上赢得主动。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建之初,有小企业参加,但没有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在运行中,虽有经营行为,但没有注重公司机制和作用,没有按公司化方式运营,赢利少,积累少,一定程度上影响联合社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和日常运营资金。目前联合社由蜂农社员参与管理运营,仅有一个外聘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效率不高。对于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规模和业务而言,需要3~5名专职经营管理人员,人员的工资支出每年高达10~15万元。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会议,外出学习观摩、申项申标等活动因缺少资金而无法按制度正常开展。人才和资金的短缺,除了组建时过分注重公平分配、忽略积累发展外,也反映出这一新事物的稚嫩羸弱。

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健康发展的思考

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要想发展壮大,维护养蜂合作社与蜂农的利益,承担起黄陂区蜂业产业发展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就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政策上给予扶持,实践中给予帮助。

健全法律法规,保护联合社的运行与发展。虽然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工作的试行意见》,但一些根本性、实质性的问题并未解决。联合社作为一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如何融入现行法律框架,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或法规。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联合社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外部力量的扶持与推动。各级政府应当设立联合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联合社发展。另外,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加工项目、办公场地等方面也应该给予扶持。除了扶财,还要扶智。各级政府要做到一方面防止拔苗助长,另一方面要有前瞻性地指导联合社健康发展。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项目,培养联合社、合作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尝试建立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从业资格考核制度,使人才制度化、规范化。

鼓励联合社公司化运营。政府部门和协会都承担着服务农户服务产业的职责,联合社分担着部门和协会做不了、做不到、做不好的服务职责。联合社实际上是以市场方式整合资源服务产业。市场方式的实质是公司化运营。“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公司+农户”,这两种模式都满足了两个重要条件:市场经济规则和中国农业资源分散现状,是较为理想的联合社模式。所以,在指导联合社发展中,一方面要强调服务职责,另一方面要鼓励公司化运营,突出公司化经营在联合社的位置和作用。

建立健全内部信贷服务机制。从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除了规范的治理机制与政府、协会的大力支持外,联合社的内部信贷服务为推动联合社发展,增强成员凝聚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给予我们以启示―即建立健全内部信贷服务机制。联合社通过提供内部信贷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成员社或社员绕开金融机构借贷壁垒,有效解决其资金需要,促进成员社或社员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联合社通过资金借贷获取息金,可以为联合社提供一项新的收入来源,提高联合社资金使用率,促进联合社的发展。与此同时,要重视联合社内部信贷服务的规范问题。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资金借贷制度,保证借贷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成员社担保、理事会审批、政府与协会监督等非正式制度的方式,较为有效地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需要指出的是,仅仅通过非正式制度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并非长久之计。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等正式制度以起到基础性的保证作用。其次,要确保信贷资金的用途。联合社应有且仅有内部信贷服务职能,需要严格限于联合社内部发展资金的用途,避免成为民间金融机构、甚至非法集资的工具。

第6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今天召开这次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办《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和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刚才大家现场参观了县文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听取了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了自身工作开展情况,县就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的这些经验做法很值得其它县区借鉴。省办管理处处长就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所讲的意见对我市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贯彻。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趋势

自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越来越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从无到有,由少及多,越来越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主要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高。近年来,各级农机部门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年,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全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联系点,滨城区滨北农机专业合作社、县明集农机服务站被列为全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联系点。最近,市局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工作措施。今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实施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依法登记注册、组织运行规范、作业面积大、发展前景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化服务队、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租赁公司进行奖励。明确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机库房面积不少于200m2,年秋季订单作业面积不低于5000亩,对积极参与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将优先安排。。

二是组织形式多元化。从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机户之间的联合,即农机大户、农机经营能人等利用生产、经营服务等优势,根据农机户的需要而进行自愿联合和合作。如县文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县源泉农机专业合作社、县九户成才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村与农机户之间的联合,主要是村负责人利用自身管理优势,联合农机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县利国乡马营农机专业合作社、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县鸿运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农机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基层农机部门组织牵头,利用技术、服务、信息等优势把农机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如惠民县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县下洼农机专业合作社、县兴顺农机专业合作社。

三是服务模式多样化。合作社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服务多样化,经营市场化,较好地满足了农机户和广大农民的需要,社员收入大幅增加。在服务模式上,合作社积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和土地规模经营,作业价格比散机作业低10%左右,实现合作社与农民双赢。

四是发展速度比较快。截至目前,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3家,比去年增加25家,增长89%;入社社员5.37万户,拥有机具数量14.5万台,注册资金达33.17亿元。

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管理不规范、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深刻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部于月6日在省召开了“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省农机办于月27-29日在菏泽市召开了“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农业部、省农机办、市农机局均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将加快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希望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深刻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努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求“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农业机械作为农村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科技大面积实施的有效载体。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运用先进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要求。第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第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具备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组织化程度高,能够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第三,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作业,可以减少种子、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二是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借助技术、资金、服务等优势,带头购置、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示范、推广、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努力推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坚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搞好服务,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力争达到87家,每个乡镇(办)均有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到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20家;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60家,并且发展质量有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领域更加宽广,效益更加明显,社会化服务程度显著提高,在农业机械化中的主体作用明显增强。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要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要深入实际,加强工作督导,搞好调查研究,及时跟踪了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情况,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取得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效。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实行政策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并且放开机具台套补贴限制。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二是强化资金扶持。今年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扶持资金,对建设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以奖代补”的方式,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用于农机库棚建设、示范推广新型机械、维修设备补助等。

(三)强化指导服务。全市各级农机部门都要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点,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各县(区)农机局要实行划片包干、定点指导、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的挂牌、办证、年检、年审,实行便民服务;通过不同方式,及时向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指导和服务;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列为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四)搞好典型示范。要认真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批“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树立典型,加强工作联系与指导,大力培育发展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采取组织参观学习、经验交流、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经验,推动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第7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意义;方向;要求;对策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就菏泽市而言,2007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仅3个,2008年发展到43个,2009年则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山东省农机专业合作社会议以后,农民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热情日益高涨。截至目前,全市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55个,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社的目标。为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应充分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把握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总体要求,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1]。

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1.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菏泽市农机化的发展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1984年在中央允许农民购置农机具以后,农民就开始购置一些小型农机具以替代人畜力开展作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到1996年,全市大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发展到70万~80万台,使农业生产中的耕种收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小型机械为主,基本是户户种地,家家购机,自购自用,主要是以使机具替代人畜力作业,目的是减轻劳动强度。在这个阶段是农业机械化的初级阶段。第2个阶段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形成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日益高涨。在农村首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购置大型农机具,农机化事业得到迅猛快速发展,全市大型农业机械数量迅速增加,农机大户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购机户主要是以组织机械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增加收入。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也促进了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大型拖拉机达到3.6万台以上,大型联合收割机超过1.6万台,农机专业户达12.5万个,其中农机大户达1.5万户,农机服务产业化收入达30多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农机化综合水平,主要农作物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购买农机具是为了给别人作业,通过开展作业服务赚取更多的利润,增加收入。农机服务产业化随之形成。第3个阶段也就是从目前开始,通过农机统一服务,土地逐步向农机合作社流转,形成多种形式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逐步通过农机作业服务转向开展土地经营,形成粮食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是大户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农机服务合作社,整合和优化农机资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农机经营效益。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农机统一服务,逐步参与土地流转,最终实现集约化经营,将逐步从农机专业服务转向土地经营形成粮食生产合作社。

1.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机化水平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要措施

目前,菏泽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农机化发展已进入高级阶段。进入农机化高级阶段,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粮食作物各个生产环节及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不是靠单户单机能够完成的。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规模化作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和信誉度高,在激烈的作业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能满足耕种收作业的服务;也可提供浇水、植保和农产品初加工全过程作业服务,不仅能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而且能推动全过程机械化,是农机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必然选择。目前,全市25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全市40%的作业面积,实行规模化作业面积达5.67万hm2以上,开展机械植保、浇水灌溉和田间管理作业面积达2万hm2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1.3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只有通过全面快速提高农机化水平,才能够解放生产力,才能把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收入。在不改变生产责任制的情况下,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家庭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开展合同订单作业、代耕代种作业,实行土地托管、土地租赁承包等,达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目的,促进土地有偿流转,实现规模化作业效益。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既能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能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强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提升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进程[2]。

2发展方向与总体要求

2.1正确把握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发展方向

建设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时应该把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坚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作业方面下功夫。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合同作业、土地托管、土地租赁,实现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只有坚持这一发展方向,才能引领农村农民的发展潮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才有生命力。

2.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五化”要求和需要实现的3个转变

一是建设标准化。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坚持一定的标准,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建设和发展。首先要依法工商注册登记,建设配齐配套设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院要根据合作社的规模和发展前景来确定。库房建设要标准化,办公设施要现代化,配件仓库、维修车间设备要齐全。各类配套机具齐全,能承担耕种收管作业服务。二是经营企业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就要坚持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首先产权关系明晰,合作社内部股份、产权责任、权力义务要明确,不能含糊。其次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组织农机合作社经营,要讲效益、讲核算。最后是服务要讲质量讲信誉。只有坚持做到这几个方面,合作社才能有生命力。三是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健全组织机构和合作社章程,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其次是建立健全财务、机具、安全生产、人员等各项管理制度,并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合作社内部要明确分工,职责清晰。四是作业规模化。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要向规模化发展,只有坚持规模化作业,才能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质量,合作社才有经济效益。在当前机械作业服务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探索作业的规模化,才能推动农业向集约化转变。五是生产科技化。农机生产要坚持科技化。首先要使用适用、先进、环保、节能、可靠的农业生产机械。其次是提高农机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推广使用节本增效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机积极性。通过实行“五化”要求,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趋于管理规范、程序完善,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益。

当前,正处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起步阶段,要想建设规范、标准、有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努力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农机大户流动式、即时性作业向固定式作业转变。目前,开展的农机跨区作业多数采取流动式即时性的作业交易。这种方式在前几年大型机械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对提高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促进全国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大型农业机械发展速度较快,作业市场也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若再无计划无目的地流动作业,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就会大幅度降低。也会使农民盲目地购买机械,造成资源浪费。这就需要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把机械组织起来,先签作业订单、作业合同,再有计划地组织作业,由流动式作业变为固定式作业形式,减少机械盲目外出作业和转移费用以及农民盲目购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从而可有效增加机手收入。二是从分散、零星作业向规模化作业转变。目前,机械作业地块分散零星,是造成作业效率不高、作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对农民签订作业合同和订单,积少成多,以达到规模化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可积极推广土地托管和土地承包等方式,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形成规模开展作业。只有达到土地规模化作业和集约化经营,才能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经济效益也就会相应增加。例如,牡丹区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外统一签订合同,统一定价,统一调度作业,避免了机械盲目无序转移和农机户之间恶性竞争。就小麦免耕播种而言,1台80拖拉机带免耕播种机仅播种3.33 hm2/d左右,通过合作社改变耕种方式,实行统一服务,统一供种,播种可以提高到8 hm2/d左右。通过本地作业和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每台农机具可增收15%~30%。且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实行玉米机收、秸秆覆盖和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技术,作业成本可比分散传统种植方式降低225元/hm2左右,可增产小麦5%~10%。东明县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规模化作业,统一供种、供肥,可节约作业成本855元/hm2左右[2]。三是从农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向农作物全过程机械化转变。农机大户开展作业由于服务功能不全,只能进行一些耕种收作业服务。而农机专业合作社集合了各种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其服务功能,在耕种收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向机械植保、灌溉、田间管理、农产品初加工等方面拓展。这样一方面拓展了服务,增加了效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全过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多数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转移到非农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例如巨野县大屯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曹楼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植保和统一浇水,可节约成本300元/hm2左右。

3发展对策

3.1领导推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它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尽管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凭借独特的组织优势、灵活的机制和广泛的适应性,显示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农机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机部门要把合作社建设列入工作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切实抓出成效。积极给党委、政府做好参谋,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整合农村各项政策资源,全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4]。

3.2政策促动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是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能办成的,它离不开财政、土管、工商、税务、物价、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各级农机部门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资金、场地、登记、税收、贷款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得到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扶持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在补贴机械种类上,根据全市农机化发展实际与合作社开展作业需求,放宽补贴类型。对争取到的农业项目和上级农机科技创新项目都优先安排合作社承担。对达到“五化”要求的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库房建设或作业费进行补贴。并且为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信息,并在技术指导、跨区作业及挂牌办证等方面提供优惠便捷服务,调动农民组建或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3.3市场驱动

在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求发展,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创新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给社员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等环节向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等环节延伸,从农机作业服务向土地流转经营和生资、技术、信息服务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不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其自身发展的活力,带动社员共同致富的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3.4典型带动

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中,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走典型带动的路子。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给予重点扶持培育,并认真总结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及时推广。

4参考文献

[1] 吴明录,张建,姜爱敏.沛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江苏农机化,2010(3):15-17.

[2] 魏粉霞,段世勇.东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j].山东农机化,2010(4):17.

第8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关键~:新型农机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69

1 盘锦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1.1 起步早速度快

2005年盘锦市农机管理局带队去黑龙江学习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回来后帮助裴家成立了辽宁省第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裴家农机股份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已达到75家, 2011年达到了106家,到2016年已经达到143家,已形成了以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大洼长财农机合作社为龙头的农机组织体系,成为盘锦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经济效益明显

农机合作社由成立初期的以水稻机械插秧和机械收割为主的单项作业,逐步向机整地、机播种、机收获、高效植保、秸秆还田及烘干等一条龙发展。由水稻机械化为主体,逐步向芦苇、棚菜、畜牧生产领域拓展,综合机械化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达到113390万m2,2016年全市农机合作社服务总收入达5800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机制体制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后,积极引导有注册农机合作社意向的农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章程并上墙公示,聘用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管理,做到台账清晰制度健全,形成依法办社,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良好局面。

2 盘锦市的农机合作社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1 领导高度重视

2011年国家领导人贺国强同志到凯地农机合作社调研和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到凯地合作社视察调研。市委书记孙国相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农机合作社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市人大领导多次视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领导的关怀为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2011年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合作社获得30万元的扶持,大洼长财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15万元的扶持。合作社将这些惠农资金用于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省财政对农机合作社购置的农机具进行10%专项补贴,盘锦市有19个农机合作社拿到了政府给予的惠农补贴,总金额达到247.8万元。盘锦市财政连续三年安排50万元作为全市十强农机合作社的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对于这些国家扶持资金,合作社都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要求,做到了专款专用,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2.3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为加快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市、县农机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及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2007年裴家农机作业股份合作社成为农业部在全国设立的100家“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之一。2010年太平凯地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之一。

3 盘锦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盘锦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像凯地、长财合作社,借助自己的力量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实现长足发展,有将近50%的合作社,机具单一老化,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只能满足本社成员的需求,发展步伐较为缓慢;扶持政策有待加强,特别是资金不足和用地难问题还比较突出;缺乏各类人才。合作社的管理者都是农事企业组建或农机大户组建,农田生产经验丰富,但现代管理知识缺乏,现有的体制下,引进高层次人才也不容易实现。

4 抢抓机遇,切实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

4.1 切实加大政策扶持

对具有一定服务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在购机补贴上优先满足,积极争取市县本级财政支持,在重点环节、重点机具上实行累加补贴,在合作社场地、机具棚库建设用地手续审批上积极协调;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项目优先安排在合作社组织实施,切实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

4.2 切实抓好人才培养

加大对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指导力度,吸引涉农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上来,充分利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的契机,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机化事业的领军队伍,促进农机技术操作、维修保养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4.3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第9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加快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户、农机专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明显效果。为今后我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经验。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目前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1家,总资产927万元,,从业人员78人,拥有大型拖拉机7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4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2台,免耕播种机15台,其他配套农机具126台,全年营业收入272万元,纯收入190万元。

2、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主要类型和组建模式。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建立 ,主要是对原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如农机作业队、农机大户等带有股份合作性质的农机服务组织的改制、扩建、整合与规范,鼓励和引导农机各类服务组织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依据我区实际及实践经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类型为:种植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统一耕作;维修型,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网点+农机户,统一维修服务等农机化专业合作社。

3、加强引导,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内部管理机构健全,成立了股东大会,选出董事会、监事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实行法人负责制,负责日常的经营服务工作。股东大会是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经营方向、经营决策、财产处置、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机械管理制度、职工奖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产权关系明晰,责任、权力、义务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内部运行机制科学有效,形成一套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经营体系。

二、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区农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数量少、影响带动小,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主体结构单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清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林牧渔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

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许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以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少。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场库棚建设用地短缺,集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等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的农机服务组织在享受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用电用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未能得到落实。

三、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二是建立部门互动机制,积极协调农业、财政、工商、国土等有关部门,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注册登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库房用地等便利。